劳动教育对形成学生优良品德的意义
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

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1. 引言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被广泛推广。
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各个方面。
而劳动教育作为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
2. 劳动教育的概念与目标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劳动活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形式。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劳动训练,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个性和素质。
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方法,为将来的就业和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劳动教育对学生智力发展的作用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劳动任务进行实践,使学生具备相应的技能和操作能力,提高了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劳动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农田里劳动时,学生需要观察植物生长的情况,思考如何保护和促进植物的生长。
3.3 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劳动教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劳动实践中,学生常常需要面对各种问题,他们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 劳动教育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劳动教育还对学生品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劳动教育要求学生承担实际的劳动任务,通过劳动实践锻炼学生的责任感。
他们在劳动过程中,要按时完成任务,保证质量,这就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约束能力。
4.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劳动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与品格培养的影响

劳动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与品格培养的影响在当代社会中,劳动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劳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能够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塑造。
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到劳动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培养勤劳、团结、创新等一系列良好的品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劳动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与品格培养的影响。
首先,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亲身参与劳动活动,学生能够获得具体的经验和操作技能。
无论是家庭劳动、校园劳动还是社会劳动,都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来锻炼和提高自己。
例如,学生参与园艺活动,不仅能够亲自照料植物,还能够了解到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需要的照料方式。
这样的实践经验有助于学生培养责任感和耐心,不断提升自我。
其次,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现代社会,技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劳动教育,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手工活动或实际操作,如制作手工艺品、装修房间等。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生选择制作手工艺品,可能会遇到材料不足、工具使用不当等问题,这时候学生需要动脑筋去寻找解决方案。
通过这样的锻炼,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劳动教育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
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劳动的本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态度。
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和付出的价值,从而培养出尊重劳动、重视付出的观念。
同时,劳动教育也能够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如平等、公正、团结等。
例如,在集体劳动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并共同完成任务,这时候学生不仅需要尊重他人的权益,还需要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这样的经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最后,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感。
劳动教育可以通过亲身经历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勤劳品质。
劳动教育对形成学生优良品德的意义

劳动教育对形成学生优良品德的意义
劳动教育是在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被认为是教育的重要
组成部分,对形成学生优良品德具有重大意义。
劳动教育意在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社会融入做好准备,培养学生的劳动常识、技能和能力,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认可生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
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让学生能够自相照顾,按照规矩
行事、有责任心,并以优越的习气和良好的品行应付生活的重大试炼,为
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强烈的勤劳意识,认识到劳动是尊贵的,是人类获得成就的重要途径,从而使学生懂得珍惜生活,勤劳创造。
劳动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活力,让他们明白劳动的意义,了解其中的乐趣,培养学生自觉劳动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使他们的人生更加充实
和精彩。
其次,劳动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加学生的实
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了解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明白通过实践的经历,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以及学习应用所
学知识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劳动教育对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2020年14期New Generation劳动教育对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梁彦军(康县教学研究室甘肃陇南746500)摘要:本文重点研究中小学学生劳动教育问题。
全文共分四个方面:劳动教育能培养中小学生的优良品德、劳动教育能有效开发中小学生的智力、劳动能增强中小学生的体质、劳动可以创造美。
通过文章阐述强化劳动对学生个人素质提升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劳动;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当下阶段的中小学是缺乏必要的劳动教育的。
接近小学毕业的学生不懂得整理家务甚至不会用基本的生活电器,这并不是个别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学生安全问题让学校压力太大,使劳动教育难以落实;其次,在分数就是一切的今天,学校狠抓教学成绩,师生及家长均认为劳动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
于是,劳动教育时间被传授知识挤占;再次,陈旧的观念把劳动被异化为惩罚学生的手段。
等等原因,造成学生的劳动意识越来越淡薄,劳动习惯就无从养成。
于是乎,教育出了不少问题,名校毕业的“人才”找不到工作,更为可怕的是为数不少的学生认为劳动是不体面和没有尊严的。
这些现象导致中小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发生扭曲,形成看不起劳动者的坏思想,而这是急需纠正的。
一、劳动教育能培养中小学生的优良品德劳动不仅可以锻炼人的体魄更能锻炼一个人的精神。
因为劳动意味着付出,劳动按照付出的方式分为有偿劳动和无偿劳动。
而当下阶段中小学生从事的劳动多为无偿性劳动和义务性劳动。
从事这些劳动工作并不能取得相应的报酬,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劳动积极性不高。
而开展必要的劳动教育与其说是锻炼学生的体魄不如说是纠正学生的思想。
小学阶段的劳动方式很简单,普遍以打扫卫生和维护校园环境清洁为主要内容。
任何一名学生都有能力去做只不过是愿不愿意去做的问题。
开展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正确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与此同时劳动过程中,学生也会逐渐形成不畏困难,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二、劳动教育能有效开发中小学的智力劳动行为从表面上看是单一的体力付出行为,但实际却并非如此。
培养学生劳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培养学生劳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一、目的在当今社会,教育的目的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培养学生劳动教育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价值观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价值观是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与劳动教育,学生能够感受到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出不怕辛苦、勤劳好学的品质。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劳动教育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学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亲身参与实践,学生才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意识劳动教育是一种集体活动,需要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务。
通过劳动,学生能够培养出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尊重他人、服从管理,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
二、意义培养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以下是培养学生劳动教育的一些意义:1.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劳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在未来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得心应手,更好地解决困难。
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通过参与劳动教育,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应当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通过劳动,学生能够培养出爱护环境、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成为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在总体上,培养学生劳动教育既是教育的责任也是社会的需要,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推动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谈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意义及实施策略

谈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意义及实施策略摘要:幼儿园的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引导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还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有利于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
因此,幼儿的劳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不能忽视的关键部分。
幼儿园教师应该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幼儿成为一个热爱劳动的人。
本文重新审视幼儿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根据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劳动教育;意义;实施策略引言劳动教育也是育人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幼儿园的劳动教育有利于幼儿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加强劳动价值观的形成,使其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道德品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因此,幼儿园教师必须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幼儿感受劳动的过程,帮助幼儿从小养成优良的劳动意识和自我习惯,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一、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意义开展幼儿园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品德美德等多方面发展,而且培养了孩子的劳动积极性,对今后孩子的发展也给予了重要的支持,劳动教育让孩子们形成了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动活动,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对劳动的积极态度以及对劳动成果的重视。
(一)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幼儿吃苦耐劳的良好品德幼儿园劳动教育不是单纯的让孩子学会某种劳动技能,而是在于塑造他们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优良品德。
幼儿园的劳动教育应该是持续性的,但是同时幼儿受到自身年龄、心智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无法完成较为繁重的体力劳动。
因此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可以引导幼儿完成个人物品的整理、帮助老师整体桌椅、捡拾园内垃圾等方式,使幼儿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培养幼儿劳动精神。
(二)劳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劳动是综合性活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合理的劳动可以促进幼儿大小肌肉动作的发展提高身体的协调性,促进身体的发育。
劳动可以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幼儿在参加劳动时,双手的劳动活动可以使脑细胞得到锻炼从而刺激左右脑的开发。
初中思想品德价值观知识点整理

初中思想品德价值观知识点整理在初中阶段,学生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下面是初中思想品德价值观的知识点整理。
一、爱国主义1. 爱国主义的概念:爱国主义是指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奋斗。
2. 爱国主义的表现:热爱自己的祖国、珍惜祖国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祖国的环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乐于奉献自我、争做祖国的栋梁。
3. 学习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激发学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的意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通过教育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方法:课堂教育、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劳动教育1. 劳动教育的意义: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勤劳奋进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明白劳动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2. 劳动教育的方式:参与实际劳动,如农田劳作、环境整治等;参观工厂、企事业单位等;参与志愿者活动或社区服务等。
3. 劳动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和自主劳动的能力,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四、诚信道德1. 诚信道德的概念:诚信道德是指言行一致,说话算话,讲信用,不撒谎,不欺骗,不抄袭等。
2. 诚信道德的重要性:诚信是社会交往、合作和发展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素质。
3. 培养诚信道德的方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合作,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事物观念和健康的人际关系观。
五、友善与团结1. 友善与团结的概念:友善是指对他人关注、理解、帮助、尊重,团结是指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目标的集体行动。
劳动教育对幼儿品质的培养有哪些

劳动教育对幼儿品质的培养劳动教育是一种促进幼儿全面成长的重要教育方式,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培养孩子们的实践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在幼儿园阶段,劳动教育对幼儿品质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作用:1. 培养责任感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责任感。
在参与劳动活动中,幼儿需要完成一定的任务和责任,比如收拾玩具、浇花、整理教室等,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可以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学会承担责任,养成勤劳勇敢、独立自主的品质。
2. 培养坚韧性格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幼儿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劳动方式不熟练、遇到困难不知道怎么解决等。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需要克服困难,耐心细致地完成任务,培养坚韧的性格。
通过不断的劳动实践,幼儿的坚韧性格将得到不断锻炼和提升。
3. 增强自信心参与劳动活动可以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是有成果的,从而增强自信心。
当幼儿完成一项劳动任务后,他们会感到自豪和满足,激发出更多的动力和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做到更多更好的事情。
这种积极的心态和信心对幼儿的品质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4.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在劳动实践中,幼儿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一些任务,这需要他们学会倾听、沟通、合作。
通过团队合作,幼儿不仅可以学会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还可以培养集体荣誉感、团队责任感。
这种团队合作意识对幼儿的品质培养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5. 增强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意识通过劳动教育,幼儿会逐渐意识到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劳动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幼儿会从小培养起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这种意识对幼儿的品质培养、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劳动实践,幼儿不仅可以培养出实践动手能力、责任感、坚韧性格、自信心、团队合作意识等品质,还可以增强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意识,为他们的全面成长和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教育对形成学生优良品德的意义
内容提要:
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劳动是人们改变物质对象,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中华民族是热爱劳动的民族,正是劳动创造了我们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劳动使人高尚,是我们生存于世界的最为神圣的活动,是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或行为习惯。
关键词:
劳动劳动教育热爱劳动
正文:
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劳动是人们改变物质对象,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中华民族是热爱劳动的民族,正是劳动创造了我们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劳动使人高尚,是我们生存于世界的最为神圣的活动,是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或行为习惯。
一、忽视劳动教育带来的不良后果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劳动“答卷”一直令人担忧。
各种传媒不断报道有关当代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差的现象。
如近些年上海某着名大学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帐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
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作过一次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 %,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
据北京市家教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3%;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
看了三份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答卷”,使我们不得不忧虑,劳动这种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素质,中华民族最为优良的品质正遭到某些因素的削弱与侵蚀。
结果,许多青少年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较欠缺。
从种种调查报告和现实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劳动观念正日趋淡薄,对青少年的教育已陷入一些误区。
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责任应在家长身上。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是由于家长思想上的偏差,忽视了劳动教育而产生的严重后果。
可悲的是,忽视劳动教育,致使孩子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上发生扭曲,不尊重劳动人民,甚至形成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的坏思想。
某小学校的一个孩子课间不慎将眼镜掉入便坑中,急得没办法。
一位工友用手从便坑中帮她掏出来,还给了她。
没想到她转身就走了,连个谢字也没有。
同学问她,你怎么不好好谢谢人家?她居然说:“谢什么,她就是干这个的。
”
没有经历过劳动磨炼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
他
们不爱惜劳动成果,不知道这些劳动成果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
目前,有不少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护东西,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分析今天在丰盈的物质生活氛围中成长的一代,许多不良的道德、心理品质,大抵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缺少劳动教育中找到根源。
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决不可掉以轻心。
二、劳动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
劳动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质。
实践证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
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孩子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艰苦朴素的好作风。
劳动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促进身心健康。
劳动能培养孩子勤快、主动的工作态度,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
劳动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取精神。
劳动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干家务活,不愿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怕影响孩子的学习。
其实学习并不能排除孩子参加劳动。
因为劳动可以改善呼吸、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
在劳动中,孩子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
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
如湖南省湘潭清联小学的许卫东和张永义,在他们十一、二岁时早晨起来要帮家里烧饭,但又想利用烧饭的时间看书,有时读书入了迷,忘了熄火,饭就烧糊了。
为了解决看书和烧饭两不误这个难题,这两个孩子一起研制了一个饭熟报讯器。
它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一头是装了米和水的锅,一头是相当重量的沙罐。
当饭熟时气体蒸发,重量减轻,沙罐下垂接通电源,电铃便自动报警。
如果人在外面,听不到电铃的声音,报讯器还可以自动将炉门关闭。
这项成果,在湖南省举办的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这是劳动能激发孩子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的生动一例。
劳动可使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
学会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是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证。
劳动可以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创造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明白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有助于孩子的心灵美。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都自觉主动地承担家务劳动,可以增进家庭的团结、安定,使家庭气氛和谐。
每一位有远见的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从小学会做合格的家庭成员,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做父母的劳动强度,而且也是为了孩子的一生的幸福。
通过劳动,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即在外关心同学、老师,在家关心父母、长辈,长大成家后才能关心妻子、丈夫。
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
三、学习发达国家家教经验,走出家庭劳动教育误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劳动之美德
据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美国为72分钟,
韩国为42分钟,法国为36分钟,英国为30 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
德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
6—10 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擦汽车和菜园里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
另据报载,美国和加拿大有17个城市每年举办“铁孩子运动会”参赛者是7至14岁的少儿,比赛内容是连续进行长距离游泳、骑车、越野和长跑。
每年均有成千上万的父母带着孩子前往报名参赛,角逐“铁孩子”的桂冠。
无独有偶,日本中学普遍设有一门锻炼课程,即在严冬组织学生身着短裤进行户外长跑,旨地培养孩子钢铁般的意志。
这些生活富裕的国家,竟有如此苛刻的教子法,令人大开眼界。
相比之下,我们身边的孩子未免被娇宠得过了头。
然而,眼下这些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过于娇嫩,吃不得苦耐不了劳,经受不了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这实在怨不得他人,从72分钟比12分钟的数字里,就不难得出,责任主要在父母身上。
该是父母警醒的时候了,做父母的应充分认识到,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要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素质,从小就应给其创造磨炼的机会。
培养孩子热爱劳动不是个简单的习惯问题,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大问题。
一代青年如果不爱劳动,将后患无穷。
古代巴比伦的消亡,与其民族好吃懒做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可等闲视之。
决不能说说重要,做做次要,过后全忘掉。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圣贤们身体力行给劳动赋予了神圣无比的意义。
《抱朴子·广警》中说:“不惰者,众善之师也”。
宋代罗大维在《鹤林玉露》中说:“民劳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万恶生。
”中国古代的禅着《百丈丛林清规》的主要精神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认为人不可不参与劳作,每个人都有奉献的义务,才有资格吃饭。
制订该清规的百丈怀海禅师不仅是制度的建立者,也是实践者。
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是他到了90岁,弟子看到师父年老,不忍心让他再到田里工作,又不敢劝师父,只好把他的锄头藏起来,找不到锄头的百丈虽然不下田,但也不吃饭,他绝食三日,弟子劝他吃饭,他说:“我不是规定过,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吗?”弟子只好把锄头还给他。
传说他活到96岁,工作到临终最后一天。
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美德,在当今孩子的身上出现了异化,做父母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至今仍是一种保姆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可能带来外观华美的花朵,但这样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曝晒,它只能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生长。
在为自己的孩子无休止地倾注爱心时,父母们忽视了孩子不可能永远在“温室”里生存的事实。
10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讲过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家强。
”这句话曾让许许多多关心中国革命的人睡不着觉。
孩子强不强,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下一个世纪的面貌与命运。
每一个父母都应对孩子负起培养的责任,多为孩子的社会属性和未来着想,培养孩子热爱劳动,使中华民族勤劳的美德得以弘扬,使中华民族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