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故事
对联故事大全5篇精选荟萃集锦

对联故事⼤全5篇精选荟萃集锦每⼀副对联都包含写者的真挚之情,每⼀个字都蕴含着情真的深意。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对联故事⼤全5篇精选荟萃集锦,供⼤家参考。
对联故事⼤全5篇精选荟萃集锦1宝⽟蒙尘明朝嘉靖年间,宾州镇出了个神童,名叫蒙⼤赉,他⾃⼩读书过⽬不忘,出⼝成章,尤其是诗联,他⾃是来者不拒,对答如流。
当地名⼈墨客,没有⼀个⼈的才情能⽐得上他,后来⼤家送他⼀个“才⼦”的称号。
蒙⼤赉长⼤之后,凭借⾃⼰的⽂采⼊朝为官。
他虽为⽂官,却⽂武兼备,谋事有绩,戍边有功,屡次加官晋爵,颇受皇上重⽤。
话说恰逢皇后⼗⽉怀胎,谁知腹痛三⽇,就是不见⼩孩⼉降⽣。
这可把皇上急坏了,御医也是束⼿⽆策,想不出解决的办法来。
不得已,皇帝只得下旨召国师⼊宫为皇后占⼘。
国师掐指⼀算,不由得皱起了眉头,皇帝急忙问缘由。
国师⼀躬到地,回答说:“陛下,恕⾂直⾔,皇后迟迟不产太⼦,是因为没有⽂曲星从门前⾛过。
”皇上忙问:“那⽂曲星何在?”国师答:“近在眼前,⽂曲星已下凡,如今就在朝为官。
”皇上⼀听,乐了,既已是⾂下,那⼲脆下旨召齐⽂武百官,让他们⼀⼀⾛过皇后门前就是了。
话说当时蒙⼤赉前⼀晚吃坏了东西,正闹肚⼦,⽂武百官都站成排等着,唯独他跑去茅房拉肚⼦了。
所有的官员都从皇后门前⾛过,仍不见⼩孩⼉降⽣。
正奇怪,蒙⼤赉突然慌慌张张跑过来,当他⼀⾛到皇后门⼝,就听皇后房⾥有⼩孩⼉呱呱坠地的哭声。
顿时,龙颜⼤悦,皇帝⼀⾼兴,当即就拜蒙⼤赉为“国舅”,⾃此更是加以重⽤。
蒙⼤赉被封为国舅以后,⾃然与皇后以兄妹相称。
皇后感激蒙⼤赉的恩情,因为有他⾃⼰才能母⼦平安,所以就把蒙⼤赉当成了⾃⼰的亲哥哥⼀样看待,平⽇⾥兄妹两个⼈亲密⽆间,举⽌也像家⼈那样随便,谈笑风⽣。
这样⼀来,就有⼈嫉妒蒙⼤赉,说他与皇后举⽌轻浮,尽是流⾔飞语。
这话传到皇帝的⽿朵⾥,皇帝也⾮常怀疑,但苦⽆证据,也只好作罢。
太⼦稍稍长⼤⼀点,会⾛路说话了,蒙⼤赉常常抱太⼦到⾃⼰的住所玩耍。
有⼀次,他在蒙⼤赉的房⾥看见床上有⼀把美丽的纸扇,⾮常喜欢,就偷偷把扇⼦藏在⾐服⾥带回了皇宫。
有趣的对联故事有哪些

有趣的对联故事有哪些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有趣的对联故事有哪些》的内容,具体内容: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它是中国汉民...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它是中国汉民族的文化瑰宝。
下面是我整理的有趣的对联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有趣的对联故事1,纪晓岚讽对石先生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
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
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
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细羽家禽砖后死;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
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
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
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
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2,哑联兴味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
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
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对联的小故事

对联的小故事关于对联的小故事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我国文人雅士常以对对联切磋作乐,因此产生许多关于对对联的小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关于对联的小故事(一)明代文学家杨慎幼年时才思敏捷,出言不凡。
有一年元宵节,杨慎的父亲大宴宾客,当夜恰逢乌云满天,不见星月光辉,有位来客便出一联道:元宵不见月,点几盏灯为山河生色。
众人拍掌称妙,可一时间竟无人续出下联。
正在为难之际,杨慎想到当天恰好是惊蛰,又听到隔壁传来阵阵鼓声,于是上前对出下联。
众人听了,称为佳对。
到底杨慎对的下联是怎样的?请你猜一猜。
(答案:惊蛰未闻雷,击数声鼓代天地宣威。
)关于对联的小故事(二)明代文学家杨慎,自幼勤奋好学。
一次,他遵旨随父进京面见皇上。
时值寒冬,火盆中炭火正红,皇上出上联:炭黑火红灰似雪。
说完,笑望群臣,等候回答。
顿时,殿前一面沉寂。
杨慎沉思片刻,想起家中的白米饭,便说:“我来对!”只见他上前施礼,从容对出下联。
皇上听了拍手叫好,众臣也齐声夸赞。
请你猜一猜,杨慎对的下联是怎样的?(答案:谷黄米白饭如霜。
)关于对联的小故事(三)清代文学家李调查元年轻时即能应声作对,随口吟诗。
一年春天,李调元随父亲李化楠出外散步。
父亲有意考考儿子,便对儿子说:“我出个上联,你对对看。
”随即念道:蜘蛛有网难罗雀。
李调元以为父亲问他的抱负,便以蚯蚓为题对出下联。
李化楠听了,不禁点头微笑。
你猜猜,李调元对的下联是怎样的?(答案:蚯蚓无鳞欲成龙。
)关于对联的小故事(四)申时行是明代江苏长洲人,曾受聘为塾师。
主人见他贫寒不想用他,还出句讥讽说:何方野鸟,敢从梅树借栖身。
申时行不甘受辱,便以“蛟龙”自比,怒而作答。
主人一听,觉得他不仅有才学,而且抱负不凡,于是谢罪请他留下来。
请你想一想,申时行的对句是怎样的?(答案:有志蛟龙,偏向海门来现爪。
楹联故事趣谈

楹联故事趣谈《楹联故事趣谈》篇①:《小蚂蚁和大饼干》在一片草丛里,住着一群小蚂蚁。
有一天,一只小蚂蚁外出寻找食物,它非常勇敢地远离了蚁巢。
突然,它发现了一块巨大的饼干,这对于小蚂蚁来说简直是一座山那么大的美食。
小蚂蚁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它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搬这块饼干,于是它连忙回蚁巢去搬救兵。
它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伙伴们,一群蚂蚁浩浩荡荡地向饼干进发了。
在搬运的过程中,蚂蚁们非常地团结,大蚂蚁搬大块的,小蚂蚁搬小的碎渣,虽然遇到了一些小土坡和小水洼,但它们相互鼓励,绝不放弃。
有的蚂蚁累得气喘吁吁的,但是一想到大家可以一起分享美食,就又充满了力量。
最后,在蚂蚁们的齐心合力下,这块大饼干终于被运进了蚁巢。
点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团结是非常强大的力量。
无论是小蚂蚁遇到巨大饼干的困难,还是搬动饼干过程中的种种阻碍,它们凭借着团结,最终克服了困难。
小朋友们也要像小蚂蚁一样,在生活中和小伙伴团结友善,大家一起齐心协力就能解决很多难题,而且只有勇敢地去探索、发现机会,团结起来才能收获更多。
篇②:《小燕子学飞》春天到了,小燕子一家在屋檐下的窝里又增添了几只小燕子宝宝。
小燕子们孵化出来后,就在窝里叽叽喳喳地等着爸爸妈妈喂食。
可是,小燕子的爸爸妈妈知道,小燕子总有一天要独自飞翔,去寻找食物,搭建自己的巢穴。
一只小燕子宝宝最勤奋,它每天都看着爸爸妈妈飞来飞去,从爸爸妈妈那里学习飞行的技巧。
它先开始在窝边扑腾翅膀,虽然有几次差点掉下去,但它不气馁。
其他燕子宝宝有的还在等着爸爸妈妈喂虫,不愿尝试,它也不管。
慢慢地,这只小燕子宝宝可以从窝里飞到旁边的树枝上了。
它高兴极了,可它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又经过了许多天的练习,它能绕着房屋飞翔了。
在这个过程中,它也不怕风雨,因为它知道,只有经历风雨才能熟练地飞翔。
最后,它成为了巢穴里最先学会长途飞行觅食的小燕子。
点评:这个故事里的小燕子宝宝充满了自立精神,它知道依赖爸爸妈妈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努力地学习飞翔这个生存技能。
对联的故事大全3则分享

对联的故事大全3则分享大家能立马说出哪些对联,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对联的故事大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对联的故事大全(一)谢觉哉撰联嘲绅士谢觉哉(1884——1971),湖南宁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法学家。
1905年7月,在湖南宁乡县为山区肖家湾这个僻静小村里,人们奔走相告:“谢焕南中秀才了!”谢焕南是谢觉哉青少年时代的名字。
他自幼学习勤奋,深得老师和同学的赞扬。
21岁时,他承父命参加科举考试,成为中国最末一科的秀才。
谢觉哉的父亲很自豪,他决定办几桌酒席庆贺。
这一天谢家热闹十分,道喜的宾客络绎不绝,其中,也来了一些绅士。
父亲忙叫谢觉哉出来陪客。
但是寻遍屋里屋外,连他的人影都不见。
这时,一位绅士发现收礼的地方贴了一副对联,忙叫道:“你们快来看对子!”大家跑去一看,原先是谢觉哉亲笔书写的:十数年笔舞墨歌,赢得一张倒票;两三月打躬作揖,赚来几串现钱。
这副对联无情地嘲笑了那些道贺的绅士。
他们顿时像泼了一盆冷水,高兴而来,扫兴而去。
原先谢觉哉很厌恶这帮绅士,对考中秀才这事,又极冷漠。
因此,当父亲为他办酒庆贺时,他便写出这副对联,让绅士们自讨没趣。
谢觉哉中秀才后,一向不愿做官,而在家乡从事教育事业。
之后,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对联的故事大全(二)1、官官受管何必多管清初,南方有个姓任的主事官,他经常喜欢讥讽议论朝政是非,抨击时弊,不免得罪了一些有权有势的官家豪门。
一天,皇上派来了一个姓管的御史官,到地方来查察,当地绅士豪门伺机出来对任主事官恶意攻击,讲得一无是处,管御史只听一面之词,不加考察,便对主事官严加训斥:“我听说你喜教训别人,这不好。
此刻我有一边对联,让你来对。
”说罢,便念出了上联:说人之说被说人之人说,人人之说,不如不说。
任主事针锋相对地对出了下联:管官之官受管官之官管,官官受管,何必多管。
管御史听后,瞠目结舌,拂袖而去。
2、慧童嵌字联戏知府清咸丰年间,热河知府卜昌欺塞外无人才,便微服去热河诗社寻衅。
历史上的对联轶事

历史上的对联轶事,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对联创作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对联,并且有很多对联又与名人轶事有关,由此而引出了很多趣闻轶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对联轶事,欢迎阅读!▲ 一联报私怨艾自修,明朝邓州(今河南邓州市)人。
据传张居正与艾自修同科中举,但艾自修是倒数第一名。
一次闲谈中,张居正半开玩笑地对艾自修说,今有半联请教:艾自修,艾自修,自修没自修,白面书生背虎榜(末名)。
张居正开个玩笑也就没当回事,而艾自修却把它记在心里,作为鞭策自己奋发图强的一条耻辱鞭子。
同时他密切注意张居正的言行,打算一旦抓住了他的把柄,即作出下联,予以报复。
经过二十多年的耐心等待,机会终于来了。
一天清早,艾自修想赶在上朝前拜访张居正,在花园里见张居正立在假山旁,但眨眼功夫就不见了。
艾自修蹑手蹑脚赶到假山旁,见一块石板刚刚盖下来,卡住了一个袍角,正被往里面扯拉着。
艾自修灵机一动,抽出随身佩带的宝剑,割下这个袍角,离开了花园。
经过探视,原来是一个直通内宫的地道入口处,地道出口便是太后娘娘的卧室。
艾自修查明了情况,那半副长期以来要作而未能作出的下联也就有了眉目,内容是:张居正,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
后来,艾自修将张居正的所作所为呈报给神宗皇帝,神宗龙颜大怒,将张居正法办。
▲ 一联引命案宋朝年间,武临县的王县令对对子十分了得,曾夸下海口:凡出对难倒他者,可在王家拿走任何一样东西。
有一天,来了一位书生,他给王县令出了上联:“细石江,一江两岸三四村,五六七种姓,八九十户人家。
”一贯张口能对的王县令有点慌神,半晌不语。
书生说三个月后他再来受教,到时如果还对不上来,就要借王县令的官印一用。
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丢了官印可是死罪,王县令心急如焚,到处悬赏求下联。
甚至许诺:对出下联者,可娶自己千金为妻!这下举县哗然,连邻省也知道了这件事。
可是却无一人能对出下联。
关于楹联的小故事

关于楹联的小故事关于楹联的小故事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我们也应该要传承下去。
楹联的小故事篇一穷秀才妙对夺魁相传明朝时,有个穷秀才颇有才学。
但因当时科场上徇私之风盛行,以至于他屡试不中。
过了一年,又到开科考试了。
他听说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于是打点行装,决心赴京城,再试一次。
可是,由于路途遥远,秀才纵然历尽千辛万苦,日夜兼程赶路,谁料当他到达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
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了主考大人,准他补考。
主考官出的题目是要求他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上联。
秀才听后,暗想:“我何不把自己一路颠簸和误考的原因说一说,也好求得主考大人的谅解。
”于是脱口便说: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主考官一愕,心中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考生从十至一作一下联。
秀才想,正好借此机会,把这些年读书、应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声说: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主考官听罢,连连称妙。
又以其他为题,出联求对,秀才皆能对答如流。
于是,这一年状元的桂冠就非这位联对高手莫属了。
楹联的`小故事篇二联讽洪承畴洪承畴是明朝万历年间的进士,到崇祯时已是兵部尚书,同时封为蓟辽总督,崇祯皇帝把朝廷的命运都交到了他身上,他也感戴崇祯知遇之恩,素以忠节自命,并在自家客厅上悬挂上自撰的对联一副: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
崇祯十五年,洪承畴督师与清军死战于松山,兵败被俘,消息传到京师,说洪承畴已经殉国。
崇祯大痛,亲自设灵祭悼洪的亡灵。
殊不知,此时洪承畴被俘后已经降清,并为清廷筹划开国规划。
一时间,京城士人大哗。
清朝入关后,洪承畴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残酷镇压农民起义及抗清活动。
有一年春节,洪府大门上贴起了副新联,上下联均是当年洪承畴旧句,不过后面各添了一个字,两句成了: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两个虚词眼,一叹一问,极尽讥讽。
楹联故事文档 (2)

楹联故事1、纪晓岚讽对石先生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
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
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
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细羽家禽砖后死;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
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
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
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
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2、哑联兴味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
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
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
苏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3、老地主袭改旧楹联相传,有这样一位老地主,他粗通文墨而又极喜附庸风雅。
一天,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宴,悬灯结彩。
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帐房先生将常见的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写出来贴在大门上。
帐房先生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楹联故事篇一:我与楹联的故事我与楹联的故事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故事是《触摸楹联的脉搏》在我第一次接触到楹联这个词的时候啊感觉还很陌生,毕竟我们只在对联上见过它,后来有人给我提及它是由5000多年前一个小故事发展而来了,我顿感神奇至今才发现对联,楹联就一种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历史悠久,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字数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节目中也曾经有过介绍,楹联起源于中国,更是汉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他讲究的是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形式相同。
以前就听说过一个对联,更为对仗,“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只需求己,莫求人”这也是清代年间某一户人家的家训。
旨在劝诫后人:珍惜衣食并非是为了节俭钱财,更是聚德积福,要想获得名利上的双收就不要借助他人的帮助,而是要靠自己的艰苦努力、拼搏上进“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收成难知难不难”这是辉煌过商界的一句微商格言。
只在劝诫后人“读书和营商,创业和守业同样重要,”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此联告诫人们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只有宽阔豁达的心胸才有助于扩大交往空间,劝人培育一点善德、留一些佳行译言,让子孙效法,有所收获,有所继承。
看来这些楹联我仿佛试讲古人的智慧重新翻腾了一遍,那些光辉的思想就如同是翻涌在水中的鱼鳞,在太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于是我紧握住了楹联的脉搏,试图聆听他更多的倾述。
在他跳动的脉搏声里,我听到了杜甫草堂前的”异代不同时,如问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我听到了武侯祠旁的“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唔对古今情。
我听到了岳阳楼前的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是一种比诗歌更加精简凝练的语言,这是一种比小说更加天马行空的创想,如果说诗歌是文学的娇子,那么楹联可以算作是楹联的娇孙了。
然而人之垂暮犹如日薄西山,楹联也是如此,众所周知,楹联起源于五代,盛于清朝,事实上清朝出来小说之外,对联在民间也是很流行的,在授课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也熟知了很多关于楹联的趣事,解晋讽富豪,唐伯虎巧对神童,纪晓岚奉旨联队等等,无不让人佩服他们的机智敏捷,不过走到现在,楹联似乎被我们忙碌的生活遗忘了,毕竟现在用的少了,过年也就张贴你把一幅,但真正会想古人一样咀嚼其文,推敲其意的又有多少人呢?于是我有听见了他的叹息,像散烟的火炬,像南雁的哀鸣,我忧虑了,我怕我与楹联的故事的走到这里停止。
到这里我与楹联的故事就结束了,在这里更多的是我是在向大家发出一种呼吁,呼吁大家能了解了解这位老者,从而将它的睿智传承下来!篇二:有关对联的小故事妙趣春联1、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
对联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
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
这付写的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
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
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
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
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2、伞铺酒馆合写春联山西有两兄弟双合门面开了一家铺子,长兄经营纸伞,老弟经营汾酒。
商店开张营业那天,兄弟俩特意请当地名流写了一副对联:问生意如何,打得开,收得拢看世情怎样,醒的少,醉的多春联贴出后,看的人特别多,都夸这联写得好。
上联以“打得开,收得拢”惟妙惟肖地描绘了雨伞的形状,又诙谐地展望了店里的生意行情;下联用“醒的少,醉的多”绘声绘色地摹写酒馆的热闹场面,又劝谕人们保持清醒头脑,联语寓意深刻,因此招徕了不少顾客。
3、巧借春联度过年关旧时代常有“过年如过关”的说法。
某年除夕,一穷困长工怕债主上门纠缠,一大早在家门贴了一副春联:米无面无油盐酱醋皆无,如此贫寒,哪个小子敢讨账笔有墨有琴棋书画俱有,徒然富贵,何愁老子不还钱而另位寒士为了过个安稳年,门上春联为:是君子容我过年;乃小人找咱讨债。
这副对联还配了“看刀子”的横批。
“看刀子”三字用得好,万一逼得无路可走,不是自杀,就是杀人。
按旧时代的惯例,春联一贴出,讨债的就不能再要账了,只能把债务推到下一年。
4、两副奇特的春联综观千百年来,人们写春联,总是些吉祥如意之言,祈祷祝颂之语。
但也有与此相反内容的奇特春联。
清代宁波有位著名的老中医,名范文甫,他就写过两副奇特的春联。
一副贴在自家大门上,曰:但愿人常健,何妨我独贫。
另一副贴在自己卧室门上,曰:何必我千秋不老;但求人百病莫生。
这位老中医,在除旧迎新之际,不求自己的富贵康宁,却一反常情俗态,虔诚地去祝愿别人的“常健”,高风亮节,令人敬仰。
5、巧写春联“讨”来年货明朝时候,福州有个叫徐英的屠夫,因排行第五,人们都称呼他为徐五。
他家一贫如洗,四壁悬空,凄冷之清,难于言状。
但他很有文才,深得乡里称赞。
一年除夕,家里无米过年,他面对穷困生活,徐英发出了感慨,写出一副绝妙对联,一大早就贴到房门上。
那对联是:鼠因粮尽潜踪去;犬为家贫放胆眠。
对联一经贴出,众人议论纷纷,同情的人们将家里准备过年的食物拿出一些送给徐英。
这一年,徐英过了一个好年。
6、九九迎春联我国有数九的风俗,从冬至日算起,每过九天算一个“九”,算到八十一天,称为九九,到时,九九寒尽,春暖花开。
有个农民创作一副“九体”对联:故城秋荒屏栏树枯荣;庭院春幽挟巷草重茵。
上下联各九字,每字皆九划。
把这对联写成空心字,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全联填完,即八十一天,“九”已尽了,已到花红柳绿、春光明媚的时候了。
7、“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朱元璋为屠夫写的春联8、我国最早的春联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
一年除夕时,他心情很好,便让身边的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庆话,想挂在自己卧房的门口。
当辛寅逊写完后,孟昶看了不中意,于是提起笔来,亲自写了10个字: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字虽不多,但这两句话非常吉利。
“余庆”就是余福。
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气。
第二句是美好的节日叫做春节,意味着温暖的春天永驻人间。
这10个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节”4个字巧妙地嵌在了里边。
所以当孟昶写完,身边的大臣们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兴。
从这以后,桃符就逐渐演变成对联,后来桃木又被红纸所代替。
一到春节,家家门上贴着鲜红耀眼的对联,喜庆的气氛自然更浓了。
孟昶的这副春联是公元964年写的,史书中有记载,所以保留下来。
它离今天已经1300多年了,是我国最早的春联。
9、纪晓岚讽对石先生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
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
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
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细羽家禽砖后死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
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
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
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
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10、纪晓岚为友释对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友人为他设宴洗尘。
席间,照例少不了连句答对。
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
晓岚则不以为然,说道:“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先时我曾北游,出了一联,人人摇手不对。
”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的出句竟如此之难?”友人道:“一般。
”接着,念了上联: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他们不屑回答,即以摇手示对!”友人不解地问:“那,他们的下联是什么呢?”晓岚道: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友人听后,恍然大悟。
11、乾隆妙对赠长寿老人相传,清朝乾隆皇帝游览西湖时,在灵隐寺见到一位长寿老人,这位老人时年一百四十一岁。
乾隆即兴制了这么一副对联赠给老人: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这是一副内含数字运算的对联,上下联不仅词句对仗,而且运算的方式相同,结果相等。
上联中“花甲”,指六十岁;重开者,乘二,则是一百二十岁;外加三七二十一,合起来,岂不正是一百四十一岁。
下联中“古稀”,指七十岁;双庆者,两倍,再加一个春秋,则加上一岁,也正好是一百四十一岁。
12、乾隆对联戏人相传,乾隆皇帝擅长对对联,且常借此戏人。
一次,他乔装改扮,与张玉书在酒楼上饮酒。
席间,他乘着酒兴指着一姓倪的歌姬出了上联:“妙人儿倪氏少女”,要张玉书接对。
这上联是“妙”“倪”二字的拆字联,张玉书一时苦思莫对。
歌姬在一旁随口答道:“大言者诸葛一人”,将“大“诸”二字拆开。
乾隆大为赞赏,命张玉书赐酒三杯。
不巧,酒已喝完,倾壶只滴出几点。
歌姬见此,笑着对乾隆说:“‘水凉酒一点两点三点’,下联请先生赐教”。
上联既暗含前三个字的偏旁,又冠以数字,窘得乾隆面红耳赤。
幸好此时楼下走过一个卖花人,张玉书灵机一动,代言道:“‘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才算为他解了围。
据说,打那以后,乾隆皇帝再不轻易用对联戏人了。
13、乾隆与纪晓岚回文对清代北京人个叫“天然居”的酒楼。
一次乾隆路过这家酒楼,称赞楼名的高雅,遂以楼名为题作对联,上联是: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但下联却苦索不得。
因为下联必须符合这样的条件:后五字是前五字的颠倒,既要语意完整,又要平仄协调,还要意境美好,的确困难,他便指令群臣属对。
正当大家大伤脑筋之时,纪晓岚已经对出下联: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此联对丈工整,意境完美,博得随得群臣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