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

感性知识知觉认知是认知的主要阶段,是主体对物体表面现象的反映。
它包括三种形式:感觉,感知和表示。
(1)感觉:反映客观事物的个体特征和属性。
如果说苹果是甜的,那就是感知知识和知识全过程的开始。
(2)知觉: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特征。
像一个甜甜而坚硬的红苹果。
知觉是高于感觉的一种反射形式,它是感觉的综合,是将各种感觉聚集在一起并将它们组合起来,从而形成对物体外部特征的整体理解。
感知比感觉高,但是它仍然反映了事物的外部联系。
(3)图像:是人脑对过去的感知和感知的再现和回忆。
我吃了一个红色,甜而硬的苹果。
外观是根据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是感觉和知觉的重组,高于感觉和知觉。
表示是感知知识的最高形式。
理性知识理性认知属于认知的高级形式和阶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整体和内部关系的认知。
它包括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1)概念:它反映事物的本质和整体,并包含同一事物的共同特征和一般特征。
概念是理性认知的最基本形式。
苹果,葡萄和桃子是水果。
(2)判断:判断和判断客观事物是否具有一定的属性。
如果葡萄是水果,则白菜不是水果。
(3)推理:这是一种思维形式,可以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已知的判断中得出新的判断。
如果水果中含有维生素,橙子就是水果,所以橙子中含有维生素。
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1)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既不同又相互依存。
一方面,知觉知识是认知的主要阶段,知觉知识需要发展为理性知识。
另一方面,理性认知是基于知觉认知的认知的高级阶段。
(2)感知知识和理性知识相互渗透。
一方面,知觉知识是认知活动的起点,而获得理性知识是认知的任务。
另一方面,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的辩证统一是基于实践的。
(3)实现从知性知识向理性知识的飞跃的条件在实践中获得丰富实用的知觉资料是实现从知觉知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的基础和前提。
使用抽象的综合思维方法来处理感性材料是实现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的正确方法。
2022年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3、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4、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A.掌握这一正确的哲学理论B.锻炼逻辑思维能力C.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D.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6、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的实现是在()A.社会主义革命中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社会主义高级阶段D.共产主义社会7、“人的依赖性关系”指()A.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C.社会主义社会之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8、“民主社会主义”实质上是()A.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B.改良的资本主义C.科学社会主义中的一种D.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9、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A.理论斗争B.议会斗争C.经济斗争D.政治斗争10、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11、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2、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13、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14、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要()A.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切改良B.对资本主义采取全面肯定的态度C.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改良D.借鉴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15、金融资本是由()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B.银行资本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二、多项选择题16、下列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A.生物学.物理学.数学B.思维科学.逻辑学.语言学C.哲学.道德.宗教D.艺术.法律政治思想小说17、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A.个别劳动B.社会劳动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18、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有()A.认真看书学习B.物质生产实践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科学实验活动1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A.国营企业B.国私合营企业C.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结合D.国家调节经济20、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 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A.巴黎公社B.1831 年和 1834 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 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 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三、辨析题21、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是意识形成发展的第一阶段。
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doc

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篇一:举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与理性的区别:①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②反映的方式不同:感性认识通过感觉器官与认识对象接触,形成关于对象的生动的、直接的形象,它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通过抽象思维,从现象中揭示出本质,从偶然性中揭示出必然性,它以抽象的方式反映对象,具有抽象性。
③反映对象的深度、层次不同:感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具体特性、表面性和外部联系。
理性认识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和规律。
正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源。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
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如客户在用理性来对自己利益进行权衡,可以判断客户处于理性状态,这个状态的客户关心的本质就是一个问题:“你给我带来的价值是什么?”。
.当客户进行理性分析的时候,必须要对他的提问进行正面回答,任何的模糊化和无法准确陈述产品利益,都无法赢得客户理性的信任,同时,对于销售人员的重大挑战就在于如何运用理性思考,进行有策略的对话规划,并用感性的方式感染客户,并将客户锁定在感性状态,这当中运用的沟通能力、建立关系能力、为人处世能力无一不是考验销售人员对他人的控制力,这些销售的核心技能可以总结为――在理性基础上的感性能力。
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小插曲:东郭先生救狼小提问:东郭先生的行为是否正确?感性:佛法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郭先生无私救人的精神值得赞赏理性:东郭先生的行为近乎愚蠢名词解释:感性:狭义的感性当指感官经历之具体表现,广义的感性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构造、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
理性: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有自信与勇气地遇事不慌且能够全面了解和总结并尽快的分析后恰当的使用多种方案(这些方案可以是预备的或是临时的)中其中的一种方案去操作或处理,到达事件需要的效果。
理性是基于正常的思维结果的行为。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有:慨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判断——在概念的根底上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展区分、识别;推理——由一个的判断推出昂一个判断。
理性认识的这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不断深化,具有递进性。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外表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包括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辩证关系:辩证关系就是指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要素之间以及事物的两重性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从世界观角度看,辩证关系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状态,从方法论角度看,辩证关系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普遍方法,把握辩证关系的关键在于用对立统一的方法看问题,客观、全面的提醒事物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①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展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答:1.性质不同。
感性认识只能回答“是什么”,而理性认识则要回答“为什么”2.作用不同。
感性认识有直接性、形象性等特点,但它本身不具备逻辑性;理性认识既可以得出事物运动变化的结论,又可以获取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3.范围不同。
感性认识所指涉及的范围比较窄小,是狭义上的认识。
同学们知道吗?当我们听到老师说做完这个题就下课时,大脑首先会在短时间内进行一系列的思考活动,如果你还没有想好怎样解决问题,那么你的大脑便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放弃”的念头,也就是说,你的大脑已经开始准备放弃了。
- 1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感性认识是关于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则是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而A是肯定理性认识而否定感性认识的唯理论的错误观点。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而形成的,但不能由此说它来源于抽象思维,它归根到底是来源于社会实践,因此,C也是错误观点。
在日常生活和科学实验中都会产生感性认识,并通过抽象思维进而都可以形成理性认识,因此D的说法是片面的。
这三个选项都不能选。
1.认知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1)感知知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知识(现象)。
它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征,具有感觉,感知和表示(印象)三种形式。
这是认知的主要阶段
(2)理性知识:1)是在人们的感知知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解;2)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征;3)它具有概念,判
断和推理的三种主要形式;4)这是认知的高级阶段
2.知觉知识和理性知识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对立和差异是含义,特征,形式和地位的差异。
因此,“懂得(感性)不等于真实的知识(真相)”,“我们的感受(感知的知识),我们无法立即理解(理性的知识)”。
感性知识反映事物的现象,而理性知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第二章认识论部分题库

认识论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B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是对对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C.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式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哪一个原理一致( B )A.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C.从理性回到实践D.从实践回到理性3.有些同志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D )A.类似唯心主义的先验论B.类似唯理论的错误C.类似客观主义的错误D.类似经验主义的错误4.“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D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5.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C )A.感觉-知觉-表象B.意识-物质-意识C.实践-认识-实践D.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C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7.对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这种正确的态度的理论基础是( C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的原理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原理C.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统一的原理D.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相统一的原理8.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D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效果9.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B )A.人们对每一件事情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本性是( C )A.主观的形式客观的内容B.客观的形式主观的内容C.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多项选择题1.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 ABCE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实践是认识的归宿C.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D.实践对认识起指导作用E.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2.下列表述中,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 BCD )A.实践是人的纯精神性活动B.实践是人的感性物质活动C.实践是人的社会历史性的活动D.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性活动E.实践是人的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3.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一思想方法表明( CDE )A.书本知识对实际工作是不重要的B.上级指示和决议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C.一切结论应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D.一切要从实际出发E.要将上级的正确指示和决议尽可能的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4.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 CDE )A.唯心主义B.不可知论C.形而上学D.绝对主义E.相对主义5.“有用的就是真理”的错误实质是( BDE ) A.夸大了真理的绝对性 B.把真理性和有用性混同C.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 D.歪曲了真理的本性E.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三、辨析题1、实践出真知,一个人要获得任何科学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
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
感性认识是关于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则是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而A是肯定理性认识而否定感性认识的唯理论的错误观点。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而形成的,但不能由此说它来源于抽象思维,它归根到底是来源于社会实践,因此,C 也是错误观点。
在日常生活和科学实验中都会产生感性认识,并通过抽象思维进而都可以形成理性认识,因此D的说法是片面的。
这三个选项都不能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坚持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主要有三方面的区别:
一、概念不同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对,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二、形式不同
1、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人对事物的最初反映,是主体的感官对内外环境适宜刺激物的反映形式。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表面现象或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为主体提供客观对象的整体映象。
表象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外部形象在人的意识中的保存、再现或重组。
2、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构成科学体系核心的逻辑要素。
判断是反映事物关系的思维形式,是对事物的状况和性质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对某些判断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判断的过程。
三、特点不同
1、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
要获得感性认识,必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直接接触客观事物。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来源,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大量积累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即抽出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用一定的物质外壳语词把它标志起来,这就产生了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的产生是认识过程中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