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复习提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
高三总复习历史课件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返回
2.秦朝的历史地位 (1)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使统一观念 从此深入人心。 (2)开创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继承和发展。 (3)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吸取,促成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 (4)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声威远播,对古代世界影响巨大,修筑的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雄伟的建筑之一。
返回
3.巩固统一
(1)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 ①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②中央:三公九卿
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
分掌具体事务
③地方:推广郡县制。设立郡、县,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2)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
(3)颁布法律,修驰道、直道。
(4)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的 社 会 矛 盾 和 农 民 起 相权;设刺史监察郡级官员和豪强;任用酷吏打击豪强;改
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 革币制,盐铁官营,控制经济;尊崇儒术,统一思想;北击
汉衰亡的原因
匈奴,解除边患。③汉朝政治的五个“特点”:布衣将相、
重视母族亲属关系、宦官专权、儒士受到重用、地方势力强
大
目录
夯 提培 实 升育 必 关学 备 键科 知 能素 识 力养
[试答] C
1.汉武帝时期国家的治理
项目
面临的问题
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政治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豪强游侠,扰乱社会
2023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解读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统一中国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交通和军事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统一
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鼎盛的局面
两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条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备考导航我国封建社会历时2300多年,其中统一时间长达1600多年,并且在处于分裂状态的700余年中。
还出现过许多局部统一时期。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统一问题、民族问题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中都有体现,今后仍然是命题的重点,特别注意与西藏问题、台湾问题、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等联系起来考查的命题潜在空间较大。
二、专题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次要的,即使是在分裂时期也存在明显的统一趋势。
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强。
(1)三次大分裂时期:①春秋战国时期的割据混战;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③五代、辽、宋、夏、金、蒙古民族政权并立。
(2)全国大统一:①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②两汉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时期;③西晋的短期统一;④隋唐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时期;⑤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空前辽阔的时期;⑥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时期(其中,四大统一时期:秦汉时期、西晋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九大统一王朝: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2)局部统一(在大分裂时期,有很多局部统一时期):①战国时期,诸侯大国“战国七雄”的局部统一;②东汉后期,曹操对北方的局部统一;③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各自境内的局部统一;④十六国东晋对峙时期,东晋在南方的局部统一以及前秦在北方黄河流域的短暂局部统一;⑤南北朝时期,北魏、北周对黄河流域的局部统一和宋、齐、梁、陈在南方的局部统一;⑥五代、辽、来、夏、金时期,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部统一,南宋在江南地区的局部统一;⑦少数民族政权辽、金在我国北方的局部统一等等。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要点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要点第九课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1、(1)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
(2)原因:①人民希望过上安定生活。
②秦经过商鞅变法后,实力超过东方六国。
③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④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3)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秦朝的建立(1)时间:公元前221年(2)建立者:嬴政(秦始皇)(3)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4)地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进入封建社会)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2)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在地方上,废分封,立郡县。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1)政治上: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废分封,立郡县。
(2)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来又推行一种新的字体——隶书(文化上);焚书坑儒(思想上)。
(3)经济上: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统一度量衡。
(4)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
(5)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丞相的职责:行政。
太尉的职责:军事。
御史大夫的职责:监察。
★秦朝的地方制度:郡县制。
★秦朝的标准文字是小篆,后推广隶书。
货币的标准样式是圆形方孔半两钱。
★经济文化措施的影响:促进了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焚书坑儒”目的:加强思想统治。
影响: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秦长城起至点: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向秦始皇建议实行郡县制和焚书坑儒的是李斯。
★秦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

如你生活在秦朝时期,遇上了当时的一个 官吏,你认为这位官吏说的哪些话是可信 的 ①我刚刚拜会了我县的县令 ②官府用 小篆字体发布了一个告示 ③朋友送给我 一部《伤寒杂病论》 ④我下个月送儿子 去太学读书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毛泽东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 皇……百代犹行秦法政。”“秦法政” 不包括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复习课件
单元介绍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并得到初步巩固。 秦汉王朝经济发达,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秦始皇统一 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 币、度量衡,并加强思想控制。修筑长城,防止匈奴入 侵。 汉朝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 破匈奴,到汉武帝时出现了“大一统”局面。张骞通西 域和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密切了内地与西域各族联系。 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这一时期,科技领先,文化繁荣,尤其是造纸术等 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 朝 中 央 集 权 制 度 示 意 图
中央设“三公九卿”:太尉、丞相、御史 大夫;地方设郡县,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 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郡 县
秦的统一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定都咸阳 (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 经济: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文化:统一文字(小篆) 思想:焚书坑儒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北筑长城(抵御匈奴· 保障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民族关系: 南修灵渠(开发东南岭南· 加强中原与岭南经济文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概要

民族关系
1、简述张骞通西域、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2、知道唐与吐蕃等民族的和睦。 3 、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4 、知道清朝在台湾的建制以及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措施,认识清朝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考情分 析
年份 2012 2013 2014 2015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各少数 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3.唐朝:唐朝统治者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用战 争、和亲、设管理机构、册封等方式,加强对少数 民族地区的管辖和经济文化交流。
4. 五代辽宋夏金元: ①设置管理机构:元朝政府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 ②友好往来:元朝时,边疆各族同汉族杂居相处;开始 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元朝民族融合的表 现) 5.明清: ①册封: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 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 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②平定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③设置管理机构: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 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 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乾隆帝设伊犁将军,管辖 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维护了祖国统 一。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 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
考点突 破
秦汉时期
形成
统 一 多 民 族 国 家
国家统一 隋唐时期 元朝 明清时期
发展 进一步发展 顶峰
春秋战国时期 民族关系 三国两晋南北朝 辽宋夏金
一、 民族政策(从不同时期看) 1.秦汉时期:
秦朝:击匈奴,修筑长城,南统南疆,兴修灵渠。 两汉:①“和亲”:昭君出塞。 ②战争: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东汉时,窦固、窦宪 先后击败匈奴。 ③友好往来: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与西域的友好往 来;东汉初,班超出使西域,同汉族联系日益密切。 ④设置管理机构: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 政府管辖。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复习提纲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课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1.1368 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建立了明朝,年号为洪武。
2.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被朱元璋(人名)废除。
3.明成祖时,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设立了内阁。
4.明朝的“厂卫”制度是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合称,职权很大。
5.明朝统治者加强君权的主要措施有:(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2)明成祖时,设立内阁;(3)利用厂卫制度;(4)实行八股取士;(5)大兴文字狱。
6.建立后今的统治者是努尔哈赤;改国号为清,改女真族名为满洲的统治者是皇太极。
7.清军入关的时间为1644 年。
8.明清两代,曾作为政府的中枢机构是内阁。
9.明太祖废丞相,撤中书省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
10.清初,使皇权受到限制的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
11.清朝皇帝为什么要建立军机处?(课本P62)12.八股文的内容和形式有何特点?(课本P62—63)13.文字狱的危害有哪些?(课本P63)14.阅读系列顾炎武抨击八股取士的材料:“八股之害等于(秦朝)焚书坑儒,而败坏人才有甚于(秦朝)咸阳之郊所坑者。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以上材料中的“焚书”“咸阳之郊所坑”指的是什么?(答案:焚书坑儒)(2)你认为顾炎武对八股取士的抨击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案:正确。
课本P63)第2课明朝的对外文化交流1.1405 年,郑和率领船队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境内)出发,第一次出使西洋。
2.郑和先后七次远航,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早在唐朝时,我国就有人到南洋谋生。
4.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
5.试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走》P62(为什么说郑和不愧为世界杰出的航海家?)第3课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1.1662 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2.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清了浙江沿海倭寇。
3.17世纪中期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复习

方法梳理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史论结合,客观,全面,一分为二。 将历史人物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
总
结
特 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征
英雄展厅
蒙恬
卫青
霍去病
张骞
纵横梳理
秦汉民族关系
秦朝与匈奴的关系 派蒙恬被击匈奴
汉初: 和亲
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汉武帝:卫青、霍去病 反击匈奴
经济凋敝
家思想郡的(正统守地)位
集权
推行儒县学(教育令郡,)县在制长__安___地兴方办政太府学
统一铸造_五__铢__钱_
实行盐铁_官__营___专卖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_物__资___平
抑__物__价__
军事 北 东 开击到 发统匈南一辽秦奴疆东的,,是)修兴多;我筑修民长_国灵_城_族渠历_(_的。史西封起上_建临_第_洮_国一_,家个公 _霍_。元_去_前_病_1_1出9年击,匈派奴卫___青__、
材料二: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 五岭之戌,外内骚动,百姓罢蔽……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材料三:以下是某校初三学生小明对秦始皇做的全面而简要的评价: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他统一了六国,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还建立起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所沿用,影响 深远。但是他实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首字方连词经法济: 文长化河交西流,中西欧
疆域对比
西域都对比护西的汉设和秦置朝的疆域图,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时间:公元前60年 职能:总管西域事务
意义
从此,西域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 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政治制度史)
一、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1、政治上创立中央集权制度:规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大权;在中央设立丞相(行政权)、御史大夫(监察权)和太尉(军事权,皇帝兼任);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由皇帝派官员管理。
2、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秦圆钱、半两钱)、度量衡、车轨。
3、思想文化方面:统一文字(秦小篆),焚书坑儒。
二、汉武帝巩固西汉大一统措施:1、军事措施:三次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西亚各地的通道——丝绸之路。
2、思想文化措施: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从此,儒学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在长安创办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3、经济措施: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兴修水利,治理黄河。
三、隋唐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在政治制度方面有许多新创制:1、中央官制方面:创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2、官员选拔制度:创立科举制。
3、民族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羁縻州”(很能体现唐代一国多制精神和政治开明的特色)。
四、元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为强化统治,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压迫)政策;同时还首创行省制度: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
五、明清两朝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强化皇权的措施:1、明太祖朱元璋③。
2、明成祖朱棣设内阁。
3、清初康熙皇帝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另设南书房。
4、雍正皇帝时创立军机处。
5、内阁、南书房、军机处成员均无实权,都是皇帝强化皇权的工具。
(二)明清两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抗击外来侵略,捍卫领土完整、主权独立:①戚继光抗倭(日本流亡海上的武士)。
②郑成功率兵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③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的签署,捍卫我国北方合法领土。
2、清政府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统治,巩固统一的措施:①北方蒙古地区: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②西北新疆地区: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设伊犁将军。
③西藏地区:
设驻藏大臣。
④西南云贵地区: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当地土司制度,改为由中央统一派流官管理。
)。
六、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统治。
七、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专题七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政策的调整
1、土地改革(1950—1952):党和政府强行没收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并将它们分给穷苦农民;从而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农业合作化运动(1953—1956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改革后,个体农户单家独户经营存在劳动工具、生产资料不足等弊端;于是,党和政府引导个体农户走互助合作的集体化道路,鼓励个体农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组(社)。
到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经济基础。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60)受1958年党中央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影响,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将农业生产合作组迅速地合并为人民公社(“一大二公”)。
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质上是犯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冒进主义错误;这股“共产风”给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开始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项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自主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针对性训练:
一、【2008宿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这样,当做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
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村民在村西一间茅屋里秘密开会,决定实行“大包干”。
包干到户的第一年,奇迹出现了。
小岗全队粮食总产量达13万斤。
这个自实行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贡献过一粒粮食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贡献粮食4万斤,油料2万斤。
小岗村的奇迹,使人们看到了农村改革的希望。
(1)材料一中为什么说此次土地改革是“中国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农村改革的希望”在何处?(2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什么?(2分)
(4)综合上述问题,你认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