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科学家王选先进事迹简介
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王选人物事迹介绍

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先锋王选人物事迹介绍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中,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100名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王选获得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者的荣誉称号,下面小编就来分享一下他的人物事迹吧,赶紧来看看吧!王选主持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得到大规模应用,实现了我国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和电”的技术革命,成为我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
致力于研究成果产业化,主持开发的电子出版系统,引发报业和印刷业四次技术革新,使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占领99%国内报业和80%海外华文报业市场。
设立“王选科技创新基金”,支持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创新研究。
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高科技应做到‘顶天立地’。
”这是王选一生奋斗的信条。
“顶天”即不断追求技术上的新突破,“立地”即把技术商品化,并大量推广、应用,而“顶天”是为了更好地“立地”。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出版业仍是铅字排版和印刷。
为改变落后状况,1974年,我国设立“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简称“748工程”。
正在北大任助教的王选看到了巨大可能,他通过分析比较,决定跨过当时国外流行的第二代、第三代照排机,直接研究世界尚无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
历经艰难,1979年,我国首个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成功。
北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教授、王选夫人陈堃銶介绍,原理性样机做出后,有人劝王选,不要做下去了。
“但王选说,应用性研究如不做成商品,对社会就没有价值,所以他一直极力将成果转化为商品,和产业相结合。
”在艰苦研制条件下,王选团队不仅攻克汉字字形信息的计算机存储和复原输出的世界性难题,还在20多年间持续创新,与多个协作单位联合攻关,紧跟市场需求,先后研制出八代汉字激光照排产品,使中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得到彻底改造,“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至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99%的报社和90%以上的书刊出版社和印刷厂使用了王选团队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勇于创新,勇于改革的人物和简短的事迹

勇于创新,勇于改革的人物和简短的
事迹
王选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生前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他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献身科学,开创了汉字印刷的新时代。
25日晚,省政协主席王生铁会见了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教育部、九三学社中央联合组成的王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全体成员。
王生铁说,王选同志以自己崇高的人格,巨大的贡献和对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热爱,为广大知识分子和统一战线成员树立了光辉榜样,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和衷心爱戴。
宣传弘扬王选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对提高群众思想素质和深入推进“八荣八耻”宣传教育活动有着重要意义。
报告会上,报告团的4位成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介绍了王选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生动感人,催人奋进,赢得了阵阵掌声。
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苏晓云说,当前,我省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湖北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建设和谐湖北,任务艰巨而光荣。
广大知识分子和统一战线各界人士,要以王选同志为榜样,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勇攀高峰。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胡德平,省政协副主席蔡述
明、郑楚光、宋德福,省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和省直机关干部、高校师生、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共1400多人聆听了报告。
追问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追答王选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生前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他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献身科学,开创了汉字印刷的新时代!。
3.1王选教授简要事迹

王选教授简要事迹王选,男,汉族,江苏无锡人,1937年2月5日出生于上海。
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
曾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方正集团董事,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
王选教授为中国现代印刷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76年,他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和高速复原方法,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或参数)来描述笔画的宽度、拐角形状等特征,以保证字形变化后的笔画匀称和宽度一致。
这一发明获得了欧洲专利和八项中国专利。
以此为技术核心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占据了祖国内地99%的报业和80%的书刊(黑白)市场,以及港、澳、台、北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90%的华文报业市场。
新增产值三十余亿元,使中国的印刷术从铅与火的时代,迈入电和激光的新纪元,引发了全球华文报业和出版印刷业一场深刻变革。
其后又率领北大方正研制出日文、韩文和西文出版系统,成功打入日、韩及欧关市场,实现了民族软件产业走向国际化的目标。
以王选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核心的电子出版新技术的应用,使我国出版印刷行业实现了从铅排作业到计算机操作的彻底技术改造,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电子出版产业,是我国计算机技术应用最为全面和成功的行业之一,成为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
同时为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创造了必要条件,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播提供了科技保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选教授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曾获得国内外二十多项重大奖励,其中包括: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度国家十大科技成就称号,中国专利发明创造金奖,第十四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成果特等奖。
王选

王选一、人物简介王选(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生于上海,江苏无锡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二、人物履历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全国政协副主席。
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
1958年至1978年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师。
1978年至1995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
1995年至1996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6年至1998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8年任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6年2月13日11时许在北京病逝,享年70岁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
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
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四单元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思维方式、治学方法 议论
抽象、理性、严肃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一生的重要精辟的见解和诙谐的表述,展示了一位科学家 精彩绝伦的语言魅力。不但有科学原理,而且有人生哲理;不 但有学术的穿透力,而且有情感的震撼力;不但有理论的清晰 度,而且有语言的幽默感:这一切构成了王选演讲的独特风采。
背 景链 接
本文节选自1998年10月王选在北 京大学的一篇演讲稿。王选的一生中 有过八次重要抉择,本文节选的是第 六个抉择的部分内容。
演讲对象决定了演讲词的主要 内容和语言风格。
语 言幽 默
(1)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 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逸事, 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 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 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 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 就只能叫老王。这样一讲呢,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 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王选
目
录
01 作者简介
CONTENTS
02 背景链接
03 语言幽默
04 大量举例
05 比较阅读
作 者简 介
王 选(1937—2006)
江苏无锡人,生于上海, 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开创者和决策者。 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 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 被誉为“当代毕昇”; 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 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 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 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获得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科学家王选先进事迹简介

尊重科学、勇于创新、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科学家王选先进事迹简介王选,男,汉族,1937年2月生,江苏无锡人,九三学社成员,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2年,王选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
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
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6年2月13日11时许在北京病逝。
2月19日,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王选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在中文照排系统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他获得了“当代毕升”的美誉。
他曾经这样总结自己成功的原因:1.青少年时代注意培养良好的品德,先要做个好人,才能成就事业。
2.扎实的数学基础。
3.30岁以前具备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具体实践。
4.长期在第一线拼命干活。
5.20多岁时,开始锻炼英语听力,从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大量阅读国外文献。
6.对所在领域的发展趋势有较好的洞察力,从而能够正确选题。
7.选定目标后能锲而不舍地长期拼搏,同时适应飞速发展的软硬件条件,不断求变,不断创新,不断更新换代,做到执着而不僵化。
8.自信而不自负,认识自己的不足,懂得要依靠团队,尤其是提拔优秀的年轻人。
【推荐下载】王选个人资料成就背景_王选主要事迹个人荣誉-范文word版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王选个人资料成就背景_王选主要事迹个人荣誉王选(1937年2月5日-201X年2月13日)男,汉族,籍贯江苏无锡,生长于上海,九三学社成员,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教授,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全国副主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选的个人资料成就背景,给大家作为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王选个人履历1937年2月5日出生于上海。
1941年·入上海南洋模范学校幼稚园。
1942年·入上海南洋模范小学。
1948年·小学毕业,升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学。
1954年·高中毕业,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1956年·大学三年级,选择计算数学专业,从此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结下不解之缘。
1958年·大学毕业。
·参与北大自行研制的中型计算机——红旗机的研制工作,负责逻辑设计和整机调试工作,也参与了部分电路设计工作。
1961年·作出学术研究上的重要决定: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
1963年·开始锻练英语听力。
1964年·承担了DJS21机的ALGOL60编译系统的研制。
1975年·开始从事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748工程”)中“精密照排系统”项目的研究。
1978年至1995年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教授。
1995年至1996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6年至1998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8年任九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当代毕升--王选

当代毕昇—王选王选,1937年2月5日出生于上海。
计算机学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
九三学社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王选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王守其,上海南洋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在一家国际贸易公司作会计师,是一个正直、严谨的知识分子;母亲周邈清出身于书香门第,也是一个喜爱读书、追求进步的知识女性。
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1954年秋,王选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前两年以学习基础课为主,师从江泽涵、程民德、丁石孙等一批著名学者。
1956年分专业,大多数成绩好的同学选择了数学专业,王选却对当时还是新兴学科的计算数学专业情有独钟。
他看到1956年1月制定的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未来重点发展学科就包括计算技术;又从报刊上了解到计算机在未来将对人类产生巨大神奇的作用。
因此,王选下决心选择了计算数学专业。
1958年王选大学毕业,留校在无线电系当助教,主持电子管计算机逻辑设计和整机调试工作,也参与过部分电路设计工作,一直在硬件第一线上跌打滚爬,每天工作都在14个小时以上。
通过阅读国外文献,他逐步领悟到只有同时掌握硬件设计和程序与应用,才能产生创新。
于是,在1961年,王选做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
1964年,王选承担了当时正在进行硬件设计的DJS21机的ALGOL60编译系统,同时探讨适合高级语言的计算机体系结构。
经过几年努力,该系统最终研制成功,在几十个用户中得到推广,成为国内较早的高级语言编译系统,被列入计算机工业发展史大事记中。
这种软硬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成为王选后来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
我国获欧洲专利的第一人1975年,王选听说国家有一个“748工程”,即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其中“精密照排系统”这一项目的价值和难度吸引了王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重科学、勇于创新、服务人民、报效祖国
——科学家王选先进事迹简介
王选,男,汉族,1937年2月生,江苏无锡人,九三学社成员,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92年,王选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
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
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6年2月13日11时许在北京病逝。
2月19日,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王选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在中文照排系统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他获得了“当代毕升”的美誉。
他曾经这样总结自己成功的原因:
1.青少年时代注意培养良好的品德,先要做个好人,才能成就事业。
2.扎实的数学基础。
3.30岁以前具备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具体实践。
4.长期在第一线拼命干活。
5.20多岁时,开始锻炼英语听力,从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大量阅读国外文献。
6.对所在领域的发展趋势有较好的洞察力,从而能够正确选题。
7.选定目标后能锲而不舍地长期拼搏,同时适应飞速发展的软硬件条件,
不断求变,不断创新,不断更新换代,做到执着而不僵化。
8.自信而不自负,认识自己的不足,懂得要依靠团队,尤其是提拔优秀的年轻人。
作为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王选最初的动力,决不是想要拿个什么奖,或者得到什么样的名和利。
他之所以狂热地去追求,是因为热爱和一心想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缘故。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有一种“逆流而上”的感觉,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身心极为紧张劳累,但也得到了常人所享受不到的乐趣。
王选说:“我常想,一个人,一个好人,他活着,如果能够为社会的利益而奋斗,那么,他的一生才是有趣味的一生。
”
他的身体一直不好,后来得了癌症,但他工作起来比健康人更勤奋,周六和周日都没有休息,直到他永远的离我们而去。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张恭庆每当回忆起老朋友王选的顽强乐观的精神,莫不为之惋惜、叹服。
王选同志以他自身的行动印证了他的生活信念——“珍惜、关爱生命,以一个科学家的使命感努力奋斗,活出精彩,活出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