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庭的记忆》教案

合集下载

家庭的记忆-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

家庭的记忆-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

家庭的记忆-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和作用。

2.知道如何与家人沟通和相处。

3.掌握尊重父母、关心家人、爱护家园的基本道德观念。

4.培养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家庭的重要性和作用。

2.尊重父母、关心家人、爱护家园的基本道德观念。

3.积极参与家务劳动的习惯。

三、教学难点1.如何与家人沟通和相处。

2.如何培养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的习惯。

四、教学内容及方法1. 家庭的重要性和作用1.通过讨论、演示等形式,引导孩子认识到家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日常生活的起点和归宿。

2.鼓励孩子分享一些感人的故事,引导他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家庭。

2. 如何与家人沟通和相处1.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们分享自己与家人沟通的经验和困难,并总结出有效沟通的技巧。

2.在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活动中,培养孩子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以及展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 尊重父母、关心家人、爱护家园的基本道德观念1.通过故事、示范等形式,引导孩子了解尊重父母、关心家人、爱护家园的重要性。

2.利用图片、互动教具等,让孩子们模拟场景,学习如何理智地处理“家人”之间、家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4. 积极参与家务劳动的习惯1.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家务劳动的重要性和乐趣。

2.引导孩子们了解常见家务劳动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有能力、有机会参与到日常生活中的家务劳动中,培养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五、教学总结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孩子在家庭中需要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学习道德、文明的行为与习惯。

本教案通过讲解家庭的重要性和作用,如何与家人沟通和相处,尊重父母、关心家人、爱护家园的基本道德观念,以及积极参与家务劳动的习惯等来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家庭观念、培养健康家庭关系及养成好习惯。

希望孩子们能够在家庭中有更加美好、和谐的成长。

部编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庭的记忆》教案

部编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庭的记忆》教案

部编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庭的记忆》教案一、教材分析1. 教材背景本教材为部编三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主要针对小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和生活法制教育。

本篇教案所要讲授的《家庭的记忆》是该教材的第八单元,共包括两个课时。

2. 教材内容本单元主要以家庭为主题,讲述家庭的组成、亲情的重要性以及家庭中的规矩等内容。

其中,本篇教案所要讲授的《家庭的记忆》主要是针对家庭中过去的一些事情所进行的回忆和记录。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家庭的历史、家族文化等。

3. 教材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家庭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知道家庭在人生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学习家庭中应该遵守的规矩;•通过回忆和记录家庭历史,增强家庭意识和家族凝聚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家族文化和家庭历史的重要性;•能够通过口述和书写的方式进行家庭历史的回忆和记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庭意识和家族凝聚力。

3. 情感目标•帮助学生建立对家庭的尊重和感恩之情;•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家庭是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组织。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回忆家庭历史;•记录家庭历史。

2. 教学方法•听讲和讨论;•个人写作;•课堂展示。

四、教学计划1. 教学时间本节课的教学时间为1个课时,共45分钟。

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的家庭历史,询问学生他们都知道自己家族的哪些故事和传说,激发学生回忆家庭历史的兴趣。

•步骤二:讲解(15分钟)在家庭历史回忆之前,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家庭历史和家族文化的重要性。

老师可以通过汇报自己家族的一些历史事件,或者讲述一些有趣的家庭故事,来形成正面的榜样效应,让学生体会到家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步骤三:回忆和记录(15分钟)学生可以回忆家族的一些传统、习俗、节日等等,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并进行记录。

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示范,指导学生如何组织语言,并鼓励学生自由发挥,体现每个家庭的独特性。

三年级上册部编版道德与法制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案

三年级上册部编版道德与法制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案

三年级上册部编版道德与法制第12课
家庭的记忆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家的概念;
技能目标:让学生知道家庭成员的组成和关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和家庭成员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家的热爱;
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家庭成员的组成和关系;
三、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充满爱的地方。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家庭的记忆》。

二、家庭的称呼抢答赛:
师:课件出示家庭关系示意图,请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把它补充完整。

生:仔细观察后积极走上讲台补充;
师:大家补充的非常好,说明大家都很爱自己的家庭。

三、传统节日中的“家”:
师:谁愿意上台来介绍你家吃年夜饭时的情景?
生:积极举手上台分享;
师总结:大家说的很好,说明大家的家都很温暖,并且充满了爱。

师:谁愿意站起来说说那些产痛节日还与“家”有关?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大家说的很好,说明大家对传统文化很了解!
四、语言文字中的“家”:
师:课件出示古诗《秋思》,请大家阅读后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生:仔细观察后,积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分组举手发言;
师:不光很多传统节日与“家”有关,并且很多语言文字与“家”也有关。

师:家的概念早已融进了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师: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都能在今后的生活中都能更加爱我们的家,努力让我们的家变得更美好;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五、作业布置:做一个自己家的家史小调查!。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父母、祖父母等家庭成员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感恩家庭的情感,懂得珍惜家庭;3.激发学生保护家庭成员的意识;4.培养学生的连贯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家庭的意义、家庭成员的重要性和职责,并了解如何照顾家庭的成员;2.掌握如何感恩家庭,懂得珍惜家庭。

难点1.如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如何引导学生对家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归纳,培养其自我思考和表达的能力;3.如何让学生理解支持家庭成员、保护家庭和贡献社会的重要性,激励其成为勇于担当的人。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15分钟)1.通过问题到让学生思考:在家里,谁最了解你?在家里,谁对你最好?为什么?2.学生自由发言,互相交流彼此的观点。

3.引导学生反思思考:家庭对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我们应该怎样珍惜和维护家庭?2. 学习(30分钟)1.利用PPT展示“家庭成员的职责和作用”并进行讲解。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幼儿故事或者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成员的职责和作用。

2.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对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家庭成员的职责和作用有哪些?•在困难时,我们该怎么做?3.当然,在展示并讲解完“家庭成员的职责和作用”后,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家庭成员的故事或者例子。

这不仅能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家庭成员的职责和作用,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

3. 拓展(20分钟)1.利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家庭,自由谈论自己喜欢的小事或者有趣的小细节,并分享给大家。

2.引导学生思考下面这些问题:•家庭中常见的小事和小细节。

•在平时的生活中,如何体现对家庭成员的尊重和关爱?•我们应该怎样珍惜和维护家庭?4. 评价(15分钟)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重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珍惜家庭成员;2.引导学生思考下面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日子中,我该如何珍惜和维护家庭?•我们应该怎样支持家庭成员,保护家庭和贡献社会?四、教学反思本课时通过一些小细节和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家庭的意义和家庭成员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多媒体资源,锻炼了学生自我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精编教案《家庭的记忆》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精编教案《家庭的记忆》

《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家庭的概念有更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并且对家庭成员及关系更加熟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本学习和实践作业,让学生能在实践中主动形成对家庭的认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家庭对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培养对家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家庭以及家庭成员。

2.教学难点: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加强和家庭成员的沟通交流。

课前准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家庭称呼知多少教师小结:这些和我们最关系最亲密的亲人,大家都知道怎么称呼他们吗?如果不知道的话,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对我们的家庭还不够熟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我们的家庭,学习第十一课:家庭的记忆(通过游戏互动激发学生兴趣)一、家庭称呼抢答赛活动一:抢答竞赛(课本第79页)完成后校对答案,看看哪些人是我们不知道的?二、“家史”小调查活动二:“家史”调查表(课本第80页,要求学生课前完成),课堂互动。

1、哪些问题是我能填出来的,哪些需要询问父母?2、比较自己和父母的童年,我有什么发现?三、传统节日中的“家”活动三:春节回忆1、每年春节,我们都是和谁一起过的呢?2、春节的氛围和别的节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四、语言文字中的“家”活动四:“家”思在诗中学习古人思家的古诗。

课堂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家庭也是为我们的成长遮风避雨的港湾。

我们要对我们的家庭更加了解,就要了解家庭的历史,了解每一个家庭成员。

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家庭对我们的重要性,爱我们的家。

板书设计第三节家庭的记忆一、家庭称呼抢答赛二、“家史”小调查三、传统节日中的“家”四、语言文字中的“家”教学反思:本框是道德与法治三年级第四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在前两节内容对亲子关系的基础上,本节以家庭关系为核心。

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了解自己的家庭以及家庭成员,激发学生作为家庭的一员形成对家庭的深厚情感,也帮助学生积极培养和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的关系。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庭的记忆》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庭的记忆》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庭的记忆》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知道家庭的发展变化,了解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理解语言文字中的“家”。

让学生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知道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

教学难点:理解语言文字中的“家”,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好“让爱住我家”这首歌曲。

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让爱住我家”这首歌曲,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家,询问学生家里有几口人,长得像谁。

二、新知讲授活动一:家庭称呼抢答赛教师开展“我来问,你来答”的小活动,让学生抢答家庭成员的称呼。

教师让学生带着节奏拍手读儿歌《称谓歌》,并进行抢答竞赛,看谁说的又快又正确。

教师讲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往往会带动家庭规模的变化,现在大多数家庭是由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而“四代同堂”的家庭则更为少见。

活动二:“家史”小调查教师让学生做一个“家史”小调查,了解自己家庭的发展变化和重要事件,让学生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父母和自己的童年,让学生发现不同之处。

活动三:传统节日中的“家”教师让学生讨论“年夜饭”的由来,并讲解相关知识。

教师让学生分享自己家庭的“年夜饭”情况和心情,并引导学生思考“年夜饭”与家庭美好生活的关联。

最后,教师总结本课内容,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中的“家”并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教师:请大家打开电子教材的P82页,阅读“回”老家“过春节”。

你们知道为什么很多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吗?现在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交流:(讨论中)教师:在我们国家,除了春节以外,还有很多传统节日与“家”有关。

你们知道吗?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

活动四:语言文字中的“家”教师:在中国,不仅很多传统节日与“家”有关,而且很多语言文字也与“家”有关。

12 家庭的记忆(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12 家庭的记忆(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12 家庭的记忆(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的成员和角色,进一步了解家庭的重要性;2.掌握家庭常见的礼仪和规矩,规范自己的行为;3.培养爱家、爱父母、爱家人的情感,明确自己在家中的责任和义务。

二、教学内容1. 家庭成员和家庭角色介绍家庭成员和家庭角色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家庭成员的重要性和角色的分工合作。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家庭成员的职责和义务。

2. 家庭礼仪和家庭规矩介绍常见的家庭礼仪和规矩,如尊重长者、讲究卫生、不浪费等,让学生了解这些礼仪和规矩的意义和作用,并引导学生遵守这些规矩,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3. 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珍贵通过绘本、故事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珍贵,培养学生爱家、爱父母、爱家人的情感,明确自己在家中的责任和义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明确家庭成员的重要性和角色的分工合作;2.引导学生遵守家庭规矩和礼仪,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3.培养学生爱家、爱父母、爱家人的情感,明确自己在家中的责任和义务。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验家庭的温馨和亲情。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讨论交流3.绘本阅读4.故事讲解5.观察实践五、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主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在他们看来,家庭成员有谁?每个家庭成员的职责是什么?老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家庭成员的重要性和角色的分工合作。

2. 讲解家庭礼仪和规矩老师介绍家庭常见的礼仪和规矩,例如:尊重长者、劳动爱卫、整洁卫生、文明用语、不浪费等,让学生了解这些礼仪和规矩的意义和作用,并引导学生遵守这些规矩,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3. 绘本阅读教师准备一些描写家庭日常生活的绘本,让学生通过绘本了解家庭的温馨和亲情。

4. 故事讲解老师让学生听一些家庭情感故事,例如:《野猪嘟嘟》、《明明家的小妹妹》等,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珍贵,培养学生爱家、爱父母、爱家人的情感。

5. 观察实践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家中的行为举止,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问题,并制定自我改进计划。

统编版(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家庭的记忆》是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以“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的组成、家庭成员的关系以及家庭的历史,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本单元共三课,分别是《父母多爱我》《爸爸妈妈在我心中》和《家庭的记忆》。

《家庭的记忆》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通过对家庭传统、家庭历史的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

教材以“家庭称呼抢答赛”“家史小调查”“传统节日中的‘家’”三个板块展开教学内容。

“家庭称呼抢答赛”引导学生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明确家庭关系;“家史小调查”鼓励学生了解家庭的过去,感受家庭的传承;“传统节日中的‘家’”则通过介绍传统节日中家庭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家庭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明确家庭关系。

2.知道家庭的历史和传统,感受家庭的传承。

3.了解传统节日中家庭的活动,体会家庭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家庭称呼抢答赛、家史小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2.增强学生对家庭历史和传统的认同感。

3.引导学生感受家庭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三、教学重点1.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明确家庭关系。

2.知道家庭的历史和传统,感受家庭的传承。

四、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家庭传统的意义和价值。

2.培养学生对家庭历史和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家庭成员称呼卡片、家史调查表、传统节日图片等。

2.学生准备:了解自己家庭成员的称呼、询问长辈家庭的历史和传统、收集传统节日中家庭活动的资料。

六、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家庭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庭的记
忆》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知道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理解语言文字中的“家”。

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知道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

教学难点:理解语言文字中的“家”,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

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可爱、温馨、美丽的家。

听歌曲“让爱住我家”,说说你的家,你家里有几口人?你长得像谁呢?
二、新知讲授
活动一:家庭称呼抢答赛
教师:开展“我来问,你来答”的小活动。

学生交流:抢答。

教师:开展“我来问,你来答”的小活动。

学生交流:抢答。

教师:请同学们带着节奏拍手读儿歌。

《称谓歌》
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
爸爸的妈妈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奶奶
爸爸的弟弟叫什么爸爸的弟弟叫叔叔
爸爸的姐妹叫什么爸爸的姐妹叫姑姑
妈妈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爸爸叫外公
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外婆
妈妈的兄弟叫什么妈妈的兄弟叫舅舅
妈妈的姐妹叫什么妈妈的姐妹叫姨妈
教师:进行抢答竞赛,看谁说的又快又正确。

教师:社会生活的变化,往往会带动家庭规模的变化。

目前,大多数的家庭是由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人们称之为“核心家庭”。

以往那种和爷谷、奶奶等三代人生活在一一起的大家庭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四代同堂”的家庭则更为少见。

活动二:“家史”小调查
教师:随着我们的成长,家庭也在发生变化。

让我们做一个“家史”小调查吧!
教师:你是如何知道这些事情的?你能感受到不断传承的家庭美德吗?在过去的几十年,你家发生了哪些大事?
学生交流:自主发言。

教师:比较父母和自己的童年,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三;传统节日中的“家”
教师:每当春节来临,我们都会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大家知道“年夜饭”的由来吗?
学生交流:小组讨论。

教师:讲讲“年夜饭”相关小知识。

教师:你家的“年夜饭”通常有哪些人呢?说说当时的情形和你的心情。

你家的“年夜饭”常吃些什么?你知道它们与家庭美好生活有什么关联吗?
学生交流:自主发言。

教师:打开电子教材P82页,阅读“回”老家“过春节”。

为什么很多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呢?
学生交流:小组讨论。

教师:除了春节以外,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传统节日与“家”有关,你知道吗?
活动四:语言文字中的“家”
教师:在中国,不仅很多传统节日与“家”有关,而且
很多语言文字也与“家”有关呢!
教师:你知道哪些祝福家庭的词语和谚语吗?通过这些成语和谚语,你发现中国人最重视什么呢?
学生交流:阖家欢乐;家书抵万金;家和万事兴……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收集有关“家”的成语、谚语、格言、诗篇或者故事,制作一份简报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