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52组织行为学最新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最新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版主编:高树军)

最新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版主编:高树军)

绪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①跨学科性②系统性③权变性④实用性⑤科学性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按不同的层面分为: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三个层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要对上述三个层次的心理与行为进行预测、引导和控制,以便更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四大块: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及领导行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一)心理学(二)社会学(三)社会心理学(四)人类学(五)政治学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二)工业心理学闵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一书,首先正式把心理学运用到工业管理之中,书中论述了用心理学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员工等问题。

(三)工业社会心理学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梅奥支持“霍桑实验”,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使建立在群体理论之上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真正起步。

(四)管理心理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于1958年出版了经过系统研究的著作《管理心理学》,之所以这样命名该书,就是想引导读者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引导、管理和组织一大批人去完成特定的任务。

(五)组织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初,莱维特在其为《心理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中又首先采用“组织心理学”这个名词。

进一步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扩大到组织心理的研究。

00152组织行为学100413

00152组织行为学100413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1.人类的力量在本质上是组织的力量。

2.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3.人们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4.人的行为又可分为广义和狭义。

5.所谓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6.广义的行为是指出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7.所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

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

8.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既包括单个工作者的个体行为和工作班组科室,部门的群体行为,又包括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的企业,机关,学校等整个组织的行为规律。

9.研究组织行为学习基本目的是: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交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

10.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l.边缘性2.两重性3.应用性。

11.边缘性主要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

12.两重性主要表现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3.应用性的直接目的是紧密联系组织管理者的工作实际提交其工作能力提交组织的工作绩效。

14.组织行为学最早产生在美国。

15.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起始于心理学。

16.行为=f(人的主观特性·所处客观环境的特征)。

17.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行为是外显的。

18.人类学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19.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它分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

20.所谓测验可信度即可靠性。

它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之为测验的准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

21.测验的信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即测验得到的是不是所要测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也就是测验结果是否体现测验所预期效果的程度。

最新00152组织行为学自考本科重点126道简答题

最新00152组织行为学自考本科重点126道简答题

绪论(7)1、简述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答: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有以下5点:1)跨学科性。

2)系统性。

3)全变性。

4)实用性。

5)科学性。

2、简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答: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领导行为研究3、简述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的。

(2018。

04)答: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内容包括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

其目的在于揭示不同个体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与行为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为管理者认识和掌握组织成员共同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对员工行为的解释、预测和控制能力,掌握个体动机激发与行为选择、强化的规律,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合理用人提供理论依据。

4、简述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的。

(2018。

10)答: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包括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沟通、团队建设、群体冲突及管理等.其目的在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人际管理和沟通水平,增强群体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5、简述组织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的。

答:组织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变革与发展、组织文化、组织学习等问题。

其目的在于分析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心理和行为以及组织效率的影响,以期待形成良好的组织气氛,促进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

探索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的原则和模式、促进组织不断完善和发展。

6、简述领导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的。

答:领导行为研究主要研究领导者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表现,解释领导活动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以发挥领导者带领组织成员高效实现组织目标的作用。

领导行为研究包括领导理论、激励理论与实务两大部分.其目的在于掌握领导活动过程的一般规律,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下属的工作积极性,高效实现组织目标.7、简述常用的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答: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情景模拟法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15)1、简述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含义以及管理措施答:经济问题的出发点是人的本性,即资本主义的利己主义,每一个人的所有活动都会受到利己心的支配,这种个人利益的追求者就称为经济人。

2024年4月 组织行为学 00152 自考真题

2024年4月 组织行为学 00152 自考真题

2024年4月组织行为学自考真题课程代码:0015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个体能正确地理解社会要求和利益,在行动中有坚定的目的,能克服困难和障碍去完成既定的目标,这是意志的A.坚毅性B.果断性C.自制性D.能动性2.“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所基于的人性假设是A.经济人B.社会人C.自我实现人D.复杂人3.将性格分为独立型与顺从型的划分依据是A.心理活动的优势性B.个体对现实的态度C.个体独立性D.对工作的影响效果4.人们把在时间、空间上接近的对象知觉为同类的倾向,这体现的是知觉整合的A.相似律B.接近律C.闭锁律D.连续律5.对某一类事物或人产生的一种固定的、具有概括性的、笼统的印象是A.晕轮效应B.投射效应C.刻板效应D.定势效应6.群体发展的最高层次是A.松散群体B.联合群体C.正式群体D.集体7.群体成员认同与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和准则是A.群体角色B.群体规范C.群体归属感D.群体认同感8.同一工作群体内部的沟通以及同级别同层次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是A.下行沟通B.上行沟通C.斜向沟通D.水平沟通9.最有利于在组织中营造出一种高昂的士气氛围来鼓舞员工实现组织最终目标的沟通形式是A.环式沟通C.全通道式沟通D.链式沟通10.群体成员把自己与其他成员视为同一体,体验他人的心情如同体验自己的心情。

这种社会心理现象是A.共同感受B.情绪认同C.共同信念D.共生效应11.企业在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团队,并对其团队成员进行训练、总结、提高的活动是A.团队发展B.团队建设C.团队管理D.团队开发12.冲突可以区分为建设性冲突与破坏性冲突,这种划分标准是根据冲突A.对组织的影响不同B.产生的原因不同C.影响范围的不同D.特点的不同13.既不满足自身利益,也不满足对方利益,以退避三舍的方式来处理冲突,这是冲突管理的A.妥协策略B.迁就策略C.合作策略D.回避策略14.领导者权威建立在学识、技术等业务专长之上的组织属于A.功利性组织B.强制性组织C.规范性组织D.混合性组织15.就本质而言,组织结构反映的是A.权力的分配关系B.成员的分工协作关系C.信息的沟通关系D.资源的分配关系16.推动组织文化创新的根本手段是A.全员培训B.组织领导者推动C.奖惩措施D.组织文化制度创新17.组织文化的源头是A.组织环境B.组织价值观C.组织行为D.组织创始人18.领导者有强烈的实现愿景的使命感,能自觉接受愿景的召唤,这是领导者在学习型组织中担当A.设计师角色B.教师角色C.仆人角色D.教练角色19.能够维持组织正常行为但不能取得改进效果的学习类型是B.单环学习C.双环学习D.多环学习20.领导者能够很快进入新的角色,打开工作局面,这体现的是领导者的A.适应能力B.综合能力C.协调能力D.创新能力21.评定领导效率高低的标准是A.领导能力的高低B.领导方式的好坏C.领导资源的投入D.被领导者的行为效率22.需要层次理论的代表者是A.亚当斯B.赫兹伯格C.马斯洛D.托尔曼23.多以表扬和批评形式出现的激励属于A.内激励B.外激励C.物质激励D.精神激励24.首次采用“组织心理学”名词的是A.梅奥B.莱维特C.马斯洛D.闵斯特伯格25.首先正式把心理学运用到工业管理之中的著作是A.《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B.《论企业中的人性》C.《心理学与工业效率》D.《工业文明中的社会问题》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自考组织行为学00152复习资料

-自考组织行为学00152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1 组织行为;是指社会组织(包括企业),为实现其创立时的宗旨,自行发出动机,采取行动和取得效果的过程,它是动机,行动,效果的统一.2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的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3 科学管理;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主要以美国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为代表.主张一切管理都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认为通过劳动定额和工作标准化等手段可以达到效果最优.泰罗是美国的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主要倡导人,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4 官僚行政管理;以马克思*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为代表,重点研究组织设计,等级层次,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这样一种管理理论又称为行政管理理论。

5 工作专门化;就是进行劳动分工,使不同的人从事不同职位类型的工作。

6 指挥链;又称为命题链,是指一种不间断的权利路线,是层层指令所形成的链条。

7 集权组织;是指决策的制定和权威集中于总部或者某个高层管理者的组织。

8 分权组织;是指决策的制定和大部分权利被转移到下属部门的组织。

9 正规化;是指组织中工作的标准化程度。

10 位:是指某人在组织层次中所处的位置11 职权;是指由一盯的正式程序所赋予的某个职位的权利,是指导或指挥其他人的权利。

12 职责:是指在组织结构处于某一职位的某人因完成某一任务,职能或者接受委派而被赋予的责任。

13 职位界定;是确定组织中职位类型与数目的活动,是对组织中执行一定职务的位置所进行的分析和设计14 正式组织;是指依照有关管理部门的决定命令指示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而建立的组织。

15 非正式组织:是指依照个人的兴趣和爱好等自发建立的组织16 机械式组织;是指设有严格的等级层次,决策高度程序化,权利高度集中化和操作高度标准化的组织。

这样的一种组织有称为官僚行政组织17 有机式组织;是指一种相对分散,分权化的,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组织。

18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个体组合。

自学考试 00152组织行为学重点资料

自学考试 00152组织行为学重点资料

组织行为学简述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措施。

(1)采用任务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情,与员工无关;(3)实施明确的奖惩制度。

简述群体决策的弊端。

(1)群体成员受到群体压力,往往不敢提出不同意见,这样会遏制创造性,导致决策失误。

(2)领导者可能因为“个性强”等与决策无关的原因而去压制讨论,降低成员的创造性,妨碍成员做出自己的贡献。

(3)消耗时间太多。

(4)掩盖个人责任。

(5)易于变“事非之争”为“意气之争”。

组织学习的作用有哪些?(1)学习是组织的一项基本职能。

学习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2)振兴组织的关键在于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是全面提升组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3)组织学习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组织的成长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

简述激励的作用。

(1)激励为行为提供动力。

(2)激励可以发挥人的潜力。

(3)激励可以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和兴趣。

(4)激励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5)激励能够调动和提高人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试论情绪在组织员工管理中的应用。

(1)选聘员工。

通过心理素质测评解读应聘者的情绪,可以有效地识人,帮助组织招聘到有积极情绪的员工。

(2)决策。

积极的情绪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有助于获得灵感或启发,从而迅速做出正确决策。

(3)创造力。

情绪积极的人思维更加灵活和开放,创造力也会更强。

(4)激励。

积极的情绪能够增强人们的工作效率,而积极的反馈又加强了积极的情绪,使得工作效率再度提高。

(5)领导力。

高效的领导者依靠情绪手段来帮助自己传达信息。

通过激发情绪并把情绪与一个吸引人的愿景结合起来,领导者就更有可能成功地领导自己的下属,进行有效的管理。

(6)谈判。

谈判是一个情绪交互的过程。

一个资深的谈判专家一般会表情严肃,因为这样的情绪表现往往能让谈判者比竞争对手更有优势。

联系实际谈谈有机式组织的特点及其适用性。

(1)有机式结构的特点是复杂化及正式化程度低,资讯网络通畅,允许较多员工参与决策。

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1组织是指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人的行为的特点(1)具有适应性,即人的行为反应既符合环境的要求又要满足本身的需要。

(2)具有多样性,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会做出多种多样的行为反应。

(3)具有动态性,人的行为会随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4)具有可控性,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包括制度、培训、教育等消除消极行为,诱导和发挥积极行为。

(5)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是边缘性(其中组织行为学的多层次相交切性表现:基础和出发点是个体,第二层次是群体,第三层次是组织):、两重性(应用具有阶级性的学科是(社会心理学)、应用性:(属于应用性科学)4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科学,组织行为学最先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起始于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中的工业心理学分为工业个体心理学、工业社会心理学、工业消费心理学5.试述组织行为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组织行为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理论准备和实际应用的演变过程,它是在综合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政治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如下:(1)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是内隐的,而行为则表现在外面,所以必须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来研究外显行为的规律性。

(2)社会学与组织行为学。

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研究组织行为学就要运用社会学的知识来探索人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

(3)人类学与组织行为学。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科学。

它包括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和考古学。

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00152組織行為學復習資料1.組織管理的成效如何,取決于領導者的領導方式是否得當。

領導者發動下屬討論,共同商議,集思廣益,然后作出決策的領導方式屬于(A )P263A.民主型領導B.集權型領導C.放任型領導D.自由型領導2.一項正確的決策必須在現有的主客觀條件下能夠順利實施,體現的是領導決策原則中的(B )P280A.信息健全原則B.可行性原則C.對比擇優原則D.系統分析原則3. A 是一種以點概面的思想方法,它以事物的某一個特性為依據,而忽視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對整個事物全面評價,結果產生了錯覺。

A.首因效應 B.知覺防御C.暈輪效應 D.投射4.適合從事公關、銷售、開發,善于管理夕陽企業的人群,其氣質類型為AA.多血質B.膽汁質C.粘液質D.抑郁質5. A 認為個人的個性類型是職業選擇的重要決定因GAGGAGAGGAFFFFAFAF素。

A.海德B.羅斯C.安德魯斯 D.霍蘭德6.作職業選擇是以工作的專業技術和服務內容為基礎,如工程或金融分析。

這種“職業錨”叫(C) P108 A.管理能力職業錨B.創造性職業錨C.技術職業錨D.安全感職業錨7.以下不屬于組織內部的個人事業生涯的變動方向的是D P111A.縱向的變動B.橫向的變動C.向核心的變動D.單向的變動8.通過加入群體,個體能夠減少獨處時的不安全感,這滿足了個體加入一個群體的(B)P121A.地位需要 B.安全需要C.自尊需要 D.權力需要9.在群體發展的階段中,具有群體的目的、結構、領導GAGGAGAGGAFFFFAFAF都不確定,成員各自探索群體可以接受的行為規范的特點的階段是(B )P122A.震蕩階段 B.形成階段C.規范化階段D.動蕩階段10.人的行為反應既符合環境的要求又要滿足本身的需要,這是指人的行為具有A 的特點。

P4A.適應性B.多樣性C.動態性D.可控性11.組織行為學研究的基礎和出發點是A P10A.個體B.群體C.組織D.外部環境12.組織行為學作為一門獨立的著名研究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性的科學,最先產生于A P12A.美國B.英國C.法國D.中國13.命令型群體都是(B )群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152组织行为学最新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人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3.行为:行为又可分为广义与狭义。

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4.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5.案例研究法:就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

6.观察法:是一种主要依靠研究者的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来收集资料的调查研究方法。

7.心理测验法: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依据一定的原则,对人的个性、动机、价值观等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的过程。

8.问卷调查法: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9.信度:指的是可靠性程度,通过某项测试所得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10.测验的效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

11.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特点: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1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特点:比感觉高一级,比感觉更全面深刻)。

13.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

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征的知觉。

14.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15.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16.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7.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8.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其组织认同的程度。

19.工作参与度: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态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20.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性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结合。

21.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性。

22.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3.创造性行为: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24.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25.事业生涯的设计: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26.事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和技能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

27.事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事业生涯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职工本人与组织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28.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29.群体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群体规范让群体成员知道自己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30.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31.非正式群体: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32.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33.角色同一性:是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34.角色知觉:是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35.角色期待:是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36.角色冲突:当个体面临多种角色期待时,就可能会产生角色冲突。

37.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38.群体促进作用(群体助长):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

39.群体助长效应:是指在别人面前,绩效水平提高或降低的一种倾向。

40.社会惰化效应: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41.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

42.群体压力:实际上是个体的一种心理感受,不同的个体在同一群体中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是不同的。

43.从众行为: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就会产生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的倾向。

44.沟通:是信息的传达和理解过程,同时也是感情的交流过程。

45.人际关系:人们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叫做人际关系。

46.合作: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同活动。

47.威胁:是对将要做出对对方不利的事情的一种言语表述,是迫使对方答应自己要求或进行合作的一种手段。

48.竞争:是人们为了各不相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必然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

49.群体间互动:是指发生在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群体互动是以某种群体关系为基础的,它是连接两个不同群体的桥梁。

50.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活动过程。

51.领导者:是发挥主导影响力作用的人,包括个人或集体。

52.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依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影响和指引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主要功能是带领下属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

53.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主要功能是满足组织中某些局部的、特殊的需要。

54.权力:是由上级根据领导者所担负的职务和职位而赋予的,具有法定性和强制性。

55.威信:是领导者在被领导者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56.领导权力的分配:是指领导权力分配的形式和方法。

57.满意度:是指员工希望得到的报酬与他们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距。

58.人员的流向:是指员工流动的去向,包括进入或退出一个组织。

¬59.领导素质:指领导者自身的内在条件,即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气质、品质等个人特征。

60.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比较固定和经常使用的行为方式与方法的总和。

61.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65.正强化:用某种有吸引力的结果,在企业管理中称为奖酬。

例如认可、赞赏、增加工资、提升等,对职工的某一行为的肯定,从而使职工在类似条件下重复这一行为。

63.负强化:预先告知某种不合要求的行为可能引起的后果,使职工避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以免发生令人不愉快的事情。

64.自然消退:取消正强化,对职工的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以表示对该行为某种程度的否定。

研究表明,一种行为长期得不到正强化,会逐渐消失65.职业生活质量:就是在工作中员工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健康的感觉,是以内容型激励理论为基础的。

66.企业形象:是指企业通过外部特征和经营实力表现出来的,被消费者和公众所认同的企业总体印象。

67.管理幅度:就是指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目。

68.管理层次:是指因管理幅度的限制而形成的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可以划分为高层、中层和基层。

69.组织规模:是指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在级别织中的集中程度。

70.矩阵制:专门小组的横向关系和原来的纵向关系,组成了一个矩阵。

71.组织变革:是为组织发展提供达到目的的手段。

72.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二、填空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规律性。

2.个性的结构:主要是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所组成。

¬3.创造性行为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人们内在的主观特征和外部的客观环境两方面因素。

4.创造性行为产生的内在主观特征是:创造性能力。

5.了解你的职业技能,成功的绩效既取决于工作动机,也取决于个人能力。

6.非正式群体通过满足其成员的社会需要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7.群体的正式规范是写入组织手册的,但组织中大部分规范是非正式的。

¬8.群体凝聚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群体行为的效率和效果。

9.群体的工作效果比个体单独的工作效果的总和要好。

10.群体规模的增大和个人绩效是负相关。

11.人们之间的感情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相亲相近的感情,一类是相互疏远的感情。

12.群体间互动的效果和质量会显著影响到一方甚至双方的群体工作绩效以及成员的工作满意度。

13.群体之间的关系有横向的联系,也有纵向的联系;既有组织内部的联系,也有组织外部的联系。

14.冲突是好坏是取决于冲突的类型。

15.冲突管理包括:解决冲突、激发冲突。

16.领导是组织运行与发展的核心和主导因素。

17.领导者决定着组织运行与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18.领导的特点¬:示范性、激励性、互动性。

19.威信是要靠领导者的主观努力取得的。

20.权力的构成:资源控制权、奖惩权、专长权。

21.领导权力形成的机制:传统因素、职位因素、资历因素。

22.威信的特点:内在性、持久性。

23.《孙子兵法》对领导素质的观点:“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24.荀子的领导思想代表了战国时期儒家领导思想的最高成就。

25.现代素质理论对领导者素质的研究有两个方面:识人方面、育人方面。

26.组织的领导层次分为三级:最高领导层、中间领导层、作业领导层,其结构特点属于金字塔型。

27.组织内的领导人员分三个层次:高层领导者、中层领导层、基层领导者。

28.能力是领导素质的核心。

完成领导工作需要的能力:技术能力、交际能力、行政管理能力。

29.动机的三种三机能:始发机能、选择和导向机能、强化机能。

30.泰勒等人的工资奖励模式列为激励理论之首。

31.激励理论的三种类型:内容型、过程型、行为改造型,而以内容型与过程型为重点。

32.期望理论:M=V*E。

33.日本的激励机制:自主管理JK。

34.JK理论基础: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35.全方位激励即采取多角度、多层次、多向性的激励,也是内容型激励理论。

36.海尔的OEC理论:就是全方位地对每天、每人、每事进行清理、控制,它的核心是“日日清”。

37.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