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精品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docx
2019届苏锡常镇四市二模语文试卷讲评

பைடு நூலகம்
• 7⑴题关键词:长松大椿1分,子所自有1分,何以1分, 寿1分。
• 典型错误:长松大椿误译为长寿的松树椿树;何以译成 为什么;寿译成使动用法。
• 教学建议: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翻译文句。
• • 7⑵题关键词:
“居”“矢”“道”“遗”“分”“许”。 • 典型错误:1.“居”和“矢”“分”翻译不出来;
• 教学建议:强化审题意识,学会切分角度, 按照文本分点概括。
• 9.题:得分点:归家之速(或回家急迫、急 切);美景(乐景、生机勃勃之景等); 居家之乐(欢聚之乐,团聚、相聚之乐); 人情之美(和谐等)。任意三点得六分。
• 典型错误:审题不清,要求概括,很多都 是直接赏析。人情之美少有人答到。
• 教学建议:明确“象”所包含的角度,根 据角度进行概括。
• 二、典型问题: 1. 思考问题浅表化,思维品质不高。本次材料 作文素材审题难度适中,两个关键词比较明显
地在第二段文字中呈现出来,绝大多数学生都 能够围绕“科技的发展”“增进”或者“减弱”“人与 人的情感”进行写作,但是在论证自己的中心 论点时采用的论据基本都来自第一段文字,仅
能简单列举通讯、交通等领域的高科技产品给 “人与人的情感”带来哪些影响,缺少深刻、独 特、新颖的见解。
教学建议重视读原著。
• 26(1)题大部分学生熟知李纨的身世,但 叙述过多,缺乏对形象特点的分析。得分 点:年轻守寡;品质高洁;甘于平淡,安 分守己;儿子高中,晚年富贵;品味高雅, 趣味高雅。
教学建议:重视名著阅读和人物形象的分 析。
• 26(2) 关键词:借英国国王杀掉哈姆雷特,准备 了毒酒毒剑。
• 14.答案:1.小时候父亲是兄弟俩的英雄,对 父亲充满崇拜,2.断指后,父亲表现出来的 脆弱,使许亮感到失望,3.和弟弟寻找手指 的经历,让他意识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归
2019年苏锡常二模作文讲评201X年3月-推荐word版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苏锡常二模作文讲评201X年3月篇一:最新201X苏锡常镇四市二模作文讲评word版最新201X苏锡常镇四市二模作文讲评一、原题呈现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贫困交加的梵高,在每天努力振作起来的信心的支配下画着他那色彩绚丽的画。
他曾满怀感慨地说: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
不仅梵高,很多人都曾为此感叹过,思索过??二、审题这次作文,出题者所给的材料共2节。
第1节核心句是“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
第2节进一步做实第1节的核心句。
那么,“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这句话应怎么理解?生活的色彩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现实的色彩理想的色彩反差太大了采用“由果溯因法”,分析“现实色彩与理想色彩反差太大”的原因。
11.理想过于美好。
(理想要贴近实际。
)122.现实太过残酷。
(要正视现实。
人生就是一场苦旅。
)33.提醒人们:A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B不要总是生活在理想中,总得为理想做点什么。
C不管现实有多残酷,理想不能丢。
(心中葵花向阳开。
)D在残酷的现实中,对未来要充满信心。
也可进一步思考:11.难道生活的颜色就不能与画中的颜色一致吗?22.不管脚下的土地是否肥沃,生命之花都需要怒放。
3.人生既会有灿烂的阳光,也可能有凄冷的风雨,面对逆境厄运的考验,生命之花可能就此枯萎,也可能因此怒放。
梵高不管脚下的土地肥沃与否,生命之花依然色彩绚丽。
三、如何防偏11.防止走题的方法:一是揣摩出题者的意图。
二是从整体上把握材料。
从出题者所给的材料看,该材料的核心就是“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 。
如果丢开这一核心,从“贫困交加的梵高”“画着他那色彩绚丽的画” 审材料,就可能发生偏差。
梵高:贫困交加画:色彩绚丽2物质生活贫乏精神生活富有进而大谈“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
推荐精品语文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doc

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时间:150分钟满分:16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鲁迅曾区分两种读书方法:一种是“看非看不可的书籍”,那必须________;另一种是“消闲的读书——随便翻翻”。
前者目的在求知,不免________;后者意在消遣,自然更可体味到读书的乐趣。
至于获益,则实在________。
A.费尽心机正襟危坐难以名状B.费尽心机道貌岸然难分轩轾C.劳神费力正襟危坐难分轩轾D.劳神费力道貌岸然难以名状2.把“这也难怪好的书店老板,于‘生意经’外,还加上一点‘文化味’。
”这句话填入下面的文段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书店是商业活动的场所,老板当然也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可经营书籍毕竟不同于经营其他商品,它同时也是一种传播文化的准精神活动。
__①__正是这一点,使得读书人与书店的关系,并非一般的买卖关系,更有休戚相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味道。
__②__书业的景气与不景气,不只关涉到书店的生意,更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折射出当代读书人的心态与价值追求。
__③__书业的凋零,“不胜感伤之至”的不只是书店的掌柜,也包括常跑书店的读书人,因其同时显示出文化衰落的迹象。
__④__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3.如果要从历代文人中为梅、兰、竹、菊各选一位代言人,按顺序匹配最合适的一项是(3分)( )A.苏轼杜甫陆游陶潜B.苏轼屈原陆游王维C.林逋杜甫郑燮王维D.林逋屈原郑燮陶潜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人一直喜欢幻想,所以有神话、宗教、文学。
人越来越理智成熟,从前的幻想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人一直在寻找幻想的新形式。
在今天,这种新的幻想形态已经卓然成形,那就是科幻。
从前人信神,现在人信科学,它们都能给人提供安慰和希望,但科学的安慰和希望比从前的神更加真实可信,从这个意义上,科学不但是现代的神,而且比旧神更加威力强大。
2019年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分).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分)和同行相比,郭开先生的精神也是的。
多年来,他不囿陈见,著述严谨,哪怕是一个脚注,一个标点,他都细加推敲,,在业内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质疑当仁不让无微不至.置疑不遑多让无微不至.置疑当仁不让一丝不苟.质疑不遑多让一丝不苟.下列楹联与所吟咏的名胜古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分)①此地似曾游,想当年列坐流觞未尝无我仙缘难逆料,问异日重来修禊能否逢君②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二水汇百川支流,古今无尽大江流③杰阁重开,依然万里群峰小斯楼更上,犹觉千秋此地高④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①醉翁亭②岳阳楼③鹳雀楼④蓬莱阁.①兰亭②黄鹤楼③鹳雀楼④滕王阁.①醉翁亭②黄鹤楼③天一阁④滕王阁.①兰亭②岳阳楼③天一阁④蓬莱阁.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分)月光洒满庭院,,,,。
,,。
她脚下的绿茵和近旁的花草也披了月光,柔软无声地在她脚下延展。
①泛着皎洁的月光②承载着银色的光华③在那里荡漾④喷水池里的微波⑤远处枝叶扶疏的桂树⑥轻逸而静寂⑦烘出淡灰的影.④②⑥⑤⑦①③.⑤②⑦⑥⑦①③.⑤①⑦④②③⑥.④①③⑦⑤②⑥.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分).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送到江头惆怅尽,归时重上去时船。
.田翁烂醉身如舞,两个儿童策上船。
.蓑笠双童傍酒船,湖山相引到房前。
二文言文阅读(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盛溪绿生志胡胤嘉吾乡吕水山先生,通博异才,微及艺事,率尔造极。
书法精劲,画无尘埃气。
余尝得其所写《双柑图》,枝叶扶映,生气可摘。
性好奖成人材,凡有片长,引接不倦。
我家乡的吕水山先生,通达渊博,才能特出,稍一接触艺术之事,就能达到最高境界。
书法精妙道劲,绘画没有尘俗之气。
我曾经得到他所画的《双柑图》,枝叶交映,栩栩如生,好像可以摘下来一般。
2019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

2019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2019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一、作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可以使人随时随地联系,也容易使人与人的交流因习惯用表情符号变得程式化;高铁使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夸张想象变成现实,方便了人们的来往,也容易使人对远行和离别不以为意……科技的发展是增进还是减弱了人与人的情感?二、审题立意本则材料由两段文字构成。
第一段文字列举现象,第二段文字提出问题。
第一段,“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高铁”是科技进步的产物;“随时随地联系”“方便了人们的来往”是科技发展给情感交流带来的便利;“交流程式化”“对远行和离别不以为意”是科技发展妨害情感交流的表现。
省略号则提醒考生,此类现象还有不少。
“使人……也容易使人……”这一句式,旨在引导考生思考科技发展对情感交流带来的利与弊。
第二段,以疑问句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科技的发展”和“人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
考生可以从“科技的发展增进人与人的情感”进行立意,也可以从“科技的发展减弱人与人的情感”进行立意。
倘若学生能从其他角度思考科技的发展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影响,且能言之成理,也可以视为切题,但必须密切围绕“科技的发展”和“人与人的情感”两个要素的关联行文,倘若只谈一方,则视为审题不过关。
需要注意的是,“人与人的情感”,偏重于人际关系,不能泛化为个体所有的情感。
评判时能够在规范文体的基础上,鼓励多种文体写作,如评论、杂文、随笔、议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咏物散文、抒情散文,小小说等。
要着眼于全篇,作整体评价,抓大放小;既看写什么,也看怎么写,看内容与语言、结构的融洽度。
阅卷力求整体着眼,不要刻意放大优点和硬伤,以质赋分,不屈其文,分所应当,分文相称。
特别提示:(1)写作必须旗帜鲜明,观点显豁,不能“骑墙立论”、“左右观望”。
在写作中,要体现一定的思辨性,不能单极思维。
苏锡常镇二模语文(含优秀作文)

论证方法
可以采用举例、对比、因 果等论证方法,使论点更 有说服力。
逻辑严密
在论证过程中要注意逻辑 严密,避免出现逻辑漏洞 或矛盾。
散文写作技巧
表达情感
结构灵活
散文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要 善于运用语言和修辞手法来传达情感。
散文的结构相对灵活,要注意文章的 起承转合,使文章更加流畅自然。
语言优美
考试内容涵盖了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包括阅读、写作、文言文、现代 文、诗歌鉴赏等。
考试目的和意义
01
检测学生的语文学科水平
通过模拟考试,可以检测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的掌握情况和应试能力,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指导。
02 03
为高考做好准备
苏锡常镇二模语文考试作为一项重要的模拟考试,可以为即将参加高考 的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机会,帮助学生熟悉高考的考试形式和题型,提 高应试技巧和心理素质。
适用人群
本试卷适用于苏锡常镇地区参加二模 考试的学生,通过本试卷的训练,学 生可以全面了解自己在语文学科中的 优势与不足,为后续的复习和备考提 供指导。
题目类型分析
选择题
本次试卷中的选择题主要涉及语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如字音、字形、词语运用等。这些题 目要求学生准确记忆基础知识,并能够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
散文类优秀作文
总结词
文笔优美,意境深远,情感丰富。
详细描述
散文类优秀作文通常以文笔优美、意境深远、情感丰富为特点。这些作文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 绘,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赞美。同时,这类作文的情感表达也十分丰富,能够让读者 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
04
作文技巧解析
记叙文写作技巧
(完整版)2019苏锡常镇二模语文(含答案),推荐文档

2018~2019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2019年5月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和同行相比,郭开先生的精神也是的。
多年来,他不囿陈见,著述严谨,哪怕是一个脚注,一个标点,他都细加推敲,,在业内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A.质疑当仁不让无微不至B.置疑不遑多让无微不至C.置疑当仁不让一丝不苟D.质疑不遑多让一丝不苟D2.下列楹联与所吟咏的名胜古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此地似曾游,想当年列坐流觞未尝无我仙缘难逆料,问异日重来修禊能否逢君②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二水汇百川支流,古今无尽大江流③杰阁重开,依然万里群峰小斯楼更上,犹觉千秋此地高④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A.①醉翁亭②岳阳楼③鹳雀楼④蓬莱阁B.①兰亭②黄鹤楼③鹳雀楼④滕王阁C.①醉翁亭②黄鹤楼③天一阁④滕王阁D.①兰亭②岳阳楼③天一阁④蓬莱阁B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月光洒满庭院,,,,。
,,。
她脚下的绿茵和近旁的花草也披了月光,柔软无声地在她脚下延展。
①泛着皎洁的月光②承载着银色的光华③在那里荡漾④喷水池里的微波⑤远处枝叶扶疏的桂树⑥轻逸而静寂⑦烘出淡灰的影A.④②⑥⑤⑦①③B.⑤②⑦⑥⑦①③C.⑤①⑦④②③⑥D.④①③⑦⑤②⑥B4.下列诗句中,与右图漫画的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3分)A.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B.送到江头惆怅尽,归时重上去时船。
C.田翁烂醉身如舞,两个儿童策上船。
D.蓑笠双童傍酒船,湖山相引到房前。
C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盛溪绿生志胡胤嘉吾乡吕水山先生,通博异才,微及艺事,率尔造极。
书法精劲,画无尘埃气。
余尝得其所写《双柑图》,枝叶扶映,生气可摘。
性好奖成人材,凡有片长,引接不倦。
我家乡的吕水山先生,通达渊博,才能特出,稍一接触艺术之事,就能达到最高境界。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9届高三二模考试十一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十一)语文(时间:150分钟满分:16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 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鲁迅曾区分两种读书方法:一种是“看非看不可的书籍”,那必须________;另一种是“消闲的读书——随便翻翻”。
前者目的在求知,不免________;后者意在消遣,自然更可体味到读书的乐趣。
至于获益,则实在________。
A. 费尽心机正襟危坐难以名状B. 费尽心机道貌岸然难分轩轾C. 劳神费力正襟危坐难分轩轾D. 劳神费力道貌岸然难以名状2. 把“这也难怪好的书店老板,于‘生意经’外,还加上一点‘文化味’。
”这句话填入下面的文段中,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书店是商业活动的场所,老板当然也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可经营书籍毕竟不同于经营其他商品,它同时也是一种传播文化的准精神活动。
__①__正是这一点,使得读书人与书店的关系,并非一般的买卖关系,更有休戚相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味道。
__②__书业的景气与不景气,不只关涉到书店的生意,更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折射出当代读书人的心态与价值追求。
__③__书业的凋零,“不胜感伤之至”的不只是书店的掌柜,也包括常跑书店的读书人,因其同时显示出文化衰落的迹象。
__④__A. ①处B. ②处C. ③处D. ④处3. 如果要从历代文人中为梅、兰、竹、菊各选一位代言人,按顺序匹配最合适的一项是(3分)()A. 苏轼杜甫陆游陶潜B. 苏轼屈原陆游王维C. 林逋杜甫郑燮王维D. 林逋屈原郑燮陶潜4. 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人一直喜欢幻想,所以有神话、宗教、文学。
人越来越理智成熟,从前的幻想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求,人一直在寻找幻想的新形式。
在今天,这种新的幻想形态已经卓然成形,那就是科幻。
从前人信神,现在人信科学,它们都能给人提供安慰和希望,但科学的安慰和希望比从前的神更加真实可信,从这个意义上,科学不但是现代的神,而且比旧神更加威力强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 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 +例文 +点评2019.5一、作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可以使人随时随地联系,也容易使人与人的交流因习惯用表情符号变得程式化;高铁使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夸张想象变成现实,方便了人们的来往,也容易使人对远行和离别不以为意??科技的发展是增进还是减弱了人与人的情感?二、审题立意本则材料由两段文字构成。
第一段文字列举现象,第二段文字提出问题。
第一段,“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高铁”是科技进步的产物 ; “随时随地联系”“方便了人们的来往”是科技发展给情感交流带来的便利;“交流程式化”“对远行和离别不以为意”是科技发展妨害情感交流的表现。
省略号则提醒考生,此类现象还有不少。
“使人 ? ?也容易使人??”这一句式,旨在引导考生思考科技发展对情感交流带来的利与弊。
第二段,以疑问句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科技的发展”和“人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
考生可以从“科技的发展增进人与人的情感”进行立意,也可以从“科技的发展减弱人与人的情感”进行立意。
倘若学生能从其他角度思考科技的发展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影响,且能言之成理,也可以视为切题,但必须密切围绕“科技的发展”和“人与人的情感”两个要素的关联行文,倘若只谈一方,则视为审题不过关。
需要意注的是,“人与人的情感”,偏重于人际关系,不能泛化为个体所有的情感。
评判时能够在规范文体的基础上,鼓励多种文体写作,如评论、杂文、随笔、议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咏物散文、抒情散文,小小说等。
要着眼于全篇,作整体评价,抓大放小;既看写什么,也看怎么写,看内容与语言、结构的融洽度。
阅卷力求整体着眼,不要刻意放大优点和硬伤,以质赋分,不屈其文,分所应当,分文相称。
特别提示:(1)写作必须旗帜鲜明,观点显豁,不能“骑墙立论”、“左右观望”。
在写作中,要体现一定的思辨性,不能单极思维。
(2)议论文避免泛泛而谈,记叙文重在看整体构思是否符合题意。
鼓励多文体,对常规议论文、常规记叙文以外的其他文体(如散文、时评、书评、影评、小小说等)适当鼓励。
(3)鼓励用“自己的话”来说理,对胡乱引用、华而不实的文章适当扣分。
三、深入思考(一)对核心概念进行追问2019.6 科技的特点:(1)便利,缩短空间和时间,(2)打破时空阻隔,(3)打破了以血缘和地域为标尺的传统人际情感圈2019.7 情感的特点:(1)受限于时间空间;(2)超越时间空间而存在;(3)经时间酝酿发酵,更显醇厚2019.8 人与人的情感:亲人、爱人、友人、陌生人——不同人群,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二)科技发展与人与人情感关系(客观——主观)1.增进了人与人的情感2.减弱了人与人的情感3.主动权还是在人手中,不为物役,方是人生(三)原因分析中心观点:科技减弱了人与人的情感一是科技大体满足感官。
科技只是决定我们的生存维度,引导我追们求物质享受,满足感官刺激,反而抑制了真正的情感需求,从而使我们异化成为“向单度的人。
”二是容易得到的往往不会珍惜。
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短暂的,永生非但不是对生命的奖励,反而是对生命的惩。
罚我们珍重爱情,是因为情爱会变成背叛;我们珍惜生命,是因为生命里有死亡。
三是情感需要时。
间人与人的情感也是如此,激烈的情感不能持久。
所有最美好的情感总是需要濡染和浸润,时间是情感最好的朋友。
但科技恰恰如同电影中的快进,一切猛烈的东西往往都是速朽的。
(四)结果分析(利弊分析)(五)明确立意中心观点:科技增强了人与人的情感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写过一篇震撼人心的佳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在他看来:“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自我保存。
”2019.9 打破了时的空间阻隔,使得情感表达更加自由畅通2019.10 拓展增加了情感交流沟通的方式,使得情感交流更加多样化3.打破了血缘地域的人际交流惯性,使得不同人群,不同文化有了接触、了解、相知的可能4.改变传情统感表达,从含蓄内敛到极积主动外放中心观点:科技减弱了人与人的情感1.沉溺科技(手机、游戏等)疏远了人亲2.热衷于虚拟世界的友谊,疏远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情谊3.依赖科技的便利,只重物质与形式,忽略人与人面面对的情感交流?辩证观点:主动权还是在人手中,不为物役,方是人生科技毕竟是科技,只是外在的辅助,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人,人是万物的尺度。
(六)精心构思,从抽象——具体大概念到具体载体科技:高铁、手机、网络、自媒体、网上书店、有声读物、网络公开课、微信、视频 ??展开方式:吃穿住行,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情感:亲情、友情、爱情、陌生人之间的关切??小景、小物、小人物、小事——大世界、大道理、大情怀考场优秀作文展示+点评1信与不信,都用微信偶然看到小林漫画中有这样的一则:信与不信,都用微信。
令人捧腹的同时,也不禁哑然。
本来信与不信,这种人与人之间真切的感情,放入网络中却被渐渐冲淡,到底科技的进步,反倒令人疏远。
作为科技进步的代表产品,微信首当其冲。
过去“家书抵万金”的时代被微信进一步改写,直消指头一动,便可知对方近况。
若是思念久了,一个视频通话统统搞定,快捷便利的同时,也令生活少些思念的苦,多些共享的乐。
本是初衷很好的软件发明,在无形中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开始习惯于无休止的发朋友圈发自拍,父母亲人的嘘寒问暖也习以为常,对朋友的倾吐,也毫无真情。
对着手机屏幕只是一条又一条的话框和个性的头像,全然没有他真人的感觉。
林帝浣说过,隔着屏幕说情话对方能感到10% ,隔着屏幕吵架,对方能感到200% 。
当你的交流习惯于对着屏幕上的昵称和头像不断敲键盘时,被一块不过六寸的平板隔成一种厚墙。
你们的关系正在身在其中的我们全然不自知,越是多的表情包越是让人无法接触,当关系降至冰点,却大嚷,你不懂我。
当用微信互相交流时可曾想到这样,双方真的了解彼此吗???21 世纪最动情的事不是隔屏喊上10,000 句关心,而是一张回去见他的车票。
越是发达科技中的我们,被新的生活方式越是冲击得无法自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仅靠一根纤弱的光纤牵着,越追求发展,越难以回到本真。
微信真的只剩微弱的信了吗?不,不应是这样的,在科技中越是一小点的真情,一个热心的举动,一碗母亲包的饺子,还是能牵动你茫然已久的心。
怀着初心不改的人总会在一页页的朋友圈、一条条的话框里,一个瞬间被打动僵化浮躁的心,放下形形色色的生活,找一点人与人间的真情,来抚慰空虚的一切。
若是心动,便是将最灿烂的笑容留给屏幕,隔着屏的他也能体会到的,若是长久,手机的那墙也拦不住,被蒙蔽的人们不妨做一个现代的苏轼,眠,拉好友起来看月亮,便是隔多远也真切。
两情深夜失放下浮世中的形形色色,享受生活带来的便利,珍惜每一个人,即是在科技进步中去体会每一寸真情,不全信微信,信对方,信真心。
2让“火车”歇一会儿百年孤独中,一辆黄色的火车驶进了原本安宁平静的马孔多,使整个马孔多文明为之一颤。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正像这辆火车一般,驶进了人们的生活。
快速进步的现代交通,使普鲁斯特所言的“我的梦已经成为我的地址” ,变得不再遥不可及。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背上行囊离开家乡,踏上追梦的旅程。
林清玄曾说,人们面对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面对自己时需要的是镜子。
但如今人们只需要电子,正面拍自己,反面拍世界,滑滑屏幕想要了解的就都有了。
古人云:有得必有失。
这样的便利真的十全十美吗?诚然,科技使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但在这科技构成的五光十色的世界里,人很容易迷失自我的本心,使情感渐渐变淡,使人心慢慢疏离。
如果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坐上高铁,那么何来八十一难,何来师徒情深呢?这个比喻也许不太恰当,但也说明了一件事:有些东西并不是越方便越快捷就越好的。
刘亮程曾在《一个人的村庄》中写过这样的场景:路边不知是谁随手放置的一段木头,来往的农民路过时就坐下歇歇,拉拉家常,扯东扯西,日子久了,一村人就联络出了“一家人”般的情感。
简陋的休息场所却连接的是人们的心,试想,若休息站变成了无线网络信号点,那么大家掏出手机,上演“世界上最远的距离”的场景,也就浮现在眼前了吧。
科技的“火车”一直开,狂热的人们就一直追着火车跑,丝毫不知疲倦。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在《人类理解论》中将人的观念分为两种:一种是感觉的观念,即最表面的感受;另一种是反思的观念,即用心去体会变化。
人们惊喜于科技的便捷,这是第一种观念。
但人们往往忽视的第二种,没有去反思科技背后整慢慢淡化的人的情感。
不如让“火车”歇一会儿,这并不是说让科技停止发展,而是让人把身心从科技的洪浪中抽离片刻,回归本真,找到最原始的人类的情感,脱去科技的外衣,纯纯粹粹。
毕竟,曹林也曾说:白描,就足以令人窒息。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 ,儿童都喜欢在这一天“斗蛋” ,能回家的父母不如回去陪孩子玩一玩,增进一下情感,别总是跟孩子通下电话便继续加班,否则回去时,孩子早就睡了。
科技的“火车”暂且停一会儿吧,追求快速高效的那个奔忙的心,也暂且先一会儿吧。
《让“ 火车”歇一会儿》【简评】文章显大气。
辩证严谨,纵横捭阖,古今中外,信手拈来。
语言流畅,书写美观,说理形象,分析精准。
“对于科技的发展是增进还是减弱了人与人的情感”这一问题,本文很巧妙地避开了简单的感性层面的一般回答,而是以“火车”这一生动具象符号进行逻辑层面的思考。
科技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但人们情感的适应有时跟不上科技的发展,迷失了本心,使情感变淡、疏离,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面对这一困境,本文层层推进,表达出自己婉商的结论,可谓独到所在。
结尾处顺笔点明考试日正是“立夏” 这个传统节日,提出建议,放下电话,增进情感,机智,但整体而言,写作智慧不够突出,论证略显苍白。
故判为一类下,63 分。
3斯金纳之鼠一只小白鼠被关在一个箱子里,通过拉动横杆获取食物,若是每隔一分钟拉动横杆才能得到食物,小白鼠在其他时间便不会拉动横杆。
可若是持续拉动横杆会不定期掉下食物,小白鼠会一直拉动横杆,这就是著名的斯金纳实验。
所以我说,科技的发展使人与人的情感大为增进。
因为被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包裹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斯金纳之鼠。
原因显而易见,现代人的联系不再受制于物理距离,这是一方面,即便是陌生人,也看“扫一扫”,“摇一摇”等方式打破尴尬,实现交友,再不需《西厢》“红娘”的存在,人人都可是张生与莺莺。
人们在以科技为媒介的交流中感到快乐,这是科技增进交,进而增进人与人的情感的一大理由。
然后快乐从何而来?这种快乐是健康而节制的吗?科技的发展能使陌生人的关系急速升温。
也给现代人情社会提出了不少难题。
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维系,需要持续的交流来保温,因而我们都被裹携入人情的箱子里,成为快乐而不自由的斯金纳之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