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法勘探水槽模拟实习报告

合集下载

探槽坑道实习报告

探槽坑道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与目的实习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实习地点:XX省XX市XX矿业有限公司实习目的:1. 了解和掌握槽坑道的地质构造、开采工艺及安全规范。

2. 学习槽坑道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操作和管理流程。

3. 增强对矿业工程现场管理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安全意识。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槽坑道地质构造与开采工艺实习期间,我们首先学习了槽坑道的地质构造,包括地层、岩性、断层、褶皱等。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对槽坑道的地质条件有了直观的认识。

随后,我们了解了槽坑道的开采工艺,包括钻探、爆破、铲装、运输等环节。

实习过程中,我们亲身体验了钻探、爆破等操作,了解了各种设备的性能和操作方法。

2. 槽坑道施工技术操作与管理在实习期间,我们跟随现场工程师学习了槽坑道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操作。

主要包括:(1)钻探:学习钻机操作、钻探参数控制、钻孔质量检查等。

(2)爆破:学习爆破设计、爆破作业安全措施、爆破效果检查等。

(3)铲装:学习挖掘机操作、装载作业安全规范等。

(4)运输:学习运输车辆调度、道路维护、运输安全措施等。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槽坑道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管理,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等。

3. 安全教育与实践实习期间,我们参加了安全教育培训,学习了矿业工程安全法规、事故案例分析、应急救援等知识。

通过实地演练,我们掌握了安全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和应急救援技能。

三、实习体会与收获1. 实践操作能力提高通过本次实习,我对槽坑道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操作有了深入的了解,掌握了钻探、爆破、铲装、运输等环节的基本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2. 安全意识增强实习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矿业工程安全的重要性。

通过安全教育、事故案例分析等,我们增强了安全意识,学会了如何预防和应对安全事故。

3. 团队协作精神提升实习期间,我们与现场工程师、同事共同完成了各项任务。

在团队合作中,我们学会了沟通、协调、分工合作,提升了团队协作精神。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中南大学)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中南大学)
第4章实验数据及分析
1、中梯装置
1、视电阻率异常
选取低阻金属板,分别水平及竖直放置,用DDC-5测量其视电阻率。结果如下:
图4-1-1中梯装置电阻率曲线(金属板)
由图可知,中梯装置测量水平低阻板的曲线比较明显,趋近于水平板中心位置时,有明显的异常变化。然竖直低阻板的曲线也十分明显,与书上所述有所不同,在竖直板正上方出现了高阻异常。这是由于薄低阻板的激发极化效应导致的假异常。因此,中梯装置适合寻找水平低阻体,而并不适合寻找竖直低阻体。
二、三极装置
如图所示,联合剖面由两个三极装置联合组成,其中供电电极B置于无穷远,记录点为MN中点O。两个三极装置联合组成联合剖面装置。
实验中,将一个供电电极置于水池壁边缘,充作无穷远极。当进行剖面实验时,取AO=BO=15cm,MN=2cm,移动MN;进行测深实验时,将MN的中心点置于坐标尺中点,单向移动供电电极A进行测量。
该仪器广泛用于寻找地下水源,解决人畜用水及工农业用水问题。用于水文工程,环境的地质勘探及高分辨电阻率法工程地质勘探,用于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探,能源勘探,城市物探,铁道及桥梁工程勘探,并用于找地热,确定水库坝基和防洪大堤隐患位置等。
二、双频激电仪
SQ-3C双频道轻便型激电仪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双频道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开发完成,该系统由数据采集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组成。数据采集模块属嵌入式软件,嵌入运行在双频激电仪的接收机和发送机内,主要有模块参数设置功能、信号发送功能、电流自动纪录功能、模块校准功能、数据采集功能、数据查询功能、数据成图功能。数据处理模块运行在Windows操作平台上,主要有通讯自动连接、手动扫描串口、电流数据传输、剖面数据传输、测深数据传输、数据保存、电流数据更新、数据打印。该系统用于双频激电方法适用于在矿产探测中信号的采集、传输和数据处理。金属非金属固体矿产勘察、水文工程、物探以及探测其他具有电性差异的目标体。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学号:班级:组号:姓名:指导老师:目录第一章序言1.1 工作的目的和任务1.2 工区的自然环境及交通条件1.3 工区地质与地球物理概况1.4 物探工作的进行及完成情况第二章野外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估2.1野外工作方法与技术2.2室内资料整理2.3实测资料的质量评估第三章资料的处理和推断解释第四章结束语第一章序言电法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一种勘探方法。

它以岩、矿石的导电性、电化学活动性(激发极化特性)、介电性和导磁性的差异为物质基础,使用专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地壳周围物理场的变化和分布规律,进而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目的的一组地球物理勘查方法。

电法勘查的主要特点是利用的场源形式多,方法变种多,能解决的地质问题多,工作领域(地面、航空、海洋、地下)宽广,是一种有着悠久发展历史、又有发展前途的勘查方法。

1.1 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本次电法实习为期5天,工区位于实习站南1.5Km处的海岸线旁边,要求掌握电法勘探方法原理和工作方法。

主要实习方法有对称四极法、联合剖面法、偶极偶极法和电测深等方法。

1.1.1 实习目的1、将所学的电法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2、掌握电法勘探野外工作的各个环节;3、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生产和管理生产的能力。

1.1.2 基本要求1、学会熟练地使用电法仪器和设备;2、学习和掌握多种电法分支方法的野外工作方法和技术,并能解决野外出现的一般故障问题;3、了解电法工作设计的原则和方法;4、学习掌握电法野外资料的一般整理、处理、反演、图示方法;5、编写实习报告,初步掌握物探资料的解释方法和电法成果报告的编写方法,培养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

1.1.3 实习任务本次电法实习任务繁重,短时间内完成利用电法勘探研究站南工区的:a地下介质电性分层;b有无构造通过;c海水和淡水分界线确定;d基岩面和潜水面深度。

1.2 工区自然环境及交通条件秦皇岛地处中低纬度,属温暖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台风和梅雨,四季分明。

电法实验报告

电法实验报告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姓名:邱乐稳◆学号:0145110130◆专业:地球科学信息与物理学院◆班级:1101班◆指导老师:龚安栋严家斌◆实验名称:直流电法DDC-5电子自动补偿仪实验(电阻率法)◆实验仪器:1.DDC-5电子自动补偿仪2.12V直流蓄电池3.带有标尺的水槽4.水平铜板或者高阻砖块5.连接线若干,点电极面电极各若干◆实验目的:1、熟悉了解DDC-5电子自动补偿(电阻率)仪的基本操作方法。

2、通过实验验证一些疑问及教材上的理论曲线,尝试调节一起参数,如观察工作模式的变化,进一步体会生产操作中电法勘探的利弊。

3、掌握电法勘探的基本工作模式,熟悉电阻率法各种装置的具体应用,在实践中加深对其的认识。

◆实验装置:1.中间梯度装置中间梯度法工作示意图工作方法:供电电极AB固定,测量电极MN在AB中部1/3范围内移动,MN极还可以在离开AB连线一定距离(AB/6范围内)且与之平行的旁测线上进行观测,原点O 为AB的中点,记录点号位置为MN中点。

反映一定深度内电阻率水平横向变化情况。

实验装置系数K=2π/|1/AM-1/AN-1/BM+1/BN|。

2.偶极偶极剖面装置偶极偶极装置工作示意图工作方法:如图所示,这种装置的特点是供电电极AB和测量电极MN均采用偶极子,并分开有一定距离。

由于四个电极都在一条线上,故又称轴向偶极。

其中,原点取OO’中点(O为AB中点,O’为MN中点),它适用于研究沿着剖面不同深度电阻率的变化。

剖面的延伸是通过同时移动AB和MN(通常移动距离为d)来实现的。

取AB=MN=d(d为偶极子长度),OO’=nd(n为正整数),n为电极的间隔系数,则K=π*n*(n^2-1)*d(DDC-5仪器中间隔系数n 与书上理论中提到的间隔系数n不同,前者是AB中点与MN中点的间距,后者是BM的间距)。

3.联合剖面装置联合剖面工作示意图工作方法:电极B放在无穷远处,AMN沿测线同时移动,各电极间相对距离保持不变。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材料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材料

本科生实习报告实习类型生产实习题目电法勘探实习报告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物探)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肖宏跃实习地点成都理工大学实习成绩2015年 9月-2015年11月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实习目的 (1)1.2实习安排 (1)1.3实习内容 (2)第二章联合剖面法 (3)2.1方法原理 (3)2.2仪器设备 (4)2.3实施步骤 (4)2.4成果解释 (4)第三章高密度电法 (6)3.1方法原理 (6)3.2仪器设备 (7)3.3实施步骤 (7)3.4成果解释 (8)第四章大功率激发极化法 (11)4.1方法原理 (11)4.2仪器设备 (14)4.3实施步骤 (15)4.4成果解释 (15)第五章实习总结 (18)第一章绪论电法勘探是勘探地球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电学、电磁学、电子学及电化学在解决地质找矿及地质学问题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

电法勘探(常称为电法或电探)的地球物理学基础是地壳中多数岩矿石之间存在的电学性质的差异,它是通过观测和研究由电性差异引起的人工或天然电磁场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及其变化特点,从而达到查明地下地质构造或矿产分布的一组勘探方法的总称。

1.1 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1)学习一系列电法勘探方法,了解一系列电法勘探仪器的操作及布线;2)学会对所采集数据进行初步整理,以及使用相关软件进行相应处理和成果图的绘制;3)巩固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能快速适应生产,解决一系列地质问题。

1.2 实习安排本次实习时间为2015年9月-11月。

实习进度安排如表1-1。

表1-1 实习进度安排一览表1.3 实习内容在电法勘探的实践中已被利用的电学性质有:描述岩、矿石导电性的电阻率(ρ),反映岩、矿石磁性强弱的磁导率(μ),表示岩、矿石电化学活动性的极化率(η)和岩、矿石的介电常数(ε)等。

本次实习包括:联合剖面法、大功率激发极化法、高密度电法以及AMT。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电法勘探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本次电法勘探实习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中的电法勘探技术,掌握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应用,进一步理解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工程地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实习,希望学生能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3年6月1日至6月5日实习地点:某地质矿产研究院及周边地区三、实习内容及方法1、电法勘探基本原理:介绍电法勘探的原理、发展历程和应用范围,让学生了解电法勘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电法勘探设备:参观电法勘探设备,了解设备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包括电源、电极、放大器、采集系统和数据处理软件等。

3、电法勘探方法:介绍常用的电法勘探方法,包括电阻率法、激发极化法、大地电磁法和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等,让学生了解各种方法的原理、特点和适用范围。

4、电法勘探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地电法勘探,包括布设电极、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分析解释等环节。

在实践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讲解,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学生们对电法勘探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具体收获如下:1、深入理解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了各种电法勘探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2、掌握了电法勘探设备的基本组成和使用方法,了解了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3、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们学会了如何进行电法勘探,掌握了布设电极、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分析解释等技能。

4、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与同事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5、通过与专业人员的交流和学习,学生们了解了更多关于地质构造、矿产资源和工程地质等方面的知识,拓宽了视野。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电极极化效应、干扰信号的影响、数据异常等。

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自己的探索,学生们逐渐解决了这些问题,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电法勘探实习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际操作技能,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工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素质。

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生动的、全面的技术实践活动。

二、实习内容实习期间,我们主要学习了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实际操作技能以及数据处理和解释。

实习内容包括直流电法、交流电法、电阻率法、充电法、激发极化法等。

三、实习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首先由老师进行了实习动员,强调了本次实习的重要性,并分析了电法勘探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困难。

老师还讲解了仪器操作、搬迁中的注意事项,并要求在实习期间自行保管实习备品。

本次实习中需要用到的仪器主要有电阻率仪、电极、电缆等。

随后,我们开始了室外的勘探工作。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严格按照老师教授的方法进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我们小组成员之间也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共同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四、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对电法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在实际操作中,我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电阻率仪、电极、电缆等仪器,掌握了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基本技能。

同时,我也明白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学会了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此外,实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小组成员共同分析、讨论,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这种团队协作精神不仅有助于实习的顺利进行,也对我们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具有很大的启示。

五、实习总结电法勘探实习让我收获颇丰,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技能,也培养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

我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本次实习使我受益匪浅,我将珍惜这次实习的经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电法勘探实验报告引言电法勘探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地质、环境和工程领域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通过测量地下电阻率的变化,电法勘探可以提供地下结构的信息,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地下的地质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电法勘探实验,探索不同地下结构对电阻率测量结果的影响,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方法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个模拟地下结构的实验装置。

该装置由一个长方体容器组成,容器内填充了不同材料的模拟地层。

在容器的两侧分别安装了电极,以模拟电极的布置方式。

通过改变电极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模拟不同的探测深度。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电阻率仪器对模拟地层进行了电阻率测量。

实验结果在实验中,我们分别模拟了均质地层、层状地层和断层地层。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均质地层的电阻率测量结果相对简单,电阻率随着探测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

这是因为均质地层的电阻率分布相对均匀,电流通过地层时受到的阻力较小。

2. 层状地层的电阻率测量结果会呈现出多个峰值。

这是因为层状地层中存在不同电阻率的层,电流在穿过这些层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阻力。

因此,电阻率测量结果会受到各层电阻率的影响。

3. 断层地层的电阻率测量结果会出现异常值。

断层是地下构造中的一种断裂带,其电阻率通常会与周围地层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在电法勘探中,断层地层的存在会对电阻率测量结果产生明显的影响。

讨论与分析通过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电法勘探在不同地下结构中的应用潜力。

均质地层是电法勘探的理想对象,其电阻率测量结果相对简单且准确。

然而,现实中很少存在完全均质的地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层状地层是电法勘探中常见的地下结构之一。

通过对层状地层的电阻率测量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地下各层的性质和分布情况。

这对于石油勘探、地下水资源评价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断层地层是电法勘探中的一个挑战性问题。

断层的存在会导致电阻率测量结果产生异常值,使解释和分析变得更加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实验原理
联合剖面法是由两组三极装置联合进行探测的一种视电阻率测量方法, 具有 分辨能力高。异常明显的优点,但也有装置较笨重、地形影响大等缺点。它在水 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中获得广泛的应用, 是山区找水常用的、 效果显著的方法。 无穷远极 C 通常设在测区基线方向离 测区最边缘的测线大于五倍 AO 的距离处。 如果因为地形或地物障碍无法在基线方法 布极,那么 C 极在平行测线方向布置,距 测区边缘点的距离应大于十倍 AO。

五、实验记录及绘图

六、结果分析
由绘制出的 曲线可知,此曲线与标准直立良导薄脉上的联合剖面法
S S
曲线大体一致,且测量结果显示该良导体“水缝”的位置在 9 号测点附近,与实 际情况较为符合,说明我们小组实验做的还是比较成功的。 接下来我们以 曲线为例对曲线进行分析。
A S
A、当 AMN 沿测线向良导脉“水缝”靠近时,良导脉吸引电流,使电流偏向 A 的左侧,MN 处的电流密度减小, 曲线下降。
通常采用两种供电电极距( A1 B1 和 A2 B2 )。 A2 A1MNB1 B2 (所谓“复合对称四
极剖面法”)的电极距与覆盖层的平均厚度(H)关系如下:
A1 B1 (2 ~ 4) H

A2 B2 (6 ~ 10) H 1 AB 3
而测量电极距 MN 应满足
MN
四、实验步骤
1.成员分工 为了让实验工作顺利开展, 我们小组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和组员的各自优势 进行了分工。分别为仪器操作员,数据记录员,绘图员,跑极员,技术监察员, 实验总监督。 2.实验前准备工作 首先用砂纸将电极上的铁锈擦去,使电极与水良好接触;按照实验的要求调 整直尺上的电极间的排列距离; A1 B1 0.2m , A2 B2 0.3m , MN 0.02m ,将数 据记录在纸上。然后将调整好的直尺放入水槽中,使电极刚好插入水中,大概距 离水面 3mm 左右,过深不能模拟点电源,过浅会导致接触不良。 3.连接仪器,按前述操作步骤设置参数并测量数据
三、实验原理
电剖面法是用以研究地电断面横向电性变化的一类方法。 一般采用固定的电 极距并使电极装置沿剖面移动, 在各个测点观测电位差和电流强度,计算视电阻 率值,这样便可得到在一定深度范围内视电阻率沿剖面的变化。 电阻率剖面法简称电剖面法。电剖面法的装置形式一般有:二极装置、三极 装置、联合剖面装置、对称四极装置、偶极装置、中间梯度装置等。电剖面法常 用剖面图和平面剖面图对所测断面进行定性解释。 对称四极装置: AM=NB, 取 MN 的中点 O 为测量记录点, 装置视电阻率为: AB U MN s K AB I 其中,装置系数 K AB 为:
AM AN MN 如果 AM=MN=NB,则装置称为 Wenner 装置。在这次电法实习中,我们就 用了 Wenner 装置测量三个水槽中水的电阻率。对称四极装置布极特点:对称四 极剖面法的供电电极距, 主要是根据工作地区基岩顶板的平均埋藏深度或疏松覆 盖层的平均厚度来确定。为了在同一条剖面上研究两种不同深度上的电性特征, K AB

实验一:低阻脉上的联合剖面法水槽模拟实验
一、实验内容
本实验是在水槽中用联合剖面法观测, 装置的大小根据实验条件设计。 注意: ①AB/2 和 MN/2 的大小要选择合理。②电极入水深度约 2~3mm 较合适。③无穷远 极可选在水槽边缘。
二、实验目的
通过电阻率联合剖面法实验的学习, 使还未接触野外电法教学实习的学生对 地质工作中广泛应用的电法勘探有初步了解, 同时也为学生在其后的工作中应用 电法勘探打下基础。 了解和掌握电法仪器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学会电阻率联剖法的工作布置 及观测方法; 了解电阻率联剖法在良导体上视电阻率异常特征;并要求学生自己 动手完成电阻率联合剖面的数据采集和图件的绘制。
A S

B S
同时出现极小值,在相反方向上,靠近脉的边缘上出现极大值,曲线呈不对
称,出现低阻正交点,且正交点值偏向倾斜方向一侧。
本实验是在一个装满水的大水槽中,用一块薄木板模拟围岩,木板中间用一 裂缝模拟低阻脉,由于水的电阻率比木板小,故可以用于模拟低阻脉,水槽上架 一有刻度,中间穿空的长标尺,可供电极在上面移动模拟野外跑极过程。
A B S S
方法倾斜时则相反。
直立低阻厚脉上联合剖面曲线, 可看作是由两个垂直岩石接触面组成的曲线 组。当装置距界面较远,如大于两倍极距(AO 或 BO)时,接近围岩值,也就是 说界面的异常已基本消失。由此可见,如果直立厚脉的脉宽大于 AO 的四倍以上 时,即可用两个界面的曲线简单衔接,组成厚脉的曲线。
电法勘探水槽模拟 实验报告
姓 学 班 时
名: 号: 级: 间:
指导教师: 昌彦君
2014 年 12 月


实验一:低阻脉上的联合剖面法水槽模拟实验.................................. 2 一、实验内容................................................................................... 2 二、实验目的................................................................................... 2 三、实验原理................................................................................... 2 四、实验步骤................................................................................... 5 五、实验记录及绘图....................................................................... 6 六、结果分析................................................................................... 7 实验二:(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 8 一、实验目的 ............................................................................... 8 二、实验内容................................................................................... 8 三、实验原理................................................................................... 8 四、实验步骤................................................................................... 9 五、实验数据及绘图....................................................................... 9 六、实验结果分析....................................................................... 10 实验三:对称四极测深(二层水平层状大地模型)...................... 11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 11 二、实验内容 ........................................................................... 11 三、实验原理............................................................................... 11 四、实验步骤............................................................................... 15 五、实验数据及绘图................................................................... 15 六、实验结果分析....................................................................... 16 实习总结及感想................................................................................... 16

曲线可看出如下特点:两支曲线组成对称图形,呈凹槽状,低阻的宽带大致 等于脉宽, 有明显的低阻正交点,交点处的视电阻率值接近低阻脉的电阻率ρ2。 对于倾斜低阻厚脉, 和 呈不对称的曲线形态,良导厚脉的视脉宽(视厚
A B S S
度)正好等于曲线极大值值和极小值的水平距离。在良导脉倾斜方向上, 和
A S
B、随着 AMN 继续向右移动,良导脉对电流的作用逐渐增强,致使 曲线
A S
继续下降并形成极小值,直到 MN 电极靠近脉顶时,由于良导脉向下吸引电流使
j
A MN
相对增大, 曲线亦开始上升。
A S
C、 在 MN 接近脉顶到越过脉顶这个范围内, 良导脉对电流的吸引作用最强烈, 且电流开始偏向 MN 一侧, 到极大值。 D、当 MNB 都跨过脉顶后,随着电极继续右移,良导脉吸引电流的作用逐渐 减弱, 随之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