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电法实习报告

合集下载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电法勘探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电法勘探
实验项目名称:高密度电法数据处理上机实验
一、实验目的
熟悉高密度电阻率法原理和观测系统,了解高密度电法数据处理和反演方法,掌握高密度电法的实际应用。

二、实验内容
任选高密度电法剖面,用RES2DINV软件进行数据畸变点剔除、反演计算以及结果成图。

三、实验具体要求
1.掌握高密度电法装置观测系统特点,熟悉资料反演方法和基本步骤。

2.安装RES2DINV高密度电法软件,根据软件说明,熟悉RES2DINV软件各个模块的基本功能。

3.任选一个高密度电法剖面,剔除数据畸变点,并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反演,完成反演结果的显示。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1. 在RES2DINV软件中打开一个数据文件,加载后剔除畸变点
2. 剔除畸变点后,对数据文件进行最小二乘法反演
3.结果分析
根据最小二乘法反演图结果显示,测量点11到13米处埋深2.5米处呈现低阻异常,而在地面20到22埋深3.19米处呈现高阻异常表现为高电阻率,在地表出有几处小水坑,表现为较高电阻率。

五、总结与认识
通过本次高密度电法数据处理实验,对于物探技术的应用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

在课堂上已经掌握了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操作对数据处理和解释的过程,使我们对整个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在数据处理的过程中,也使我们对前面所学课本相关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感谢老师的倾心授课,耐心解答我们的问题。

电 法 实 习 报 告

电  法  实  习  报  告

电法实习报告专业:地球物理学学号:姓名实习报告实习内容:本次实习内容包含四项内容:1)大功率激电测量(中间梯度测量装置)2)对称四极电测深3)高密度电法4)室内数据处理及反演。

大功率激电(中间梯度)基本理论1.大功率激电是通过向地下岩层供电,然后测量计算出岩石的电阻率,极化率的方法。

本方法可以输出较大的电流,压制各种干扰信号,提高信噪比,在大极距下保证观测精度,因此具备相当大的勘探深度,在寻找金属矿产勘查中,特别是寻找隐伏矿和深部矿的新一轮找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装置布设时应注意的事项:a. AB 距应通过测深实验选择。

如果电源功率允许,且AB 距增大时异常并不明显减小,在观测仪器检测能力允许的条件下,AB 距可尽可能的大一些。

MN 距应适合关系式:MN ≥(501~301)AB 。

用横向中间梯度装置确定矿体走向长度时,允许采用比纵向中间梯度装置有较大的MN 极距;b. 观测范围限于装置的中部。

这个范围不应大于AB 距的三分之二;c. 当测线长度大于三分之二AB 距,需移动AB 极完成整条测线的观测时,在相邻观测段间应有2~3个重复观测点;d. 一线供电多线观测时,旁剖面与主剖面间的最大距离,应不超过AB 距的五分之一。

2.装置示意图3.计算公式装置系数:BN BM AN AM K 11112+--=π22)2/(y MN x AM +-= 22)2/(y MN x AN ++=22)2/(y MN x AB BM ++-= 22)2/(y MN x AB BN +--= Y —为旁测线到主测线的距离X —为MN 中点到供电电极A 的距离每一条剖面上各测点的K 值是可以在施工前,根据上面的公式计算出来,以便在计算该点的视电阻率时使用。

ABs I V K ∆=ρ视电阻率 式中K 为该点的装置系数ΔV ——DJS-8A 接收机测得一次场电压I AB ——为DJF10-1发送机供电电流注意:Ⅱ计算时取同一个时间的电压。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电法勘探实习报告————————————————————————————————作者:————————————————————————————————日期:本科生实习报告实习类型生产实习题目电法勘探实习报告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石油物探)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肖宏跃实习地点成都理工大学实习成绩2015年 9月-2015年11月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实习目的 (1)1.2实习安排 (1)1.3实习内容 (2)第二章联合剖面法 (3)2.1方法原理 (3)2.2仪器设备 (4)2.3实施步骤 (4)2.4成果解释 (4)第三章高密度电法 (6)3.1方法原理 (6)3.2仪器设备 (7)3.3实施步骤 (8)3.4成果解释 (8)第四章大功率激发极化法 (12)4.1方法原理 (12)4.2仪器设备 (16)4.3实施步骤 (16)4.4成果解释 (16)第五章实习总结 (19)第一章绪论电法勘探是勘探地球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电学、电磁学、电子学及电化学在解决地质找矿及地质学问题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科学。

电法勘探(常称为电法或电探)的地球物理学基础是地壳中多数岩矿石之间存在的电学性质的差异,它是通过观测和研究由电性差异引起的人工或天然电磁场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及其变化特点,从而达到查明地下地质构造或矿产分布的一组勘探方法的总称。

1.1 实习目的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1)学习一系列电法勘探方法,了解一系列电法勘探仪器的操作及布线;2)学会对所采集数据进行初步整理,以及使用相关软件进行相应处理和成果图的绘制;3)巩固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能快速适应生产,解决一系列地质问题。

1.2 实习安排本次实习时间为2015年9月-11月。

实习进度安排如表1-1。

表1-1 实习进度安排一览表时间地点内容2015年9月7日地球物理学院水槽实验室联合剖面法实习2015年9月8日地球物理学院5417 AMT数据整理2015年9月9日地球物理学院5417 联合剖面数据处理及作图2015年11月3号理工东苑旁边试验场AMT室外实习2015年11月4日金工实习基地后面高密度电法室外实习2015年11月5日地物院楼前草坪上大功率激发极化法室外实习2015年11月6日地球物理学院5417 机房激电资料、高密度电法处理1.3 实习内容在电法勘探的实践中已被利用的电学性质有:描述岩、矿石导电性的电阻率(ρ),反映岩、矿石磁性强弱的磁导率(μ),表示岩、矿石电化学活动性的极化率(η)和岩、矿石的介电常数(ε)等。

电法实习报告

电法实习报告

电法实习报告指导教师:肖宏跃姓名:李文忠学号: 200805060102班级:勘查技术与工程1班实验准备:一.仪器设备的检查与维护1.发送机、接收机、发电机在工作前应系统检测其各项技术指标,在驻地试运行,确保安全、稳定可靠地工作。

2.用于实习的导线,特别是旧导线要认真检查有无破损点或断点。

发现破损点应用高压绝缘胶布或黑胶布逐层紧密缠绕好,力求所缠绝缘层平整、光滑,不要成为“肿瘤”。

3.对棒状铁、铜制电极要进行除锈处理,使电极表面光亮,减小电极的接地电阻。

4.在激发极化法中,使用的不极化电极极差应小于2mv,内阻小于1000 ,并将不极化电极放在盛有C SO4 u 溶液的容器中,电极并联起来以备使用。

二.明确分工,各司其职1.组长:组长协助教师落实每天的实习安排,对组员进行具体分工,准备出工需用的仪器设备,外业完成后,负责检查仪器是否齐全。

2.操作员:负责组织野外作业,并负责仪器安全。

指挥布站、跑极,核实点位和野外观测。

当确保质量后,可决定收工,通知切断电源,跑极员收线,现场审查记录,签名以示负责。

3.记录员:核实供电电极、测量电极的位置,记录点号。

回报并记录观测数据,对跑极员反映的有用地形、接地和地质情况记于备注栏中。

及时计算测量参数并绘制草图。

协助操作员与跑极员的联络。

向操作员建议回程检查观测点,回到基地,对记录进行100%的复算。

4.跑极员:负责收、放导线和布极。

及时报告测点位置、地形、地质等情况。

当准确布极困难,或接地电阻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按规范要求移动电极位置,并报告测站。

在布设高压电源供电时,应确保人畜安全。

服从测站指挥,提高工作效率。

三.注意事项1.野外人员应具备安全用电和触电急救的一般常识。

当使用高压电源时,“无穷远”供电电极或中梯装置A、B 供电电极附近应设置明显警告标志或派人看守。

2.在测站布置妥当和电极接地完成后,测站应先通知作业人员再开始供电观测。

观测结束时应先通知发电机停车或切断电池箱电源,然后才通知跑极人员收线或转移供电极位置。

高密度电法实验报告

高密度电法实验报告

电法勘探实验1 实验题目:已知地下异常体的走向和大概的深度,判断异常体的具体位置,电阻性质。

2 实验所用设备:高密度电法仪一台;设备电源一台;电法信号专用电缆7根;电极57根;笔记本电脑一台;图1 电法实验的参数设置3 实验方案将56个电极垂直异常体走向布设,电极距为0.5米。

另将一个电极接在仪器上作为接地电阻。

先测量接地电阻,无异常后,进行视电阻率的测量,仪器工作完毕,测量结束。

由于时间限制,未进行第二条测线的布设及测量。

测线排列的位置坐标(RTK测量):起点(第1个电极的位置):X=4003159.244 Y=544036.212 H=64.806中间点(第28个电极的位置):X=4002171.428 Y=544041.923 H=64.587终点(第56个电极的位置):X=4003184.042 Y=544047.734 H=64.8064 实验分析:实验过程中,按垂直于异常体的走向方向布线。

由于埋藏深度不超过10米。

所以我们将电极距设置为0.5米,56个电极距可以测量18层。

这样可以测量出地下9米之内的视电阻率情况。

首先,我们对起伏较大的坏点进行了剔除。

图2注:图中红色的点为坏点,予以去除。

然后将除去坏点的数据体进行反演,结果如下:图3 反演后所得的参数我们挑选出迭代次数为1和4的两幅图,也就是均方根误差最大和最小的两幅图进行对比。

图4 迭代一次后所得的图像图5:迭代四次后所得的图像5 实验结论从图4和图5均可看出,在距离原点16米到20米地区域,深度1到4米之间出现蓝色低阻区域,所以推测在17米到18米范围内,深度1.59米到2米之间,有低阻异常体的存在。

推测可能是铺设的供水或供暖管道。

电法实习报告

电法实习报告

电法实习报告指导教师:肖宏跃姓名:李文忠学号: 200805060102班级:勘查技术与工程1班实验准备:一.仪器设备的检查与维护1.发送机、接收机、发电机在工作前应系统检测其各项技术指标,在驻地试运行,确保安全、稳定可靠地工作。

2.用于实习的导线,特别是旧导线要认真检查有无破损点或断点。

发现破损点应用高压绝缘胶布或黑胶布逐层紧密缠绕好,力求所缠绝缘层平整、光滑,不要成为“肿瘤”。

3.对棒状铁、铜制电极要进行除锈处理,使电极表面光亮,减小电极的接地电阻。

4.在激发极化法中,使用的不极化电极极差应小于2mv,内阻小于1000 ,并将不极化电极放在盛有C SO4 u 溶液的容器中,电极并联起来以备使用。

二.明确分工,各司其职1.组长:组长协助教师落实每天的实习安排,对组员进行具体分工,准备出工需用的仪器设备,外业完成后,负责检查仪器是否齐全。

2.操作员:负责组织野外作业,并负责仪器安全。

指挥布站、跑极,核实点位和野外观测。

当确保质量后,可决定收工,通知切断电源,跑极员收线,现场审查记录,签名以示负责。

3.记录员:核实供电电极、测量电极的位置,记录点号。

回报并记录观测数据,对跑极员反映的有用地形、接地和地质情况记于备注栏中。

及时计算测量参数并绘制草图。

协助操作员与跑极员的联络。

向操作员建议回程检查观测点,回到基地,对记录进行100%的复算。

4.跑极员:负责收、放导线和布极。

及时报告测点位置、地形、地质等情况。

当准确布极困难,或接地电阻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按规范要求移动电极位置,并报告测站。

在布设高压电源供电时,应确保人畜安全。

服从测站指挥,提高工作效率。

三.注意事项1.野外人员应具备安全用电和触电急救的一般常识。

当使用高压电源时,“无穷远”供电电极或中梯装置A、B 供电电极附近应设置明显警告标志或派人看守。

2.在测站布置妥当和电极接地完成后,测站应先通知作业人员再开始供电观测。

观测结束时应先通知发电机停车或切断电池箱电源,然后才通知跑极人员收线或转移供电极位置。

高密度实验报告

高密度实验报告

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验实验报告专业:勘察技术与工程学号:060231 33姓名:郭猛猛室外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验1.了解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验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方法;。

2.掌握WGMD-2 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的操作。

二、实验器材WDJD-2 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一台,WDZJ-3多路电极转化器一台,90V电池箱一个铜电极61根(一根用于检测电极埋设情况)万用表,老虎钳,地质锤,记录本,铅笔,小刀等(1)、WDJD-2 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简介:1.(1)一体化设计——集发射、接收于一体,轻便灵活。

(2)低功耗设计——全部采用CMOS 大规模集成电路,配以独特的待机工作方式,整机体积小、耗电低、功能多。

(3)抗干扰设计——采用多级滤波及信号增强技术、抗干扰能力强、测量精度高。

(4)自动化设计——自动进行自然电位、漂移及电极极化补偿。

( 5 )安全性设计——接收部分有瞬间过压输入保护能力,发射部分有过压、过流及AB 开路保护能力。

(6)大屏幕显示:——可将整条测线上各测量参数在显示屏上绘成曲线,测量结果直观明了。

(7)汉字对话:——全汉字触摸面板配以汉字菜单提示,操作极为方便,整个面板只有16 个键。

(8)计算器:——可完成野外现场装置系数等常规计算。

(9)参数设置:——可任意设定工作周期,并有9 种野外常用工作方法选择及其极距常数、装置常数的输入与计算功能。

(10)极距常数表:——对所有装置,可预先存储最多21 组不同极距常数,从而避免相同极距常数反复输入可能带来的输入错误,仅输入一个编号,就能调出相应组极距常数使用或重新设置。

2.仪器面板构成(2)WDZJ-3多路电极转化器WDZJ-3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采用WDJD-2 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测控主机,配以WDZJ-2 多路电极转换器构成。

仪器的面板构成和WDJD-2 多功能激电仪一样,多路电极转换器面板结构见图。

其中各旋钮功能为:(1)电极1~30:[ZK(#)前30 根电极电缆插座,电极编号为1~30。

高密度电法工作报告

高密度电法工作报告

烈山污水截流管道提工程物探报告二0一六年六月报告名称:烈山污水截流管道提工程物探报告单位:物探院项目负责:嵇星华编写人:嵇星华物探院二0一六年六月目录1、工程概况 (4)1.1、探测区地质概况 (5)1.2、探测区地质概况 (5)2、探测对象地球物理前提分析 (5)3、探测依据的标准和规范 (6)4、仪器设备 (6)5、工作布置及完成工作量统计 (6)6、探测原理及数据处理解释 (7)6.1、探测原理 (7)6.2、质量评价 (7)6.3、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 (8)7、剖面解释 (8)7.1、雷河物探横剖面图 (9)7.2、致富路物探横剖面图 (10)7.3、琪嘉物探横剖面图 (11)8、结论及建议 (14)前言1、工程概况烈山污水截流管道提工程位于烈区,本次工作分别为雷河、致富路、琪嘉路道路两旁的绿化带内,地势较平坦,交通便利,见物探工作示意图(图1)。

我院受委托开展该项目的工程物探工作。

2016年6月9号设备、仪器进场开始野外工作,2015年6月11日结束野外转入室内数据处理,综合分析报告编写工作,2016年6月13提交物探成果报告。

(图1)1.1、探测区地质概况本区地下水动态变化主要受大气降水和蒸发因素的影响,地下水丰水期多现于6~9月份,枯水期多出现于12月至第二年2月。

年水位变幅2.0m左右。

本次勘查期水位埋深大约为4.0~4.3m。

根据以往地质资料,场地内埋深10.0m以浅地基土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地层,主要特性分析如下:①层杂填土(Q4ml):灰黄、黄褐色,松散,潮湿,主要由混泥土路面、石块及煤矸石结构组成。

本层厚度1.0~2.1m。

②层黏土(Q4al):黄褐色,可塑,光泽反应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中等,夹薄层粉土,本层层底埋深3.5.0~4.4m。

本层厚度1.3~3.4m。

③层粉质黏土(亚黏土)(Q4al):黄褐~青黄杂,可~硬塑状态,干强度高,韧性中等,含砂礓,本层层底埋深3.5~4.4m,厚度4.2~5.0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密度电法勘探实习报告
一、基本原理
高密度电法指的是直流高密度电阻率法,但由于从中发展出直流激发极化法,所以统称高密度电法。

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际上是一种阵列勘探方法,野外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几十至上百根)置于测点上,然后利用程控电极转换开关和微机工程电测仪便可实现数据的快速和自动采集。

当测量结果送入微机后,还可对数据进行处理并给出关于地电断面分布的各种物理解释的结果。

显然,高密度电阻率勘探技术的运用与发展,使电法勘探的智能化程度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由于高密度电阻率法所具备的上述优势,因此相对于常规电阻率法而言,它具有以下特点: (1) 电极布设是一次完成的,这不仅减少了因电极设置而引起的故障和干扰,而且为野外数据的快速和自动测量奠定了基础。

(2) 能有效地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扫描测量,因而可以获得较丰富的关于地电断面结构特征的地质信息。

(3) 野外数据采集实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不仅采集速度快(大约每一测点需2~5 s) ,而且避免了由于手工操作所出现的错误。

(4) 可以对资料进行预处理并显示剖面曲线形态,脱机处理后还可以自动绘制和打印各种成果图件。

(5) 与传统的电阻率法相比,成本低、效率高,信息丰富,解释方便,勘探能力显著提高。

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与传统的电阻率法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在观测中设置了较高密度的测点,现场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布置在一定间隔的测点上,然后进行观测。

由于使用电极数量多,而且电极之间可以自由组合,这样可以提供更多的地电信息,使电法勘探能像地震勘探一样使用覆盖式的测量方式。

与常规电法相比,高密度电法具有以下优点:(1)电极布设一次性完成,减少了因电极设置引起的干扰和由此带来的测量误差;(2)能有效地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测量,从而可以获得较丰富的关于地电结构状态的地质信息;(3)数据的采集和收录全部实现了自动化,不仅采集速度快,而且避免了由于人工操作所引起的误差和错误;(4)可以实现资料的现场实时处理和脱机处理,大大提高了电阻率法的智能化程度。

按布线方式分类。

一、集中式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如WGMD-3 WGMD-4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它以WDJD系列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为测控主机,再配以WDZJ系列多路电极转换器。

二、分布式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如WGMD-9超级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它以WDA系列超级数字直流电法仪为测控主机,在配以分布式开关电缆,即可完成测量工作。

二、实习任务
1、掌握“WGMD-6分布式三维高密度电阻率仪”的操作方法,熟悉数据采集和处理以及成果解释的一系列流程。

2、得到在信息学部天文台进行实习的数据一份,并进行数据处理和成图,最终进行合理的成果解释。

3、完成“高密度电法实习报告”一份,内容包括实习意义及任务、实习概况、外业操作和内业处理等
三、实习概况
1、仪器准备
本次实习的主要仪器是“WGMD-6分布式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成像系统”, WGMD-6分布式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成像系统由WGMD-6分布式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成像系统主机、PDS-1分布式开关适配器、分布式开关电缆及电极等构成。

既能作常规电法也可以作二维高密度电法,还能作三维高密度电法。

该系统具有存储量大、测量准确快速、操作方便等特点,并且可方便地与国内常用高密度电法处理软件配合使用,使解释工作更加方便直观。

该系统可广泛应用于能源勘探与城市物探、铁道与桥梁勘探、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探等方面, 亦用于寻找地下水、确定水库坝基和防洪大堤隐患位置等水文、工程地质勘探中, 还能用于地热勘探。

如图1所示:
图1 WGMD-6分布式三维高密度电阻率成像系统
此外,还有电极、皮尺和铁锤等辅助工具。

2、实习场地概况及布线
本次实习所选择的地点是信息学部天文台,由于,此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在于熟悉仪器以及内、外业的操作流程。

所以,我们此次只用了三根电缆相接为一条测线,沿着东西方向布设,极距 x=1m,一共有电极N=30个,我们此次选用的电极排列方式是温纳排列。

如下图2所示:
图2 天文台测区图3 测线布设
四、内业处理
利用RES2DINV.HLP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将粗差剔除。

原始数据成图如图5所示:
图5 原始数据图
如图5所示,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的粗差(坏点)。

故我们先将值远大于其他点的七个坏点剔除。

剔除坏点后的图如图6所示:
图6 剔除粗差后的数据图
将进行了粗差剔除后的数据进行最小二乘反演,以测线为x轴,垂直向为y轴画出测线下方的电阻分布图(如图7所示):
图7 三次迭代后的电阻分布图
由图7可以看出,在图中距离中心位置大约在距第一个极距约20米的地方,即图上标出的B处附近,出现高阻区。

依据实际地形,此处路面是一条南北方向地砖,在通电过程中必定会影响该处电极电流向地底的传导,从而误测为高阻。

由于地砖是铺在表层,所以对深处的测量结果影响不大,因此深处仍旧表现出低阻的性质,测量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