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明朝简介
总结明朝的知识点

总结明朝的知识点明朝的建立明朝的建立可以追溯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起义。
朱元璋原是一名北方的穷苦农民,出生于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在社会底层艰难生活。
14世纪末,由于元朝统治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灾害频发,朱元璋加入了红巾起义军,后来成为该起义军的领袖,率领军队在中国南方地区不断扩大势力。
最终在1368年,朱元璋攻克金陵(今南京),建立了大都朱明,标志着明朝的建立。
此后,朱元璋被尊为太祖,自己称皇帝,定都南京,建立了明朝政权。
政治在政治方面,明朝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尊重礼仪和教化。
在地方方面,明朝实行州县制,分为直隶、山东、江南等十四个行省和一处, 对国家的地方行政实行严密的监察制度。
在政治制度方面,太祖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皇帝,他提出了土木之变,合肥之战以及安抚朝鲜等对外关系上的政策,考察了许多优秀的文臣和武将,办理知识物业等,对国家的安定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经济在经济方面,明朝是一个相对较为繁荣的朝代。
明朝立国初期的经济是比较贫困的,尤其是在经济生活方面,中国社会普遍生活水平较低,农业生产水平低落。
但在明太祖和永乐帝的时代,中国社会有一个经济的巨大飞跃。
在明太祖时期,政府采取了恢复生产力的措施,比如鼓励农艺种植法,创办了土地制度,实行均田制等政策,经济生产得到了恢复,社会生活水平相对较高。
在经济方面,永乐帝更是一个有志雄心的皇帝,他提出了中国加强国际贸易,改革国内工商业,聘请欧洲人资深经济师帮助其经济改革等多种经济方针,对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变革。
文化在文化方面,明朝是一个辉煌的朝代。
明太祖朱元璋在文化方面十分重视,他提倡文化教育,鼓励士人科举,还将王安石变法归还等一系列文化政策。
此后永乐帝封闭辽的时期,中国文化在河南区域也得到了一段热潮,建立了朝鲜审计院等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艺术作品,为中国的文化艺术起到了很大推进作用。
在明朝时期,文化很成繁荣,书院学校很多,国家在教育文化方面花费很多经费,包括修建了许多图书馆,书坊等,为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传承作出了不少贡献。
明朝那些事儿

分部介绍
第七部《大结局》 是对这样一段历史进行了分析
梳理,引人思索: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究竟是 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 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 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北方的 后金势力崛起,经过努尔哈赤的经营,势力急剧 壮大。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袁崇焕就在 这一时期迈上了历史的舞台。大明的动乱此时才 不过刚刚开始,随后陕西等地爆发了各路义军。 最终,清军入关,明朝灭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分部介绍
第一部《洪武大帝》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
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 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 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 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 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 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 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 些敌人,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 号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 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驾 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 后朱棣以“靖 难之役”的名义夺位。
分部介绍
第三部《妖孽宫廷》 接续上篇,从明英宗朱祁镇
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后写起,叙述了忠奸不 分的朱祁镇听信谗言,杀害曾救其于危难之际的 大功臣于谦,而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 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而在他病逝后,相 继继位的两位皇帝宪宗和孝宗,一个懦弱不堪无 所作为……
分部介绍
第四部《粉饰太平》
分部介绍
第二部《万国来朝》 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
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 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郑和七下西 洋,修著《永乐大典》,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 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 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 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 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京城保卫战” 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 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
【明朝历史】洪武之治,明朝洪武之治历史资料介绍

【明朝历史】洪武之治,明朝洪武之治历史资料介绍洪武之治明太祖登基后,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经济生产,改革元朝遗留的吏治,惩治贪官,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历史上称之为洪武之治。
明塔祖建立了李家制度,实行户口簿和鱼鳞簿的征收,实行劳役税的征收,维护当地社会秩序。
同时,朱元璋多次出兵进攻北方的蒙古,取得了多次胜利,最终摧毁了月海的北元朝廷,维护了民族团结。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
但是明太祖性格多疑,也对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
而有的功臣也越过礼法,为非作歹。
明太祖借此兴胡惟庸和蓝玉案大狱,几乎将功臣全部诛杀。
1380年明太祖以擅权枉法之罪名杀胡惟庸,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人。
1390年有人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关系密切,李善长因此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被杀,总计株连者达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此后,明太祖又借大将军蓝玉张狂跋扈之名对其诛杀,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
加上空印案与郭桓案合称明初四大案。
此时除汤和、郭英与耿炳文外功臣几乎全数被杀。
明太祖通过打击功臣、设立锦衣卫加强特务监视等一系列方式加强皇权。
1398年,明朝太祖去世。
因为朱彪王子,皇帝的孙子朱云早逝?他在建文年间即位,即明朝的徽宗。
为了巩固皇权,明徽宗与他信任的大臣齐泰和黄自成密谋斩封。
周王、傣王、齐王和湘王要么被废除为平民,要么被迫自杀。
同时,以边防的名义,从阎王那里调来的精锐士兵准备消灭阎王。
因此,在姚光孝的建议下,燕王朱棣以“清朝皇帝,荆内难”的名义组建了一支军队,并最终率领军队南下占领京城,这就是荆南之战。
明朝简介明朝(1368-1644)是中国历史由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1368年,由明朝皇帝朱元璋建立。
在12位和16位皇帝之后,它于276年建立。
明朝初年,应天府为都城。
1421年迁至顺天府,营天府更名为南京。
明朝皇帝也叫朱明,因为他姓朱。
1644年,李自成入侵北京。
明代一宗朱有坚在梅山上吊自杀,于明朝逝世。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历史背景与文学艺术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历史背景与文学艺术1. 历史背景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而《西游记》是这个时期的一部著名小说。
以下是该小说背后的历史背景:1.1 明朝简介明朝(1368年-1644年)建立于元朝灭亡之后,其开国皇帝是朱元璋。
明代初期国家经济强盛,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然而后来,由于内忧外患以及统治者对海禁政策的坚持,明朝逐渐走向衰落。
1.2 佛教与神话传说在明代,佛教影响力逐渐增大,并且与本土宗教和民间信仰相互融合。
同时,各种神话传说也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文化艺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小说《西游记》概述《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为吴承恩。
以下是关于该小说的一些基本信息:2.1 内容梗概《西游记》描写了唐朝僧人玄奘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玄奘及其三位弟子分别是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他们面对各种妖魔鬼怪,克服重重障碍,最终取得真经并回到中土。
2.2 文学风格与艺术特点《西游记》以神话、佛教道家思想、历史故事等为基础,融入了大量的幽默和讽刺元素。
其文学艺术特点主要包括:•生动活泼的形象塑造:小说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并且展现出丰富的情感波动。
•崇尚正义与友爱:小说通过师徒之间的友情和对恶势力的战胜,强调了正义与友爱的力量。
•幽默与讽刺手法:作者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和精彩的对白来表达批评意图。
3. 历史背景对小说创作影响分析明代社会各方面发展状况以及文化氛围对《西游记》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具体分析:3.1 社会动荡与象征意义明代社会存在着政治、经济上的种种问题和矛盾,这些动荡反映在小说中的妖魔鬼怪形象与故事情节之中,寓意世事不平,奸邪难胜。
3.2 佛教信仰与文化传统明代佛教对于文化和艺术有着深远影响,《西游记》融入了佛教思想、神话传说,并以此为背景展开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
3.3 文学时代与审美趣味明代是一个重要的文学时代,充满了创造力和多样性。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充分利用当时流行的文学趣味,将其渗透到小说创作中,使得小说更受当时读者欢迎。
明朝的历史成就

明朝的历史成就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自1368年至1644年,共历经十八位皇帝,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朝的统治下,中国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取得了一系列的伟大成就。
本文将重点介绍明朝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政治制度的改革在明朝早期,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措施,奠定了明朝政治制度的基础。
他建立了严密的官僚体制,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此举有效地打破了世袭制度的局限,使得人才得以广泛选拔,并提升了社会整体的管理水平。
同时,明朝的吏治相对清明,贪污腐败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二、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为社会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朱元璋实行了输租制和自给自足政策,使得农民积极种植粮食,有效地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在手工业方面,明朝的瓷器、丝织品、纸张等产品享誉世界,成为明朝经济的重要支柱。
三、海上贸易的繁荣明朝是中国海上贸易的鼎盛时期,尤其是明朝初期。
明成祖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开辟了中国和西方贸易的新通道,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明朝还建立了一系列海防设施,并通过颁布海禁政策,加强对海上贸易的控制,保障了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
四、文化艺术的繁荣明朝文化艺术繁荣兴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文人和艺术家。
明代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至今仍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在绘画方面,明朝的画家们经历了中原画派和吴门画派的争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而明代的戏曲艺术如京剧、评剧等也在明朝时期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五、科学技术的突破明朝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伴随着许多巨大的科学和技术突破。
明初的郭守敬改进了浑仪,使中国天文学取得了重大进展。
明末的徐光啓提出了地动说,推动了地震科学的发展。
明朝还建立了许多科学院校和研究机构,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者。
总结起来,明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就。
明朝的历史成就不仅影响了后世,也为中国历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初中历史明清帝王简介归纳

初中历史明清帝王简介归纳明清帝王简介归纳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朝代,这两个朝代的帝王扮演了关键角色,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明清时期的帝王,并对他们的执政和影响进行简要介绍。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中国化政权。
明朝帝王在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明朝帝王的简要介绍:1. 宣德皇帝(朱棣,明成祖):他是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明朝的第四位皇帝。
他成功夺取了明朝的权力,建立了稳定的政治局面。
他重视军事力量,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并进行了一系列文化和政治改革。
2. 永乐皇帝(朱棣,明仁宗):他是明仁宗朱棣(1377年-1426年),明朝的第二位皇帝。
他的政府以重大建筑项目著称,包括著名的北京紫禁城。
他还加强了对外贸易,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3. 世宗皇帝(朱厚照,明英宗):他是明英宗朱厚照(1470年-1505年),明朝的第十四位皇帝。
他以其悠闲奢华的生活方式而闻名,喜好文学艺术,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还进行了对外扩张和贸易的努力。
4. 明神宗皇帝(朱翊钧,明穆宗):他是明穆宗朱翊钧(1572年-1620年),明朝的第十四位皇帝。
他致力于恢复明朝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虽然他面临着许多困难,但他的统治下中国仍然保持了相对和平和繁荣的局面。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者是满洲人。
以下是清朝帝王的简要介绍:1. 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他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清朝的第二位皇帝。
他在就位时年仅五岁,因此在他幼年时由摄政王辅政。
他的统治期间,中国边境地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稳定,经济开始恢复。
2. 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他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清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最长寿的中国皇帝。
明朝那些事儿简介100字

明朝那些事儿简介100字
《明朝那些事儿》是作者当年养育女儿的一系列故事,通过父亲对女儿的谈话,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讲述了明朝历史上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和人物。
这本书的相关参考内容主要关于明朝历史的相关资料和事件。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朝的创立:明太祖朱棣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明朝。
明太祖的起义和统治技巧,以及后来的皇位继承问题,是整个明朝历史的开端。
二、朱棣即位之后:明成祖即位后,对于军事、政治和经济都进行了改革。
他任用了一批贤臣,如刘伯温、徐达等。
明成祖还对外扩张,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海外贸易,使得明朝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三、明成祖之后的明朝历史:明英宗、明代宗、明宪宗、明武宗、明世宗等一系列明朝的皇帝,每一个皇帝都有自己的政治和军事做法。
同时,明朝历史上也有一系列重要的事件,如懿文太后長子封為太子而不立,抵抗倭寇入侵、土木堡之变、宦官专权等等。
四、明朝社会文化:明朝社会有典型的士人阶层,也有明朝士人知识分子的风貌、士子捐躯、官员生活等等,这为明朝历史增添了许多色彩。
五、明朝历史的转折点:明朝的历史上也发生了一些重要的转折点事件,如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南明的顺治帝皇帝迁都和流亡政府的建立,最终明朝的灭亡等等。
总之,《明朝那些事儿》是一本通过故事的方式,将明朝历史上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和人物讲述给读者的书籍。
通过作者的幽默风趣的描述,使得历史看起来更加生动有趣。
这本书的相关参考内容可以从明朝的历史资料、明朝历史事件、名人事迹等方面进行查阅,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本书的故事内容。
明朝历代发展史

明朝历代发展史
明朝历代发展史涉及了一个时期长达276年的历史,从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到1644年明朝灭亡为止。
在这段历史时期内,明朝经历了多次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和内部动荡。
明朝初期,朱元璋实行了多项改革和政策,如设立省、府、县等地方行政机构,推行科举制度,禁止私兵等,这些政策为明朝的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明朝的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还开辟了海外贸易,与西方国家如葡萄牙、荷兰等建立了贸易关系。
明朝中后期,由于帝位的传承问题和官僚集团的斗争加剧,明朝的政治逐渐腐败,加之自然灾害和外族侵略的打击,明朝也逐渐走向了衰亡。
在这一时期,虽然明朝仍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内部动荡的加剧和经济的萎缩,明朝的发展已经到了极限,最终在1644年被清军所灭亡。
总的来说,明朝历代的发展史是一个曲折而又辉煌的历史时期,它代表了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的明朝简介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
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
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
1368年朱元璋
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以应天府
为陪都。
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中期经土木之变
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明末农民起义。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
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
后清朝趁乱入关,击败大顺、大西、南明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灭亡。
1683年清军攻占
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告终。
明代疆域囊括汉地,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后缩为辽河流域;北达戈壁沙漠一带,后撤至明
长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关;西南临孟加拉湾,后折回约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
卫所,还曾收复安南,明代极盛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黄金时期。
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清朝官方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历史上的明朝历史
参见:明朝历史
大明开国
参见:元末农民起义、明朝统一战争、西吴
1367年,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后又灭浙江的方国珍。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以应天府
(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称帝。
后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
华的口号命徐达、常遇春等将北伐,攻占大都(即北京),元顺帝北逃,彻底结束蒙古在中原的统治,
中国再次回归由汉族建立的王朝统治之下。
之后朱元璋又相继消灭四川的明升和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辽东的纳哈出。
又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治世与削藩
参见:洪武之治、建文改制、靖难之役,朱元璋即位后采取轻徭薄赋,恢复社会生产,确立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
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促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同时朱元璋多次派军北伐蒙古,取得多次胜利,最终在捕鱼儿海之役平定北元,消除外患。
永宣盛世
参见:永乐盛世、仁宣之治
1405年,朱棣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设立北平国子监等衙门。
1416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想法,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
1420年宣告完工,隔年迁都。
永乐时期武功昌盛,收复安南设交趾布政司,朱棣又亲自率兵五征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鞑靼与瓦剌。
朱棣册封瓦剌三王,使与鞑靼对立,见瓦剌中兴之势,又助鞑靼讨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独大。
同时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颜、泰宁和福余三个卫所自治权。
朱棣还于1406年和1422年对兀良哈蒙古进行镇压,以维持这一地区的稳定。
朱棣安抚东北女真各部,在归附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设置卫所,并派亦失哈安抚位于黑龙江下游的野人女真。
1407年亦失哈在混同江庙街的对岸塔林设奴儿干都司,扩大明朝东疆,亦失哈并于1413年视察库页岛,宣示明朝对此地的主权。
朱棣实行积极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开始派郑和下西洋,与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来往,增长财政收入的同时将朝贡制度推向巅峰。
其舰队规模空前庞大,最远到达东非索马里地区,扩大明朝对南洋、西洋各国的影响力。
文治方面,朱棣令编修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解缙率三千文人在三年时间内即告完成。
《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无删节。
永乐年间天下大治,后世将这段时期称为永乐盛世。
朱棣对异议者强力镇压,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
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和景
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
还恢复了明太祖时期后来被废除的锦衣卫,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
织东厂。
厂卫制度确立。
朱棣驾崩后,其长子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年号洪熙。
仁宗年龄已经偏高,即位仅一年就驾崩。
其统治偏向保守固本,注重休养生息。
任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贤臣辅佐朝政,停止
郑和下西洋和对外战争以积蓄民力,鼓励生产,宽行省狱,力行节俭。
仁宗驾崩后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
宣宗实行德政治国,并且先后派遣郑和、王景弘下西洋,使国力达到极盛,史称仁宣之治。
宣宗同样擅长书画,有画作传世。
但其执政期间
并非毫无弊端,由于宣宗喜好养蟋蟀,许多官吏因此竞相拍马,被称为促织天子。
同时宣宗设立内
书堂教宦官读书,为明英宗时期的太监乱政埋下隐患。
明中期朝政
土木之变与北京保卫战
1435年,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年号正统。
此时太监王振开始干涉朝政,1442年遏制
王振权势的张太皇太后去世后王振大肆揽权。
元老重臣三杨死后,王振更专横跋扈,将明太祖留下
的禁止宦官干政的敕命铁牌撤下,举朝称其为翁父,英宗对他信任有加。
王振擅权七年,家产计有
金银六十余库。
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渐强盛常寇边。
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南下伐明。
王振怂使英宗集
结二十万京营御驾亲征。
大军离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
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
回师至土木堡,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
阵亡。
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为樊忠所怒杀,史称土木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兵部侍郎于谦拥戴英宗弟弟朱祁钰即位,即明代宗,年号景泰。
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决定坚守
北京,整顿边防积极备战,随后南直隶、河南、山东等地勤王部队陆续赶到。
同年十月,瓦剌军直
逼北京城下,也先安置明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
于谦率领各路明军奋勇抗击,屡次大破瓦剌军,也先率军撤退。
明朝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于谦力排众议,加紧巩固国防,拒绝求和,并于次年击退瓦剌多次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