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概论》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讲 宗教学与宗教的界定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讲 5学时 ●宗教学的诞生 ●宗教学的分支学科与发展 ●宗教的界定 ●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在讲述本课的过程中,应指出中国宗教学研究和世界宗教学研究的渊源、联系以及存在 的重大差距;尤其要引导学生对宗教学定义进行灵活的把握与理解。 2.掌握宗教学起源与发展;宗教学定义;宗教学分支学科;我国宗教学研究 3.难点是宗教学定义 进一步阅读书目 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陈观胜、李培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导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 年。 陈麟书:《宗教学原理》,绪论部分,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 1999 年版。 卓新平:《西方宗教学研究导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0 年。 思考题 1.宗教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 2.西方宗教学是由谁奠基的?中国宗教学近 20 年来的发展情况如何? 3.“宗教四要素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已有的各种宗教定义主要是从哪些方面界定宗教的?
3.具体要求: 使学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 的,从一般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 态度和政策。增进大学生对宗教问题的了解,使大学生们有能力在掌握宗教学基础知识的 前提下,分析和认识各种宗教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宗教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 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1.宗教有无起源? 2.灵魂观念对于宗教的产生与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3.原始宗教产生的经济基础和认识论根源是什么? 4.原始宗教有哪些基本特点?
第三讲 古代民族宗教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三讲 5学时 ●主要民族宗教的形成 ●古代埃及宗教 ●古代巴比伦宗教 ●古代中国宗教 ●民族宗教向世界宗教发展

宗教学原理复习提纲考博

宗教学原理复习提纲考博

一、宗教的本质1、“宗教”一词的定义与分析“宗教”是一个外来词。

它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源自印度佛教。

佛教以佛陀所说为教,以佛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的分派,合称宗教,意指佛教的佛法、教理。

我们现在所说的“宗教”,则由拉丁文religio衍化而来,有“联系”之意,泛指人与神的联系,人对神圣物的信仰。

我国古代典籍有类似的说法,《易经》就说过:“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这句话反映了我国古人的一种宗教现,它把宗教理解成一种用神道教化人民的手段。

《礼记.祭义》也说:“合鬼与神,教之至也”,意谓对鬼神的信仰与崇拜,是教他人民的至理。

我国近代有些人根据这个传统说法,从字面上解释宗教的含义,宗者本也;宗教者,有所本而以为教也。

亦即本诸神道以设教,达无疑是“神道设教”的另一种说法。

定义:角度众多,定义众多,科学的宗教定义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现后始被作出。

恩格斯《反社林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用了非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吕大吉在《宗教学通论新编》中进一步认为: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井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

对马克思主义定义的分析:恩格斯的这段论述既概括地反映了宗教的基本特征,又指明了宗教与其它意识形态和社会力量的根本区别,它完全适合于说明古今中外的一切宗教。

第一“,它概括了所有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的基本特征,即“幻想的反映”。

世界上的一切宗教观念就其本质说,无不是“幻想的反映”,基督教的上帝,伊斯兰教的真主,佛教的佛,道教的神仙以及原始宗教的神灵鬼怪,超自然的巫力……统统都是幻想的产物。

第二,揭示了宗教的特殊内容和对象,即信仰和崇拜“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

宗教的崇拜对象既是一种“外部力量”,同时又不是一种与人们的生活了不相关的“外部力量”,它同人类息息相通;同时,人们所崇拜的对象,并不仅限于人格化的神灵,宗教调查的大量事实表明.许多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并没有明确的人格化的神灭观念,因此,用“外部力量”更能全面概括一切宗教的信仰和崇拜对象。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

宗教学纲要复习资料汇编⼀、名词解释:1、宗教:是关于超⼈间、超⾃然⼒量的⼀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对之表⽰信仰和崇拜的⾏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化体系。

宗教4个基本的要素:宗教意识、宗教组织、宗教仪式和宗教器物。

2、灵魂观念:宗教所信的灵魂是寓于个体之中、赋予个体以⽣命⼒,可以独⽴于形体并主宰其活动的超⾃然存在。

3、神灵观念:是各个宗教信仰体系的基础,任何宗教都不存在是否相信神的有⽆问题,没有神也就没有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宗教也将⽆从说起。

4、神性:神灵是⼈的创造,神性则是⼈的⾃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异化。

①信仰者相信神灵经常关⼼并⼲预世界。

②相信神灵具有必要的智慧,懂得究竟通过什么样的⼀种安排,才能体现它对⼈的意愿。

③相信神灵具有实现其安排和意图的超⾃然⼒量和权能,能实现和完成通过⾃然途径所不能实现的意图。

神性的三个内容实质上是⼈类⾃⾝活动的三种特性的宗教异化形式,它是把⼈的⾏为所具有的意志、智慧和权能转移给神灵的结果。

5、神迹观念:神迹,宗教赋予神的基本特性之⼀。

对于神可创造神迹事件的信仰,是⼀切宗教的特性。

宗教赋予神的意志、智慧和能⼒是超⼈的、超⾃然的,神灵必须显现出超常的能⼒来证明⾃⼰可以随⼼所欲、意到事成。

这种内在的可能性,表现于事实之中就是宗教所谓的神迹,即神按照⾃⼰的意志和能⼒创造的某些特殊事件。

6、宗教经验:就是宗教信仰者对于神圣物(神、神圣⼒量、神性物)的某种内⼼感受和精神体验。

狭义的经验是指直接的感性经验,即⼈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义的经验包括了主体从各种⼼理活动中得到的感受,即对于内部世界的感知,包括了痛苦和欢乐等内省体验,带有极强的主体性和情感性。

7、巫术:是⼀种⼴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区和各历史阶段的宗教现象。

它的通常形式是通过⼀定的仪式表演来利⽤和操纵某种宗教信仰对象影响⼈类⽣活或⾃然界的事件,以满⾜⼀定的⽬的。

巫术的仪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某种据认为赋有巫术魔⼒的实物和咒语。

内蒙古大学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内蒙古大学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613民族学通论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北京;
夏建中著《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修订再版
813蒙古历史与文化
哈·丹碧扎拉森主编《蒙古民俗学》,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年;
《蒙古人民共和国民族志》(第一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
内蒙古大学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Hale Waihona Puke 考试科目参考书目(请按报考专业所属学院及科目代码查询)
001蒙古学学院
615文学理论与蒙古族文学
塞希雅拉图主编《蒙古族文学史》(古代)(蒙文)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苏优格主编《蒙古族文学史》(现当代)(蒙文)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何木辛华主编《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815语言学理论与现代蒙古语
内蒙古大学蒙古语研究所《现代蒙古语》(上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2005年修订;清格尔泰《现代蒙古语语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五所高等院校主编《现代蒙古语》。纳·官其格苏荣主编《语言学概论》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
《法理学》张文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与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宪法》韩大元主编法律出版社
841法学综合二
《刑法学》高铭暄马克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与北京大学出版社
《民法学》王利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005外国语学院
251英语
《英语》1--4册,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复旦大学外文系文科英语教材编写组编,商务印书馆出版,1997年3月;
003经济管理学院
632少数民族经济民族学基础

宗教学复习资料

宗教学复习资料

宗教学复习资料宗教学概论复习题一、填空1、宗教学的分支学科包括(宗教心理学、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等)根据崇拜对象的数量:多神教、独尊一神教、二元神教、一神教等根据宗教的形成方式分为:自发(自然)宗教与人为宗教2被称为西方宗教学之父的是(麦克斯。

缪勒)3宗教观念主要包括了(灵魂观念)、(神灵观念)、(神性观念)三个方面。

4英国学者泰勒在其名著()中提出并论证了宗教起源的万物有灵论观点。

5恩格斯把原始社会中的宗教又称为()。

6宗教节庆:佛诞节(农历4月8日)、涅槃节(农历2月15日)、基督教复活节、穆罕默德升天遨游朝觐耶路撒冷的(登霄节)、易卜拉欣受安拉启示宰羊代子献祭的(古尔邦节)、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悟道的成道节(农历12月8日)、8以色列人的民族宗教是()。

9主教制(天主教、新教安立甘宗);长老制(加尔文宗);公理制(公理会、浸礼会)10基督教神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上帝论)、(基督论)、(教会论)等。

11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包括信安拉、(信使者)、(信经典)等。

12印度教的三大纲领是(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二、判断题1在原始宗教中,(自然属性)是宗教的主要方面。

2在古典宗教中,(社会属性)是宗教的主要方面。

3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4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5在原始社会中,祖先崇拜一般是在鬼魂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6在宗教团体的组织形式上,佛教、伊斯兰教实行的寺院制。

7基督教《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两部分。

8“上帝已死神学”是一种唯物主义学说。

9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

10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神话的思维方式是“原逻辑”的。

11“缘起”学说构成了整个佛教哲学的理论基础。

12艺术与宗教都是在作为共同根源的社会基础上生长出来的两种不同的文化活动。

13宗教信仰率与人口集约化程度之间存在反比的函数关系。

宗教学概论第1章 宗教与宗教学

宗教学概论第1章 宗教与宗教学
• 鲁道夫·奥托著,《论“神圣”》(Rudolf Otto, The Idea of the Holy,德文版Das Heilige, 1917),成穷、周邦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 版社2003[=1995]
• 大卫·休谟:《宗教的自然史》(David Hume,The Natural History of Religion)徐 晓宏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参考书目(B)
• 卓新平编著:《西方宗教学研究导引》,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 何光沪主编:《宗教学小辞典》,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 黄心川主编:《世界十大宗教》,北京: 东方出版社,1988

宗教与宗教学
• 五、宗教学研究趋向
• 2、社会世俗化 • 按照贝格尔的说法,世俗化就是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摆脱宗教制度和宗教象
征控制的过程,人们越来越少地依靠宗教来理解世界和个人的生活。 • 席勒尔把世俗化的主要特征概括为6个方面: • (1)宗教的衰退,即宗教思想、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失去了原有的社会意义; • (2)由于人们越来越关注此生此世更为迫切的需要和问题,宗教团体的价值
第一讲 绪论
☼ 热身问题 1、宗教学的定位—知识域的鸟瞰 2、几个基本概念的区分 3、宗教学的确立和发展 4、学习宗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 “只知其一,一无所知” • He who knows one, knows none • 在我们这个时代,要既不冒犯右派又不冒
根leig,意指联结、约束(to bind),因此religion指人与外在于自己的 神或某种力量的联结与纽带,亦指人与超人力量的特殊契约关系。史 密斯指出,Religion的用法因人而异,但其形容词式比名词式意义更 稳定,其基本意义在罗马宗教深受希腊影响后也始终保持,特别是其 两种基本词义。 • 第一强调外在客观现实,强调外在于人而控制人的力量。 • 第二则强调人对此外在力量的主观态度和情感。两者固然难以截然分 开,因为“我们局外人会认为这些力量是主观想象的产物,但信徒相 信或感觉到它们在某些事物或实践中真实存在”。大体上,在religion 现代意义产生前的漫长发展中,其第二义指内心虔诚感更为重要。随 着基督教会的出现与发展,在早期基督教作家笔下,religion仍既指主 观虔信,也指仪式、礼拜乃至教会组织结构。

《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学导论(一)(二)学时学分:90学时,共5学分。

分为两个学期。

第1学期54学时,3学分,第2学期36学时,2学分开课对象:宗教学本科专业一年级学生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各个高等院校宗教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也是宗教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导读性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为重要指导原则,通过对宗教的本质的探讨和要素分析;宗教现象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宗教与其他文化形式的关系等多个视角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学科体系,掌握宗教学的相关理和研究宗教现象的立场、方法;能够科学地认识宗教的特性、本质和规律;理解宗教对社会、人生和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本课程的任务: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课程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西方宗教学理论的合理成果,对中国宗教史和世界宗教史的基本事实进行剖析和综合的比较,以“四要素”为主要内容,在“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体系”的理论框架内,对宗教学的学科体系进行梳理;综合历史上的宗教学研究成果对宗教现象做结构的分析、对宗教演化的历史做客观分析;以有别于西方语境下的宗教学叙事方式,加入中国的特色和本专业教师在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的成果,讨论宗教与其他文化形式的关系。

为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分析宗教问题的立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基础。

需先修哲学原理课程,或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后续课程可以根据“编”的结构继续修习。

学时分配:课堂讲授78学时;讨论及其他实践环节12学时;论文4学时(非授课时间完成)。

作业与考核方式:两个学期均为期中开卷考试;期末为闭卷考试。

第一学期考核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第二学期注重分析能力的提高。

在第一学期安排读书报告一次,第二学期则安排读书报告一次,集体论文写作和个人论文写作各一次。

成绩计算:平时10%,以出勤情况和讨论发言结合计入成绩;期中30%,以平时作业和期中考试结合计入成绩;期末60%,以闭卷考试分数计入成绩。

2023年宗教学专业考研书目

2023年宗教学专业考研书目

2023年宗教学专业考研书目宗教学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学科,其研究领域包括宗教现象、宗教文化、宗教信仰、宗教历史、宗教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同时宗教学也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一些常见的2023年宗教学专业考研书目,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宗教学专业考研教材1.《宗教学基础与方法》(孟令诚、张超主编)该教材介绍了宗教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领域,并对宗教学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探讨。

该教材讲解详细、通俗易懂,是宗教学专业初学者的入门教材。

2.《宗教学概论》(杨蓓蓓、马久改编整理)该教材系统介绍了宗教学的相关概念、基本理论、主要流派和发展历程,还对各大宗教的信仰、礼仪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该教材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详实全面,适合宗教学专业考研学习者使用。

二、宗教学专业考研参考书1.《宗教的公共生活》(哈贝马斯著,张世良等译)该书主要探讨了宗教在公共领域中的角色和地位,分析了宗教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关系。

该书遵循思辨性、探究性的原则,针对现实问题进行辩证思考,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宗教与现代化的路口》(贾一平等著)该书主要研究了宗教与现代化、世俗化的关系。

通过对不同宗教的研究,探讨了宗教对现代化的影响、现代化对宗教的影响,并对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功能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该书思路清晰、洞见深刻,适合宗教学专业考研学生借鉴。

3.《蒙元时期的东西文化交涉与宗教性转型》(穆江著)该书通过对蒙元时期宗教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探讨了东西文化交涉下的宗教性转型现象。

该书结论明晰、依据详实,对宗教学专业考研学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4.《宗教与文化的交织: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儒教比较研究》(詹姆斯·A.贝克著)该书主要对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儒教在文化交织方面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研究。

该书精细而深入的论述方式,让宗教学专业考研学生能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宗教实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学概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本考试是全日制宗教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专业基础课,考试的目的在于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攻读该专业硕士学位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专业素质和研究潜力。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测试考生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水平的尺度参照性水平考试。

考试范围包括本大纲规定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专业理论分析能力。

三、考试基本要求
1.掌握宗教学和宗教哲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世界各大宗教的基本知识。

2.对宗教学和宗教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重要思想和重大事件及其发展和特征有较为深入的理解。

3.正确使用相关专业术语,清楚分析问题,具有较高宗教学知识素养和文字论述能力。

四、考试形式
本科目考试为闭卷考试,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

五、考试内容
本考试包括三个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

I.名词解释
1.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对宗教学理论与宗教哲学思想史的相关名词、概念、人物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并给出简要的解释。

2.题型
要求考生解释宗教学名词5个。

II.简答题
1.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根据宗教学理论与宗教哲学思想史的相关知识能够简要回答问题,并合理展开必要的分析和总结。

2.题型
该部分要求考生根据各个具体题目要求回答问题,共需回答3道简答题。

III.论述题
1.考试要求
考生应能根据所给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宗教学理论和宗教哲学思想史给出有理有据的解答,并尽量展开理论分析和个人的见解,论述要具有逻辑性和合理性。

2.题型
该部分共有2道论述题。

《宗教学概论》考试内容一览表
声明:此资源由本人收集整理于网络,只用于交流学习,请勿用作它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
删除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