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是一位著名的中国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深受人们的关注和称赞。
陶行知提倡的教育理念在新时代仍然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对于当代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陶行知强调,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以帮助孩子们学会生活为最终目的。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只是针对知识本身的传授,而是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他主张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自然发展,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人格和性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2、德育第一,智育第二陶行知认为,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智育只是其次要任务。
他主张学校应该在德育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品德上给予更多的关注。
只有通过德育,才能够培养出健康而有用的人才。
3、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陶行知主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认为教育应该通过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
他认为,教师应该扮演指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
4、培养实际操作能力陶行知认为,知识和能力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但知识只是能力的一部分。
他主张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课堂到实践,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融入生活中,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的技能。
他认为,这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手段。
5、班主任作为家长同样重要陶行知认为,班主任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班主任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
他主张班主任应该像学生的家长一样,关爱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情感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1、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陶行知主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这一教育理念为当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论。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八字箴言

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八字箴言本文引用自碧溪《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八字箴言》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创造教育是核心,民主教育是目标。
其红线是:万年大计,教育为本,师德为本,育人为本,即以人为本,教育为根,德育为先。
现用八个字来阐述(也许不够全面)。
一、“实”字。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陶先生以实践第一的观点,倡导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把美国杜威先生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翻了半个筋斗。
1924年,时任校长的陶行知,把南京安徽公学的校训定为“实”。
实事求是,是生活教育的哲学基础。
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一切课程也都是生活。
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劳动的生活是劳动的教育,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
生活是教育的本原。
陶先生提出的儿童教育、人才培养,要坚持因材施教,施展特长,发展个性。
生活教育重实践、重体验。
平时我们所说的一个现象,即:“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做过了,理解了”,这再一次论证了“实践第一”观点的客观性和重要性。
二、“活”字。
陶先生一贯主张活教育。
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反对死教育。
旧教育教师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旧师范教育只是大书呆子教小呆子,倘若刮一阵普及教育风,小呆子遍及到全中国,中国就成为一个书呆国,书呆国就要亡国。
陶先生主张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
他亲自设计的晓庄师范校旗中,中心大大地写上一个“活”字。
什么是教育,就是生命孵化生命,人格熏陶人格,品行影响品格,情感点燃情感。
让人随着自己生命的生长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变化,丰富和充实,而不断进取、前进、生长。
陶先生说:“时代是在继续不断地发展,做一个现代人,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
教育应是动态的、接受熏陶的。
人才不是教出来的,应是酿造出来的。
潜移默化的,日新其德、日勤其业。
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八字箴言

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八字箴言四上美国,摆脱了国内播陶的繁忙,让我有时间思考一个重要的课题,那就是什么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真谛和精髓是什么?回答是: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创造教育是核心,民主教育是目标。
其红线是:万年大计,教育为本,师德为本,育人为本,即以人为本,教育为根,德育为先。
现用八个字来阐述(也许不够全面)。
一、“实”字。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陶先生以实践第一的观点,倡导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把美国杜威先生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翻了半个筋斗。
1924年,时任校长的陶行知,把南京安徽公学的校训定为“实”。
实事求是,是生活教育的哲学基础。
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一切课程也都是生活。
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劳动的生活是劳动的教育,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
生活是教育的本原。
陶先生提出的儿童教育、人才培养,要坚持因材施教,施展特长,发展个性。
生活教育重实践、重体验。
平时我们所说的一个现象,即:“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做过了,理解了”,这再一次论证了“实践第一”观点的客观性和重要性。
二、“活”字。
陶先生一贯主张活教育。
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反对死教育。
旧教育教师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旧师范教育只是大书呆子教小呆子,倘若刮一阵普及教育风,小呆子遍及到全中国,中国就成为一个书呆国,书呆国中国就要妄国。
陶先生主张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
他亲自设计的晓庄师范校旗中,中心大大地写上一个“活”字。
什么是教育,就是生命孵化生命,人格熏陶人格,品行影响品格,情感点燃情感。
让人随着自己生命的生长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变化,丰富和充实,而不断进取、前进、生长。
陶先生说:“时代是在继续不断地发展,做一个现代人,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随笔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随笔数学组陈双陶行知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四种精神是:“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
陶行知认为,衡量你所从事的教育是否是新教育。
新教育的功能:一是改良个人之天性,二是养成团队合作的好习惯,三是传承优秀的文化,四是成就教师自己的事业,让教师自己感受到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是一件至高无上的事情,愿意沉下心来将这件事情做好。
理想的新学校是:以生活为中心,不只是在书本上做功夫;师生共同生活,彼此感化;以健康为生活和教育的出发点;不仅学校的教育要学而不厌,职员也应该学而不厌;学校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全校师生要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人人都应具有高尚的生活精神;陶行知说:“学”字的意思,是要自己去学,并不是坐而受教;“生”字的意思,是生活或者生存。
将两个字放在一起来看,就是自主地学会生活,也就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让我们走近陶行知,靠近一种思想,重温一种精神。
对于我校师生现状,主要有下列几点:1.学校生源学业水平较低,道德修养不高,以至于教师很多时候很难施展教育教学创新。
2.学生行为习惯较差,学校及班级管理难度增加,教师力不从心。
3.学生思想教育松懈,很容易造成学校班级班风恶劣,教师管理整顿效果不明显。
4.学生主动积极性不高,班级里很难营造学风,教学成果不明显。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要加强学校管理力度,教师加强班级学风建设,道德建设,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
教师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工作要做细,做扎实,使德育工作如春之和风,夏之甘霖,呵护每个孩子,滋润其心田。
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快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生身份,去享受与憧憬课堂和学习环境。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_实践

一、引言陶行知,中国现代教育家,被誉为“平民教育家”、“乡村教育家”。
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
本文将探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 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
他说:“教育是生活,生活是教育,为生活所需要的教育,为生活所创造的。
”这种观点强调了教育的实用性,要求教育要贴近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2. 教育即创造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他主张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束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陶行知强调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他提出“教学相长”的观点,认为教师和学生应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走向成功。
4. 乡村教育陶行知关注乡村教育,认为乡村教育是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关键。
他提出了“以农立校”的思想,主张将学校建在乡村,培养有文化、有道德、有技能的乡村人才。
5. 爱国主义教育陶行知强调爱国主义教育,认为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他提出“教育要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观点,要求教育要关注国家命运,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
三、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1. 教育与生活的结合在实践过程中,陶行知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
他提倡“生活即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2. 创新教育陶行知的教育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他提倡“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
他还提倡“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3. 教师队伍建设陶行知强调教师队伍建设,提倡教师要有爱心、责任心、使命感。
他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4. 乡村教育实践陶行知在乡村教育实践中,提出了“以农立校”的思想,将学校建在乡村,培养有文化、有道德、有技能的乡村人才。
由陶行知教育思想看当代大学教育

由陶行知教育思想看当代大学教育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创造教育是核心,民主教育是目标。
第一,“生活即教育”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倾向于一种“大众教育”,他提出要让民众在生活中接受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在生活中学习,即使离开了学校也要在生活中不断学习,这些思想隐含着终生教育的思想。
他强调生活就是教育,而且要随着人民生活需要的变化而变化,人民需要什么就要行什么教育。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
”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是包含生活实践的意义。
当代中国教育中,学校教育应该将生活更好的融入学校中,融入学习中。
在大学中,学校应更多的鼓励学生去接触社会,参加社会活动,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学习知识。
第二,“社会即学校”教育思想。
陶行知所提出的“社会即学校”是真正把学校摆进社会里,使学校真正与社会生活相关的。
他鼓励人们在社会中学习,通过社会的大学校来接受教育。
在谈到“学校即社会”这一观点时,陶行知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而“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去”。
因此他主张扩大教育的范围,提倡“社会即学校”,要把学校办成符合社会实际情况,使广大人民都能受到教育,在实践和总结经验中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思想。
在现今大学教育中,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应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扩展其见识,丰富其社会经验,为其进入社会做好准备,不脱离社会生活,才是只真正好的教育。
第三,“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
陶行知所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并不是死读书,应该是活的教育,学生应该主动学习而不是教师将知识塞给学生,做到“教”、“学”、“做”三者合一,寓教于乐。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学习如何做好教育工作者【摘要】: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教育思想大家,诗人,民主战士,被宋庆龄称为万世师表,在中国教育史上,他独树一帜,为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伟大的贡献。
在中华民族危在旦夕的时刻,陶行知先生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来建立民主共和,使中国真正强大起来。
他将自己伟大的胸襟、高远的志向和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感投入到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创造教育是核心,民主教育是目标.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有重要的学习价值,身为师表应该认真学习、研究和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研究;实践在中国民族危难之际,海外留学归来的陶行知怀着“教育救国”的思想,对中国现代教育进行深刻的探索,并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平民教育、大众教育理论和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国现代教育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这是陶行知先生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宣言。
陶行知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在教育思想上极富创见,在教育实践上勇于探索,为培养国家人才作出了巨大贡献。
了解陶行知先生生平的教育历程,分析与研究他的主要教育思想,将其教育思想实践到中国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中。
1.陶行知的教育之路陶行知于1891年出生在安徽歙县山乡的农家,他少年时受过私塾简单的启蒙教育,后经历几番坎坷,幸运的进入了南京金陵大学修完本科。
在当时的中国没有专门的教育家或教育学这样的专业学科,因此陶行知选择出国留学,向国外借鉴和学习如何发展现代教育。
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成归来之初,他倡导“新教育”理念。
在五四运动后,陶行知开展平民教育,极大推动了平民教育运动。
之后以晓庄师范学校为核心开展了乡村教育。
这是陶行知独创的教育理论诞生地。
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克伯屈参观后的演讲代表了人们的观感,他说:“这学校,是我这几年天天所思而想要看到的一所学校。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陶行知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郭沫若曾经评价陶行知说:“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美国东南联合大学副校长布莱恩·库朋也曾高度评价陶行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教育之林的一面旗帜.”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虽经历史的打磨,至今仍不失其教育价值,对我国今天的教育改革也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这里我们只选择其核心理论加以介绍。
本期就让我们走近陶行知,靠近一种思想,重温一种精神。
一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
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
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
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四种精神是:“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
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陶行知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郭沫若曾经评价陶行知说:“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美国东南联合大学副校长布莱恩·库朋也曾高度评价陶行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教育之林的一面旗帜。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虽经历史的打磨,至今仍不失其教育价值,对我国今天的教育改革也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这里我们只选择其核心理论加以介绍。
本期就让我们走近陶行知,靠近一种思想,重温一种精神。
一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
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
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
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
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
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四种精神是:“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
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可以理解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原则。
六大解放是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还儿童以自由,从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二新教育、新学校、新教师、新学生早在一个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已经在倡导“新教育”,并针对当时的教育状况,对新教育、新学校、新教师、新学生做过比较深入的讨论。
(一)新教育1、“新教育”的标准陶行知认为,衡量你所从事的教育是否是新教育,有三个基本的标准:一是“自新”,依据自身实际,走出自己的教育改革之路。
二是“常新”,教育的改革和探索,每天都要做,日日新。
三是“全新”,新教育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思想上都要新,如果骨子里还是既有的教育传统,仅仅做一些表面的文章,是称不上新教育的。
2、新教育的目的陶行知倡导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养成“自主”、“自立”、和“自动”的国民。
“自主”就是遇事有主见,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自立”就是能自衣自食,不依靠别人。
“自动”就是自己主动是发自内心的意愿,是“天下之乐而乐之”的内在表现。
3、新教育的功能新教育的功能:一是改良个人之天性,二是养成团队合作的好习惯,三是传承优秀的文化,四是成就教师自己的事业,让教师自己感受到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是一件至高无上的事情,愿意沉下心来将这件事情做好。
(二)新学校1、新学校的定位理想的新学校是:以生活为中心,不只是在书本上做功夫;师生共同生活,彼此感化;以健康为生活和教育的出发点;不仅学校的教育要学而不厌,职员也应该学而不厌;学校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全校师生要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人人都应具有高尚的生活精神;。
2、新学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很多时候我们仅仅是挂在嘴上,并没有真心将学生放在心上。
陶行知说:“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生活活力丰富不丰富。
”3、家长愿意把子女送来入校求学在陶行知看来,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是看家长是否真心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来入校求学。
这是衡量一所学校是否是新学校的重要指标。
新学校要敢于欢迎大家参观和批评(三)新学生1、“学生”二字的含义陶行知说:“学”字的意思,是要自己去学,并不是坐而受教;“生”字的意思,是生活或者生存。
将两个字放在一起来看,就是自主地学会生活,也就是学习人生之道。
2、整个生活都是学习过程每天的一举一动,都在着力将自己引向最高尚、最完备、最有精神地位的学生,就是陶行知眼中的新学生。
无论是在学校的课堂里,还是课外参与的各种活动,或者回到家里的生活,都是在学习。
3、应当具备三个要素陶行知认为新学生要有健康的身体:将强身健体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主动地加以落实;要有独立的思想:不人云亦云,具备依据事实作出判断的素养;要有独立的职业意识:能在多样化的实践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兴趣和职业之间的关联,而不是依据自己的考分来决定学习什么。
4、在学校里培养学生自治陶行知指出,在学校里学生自治有三个要点:一是班级、学校全体学生的参与;二是自己管理自己。
三是模仿社会化的环境,练习自治。
将这三个要点合在一起就是“学生结团,学习自己管理自己”。
陶行知强调,要将学生自治作为一件大事来做,当个学问去研究,当个美术去欣赏。
(四)新教师陶行知说:新教师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怎样去学。
对于教育,要有信仰心、责任心、同理心、要有开辟精神和试验精神。
1、新教师要有信仰心陶行知说,教师要树立“不要名、不要利、只要教育好;不怕难,不怕死,只怕教育不好”的坚定志向。
教育的乐趣就在于“愚蒙者,我得而智慧之;幼小者,我得而长大之;日视后进,骎骎日上皆我所造就着”。
2、新教师要有责任心陶行知认为,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望远镜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去抓机会。
”要通过学问上的熏染和督促的力量,为学生创设激发兴趣、开启智慧的主动探索之旅。
3、新教师要有同理心教师要具备“孩子的心灵”,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天地,发现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教师若不肯向学生虚心请教,便不会知道他的环境、能力、需要,那么,教师就不能教导他。
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者应“以学生之乐而乐,以学生之忧而忧”。
4、新教师要有开辟精神陶行知说,一流的教育家,“一是敢探索未发明的新理;另一个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敢探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新精神。
不墨守成规,勇于实践和探索。
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拓精神。
将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经验辐射给他人或其他地区,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5、新教师要有要有试验精神引导学生努力求学,永远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
陶行知认为,引导学生努力求学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好学的教师、同学;二是可学的工具;三是必学的督促。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自己对此要有清晰的认识。
三八字精髓:实、活、真、创、爱、新、行、人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创造教育是核心,民主教育是目标。
择其精要,可用八个字来阐述。
1、“实”陶先生以实践第一的观点,倡导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
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一切课程也都是生活。
劳动的生活是劳动的教育,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
“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做过了,理解了”,论证了“实践第一”观点的客观性和重要性。
2、“活”陶先生以为,旧教育教师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陶先生主张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
教育就是生命孵化生命,人格熏陶人格,品行影响品格,情感点燃情感。
让人随着自己生命的生长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变化,而不断进取、前进、生长。
人才不是教出来的,应是酿造出来的,是潜移默化的,日新其德、日勤其业。
3、“真”陶先生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培养出来的人,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
人中人的道理非常简单,崇尚真善美,反对假丑恶,实现生活本真、做人本真,回归人性,焕发童真。
坚持以人为本,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互相尊重的、相亲相爱的。
4、“创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是建立在“实、活”基础上的一种伟大举措,他自己的名字也改了三次:陶文濬——陶知行——陶行知——陶(行知行)。
他崇尚理论结合实践,倡导了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人民大众所需要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
5、“爱”爱满天下,乐育英才。
师爱是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的圣洁之爱。
陶先生说:“在我的世界里有两个最好的朋友,一个是老百姓,一个是小朋友”。
教育是国家万年大计,不普及人民大众教育谈振兴中华乃是一句空话”。
陶先生曾说“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我们要坚持自爱——施爱——达爱——传爱的准则,让爱代代相传。
6、“新”新世纪、新教育。
新在哪里?即“自新、常新、全新”。
自新:根据国情,创建符合人民大众的新的、活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国际视野、本土行动,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常新:不断变化,发展前进,要与时俱进,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
全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材内容、教育制度等均要全新。
7、“行”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因为信仰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曾经改名为陶知行。
书写:“知是行知之始,行是知之成”。
后又改名为陶行知。
书写:“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先行后知,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理论和实践辨证统一。
行动、知识(理论)再行动,循环往复,与时俱进,发展变化,不断前进。
8、“人”教育的真谛便是育人,追求真理做真人。
陶先生说,培养出来的人不做人上人,不做人外人,不做人下人,要做人中人。
人中人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陶先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学问和本领,也是没有用的。
教育者要让学生从小建立人格长城,建立人格防线。
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成人成才,要有山的底气、水的灵气、海的大气、民族的志气。
陶行知先生始终怀着圣徒一样的虔诚、激情、纯洁和献身精神歌颂爱、实践爱、创造爱,他或可被看作中国教育的“耶稣”、“摩西”,以自己的牺牲开拓着个人解放、民族解放的道路,可谓是中国教育的一座丰碑。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每个教育者都应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理论来指引我们的教育教学,从而促使我们每个教师能更好地看世界、看社会、看教育、看学生、看生活、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