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数据地类转换技术方案
土地变更调查 实施方案

土地变更调查实施方案一、调查目的。
土地变更调查是为了解决土地利用变更带来的土地资源利用问题,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土地利用变更的情况,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二、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城市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耕地和林地等各类土地。
通过对各类土地的调查,全面了解土地利用变更的情况。
三、调查内容。
1. 土地利用变更情况调查,对各类土地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土地的原始用途、变更后的用途、变更的原因等。
2. 土地资源保护情况调查,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保护措施的执行情况等。
3. 土地利用政策执行情况调查,对土地利用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各类土地利用政策的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
四、调查方法。
1. 实地调查,组织调查人员对各类土地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土地利用变更的实际情况。
2. 问卷调查,针对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和意见。
3.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五、调查实施步骤。
1. 制定调查计划,根据调查范围和内容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明确调查的时间、地点、人员和方法。
2. 调查人员培训,对参与调查的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调查内容和方法。
3. 实地调查,组织调查人员对各类土地进行实地调查,认真记录土地利用变更的情况。
4.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并进行调查,收集相关单位和个人的意见和建议。
5.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调查报告。
六、调查报告。
1. 报告内容,调查报告应包括调查的范围、内容、方法、结果和建议等内容。
2. 报告形式,调查报告以书面形式呈现,同时可以通过图表、统计数据等形式进行展示。
3. 报告提交,调查报告应及时提交相关部门,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
七、调查总结。
通过本次土地变更调查,全面了解了土地利用变更的情况,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调查方法与技术
调查方法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采用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遥感影像图为基础,通过野外实地测量、问卷调 查、访谈等方式获取数据。
技术手段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数据采集和处理 效率。同时,采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提高调查成果的精度和质量。
展示土地利用变更的空间分布和变化情况。
评估土地利用变更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 政策实施等方面的影响。
调查成果的应用与价值
为政府制定土地政策和发展规 划提供科学依据。
为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可持 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为社会公众提供土地利用信息 和咨询服务。
为科研机构和学者提供土地利 用研究和教育资源。
沟通协作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各参与人员之 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配合。
进度控制
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对工作进 度进行实时监控和控制。
实施方案的保障措施
技术保障
选择先进的调查技术和方法,确保 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资金保障
合理安排预算,确保调查工作的顺 利进行。
法律保障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确保调 查工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内容等。
确定调查范围
根据调查目的,确定需要调查的地域范围 ,包括已利用土地和未利用土地。
选择调查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包 括实地调查、遥感影像解译、GIS辅助等 。
实施方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组织与协调
建立组织机构
成立专门的调查组织机构,负责协调和管 理整个调查过程。
人员分工
根据参与人员的专业特长和职务,合理分 配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职责。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方法探析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方法探析【摘要】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是国土资源管理的础性工作,通过调查能够对土地利用面积、数量、类型等参数有个准确的了解,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因此加强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方法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传统的土地变更调查方法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两种新型的调查方法,以期为提高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工作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方法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为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提供实际性的参考依据,是科学管理土地资源的重要途径,尤其现在科技飞速发展背景下,应不断探索和实践将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调查土地现状变更调查中,进而不断提高我国土地利用管理水平。
1.传统土地利用变更方法传统的土地变更调查方法主要有卫星遥感、航测、直接外业调绘三种,其中利用卫星遥感能够很方便的获得有关土地利用的数据,不过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遥感获得的图片数据分辨率较低,因此,比较适合监测区域性的土地资源利用情况。
而使用航测方法进行土地变更调查,从实际航拍到后期的数据处理环节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工作效率并不高。
而直接外业调绘通常有基层土地管理人员依据辖区内的土地利用变更情况,按照变更调查的相关要求,确定变更调查对象以及其范围、位置等参数,然后查阅县级土地管理部门相关图件,最终确定变更调查的线路以及站点,进而开展野外调绘活动。
野外调绘过程中如果遇到变更图斑形状比较规则,且地物点容易分辨时,则可使用截距法、距离交汇法等对其进行补测;如果变更图斑形状不规则,而仍能轻易找到地物点,则可运用常规测量仪器进行补测,即在变更调查基础图件上补测变更图斑;如果图斑的形状较大且地物点不足时,则应布设导线控制点,然后在室内运用方格法、求积仪法计算出其面积大小。
该种方法的野外劳动强度比较大,且地物点不太好找,导致工作效率低,而且计算出的面积误差较大。
2.3S技术支持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方法该种土地变更调查方法是将地面调查与3S技术相融合,在现有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遥感技术,采用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手段进而自动获得土地利用变更的相关信息。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方案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方案第一部分基本概况1、1、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概念为贯彻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296号)与《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的通知》(鄂政办发[2004]99号)的要求,XX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以下简称更新调查)指在土地详查成果基础上,依据土地调查的有关技术规程与规定,参考土地详查与土地变更调查的图件、数据等有关资料,并借助遥感影像图等现势性较强的数据资料,启用最新的国家勘界成果,采用新的土地分类体系,按照不小于详查的调查比例尺度,对调查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一次全新的实地调查,查清土地利用现状与所有权状况,在此基础上建设或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
这就是对土地详查与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进行全面更新的调查。
1.2、目标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就是新形势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一项新任务,通过使用现代测绘、卫星遥感、GIS、GPS等新技术新方法,加快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速度、减轻调查强度,客观、准确地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动态变化状况,提高国土资源调查的科技水平,保持土地利用基础图件与数据的现势性,全面更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准确摸清XX县土地资源家底、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强耕地保护、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等农村集体土地权属调查提供基础。
本次更新调查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查清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构成与分布,实现土地利用图件、数据、实地相一致,建立或更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同时也为今后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奠定基础。
2、通过土地更新调查真正实现新旧土地分类的转换,使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都统一到新分类中去,发挥土地分类在城乡土地一体化管理中的作用。
3、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提供基础数据。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方案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技术方案第一局部根本概况1.1.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概念为贯彻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土资发[2003]296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的通知?〔鄂政办发[2004]99号〕的要求,XX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县X围内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以下简称更新调查〕指在土地详查成果根底上,依据土地调查的有关技术规程和规定,参考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的图件、数据等有关资料,并借助遥感影像图等现势性较强的数据资料,启用最新的国家勘界成果,采用新的土地分类体系,按照不小于详查的调查比例尺度,对调查区的土地利用现状进展一次全新的实地调查,查清土地利用现状和所有权状况,在此根底上建立或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
这是对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进展全面更新的调查。
1.2.目标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新形势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的一项新任务,通过使用现代测绘、卫星遥感、GIS、GPS等新技术新方法,加快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速度、减轻调查强度,客观、准确地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动态变化状况,提高国土资源调查的科技水平,保持土地利用根底图件和数据的现势性,全面更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准确摸清XX县土地资源家底、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加强耕地保护、实施土地用途管制、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为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等农村集体土地权属调查提供根底。
本次更新调查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查清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构成和分布,实现土地利用图件、数据、实地相一致,建立或更新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同时也为今后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奠定根底。
2、通过土地更新调查真正实现新旧土地分类的转换,使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都统一到新分类中去,发挥土地分类在城乡土地一体化管理中的作用。
3、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提供根底数据。
土地变更调查的工作现状、变革及改进措施分析

土地变更调查的工作现状、变革及改进措施分析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土地变更有所了解,土地变更调查是以土地应用现状为基础进行的,为保证土地资源应用现状调查结果的精准度,我国土地资源变更调查是以《土地调查条例》为基础对我国各地区土地资源后备储量的直接体现,对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有着极大意义和作用,对其他自然学科的研究也有着极大的推动性作用。
关键词:土地变更调查;现状、变革;改进措施引言针对于我国土地调查的主要要求就是为了查清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与利用效率,从而掌握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
可国家的科学发展与规划提供重要帮助,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资源保护,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的信息化建设服务水平,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土地的宏观的调控做出重要的贡献。
进行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的调查工作,主要是从法律发面的角度出发,采取合理的调查方法、调查技术与资料的有效保存,从而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统计。
这样可以保证调查结果更加的准确,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但是由于受到时间与调查费用与科学技术的影响与限制,当前的土地调查与年度的变更工作需要通过合理性、科学性方法提高变更土地的分析。
另外还要与其他的部门行业管理业务之间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但是实际中还会出现不同的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进行重要性与方法的研究。
1工作现状主要内容是全面调查本年度内新增的土地、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情况、生态退耕状况以及土地的开放状况等,并将所调查到的数据信息逐级上报,从而形成系统的土地利用数据。
因此,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既是前一年土地变更数据的继承又是发展,经过对前一年土地变更数据的调查,可以轻松掌握我国各地土地资源的变更情况,从宏观上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成果。
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落实并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步伐,必须做好土地资源的变更调查工作。
但是,我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并不是在系统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的,大部分基础性图件都是多次使用,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图件的现势性大大降低,很多地方只是进行了数据改动,并没有对图件进行同步变更,从而导致图件以及数据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性。
自然资源新形势下国土变更调查工作现状及其问题与对策研究

自然资源新形势下国土变更调查工作现状及其问题与对策研究发布时间:2022-08-31T03:44:25.761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第4月8期作者:查小森,毛娟娟,高强国,田茂密[导读] 在自然资源新形势下,国土变更调查的技术也在逐渐的完善,从而提高国土变更调查的工作效率与质量,更有助于发挥国土资源的高效管理作用,查小森,毛娟娟,高强国,田茂密重庆华地资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渝北 401120)摘要:在自然资源新形势下,国土变更调查的技术也在逐渐的完善,从而提高国土变更调查的工作效率与质量,更有助于发挥国土资源的高效管理作用,和土地的合理利用。
本文首先分析了开展国土变更调查工作的意义、调查内容以及方法,随后探讨了国土变更调查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以期为有关专业人士提供借鉴。
关键词:自然资源;国土变更调查;工作现状国土变更调查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查清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获取土地基础数据的重要途径[1]。
通过分析可知,出现土地利用情况变更的原因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主要是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土地开发整理、土地经济作物改变、新修交通运输、人口迁移分布等都可以是造成土地利用情况变更的因素。
其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会对土地利用情况产生影响。
气候条件变化、洪水泛滥、地质灾害等均会影响土地利用情况变更。
年度国土变更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掌握本年度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维护更新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成果,保持国土调查成果现势性。
本文主要围绕自然资源新形势下加强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展开简单分析与探讨。
1. 国土变更调查工作的意义开展国土变更调查工作,是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保持“三调”数据成果现势性、准确性、连续性的根本手段,是履行“两统一”职能的根本保障,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根本需求。
同时,通过国土变更调查工作,可以及时进行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更新,进而实现国土“一张图”,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提供数据支撑,是支撑自然资源业务建设的重要手段,兼顾了中央关切、地方关注和管理需求,虽是基础,却影响全局,责任重大。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更新测量

(3) 汇总统计
面积汇总表、土地统计台帐、土地统计簿 a. 县辖范围内土地总面积及分类面积汇总; b. 县辖范围内分权属分地类汇总; c. 县辖范围内国有土地按隶属部门分地类汇总;
d. 县辖范围内耕地按坡度级分地类汇总;
e. 县辖范围内飞地分类汇总; f. 县辖范围内争议地分类汇总。
得大于± 0.3m。
(5)线状地物量测方法
① 河流、沟、渠
② 铁路、公路、农村道路
(6)线状地物编号要求
为读图和记录方便,线状地物以村或基本调
查单元为单位,对权属性质、地类、宽度进行编 号。线状地物采用分数形式进行编号,分子表示 宽度;分母表示地类编号,如:
4.5 153
20 .0 G 262
对前期预处理的矢量数据进行修改整理、图形和属性数
据的录入与编辑、图形和属性数据的联接以及入库运行。
3、图件输出
(1)图件比例尺 乡级的比例尺一般为1:1万或1:2.5万; 县级的比例尺一般为1:5万或1:10万; (2)图件形式
标准分幅:是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为地理底图,将土地利用专题要素的内容编绘到地 理底图,称为标准分幅土地利用图。 挂(岛)图:各级土地利用挂(岛)图是以同级标准分幅土地利用图为基本资料,根据 该行政区划范围大小、形状、土地利用特点确定成图比例尺及图面配置,经综合取舍编制而成。 土地利用分区图及其它派生图:以土地利用挂(岛)图为基础进行编制,反映该地区土 地利用分区、耕地分布特征、基本农田分布等特殊要素的专题地图。
中心线相重合;线状地物单线时,则在线状地物两侧隔段跳绘。
② 当界线以线状地物一侧为界时,应在线状地物相应的一侧
移位0.2mm标绘。
③ 对于有争议的界线段,按实地的线段标绘未定界符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数据地类转换技术方案
一、目标任务
1、按照《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国土资源部,2002)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对应关系,对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数据进行地类转换,将更新调查《全国土地分类》过渡分类(以下简称旧分类)转换成《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规定的新分类(以下简称新分类)。
2、地类转换中具有“一对一”(旧分类对新分类,以下同)和“多对一”(旧分类对新分类,以下同)对应关系的可直接转换;“一对多”(旧分类对新分类,以下同)关系的情况要进行标识,然后进行详细内业核实,需要外业核实的要进行补充调查;最后修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地类码和数据字典,对转换后的成果数据进行统计汇总、表格输出和成果分析。
3、对2005年度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按《关于2006年土地变更调查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土资电发…2006‟43号)文件要求修改前后的两套数据库成果,分别进行地类转换和成果汇总,最终都要根据变更调查数据,将汇总成果修改到2007年10月31日统一时点。
二、作业基础和技术依据
作业基础:
1、以2005年10月31日为时点的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数据。
根据《关于2006年土地变更调查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土资电发…2006‟43号)要求修改后的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数据。
2、2006、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
技术依据: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 21010-2007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 1014-2007
3、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TD/T 1016-2007
4、《全国土地分类》(试行)(过渡期间适用)(国土资源部,2002)
5、《关于2006年土地变更调查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土资电发…2006‟43号)
6、山东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技术细则(试行)
三、技术路线
以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成果为基础,按照《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对应关系,采用属性连接的方法,进行地类转换;“一对多”关系的情况要进行标识,待逐一进行核实、外业补充调查后确定;然后修改土地利用数据库地类码和数据字典,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汇总、表格输出和成果分析,技术流程如图1。
四、具体步骤流程
1、资料准备和分析
准备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数据资料(按国土资电发
图1 地类转换技术流程图
…2006‟43号文修改前后各一套)和2006年、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附表B.2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与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对应关系表”分析确定本县(市、区)地类转换的技术方案,掌握地类转换的基本情况、
确定需要补充调查的项目和注意的问题。
2、数据库地类转换
(1)建立“地类转换属性对照表”(DBF格式)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附表B.2建立旧分类对新分类转换的“地类转换属性对照表”(DBF格式,见表1),“一对多”关系的情况在“补调标记”字段中用“B”标记,待逐一进行内业核实及外业补充调查后确定新分类。
表1 地类转换属性对照表(旧分类到新分类)
(2)地类转换“一对多”关系(旧地类对新地类)基本情况
①水工建筑用地
国有“干渠”、“支渠”等旧地类确认为水工建筑用地的,新地类应确认为“沟渠”。
②苇地
旧地类确认为苇地的,根据不同情况,新地类分别拆分为“沿海滩涂”、“内陆滩涂”、和“沼泽地”。
③滩涂
旧地类确认为滩涂的,根据不同情况,新地类将“滩涂”拆分为“沿海滩涂”和“内陆滩涂”。
④其他未利用土地
旧地类确认为其他未利用土地的,新地类拆分为“其他草地”和“裸地”。
⑤独立工矿用地
旧地类确认为独立工矿用地的,新地类拆分为“城市”、“建制镇”、“村庄”、“采矿用地”。
(3)修改数据库文件数据结构、备份原地类码字段。
在数据库“地类图斑DLTB”、“线状地物XZDW”、“零星地物LXDW”文件中地类码相应字段添加“BF”后缀。
(4)在数据库中,通过关键字段关联“地类转换属性对照表”
(DBF)的方式,连接“地类码”(新地类)和“补调标记”两个字段实现旧地类到新地类的转换。
3、内业核实及外业补充调查
根据连接的“补调标记”字段,对“一对多”关系的地类进行数据提取,然后可以结合数据库、影像底图进行内业核实及外业补充调查具体确定新地类。
4、修改数据库补充调查部分地类码
根据内业核实和外业补充调查成果,对数据库“地类图斑DLTB”、“线状地物XZDW”、“零星地物LXDW”三个文件,分别修改地类码值,同时将相应的“补调标记”值赋为“G”值,表示已修改。
5、修改数据字典
(1)土地新分类编码逻辑归并(便于数据库软件统计汇总)
为便于现土地利用数据库软件兼容土地新分类进行数据汇总,对新分类编码根据首位码进行逻辑归并成三大类即“0耕园林草地”、“1交通水域水利其他用地”、“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其中前两大类没有实际对应意义,见表2。
表2 地类逻辑归并编码表
(2)参照表2,在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中修改数据字典地类码,如图2。
修改数据字典时,首先要删除原旧分类编码;然后按表2手工增加新分类编码,也可在删除旧分类的数据字典文件基础上,采用Excel、FoxPro等关系数据库追加下发的新地类编码表(DBF文件)。
图2 土地利用数据库中修改数据字典中“地类码”
6、汇总前地类逻辑检查
采用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中“逻辑检查”工具,进行地类码空值及与数据字典不一致检查。
7、汇总表格模版生成
采用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中“模版向导”工具生成汇总表格模版。
8、数据预处理
采用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中“数据预处理”工具,进行数据汇总前预处理。
注意空间分析半径、小数位等设置与更新调查数据汇总相同。
9、数据汇总和成果分析
(1)采用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中“汇总表格”菜单工具进行数据汇总和相应表格输出(图形格式),需要手工转换成Excel格式,也可以使用土地利用现状管理系统直接生成Excel格式汇总表格。
(2)成果分析
对照更新调查汇总成果,分析新地类汇总成果与更新调查《全国土地分类》过渡分类汇总成果的差异性。
四、提交成果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
2、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
3、农村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
4、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汇总表
5、地类转换后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6、成果汇总分析报告
以上1-5项成果应提交按《关于2006年土地变更调查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土资电发…2006‟43号)文件要求修改前后的成果各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