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前线猫耳洞的艰苦生活纪实

合集下载

老山前线猫耳洞的艰苦生活纪实

老山前线猫耳洞的艰苦生活纪实

一丝不挂躲在猫耳洞图文回顾当年血战场景如果说“上甘岭”是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尊严的一座丰碑的话,那么“211”就是老山军人用青春和热血保卫祖国安宁的一张名片。

老山前线有一句俗语,“老山是天堂,八里河东山是人间,拉那口是地狱”。

在地狱般的那拉口战场,211阵地又有“火葬潮、“绞肉机”之称,这个篮球场大小的阵地,吞噬了敌我近千名军人的生命,每一把尘土中都浸透着鲜血······1985年的2月11日,南京军区在坚守老山战场时,采取偷袭的手段夺取了那拉口长期被越军盘踞的三个哨位,便用这个日子作为该阵地的编号“211”,以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

老山第一兵邢志强在猫耳洞211与越军的227阵地相聚只有6米,同其它一线哨位一样,猫耳洞里可以听到对方的说话声。

1985年的5月中旬,济南军区换防南京军区后,越军利用我立足未稳之机,于5月31日发动了“M——1”进攻战斗,坚守211阵地的十几名战友一人被俘,一人侥幸生还,其余全部壮烈牺牲,1号、2号哨位被越军占领,标志着211阵地的丢失······人员被俘,阵地丢失,在中外战争史上屡见不鲜,现在看来十分正常的事情,但在当时的老山前线,如同天塌陷一般。

“在绝不能丢失一寸土地”的战术指导下,济南军区67军不仅向军委谎报“211依然在我军手中”,同时在未做任何战前准备的情况下,从6月1日——11日,以“不惜一切代价”轮番对211阵地发起攻击,企图收复失地,在长达11天的盲目蛮干中,不仅没有夺回弹丸之地,而且199师595团数百条年轻的生命抛尸荒野,在全团被敌击溃失去战斗力之后,才被迫放弃收复战斗······丧失理智的指挥造成的恶果不仅如此,更加触目惊心的是军指挥所一名战士惊闻同乡入伍的战友全部在战斗中牺牲后,无法接受如此残酷的现实,端起冲锋枪冲进军党委会议室,面对正在开会的军首长一阵猛扫后自杀,身负重伤的军长对军委调查组哭诉“我没有想到我的兵会像我开枪······”211啊,血流成河的211,尸横遍野的211······(编辑:dq1984)如果说“上甘岭”是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尊严的一座丰碑的话,那么“211”就是老山军人用青春和热血保卫祖国安宁的一张名片。

老山战役观后感

老山战役观后感

老山战役观后感看完老山战役的相关资料后,我这心里就像被塞进了一团滚烫又复杂的东西,沉甸甸的。

老山,那可不是一座普通的山啊,在那场战役里,它就像一个超级大的舞台,只不过这个舞台上演的是生与死的较量,是热血与钢铁的碰撞。

咱先说说那些战士们吧。

他们就像一群超级英雄,但又比超级英雄更真实、更让人敬佩。

你看啊,他们要面对的是那么险峻的地形,老山的山山水水都像是敌人的帮凶。

那些陡峭的山坡、茂密的丛林,每一处都可能隐藏着危险。

可是咱们的战士呢,眼睛都不眨一下,就朝着敌人冲上去了。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战士们在猫耳洞的日子。

那猫耳洞啊,小得可怜,又潮湿又闷热,就像个小蒸笼似的。

战士们在里面一待就是好久,身上都长满了疹子,有的还烂了。

可他们就像钉子一样,死死地钉在那里,守护着阵地。

这哪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呀?要是我,估计在那里面待一天就得哭着喊着要回家了。

但他们没有,他们想着的是身后的祖国和人民,是不能让敌人前进一步的信念。

再说说战斗的时候吧。

那炮火连天的场面,就像世界末日一样。

炮弹就像雨点似的,不停地往阵地上砸。

可是咱们的战士一点都不怂,端着枪就往前冲。

他们喊杀声估计都能把老山的山都震得晃三晃。

我就在想啊,他们哪来的这么大的勇气呢?后来我明白了,这就是军人的血性,是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的爱。

这种爱,让他们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去和敌人拼命。

还有那些在后方支援的人们,也都特别了不起。

他们就像一群默默奉献的小蜜蜂,虽然没有在最前线冲锋陷阵,但是他们提供的物资、医疗保障等等,那都是前线战士们的生命线啊。

如果没有他们,战士们也很难在前线那么英勇地战斗。

老山战役,就像一部超燃的大片,不过这大片是用战士们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

它让我明白了,和平真的来之不易啊。

我们现在能舒舒服服地过日子,那都是这些英雄们用命换来的。

我们可不能忘了他们的付出,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

而且啊,咱们也要像那些战士一样,有那种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不管是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生活里,遇到啥难事,就想想老山的战士们,咬咬牙,也就挺过去了。

品读唐彦岭的小说集《瓜熟蒂落》

品读唐彦岭的小说集《瓜熟蒂落》

品读唐彦岭的小说集《瓜熟蒂落》刘维嘉从手机里看到了唐彦岭发来的微信。

他在微信里告诉我,他的小说集《瓜熟蒂落》就要付梓出版,嘱我为其书写书评。

为小说集写书评,对我来说,这还是第一次,尽管我的文字表达水平有限,但我还是非常爽快地答应下来。

挚友的信任,我没有推脱的任何理由,更何况,他还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一位参加过中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兵。

与唐彦岭相识,还不到一年时间。

记得2015年12月中旬,我到上海钟书阁参加第二届中国散文佳作奖颁奖典礼暨第三届中国散文佳作奖启动仪式,在那次活动中,有幸结识了唐彦岭。

我们在一起攀谈的时候,我对他有了不少了解,并从心里敬佩他。

唐彦岭是山东省人,笔名迅夫,1963年出生在巨野县比较偏僻的农村。

现为鑫正法律服务所副主任、山东省法律工作者协会会员;巨野县作家协会理事、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

他打小儿喜爱读书,幻想着将来也写一本自己的书;他高中毕业后,本想考大学深造,只因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无奈放弃了上大学的愿望;他报名参军后,参加了中越自卫反击战,并与战友们一起,在老山前线的猫耳洞里,顽强坚守了二百多个日夜。

战斗的间隙,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文学书籍,并以耳闻目睹的战斗生活为创作素材,创作了《情书》等十多篇短篇小说,被战友们争相传看;中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在部队首长的支持下,他到《山东青年》杂志社进修了一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补充了养分。

从此,他的创作能力不断释放,创作激情不断迸发,直至转业到地方工作的30多年间,陆续创作了中短篇小说100多篇,散文30多篇,报告文学10多篇。

这些作品,大部分在省内外的报刊杂志上发表,有数十篇作品分别获得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大赛、“运河湿地杯”全国小小说大赛和第二届中国散文佳作大赛等奖项。

在我的电脑里,有唐彦岭发给我的小说集《瓜熟蒂落》电子书稿,共19万字,其中有《儿女们做错了什么》《夕阳几度红》《未奶奶》《祖祖辈辈》《瓜熟蒂落》《梦魇》《与亡魂拉呱》,这是他从近十年来所创作的小说中精选的。

时光里的军魂

时光里的军魂

时光里的军魂作者:焦淑梅来源:《职工法律天地》2022年第05期夏日的太原,骄阳似火,街道上蒸腾着股股气浪,烤得人嗓子冒烟。

这是个周日的下午,我来到中国联通太原分公司,寻访一位名叫曹继红的老党员。

电话刚接通,就见从远处跑来一个中年汉子,他中等个头,大眼睛,皮肤黑黝黝,言谈举止间一副风风火火的样子。

“我今天午休时间去迎泽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跑了一趟,明天开始高考,我们有一项坚持了多年的志愿活动,就是服务考生,刚刚就是跟大家碰了一下头,统计好报名的志愿者人数,落实好车辆。

明天,大家的车上还会统一粘贴上醒目的红色大字‘爱心送考’。

”他边走边说。

为太原市一年一度的中、高考考生提供志愿服务,曹继红已经连续做了十几个年头。

每年这个时候,他会放下所有的事,保养好自己的车,给车加满油,随时待命,那股认真劲儿,仿佛他依然是当年老山前线那个荷枪实弹、坚守阵地的英勇战士。

曹继红的工作岗位在一间消防控制办公室里,视频监控屏幕墙前,他犀利的目光仔细地扫过一方方屏幕,公司角角落落的实况就都尽收眼底。

双休日,多数同事休息,他从来不休,更没休过年假。

从部队退役后的三十余年里,唯有因做公益需要时他才会请假。

他就这样风风雨雨,奔波在单位和一个个公益活动现场,不辞劳苦,不知疲倦。

曹继红今年55岁,回忆往事,他想说的很多。

1988年12月5日,曹继红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太原,被组织安排到当时的太原电信局(现太原市联通分公司)工作,他的岗位从工程队到公安科、安保部,再到综合部。

但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些年,他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光是获得的荣誉证书就堆了半柜子。

“那些荣誉证书都锁在柜子里,没啥值得炫耀的。

”他这样说着,而我执意要深入了解这些荣誉证书背后他曾付出的汗水。

他曾先后八次被评为单位“先进工作者”,两次被评为单位“优秀党员”,三次被评为单位“文明员工标兵”,2005年,还被评为单位的“工会积极分子”……曹继红专注地盯着监控视频,我开始浏览他的工作资料。

一个老兵和他的14位“爸妈”

一个老兵和他的14位“爸妈”

一个老兵和他的14位“爸妈”作者:沧桑来源:《新天地》2011年第08期一1984年12月2日,19岁李彬的所在部队接到了赴南疆对越作战的命令,第二天凌晨,李彬随部队到达老山前线,作为卫生员,他被安排到战地医院。

1985年2月27日,李彬所在部队向敌方控制的1073号高地发起了猛攻。

当时,和李彬在一个猫耳洞里的共有4个人:他、工兵排长沈国良,一名通讯员,还有一名指挥员。

此时,一个战士跑进来报告:在即将展开攻势的道路上发现了一个雷场,如果不及时排除,会对进攻部队造成重大伤亡。

听完报告,沈国良拿起身边的爆破器材转身走了出去。

在上午的排雷过程中,沈国良顺利排出了43颗地雷。

中午时分,就在接近敌方主峰阵地的最后关头,几颗地雷在他身边同时爆炸了,沈国良倒在了血泊中。

30分钟后,沈国良在李彬怀里停止了呼吸。

作为一名救护兵,李彬特殊的身份使得他见证了战场上最血腥、最残酷的场面,在短短半年时间里,他一共抢救了58名负伤的战友,有8名战友牺牲,有3人在他的怀里永远闭上了双眼。

其中,战友樊俊离开的那一幕,更是让他永生难忘。

1985年4月27日,战友樊俊在42号高地救助伤员时不幸触雷,身负重伤,此时李彬距离他不足10米。

在护送樊俊去战地医院的过程中,他看到樊俊嘴唇在蠕动,受伤的眼睛也在动,但他没有多想,一心想尽快把伤势严重的战友送到医院。

令李彬痛心的是,樊俊最终还是没能抢救过来。

1985年10月,带着二等功勋章,李彬离开战场返回了家乡。

复员后,他被安排到江都市妇幼保健院,做了一名普通的保健医生。

此后,每逢清明他都会到烈士陵园祭奠战友。

时光流逝,牺牲战友们最后一刻的眼神、话语,始终让李彬无法忘记,他一直想象着那些战友是从什么样的家庭走出来的,他们的父母、家人如今又过得怎样?1994年,李彬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寻找战友的家人!二经过多方联系,李彬终于打听到沈国良烈士的家庭住址:江苏镇江丹徒区上会镇丰城村。

1997年清明节,李彬带着儿子,几经辗转,终于踏进烈士家门。

最残酷的老山战地日记

最残酷的老山战地日记

】最残酷的老山战地日记(图文)•发表于:2013-04-18 15:19:23•作者:闲坐说玄宗发短信加好友更多作品级别:大元帅积分:265220android智能电视客户端用智能产品赢IPhone5白皮书扇了谁的脸?陶世德—参战前部队留影!当我想起那战斗的岁月,心情就久久不能平静,常常梦见自己又置身于战场,和战友们并肩作战,脑海中时常浮现出战友们的音容笑貌,想起一起训练、学习、生活和战斗的日子。

可是有的去了,他们用生命和热血筑成祖国的南疆大门。

今年,偶然从战友那里,找到我25年前的失落战地日记,记忆的底片被冲洗得清晰起来。

为了难以忘却的记忆,我不由自主地拿起了笔,纪念老山前线对越作战的战友们,以寄托我的思念。

生死兄弟连摄制组在安庆【出征】江南三月,正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大地早己向人们露出生机,而北国却仍然春寒料峭。

1985年3月12日,三月的山东周村,地上还铺着一层薄薄的冰,使人感到冬天还留在好客的鲁地。

可是,这时在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某部三营营房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全营战士武装整齐,神情庄重地看着营教导员沈光进,只见他抱着六包炸药包和六挂鞭炮,看了看表,沈教导员手一挥,高喊一声“准备出发”,炸药和鞭炮齐鸣,顿时操场上充满了硝烟味。

教导员说:这六六象征着吉利,预示着出征顺利,用俗语说叫路路大顺。

我想:为什么这六六象征着吉利,是因为《水浒》上的三十六天罡星,衬托着壮士出征,反正是一种美好的祝愿。

队伍出发了,有的战友庄重地回头看了看营房,无限感慨地说:再见了营房,那神态使人想起了荆坷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一曲壮歌、有的则笑嘻嘻地对送别留守的战友高声喊着:喂,老乡把东西看好,回来少了东西,饶不了你;有的说:别偷懒,把地种好,有好吃的送上前线,那神气仿佛去游玩去一样。

出了营房,到了周村火车站。

突然队伍骚动起来,山东父老乡亲纷纷前来慰问,就象当年欢送八路军一样,看着这场面,人们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铭记国耻 富国强军 振我中华(国防征文)

铭记国耻  富国强军  振我中华(国防征文)

铭记国耻富国强军振我中华当我们漫步繁华的街市而流连往返时,当我们享用丰盛的美味佳肴而尽享天伦时,当我们依托现代化工具而便捷生活时,蓦然回首,是否记得:1937年的中国,正在上演着怎样一幕悲壮的史诗。

那曾是一段灾难深重的历史,“北平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魔爪,疯狂地伸向华夏大地,中华民族遭遇着前所未有的亡国灭种危机;那曾是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六年的局部抗战加上八年的全面抗战,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国家挽救民族危亡的钢铁长城,以巨大的民族牺牲谱写了一曲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英雄赞歌;那曾是一刻令人屏息的历史,65年前,当日本代表在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签下投降书的一刻,一段屈辱的历史就此终结,一个伟大的民族浴火重生。

现在,黑夜已经逝去,中国已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曾经在日本人眼中“沉睡的雄狮”渐渐地睁开了双眼,朝着新时代的方向大步走去。

我们记起,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那响彻云霄的湘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我们抹去了黑暗的阴影,迎来了辉煌的荣耀!香港、澳门的回归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的崛起;2003年我国成功地加入世贸组织;2005年神州“六”号载着人类的梦想探索宇宙;奥运盛会和世博会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如今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体育强国,彻底洗刷了“东亚病夫”的耻辱,令世界刮目相看……如今抗战的硝烟虽然早已散尽,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也早已尘埃落定,和平与发展,这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

对于饱经战争创伤的中华民族来说,没有什么比和平更珍贵的了,然而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尊重历史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懂得反省的民族,十四年抗战,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永远的国殇,永远的国耻,永远的警钟,永远的反省。

它告诉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国力落后就要挨打,放松警惕就要挨打,武备松弛就要挨打!发生战争的危险时刻存在,它警示人们,对和平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我们珍爱和平,希望化剑为犁。

“猫耳洞”的前世今生

“猫耳洞”的前世今生

“猫耳洞”的前世今生作者:萨沙来源:《华声》2016年第07期解放军士兵的口头禅是:在猫耳洞呆一年,把一辈子的苦都吃完了。

说起猫耳洞,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可谓大名鼎鼎;说起猫耳洞,我们本能地会想起中越边界战争;说起猫耳洞,心里忍不住会一酸,一股心酸和荣誉感油然而生。

什么叫做猫耳洞?在军事字典中的定义是:猫耳洞是指一种与猫耳朵形状相似的防炮洞,是一种军事上供单兵或少量士兵作战用的防护工事。

在中国在解放战争中,粟裕曾经有过一段极为艰难的转战时期。

时苏中苏北都被国军反攻夺取,虽在山东孟良崮歼灭了74师等几个国军主力师,自身也消耗过大。

在国军反攻下,很快又丢了山东主要几个解放区。

1948年,华野在粟裕领导下转战国军力量比较薄弱的河南,发动了著名的豫东战役。

山东解放区是国军重点进攻最主要的战场,大量国军美械一流部队都参战,火炮非常厉害。

在阵地战中,解放军大量使用猫耳洞防炮和防空。

在豫东战役开始前,粟裕视察阻击胡琏兵团的十纵部队。

十纵歼灭了大量的国军部队,在国军打击下伤亡也极为惨重。

几个主力师兵员都不足5000 人。

粟裕看到众多伤兵很伤心,对十纵29师师长萧锋说:你们伤亡这么重,真不容易,我们指挥员有一定的责任。

我们考虑把你们师先撤下来。

萧锋是一个斗士,他说:粟司令放心,我虽然只剩5000多人,面对第五军,也能打个十天半个月。

粟裕说:第五军是国民党的五大主力,火炮飞机坦克都很多,不能轻敌。

我看你们没有什么重武器,兵员又不足,恐怕坚持不住的。

萧锋回答:您放心,我们战士已经发明了猫耳洞,抗击炮击、坦克、飞机都很管用。

粟裕问:什么是猫耳洞?萧锋说:就是这些小型的防炮洞,战士们自己挖的!不需要什么材料,几根木头就能挖成,比战壕的防炮能力强得多。

您看这些洞又小又窄,像不像一个猫耳朵,这是战士们给起的名字。

粟裕饶有兴致地爬到洞里面看了半天,然后笑着说:这个猫耳洞发明得很好,很及时。

我们准备在全野战军推广。

我们已到了战略大反攻阶段,我们的战术技术,要不断适应攻城战、阵地战的特点,指挥员要多动脑子,多出点子,多搞一些发明创造啊!猫耳洞还要不断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丝不挂躲在猫耳洞图文回顾当年血战场景如果说“上甘岭”是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尊严的一座丰碑的话,那么“211”就是老山军人用青春和热血保卫祖国安宁的一张名片。

老山前线有一句俗语,“老山是天堂,八里河东山是人间,拉那口是地狱”。

在地狱般的那拉口战场,211阵地又有“火葬潮、“绞肉机”之称,这个篮球场大小的阵地,吞噬了敌我近千名军人的生命,每一把尘土中都浸透着鲜血······1985年的2月11日,南京军区在坚守老山战场时,采取偷袭的手段夺取了那拉口长期被越军盘踞的三个哨位,便用这个日子作为该阵地的编号“211”,以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

老山第一兵邢志强在猫耳洞211与越军的227阵地相聚只有6米,同其它一线哨位一样,猫耳洞里可以听到对方的说话声。

1985年的5月中旬,济南军区换防南京军区后,越军利用我立足未稳之机,于5月31日发动了“M——1”进攻战斗,坚守211阵地的十几名战友一人被俘,一人侥幸生还,其余全部壮烈牺牲,1号、2号哨位被越军占领,标志着211阵地的丢失······人员被俘,阵地丢失,在中外战争史上屡见不鲜,现在看来十分正常的事情,但在当时的老山前线,如同天塌陷一般。

“在绝不能丢失一寸土地”的战术指导下,济南军区67军不仅向军委谎报“211依然在我军手中”,同时在未做任何战前准备的情况下,从6月1日——11日,以“不惜一切代价”轮番对211阵地发起攻击,企图收复失地,在长达11天的盲目蛮干中,不仅没有夺回弹丸之地,而且199师595团数百条年轻的生命抛尸荒野,在全团被敌击溃失去战斗力之后,才被迫放弃收复战斗······丧失理智的指挥造成的恶果不仅如此,更加触目惊心的是军指挥所一名战士惊闻同乡入伍的战友全部在战斗中牺牲后,无法接受如此残酷的现实,端起冲锋枪冲进军党委会议室,面对正在开会的军首长一阵猛扫后自杀,身负重伤的军长对军委调查组哭诉“我没有想到我的兵会像我开枪······”211啊,血流成河的211,尸横遍野的211······(编辑:dq1984)如果说“上甘岭”是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尊严的一座丰碑的话,那么“211”就是老山军人用青春和热血保卫祖国安宁的一张名片。

老山前线有一句俗语,“老山是天堂,八里河东山是人间,拉那口是地狱”。

在地狱般的那拉口战场,211阵地又有“火葬潮、“绞肉机”之称,这个篮球场大小的阵地,吞噬了敌我近千名军人的生命,每一把尘土中都浸透着鲜血······1985年的2月11日,南京军区在坚守老山战场时,采取偷袭的手段夺取了那拉口长期被越军盘踞的三个哨位,便用这个日子作为该阵地的编号“211”,以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

老山第一兵邢志强在猫耳洞211与越军的227阵地相聚只有6米,同其它一线哨位一样,猫耳洞里可以听到对方的说话声。

1985年的5月中旬,济南军区换防南京军区后,越军利用我立足未稳之机,于5月31日发动了“M——1”进攻战斗,坚守211阵地的十几名战友一人被俘,一人侥幸生还,其余全部壮烈牺牲,1号、2号哨位被越军占领,标志着211阵地的丢失······人员被俘,阵地丢失,在中外战争史上屡见不鲜,现在看来十分正常的事情,但在当时的老山前线,如同天塌陷一般。

“在绝不能丢失一寸土地”的战术指导下,济南军区67军不仅向军委谎报“211依然在我军手中”,同时在未做任何战前准备的情况下,从6月1日——11日,以“不惜一切代价”轮番对211阵地发起攻击,企图收复失地,在长达11天的盲目蛮干中,不仅没有夺回弹丸之地,而且199师595团数百条年轻的生命抛尸荒野,在全团被敌击溃失去战斗力之后,才被迫放弃收复战斗······丧失理智的指挥造成的恶果不仅如此,更加触目惊心的是军指挥所一名战士惊闻同乡入伍的战友全部在战斗中牺牲后,无法接受如此残酷的现实,端起冲锋枪冲进军党委会议室,面对正在开会的军首长一阵猛扫后自杀,身负重伤的军长对军委调查组哭诉“我没有想到我的兵会像我开枪······”211啊,血流成河的211,尸横遍野的211······中国军人岂能容忍这奇耻大辱!血债要用血来还!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后,199师经过精心准备,于8月31日,由师侦察连副连长原明、副指导员霍光明带领17人组成的突击队,秘密进入211阵地3号哨位潜伏7日,一边熟悉地形,一边选择最佳的攻击时机,于9月8日临晨出其不意发起攻击,仅用十几分钟就全歼1号、2号哨位7名守敌,以轻伤2人的小代价收复了211阵地。

随着我军成功收复211阵地,它新一轮无情吞噬生命又开始了。

不甘心失败的越军同样犯下了丧失理智的错误,44天内对211阵地发起了98次反扑和120次偷袭,留下了400多条生命和不计其数的伤残······211阵地,老山战场不折不扣的“火葬潮、“绞肉机”,就是这样无情的吞噬着中越军人年轻的生命。

谁都十分清楚,上211阵地,那毫无疑问就是走向地狱,走向死亡······1986年的4月,这历史的使命义不容辞的又落到了兰州军区139师417团5连十几名战友的肩上。

甘肃庆阳战士邢志强就担任1号哨位的哨长,被称为“老山第一兵”。

2013年11月29日,邢志强来看望我,分别近30年的老战友相见,我们的话题几乎全部集中在那血与火的战场,枪炮轰鸣、硝烟弥漫的场景在我们的眼前像电影一样不断浮现······“上阵地前,军长请我吃饭,一杯又一杯茅台酒给我壮行,师长把他的战斗编号徽章戴到我的胸口,说他的生命永远和我在一起,团长抱着我,眼泪在眼眶中打转,其他的战友看着我,泪水像断线的珠子,谁都知道我是必死无疑,我却昂起头装作没有看见······”上战场誓师大会上,邢志强戴上了师长的战斗编号徽章00001军事素质过硬、政治思想坚定、心理素质坚强的邢志强上阵地前写血书坚决要求到211阵地1号哨位去战斗,在军长亲自对他考核并钦定后,如愿以偿成为“老山第一兵”,临战训练期间,我经常看到军、师、团的首长多次到他的帐篷对他进行鼓励和鞭策。

我也清楚的记得,誓师大会上,邢志强用“誓与阵地共存亡”表达全体将士的心声时,钱树根军长马上打断,修改为“誓与阵地共存”,并说“我们要把亡留给敌人”,赢得战友们雷鸣般的掌声。

当年邢志强表决心时那热血沸腾、情绪激昂的形象依然在我的脑海中。

“211阵地被炮火炸的如同石灰窑一样,三个哨位有敌到我按顺序交错配置。

1号哨位距敌人最近,上面是一个大石头,大石头的两边就是敌我的1号哨位。

我的哨位是一个石头缝,进去必须斜着插进,三个人坐在里面像沙丁鱼罐头,头也不能抬起,时间久了,脖子好像支撑不住头了一样,我们就把急救包绑在石头缝上吊在脖子上,就像上吊一样,减轻脖子的负担。

白天,我们就让一个人返回3号哨位休息,同时给另外2个人让出一点空间,晚上这个人再回到哨位战斗”。

猫耳洞的艰苦我深有体会,并用“站,不能直腰,睡,无法伸腿”来形容,但我没有想到他们坐也不能抬头,更谈不上睡了。

“猫耳洞里,天晴时空气潮湿,水蒸气憋的我们无法呼吸,下雨天,我们只能半截身子泡在水中。

尽管我们一丝不挂,但烂裆依然很严重。

上级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师长给我们特供了和手电筒一样的电风扇,但我们不敢用,小风扇的声音尽管很小,但近在咫尺的敌人有可能听到。

军长委托军工送来一条海绵垫,遗憾海绵垫吸附了水后更加潮湿,我们只好退回去了。

上级对我们实行特供,好吃的应有尽有,但我们不敢吃,不敢喝,吃了就要排泄,可这个最简单的事情对我们却是最大的难题。

”我坚守“李海欣高地”3号哨位的战友在连长郑柄荣到哨位时的合影特殊的环境让烂裆和猫耳洞生活结了不解之缘,在洞内一切都是潮湿的,都要发霉。

衣服发了霉长绿毛,木架发霉长出一束束小蘑菇;人在洞里也发霉,人发霉就要烂裆。

青春年少的我们对这特殊部位的病最初“羞于”启齿,当无法忍受时,大多就十分严重了。

发病时,先是裆部奇痒难耐,继而由于不由自主的抓挠,接着就是溃烂,再后来裆部皮肤好象已不存在,透明的水,黄的,红的水便渗出来,人坐在那儿不动,不一会儿便把腿根与睾丸粘在一起。

有怕羞的穿一件小裤衩,那布就象胶布似的贴在上面,稍一动,就象粘下层皮来,到这时再脱裤衩就象是剥皮了。

为此,有些连队上阵地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脱裤衩”。

你听说过部队有这样的命令吗?烂裆最严重的就把睾丸也烂到了外面,猫耳洞又称为“烂蛋”。

有些战士的烂裆向深部发展,睾丸表皮溃烂结痂,又不断脱落溃烂,脱落的部分多了,表皮就不复存在。

有一次,一位烂裆严重的战士轻轻一动,溃烂处结痂脱落下来一片,两个圆圆的睾丸就暴露出来。

“不好,蛋子儿掉出了!”洞内人们惊呼。

烂裆在老山十分普遍,几乎人人得过,轻重不同罢了。

在阵地,治疗烂裆的药物几乎没有。

遇到出了太阳,如果距敌人较远,出了猫耳洞不能被敌人发现,便尽可能到洞外晒裆部的溃烂处,这就叫“哂蛋”,是猫耳洞难得的疗法之一。

“晒蛋”疗法是很有效的,一坐一长排,全身裸露着,不挂一根线头,裆部对着太阳光,在光天化日之下晾晒,一个一个的都是统一动作,都在摆弄那个地方,越晒越痒,便轻揉慢搓一番。

可惜那些被敌人火炮和高机标定的猫耳洞,无法得到这个侍遇,无法进行“晒蛋”疗法,只能呆在洞内望着外边明媚阳光而垂涎,恨不能把阳光捉到洞内来。

牺牲了的战友,就这么赤条条的来到人间,一丝不挂的离开了世界。

他们在“李海欣高地”下阵地后,又参加了1·7拔点战斗烂裆还有一个痛苦是走路很艰辛。

你看,一个个挺挺拔拔的小伙子们都变了姿势,叉着裆,翘着臀,恭着腰,两脚迈“八”字,两腿略呈“O”型,裆部总象揣着个怕挤压的活物,一步一步往前挪,如同鸭子摆步。

下阵地休整时,如果有慰问团来,一般都邀请战友们同台跳迪斯科,烂裆的也要跳,又想扭,又怕疼,只好虾米似的弓着腰跳,有的干脆一手捂着裆部,一手还在那儿做舞姿;有的脚前边烂了,只用脚后跟着地,屁股还一扭一扭的,有趣到极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