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1、客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基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之上的一种主要看法,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和宋代的朱熹。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也就是说,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世界则更不真实了,艺术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黑格尔的美学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展现.该观点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认为“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则有“文以载道说”.南北朝时期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宋朝朱熹的观点更为极端,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2、文以载道说:“文以载道说”是客观精神说在中国的体现。

代表人物有南北朝的刘勰和宋朝的朱熹。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首篇《原道》中谈到: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刘勰的“道”指的是自然之道与圣人之道的统一。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处理文与道的关系上更加极端,他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朱熹的“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作为“道”的工具而已.3、主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基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之上的一种主要看法。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有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开山鼻祖康德、处于19世纪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和艺术家们天才的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但是康德的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又使他关于美与艺术的论述中充满了一系列的矛盾.尼采则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上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必考)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必考)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必考)一、名词解释1.艺术创作答: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创作客体(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2.艺术作品答: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3.艺术鉴赏答: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

4.艺术风格答: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5.艺术语言答: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

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6.艺术语言答: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

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7.艺术心理定势答:是指艺术工作者在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艺术基础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长期进行艺术修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而又习惯成自然的艺术心理态势。

8.艺术思维答:艺术思维就是主要利用形象思维来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意象并最终物化为艺术形象〔作品〕的思维活动。

9.素材答:是未经作者艺术加工的感性生活材料或原创的艺术资料10.期待视域答: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艺术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它圈定了理解可能的限度。

11.形象思维答: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12.造型艺术答: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雕塑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1、客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表达.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其次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主观精神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有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尼采.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制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3、仿照说或再现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一种主要看法,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仿照“,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仿照”.他首先确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确定了“仿照”现实的艺术真实性。

俄国19 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动身,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

4、仿照说起源于“仿照“。

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仿照是人的本能,全部的文艺都是“仿照”,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

5、玩耍说起源于“玩耍”。

这种学说的代表人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这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玩耍本能。

6、表现说起源于“表现“认为表现情感的艺术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代表人物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7、巫术说此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有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见。

8、生产劳动说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代表人物俄国普列汉诺夫和恩格斯.9、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育全面进展的人.艺术教育担当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制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进展的重任.10、美育由 18 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6. 艺术流派:在一定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艺术家群体。

19.艺术风格: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7. 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20.艺术语言:指任何一们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赌局饿美学特性和艺术特征。

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或表现手段,就叫艺术语言。

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5. 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9. 意境: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14。

蒙太奇:原为建筑学用语,意为装配、组合、构成等,在影视艺术中,这一术语被用来指画面、镜头和声音的组织结构方式。

包含三层含义:一、从技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就是剪辑;二、从艺术层面上讲,蒙太奇是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事方式;三、从美学层面上讲,它是影视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创作方法。

29、什么是艺术意象?艺术意象,是艺术主体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愫与客体物象实现化合的心理形态,同时也氤氲于这种心理形态的物态化表现之中。

艺术意象是主体艺术思维及其情感活动的结果,是凝结了主体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的感性显现。

11、什么是灵感?灵感或灵感思维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质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显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新概念和新意象的顿悟式和突发性的思维方式。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名词解释: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3. 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

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4。

艺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

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

5。

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6.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艺术流派是多种多样的。

它是艺术不断发展、多样化与繁荣的表现。

7.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以表象作材料,通过艺术想象,对表象予以升华,或对表象予以分解、重组、联结等,加工成艺术意象的思维过程。

8。

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雕塑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等。

9。

意境:是艺术家的思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意境"追求天然之美,追求纯真之美,追求朴素之美,归结为一种自然天真的审美趣味,对于中国传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

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

一、名词解释1.艺术作品的内容【答案】艺术作品的内容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动的生活和情感内涵。

艺术作品的内容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是艺术家在意识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精神性的内涵。

艺术作品的内容不是抽象的概括说明,而是题材、主题、情节、环境等因素融会而成的具体、生动、完整的展示,主要由题材和主题两种因素构成。

2.艺术作品的形式【答案】艺术作品的形式是艺术作品内容的具体存在方式,主要指结构、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类型体裁等。

艺术作品的形式一般可分为艺术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式两部分。

其内部联系包括内容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主要指结构;其外部表现形式即借以传达内容的手段和方式,包括艺术媒介、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

3.圆雕【答案】圆雕是艺术形象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小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圆雕又称浑雕。

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

圆雕具有生动、真、传神的特点。

4.艺术鉴赏【答案】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

艺术鉴赏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

艺术鉴赏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严格来说,没有艺术鉴赏,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而艺术鉴赏又是其他一切艺术接受方式如艺术批评、艺术史研究的基础。

5.格调【答案】格调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集中体现。

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

格调高雅的作品一般说具有健康的内容、深刻的思想,赋予生活以新的意义,还体现出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和严肃认真对待社会、人生与自我的态度。

独特的艺术风貌只有与崇高的格调统一起来,才能产生优秀的艺术作品。

格调高低与艺术作品的种类无关。

格调高低不仅在于表现什么,也在于怎样表现。

6.审美态度【答案】审美态度是指对艺术作品采取的一种无功利、超利害的观赏态度。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总结(必考)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总结(必考)

一、名词解释(12分)1.艺术创作: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创作客体(社会生活)能动反映的过程2.艺术作品: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3.艺术鉴赏: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

4.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

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1. 艺术语言:指的是它在艺术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事实上艺术语言就是艺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是作品的外部形式。

每个种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如绘画语言包括线条、色彩、构图等;音乐语言包括旋律、和声、节奏等;电影语言包括画面、声音、蒙太奇等。

2。

艺术直觉:就是在一定的艺术心理定势的不知不觉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

3. 现代主义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的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

它的基本特征是:艺术描绘的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4。

艺术风格:简单地说,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因于内而符于外的风貌,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

艺术家独特的创作个性,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审美需求和艺术追求。

5.艺术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偏重于内容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6。

艺术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1. 艺术艺术是通过创造性的表达和形式呈现,用来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和体验的一种活动。

它可以包括绘画、音乐、雕塑、舞蹈等多种形式,并经常与美学概念联系在一起。

2. 美学美学是研究和讨论艺术和美的哲学学科。

它关注美的概念、美的标准和美的体验。

美学主题包括美感、审美价值和审美经验等。

3. 表现表现是艺术作品中所传递的思想、情感和意义的方式。

这可以通过形象、符号、象征或其他艺术手法来实现。

4. 抽象抽象在艺术中是指对现实对象或主题进行简化、变形或提炼,并不是直接描绘物体的外表形态。

抽象艺术强调形式、色彩和线条的表达,而非对客观事物的准确再现。

5. 正统正统是指符合特定艺术风格、传统或规范的作品。

正统艺术经常奉行一定的规则和准则,符合特定的审美标准。

6. 摩登主义摩登主义是指20世纪早期兴起的一种艺术运动,强调艺术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创造性的解构。

摩登主义艺术家以追求创新、突破传统为目标,拥抱新的材料、技术和表现形式。

7. 后摩登主义后摩登主义是对摩登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强调艺术的多样性、混合和自由性。

后摩登主义艺术家关注叙事、身份和文化的问题,拒绝对于创新的限制。

8. 意象意象是艺术中通过形象、符号和元素传递的意念或概念。

它可以是真实的或象征性的,可以激发观众的情感和想象力。

9. 符号符号是指在艺术中使用的具有象征性意义的图形、标记或对象。

符号可以代表特定的概念、价值观或情感,并通过观众的解读获得意义。

10. 元素元素是构成艺术作品的基本组成部分,如线条、形状、色彩、质地和空间。

艺术家通过操纵这些元素来达到视觉和感知的效果。

总结:艺术概论名词解释的文章为了满足要求,增加了段落的内容和详细解释,确保了文章长度为1500字。

通过对艺术、美学、表现、抽象、正统、摩登主义、后摩登主义、意象、符号和元素等关键名词的解释,向读者提供了一份清晰全面的艺术概论知识。

在语句的运用上,注意了表达的流畅和文章的整洁美观,确保读者能够轻松阅读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1、客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基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之上的一种主要看法,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主要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和宋代的朱熹。

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也就是说,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世界则更不真实了,艺术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黑格尔的美学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展现。

该观点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认为“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则有“文以载道说”。

南北朝时期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宋朝朱熹的观点更为极端,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2、文以载道说:“文以载道说”是客观精神说在中国的体现。

代表人物有南北朝的刘勰和宋朝的朱熹。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首篇《原道》中谈到: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刘勰的“道”指的是自然之道与圣人之道的统一。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处理文与道的关系上更加极端,他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朱熹的“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作为“道”的工具而已。

3、主观精神说: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问题的基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之上的一种主要看法。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有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开山鼻祖康德、处于19世纪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

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和艺术家们天才的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但是康德的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又使他关于美与艺术的论述中充满了一系列的矛盾。

尼采则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上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主观意志在这里被说成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则有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作家、艺术家的心灵和欲望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

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做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4、妙悟说:妙悟说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的主观精神说的代表学说之一。

妙悟说是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里第一次完整明晰地提出来的,是严羽诗学思想的核心。

妙悟的对象是“兴趣”,“兴”是形象,“趣”是诗人的精神、趣味和情性。

“兴趣”是诗人的“情性”,融铸于诗歌形象整体之后的形成的浑然无迹,而又蕴藏深沉的艺术情味。

诗的特殊性就在于其有“兴趣”,诗有“兴趣”,才能“入神”。

妙悟的作用在于:一方面,调动起了主体自身的无意识。

另一方面,妙悟打通了横亘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防火墙,消除了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距离。

妙悟说对中国文论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妙悟说道出了艺术的独特本质。

艺术不是思想的传声筒,不是载道说教的工具,不是感情的肆意宣泄。

艺术的独特魅力在于“兴趣”,有别于学问理识。

艺术活动是一种与理性思辨、逻辑推理不同的直觉的体验活动。

5、性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

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袁宏道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性灵说的主要特点如下:①性灵说是在李贽童心说的直接启发下产生的,是当时反理学斗争在文学理论上的具体表现。

②性灵说的提出,也是针对当时文艺上反对复古模拟的风气而发的。

③性灵说从真实地直率地表达感情的要求出发,在诗歌艺术上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反对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反对以学问为诗。

④性灵说由于把能否抒发真情实感作为评价诗歌优劣的标准,因此打破了传统的轻视民间文学的封建阶级偏见,大大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

6、模仿说:是西方文艺思想史上基于旧唯物主义的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

他首先肯定了现实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

同时还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的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模仿”的现实世界更加真实。

他强调,艺术所“模仿”法人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现象,而且是现实世界内在本质和规律。

因此他认为,诗人和画家不应当“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而是应当”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也就是说,还应当表现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来。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曾经在西方“雄霸了两千余年”。

模仿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早期的人类艺术,特别是原始艺术,模仿占相当大的成分。

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山洞中发现的史前壁画上,有20多个旧石器时代动物的形象。

中国古代也认为音乐是有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音响而来,《管子》中讲道:音乐是模仿动物的声音而来,“宫商角徵羽”五声中,“凡听羽,如鸟在树。

凡听宫,如牛鸣窌中。

凡听商,如离群羊等等。

但是这种说法只是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

在生产力如此低下的情况下,原始人花费如此多的精力去绘制野牛、野猪,绝不是单纯地为模仿而模仿。

对于原始艺术来说,“模仿”更多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7、再现说:再现说是模仿说深入发展的结果,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是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他所理解的现实生活,不仅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且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从而更加深刻地社会内涵。

但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机械唯物论的缺陷,使他在美学和艺术思想中充满了矛盾,尤其是他过分抬高现实美,贬低艺术美,他在一个很有名的比喻中,曾经把生活比作金条,把艺术作品当做钞票,以此说明艺术只是生活的替代品。

8、形象说:是艺术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一种说法,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要塑造形象。

这个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如达芬奇通过《蒙娜丽莎》这幅作品,表达文艺复兴使其摆脱了中世纪的宗教束缚和封建统治的人文主义思想,是对人生和现实的赞美。

这个形象也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刘安的《淮南子》中,就有这样的一段话:“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即不止要注重形似,更要注重神似;这个形象还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如清代金人瑞在赞叹《水浒传》中人物形象时就曾经说过:“《水浒》所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千差万别的个性之中,个性总是共性的不同方式的表现。

一切事物都是在带有偶然性的个别现象中,体现出带有必然性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来。

而艺术形象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的体现为艺术典型。

所谓艺术典型,就是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现象。

如阿Q就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9、情感说:情感说的流行同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造型艺术运动相关,如法国美学家维隆给造型艺术下的定义就是“情感的表达”。

情感说的代表人物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认为,一个人在现实中或想像中体验到痛苦和快乐,把这种感情在画布上或大理石上表现出来,并使其他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这就是造型艺术。

他看出情感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性并加以强调,但是应该指出,情感虽是造型艺术的一个重要特性,却不是唯一的特性,如果把创作主体的情感因素片面化绝对化,忽视或无视造型艺术的其他因素,也看不到主观情感的客观根源,最终就不能正确地解释造型艺术的本质。

普列汉诺夫曾指出托尔斯泰理论上的缺点:“造型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

10、表现说: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与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表现人的主观意识。

代表人物有雪莱、列夫托尔斯泰、维隆、乔治科林伍德何苏珊朗格。

该说法的合理之处在于表现说无疑是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情感在推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动力作用,它从本质的角度体现出艺术一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因此,今天仍然有许多学者坚持从情感表现的意义上来分析和认识艺术。

不足指出在于,首先,仅仅局限于“表现说”,很难将再现性艺术、创造性艺术的起源解释得十分清楚。

其次,人类表现情感的方式是多样的,艺术之外的许多语言动作和表情都可以表现情感,仅仅强调感情的冲动和宣泄还不能完全说明艺术产生的真谛。

11、形式说: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和谐,而这和谐就关涉形式的问题。

柏拉图将具体的美的事物与“美本身”区分开来,那么,具体的艺术作品作为美的东西,只能是美本身的赋予和对美本身的摹仿,艺术则是摹仿的摹仿,与真理相隔三层。

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这里的内形式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它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指摹仿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状态的规定。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形式”和“质料”两种因素,在他看来,形式是事物的第一本体,由于形式,质料才能得以成为某确定的事物。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摹仿是所有艺术样式的共同属性,也是艺术与非艺术相区分的标志。

当然不同的艺术样式摹仿的形式也是不一样的。

总之,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均认为,形式是万物的本原,因而也是美的本原。

古希腊时期,还用“隐德来希”意指质料中的形式。

在温克尔曼看来,形式的美乃是希腊艺术家们的首要目的。

在古希腊,关于美与艺术的观念背后,诸神与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

到了古罗马时期,实用、功利之风盛行,总体而言,形式说在美学思想上缺乏独到的成就,虽然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进步。

12、艺术生产:人类的社会生活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组成部分,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提出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活动实践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艺术生产的理论,对于揭示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发展,揭示艺术的性质和艺术的特点,以及揭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的奥秘,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