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练习题第一章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4 地域文化与人口练习(含解析)湘教版必修2-湘教版高中必修2地理试题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4 地域文化与人口练习(含解析)湘教版必修2-湘教版高中必修2地理试题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记一记填一填一、文化背景与人口1.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3.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 (1)初婚年龄①发展中国家:初婚年龄偏低→妇女生育年龄提前→生育时间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短→加快了人口的增长。

②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降低人口的出生率。

(2)婚姻稳定程度:许多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够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一般会降低出生率。

4.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为扩大势力→一般不反对人口增殖→高出生率。

二、中国文化与人口1.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

2.变化⎩⎪⎨⎪⎧从早婚早育→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只生一个从“学而优则仕”→“全民皆商”从安土重迁→“四海为家”研一研1.材料:西方发达国家法律规定的初婚年龄虽然普遍较低,如英国为16周岁,但实际的初婚年龄要晚得多,大多在25~35周岁之间。

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初婚年龄大多在14~20岁之间。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的婚俗,如下表所示。

(1)初婚年龄大小对人口出生率有何影响?(2)婚姻稳定程度与人口增长有何关系?提示:(1)初婚年龄小,人口出生率就高。

(2)婚姻不稳定,离婚率高,降低人口出生率,人口增长慢,反之增长快。

2.材料:我国古代的人口思想崇尚早生多生,而当代我国婚姻法鼓励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重仕轻商,安土重迁”,而现代中国“全民皆商,四海为家”,文化观念古今有很大变化。

如下表归纳。

(1)和早婚早育相比,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有何积极意义?(2)与多子多福相比,少生优生对人口社会发展有何积极意义?(3)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对人口社会发展有何积极意义?提示:(1)推迟生育年龄,缩短生育时间,降低出生率,减轻人口压力。

(2)降低人口出生率,减轻人口压力,提高人口素质,积累社会财富。

高中地理必修二-1.4地域文化与人口作业

高中地理必修二-1.4地域文化与人口作业

地域文化与人口训练题1、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而表现出来的。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B.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也重视子女的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C.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没有性别偏好D.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出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读图,回答2-3题。

2、图示地区人口文化的特点是( )①早婚之风盛行②多育多子③人口出生率高④婚姻关系不够稳定⑤妇女的生育年龄小,生育时间延长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3、图示地区人口增长模式是( )A.“高—高—低”模式B.“高—低—高”模式C.“低—低—低”模式D.以上皆不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到1995年流动人口达8 000多万。

据此回答4-5题。

4、材料中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变化是( )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③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②④5、促使文化新时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 D.工商业者成为光荣的劳动者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1990年我国在职职工与退休人员的供养比是:13∶1,1990~1996年是10∶1,2010年是2.6∶1。

在这20多年里,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并开始养育下一代。

于是,由4位老人、1对夫妻和1个孩子构成的“421”家庭数量激增。

在这样的家庭里,在职职工供养退休人员的巨大压力表现明显。

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说,未来10年,我国“421”家庭数量至少会有上千万个。

“421”家庭引发的最主要社会问题就是养老压力。

据此材料,完成6-7题。

6、对于“421”家庭的形成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B.受传统文化观念和婚姻习俗的影响C.受宗教的影响 D.受婚姻不够稳定的影响7、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且能遏制“421”家庭形成的有( )A.用垃圾作为能源发电B.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坚决执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C.构建节约型城市,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D.实行“二孩”政策根据我国1980年《婚姻法》界定,除部分少数民族外,男方22岁以下、女方20岁以下缔结婚姻即为早婚。

高中地理湘教必修2(习题)1.4《地域文化与人口》

高中地理湘教必修2(习题)1.4《地域文化与人口》

1.4 课时作业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读中国现代辛辣指数分布区比较图,回答1~2题。

1.“四川人怕不辣,湖南人不怕辣”,其喜辣、食辣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条件特别适于种植辣椒B.气候潮湿,辛辣可祛湿C.昼夜温差大,辛辣可驱寒D.宗教信仰及传统饮食习惯【解析】四川和湖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较潮湿,辛辣可祛湿。

【答案】 B2.图中辛辣指数分布区涉及的省区都()A.位于中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上B.位于中国东部经济地带C.位于长江流域D.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解析】图中陕、川、渝在西部经济地带,鄂、湘在中部经济地带,B项错误;粤在珠江流域,京、鲁等也不在长江流域,C项错误;陕西省有些地区位于半干旱地区,D项错误。

【答案】 A读下面的漫画,回答3~4题。

3.甲、乙两图反映出我国生育观念的变化是()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好”③从重男轻女到“男女都一样”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4.该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降低城市化水平B.提高人口素质C.减轻环境污染D.促进经济快速发展3~4.【解析】甲图反映了为生男孩而多育,在此背景下,人口素质难以提高。

乙图反映了“只生一个好”和“男女都一样”的生育观,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答案】 3.C 4.B联合国明确认定了出生性别比的通常值域在102至107之间,其他值域则被视为异常。

2012年中国总人口为13.54亿人(不含港澳台数据),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

其中,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

据此回答5~6题。

5.造成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原因有()①婚姻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②“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③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④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A.②B.③④C.②④D.①②【解析】虽然我国“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从而出现人为控制选择性生育的现象,导致性别比严重失衡。

地理湘教必修2达标训练:第一章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含解析

地理湘教必修2达标训练:第一章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含解析

更上一层楼基础·巩固1.一般来说,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高()A.就更加懂得保护资源和环境B.就能加快资源的开发速度C.在资源利用上无需更多的选择D.能够减少资源开发的种类和数量解析: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影响着资源的开发利用范围,直接影响着人类行动的环境后果。

答案:A2.下列有关地域文化与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早婚之风盛行,初婚年龄偏低,生育年龄延迟,加快了人口增长B.婚姻关系不够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长期存在,一般会使出生率升高C.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对人口的发展影响基本不存在D.在爱尔兰,由于女性晚婚而少生的孩子,在数量上超过了因避孕而少生的孩子解析: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需要理解为什么在不同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是不同的,地域文化在其中起什么作用。

婚姻、宗教等对人口的影响是很大的。

答案:D3.与婚姻的稳定程度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西方国家比较稳定B.我国离婚率正逐年提高C.发展中国家生活贫困,不稳定D.美国再婚率比较低解析: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受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很高,再婚现象普遍。

而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婚姻关系相对比较稳定。

我国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婚恋观念正悄悄发生变化,离婚率呈上升趋势。

答案:B4.下列有关我国人口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②我国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③我国每个公民都要履行晚婚、晚育的义务④努力发展生产,加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由于我国的人口发展现状,我国的人口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答案:A5.关于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与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①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该地区的人口数量和科学文化素质②一个地区人口素质的高低往往决定着该地环境质量的高低③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越高,对资源的需求数量和依赖程度越低④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解析: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决定着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观,影响着人们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技术上说影响着环境的保护、改善和治理。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二:1.4地域文化和人口(知识要点+训练案)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二:1.4地域文化和人口(知识要点+训练案)

1.4地域文化与人口【必备知识】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和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中国文化与人口:生育——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学以致用】1.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而表现出来的,即人们的生育目的、对生育子女数量和性别的看法。

下列观念反映深受传统农业文化影响的是①“多子多福”②男性偏好③“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④重视子女质量⑤注重自我发展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A.①②③⑥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2.下列因素中,对人口出生率影响不大的是A.宗教信仰 B.初婚年龄C.婚姻的稳定程度 D.自然环境下表是我国1981年35岁到45岁受教育程度不同的育龄妇女的生育子女数情况,依据表格提供的数据回答以下两题。

3.能正确反映出农村、城市妇女生育子女与文化素质关系的描述是A.文化素质与生育子女数在农村呈正比例关系B.文化素质与生育子女数在城市呈正比例关系C文化素质越高,妇女生育的子女数相应减少D.文化素质越高,一般会降低妇女的生育能力4.目前我们所指的育龄妇女的年龄范围,一般是A.35--45岁 B.20—50岁 C.15~45岁 D.15—49岁5.分析下图“1984—1995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动”,完成下列要求。

(1)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流动人口数量呈的趋势。

(2)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①,②。

(3)这一时期人口流动主要是性的,迁移和流动的目的主要是和。

(4)请列举两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迁入较多的省级行政单位名称:①,②第一章参考答案1.1CDCDC DACCC1.2AACDB CDBBD DAB1.3CACDD CAC 9(1)城市到城市、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2)国内人口迁移(3)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1.4ADCB 5(1)迅速上升(2)农村到城市、内地到沿海(3)自发、务工和经商(4)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4 地域文化与人口 练习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4 地域文化与人口  练习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②地域文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文化为“稻米文化”③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A.②④B.②③C.①②D.③④2.下列使人口出生率降低的因素有()①婚姻关系稳定②有宗教信仰③初婚年龄大④离婚率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2009年流动人口达2.11亿。

据此回答3~4题。

3.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变化是()①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②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③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④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4.促使文化新时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庞大的人口压力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D.工商业者成为光荣的劳动者“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

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2019年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

据此回答5~6题。

国家指数国家指数巴基斯4.9 肯尼亚 1.1坦哥伦比1.0尼泊尔 4.0亚韩国 3.3 菲律宾0.9委内瑞泰国 1.40.9拉5.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的国家是()A.韩国、泰国、菲律宾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B.“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C.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孩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D.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人们没有性别偏好二、综合题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小红随妈妈参加了表哥的婚礼,婚礼主持人发言时祝贺新人“……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单位上的证婚人发言时却说“……要注意计划生育”。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第2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湘教版高二地理必修第2册 第一章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高考遇
【解析】(1)澳大利亚是英联邦的成员国,其国民主要是英国人的后裔,语言、宗教、生产生活方式、建筑等具 有浓浓的西欧文化特点。故D正确。 (2)一个文化圈之内的整个文化,包括人类生活所需要 的各个部分,如器物、经济、社会、宗教等。文化圈不是单一的生活习俗,也不是只要语言、文字相同就可以, 更不是思想观念相同就是一个文化圈;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与西欧虽然远隔重洋,但其国民主要是英国 人的后裔,文化深受西欧,尤其是英国的影响,其文化源于英国文化,它们有共同的语言、生活习俗、宗教、 文字等等,同属于一个文化圈。故A正确。
巩固练
1.A 【解析】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①错误;东 亚水稻种植面积较大,水稻是该区域主要粮食作物,逐渐形成了“稻米文化”,②正确;地域 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个地域有其独特的文化,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与地域范围的大小没有关系, ③错误;地域文化需要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其变化是渐进 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传承性,④正确。故B、C、D错误,选A。
巩固练
2.D 【解析】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不是文化要素,关键在于区分其是否由人类创造。
巩固练
3.[知识点2](湖南邵阳2020高一期末)下列关于婚俗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初婚年龄大,人口的出生率低 B.初婚年龄小,人口的出生率低 C.婚姻关系不稳定,则人口的出生率高 D.离婚率高,则人口的出生率高
巩固练
3.A 【解析】婚俗对人口的影响很大,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1)初婚的年龄大小:初婚年龄 偏低,人口增长的速度就快,晚婚则延长世代间隔,降低出生率;(2)婚姻的稳定程度:离婚率 与人口出生率呈负相关,离婚率越高,人口出生率越低;离婚率越低,人口出生率就越高。

地理湘教版必修2成长训练:第一章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Word版含解析

地理湘教版必修2成长训练:第一章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Word版含解析

主动成长夯基达标1.初婚年龄的大小不能影响()A.出生率B.人口自然增长率C.死亡率D.亲子年龄差距解析:初婚年龄的大小影响到人口出生率,早婚会提高出生率,从而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

晚婚会延长世代间隔,也就是影响亲子年龄差距。

答案:C2.下列事物或现象不属于文化范畴的是()A.陕北民歌B.农田C.山东蓬莱常出现的海市蜃楼D.奥运会解析: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山东蓬莱出现的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人类创造出来的。

答案:C3.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②地域文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为“稻米文化”③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关系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A.②④B.②③C.①②D.③④解析: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可以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也可以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①错误,不选。

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并不都呈正相关的关系,③错误,不选。

答案:A4.我国传统农业社会里,牧民的居住观点是()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B.安土重迁C.逐水而迁D.四海为家解析:我国传统农业社会里,牧业以游牧的形式进行,牧民的居住观点是逐水而迁。

安土重迁是传统农业人口流动的主要特征。

答案:C5.“学而优则仕”中的“仕”是指()A.商人B.农民C.工人D.官吏解析:“学而优则仕”中的“仕”是指统治者阶层。

农、工、商是传统农业社会的被统治者阶层。

答案:D6.工商业者在传统中国备受贬斥的原因是()A.认为不能增加社会财富B.是被统治者阶层C.四海为家,居无定所D.不能使劳动力增殖解析:中国文化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传统中国工商业备受贬斥,是认为工商业不创造财富(粮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以下关于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自然界的阳光、空气、山峰、河流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②山川林木一旦经过人类开发成为景观,就成了文化的一部分③茹毛饮血的饮食本能也是文化④人们将食物加工成适合人类需要的食品,这一现象及产生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构成了饮食文化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思想观念、社会组织形式、工艺技术等。

①和③不属于文化。

答案:D
出生人口性别比是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出生100个女婴所对应的男婴数。

一般情况下,出生人口性别比在103~107之间是合理的,否则性别比就是失衡的。

下图是安徽省黄山市近五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题。

2.下列关于黄山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形成原因的分析,最不恰当的是() A.现代科技的进步,提高了胎儿的性别识别能力
B.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
C.女婴死亡率高
D.存在生女孩隐瞒不报的现象
解析: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许多家庭在妇女怀孕时做胎
儿性别鉴定,若是女婴就做人工流产,导致男孩出生比重高;有些家庭为了生男孩,生了女孩就隐瞒不报;而这与女孩死亡率高是无关的。

答案:C
3.下图是美国本土、新西兰、新加坡和科威特的轮廓图(比例尺不同),下图四国中,与其他三国相比人口地域文化差异最大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结合题目提供的国家轮廓图判定国家是做好本题的第一步,①~④分别是美国、新西兰、新加坡和科威特;四国发展历史及社会经济特点是完成该题的重要依据。

科威特属阿拉伯国家,其地域文化、生育婚姻观念与其他三国具有明显区别。

答案:D
“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

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2011年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

据此回答4~5题。

国家指数国家指数
巴基斯坦 4.9 肯尼亚 1.1
尼泊尔 4.0 哥伦比亚 1.0
韩国 3.3 菲律宾0.9
泰国 1.4 委内瑞拉0.9
4.
A.韩国、泰国、菲律宾
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
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
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
5.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
B.“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
C.中国儒家文化重视子女质量和个性发展
D.发达国家受基督教影响,人们没有性别偏好
解析:中国传统思想中有“男孩偏好”,即“重男轻女指数”较高;“稻米文化”需要大量劳动力。

答案:4.C 5.B
我国传统文化对人口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虽然社会发展使生育观念发生变革,但传统文化仍有影响。

据此完成6~7题。

6.与目前“四海为家”的观念基本无关的是()
A.工业化步伐加快
B.我国积极推进城镇化
C.改革开放的深入
D.“生态难民”
7.三峡地区移民需要做的一个重要工作是说服人们搬迁,影响人们不愿意搬迁的文化观念是()
A.父母在,不远游B.多子多福
C.安土重迁D.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解析:第6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封闭的社会环境被彻底打破,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推进了各地区间的人口流动。

第7题,三峡地区周边为农业地区,人们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土地是其重要的生产资料。

该地区的人们受安土重迁的传统人口流动观念影响,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

答案:6.D7.C
生育率是指一定年龄内每千名育龄妇女所生孩子数。

下图是我国各省不同
年代生育率分布的盒形图,盒内的分隔线为中位数,线段向上至最大值,向下至最小值。

读图,回答8~9题。

8.该图可说明的是()
A.我国人口增长率有加快的趋势
B.我国人口总量有减少的趋势
C.我国人口出生率有下降的趋势
D.我国人口生育率的省际差异有增大的趋势
9.影响我国生育率变化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生育观念B.人口受教育水平
C.人口老龄化D.国家人口政策
解析:第8题,生育率决定出生率的大小,由图知,从1965~2005年,生育率降低,人口出生率也呈下降趋势,但人口总量还呈增加趋势。

第9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坚定不移地执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使生育率降低。

答案:8.C9.D
性别比是指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

读2015年我国男女性别比示意图,完成10~12题。

10.与城镇相比,农村性别比偏高的主要原因是()
A.重男轻女观念严重B.经济水平较低
C.计生工作力度不够D.医疗卫生水平较差
11.与一胎相比,二胎、三胎性别比偏高的主要原因是()
A.多子多福观念B.家族观念
C.宗教观念D.选择性生育
12.性别比失衡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A.男性就业难
B.男性婚姻困难
C.男女婚龄差距将缩小
D.经济发展变慢
解析:第10题,农村地区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强,重男轻女。

第11题,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但因有些人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在生育一胎以后,进行选择性生育,导致二胎、三胎性别比偏高。

第12题,性别比过高将导致男性人口相对于女性人口过多,给男性选择配偶带来一定困难。

答案:10.A11.D12.B
二、非选择题
13.自古以来,有关人口问题的政策或观点,或多或少对我们现行的人口政策有着一定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韩非子在《五蠧》篇中道:“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财货寡。

”它体现了韩非子的哪一观点()
A.认为多子女可以多福气
B.主张要增加人口,发展生产
C.人口增长应和财富增长呈正相关
D.主张增加人口,弥补战争的伤亡
(2)越王勾践下令:“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

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粮食)。

”(《国语·越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越王勾践这样做主要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人口迅速增长,从而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20
世纪50年代,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提出了___________的建议和措施。

(4)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妇女初婚年龄大多集中在15~20岁。

在人口相对不足的古代农业社会,早婚早育有利于____________增殖。

而在人口压力十分沉重的当代中国,晚婚晚育逐渐成为一种婚育文化时尚。

(5)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实行了什么基本国策?采取了什么重要措施?
解析:第(1)题,主要是理解古文的含义。

第(2)题,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及文章含义看出:当时提倡早婚,增加人口。

第(3)(4)(5)题,结合我国解放前后的国情,人口压力的变化回答。

答案:(1)C
(2)增加人口,积聚力量,打败吴国
(3)控制人口增长
(4)劳动力
(5)基本国策:计划生育。

重要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小红随妈妈参加了29岁表哥表嫂的婚礼,婚礼主持人发言时祝贺新人“……相伴一生,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单位上的证婚人发言时却说“……恩爱的同时,要注意计划生育啊”。

材料二小红在上网时发现了两组有关我国婚姻状况的数据:
甲:2008年上海人均结婚年龄再次推迟,男性平均结婚年龄为32岁,女性平均结婚年龄为29.6岁,比2007年推迟约0.6岁。

乙:香港统计年刊载:1991~2007年香港的离婚判令数与粗离婚率统计图(粗离婚率指一年内每1 000名15~64岁的离婚人数所占比重)。

(1)材料一中婚礼主持人与单位证婚人的发言反映了我国生育文化发生的变化有(双选)()
A.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B.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C.从家长包办到自由恋爱
D.从封建礼教到新社会风尚
(2)试分析近年来上海市人均结婚年龄推迟对人口的影响。

(3)由材料二可知,1991~2007年香港离婚率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分析这种变化使香港产生的人口问题有哪些?
解析:第(1)题,婚礼主持人的发言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早婚早育、多子多福的思想,而单位证婚人强调计划生育,反映了我国提倡晚婚晚育,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政策。

第(2)题,人口结婚年龄推迟,会延长亲子年龄差,降低生育率,其原因在于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3)题,离婚人口增加会导致人口出生率下降,同时产生家庭与社会问题。

答案:(1)AB
(2)会使人口亲子年龄差距变大,降低人口的出生率。

(3)波动上升离婚率增加会降低人口出生率,同时会使单亲家庭增多,对家庭尤其是儿童产生不利影响,并影响社会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