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题:高考语文全国卷模拟试卷(含答案)2020.4.4

高考模拟题:高考语文全国卷模拟试卷(含答案)2020.4.4
高考模拟题:高考语文全国卷模拟试卷(含答案)2020.4.4

高考模拟题:高考语文全国卷模拟试卷(含答案)

语文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或IS号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上。

2.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请保持卡面清洁和答题纸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1-3题。

“你凝视过什么就会被什么塑造”,宁肯在最新散文集《北京:城与年》的《北京图书馆》一文中,于结尾处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人、城、年,有些事物看起来无关,实际有着更深的关系。但往往你又说不清楚,许多东西就是不能说才存在。就像我们很难分清楚人、城、年这三者,谁在“凝视”的过程中占据着更为主体的地位。或许是人经历了年的堆砌慢慢咂摸出城的韵味,或许是人在一座城待久了缓缓体悟到年的流转,亦或许是静默凝望着的城与年因人的偶然介入更添了些许心史与灵性。就像五六十年代的北京,从空中看去一大片四合院一望无际的灰色屋顶,空旷如波浪。猫看着鸽子飞,在角落或在枯草中,一动不动。一般没什么办法,或者永远也没办法。这是猫与鸽子的世界,也是城与年的时空。

偶尔,会有个小孩爬上屋顶,探头探脑,与猫、鸽子构成另一种人、城、年的关系。之于个体的人,城市意味着记忆、成长、开始、结束,或重新开始。它是时间的容器。即便是在“城与年”的左边添上一个冒号,并于冒号的左侧加上“北京”二字,人、城、年的范围似乎也并未因“北京”这一特定符号的限制而缩减,反倒变得更加鲜活与莫测起来。

无明的时间,超时间的时间,仿佛一个小老头,但又是最纯粹的孩子。前青厂、琉璃厂、

南柳巷、北柳巷……这样的路口是北京的基本单元,无数这样的小结构大体构成了北京的大结构。局部大同小异,整体又如迷宫,很符合分子结构的特点。驻足于此,每个人都是别人或都是自己,每个人都是北京链上的浮游生物。故宫、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诉说着北京巨大的严整性,“鸟巢”“巨蛋”“大裤衩”则增添着北京的不可把握性与怪诞性。历史建筑与新潮建筑相互碰撞,不断激发火花,让北京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可把握,越来越立体却不透明。在这面历史与现代甚至是后现代杂糅的镜子里,之于北京,亦愈发难以分清这里到底是他乡还是故乡。或许这份看不清与难以捉摸本来就是一股最原初的生命张力。一页页翻过《北京:城与年》的篇章,人、城、年之间的凝视,因不甚明了,而促发我们无尽的思考。

《北京:城与年》里,宁肯既有小说家对城市风物的冷静观察,也有对亲人、友人、人物命运的探索、思考。特别要说到的是,这部作品中穿插着摄影家陈惜惜女士的多部黑白摄影作品,北京的风景,市井风貌,老人、孩子,高楼大厦,甚至残垣断壁等都是以黑白光影呈现。静谧中隐约着喧嚣,怀旧中蕴含着温馨,与宁肯的文字两相呼应,形成了更加丰富的张力和空间。翻开这本书,跟着宁肯娓娓道来的讲述,跟着陈惜惜黑白光影的闪烁,能够让我们自由穿梭于北京的昨天和今天,穿梭于北京光源深邃的记忆,穿梭于这座城市沧桑而又蓬勃的心灵,这就是北京,古老又年轻。

(选自《北京:城与年》)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城、年三者之间,看似无关,实际上的关系很难说清楚,所以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

B.流转的时间,仿佛一个小老头,又仿佛一个最纯粹的孩子,使北京城显得古老又年轻。

C. 北京具有的不可把握性主要体现在“鸟巢”“巨蛋”“大裤衩”上。

D. 《北京:城与年》表现人、城、年之间的凝视,激发读者的思考。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由宁肯的一句话引入话题,由此指向了作者所要评论的对象。

B.文章将阅读的体验与书中的内容结合起来,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C. 文章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京作为例子论述了北京的鲜活和莫测。

D.城市对个体的人来说,意味着生命的过程,时间之于城市,是历史与现在的融合。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静谧与喧嚣同在,怀旧中蕴含着温馨,这是作家宁肯和摄影家陈惜惜合作而结成的硕果。

B.生活在北京,或许是静默凝望着的城与年,偶然间让人增加了些许心史和灵性。

C. 北京的布局和建筑风格让人不容易分清身在何处,这种包容性和多元性或许是北京最原初的生命张力。

D. 《北京:城与年》文字配黑白照片,能让读者感受到北京的历史和蓬勃的心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4-6题。

材料一:

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是实现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育服务的必备条件,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更好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现实选择,正逐步成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互联互通、用户统一、共治共享、协同服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国一体系、资源体系通、一人一空间、应用促教学”的目标。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不断提升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摘自《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材料二:

(摘自《艾媒报告2018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白皮书》)材料三:

在线教育行业不仅是极具潜力的领域,也是一个年轻、尚未成熟的行业。在线教育企业在教育实践中的参与,已经切实显示出其作为教育系统组织形态改变者的潜力。如果将实体学校作为传统和主流的教育业态,那么在线教育公司在“怎么提供服务”方面与实体学校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也在促使实体学校自身发生改变。实体学校往往有固定的校址、提供综合性的标准化的课程体系,接受政府规制下的生源分配,按照班级、年级组织学生。而在线教育企业往往针对特定的教育项目,对于教育过程进行更加精细的拆解和专业化分工。由于这些企业按照资源、教、学、练、测、评、管理、招生等各个环节进行业务布局,传统的教育已经被解构,在这个过程中也已经形成了教育产业链。

虽然在线教育类企业已在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领域取得了广泛认可和初步的商业成功,但在与政府、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的合作中步履维艰。从学校角度来看,学校若要成功与在线教育企业合作,需要具备一些基础性的条件。为了实现对教育信息化产品“从买到用”的转化,学校应该在教学、管理、资源配置、教师发展和激励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在宏观层面上,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体制内教育创新未考虑用户需求,缺乏系统性的部署。另外,教育产品服务的使用者和购买者相分离,导致购买的产品无法满足需求。教育信息化产品的购买者往往是政府教育信息中心,而使用者是学校和教师。这种购买者与使用者的分离导致进入学校的产品往往不是学校和教师希望购买的产品。此外,教育系统不同学校的需求差异大,很难通过同一款产品或者服务得到满足。这种差异化的需求最好通过分散决策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政府的统一采购。

(摘自《报告精读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新业态发展报告(2017)——基础教育》)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想推进教育现代化,更好地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就要大力发展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它正逐步成为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B.2018-2021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稳步增长,2021年达到4660亿元;增长率却逐年下滑,2021年可能降至7.6%。

C.年轻的在线教育行业极具发展潜力,在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领域取得了广泛认可,并获得了初步的商业成功。

D.在如何提供服务方面,在线教育企业和实体学校存在显著差异,它正在促使实体学校自身发生改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传统和主流的教育业态,实体学校具有固定性,但实体学校和在线教育企业也存在着合作的可能,虽然目前二者的合作中充满困难。

B.在线教育类企业和实体学校合作举步维艰的原因是体制内教育创新未考虑用户需求,缺乏系统性的部署。

C.在线教育信息化产品日渐丰富,但作为教育产品服务使用者的学校和教师同购买者相分离,同一款产品很难满足不同学校的需求。

D.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和课程、题库等教学资源丰富是2018中国在线教育用户使用在线教育平台的主要原因。

6.“在线教育能否取代线下实体教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槐花

阿来

①突然袭来一股浓烈的花香。谢拉班在梦醒时突然感到过分的宁静,还闻到了稠重

浓烈的花香,是槐花的香气。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②花香又一次袭来。谢拉班掀开楼顶口的盖板,下了楼梯。转过身子时,他发现了

墙外河边的槐树。树和他就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扇铁栅门。目力所及,凡是被灰蒙蒙的灯光映射的地方都有巨大的寂静存在。而那些灯光照射不到的树林里、田野里、村庄里的

夜晚似乎充满了声音,野兽走动,禽鸟梦呓,草木生长,夜风吹动……妻子死了,当派出所长的儿子看他孤独,为他办了农转非手续。这个以前远近闻名的猎手成了车场的守夜人。

③警车尖利的叫声划破了寂静。儿子他们又抓住小偷或者什么别的坏人了吗?谢拉班为那个小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他曾听儿子说过:“叫小家伙不要再遇见我,他干的事够他蹲两年监狱。”

④躺在床上,闭上眼睛,那小家伙向他走来。那眉眼,那暴突的门牙都给人一种稚气的感觉。小家伙稚气未脱却故作老成,用一种突然有了钱,见了一点世面的大大咧咧的口气跟他说话:“嗨,老头……”谢拉班却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他用哄孩子一样的声音说:“把车停好,停好。”停好车了,他又叮嘱他收好东西,关上车窗,上锁。每次都是等小家伙走远了,谢拉班才突然意识到:天哪,家乡话!老头已经很久不说家乡话了。除了家乡话,他只能讲几句和守车有关的不连贯的汉语。所以几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⑤他刚进城时不住在这里,跟儿子和儿媳妇住在一起。儿媳妇说汉语,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谢拉班尤其喜欢她那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儿媳妇给了他一间专门的房子。床低矮柔软。墙上挂着他舍不得卖掉的火枪,一对鹿角、几颗野猪獠牙和几片野鸡翎子。窗下有一张躺椅,上面铺着熊皮。儿媳妇经常让同事和上司来参观,这个老猎手的房间引起了他们的赞叹。谢拉班终于渐渐明白,那赞叹不是冲他来的,而是冲着儿媳妇,赞叹她对一个形貌古怪的藏族公公的孝敬而发的。最终的结果是她成了妇联的领导。那天家里摆了酒,还有好多的菜。吃完,儿媳妇用牙签拨弄牙缝,拨断了几根签子也没弄出点什么。她大张开嘴唇,这时,全部上牙就掉了下来。儿媳妇可爱的牙齿是假的!谢拉班对儿子说:“我受不了了。”“为什么?”“你老婆是假的,牙齿。是你打掉的吗?”儿子摇头。儿媳妇问丈夫:“你们说什么,你们用汉话谈吧。”“父亲不会。”“慢慢学嘛。”说完,她就端起那个装假牙的杯子进了另一间房子。谢拉班突然高声说:“我要回家!”于是他就成为车场的守夜人了。

⑥刚守夜的时候还没有这个专门的停车场。原先的车都停在一个僻静的十字街口。守夜人住在一幢六层楼房下平时不用的安全门洞里,门洞很小,刚好能放下一架床、一只火炉和他宽大的身子。后来,他把儿子为他架的床拆了,在地上铺上那张熊皮,听着火炉里的噼啪声和那好闻的松脂香气,在熊皮上安然入眠。

⑦小家伙每次都给他捎来东西:一捆引火的干树枝,点燃后熏除蚊虫和秽气的新鲜

柏枝,糖果,甘蔗,鼻烟,甚至还带来过一摞连环画和一把玩具手枪。然后就和他告别,上街吃饭,打下点小注的台球。有一次,小家伙从车上抱出来大把洁白芬芳的槐花,他把槐花扔在熊皮上,小屋里立即充满了槐花的香气。他又从车上取下一小袋麦面,说:“做个馍馍吧,家乡的槐花馍馍。”谢拉班生火,烧水,和面,在面粉中掺进细碎的槐花瓣子。馍馍熟了。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小屋里缭绕着甘甜的槐花香气。

⑧现在。在这个槐花初放、香气浓郁的夜半,谢拉班躺在床上,他好像又看到说家

乡话的小家伙从车上下来时摹仿那些最老成的司机的姿态,听见他喊:“老头,嗨!”

组成这个城市的建筑正从模糊的、似梦非梦的灯光下解脱出来,谢拉班就从床上起来。

那天他花了很长时间把一些废钢条绑成了一架梯子,把梯子扛到槐树下,采摘了许多芬芳洁白的槐花。

(选自《阿坝阿来》,有改动)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人的警察儿子并不太喜欢“小家伙”,但老人喜欢,老人故意庇护小偷,以此来表现自己对孤独城市生活的抗议。

B.“小家伙”大大咧咧,身上稚气未脱,能够引起老人的认同,是因为他身上有老人年轻时候的影子。

C.老人十分孤独,这种孤独的原因是对儿媳妇某些行为的不认同。

D.“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一句用了拟人手法,渲染了谢拉班和小家伙相处时快乐的气氛。

8.请分析谢拉班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6分)

9.作品第⑤-⑦段属于哪种叙述方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豆卢革,父瓚,唐舒州刺史。豆卢为世名族,唐末天下乱,革避地之中山,唐亡,为王处直掌书记。庄宗即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革虽唐名族,而素不学问,除.官吏,多失其序,常为尚书郎萧希甫驳正,革颇患之。庄宗已灭梁,革乃荐韦说为相。说,唐末为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南海,后事梁,为礼部侍郎。革以说能知前朝事,故引.以佐己,而说亦无学术,徒以流品自高。是时,庄宗内畏刘皇后,外惑宦官、伶人,郭崇韬虽尽忠于国,而亦

无学术,革、说俯仰默默无所为,唯诺.崇韬而已。是时唐新灭梁,朝廷纪纲未立,议者以为宜革以渐,而崇韬疾恶太甚,果于必行,说、革心知其未可,而不能有所建言。是岁,大水,

四方地连震,流民殍死者数万人,军士妻子皆采稆以食。庄宗日以责三司使

...孔谦,谦不知所为。枢密小吏段徊曰:“臣尝见前朝故事,国有大故,则天子以朱书御札问宰相。水旱,宰相职也。”庄宗乃命学士草诏,手自书之,以问革、说。革、说不能对,第曰:“水旱,天之常道,不足忧也。”二人各以其子为拾遗,父子同省,人以为非,遽.改他官,而革以说子为弘文馆学士,说以革子为集贤院学士。庄宗崩.,革为山陵使,以故事当出镇,乃还私第,数日未得命,而故人宾客趣使入朝。枢密使安重诲诟之于朝曰:“山陵使名尚在,不俟改命,遽履新朝,以我武人可欺邪!”谏官希旨,上疏诬革纵田客杀人,说坐与邻人争井,遂俱罢。

革贬辰州刺史,说溆州刺史,所在驰驿

..发遣。既而革复坐请俸私自入,说卖官与选人,责授革贵州司户参军,说夷州司户参军,皆员外置同正员。已而窜革陵州,说合州。天成二年夏,诏陵、合州刺史监赐自尽。

(选自《新五代史·豆卢革传》,有删改)

10.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坐.事贬南海坐:因.....获罪

B.故引.以佐己引:推荐

C.唯诺.崇韬而已诺:附和

D.遽.改他官遽:于是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指授予官职。文中豆卢革身居要职,常常突破既定的规矩授予别人官吏职务。

B.三司使,北宋始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三司使为总管国家财政的最高行政长官。

C.崩,本意是崩裂、倒塌,古代一般用于指称帝王之死。这里指称庄宗之死。

D.“驰驿”中的“驿”指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豆卢革出身名门,不学无术。他因韦说熟悉前朝旧事,因此推荐韦说辅佐自己,但是韦说和他一样不学无术,只是以门第自负。

B.豆卢革随人俯仰,无所作为。唐初,议事的人认为应当逐渐革除弊端,但郭崇韬坚决反对此事,豆卢革只是附和,提不出什么好建议。

C.豆卢革身居相位,佐君乏术。庄宗时,洪水泛滥,地震不断,饿殍遍野,但豆卢革和韦说

却以“天之常道”推脱,拿不出有效对策。

D.豆卢革任人唯亲,屡遭贬谪。豆卢革曾任命其子做拾遗,庄宗死后,他先被罢免山陵使,接着被贬为刺史、司户参军,后来被流放至陵州,最后自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是时,庄宗内畏刘皇后,外惑宦官、伶人,郭崇韬虽尽忠于国,而亦无学术

②庄宗崩,革为山陵使,以故事当出镇,乃还私第,数日未得命,而故人宾客趣使入朝。(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临江仙·都城元夕①

毛滂

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②。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

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

注:①这首词写于词人羁旅河南之时。②觚gū棱:宫殿的屋脊。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篇写眼前所见长安元宵夜的美景,灯火辉煌,华丽的车马云集,一派热闹景象。

B.词人借助想象,用仙境来比喻都城元宵夜的盛况。词人认为汴京元宵夜之美宛如神仙境界。

C.词的下片写羁旅之愁,表现出羁旅他乡的凄清冷寂之状。

D.“窗破月寻人”意思是只有月亮陪伴自己,“寻”字运用拟人手法,月陪人,越发显出人的孤独。

15.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水,千姿百态,蜿蜒绵长,起伏不定,自然容易滋生出无数诗意,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以“①”写出沧海的荡漾之波(《观沧海》);白居易在浔阳江头倾听琵琶曲,以“②”一句借江面的静谧烘托琴声余韵(《琵琶行》);杜甫登高,近看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远眺“③”的壮闻之景(《登高》)。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④”表达诗人同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⑤”则点明诗人与友人都是离乡宦游之人,却又在他乡分手,更加重了离别的伤感。

(3)正如“山水风月柳”一样,女子在中国诗歌中也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她在《关雎》里,“⑥”,成为君子思慕的对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社会需要的是真抓实干的人,而非巧舌如簧的人;是一心为公的人,而非的人;是追求进步的人,而非贪图荣华的人。当代青年要改变一些不合时宜、与“大气候”的陈规陋习、陈腐风气,跟官气、躁气、暮气说再见。学校管理层、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都需要给青年成长的时间和成熟的空间,在他们出现过失的时候少些“大棒”“板砖”和“紧箍”,而是给予

的指导、正人先正己的引导,从而使其在面对象牙塔之外的纷繁世事之时,有活力又有定力,不至于,也不至于被一时的名利“遮望眼”。摒弃“官本位”思想不能仅仅停留于倡议,或者是简单地依靠自律。一方面要对青年学生官僚化、行政化的作风与作为进行批评、教育和矫正;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反思自身是否存在官僚化和行政化的作风。毕竟学校不是象牙塔,学生不能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免疫”。解决“官本位”的问题,应该(),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会的层面。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好大喜功南辕北辙有的放矢老气横秋

B.好高骛远南辕北辙春风化雨老气横秋

C. 好高骛远格格不入有的放矢暮气沉沉

D. 好大喜功格格不入春风化雨暮气沉沉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不能一味地指望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免疫”。

B.不能一味地指望学生能够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免疫”。

C.学生不能够自然而然地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产生“免疫”。

D.学生不能够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免疫”。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从现实入手,着力解决现实问题

B.从大学入手,着力解决现实问题

C. 从现实入手,努力解决深层问题

D. 从大学入手,努力解决深层问题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目前,我们的基础教育还存在问题,我们对学生似乎只有一个标准:①;对学校也似乎只有一个评价:考取名牌大学和本科的比例。在这样的目标驱动下,学校和家长都在层层加码,不断增加学习的难度,学习内容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考试内容②;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压力也越来越大。以上种种问题,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综合治理。③,整个教育就会不一样了。

21.下面这段文字存在五处逻辑错误,涉及过于绝对、强加因果、推断错误、语言得体等,请指出来,并作出修改。(5分)

著名党史研究专家金冲及先生的《向开国领袖学习工作方法》近日由三联书店出版,该书很有特色,它把人物与思想、理论与实践、历史与当代有机结合起来,很好读也很耐读,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有吸引力的一本书,每一个读者只要读了这本书,就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在当今这个信息井喷和工作压力巨大的时代,能一口气读完一本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所以你也一定能一口气读完它。只有一口气读完它,才能从中得到智慧启迪和思想滋养。由衷地向你推荐这本书,希望你不要辜负我的一片雅意。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某中学高三年级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十八岁成人礼。在成人礼上同学们穿着学士服依次踏上红地毯,家长给他们戴上“成人帽”,同学们向父母恭行“拜谢礼”。随后父母和孩子携手步入“成人门”,踏上“成才路”,面对一只巨型蜡烛,许下愿望,并在《感恩的心》的动人旋律中,家长和学生互换书信。接着,几个身穿汉服的学生走上舞台,朗诵诗歌《青春的十八岁》。最后全体学生起立,庄严宣誓。

对于诸如此类的仪式有人大加赞赏,有人则不以为然,觉得铺张浪费。你有没有参加过类似的仪式?对此你怎么看?

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考模拟题:高考语文全国卷模拟试卷(含答案)2020.4.4

参考答案

1.D (A因果关系混乱,三者关系很难说清楚是因为关系复杂,不是关系难以说清楚所以关系复杂。B使北京城显得年轻的原因是时间,显得古老的原因是黑白照片配文字,C篡改原文,“增添着”)

2.C(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北京作为例子论述了人、城、年的关系,北京的鲜活和莫测是解释“左边添上一个冒号........”)

3.B(暗换主语,增加了心史和灵性的是城与年,不是人)

4.B(2021年预测达到4660亿元,并非已达到)

5.B(以偏概全,那只是原因之一)

6.我认为能。理由:①政策支持。政府认识到“互联网+教育”的重要性,将会对在线教育给予支持。②自身优势。在线教育灵活便捷、资源丰富,有利于资源共享弥补实体学校的不足。③受众欢迎。在线教育在直接面向学生和家长的领域已取得了广泛认可,拥有逐年增多的用户群体。

我认为不能。理由:①体制障碍。在线教育与政府、实体学校的合作步履维艰,难以动摇线下实体教育的牢固地位。②自身不足。在线教育相对于实体教育,只是针对特定教育项目,缺乏系统性部署。③受众原因。对有接受长期、系统规范教育需求的广大群体来说,在线教育的碎片化学习模式难以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

7.D(A没有故意庇护,B文章未提及老人年轻时的影子。C孤独的原因并非只来源于对儿媳妇行为的不认同,还包括民族文化的差异)

答案:谢拉班是一个真实直率;善良;对城市生活不适应,眷恋过去狩猎生活的孤独的藏族老猎人。谢拉班的真实直率体现在他对儿媳妇的做法和行为看不惯上。他的善良体现在对小家伙的关心。他离开儿子家,与对“小家伙”的情感反映他孤独,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眷恋过去的狩猎生活。

9.答案:插叙①就情节角度来说,补充情节,使读者弄清谢拉班由家乡来儿子家,又成为车场守夜人,遇见小家伙的来龙去脉。②就人物塑造来说,对故乡生活与小家伙的交往的回忆等,不断丰富了主人公谢拉班的形象:他曾是有名的猎手,现在是孤独的守车人。③就凸显主旨来说,插叙与小家伙的交往、在儿子家的往事等,使小说的主旨越来越深刻,表现了城市与乡村生活的矛盾、不同民族文化的矛盾对老人心灵的深刻影响。④就艺术表现来说,

现在和过去的不断穿插形成小说时空交错的艺术特点。⑤就读者阅读感受来说,文章有起伏,而且增加了信息量。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

10,D (遽:立即、赶快)

11.B(唐中期以后始设盐铁、户部、度支,北宋沿设,三司使为中央最高财政长官)

12.B(“但郭崇韬坚决反对此事”错,他并未坚决反对)

13.1.译文:这时,唐庄宗在宫内怕刘皇后,在外受宦官、伶人的蛊惑,郭崇韬虽然对国家竭尽忠诚,但也不学无术

2.译文:唐庄宗死,豆卢革任山陵使,按照旧例他应当外出任职,于是回到家中,几天都没有得到任命,而他的朋友宾客们催他上朝。(趣使cù shǐ:促使)

14.A(“闻到”并非眼前所见)

15.①以乐景衬哀情(或“反衬”),词作描写想象中汴京元宵夜晚的繁荣景象,以乐景写哀情,表现愁苦的心境。②直抒胸臆。“江南憔悴客”表现自己憔悴无奈的内心。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小屏风畔冷香凝”“窗破月寻人”表现了词人的孤独寂寞。

16.水何澹澹_;_唯见江心秋月白_;不尽长江滚滚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窈窕淑女_17.D “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好高骛远”指脱离实际地追求目前不可能实现的过高、过远的目标。句中对应的是“一心为公”,用“好大喜功”。“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抵触。“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句中讲的是“大气候”和“陈规陋习”等的关系,用“格格不入”。“春风化雨”比喻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也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有的放矢”比喻说话做事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句中是“学校管理层、教育主管对青少年的指导”用“春风化雨”。“老气横秋”主要用来形容青壮年,指人的神态,有暮气沉沉、缺乏朝气的意思。“暮气沉沉”形容精神萎靡不振,缺乏朝气。句中是“学校”,用“暮气沉沉”。故选D。

18.搭配不当,“产生”和“免疫”搭配不当,应该是“产生免疫力”或去掉“产生”;语序不当,“社会上热衷的事情”是表对象的短语,紧挨着谓语。C项,搭配不当,“产生”和“免疫”搭配不当,应该是“产生免疫力”或去掉“产生”;中途易辙,前句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出现新的的对象“学生”;D项,语序不当,“社会上热衷的事情”是表对象的短语,紧挨着谓语。中途易辙,前句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出现新的的对象“学生”。故选A。

19本段文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足点,是整个社会的现实,因此,“从大学入手”比较片面,应用“从现实入手”,故排除 BD 两项。从“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会的层面”可知应选“深层”,排除AB。故选C。

20 1.能否考取名牌大学

2.越来越深,也越来越怪

3.如果这些问题能改变

21答案:①“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有吸引力的一本书”说法过于绝对,修改:在“是新中国”前加“可能”,或去掉“一本”在书后加“之一”。

②“每一个读者只要读了这本书,都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说法过于绝对,修改:许多作者读了这本书,都会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

③“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所以你也一定能一口气读完它”强加因果,修改: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相信你也可能一口气读完它。

④“只有一口气读完它,才能从中得到智慧启迪和思想滋养”条件关系错误,修改:“只要读(完)了它,就能从中获得一定的智慧启迪和思想滋养”

⑤“希望你不要辜负我的一片雅意。,修改:“希望你不要辜负我的一片心意。”

22.参考立意:

赞同:生活需要仪式,仪式感能让我们认真对待人生中重要时刻,增加责任感、使命感.反对:仪式只是形式,过于繁复,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不如践行仪式的精神内涵.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本题一共三则材料,第一则材料强调安贫乐道,第二则材料强调保持心灵纯净,第三则材料强调坚守自我,而三则材料的核心是保持生命的本真,或崇尚简单的生活.题干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所以写作时,考生如果选取前三个角度的任意一个角度写作,均算切题;如果能抓住第四个角度写作,为最佳立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