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送别诗
诗歌鉴赏送别诗和怀古诗

1.有人评价这两支散曲都慨叹人生无常,有遁世的消极思想。请 你结合相关句子进行简略评述。 两支散曲都有怀古伤今的慨叹,但表达的思想却不完全相同。 《山坡羊· 骊山怀古》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奢侈行为和为争夺政权 而残酷厮杀的行径,“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我 们可以将之看作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社会历史 规律性的概括。《山坡羊· 长安怀古》在抒发兴亡之感的同时夹杂 着作者对人生无常、转瞬即逝,山河依旧、人事全非的慨叹,含 有消极遁世的思想。
二、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1~2题。 〔中吕〕山坡羊· 长安怀古 赵善庆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 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中吕〕山坡羊· 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 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 都变做了土! 2.赏析“骊山横岫,渭河环秀”中“横”“环”二字的妙处。 “横”“环”二字不仅点明所咏之地是长安,而且把这个历代古 都形势的险要、景色的壮丽全部烘托而出,与后文“秦宫隋 苑”“唐阙汉陵”等景色形成强烈的对比。
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2题。 虞 美 人[注] 屈大均 无风亦向朱栏舞,情为君王苦。乌江不渡为红颜,忍使香 魂无主独东还。 春含古血看犹暖,巧作红深浅。花前休唱楚人歌,恐惹英 雄又唤奈虞何。 【注】〔虞美人〕词牌名,初咏项羽宠姬;也是一种花名。 1.试从咏史的角度,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观点:认为项羽当年不过江东的主要原因是君王不忍让虞姬香 魂无主而独自东还。情感:作者对项羽(或虞姬与项羽的爱情) 给予了充分的同情(答“叹惋、肯定”等也可),并借此抒发了 英雄无奈的感慨。
送李端 卢伦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古典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送亲人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内容:诗人同表弟(外弟) 内容:诗人同表弟(外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 别的情景。 别的情景。 情感: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和深重的动乱之感。 情感: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和深重的动乱之感。 手法: 手法:白描
小结: 小结: 由于送别诗各异的表现内容,所以 诗篇中的情感,既有相同的离别之情, 又有各自的特殊情感,或缠绵悱恻,凄 清感伤;或清新乐观,洒脱放达;或于 离伤中透出身世之感,际遇之悲,鉴赏 时应细心体悟。
常见意象 长亭、 长亭、短亭 酒 秋 常见题目 送-常见手法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虚实运用 班马 杨柳 南浦 夕阳 鹧鸪鸟 赠--
常见主题内容
1、抒写离愁别绪 、 2、借送别劝勉、安慰 、借送别劝勉、 3、借送别抒写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内容: 内容:诗人与故人离别后的情景及想象别后有重 逢的赠别之作。 逢的赠别之作。 情感:有惜别之情,但并不伤感, 情感:有惜别之情,但并不伤感,充满了旷达 洒脱。 洒脱。 手法:白描, 手法:白描,想象
答案: (1) ①暗用三峡古民谣和衡山回雁峰传闻; ②吻合一诗赠别两人的旨意; ③揣想两友人被贬之地的寂冷及被贬后的落寞; ④借以抒发同在仕途而彼此牵念、同情的感情。
(2)这是一首兼有凄清、慷慨感情色彩的赠别诗。诗人 同时送别两位遭贬友人,一方面寄寓贬谪愁思,一方面抒 发劝勉情怀。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

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送别诗原文及赏析7篇送别诗原文及赏析1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翻译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此地:原意为这里,这个地方。
这里指易水岸边。
别燕丹:指的是荆轲作别燕太子丹。
壮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勇士。
这里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帽子。
昔时:往日;从前。
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
没: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
犹:仍然。
赏析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从诗题上看。
这是一首送别诗。
从诗的内容上看,这又是一首咏史诗。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
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县,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
壮士指荆轲,战国卫人,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勇敢地启程.这位轻生重义、不畏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
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借咏史以喻今,为下面抒写怀抱创造了环境和气氛。
送别诗原文赏析(6篇)

送别诗原文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赏析(6篇)送别诗原文赏析1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翻译春风中的排排杨柳树,沿着护城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要分别的人儿太多。
注释青青:指杨柳的颜色。
御河:指京城护城河。
攀折:古代折柳送别的习俗。
苦:辛苦,这里指折柳不方便。
别离:离别,分别。
创作背景王之涣与友人在长安城外离别时,正好是杨柳生长的春季,于是王之涣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送别》。
赏析“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写景,不仅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还渲染出浓厚的离别情绪。
“东门”点名了送别的地点在长安青门,“青青”表明杨柳的颜色已经很绿,表明时间是在暮春时节。
“杨柳”是送别的代名词,于是一见杨柳,就让人想到离别。
绿色的杨柳树夹杂在御河两岸,看似恬静的环境反衬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不舍。
且首句是远望所见,第二句是近观所见。
在远与近的距离感中,诗人送友的踽踽长街的身影得以体现,衬托出舍不得惜别却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这两句是抒情,通过侧面描写出送别人多。
一个“苦”字,既是攀折杨柳而不便之苦,也是离别的愁苦。
至于诗人自己折了杨柳没有却只字未提,更衬托出了诗人的送别的深情。
后两句看似平淡,仔细咀嚼,意味深长,诗人折或者不折杨柳,内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这首送别诗短小精悍,言浅意深,依依惜别之意,跃然纸上。
纵观全诗,字字未提送别却字字点题,其中的描写言简意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送别诗原文赏析2送别诗作者:佚名朝代:明朝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赏析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2023届高考诗歌鉴赏之送别抒怀诗++课件28张+

送君别有八月秋,来年相见花满堂。 (周宇杰)
送君别有八月秋,短笛宕尽人不留。 (赵双)
送君别有八月秋,却道桂酒不压愁。 送君别有八月秋,望我再无今日愁。 送君别有八月秋,寒蝉鸣泣醉离愁。
(钱佳杰) (陈天睿) (袁嘉烨)
送君别有八月秋,此时空留几多愁。 送君别有八月秋,留吾唯感无限愁。 送君别有八月秋,风卷残叶落西楼。 送君别有八月秋,落日澄空照我影。 送君别有八月秋,秋是雁过酒凉时。 送君别有八月秋,明月伴君行孤舟。 送君别有八月秋,盼君归在几时后。 送君别有八月秋,不知归来是几时。
【任务一】诗歌例析: 调动阅读经验,概括诗中情感
知识点提炼(《学语文》P531) 送别诗中的常见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对友人前程美好的祝愿);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第
任
肆
务 Part one
二
【任务二】读诗示范: 学习鉴赏方法,提炼有效信息
三
第
任
【任务三】创作评析: 掌握常用意象,填佳句写短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李叔同《送别》
(管梓成) (徐研宸) (高永春) (吴佳铭) (刘乐安) (金子杰) (尹煜恒) (简明) (吕冯)
送君别有八月秋,《骊歌》渐染黄林叶。(王曜源)
送君别有八月秋,明月自染山间絮。 (盛子涵)
送君别有八月秋,今日一去莫相思。 (刘邵洋)
送君别有八月秋,长亭莫染离人泪。 (许云鹏)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1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
迢迢征路火山东,山上孤云随马去。
翻译火山高高耸立在赤亭口,五月的火山上空火云厚。
火云铺山盖岭凝滞不开,方圆千里鸟儿不敢飞来。
火云清晨刚被胡风吹断,到傍晚又随着塞雨转回。
回环缭绕吞没了铁关树,蒸腾弥漫半掩了交河戍。
你迢迢征途在那火山东,山上孤云将随你向东去。
注释火山:指火焰山,在今新疆。
突兀:高耸的样子。
赤亭: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在今鄯善县七克台镇境内,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
火云:炽热的赤色云。
乍:突然。
逐:随着。
胡风:西域边地的风。
薄暮:接近天黑时。
浑:还是。
缭绕:回环旋转的样子。
铁关:铁门关,故址在新疆境内。
氛氲:浓厚茂盛的样子。
交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
戍:戍楼。
鉴赏这首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九十九,是一首送别之作。
在这首诗中,“云”是诗人歌咏的对象,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火山”二字首先刺激人的审美欲望,把人的注意力拉引到辽远壮阔的塞外。
此诗前四句连贯而下,以让人目不暇接的速度把火山火云推到人们面前。
一二句都以“火山”开头,第三句以“火云”起始承接第二句尾,三句中凡四次出现“火”字,描写的笔锋在“山”“云”上腾挪,让人感到诗人在这种奇异的现象面前兴奋不已。
“满山凝未开”从正面具体展现火山云的外观,主体感强。
“飞鸟千里不敢来”紧接着从侧面渲染这外观的奇异可惧。
火山云的形象便鲜明突出。
夸张中已为下文送人经过火山做了铺垫。
前四句是大笔勾勒,目的在于让人得到火山云的总体印象。
次四句笔锋一顿,转写火山云的动态。
“平明乍逐胡风断,薄暮浑随塞雨回”,说这些火山云早上刚被风吹散,傍晚又随雨重新聚集起来。
同“满山凝未开”的厚重浓浊相比,这种动态的云轻盈灵巧多了。
“缭绕斜吞铁关树,氛氲半掩交河戍”两句互文,描写火山云远“侵”近“略”的威力。
诗歌鉴赏:送别诗

聚 散 皆 是 缘
——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送别类诗歌鉴赏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 《别赋》
古诗文经典积累
•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3.劳劳亭——李白 4.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5.赠汪伦——李白 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7.别董大——高适
8.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 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 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 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鉴赏诗歌的方法:
分类别(题材) 抓意象(积累) 给意境(特点) 析手法(常见手法) 悟情感(关键字词) 看注解(背景)
1.空间类:长亭、谢亭、灞陵桥(亭)、南浦、 劳劳亭、渡口、古道 2.时间类:日暮、月夜、清晨、春、秋
3.环境类:杨柳、柳絮、杨花、船(舟)、孤 帆、流水、烟波、夕阳、浮云、西风、春草、 残笛、寒蝉、鸿雁、子规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问: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景物:“猿啼” 、“暮江”、 “孤舟” 。 情: “客散”、 “伤心” 、“逐臣更远”。(离愁) 2、烘托:以猿啼、客散、暮色等烘托伤心之情 对比:作者同友人的贬谪之途对比,既点同病相怜, 又流露了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和惜别牵挂之情。 反衬:“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之 有情;“青山万里一孤舟”,以青山重重反衬行舟之孤小。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十五篇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十五篇《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1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作者介绍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译文两条英雄好汉在此处激烈战争,一决雌雄。
顿时间,赤壁的江面上楼船遮天盖地。
漫天的烈火把云海都映烧得通红,那是周瑜用火攻把曹操击败。
你马上就要高飞远走,到那个世外桃源游山玩,你也会看到那场大战留下的残酷遗迹。
你要详细地把你看到的一切写信来告诉我,我想我肯定会被你的描述而壮怀激烈,万分感动。
注释⑴二龙:指曹操和周瑜。
二龙争战,是魏吴相持的象征。
⑵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2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
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
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
荣,茂盛。
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
远芳:草香远播。
侵,侵占,长满。
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比喻的修辞格,将“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 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 一样,表达了对朋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
补充:送别类意象
1. 杨柳。它源于《诗经· 小雅·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 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 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 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 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 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 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 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 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 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 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 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 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 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 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 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2. 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 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 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 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 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 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 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 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 之情。
通过以上的学习及实践操作,你从中学到 了哪些鉴赏诗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1、 2、 3、 ……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 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 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 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送沈子福归江东
1、从古诗的体裁来看,本诗属于(限填两字)。 首句交代了什么?
绝句,送别时的场景
2、结合全诗分析,后两句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比喻或化虚为实
鉴赏实践: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 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 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 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 时的怅然若失。
送别
词:李叔同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根据刚才所讲述的,回答以 下的问题:
1、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 简单地分析一下这首词里出现了 哪些送别的意象? 2、简析一下这首词表达了怎 样的感情?文章是如何表达的?
回归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永不褪色的友情
在中国古代友情诗里,大体上可以分 为三大类:
送别诗
怀远诗 追悼诗
悲莫悲兮生别离!
——屈原
送别诗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
送别诗鉴赏要点:
第一眼:注意题目是否有送别字眼
第二眼:注意诗词中是否有一些常用 的送别意象 第三眼:注意诗词中的景物(环境的 描写)与所表达情感的联系点(结合 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