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环境近十年变化趋势
中国的水环境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 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 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 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的 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 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 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水资源减少,污 染加剧.危及人类对水资源的基本需求.进而引 发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水,将导致严重 的社会危机”. 水体污染
3个严重的问题: 水资源短缺
旱涝灾害
一、
中国的水体污染主要是由工业废水、农药、生 活污水以及各种固、气体等废弃物排放所造成 的.工业污染排故指数比国际先进水平常高出 几倍到几十倍,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日益上升, 其处理率不到20%。我国水污染的一般特点是 北方比南方严重.地表水比地下水严重,城市 及近郊比远处严重。水体污染包括了地表水污 染(水系污染、湖泊污染、大型水库污染)地 下水污染。
二、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国家经济建设的生命线,随着 全球性水资源危机的加剧,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 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水资 源量为2 350 m3/a,只占世界人均水资源量8 840 m3/a的26.6%,在联合国公布的149个国家中排 在109位,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
水资源问题包括水量短缺、地下水位下降
水环境概念:
水环境是指自然界中水的形成、分布和转化所处空间的环境。是
指围绕人群空间及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水体,其 正常功能的各种自然因素和有关的社会因素的总体。也有的指相 对稳定的、以陆地为边界的天然水域所处空问的环境。
长江口近十年水质时空演变趋势分析

长江口近十年水质时空演变趋势分析李保;张昀哲;唐敏炯【摘要】为了掌握长江口水质污染变化情况,在长江口徐六泾、石洞口、启东港、南港、北港和吴淞口下23公里处6个监测断面,对TN、TP浓度进行了为期13 a 的常规监测.监测结果表明:①2010年以前,6个监测断面的营养盐浓度年内波动起伏较大,2010年以后进入相对平稳阶段,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自水资源"三条红线"监管制度和区域内各治理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大的正效应,TN和TP都呈现了年内变幅减小、浓度逐年降低的趋势.② 由于河口受潮汐影响,各个断面的TN 和TP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丰水期营养盐浓度高于枯水期的情况,并且呈现出丰枯两季营养盐浓度差异逐渐减小的趋势.③2009年枯水期为TN沿程变化的分界点,即徐六泾-南港的上升趋势、南港-北港的下降趋势,在2009年之后变为徐六泾-南港的下降趋势,南港-北港的上升趋势.TP的丰枯沿程变化则比较平稳,但有小幅度上升趋势.【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8(049)018【总页数】5页(P33-37)【关键词】水质;TN;TP;长江口【作者】李保;张昀哲;唐敏炯【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上海200136;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上海200136;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上海2001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氮、磷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物质流的基础,是构成河口生态环境重要化学物质的必要营养元素,其增长或减少会改变水环境中浮游植物的生长速率、生物量、硅藻的生长以及植物群落组成等[1-2]。
但由于化肥的使用、城镇污水排放、上游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等人类活动影响,使得近岸海域富营养化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存在的水环境问题[3-6]。
长江口是我国一个世界级的特大型河口,是我国五大重点开发海域之一[7]。
近年来,长江口经济发展与河口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激烈,为了保护水环境以及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利用,许多学者就长江口营养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8-12]。
中国的淡水资源的现状与保护措施中国淡水资源现状

中国的淡水资源的现状与保护措施中国淡水资源现状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种要素中,淡水资源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
今天的人类,可以没有石油,可以没有电力,也可以没有煤炭,但绝对不能没有淡水。
因为人类没有石油电力煤炭这些东西,照样可以生存,至多回到刀耕火种的年代;但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水,我们人类连同这个世界就会一同消亡。
所以,淡水资源,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生存质量,它的作用,是任何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
所以,淡水资源保护是一个国家为了满足淡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维护淡水资源的正常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科学的手段合理地安排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影响淡水资源的经济、生态属性的各种行为进行干预的活动。
水污染、水源枯竭,水流阻塞和水土流失,以满足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
在水量方面应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展淡水资源的多种功能。
注意避免水源枯竭、过量开采。
同时,也要顾及环境保护要求和生态改善的需要。
在水质方面,应防治水污染,维持水质良好状态,要养活和消除有害物质进入水环境,加强水污染的防治和监督。
一、中国的淡水资源的现状1、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
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
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我国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
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
中国水资源污染现状

中国水资源污染现状篇一:中国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中国水污染现状及治理摘要:分析目前我省水污染的现状及近几年来成因,提出治理环境污染的措施,以改善我国目前严峻的水污染形势,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污染防治一、水污染的定义水污染指有害物质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中,使水质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围成发生变化,造成水质恶化,降低有机物功能的使用价值和功能,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神经系统破坏生态建设的现象。
二、我国水污染的主要来源1、工业废水在工业生产中,热交换、产品输送、产品清洗、选矿、除渣、生产反应等过程均会产生大量产品销售废水。
产生工业废水的主要企业有初级金属加工、食品加工、纺织、造纸、开矿、冶炼、化学工业等。
2、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是来源于家庭、机关、商业和城市公用设施及城市径流的污水。
新鲜的城市污水渐渐陈腐和腐化使溶解氧含量下降,出现厌氧降解反应,产生硫化氢、硫醇、吲哚和粪臭素,使水具有恶臭。
生活污水的成分99%为水,固体杂质不到1%,大多为无毒物质,另外还有铁锈各种洗涤剂和残留物金属;生活污水大批中的确含有大量的杂菌,主要为大肠菌群。
另外生活污水处理中氮的磷的中才含量比较高,主要就来源于商业污水、卫星城地面径流和粪便、洗涤剂等。
3、医院污水一般综合医院、传染病医院、结核病院等排出的污水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致病原虫、肠道病毒、腺病毒、肝炎病毒、血吸虫卵、钩虫、蛔虫卵等。
这些病原体格鲁济克塞伦丁省环境中往往可生存较长时间。
因此,医院污水污染水或土壤后,生火能在较长时间内通过饮水或食物途径传播疾病。
此外,水体中贝类具有浓缩病菌和病毒的能力,故水体污染后,凉拌菜水中贝类有很大的危险。
4、田地水的径流和渗透我国广大农村,习惯使用未经处理的人畜鞭虫粪便、尿液浇灌菜地和农田。
过几十年来,化肥、兽药的用量在迅速增加,土壤经施肥或使用除草剂后,通过雨水或灌溉渗透用水的冲刷及土壤的渗透作用,可使残存果蔬的肥料及农药通过农田的径流,而进入地面水和地下水。
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

附件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通报表扬集体和个人名单一、通报表扬集体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天津市环境规划院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山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3—湖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农村环境保护处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环境生态研究所贵州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处云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西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监测室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自然保护与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信息技术研究团队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生态与农村环境规划部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生态环境遥感部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运行管理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4—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系统评价与规划研究组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科研计划处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科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数字农业研究室二、通报表扬个人李鹏北京市环境保护局水和生态环境管理处姜磊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刘春兰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张征云天津市环境规划院郭健天津市环境规划院岳昂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王伟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万宝春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李霄宇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李光毅山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党晋华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马晓勇山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苏金华内蒙古自治区排污权交易管理中心布仁图雅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监测室—5—高学磊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监测室李冬辽宁省环境保护厅吕久俊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李杨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王宏媛吉林省环境保护厅陈明辉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王媛吉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卢云峰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张显辉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尚艳红黑龙江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吴劲松上海市环境保护局王敏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吴健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戢启宏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牛志春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姜晟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葛伟华浙江省环境保护厅生态处于海燕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生态监测与评价研究所邓劲松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孙立剑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钱贞兵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徐升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陈兴伟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6—林燊福建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陈良圣福建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借用)彭延治江西省环境保护厅廖兵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王伟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田贵全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孟祥亮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王兆军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曹琼辉河南省环境保护厅李洁河南省环境保护厅钱发军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朱艳湖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处王玲玲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廖琪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曾凡文湖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易敏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胡树林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黄优勤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固废重金属处肖荣波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庄长伟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蒋波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邹绿柳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勘察设计院生态规划所于嵘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环境规划研究—7—中心王清奎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厅环境监测与科技标准处史建康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关学彬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张晟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杨春华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李月臣重庆师范大学方自力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谢强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杨渺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张韬贵州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处刘春贵州省环境保护厅监测处夏园贵州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处吴学灿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周盈涛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胡箭云南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加央多吉西藏自治区措勤县环境保护局刘丽君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蒋小兰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李旭辉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丁强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综合室罗仪宁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综合室王斌甘肃省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8—王伟红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孙旭伟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丁玲玲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唐文家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强建宁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王彤贤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自然生态保护处王耀宗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室刘志鹏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室阴俊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朱海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陈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徐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自然生态保护处侯秀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卢响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王文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信息所李岱青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王维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信息所徐延达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董贵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监测室马广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环境监测室曹铭昌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钱者东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吴翼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9—杨大勇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于锡军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宋巍巍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饶胜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柴慧霞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王桥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侯鹏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张峰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王昌佐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申文明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刘晓曼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李静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刘慧明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肖桐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高彦华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屈冉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李营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李利军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欧阳志云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郑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周伟奇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陈利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冯晓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0—陈保冬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肖燚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徐卫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邓红兵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效科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马克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饶恩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张路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高焕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邵全琴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谢高地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王秋凤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谈明洪中科院地理学与资源科学研究所王小丹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李爱农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唐立娜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王宗明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戈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颜长珍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王学志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黄宝荣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段学军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陈劲松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11—黄进良中科院武汉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包安明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吴炳方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何国金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焦伟利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黄振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张明阳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12—。
中国水问题:现状、趋势与解决途径

中国水问题:现状、趋势与解决途径王浩博士清华大学博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水无所不在,是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物质基础,是影响生态的控制要素,人的60%—70%.也是水,水问题不单纯是科学技术问题、工程问题,是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区域的发展、综合国力的问题,也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
就下面四个方面谈水问题:一、目前存在的中国水问题二、如何看待水问题,造成此视的原因三、目前水问题的发展趋势四、解决的可能途径一、目前存在的水问题:从现象上看,就是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的问题。
水多:洪涝灾害仍是部分地区发展的心腹大患。
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每年在洪涝灾害上的损失平均为100亿美元,其中洪水只占三成四,伴随洪水发生的涝灾占六或五。
水少:供给和需求不平衡。
河道外用水较多,造成了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等。
水脏:水环境污染等。
水浑:包括水土流失,地下水下降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也包括沙尘暴问题。
这四大类问题的基本情况是:首先说洪水。
从四个方面认识洪水造成危害的机制。
先说洪水形成的生存环境。
森林植被影响洪水,如森林植被好,同样的降水量,同样的气候条件,形成洪水的过程比较缓,总量也较小。
换句话说,就是可能造成的灾害的风险小一些。
第二个是洪水的演进环境,包括在河道里、江河湖泊里的吞吐、澄净的过程,这时就要看防洪的体系如何。
第三方面,就是在洪泛区中的财产多不多。
财产越多,可能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
第四个方面,是说洪水造成的灾害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做为社会来讲,就是对洪水的抗拒能力和耐受能力,即灾敏感性。
这四个方面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
这四个方面能做好,就能有效控制洪水造成的灾害。
就我国目前来说,水多仍是心腹之患。
如长江98-99的大水。
这样的灾害在今后的十年、十五年内,下非常大的力气,才能有所控制。
就现在的情况来说,能有所缓解。
目前,我国关于洪水的问题,大约和25年前或30年前的美国差不多。
国家一方面就防洪的投入不断增多,98大水之后,防洪投入的力度非常大,每年都在200亿以上。
中国生态环境之变迁的主要内容

中国生态环境之变迁的主要内容
中国生态环境的变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的
因素和事件。
以下是中国生态环境变迁的主要内容:
1. 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国家的快速工
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大量的工业废弃物、污水和尾气排放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导致土壤、水源和空气质量的恶化,使得生态系统的平衡受到破坏。
2. 水资源变迁: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但随
着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
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如三峡大坝,对流域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过度的水资源开发和污染也加剧了水资源的变迁。
3. 森林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中国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过去几十年中,森林覆盖率有所下降。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土地开垦以及过度放牧等活动,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物种灭绝的风险。
4. 能源结构和环保政策:中国在能源方面依赖煤炭等传统
能源,这导致了大量的碳排放和空气污染。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环保政策和措施,促进绿色能源的发展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5. 气候变化和生态适应: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的生态环境
产生了重大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洪水、干旱和暴风雪,对生态系统和农业产生了影响。
中国通过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努力提高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中国生态环境变迁的主要内容涉及工业化和城市化对生态
环境的影响、水资源变迁、森林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能源结
构和环保政策,以及气候变化和生态适应。
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了中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环境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环境发展现状与趋势粗放式制造业的逐年扩张,奠定了我国在世界工厂中占据一席之位,伴随而来的还有面对空气、土壤和水源的污染问题。
四万亿年以前,中国大地青草幽幽,空气清新,水源洁净。
而今雾霾严重,土壤流失,种种现象都揭露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环境污染问题是时代的普遍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因人口众多,所遭受的压力更大,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的首要因素。
1 我国环境现状1.1大气污染目前我国大气污染现象严重,雾霾问题成为环境治理急需要解决的难题。
造成空气污染的因素主要有燃碳和燃油、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污染等,归根结底是因为我国产业能源利用不合理。
煤炭资源是支持我国各个产业发展的主要能源,其燃烧所排放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
建材行业、电力行业、化工行业以及钢铁行业所涉及的企业会排放出大量的粉尘及其他空气污染物,汽车所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等氮氧化合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汽车数量的逐年递增,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所以,清洁能源的开发及利用是目前环境发展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2 土壤沙化,植被破坏中国是全球土壤沙化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壤沙化面积较大,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遭受到了严重的迫害。
长期以来,人类利用生态来发展经济,造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不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使得耕地面积大,生产水平低下,天然植被遭到过载放牧。
因此,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和较差的自然条件相互作用加速了植被破坏和土壤沙化,影响着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1.3水污染问题水资源问题关乎国民各个产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近几年来,农业、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用水量逐年递增,我国水资源缺失的同时,水质也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饮用水也面临资源短缺和污染的双重威胁。
如何有效改善我国水资源缺失和恶化的局面,提高居民用水安全性也是环境保护部门的紧急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科学概论
实验报告
中国水环境变化趋势分析报告
学院:_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_
专业:资源勘查工程
班级:_ 091___
学号:_ ********** __
学生姓名:__姜伟___
指导老师:__刘鸿雁__
20011年12 月7日
中国水环境变化趋势分析报告
1.前言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有生命的物质得以生存、繁衍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
在自然界里,没有一种物体不含水。
尤其生物体的构成,一半以上是水。
一个成年人体内的含水量约占其体重的61.8%,而且,每昼夜仍需2500ml水来补充消耗,维持生命活力。
人体失水2%感觉口渴,6%时乏力、抑郁、无尿,20%以上则无法进行氧化还原、分解合成等生化活动,进而危及生命。
几十亿年前,生命首先诞生在水中。
水为“百药之王”,水是一切生物的宏量营养物,没有水,其它所有营养物质就象干枯河床上的干透的泥沙,废物一堆。
水具有很不平凡的溶解力、扩散力、渗透力、洗刷力和乳化力。
自然界里的水,大约含有50多种化学元素。
水能把这些化学元素源源不断地输送给生物体,供给其足够的养分,同时,又利用其溶解性等把生物体代谢出来的废物带走,保持生物体的健康成长以致成熟。
水是大部分化学反应的溶剂或媒体介质,如果没有水,生命的世界将不可想象。
采矿业、冶金化工业、机械电子制造业等所有一、二、三产业的生产活动全都离不开水。
因此,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基础资源,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是自然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是减少疾病发生、传染和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位列世界第121位,是联合国认定的“水资源紧缺”国家。
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增长,水污染和淡水的缺乏又限制着这一势头的发展,所以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与水体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字:水水资源水体环境水污染
2.分析与讨论
水体是指地表被水覆盖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冰川、地下水和海洋等。
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主要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而造成的,它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三大部分。
工业废水为水域的重要污染源,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
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
农业污水中,一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
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多,致病细菌多。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首要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基础资源,那么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水体环境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2.1.近十年我国的GDP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安全生产事故频次,防止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制定并执行环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民生工程的关注点。
下面将通过图表的方式展现我国近十年的经济发展趋势
图2.1.1
通过以上图标可以看出我国经济近十年来以10%的增幅稳步增长,2001年我国GDP为11964亿美元,居世界第七位,而到了2010年我国GDP已增长为585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
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让我们看看我国的水体环境是怎样变化的。
2.2.主要水系水质状况
在我国的主要水系中含有七个最为重要的水系我,它们是:长江水系、黄河水系、珠江水系、淮河水系、辽河水系、海河水系、松花江水系。
下面将以表格的方式来展现这七大水系近十年的水质类别:
年份级别Ⅰ-ⅢⅣ-Ⅴ劣Ⅴ2001 29.50% 26.50% 44% 2002 29.10% 30.00% 40.90% 2003 38.10% 32.20% 29.70% 2004 41.20% 30.30% 27.90% 2005 41% 32% 27% 2006 40% 32% 28% 2007 49.90% 26.50% 23.60% 2008 55% 24.20% 20.80% 2009 57.30% 24.30% 18.40% 2010 59.90% 23.70% 26.40%
表2.2.1
表2.2.1为近十年七大水系监测的重点断面中各类水所占的比例变化对比。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02年以及02年之前这七大水系的总体水质较差,I-III三类水只占了总体的近三分之一,而劣V类水更是高达40%以上,从03年这一状况得以改善至07年I-III三类水已经接近1/2,到2010年更是达到了近60%,并且劣V类水所占比例也在逐年下降,但是在2010年有所反弹,比上一年增长了8%,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所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我国主要水系的水质环境和水污染正在得到有效地治理,水体质量逐年改善。
通过查阅 01-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淡水环境部分得到如下信息:在这七大水系中,近十年污染程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的是海河、辽河水系,而长江和珠江水系则一直维持良好,其他河流污染较轻。
其他水系中浙闽区河流和西南诸河水质良好,西北诸河水质为优。
2.3.我国国控重点湖泊(水库)水质级别
我国的湖泊众多,天然湖泊有2000多个,其中有26个重点湖泊(水库)为国控重点湖泊(水库),我国湖泊(水库)的污染主要为工业污水的排放、生活来及和污水的排放以及水体富营养化。
下表为03—年我国国控重点湖泊(水库)水质级别变化对比。
2003--2010年我国国控重点湖泊(库)水质级别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主要湖泊(水库)的水质在最近几年均未能达到I类级别的。
II类级别在03年到08年期间为上升趋势,此后有所下降。
III类级别在最近几年处于稳定状况基本上没有变化,但在08年有所下降。
IV类级别在03—06年间,呈显著下降趋势,但从06—10年又呈现增加趋势。
V类级别在最近几年总体上成缓慢上升趋势,04年为高峰期达到了35%。
劣V类级别在03—06年成上升趋势,在06—10年又呈现出下降趋势。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湖泊(水库)污染仍严重,水体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近几年的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淡水环境部分可以看出在这些湖泊中,三湖(太湖、滇池和巢湖)的水体富营养化的较为严重,9个主要大型淡水湖泊从整体来看湖泊水质有下降趋势,城市内湖水质有说下降,大型水库水质呈无明显变化。
2.4我国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年际变化
废水(wastewater)是指居民活动过程中排出的水及径流雨水的总称。
它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初雨径流入排水管渠等其它无用水,一般指没有利用或没利用价值的水。
造成水体水质、水中生物群落以及水体底泥质量恶化的各种有害物质(或能量)都可叫做水体污染物。
下面就近十年全国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表变化进行对比
从表中可以看出近十年我国的废水排放量一直处于增长趋势,其中工业废水增加量很少,但是生活废水的排放量更是在十年间增长了超过50%;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呈现出下降态势,其中工业cod排放量下降而生活cod排放量则相反;氨氮排放量01-05年呈增长趋势,05年之后开始出现明显下降,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而生活氨氮排放则呈现上升趋势,在08后有少许下降;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工业废水和污染的治理与控制初见成果,来自生活的废水和污染物排放占总体中的大半而且基本处于上升态势,我想这应该与我国庞大的人口总数是分不开关系的。
3.总结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必然带来自然资源的利用与资源的利用,污染时在所难免的,如此,如何合理的利用资源和治理环境污染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成为重中之重。
通过以上分析讨论,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最近十年中,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地快速地发展的同时,我国的水体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治理,主要水系的水质有所改善,但是湖泊的水体质污染依然较为严重,而且近些年随着工业污染得到初步治理的同时,由于人口增长所带来的环境压力有所增强。
参考文献:
1:刘培桐《环境科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5 第二版2:2001—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淡水环境部分
3:陆孝平、富曾慈《中国主要江河水系要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第1版(2010年10月1日)
4:赵庆祥《环境科学与工程》科学出版社
5:黄儒钦《环境科学基础》西南交大 2002,7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