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造影摄影体位归纳总结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血管造影摄影体位归纳总结

血管造影摄影体位归纳总结

颈内动脉造影常规体位是标准的正侧位;透视矫正体位时--正位为两岩骨对称位于眼眶内下2/3,侧位为水平侧位两外耳孔重合,必要时倾斜X线球管;对于动脉瘤等某些病变,可加照斜位; 15°~30°的斜位,以显示动脉瘤的根部;左前斜60°~65°位可使主动脉弓、颈动脉及椎动脉清晰显示且彼此分离;70°左或右后斜位,可使颈内与颈外动脉起始部分离;30°斜位可较好分辨颈内动脉虹吸部;椎动脉造影常规位是标准的侧位,汤氏位及华氏位;透视下矫正体位,汤氏位时增强器向头端倾斜30°~50°,两岩骨位于两眼眶的上缘,可见枕骨大孔;侧位为水平侧位两外耳孔重合;8°后前斜位可使上矢状窦与中线静脉系统分离;25°左或右前斜位可显示乙状窦与颈静脉球;DSA的成像方式:常规脉冲方式,2~3帧/s,曝光至静脉窦显示为止;不配合易动者可选用超脉冲方式,25帧/s;颈总动脉摄标准正位和侧位后,取左、右前斜位15°~30°;颈外动脉造影取正位和侧位,根据颈外动脉分支的解剖走向加摄不同角度的左或右前斜位或头足、足头位,以完全显示病变而无重叠现象;采用DSA脉冲方式成像,每秒2~3帧,曝光至静脉期显示;肺动脉造影常规采集正侧位影像,肺栓塞者加斜位;支气管动脉造影常规采集正位影像,必要时加摄侧位或斜位 ;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胸廓内动脉常规正位即可,必要时加照15°~30°的斜位;造影选用DSA的脉冲方式成像,采像帧率2帧/s上腔静脉成像常规取正位,为了多方位观察上腔静脉阻塞的情况及侧支循环的情况,可采集或侧位或斜位图像,便于确切诊断及介入治疗;左心室造影:通常取右前斜位30°或加向头斜20°~30°位,及左前斜位60°或加向头倾斜30°位摄影,后者对室间隔和侧后壁显示较好;主要是观察左心室功能,心室壁病变及二尖瓣功能等;左冠状动脉造影:一般是多角度方位双向球管摄影:A:侧位增强器左前斜40°~60°,正位增强器右前斜30°~50°;B:侧位增强器左前斜20°~25°,足倾位20~35°,正位增强器右前斜65°~70°,头倾位20°~25°;C:侧位增强器左前斜20°~25°,头倾位15°~20°;正位增强器右前斜45°~55°,足倾位15°~20°;上述三组正、侧位球管的多方位曝光采集成像,基本上解决了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的满意显示,使冠脉的病变充分暴露出来;右冠状动脉造影,一般取两个相互垂直的位置即可,常用侧位增强器左前斜45°~55°,正位增强器右前斜35°~45°;冠状动脉造影:两个相互垂直角度摄影及头倾位和足倾位复合角度采集成像;冠状动脉造影一般取左前斜位和右前斜位;旋转的角度要在透视下选择决定,决定倾斜的角度多少,与心脏位置类型横位心、垂直位心等,心脏大小,左右心室增大情况和比值,横膈位,冠状动脉开口位置、分支和分布型式等因素有关;因此标准倾斜角度的多少是相对的,应根据病人的情况具体确定;左冠状动脉近段分支较多,相互重叠,往往在常规位造影后根据具体情况加照头倾或足倾,再复合左或右前斜位,才能使其分开,并进行多方位观察;心脏病的造影诊断,多角度摄影十分重要以提高病理解剖诊断的水平,便于心脏外科手术;以及各腔室的造影一般首选标准正位,该体位对复杂性心脏畸形很有用,它给人们一个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再加照各种角度的斜位和足倾位或头倾位;常用的轴位摄影有长轴斜位、四腔位和半坐位;长轴斜位:影像增强器向病人左侧转动65°~70°,同时向头端倾斜25°~30°,使室间隔前半部及二尖瓣环与X线呈切线位,左心室流出道拉长显示;适用于显示室间隔缺损的大小、位置和数目,显示左心室流出道狭窄;显示二尖瓣前瓣与半月瓣的连接关系;对大血管转位、右心室双出口和法洛四联征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显示复杂畸形并伴有冠状动脉异常;主动脉窗充分展开,有利于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缩窄和主动脉弓离断等畸形的显示;四腔位:增强器向病人左侧转动45°~50°,再向头侧转40°~50°,仰卧,足向右斜,使身体长轴与台面中线呈10°~15°角;这样使整个房间隔及室间隔的后半部与射线呈切线位,四个房室相互分开,左右房室也分开,且呈正面观;适用于心内膜垫缺损,二尖瓣或三尖瓣骑跨,房室间隔缺损,单心室和三尖瓣闭锁;半轴位,又名肺动脉轴位;增强器向头端倾斜30°~45°,使肺动脉与X线垂直,可显示肺动脉瓣、主干、分叉和分支全貌;适用于法洛四联症,使主肺动脉分开,左、右动脉分支无重叠;假性动脉干,使肺动脉主干,分支及侧支展开无重叠;异位左肺动脉,以及双主动脉弓构成的血管环;某些疾病采用复合的摄影角度,对显示某一特定部位很有帮助;肺动脉狭窄:正位加增强器向头端倾斜20°~35°,或右前斜5°~10°,加增强器向头端倾斜20°~25°,清楚显示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心房间隔缺损:左前斜20°~35°,加增强器向头端倾斜20°~30°位,清楚显示房间隔;左前斜50°~70°,加增强器向头端倾斜20°~30°位,可显示室间隔前部、二尖瓣口、二尖瓣至主动脉的延续部、主动脉口;右前斜30°~45°,加增强器向足端倾斜20°~30°,加增强器向头端倾斜20°~30°,可显示右心室漏斗部;主动脉造影:最佳体位是45°~65°的左前斜位,使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呈平面显示;对特殊病变可在此基础上加照正位、侧位和左前长轴斜位增强器向病人左侧转动65°~70°,同时向头端倾斜25°~30°;肺动脉造影:体位可用正位,增强器向病人头端倾斜20°~35°;或右前斜5°~10°,增强器向病人头端倾斜20°~35°;或肺动脉轴位亦称半坐位:即病人仰卧,增强器向头端倾斜30°~45°;可显示肺动脉瓣、主干、分叉和分支的全貌;腹腔动脉和肝动脉造影均采用正位,对于动脉瘤和血管主干相互重叠者,可选用不同角度的左或右前斜位,以使病变暴露清晰腹主动脉造影:一般摄正位,对于动脉瘤蒂显示或避免血管的重叠,常常加摄左或右不同角度的斜位,必要时摄侧位;腹腔动脉造影:一般取正位,必要时加摄一定角度的斜位,了解动脉瘤的全貌;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造影:正位摄影即可;肠系膜上动脉瘤时加照不同角度左前斜位,但肠系膜下动脉造影,为了避免膀胱充盈的对比剂与直肠乙状结肠区域重叠,可采用轻度的左后斜位,使乙状结肠曲充分展开;对肠系膜动脉闭塞者,且病变在动脉起始处或距血管开口3cm以内时,应摄侧位;腹主动脉造影:取正位;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在正位的基础上,加摄向同侧倾斜影像增强器7°~15°的斜位,以使肾动脉完全显示;肾上腺动脉造影:取正位,必要时加摄向同侧倾斜10°~20°斜位,以利于显示该侧肾上腺动脉;胰腺、脾脏及胆系供应动脉造影:一般用正位;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动静脉瘘、动静脉畸形,需要显示病变全貌,则加摄不同角度的斜位;下腔静脉造影:常规正位,根据病变的显示情况加摄左、右斜和侧位;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及髂内、外动脉的分支造影:常规正位;对于盆腔出血动脉的显示,以便介入治疗和插管;动脉瘤的切线位显示,狭窄或闭塞血管病变的多方位显示等,可用不同角度的左、右斜位采集成像;子宫输卵管减影造影: 造影体位一般取正位;有时为了防止阴道金属扩阴器与子宫输卵管的重叠,或者子宫与输卵管相重,可将影像增强器向头倾斜一定的角度,以保证子宫输卵管无重叠而充分显像;髂总静脉和髂内外静脉造影:常规正位,为详细了解阻塞的情况,可多方位观察,采用不同角度的左、右斜位DSA采集成像;上肢动脉和静脉造影:常规体位是正侧位;由于显影血管相互重叠,可根据正侧位血管的显影情况加照不同角度的斜位,以明确病变的形态、范围、狭窄程序以及动脉瘤的瘤蒂,动静脉瘘的分流处、静脉瓣功能;下肢血管造影:体位常用正位,对于狭窄或闭塞的血管病变或动脉瘤,或病变血管相重叠,则应多方位观察而加摄左或右前斜位,必要时加照侧位以明确病变范围、程度和形态;。

一文读懂手把手教你做冠脉造影(精美图文教学)

一文读懂手把手教你做冠脉造影(精美图文教学)

一文读懂手把手教你做冠脉造影(精美图文教学)现阶段,冠状动脉造影仍然是冠心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为实现“今天做造影,明天就上班〞的平安、准确,熟练掌握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是重中之重。

本期,我们步步为营的讲解方式,手把手向您介绍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细节,缺乏之处,欢送批评指正。

本文内容欢送转发分享,既可以用作新手入门的参考,又可以用于教学资料。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知识的共享,让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提升自我。

1.完善术前检查,排除相关禁忌症:三大常规肝肾功、电解质、BNP凝血全套甲状腺功能输血前全套心电图心脏超声造影剂皮试〔局部医院已取消〕2.备皮+消毒+铺巾常规消毒桡动脉及股动脉穿刺区域: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已为主流,但桡动脉穿刺不难见到高位桡动脉、严重迂曲、血管直径过细、严重血管痉挛等情况,所以股动脉区域常规消毒有备无患。

桡动脉及股动脉区域常规消毒铺巾3.器械准备下列图中列举了冠状动脉造影术中所使用的器械,现广泛使用的多功能造影导管,即可同时用于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的导管。

这种导管在经右桡动脉操作时极为方便,但有时通过左侧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型号便偏小,可借助其他类型造影导管进行操作。

介入器材多为亲水涂层,沾水便极为滑利、便于操作。

猪尾造影管用于左心室造影检查,但左心室造影并非所有中心都常规开展的工程。

4.药物配制每个中心常规配制的药物不太一样,局部中心还喜欢使用混塔的“鸡尾酒〞。

我中心常规配制药物:肝素钠〔用于术中肝素化,60-80U/Kg〕,维拉帕米及硝酸甘油缓解血管痉挛。

“鸡尾酒〞配置及其浓度5.桡动脉穿刺及置管穿刺点定位:约桡骨茎突上一横指,桡动脉搏动较强处。

此处桡动脉搏动一般较为良好,且血管走形较直,便于穿刺。

且此处桡动脉离桡骨骨面较近,便于术后压迫止血。

为何不直接选择腕关节桡动脉搏动最强处呢?是因为此处虽便于穿刺,但可能术后不利于止血,故非上上之选。

桡动脉穿刺置管采用的是广为使用的Seldinger穿刺法,如下列图所示。

脑血管造影操作规范

脑血管造影操作规范

脑血管造影操作标准适应症:无创检查〔MRA、CTA等〕无法确定的脑血管狭窄,但临床高度疑心的病人;欲行介入治疗的病人。

禁忌症:此种检查无绝对禁忌症,但对有碘过敏的病人、严重出血倾向的病人和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而不能平卧的病人要慎重。

1.操作前准备1.1.患者情况查阅病历,了解患者一般情况、病史、既往史、药物过敏史及目前用药情况。

并确认已签署造影知情同意书。

〔造影术前签字内容:造影剂过敏,血管损伤、痉挛,栓子脱落造成栓塞,出血感染等〕1.2.实验室检查了解重要的化验结果,包括凝血象、乙肝五项、血常规、尿素氮、肌酐、血糖等。

如有条件,查丙肝抗体及艾滋病抗体。

1.3.影像学检查了解重要的影像学检查的情况,包括头CT、头MRI+MRA、头灌注CT、头MRI灌注像、弥散像等。

1.4.术前准备情况检查穿刺部位周围备皮情况,确认术前已禁食水。

1.5.患者教育与患者积极交流,建立良好的关系。

告知患者在腹股沟麻醉、股动脉穿刺、插入导管及造影剂注入时患者可能体验到的感受。

2.消毒2.1.刷手0.05%碘伏刷手2遍。

范围:双手、前臂及肘上10cm。

顺序:从指尖至肘上10cm。

考前须知:在消毒范围内不可有遗漏区域,如双手触及非无菌物体须重新消毒。

2.2.穿刺部位消毒0.05%碘伏消毒2遍。

范围:上界平脐,下界为大腿上1/3处,外界为双侧腋中线延线,内界为双侧股内侧中线。

顺序:以穿刺点为中心,由中心向周围作环形消毒。

考前须知:在消毒范围内不可有遗漏区域,第2遍消毒不能超过第1遍消毒边界。

3.铺无菌单〔见示意图〕、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第1块垂直铺在小腹上,盖住阴部。

第2块斜铺在右股上,与第1块呈45°,无菌单上界在右穿刺点上。

第3块斜铺在左股上,与第1块呈45°,无菌单上界在左穿刺点上。

第4块铺在穿刺点以上,无菌单下界平双侧穿刺点连线。

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

第5块为无菌大单,铺在小无菌单上,只露出患者头部。

冠脉解剖简析及冠脉造影体位解读

冠脉解剖简析及冠脉造影体位解读
CRANIAL(头位):
增强器靠近病人的头部
CAUDAL(脚位):
增强器靠近病人的足部
LATERAL(侧位):
增强器在病人的侧面
冠脉造影常用体位
左冠状动脉:6个 RAO30°+CRA、Cau20 °;AP+ CRA、
CAU30 °;LAO45 ° + CRA、CAU20 ° ; 右冠状动脉:3个
• 后降支 (PDA):供应下壁, 室间隔,乳头肌后中部。
左冠状动脉
左主干 (Left Main, LM)
起源
左主干起源于左冠窦的上 部,有时左主干缺如。
左冠状动脉
左前降支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LAD) 走行
沿前室间沟下行,通常到达心尖部, 22%的正常人LAD未到达心尖部。
右冠右前斜位似字母 “L”
右前斜(RAO)30º+足位(Cau)20º(肝位)
观察LAD、LCX起始部、LCX体部、钝缘支(OM) 开口和体部
右前斜(RAO)30º+头位(Cra)20º(右肩位)
观察LAD中、远段
正位(AP)+头位(Cra)30º
观察LAD近、中段,LAD与对角支分叉处
右前斜+头位/左前斜+头位
左前降支中段
右前斜 0-10º+头位 40º
左前降支和角支分叉处
左前斜 45º+头位 25º
角支开口
右前斜
左前降支与回旋支夹角较大时,
观察回旋支开口和近段
左前斜+头位
左前降支与回旋支夹角较小时,
观察回旋支开口和近段
右前斜 15º+足位 25º(蜘蛛位)

造影标准正位

造影标准正位

造影标准正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造影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向患者体内注射一种特殊的造影剂,可以清晰地显示出人体内部的器官和组织结构。

在进行造影检查时,正确的位置和姿势对于获取清晰而准确的影像至关重要。

造影标准正位是一种常用的拍摄姿势,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造影标准正位的相关内容。

造影标准正位是指在进行X线、CT等影像检查时,患者应该采取的正确姿势。

通过采用标准正位,可以使得需要检查的器官或部位处于最佳的位置和姿势,从而确保所得到的影像具有高质量和准确性。

一般来说,造影标准正位是根据不同器官或部位的解剖特点来确定的,具体的拍摄方法和要求也有所不同。

在进行造影检查时,医生会根据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造影剂,并告知患者在拍摄时需要采取的姿势和注意事项。

在大部分情况下,患者需要脱掉衣服,穿上医用防护服,并在设备操作员的指导下采取正确的姿势。

通常情况下,患者需要站立、坐卧等不同的姿势,以确保所要检查的器官处于最佳的位置。

在进行X线检查时,造影标准正位尤为重要。

以胸部X线检查为例,胸部的造影标准正位一般分为立位和侧卧位两种。

在立位胸片中,患者需站立直立,双手放在身体两侧,面对X线摄影机,胸部贴近检查板,这种姿势可以清晰显示出胸廓、肺部和心脏等结构。

而在侧卧位胸片中,患者需侧卧在检查台上,一个手臂放在头部下方,另一个手臂平举在头部上方,这种姿势可以更好地显示胸腔和纵隔等结构。

除了胸部X线检查外,其他部位的造影标准正位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和要求。

在腹部CT检查中,患者需要仰卧在检查台上,双手放在身体两侧,双膝微屈,这种姿势可以更好地显示腹部器官和血管。

而在脑部CT检查中,患者需要仰卧在检查台上,头部略微向上仰,颈部放松,以便清晰显示脑部结构和血管。

不同部位的造影标准正位的拍摄方法和要求略有不同,但都是为了确保所得到的影像具有高质量和准确性。

在进行造影检查时,患者需要配合医护人员的指导,保持身体放松,注意呼吸,以确保拍摄的影像清晰且准确。

冠脉介入

冠脉介入

冠状动脉造影的投照体位及选择一、投影体位命名在导管室内,血管造影机的X线球管位于导管床下方,影像增强器位于病人上方,投影体位是以影像增强器在病人体表的方位命名的。

“C”型臂使影像增强器能沿横轴和纵轴任意移动,因而构成了各种不同的投影体位(图)。

图投照体位示意图㈠增强器沿身体横轴移动的投影体位⒈前后位(AP位):增强器在病人上方。

⒉右前斜位(RAO位):增强器在病人右前方。

⒊左前斜位(LAO位):增强器在病人左前方。

⒋左侧位(LAT位):增强器在病人左侧方。

㈡增强器沿身体纵轴移动的投影体位⒈头位(Cranial位):增强器在病人的头侧。

⒉足位(Caudal位):增强器在病人的足侧。

㈢综合投影体位:为减少冠脉血管之问的重番,达到最佳显露病变血管节段的目的,经常采用综合投影体位,亦即横轴位和纵轴位的联合应用。

如右前斜位+头位(RAO+Cranial)此时增强器位于病人的右肩位;又如左前斜位+足位(LAO+Caudal),此时增强器位于病人的脾区,又称“脾位”。

二、投影体位的角度选择冠状动脉造影只是冠状动脉的投影,是个二维图像,比如血管走向与X射线平行,图像上只是显示一个圆点,只有血管走向与X线呈90°角,才能显出血管的长度。

另外,粥样硬化斑块有向心性的,也有偏心性的,偏心性狭窄在正位可能是明显狭窄,而在侧位狭窄可能很轻,甚至看不出来。

这就需要通过各个不同角度的投照尤其是应用相互呈90°的投照,使医师能把多个二维的图像构想成三维的解剖概念。

㈠冠状动脉投影从冠状动脉解剖可知,右冠状动脉和左回旋支分别在右和左房室沟内行走并在心脏背面相连接,形成冠状动脉的水平环。

左前降支和后降支分别在前和后室间沟内走行并在心尖部附近连接,形成冠状动脉的纵环。

两环分别位于心脏的房室瓣平面和室间隔平面上而相互呈垂直关系。

在右前斜位30°(RAO30°)投照时,沿房室瓣平面观察,面对的是室间隔平面;在左前斜位60°(LAO60°)投照时,沿室间隔平面观察,面对的是房室瓣平面(图)。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之摄影位置学(干货分享)(2024版)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之摄影位置学(干货分享)(2024版)

2020-12-24
48
足前后位体位示意图
2020-12-24
49
足前后位照片
• ①显示趾骨、跖骨及部分跗骨正 位影像。
• ②足部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2020-12-24
50
足内斜位摄影要点
• ①被检者坐于摄影床上。 • ②被检侧膝关节屈曲,足底内侧贴近暗盒,外侧抬高,使足底与暗
盒呈30~450。 • ③第3跖骨基底部置于胶片中心。 • ④中心线对准第3跖骨基底部垂直暗盒射入胶片。
2020-12-24
28
肘关节侧位体位示意图
2020-12-24
29
肘关节侧位照片
• ①显示肘关节侧位影像。 • ②关节间隙清晰,肱骨两髁影像
相重叠。 • ③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2020-12-24
30
上臂前后位摄影要点
• ①被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 • ②被检侧上肢伸直,且外展20~300角,掌面向上。 • ③上臂中点置于照射野中心。 • ④中心线对准上臂中点垂直暗盒射入胶片。
变一端的关节,以明确其解剖位置。肢体的长轴应与胶片长轴平行。 • 常规在一张胶片上摄取正位和侧位影像,以便诊断。在一张胶片上摄取同
一部位的2个不同位置时,肢体同一端应置于胶片的同一端,照片显示的 关节面应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2020-12-24
3
摄影注意事项(II)
• 摄影时,应根据被检部位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照射野,胶片的大小应 充分包括被检部位的软组织,焦~片距取75~100cm。
胶片中心。
2020-12-24
7
手后前位体位示意图
2020-12-24
8
手后前位照片
• ①显示第2~5掌、指骨正位影像, 拇指的掌、指骨斜位像。

冠脉解剖简析及冠脉造影体位解读ppt课件

冠脉解剖简析及冠脉造影体位解读ppt课件

精品课件
16
右冠左前斜位似字母 “C”
精品课件
17
右冠右前斜位似字母 “L”
精品课件
18
右前斜(RAO)30º+足位(Cau)20º(肝位)
观察LAD、LCX起始部、LCX体部、钝缘支(OM) 开口和体部
精品课件
19
右前斜(RAO)30º+头位(Cra)20º(右肩位)
观察L精A品D课件中、远段
冠状动脉的解剖简析 及冠脉造影体位解读
精品课件
1
右冠状动脉 (RCA)
精品课件
2
右冠状动脉
起源
右冠窦(低于左冠起源)
走行
沿右AV沟绕向心十字交叉部, 发出PDA(85%); 继续前行,在左房室沟发出PL。
支配心肌
支配25%-35%的左心室
精品课件
3
右冠状动脉
其他分支血管
• 圆锥动脉(Conus A):通 常其起源非常近端,经过RV 流出道向前向上行走,其方 向指向LAD。
• 窦房结动脉(SAN A):斜 向后通过房间隔的上部和RA 的前壁,供应窦房结。
精品课件
4
右冠状动脉
其他分支血管
• 右室支(Right Ventricular), 锐缘支(Acute Marginal): 起源于RCA的中段,供应RV前 壁。
• 房室结动脉(AVN A):起源 于或靠近心十字交叉部,供应 房室结。
观察RCA中段
精品课件
28谢谢精品Fra bibliotek件29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管造影摄影体位归
纳总结
颈内动脉造影常规体位是标准的正侧位。

透视矫正体位时--
正位为两岩骨对称位于眼眶内下2/3,
侧位为水平侧位两外耳孔重合,必要时倾斜X线球管。

对于动脉瘤等某些病变,可加照斜位。

15°~30°的斜位,以显示动脉瘤的根部。

左前斜60°~65°位可使主动脉弓、颈动脉及椎动脉清晰显示且彼此分离;
70°左或右后斜位,可使颈内与颈外动脉起始部分离;
30°斜位可较好分辨颈内动脉虹吸部。

椎动脉造影常规位是标准的侧位,汤氏位及华氏位。

透视下矫正体位,汤氏位时增强器向头端倾斜30°~50°,两岩骨位于两眼眶的上缘,可见枕骨大孔;侧位为水平侧位两外耳孔重合。

8°后前斜位可使上矢状窦与中线静脉系统分离;25°左或右前斜位可显示乙状窦与颈静脉球。

DSA的成像方式:常规脉冲方式,2~3帧/s,曝光至静脉窦显示为止。

不配合易动者可选用超脉冲方式,25帧/s。

颈总动脉摄标准正位和侧位后,取左、右前斜位15°~30°。

颈外动脉造影取正位和侧位,根据颈外动脉分支的解剖走向加摄不同角度的左或右前斜位或头足、足头位,以完全显示病变而无重叠现象。

采用DSA脉冲方式成像,每秒2~3帧,曝光至静脉期显示。

肺动脉造影常规采集正侧位影像,肺栓塞者加斜位。

支气管动脉造影常规采集正位影像,必要时加摄侧位或斜位。

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胸廓内动脉常规正位即可,必要时加照15°~30°的斜位。

造影选用DSA的脉冲方式成像,采像帧率2帧/s
上腔静脉成像常规取正位,为了多方位观察上腔静脉阻塞的情况及侧支循环的情况,可采集或侧位或斜位图像,便于确切诊断及介入治疗。

左心室造影:通常取右前斜位30°或加向头斜20°~30°位,及左前斜位60°或加向头倾斜30°位摄影,后者对室间隔和侧后壁显示较好。

主要是观察左心室功能,心室壁病变及二尖瓣功能等。

左冠状动脉造影:一般是多角度方位双向球管摄影:
A:侧位增强器左前斜40°~60°,正位增强器右前斜30°~50°;
B:侧位增强器左前斜20°~25°,足倾位20~35°,正位增强器右前斜65°~70°,头倾位20°~25°;
C:侧位增强器左前斜20°~25°,头倾位15°~20°;正位增强器右前斜45°~55°,足倾位15°~20°。

上述三组正、侧位球管的多方位曝光采集成像,基本上解决了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分支的满意显示,使冠脉的病变充分暴露出来。

右冠状动脉造影,一般取两个相互垂直的位置即可,常用侧位增强器左前斜45°~55°,正位增强器右前斜35°~45°。

冠状动脉造影:两个相互垂直角度摄影及头倾位和足倾位复合角度采集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一般取左前斜位和右前斜位。

旋转的角度要在透视下选择决定,决定倾斜的角度多少,与心脏位置类型(横位心、垂直位心等),心脏大小,左右心室增大情况和比值,横膈位,冠状动脉开口位置、分支和分布型式等因素有关。

因此标准倾斜角度的多少是相对的,应根据病人的情况具体确定。

左冠状动脉近段分支较多,相互重叠,往往在常规位造影后根据具体情况加照头倾或足倾,再复合左或右前斜位,才能使其分开,并进行多方位观察。

心脏病的造影诊断,多角度摄影十分重要以提高病理解剖诊断的水平,便于心脏外科手术。

以及各腔室的造影一般首选标准正位,该体位对复杂性心脏畸形很有用,它给人们一个整体印象。

在此基础上再加照各种角度的斜位和足倾位或头倾位。

常用的轴位摄影有长轴斜位、四腔位和半坐位。

长轴斜位:影像增强器向病人左侧转动65°~70°,同时向头端倾斜25°~30°,使室间隔前半部及二尖瓣环与X线呈切线位,左心室流出道拉长显示。

适用于显示室间隔缺损的大小、位置和数目,显示左心室流出道狭窄;显示二尖瓣前瓣与半月瓣的连接关系;对大血管转位、右心室双出口和法洛四联征的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显示复杂畸形并伴有冠状动脉异常;主动脉窗充分展开,有利于动脉导管未闭、主动脉缩窄和主动脉弓离断等畸形的显示。

四腔位:增强器向病人左侧转动45°~50°,再向头侧转40°~50°,仰卧,足向右斜,使身体长轴与台面中线呈10°~15°角。

这样使整个房间隔及室间隔的后半部与射线呈切线位,四个房室相互分开,左右房室也分开,且呈正面观。

适用于心内膜垫缺损,二尖瓣或三尖瓣骑跨,房室间隔缺损,单心室和三尖瓣闭锁。

半轴位,又名肺动脉轴位。

增强器向头端倾斜30°~45°,使肺动脉与X线垂直,可显示肺动脉瓣、主干、分叉和分支全貌。

适用于法洛四联症,使主肺动脉分开,左、右动脉分支无重叠;假性动脉干,使肺动脉主干,分支及侧支展开无重叠;异位左肺动脉,以及双主动脉弓构成的血管环。

某些疾病采用复合的摄影角度,对显示某一特定部位很有帮助。

肺动脉狭窄:正位加增强器向头端倾斜20°~35°,或右前斜5°~10°,加增强器向头端倾斜20°~25°,清楚显示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

心房间隔缺损:左前斜20°~35°,加增强器向头端倾斜20°~30°位,清楚显示房间隔。

左前斜50°~70°,加增强器向头端倾斜20°~30°位,可显示室间隔前部、二尖瓣口、二尖瓣至主动脉的延续部、主动脉口。

右前斜30°~45°,加增强器向足端倾斜20°~30°,加增强器向头端倾斜20°~30°,可显示右心室漏斗部。

主动脉造影:最佳体位是45°~65°的左前斜位,使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呈平面显示。

对特殊病变可在此基础上加照正位、侧位和左前长轴斜位(增强器向病人左侧转动65°~70°,同时向头端倾斜25°~30°)。

肺动脉造影:体位可用正位,增强器向病人头端倾斜20°~35°;或右前斜5°~10°,增强器向病人头端倾斜20°~35°;或肺动脉轴位亦称半坐位:即病人仰卧,增强器向头端倾斜30°~45°。

可显示肺动脉瓣、主干、分叉和分支的全貌。

腹腔动脉和肝动脉造影均采用正位,对于动脉瘤和血管主干相互重叠者,可选用不同角度的左或右前斜位,以使病变暴露清晰
腹主动脉造影:一般摄正位,对于动脉瘤蒂显示或避免血管的重叠,常常加摄左或右不同角度的斜位,必要时摄侧位;
腹腔动脉造影:一般取正位,必要时加摄一定角度的斜位,了解动脉瘤的全貌;
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造影:正位摄影即可。

肠系膜上动脉瘤时加照不同角度左前斜位,但肠系膜下动脉造影,为了避免膀胱充盈的对比剂与直肠乙状结肠区域重叠,可采用轻度的左后斜位,使乙状结肠曲充分展开。

对肠系膜动脉闭塞者,且病变在动脉起始处或距血管开口3cm以内时,应摄侧位。

腹主动脉造影:取正位;
选择性肾动脉造影:在正位的基础上,加摄向同侧倾斜影像增强器7°~15°的斜位,以使肾动脉完全显示;
肾上腺动脉造影:取正位,必要时加摄向同侧倾斜10°~20°斜位,以利于显示该侧肾上腺动脉。

胰腺、脾脏及胆系供应动脉造影:一般用正位。

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动静脉瘘、动静脉畸形,需要显示病变全貌,则加摄不同角度的斜位。

下腔静脉造影:常规正位,根据病变的显示情况加摄左、右斜和侧位。

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及髂内、外动脉的分支造影:常规正位。

对于盆腔出血动脉的显示,以便介入治疗和插管。

动脉瘤的切线位显示,狭窄或闭塞血管病变的多方位显示等,可用不同角度的左、右斜位采集成像。

子宫输卵管减影造影: 造影体位一般取正位。

有时为了防止阴道金属扩阴器与子宫输卵管的重叠,或者子宫与输卵管相重,可将影像增强器向头倾斜一定的角度,以保证子宫输卵管无重叠而充分显像。

髂总静脉和髂内外静脉造影:常规正位,为详细了解阻塞的情况,可多方位观察,采用不同角度的左、右斜位DSA采集成像。

上肢动脉和静脉造影:常规体位是正侧位。

由于显影血管相互重叠,可根据正侧位血管的显影情况加照不同角度的斜位,以明确病变的形态、范围、狭窄程序以及动脉瘤的瘤蒂,动静脉瘘的分流处、静脉瓣功能。

下肢血管造影:体位常用正位,对于狭窄或闭塞的血管病变或动脉瘤,或病变血管相重叠,则应多方位观察而加摄左或右前斜位,必要时加照侧位以明确病变范围、程度和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