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氮化和软氮化的区别概念

合集下载

氮化处理——精选推荐

氮化处理——精选推荐

氮化处理氮化处理⼀、定义氮化[1];渗氮nitrding,nitrogen case hardenin在⼀定温度下⼀定介质中使氮原⼦渗⼊⼯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艺。

常见有液体渗氮、⽓体渗氮、离⼦渗氮。

氮化处理⼜称为扩散渗氮。

⽓体渗氮在1923年左右,由德国⼈Fry⾸度研究发展并加以⼯业化。

由于经本法处理的制品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耐疲劳性、耐蚀性及耐⾼温,其应⽤范围逐渐扩⼤。

例如钻头、螺丝攻、挤压模、压铸模、鍜压机⽤鍜造模、螺杆、连杆、曲轴、吸⽓及排⽓活门及齿轮凸轮等均有使⽤。

⼆、氮化⽤钢简介传统的合⾦钢料中之铝、铬、钒及钼元素对渗氮甚有帮助。

这些元素在渗氮温度中,与初⽣态的氮原⼦接触时,就⽣成安定的氮化物。

尤其是钼元素,不仅作为⽣成氮化物元素,亦作为降低在渗氮温度时所发⽣的脆性。

其他合⾦钢中的元素,如镍、铜、硅、锰等,对渗氮特性并⽆多⼤的帮助。

⼀般⽽⾔,如果钢料中含有⼀种或多种的氮化物⽣成元素,氮化后的效果⽐较良好。

其中铝是最强的氮化物元素,含有0.85~1.5%铝的渗氮结果最佳。

在含铬的铬钢⽽⾔,如果有⾜够的含量,亦可得到很好的效果。

但没有含合⾦的碳钢,因其⽣成的渗氮层很脆,容易剥落,不适合作为渗氮钢。

⼀般常⽤的渗氮钢有六种如下:(1)含铝元素的低合⾦钢(标准渗氮钢)(2)含铬元素的中碳低合⾦钢SAE 4100,4300,5100,6100,8600,8700,9800系。

(3)热作模具钢(含约5%之铬)SAE H11(SKD–61)H12,H13(4)肥粒铁及⿇⽥散铁系不锈钢SAE 400系(5)奥斯⽥铁系不锈钢SAE 300系(6)析出硬化型不锈钢17-4PH,17–7PH,A–286等含铝的标准渗氮钢,在氮化后虽可得到很⾼的硬度及⾼耐磨的表层,但其硬化层亦很脆。

相反的,含铬的低合⾦钢硬度较低,但硬化层即⽐较有韧性,其表⾯亦有相当的耐磨性及耐束⼼性。

因此选⽤材料时,宜注意材料之特征,充分利⽤其优点,俾符合零件之功能。

硬氮化、软氮化

硬氮化、软氮化

硬氮化和软氮化工艺等方面的比较我在外工作多年,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客户送来的产品需要氮化处理。

但当我们问到是氮化或软氮化时,他们就不知到了。

因为他们都是机械设计方面的技术人员,对热处理知识了解的不是太多。

所以,我们就得耐心的给他们讲解氮化和软氮化的区别和性能,包括生产成本等等。

所以,有必要将氮化和软氮化的工艺特点及主要应用范围进行了整理,供机械设计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参考。

一、硬氮化和软氮化方法、特点及主要应用范围。

二、国家标准对软氮化和硬氮化工艺方面的要求:1、GB/T18177-2000《钢的气体渗氮》(硬氮化)根据不同的渗层有多种工艺供选择。

2、⑴JB/T4155-1999《气体氮碳共渗》(软氮化)一般只有一个工艺范围供选择,常用的共渗温度为540-570℃,保温2-4H,处理过程要注意炉温波动及渗剂的加入量;工件进炉后,排气速度宜快,升温速度要控制,必要时可采取预热措施。

⑵对表面色泽有要求的工件,在升温阶段及共渗后冷却过程中,必须在渗氮气氛或其它保护气氛中进行。

三、检测方面:1、GB/T18177-2000《钢的气体渗氮》中检验方法中规定:⑴裂纹、开裂等可用肉眼判别,也可采用磁粉或渗透探伤等方法鉴别。

⑵表面硬度检验:根据产品要求以及渗层深度采用不同的负荷。

⑶渗层脆性检验:共5级,一般零件1-3级合格,重要零件1-2级合格。

⑷渗氮层疏松检验:共5级,一般零件1-3级合格,重要零件1-2级合格。

⑸渗氮扩散层中氮化物检验:共5级,一般零件1-3级合格,重要零件1-2级合格。

2、JB/T4155-1999《气体氮碳共渗》(软氮化)中检验方法中规定:⑴表面硬度及渗层深度见下表气体氮碳共渗后的表面硬度和渗层深度⑵化合物疏松层是其必检项目。

共5级,一般零件1-3级合格,重要零件1-2级合格。

四、软氮化和硬氮化之间的比较:1、渗层组织:软氮化后的渗层组织与气体氮化相似,由化合物层和扩散层组成。

氮化处理的工艺

氮化处理的工艺

氮化包括气体氮化、辉光离子氮化与软氮化,软氮化就是一种通俗的叫法,严格的讲,软氮化就是一种以渗氮为主的低温氮碳共渗,主要特点就是渗速快(2-4h),但渗层薄(一般在0、4以下),渗层梯度陡,硬度并不低,如果就是液体氮化,硬度甚至略高于气体氮化。

气体氮化可以做到深渗层,它的硬度梯度缓,比软氮化承受的载荷高,外观漂亮,缺点就是周期长,表面有脆性相,一般要有一道精加工(加工余量很小,一般1丝到2丝)。

辉光离子氮化有气体氮化的优点,在0、4㎜渗层以下,渗速比气体氮化快的多,而且表面不会有脆性相,可以局部氮化,缺点就是成本略高,对形状复杂或带长孔的工件效果不好。

变形方面应该就是辉光离子氮化变形最小,实际中相差很小,很多时候几乎一样氮化包括气体氮化、辉光离子氮化与软氮化,软氮化就是一种通俗的叫法,严格的讲,软氮化就是一种以渗氮为主的低温氮碳共渗,主要特点就是渗速快(2-4h),但渗层薄(一般在0、4以下),渗层梯度陡,硬度并不低,如果就是液体氮化,硬度甚至略高于气体氮化。

气体氮化可以做到深渗层,它的硬度梯度缓,比软氮化承受的载荷高,外观漂亮,缺点就是周期长,表面有脆性相,一般要有一道精加工(加工余量很小,一般1丝到2丝)。

辉光离子氮化有气体氮化的优点,在0、4㎜渗层以下,渗速比气体氮化快的多,而且表面不会有脆性相,可以局部氮化,缺点就是成本略高,对形状复杂或带长孔的工件效果不好。

变形方面应该就是辉光离子氮化变形最小,实际中相差很小,很多时候几乎一样。

软氮化实质上就是以渗氮为主的低温氮碳共渗,钢的氮原子渗入的同时,还有少量的碳原子渗入,其处理结果与一般气体氮化相比,渗层硬度较氮化低,脆性较小,故称为软氮化。

1、软氮化方法分为:气体软氮化、液体软氮化及固体软氮化三大类。

目前国内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气体软氮化。

气体软氮化就是在含有活性氮、碳原子的气氛中进行低温氮、碳共渗,常用的共渗介质有尿素、甲酰胺、氨气与三乙醇胺,它们在软氮化温度下发生热分解反应,产生活性氮、碳原子。

软氮化的作用

软氮化的作用

软氮化的作用
嘿,咱今儿来聊聊软氮化这玩意儿的作用,那可真是相当了不起啊!
你想想看,这软氮化就像是给金属施了一场魔法。

它能让金属表面变得更硬,就好比一个普通人突然练成了铁布衫,那可就厉害了,能抵御好多外界的冲击呢!这要是用在那些经常要和各种东西摩擦碰撞的零件上,不就大大延长了它们的使用寿命嘛!
而且啊,软氮化还能让金属更耐磨呢!就好像给金属穿上了一双超级耐磨的鞋子,不管走多远的路,都不容易磨损。

这对于那些长期工作、不断运转的机械部件来说,简直就是福音啊!有了软氮化,它们就能更持久地发挥作用,不用老是担心被磨坏啦。

还有呢,软氮化能提高金属的耐腐蚀性能呀!就如同给金属罩上了一层保护罩,那些腐蚀性的东西想要侵蚀它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在一些恶劣的环境下,比如潮湿啊、有酸碱物质的地方,经过软氮化处理的金属就能稳稳地坚守岗位,不会轻易被腐蚀掉。

咱再打个比方,软氮化就像是给金属做了一次全方位的美容护理。

让它从里到外都变得更强大、更耐用。

你说,这作用大不大?这不就相当于给我们的各种工具、机械都加持了一层厉害的光环嘛!
你说要是没有软氮化这技术,那得有多少金属制品用不了多久就报废了呀!那得浪费多少资源,花多少钱去更换啊!软氮化这作用,真的是不能小瞧啊!它让金属变得更优秀,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和保障。

所以啊,软氮化真的是个宝啊!它让金属焕发出新的活力,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咱可得好好感谢那些发明和研究软氮化技术的人,是他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让金属制品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怎么样,现在你是不是对软氮化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啦?。

软氮化原理

软氮化原理

软氮化原理
一、软氮化原理是啥呢?
软氮化啊,其实就是一种表面处理技术啦。

它主要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把氮原子渗入到工件的表面。

这氮原子可调皮了呢,它就往工件表面的那些小缝隙、小晶格里面钻呀。

你可以想象一下,工件就像一个小房子,氮原子就是那些想找地方住的小客人。

软氮化的这个过程,就像是小客人在找房子的空房间住进去一样。

这个过程中呢,氮原子和工件表面的铁原子之类的呀,就会发生一些反应,形成一些特殊的化合物层。

这些化合物层可厉害了,它们能让工件的表面硬度增加,就好像给工件穿上了一层坚硬的铠甲一样。

而且啊,还能提高工件的耐磨性呢,就像给它穿上了一双耐磨的鞋子,让它在各种摩擦的环境里都能走得更久更远。

还有哦,软氮化后的工件,它的抗腐蚀性也会变强。

就像给工件打了一把抗腐蚀的小伞,在那些容易生锈或者被腐蚀的环境里,它就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啦。

软氮化的原理涉及到一些化学和物理的知识啦。

从化学角度来说,氮原子和铁原子的结合是有一定的化学键形成的,这些化学键让表面的结构变得更加稳定。

从物理角度看呢,氮原子进入工件表面后,会改变表面的晶格结构,让它变得更加紧凑,这样硬度就增加了。

反正呀,软氮化就是一个超级有用的表面处理技术,能让好多
工件变得更厉害、更耐用呢。

软氮化热处理

软氮化热处理

软氮化热处理为了缩短氮化周期,并使氮化工艺不受钢种的限制,在近年间在原氮化工艺基础上发展了软氮化和离子氮化两种新氮化工艺。

软氮化实质上是以渗氮为主的低温氮碳共渗,钢的氮原子渗入的同时,还有少量的碳原子渗入,其处理结果与一般气体氮化相比,渗层硬度较氮化低,脆性较小,故称为软氮化。

1、软氮化方法分为:气体软氮化、液体软氮化及固体软氮化三大类。

目前国内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气体软氮化。

气体软氮化是在含有活性氮、碳原子的气氛中进行低温氮、碳共渗,常用的共渗介质有尿素、甲酰胺、氨气和三乙醇胺,它们在软氮化温度下发生热分解反应,产生活性氮、碳原子。

活性氮、碳原子被工件表面吸收,通过扩散渗入工件表层,从而获得以氮为主的氮碳共渗层。

气体软氮化温度常用560-570℃,因该温度下氮化层硬度值最高。

氮化时间常为2-3小时,因为超过2.5小时,随时间延长,氮化层深度增加很慢。

2、软氮化层组织和软氮化特点:钢经软氮化后,表面最外层可获得几微米至几十微米的白亮层,它是由ε相、γ`相和含氮的渗碳体Fe3(C,N)所组成,次层为的扩散层,它主要是由γ`相和ε相组成。

软氮化具有以下特点:(1)、处理温度低,时间短,工件变形小。

(2)、不受钢种限制,碳钢、低合金钢、工模具钢、不锈钢、铸铁及铁基粉未冶金材料均可进行软氮化处理。

工件经软氮化后的表面硬度与氮化工艺及材料有关。

3、能显著地提高工件的疲劳强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在干摩擦条件下还具有抗擦伤和抗咬合等性能。

4、由于软氮化层不存在脆性ξ相,故氮化层硬而具有一定的韧性,不容易剥落。

因此,目前生产中软氮化巳广泛应用于模具、量具、刀具(如:高速钢刀具)等、曲轴、齿轮、气缸套、机械结构件等耐磨工件的处理。

气体氮化

气体氮化

与渗氮区别主要是:1.在一定温度下向试件表面渗入氮、碳,以渗氮为主,但非单纯渗氮。

2.处理时间比氮化短。

3.其表面白层相比渗氮白层而言脆性要小。

4.软氮化应用的材料比较广泛。

5软氮化比普通氮化周期短,温度略低,因此变形更小,但硬度和氮化层厚度略差,且气体软氮化无毒氮化处理又称为扩散渗氮。

气体渗氮在1923年左右,由德国人Fry首度研究发展并加以工业化。

由於经本法处理的制品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耐疲劳性、耐蚀性及耐高温,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例如钻头、螺丝攻、挤压模、压铸模、鍜压机用鍜造模、螺杆、连杆、曲轴、吸气及排气活门及齿轮凸轮等均有使用。

一、氮化用钢简介传统的合金钢料中之铝、铬、钒及钼元素对渗氮甚有帮助。

这些元素在渗氮温度中,与初生态的氮原子接触时,就生成安定的氮化物。

尤其是钼元素,不仅作为生成氮化物元素,亦作为降低在渗氮温度时所发生的脆性。

其他合金钢中的元素,如镍、铜、硅、锰等,对渗氮特性并无多大的帮助。

一般而言,如果钢料中含有一种或多种的氮化物生成元素,氮化后的效果比较良好。

其中铝是最强的氮化物元素,含有0.85~1.5%铝的渗氮结果最佳。

在含铬的铬钢而言,如果有足够的含量,亦可得到很好的效果。

但没有含合金的碳钢,因其生成的渗氮层很脆,容易剥落,不适合作为渗氮钢。

一般常用的渗氮钢有六种如下:(1)含铝元素的低合金钢(标准渗氮钢)(2)含铬元素的中碳低合金钢SAE 4100,4300,5100,6100,8600,8700,9800系。

(3)热作模具钢(含约5%之铬)SAE H11 (SKD – 61)H12,H13(4)肥粒铁及麻田散铁系不锈钢SAE 400系(5)奥斯田铁系不锈钢SAE 300系(6)析出硬化型不锈钢17 - 4PH,17 – 7PH,A – 286等含铝的标准渗氮钢,在氮化后虽可得到很高的硬度及高耐磨的表层,但其硬化层亦很脆。

相反的,含铬的低合金钢硬度较低,但硬化层即比较有韧性,其表面亦有相当的耐磨性及耐束心性。

碳氮共渗和硬氮化

碳氮共渗和硬氮化

碳氮共渗和硬氮化
碳氮共渗和硬氮化是两种不同的金属表面处理技术,区别如下:1、处理工艺不同。

碳氮共渗是向钢的表层同时渗入碳和氮的过程,以渗碳为主同时渗入氮的化学热处理工艺;硬氮化是向金属表面渗入氮原子的过程,是使金属表面获得一层致密的氮化物薄膜的化学热处理工艺。

2、处理温度不同。

碳氮共渗的温度最高,一般为560~570℃;硬氮化的温度较低,一般为500~520℃。

3、处理时间不同。

碳氮共渗的时间一般为2~3小时;硬氮化的时间一般为12至15小时。

4、应用不同。

碳氮共渗应用于模具零件表层;硬氮化应用于高速钢刀具、精密磨具、量具及某些耐磨零件的表面强化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氮化白亮层硬氮化表面白层不可避免地出现ε多相化合物层(Fe2--3N),脆性大,所以氮化后需将此层磨削去掉
软氮化表面的多相化合物白层中没有硬氮化白层中高脆性的Fe2N。

通常白层中的Fe3N与Fe4N约占80%、碳化物约占20%。

该化合物白层即为抗磨层。

所以软氮化必须获得一定白亮层才算合格。

两者氮化的用处
一般氮化应用于载荷大,接触疲劳相对要求高的工件,强调深层深度。

而软氮化的作用就是渗速快,一般用于载荷小的工件,渗层要求浅。

两者氮化概念
1,硬氮化:学名‘渗氮’,也有人称为常规氮化。

渗入钢表面的是单一的‘氮’元素,在方法上有气体法和离子法等。

对于结构零件通常选用的钢种为含铬、钼、钛、铝等合金元素的专用钢,也有在其它钢种上进行渗氮的,例如不锈钢、模具钢等。

渗氮处理的温度通常在480~540℃范围(既要保持工件的心部的调质硬度又要使渗氮层的硬度达到要求值),处理的时间按照要求深度不同,一般为15~70小时,甚至更长。

渗氮的着眼点是希望获得较深厚度(0.1~0.65mm,也有要求更深一些的)具有高硬度的呈弥散状的合金氮化物层(即扩散层),对于出现外表层的化合物层(白亮层)则希望尽可能的浅簿,甚至希望没有。

2,软氮化:学名‘氮碳共渗’,早期把苏联(俄罗斯)的液体法翻译为‘低温氰化’。

现在国内流行的有气体法、无(低)毒液体法和离子法。

渗入钢表面的元素以‘氮’为主,同时添加了‘碳’。

碳的加入使表面化合物层(白亮层)的形成和性能得到某些甚至是明显的改善。

这里要强调一下,和渗氮不同的地方是:氮碳共渗的着眼点是希望获得一定厚度(一般为10~20μm,也有要求20μm以上的,目前实验室里据称在碳素钢上曾经达到的厚度为110μm)硬度高、脆性小、没有或很少疏松等性能优良的白亮层,至于次表面的扩散层,按照钢种和使用要求不同虽然有时需要作某些调整,但处于次要地位了。

氮碳共渗的适用广泛,几乎覆盖所有常用钢种和铸铁。

以碳素钢为例,按照氮碳共渗处理的温度分为铁索体氮碳共渗(520~590℃)和奥氏体氮碳共渗(600~720℃),处理的时间一般为2~6小时,前者获得的白亮层为铁氮化合物,后者快冷后在铁氮化合物层的下面还有一层含氮奥氏体+马氏体层(5~12μm)。

为了增强和改善白亮层的性能,我国的热处理工作者还采用了在渗氮的同时又单独或组合添加硼、氧、硫、稀土等元素,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大都不同程度的取得看得出来的效果。

这种探索,至今方兴未艾,是热处理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热点之一。

3,‘软氮化’含义不是指获得的硬度比所谓的‘硬氮化’的硬度低,而是含有简便、省事、费用低
的意思。

氮化处理技术氮化作为热处理中的一项重要处理工艺,它有着多种形式。

每一种工艺都对应着不同的性能特点,希望在此大家谈谈自己的经验与看法,以便共同提高。

我单位的氮化处理常用的就有六种,当然了也包括了复合氮化技术。

复合氮化——QPQ
这一类氮化处理的特点是:高耐磨、高抗氧化能力。

它主要克服的是摩擦磨损,其抗咬合能力非常的强,接近渗硫后的效果。

概念:(软)氮化是向钢的表面层渗入氮原子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表面硬度和耐磨性,以及提高疲劳强度和抗腐蚀性。

它是利用氨气或含氮原子的有机液体在加热时分解出活性氮原子,被钢吸收后在其表面形成氮化层,同时向心部扩散。

氮化通常利用专门设备或井式渗(氮)碳炉来进行。

适用于各种高速传动精密齿轮、机床主轴(如镗杆、磨床主轴),高速柴油机曲轴、阀门、工具等。

氮化工件工艺路线:锻造-退火-粗加工-调质-精加工-除应力-粗磨-氮化-精磨或研磨(一般情况下氮化后直接使用)。

由于氮化层薄,并且较脆,因此要求有较高强度的心部组织,所以要先进行调质热处理,获得回火索氏体,提高心部机械性能,保证氮化层质量。

钢在氮化后,不再需要进行淬火便具有很高的表面硬度及耐磨性。

氮化处理温度低,变形很小,它与渗碳、感应表面淬火相比,变形小得多。

钢的软氮化:又名氮碳共渗;氮碳共渗是向钢的表层同时渗入碳和氮的过程,习惯上氮碳共渗又称作氰化。

目前以气体氮碳共渗(即气体软氮化)应用较广。

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钢的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和抗咬合性渗氮(软氮化)的常见缺陷
一、硬度偏低
生产实践中,工件渗氮(软氮化)后其表面硬度有时达不到工艺规定的要求,轻者可以返工,重者则造成报废。

造成硬度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设备方面:如系统漏气造成氧化;
材料:如材料选择欠佳;
前期热处理:如基体硬度太低,表面脱碳严重等;
预先处理:如进炉前的清洁方式及清洁度。

工艺方面:如渗氮(软氮化)温度过高或过低,时间短或氮势不足等等。

所以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找准原因,解决问题。

二、硬度和渗层不均匀
装炉方式不当;气压调节不当;温度不均;炉内气流不合理。

三、变形过大
变形是难以杜绝的,对易变形件,采取以下措施,有利于减小变形:
渗氮(软氮化)前应进行稳定化处理;
渗氮(软氮化)过程中的升、降温速度应缓慢;
保温阶段尽量使工件各处的温度均匀一致。

对变形要求严格的工件,如果工艺许可,尽可能采用较低的氮化(软氮化)温度。

四、处观质量差
渗氮(软氮化)件出炉后首先用肉眼检查外观质量,钢件经渗氮(软氮化)处理后表面通常呈银灰(蓝黑色)色或暗灰色(蓝黑色),不同材质的工件,氮化(软氮化)后其表面颜色略有区别,钛及钛合金件表面应呈金黄色。

五、脉状氮化物
氮化(特别是离子氮化)易出现脉状氮化物,即扩散层与表面平行走向呈白色波纹状的氮化物。

其形成机理尚无定论,一般认为与合金元素在晶界偏聚及氮原子的扩散有关。

因此,控制合金元素偏聚的措施均有利于减轻脉状氮化物的形成。

工艺参数方面,渗氮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越易促进脉状组织的形成,如工件的棱角处,因渗氮温度相对较高,脉状组织比其它部位严重得多。

软氮化
为了缩短氮化周期,并使氮化工艺不受钢种的限制,在近年间在原氮化工艺基础上发展了软氮化和离子氮化两种新氮化工艺。

软氮化实质上是以渗氮为主的低温氮碳共渗,钢的氮原子渗入的同时,还有少量的碳原子渗入,其处理结果与一般气体氮化相比,渗层硬度较氮化低,脆性较小,故称为软氮化。

1、软氮化方法分为:气体软氮化、液体软氮化及固体软氮化三大类。

目前国内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是气体软氮化。

气体软氮化是在含有活性氮、碳原子的气氛中进行低温氮、碳共渗,常用的共渗介质有尿素、甲酰胺、氨气和三乙醇胺,它们在软氮化温度下发生热分解反应,产生活性氮、碳原子。

活性氮、碳原子被工件表面吸收,通过扩散渗入工件表层,从而获得以氮为主的氮碳共渗层。

气体软氮化温度常用560-570℃,因该温度下氮化层硬度值最高。

氮化时间常为2-3小时,因为超过2.5小时,随时间延长,氮化层深度增加很慢。

2、软氮化层组织和软氮化特点:钢经软氮化后,表面最外层可获得几微米至几十微米的白亮层,
它是由ε相、γ`相和含氮的渗碳体Fe3(C,N)所组成,次层为的扩散层,它主要是由γ`相和ε相组成。

软氮化具有以下特点:
(1)、处理温度低,时间短,工件变形小。

(2)、不受钢种限制,碳钢、低合金钢、工模具钢、不锈钢、铸铁及铁基粉未冶金材料均可进行软氮化处理。

工件经软氮化后的表面硬度与氮化工艺及材料有关。

3、能显著地提高工件的疲劳强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在干摩擦条件下还具有抗擦伤和抗咬合等性能。

4、由于软氮化层不存在脆性ξ相,故氮化层硬而具有一定的韧性,不容易剥落。

因此,目前生产中软氮化巳广泛应用于模具、量具、刀具(如:高速钢刀具)等、曲轴、齿轮、气缸套、机械结构件等耐磨工件的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