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心得--刘然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四篇.doc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四篇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中的“鲶鱼效应”后,我感触颇多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四篇文章的阅读体会,仅供参考!《教育中的心理效应》阅读体验1《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由北京师范大学刘如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是学校为每位老师统一订购的本学期必读的书之一。
经过多年的教学,我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教育中的规律和现象。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研究还不够深入,我还不能在教育过程中自由运用。
本书从简单的心理概念和心理效应入手,引导教师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注意哪些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指导方法和注意事项。
它易于理解和使用,在阅读过程中对他们很有帮助,而且读起来也很开心。
今天,我想谈谈我自己的经历和收获对第一部分教学的心理影响。
1:如何充分发挥我们的记忆能力1:短期记忆的容量是多少-7 2规则如果你的短期记忆和普通人一样,你可以回忆起7个字母,至少5个字母,最多9个字母,或7个2个字母这个有趣的现象就是神奇的7 2效应这条规则最早是由爱尔兰哲学家威廉·哈密顿在19世纪中叶提出的。
2:超越7 2-“块内存”只能容纳“7”短期记忆?例如,”合作”可以很快将这个序列理解为一个单词,意思是“合作”,并且可以很好地回忆起来。
这难道不是与短期记忆的“7·2”效应相反吗?不,这只是魔法“7 2”中的另一个奇怪现象因为短期记忆中的信息单位“组块”具有神奇的弹性,一个字母就是一个组块,一个由多个字母组成的单词也是一个组块,甚至更小的单位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组合成熟悉的单位:更大的单位,熟悉知识也会影响它。
例如,对于不懂心理学的人来说,五个词“认知心理学”是五个词块。
对那些稍微了解心理学的人来说,它是两大块(认知和心理学);对于专业心理学学生和心理学家来说,这五个词只有一个词块。
然而,不管人们储存什么样的组块,短期记忆的容量是7 2个组块。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从大量的可用信息中找到一些方法来形成少量的组块,我们的记忆广度将会大大增加。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三篇)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深入探讨了教育与心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现代教育体系的改善与优化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指导。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教育对个体心理产生的影响,揭示了教育在塑造个体心理特征方面的重要性。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感教育的良好与否对个体的心态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书中,作者首先介绍了教育中存在的几种心理效应。
其中,正向强化是其中最为普遍且重要的心理效应之一。
教育环境中的正向强化,能够增强个体对于积极行为的动机和信心,激发个体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例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于孩子的赞许和鼓励,能够有效地增强孩子对于良好行为的积极性,推动孩子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取得更好的成就。
而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肯定和鼓励,也能够增强学生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和自尊心,促使他们更有动力去学习和参与集体活动。
通过正向强化,教育能够激发个体的潜能和积极性,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然而,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负面的心理效应。
例如,负向强化是其中之一。
过度的批评和指责,能够使个体产生自卑和自我否定的心理,阻碍其个人发展。
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于孩子的过度指责,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和抑郁情绪。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过度批评和惩罚,也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自我负面评价和对学习的厌倦心理。
此外,书中还分析了教育中存在的其他心理效应,比如顺从效应、逆反效应等。
这些效应的存在,使人们对于教育的评价和选择必须更加客观和全面。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教育对于个体心理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原先的认知。
教育环境对于个体心理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利用教育资源和调动个体的积极性。
为了实现教育中的正向效应,我们需要建立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
教育者应该注重正向强化,通过赞誉和鼓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避免负向强化,减少对个体的过度批评和指责。
在教育中,要尊重个体的差异和个体的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今年暑假,我阅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所著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刘教授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那些严肃而又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效应与法则。
书中主要归纳了64条心理学的效应与规律,每篇小文前加了一个小故事,让一些原本忽略的事情变成了一个个心理学的规律展现在我们面前,让读者易于了解。
原本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很高深、很难理解的学科,但是,用一个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故事来探寻规律,就让人轻松易懂了。
小故事中的问题情景,仿佛都发生在我们每天熟悉的课堂上、熟悉的学生身上,或许是自己孩子身上。
读了这本书,激发了我探究的兴趣,一个一个的故事读过后,一个一个效应看下来,感觉自己在学习心理学的同时,受到了智慧的启迪,有些豁然开朗的感觉和尝试利用心理学知识的冲动。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布妈妈的启示——依恋心理”。
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己是称职的母亲,我勤恳工作,给孩子买资料,准备学习机,每天辅导孩子,在孩子没做完作业的时候,不绝会打开电视机……我能找出很多理由证明我是个合格的母亲。
可是,我含辛茹苦的养育孩子,他却不领情,觉得我根本不关心他,不在意他,还说他根本就没有感受到我对他的爱。
我不理解,也很困惑。
直到看了“布妈妈的启示——依恋心理”,才明白,小猴子不会喜欢只能提供食物的“金属妈妈”,孩子要的不是一台自动洗衣机、一台自动取款机和一脸严肃只关心学业的母亲,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肯定的微笑、一次善意的提醒、一份无条件的理解……书中说道:不仅是孩子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对教师也是如此。
一直流传的把老师比作慈母,很多情况下,教师在学生心中,或多或少在扮演着类似父母的角色。
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也不能只顾关心孩子们的学习,而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情感。
因为,学生们缺乏爱和自尊的满足,得不到老师的关注,他们就会违反纪律,学习没有动力。
如果在孩子每次回答玩问题后,老师哪怕是轻轻地拍拍他的肩膀,也会给孩子带来幸福感。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

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感1教育是一项良心事业,而教师正是这项良心事业的主导者。
"教者也,长善救失者也。
"读完刘儒德老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使我对这句至理名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初次捧起这本书看到封面醒目的题目时,我的内心十分纠结:一方面深知在现行教育教学中,急需心理学的科学引领,想走近它,另一方面又怕书中的大道理、严肃的学术面孔让我望而生畏,又不敢接近它。
但当我看完前三页后,却不由自主地喜欢上它了,一页一页、一小时一小时的过去了…刘儒德老师把抽象、枯燥无味的大道理,用小故事导入心理学现象,并把教育案例、教育现象与知识结合在一起,让人通俗易懂。
并会让读者既惊叹于作者渊博的学识,又感动于自己有幸能拜读此书,更会本能地联想到从教以来自身的不足与差距。
当然身边也不乏出现模范与榜样,细想也恰好与本书中所述的种种效应紧密链接起来,只是缺少了高大上的学术名词罢了。
在我们的教学中,当孩子们学习不好,纪律涣散的时候,我们除了横眉冷对,又何曾反思过自己的言行与方法,检讨自己"长善救失"的角色尽心了几分呢?此书涉及到的心理学规律和效应多达66条,作者将这66条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大部分展开叙述,真正为广大教师准备了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66条中的每一条都可圈可点可借鉴,我仅就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四条谈谈感想:一、超限效应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但我们经常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而再、再而三、不辞劳苦地纠正批评!甚至成为典型案例,不厌其烦地数落林林总总的不是,更有甚者,过了一段时间,会把这个小错误定期重播一次,恶语相向……这样只能让孩子认为你根本不信任他、不尊重他。
这样的教育下,时间久了,旧疾未除,又添新伤,孩子的身心能得到健康发展吗?我们,何苦而为?此外,下课了,我们是否会经常站在讲台前丝毫没有离开的意思?一遍又一遍,一道又一道,苦口婆心地还在继续讲解?并"无私奉献"地多次占有孩子们的非工具学科课程?……其实这些现象在我们教学中屡见不鲜,我们是否注意到了孩子们面部沮丧的表情、洞察到他们心中的无奈呢?这样的认知超载,真的就达到了我们预期的教育效果吗?二、归因偏差现象在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自我防御成败归因的倾向,尤其在失败时,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800字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800字《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本书都呈现一个经典的实验、故事或者问题情境,以激活读者的先前知识经验,唤起读者探究正文的兴趣。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1拜读刘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让我有哑然失笑、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的案例,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屡见不鲜。
刘儒德教授把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案例娓娓道来,层层剖析,让原本很“玄”的心理学知识,和我们的实际工作挂上了钩,激活了我熟悉的知识经验,受到了智慧的启迪。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64条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并将它们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部分,适用于教师不同方面的工作。
通览全书,感慨良多,归纳如下:一、教学方面1.课堂艺术,注重“鸡尾酒酒会效应”: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课要注意生动性、直观性、语调的抑扬顿挫和身体语言的丰富,如此才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注意对象,不让自己成为学生交头接耳时的注意背景。
此外,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熟悉与他们有关的事物,成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人,而不是凌驾于他们之上的权威符号,就能变成学生过滤不掉的声源。
2.作业布置,注意“超限效应”:“题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可以起到好的效果,但心理学表明:人接受任务、信息和刺激时,存在一个主观的容量,超过这一容量,人就不愿意认真对待这些任务了——过量的作业,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而且还会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u形记忆:学习材料所处的位置不同,学习效果也不同,前面内容对后面内容的干扰叫做前摄抑制;中间部分同时受到了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因而,中间部分记忆效果最差。
而且,学科之间也会相互抑制,材料性制约相似,抑制越严重。
世界上没有让我们过目不忘的“记忆丸”,只有在最重要的时刻安排最重要的事情、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效率才会更高,才会更有收获。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范文.doc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范文在《教育的心理效应》一书中,刘老师粗鲁地讲了一个寓言或一个小故事来指导解释这一原则和规律,他谈到了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原则或计划。
每次他读一节,他都有一种激动人心的感觉:一种快乐和幸福的感觉。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阅读体验,仅供参考!“教育中的心理效应”阅读体验范文1“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暑假期间我通读了一遍。
首先,我最大的体会是:这是一本“教育宝典”,值得每一个教育者去阅读!这里的“教育者”不仅包括从事教育的人,还包括学生的家长。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观点并与文章的思想产生共鸣,我理解作者和作者出书的目的,就像与作者面对面交流一样。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分为三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和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每个类别分别有21、24和19种心理效应更令人欣慰的是,每一种心理效应不仅有生动具体的例子,对效应的透彻分析,而且有根据这种效应在教育中的具体操作。
199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从一个经典实验开始:故事或问题情境,然后介绍这一规则或效果的心理背景,然后举例说明其在教育、教学或管理中的应用。
有几个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南风效应”通过一个南北风竞争的寓言,说明教师应该有一颗像南风一样温暖的心,让学生像春风一样心存感激。
“八足效应”讲述了三位演讲者的演讲故事:“人不是圣人;“能做什么”要求教师从神龛下来,远离神圣的位置,以普通的方式走进学生的生活,这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应该注意的是,“虽然有时出丑不一定是坏事,相反,它也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它不应该被误用。
只有当你有一定的资本时,你才能谨慎行事。
”也有“第十名现象”,这也是目前教育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有些老师关心“人性”,但他们往往把这些关心的焦点放在一些优秀、听话、懂事的学生身上,使这些学生“被溺爱得不得了”,他们在班级和老师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但当他们进入社会后,他们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学习落后的学生。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这是因为“学业成绩测试学生在两个方面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1本周,我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刘儒德教授把严肃的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将“超限效应”、“禁果效应”、“扇贝效应”、“南风效应”、“霍桑效应”、“晕轮效应”、“马太效应”、“蝴蝶效应”、“图形-背景现象”等一系列看似很玄的心理学术语,结合浅显生动的教学案列,娓娓道来,深刻阐述了教育活动中各种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
一篇篇文章读下来,在学习到新的心理学知识的同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2大学里学习心理学,还记得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揭示发展规律的科学。
所以在阅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之前,觉得此书肯定是关于一些枯燥的,抽象的心理定律的,提不起兴趣。
可是读起来发现书中的个个小故事似乎很多都是自己平常教学中的缩影,上个月我阅读了前40页,里面的超限效应,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等无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激起了我继续阅读的欲望,这个月我阅读了思维定势,小步子,大目标―连锁塑造,詹森效应,普雷马克原理,心灵再一次被震撼,我将这些原理与我的教学结合起来收获颇丰。
一、应用连锁塑造矫正孩子的行为习惯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小涛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每到自习课,他总爱离开座位在教室里走来走去。
老师发现小涛在离开座位之前,一般能在座位上待5分钟。
老师和小涛面谈了一次,告诉他如果他能连续5分钟都待在座位上就可以得到一个小奖品,而且时间要从上课开始,每隔5分钟他都有机会获得奖励,一周以后,老师告诉小涛他做得很好,现在要求小涛必须连续坐在座位上10分钟才能得到奖励,但是,这次的奖励要比以前更多。
又过一周后,老师告诉小涛连续坐在座位上15分钟才能得到奖励,而且他会更喜欢这次的奖励。
在这阶段中,小涛表现很好,在自习的30分钟内,小涛没有擅自离开座位一次。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班一个比较调皮的同学颜铭辰,他的纪律特别差管不住自己,年级周通报下来每条几乎都有他的名字,早晨纪律差,课前准备差,桌洞物品摆放杂乱,作业抽查也有他不认真,中午自习和同桌说话等等,看到这样的通报全班同学笑了,他也很无奈的笑了,我也尝试将故事中老师对小涛的做法运用到颜铭辰同学身上,我说如果下周你上通报的次数能减半我不但不惩罚你还给你们小组加2分,结果你猜怎样,渐渐的,他的行为习惯有所改观,效果真的很好。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暑假充电,我有幸拜读了教育心理学家刘儒德的著作《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书中所提到的“心理效应”不仅指心理健康的意识,还包括教师的人格、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在我们日常教育工作中,不同的人们会有不同的心理效应,我们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去关注,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当然,这种心理效应也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平平淡淡才是真,因为每一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寻找自己的答案,找到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
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心理效应”,书中提到的“心理效应”,是指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对学生的尊重、对教育教学的态度、对学生人格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心理效应是指教师在学生面前的心理行为表现,包括对教育教学的态度、学习方法的态度、人际交往以及情绪、情感等心态的表现。
这一观点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在读了书中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认识到:在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是很重要的,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第一件事情;教育的效应是教师教育理念的传播,是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和创新。
教师心理效应是一种以教育者本位意识的自觉行为,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效应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它能够促进教师的工作热状态的调整和工作状态的自由化和教育行为的自觉化,使教育教学的工作更有效。
通过读书对教育教学的观察,让我知道了教师的心理效应是“以人为本”,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教育的方式、手段、方法等并非教师一味地传授知识为主。
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对学生的热情都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且应该是发自教师自己对学生的爱。
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和对学生的热情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且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它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它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它应该是发自内心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书心得
刘然
“乖,吃了这些蔬菜就让你吃肉”
“做完作业后,让你看一小时的电视”
这些说法我们经常在家里听到,特别是奶奶或者是姥姥劝孩子吃饭、学习时说的话。
一般说来,玩和看电视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发生的频率较高;而吃蔬菜和做作业对某些孩子来说是不太喜欢做的事情,发生的频率较低。
这一情况是由普雷马克最早提出,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从而促进低频率活动的发生。
故此这一理论我们称为“普雷马克原理”由于这一方式经常被祖母利用,因此又称为“祖母原则”
这一原则是,让孩子们从两种活动中选择一种:一种是玩游戏机,另一种吃糖果。
当然一些孩子选择了前者,一些孩子选择了后者。
更有趣的是,对于更喜欢吃糖果的孩子,若将吃糖果作为强化物,便可以增加其玩游戏机的频率;相反,对于更喜欢玩游戏机的孩子,若以玩游戏作为强化物,便可提高糖果的量。
由此可见比较喜欢的活动可以用来强化不太喜欢的活动。
在这一原则下,我们应该注意:千万不好颠倒顺序。
例如:母亲对峰峰说:“如果你能够保证在晚上把数学作业做完的话,那么,你现在可以看动画片。
”如果峰峰的数学很差,而母亲又允许他看动画片的话,那么,他就没有动力,也就没有时间去完成作业了。
一边是很艰难的数学,一边是诱人的动画片,缺乏自制的孩子,会一直把动画片看完。
在看动画片的同时,他同时也会心生内疚、产生不安,毕竟他已经答应了要做数学作业。
答应做某事和内疚并不能帮助孩子完成不喜欢做的事情。
完成工作后,在给与其一定的奖励才能成为孩子完成工作的动力。
如果颠倒了顺序,那么,要求孩子去完成某坚不喜欢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
那么这种原则在学校里的体现如何呢?
有看电视、踢足球、和做功课三项活动,某学生喜爱的程度由高到低是看电视、踢足球和做功课。
按照普雷马克原理,我们可以用看电视和踢足球作为奖励做功课的行为。
但条件是学生必须先认真做完功课,然后才能得到看电视或者踢足球。
如果颠倒了做功课与得到奖励的关系,既先看电视或踢足球,然后在做功课,则这种奖励不仅不能促进认真做功课的行为,反而会奖励其他不良行为。
在学校、社会,老师、家长们付出了好多金钱,提供了好多东西来对学生进行强化,而成绩、能力没有明显变化,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强化物的选取不恰当,而普雷马克就为这一现象提供了方法。
方法如下
首先观察学生在有机会选择时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活动,然后按选择的可能性把这些行为排列出顺序。
由于人的观点和信念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这种选择顺序不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