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化学动力学和催化作用部分自我测

合集下载

第7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第7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例:有一化学反应aA+bB=C在298K时,将AB溶液按
不同浓度混合。得到下列数据。
A的初始浓度 B的初始浓度 1.0 1.0 2.0 1.0 4.0 1.0 1.0 1.0 1.0 2.0 1.0 4.0 求其速率方程? 初始速度(mol/l· s) 1.2×10-2 2.3×10-2 4.9×10-2 1.2×10-2 4.8×10-2 1.9×10-1
( H O ) C (H O ) C (H O ) v t t
2 2 2 2 2 1 2 2
作出H2O2的 c — t 的曲线,得到 0 — 40
min的平均速率:
v 0.20 0.80 0.20 0.80 0.015mol dm 3 min 1 t 40
求该反应的反应级数m+n和速度常数k?
解:由速度方程v=k[CO]m· 2]n [Cl 得:v1=k[CO]m· 2]1n v2=k[CO]m· 2]2n [Cl [Cl
n v1 [Cl 2 ]1 v2 [Cl 2 ]n 2
2 v1 1.2 10 lg lg v2 4.26 10 3 0.45 1.5 n [Cl 2 ]1 0.10 0.30 lg lg [Cl 2 ]2 0.050 v1 1.2 10 2 lg lg v3 6.0 10 3 1 m [CO ]1 0.10 lg lg [CO ]3 0.050
解:由v=k[A]m· n [B] v1=k×1m×1n=k=1.2×10-2
v2=k×2m×1n=k×2m=2.3×10-2
v1 1 1.2 10 2 1 m 2 v2 2 2.3 10 2
v4=k×1m×1n=1.2×10来自2 v5=k×1m×2n=4.8×10-2 ∴k×2n=4.8×10-2 2n=4.8×10-2/k=4=22 ∴n=2

物理化学(王海荣主编)第七章化学动力学解答

物理化学(王海荣主编)第七章化学动力学解答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8/24
(4)有效碰撞的概率P(probability factor)
(1)从理论计算认为分子已被活化,但由于有 的分子只有在某一方向相撞才有效;
(2)有的分子从相撞到反应中间有一个能量传
递过程,若这时又与另外的分子相撞而失去能量,
则反应仍不会发生;
反应的速率由活化络合物转化成产物的速率决定。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8/24
过渡态理论
图6.3 过渡状态理论和活化能示意图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8/24
过渡态理论
活化络合物所具有的能量和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之差即 为反应活化能。
活化络合物不稳定 ,化学键会断裂,可能 生成产物使反应向正方 向进行,也可能生成反 应物向逆向进行。
(2)有效碰撞的能量因子
分子互碰并不是每次都发生反应,只有相 对平动能在连心线上的分量大于阈能的碰撞才 是有效的,所以绝大部分的碰撞是无效的。
要在碰撞频率项上乘以有效碰撞分数q。
q exp( Ec ) 或q exp( Ea )
RT
RT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8/24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8/24
有效碰撞
运动着的A分子和B分子,两者质心的投影落
在直径为 d AB 的圆截面之内,都有可能发生碰撞。
d AB称为有效碰撞直径。
d AB
BA
分子间的碰撞和有效直径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8/24
(1)有效碰撞的碰撞频率

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 章末习题

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 章末习题

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章末总结一、内容提要1. 基本概念(1)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以及影响速率的各种因素,如温度、浓度、压力、催化剂、介质和分子结构等。

(2)动力学曲线动力学曲线即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3)转化速率对应于指明的化学计量方程,反应进度ξ在t 时刻的变化率称为该反应的转化速率,用d dtξ表示,单位为1mol s - 。

(4)化学反应速率 单位体积内的转化率称为反应速率,1d r V dt ξ=。

(5)基元反应与非基元反应① 基元反应:反应物分子一经碰撞直接变成产物。

② 非基元反应:若反应物到产物,必须经过中间步骤称为非基元反应或复杂反应。

(6)反应的速率方程表示反应速率与浓度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或表示浓度等参数与时间的关系的方程称为反应的速率方程。

(7)速率系数速率方程中的比例系数称为速率系数或速率常数,用k 表示。

①k 的物理意义:数值上相当于反应物均为单位浓度时的反应速率。

②特点:A. k 数值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

在催化剂等其他条件确定时,k 的数值仅是温度的函数;B. k 的单位随着反应级数的不同而不同;C. k 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反应速率的快慢。

(8)质量作用定律基元反应的速率与各反应物浓度的幂乘积成正比,其中各浓度项的方次即为反应方程中各物质的系数,这就是质量作用定律,它只适用于基元反应。

(9)反应级数在反应的速率方程中,所有浓度项方次的代数和称为该反应的级数,用n 表示。

n 可以是正数、负数、整数、分数或零,也有的反应无法说出其反应级数。

(10)反应分子数在基元反应中,反应物分子数之和称为反应分子数,其数值为1,2或3。

2. 具有简单级数反应的特点(1)零级反应定义: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即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

特点:微分式 0dx k dt= 积分式 0x k t = 线性关系 ~x t半衰期 1022a t k =0k 的单位 3m o l d m - 或 [ -1浓度][时间] (2)一级反应定义: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第7章化学动力学13

第7章化学动力学13

dcB dt
kcA cF
作用物浓度有关
▲ 非幂函数形式:
r 1 dcB kcA cF cX cY
B dt
1

k
' cA
c' F
c c ' ' ' XY
如式(7-6)
5. 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 ▲ 反应级数
体现了各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程度, α是A物对应的反应级数,体现了A物浓度对反 应速率的影响程度,… … 。 通常指总反应级数,即 n = α+β+γ+δ n:整数、分数、正数、负数或不能确定。
2. Pb(C2H5)4 = Pb + 4C2H5
3. H+ + OH― = H2O
r = 1.4×1011[H+][OH―]
4. CO(g)+ NO2(g)= CO2(g)+ NO(g)
r = k[NO2]2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反应级数等于反应分子数 (2) 反应级数不一定是简单的正整数 (3) 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是基元反应 (4)不同反应若具有相同级数形式,一定具有相同的反应机理 (5) 反应分子数只能是正整数,一般不会大于3 (6)某化学反应式为A+B→C,则该反应为双分子反应。
r
1
B
dcB dt
kncBn
t1
2

2n1 1
(1

n)kn
c n 1
B B,0

K c1n n B,0
ln t1 (1 n) ln cB,0 ln Kn
r
1
B
dcB dt

kn

第七章:化学动力学(物理化学)

第七章:化学动力学(物理化学)
它的物理意义是当反应物的浓度均为单 位浓度时 k 等于反应速率,因此它的数值与 反应物的浓度无关。在催化剂等其它条件确 定时,k 的数值仅是温度的函数。
k 的单位随着反应级数的不同而不同。
6.反应级数
速率方程中各反应物浓度项上的指数称为该反 应物的级数;
所有浓度项指数的代数和称为该反应的总级数, 通常用n 表示。n 的大小表明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 的大小。
时间t/h
4 8 12 16
浓度(a-x)/(mg/100ml) 0.48 0.31 0.24 0.15
求:(1)此药物在血液中的半衰期 (2)若要求每100ml血液中此药物不低于 0.37mg,需隔几小时注射第二次?
一级反应的例子
解: (1)观察法可看出半衰期为8小时
也可作ln(a-x)~t曲线求出斜 率(-k),算出t1/2=8h。
转化率
某一时刻反应物A反应掉的分数称为该时 刻A的转化率xA.。
xA (cA,0 cA ) / cA,0
一级反应积分式可写成
1
ln
kt
1 xA
一级反应的特点
1. 速率常数 k 的单位为时间的负一次方,时间 t可
以是秒(s),分(min),小时(h),天(d)和年(a)等。
2. 半衰期是一个与反应物 起始浓度无关的常数 。
(2)从图中可查出ln0.37时,为6小时, 也可由数据代入公式计算。
3. 二级反应
反应速率方程中,浓度项的指数和等于2 的反应 称为二级反应。常见的二级反应有乙烯、丙烯的二聚 作用,乙酸乙酯的皂化,碘化氢的热分解反应等。
例如,有基元反应:
(1) 2A P (2) A B P
v k2[A]2 v k2[A][B]

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习题

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习题

第七章化学动力学习题一、填空题1. 基元反应A+2B =2C, 反应物的消耗速度率和产物的生成速率的速率常数分别为k 、k 和k ,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k = .2. 已知反应2A --> P, A 的半衰期与其初始浓度成正比,此反应为 级.3. 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的主要原因是降低活化能或 .4. 质量作用定律表述为: .5. 某一级反应,在20 ℃时反应物浓度减少为原来的一半需要用10分钟, 此反应的速率常数为 .6. 催化剂只能改变 而不能改变 .7. 反应aA →产物, 若为一级反应,以 对时间t 作图可得直线;若为二级反应,以 对t 作图可得直线.8. 某对行反应在室温下的正、逆反应速率常数和平衡常数分别为k、k'和K;加入催化剂后,正、逆反应的速率常数和平衡常数分别为k 、k '和K .已知k =10k,则k '= k'及K = K.9. 基元反应2Br·───> Br , k 为用Br·浓度表示的反应速率常数. Br 的生成速率d[Br ]/dt = .10. 某一级反应的半衰期t = 0.01 s,则其反应速率常数k = .二、选择题1. 下列反应中有可能是基元反应的是反应 .A. 2NH ─────-> N + 3HB. CH I + HI───> CH + IC. Pb( C H ) ──> Pb + 4C H ·D. 2H + 2O ────> H O2. 某反应速率常数为0.099 min ,反应物初浓度为0.2 mol.dm , 则反应物的半衰期为 .A. 1.01 min;B. 4.04 min;C. 7.0 min;D. 50.5 min.3. 某反应 a A ──> P, 分别以A 的初浓度[A] = 0.05 mol/L 和[A] = 0.10 mol/L 进行反应, 测得半衰期分别为15 min和30 min, 此反应为 级反应.A. 零,B. 一,C. 1.5,D. 二4. 某反应 a A ──> P, 分别以A 的初浓度[A] = 1.0 mol/L 和[A] = 0.10 mol/L 进行反应, 测得半衰期分别为 1 min 和10 min, 此反应为 级反应.A. 零,B. 一,C. 二,D. 三5. 反应A ─-> P 的速率常数为k =6.93 min . 反应物浓度由0.50 mol/L降到0.25mol/L 所需的时间为 min.A. 0.1,B. 0.2,C. 1.0,D. 106. 反应A + 2 B ─-> P, 以A 的浓度变化和B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速率常数分别为k 和k , 则 .A. 2 k = k ,B. k = 2 k ,C. k = k ,D. k = k7. 反应A + 2 B ─-> P, 以A 的浓度变化和B 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分别为v 和v , 则 .A. v = 2 v ,B. v = 2 v ,C. v = v ,D. v = v8. 某反应的速率常数k = 3.0 mol .dm .min , 此反应为 级反应.A. 零,B. 0.5,C. 1.5,D. 二9. 反应a A ─-> P 的速率常数为0.02 min , 反应物A 的初浓度[A] =1.0 mol.dm .反应的半衰期为 min.A. 25,B. 34.7,C. 41,D. 5010. 某化学反应方程式2A ─> P, 则表明该反应为 .A. 二级反应,B. 双分子反应,C. 基元反应,D. 以上都无法确定三、计算题1. 在恒容容器中发生一级反应4A ─> B+6C (各组分可视为理想气体),反应开始时只有A,压力为13.3 kPa,在1000 K时, 反应40分钟, 测得压力为20 kPa.(1)求反应速率常数k(1000K);(2)若800K时, k(800K) =3.5×10 min ,求活化能Ea.2.某温度下物质A 与等量物质B 混合,反应到1000秒时, A 已反应掉一半.计算反应2000秒后, A 的转化率:(1) 按零级反应计算;(2) 按对A 为一级,对B 为零级计算;(3) 按对A 及B 均为一级计算.3. 反应A+B→P. A 与B 按等摩尔比混合,反应10分钟后, A 反应掉75 %.计算15分钟后, A 反应掉多少?(1)按一级反应; (2)按二级反应; (3)按零级反应.4. 某反应的速率常数为:温度25 ℃35 ℃k 3.46×10 s 1.35×10 s计算该反应的活化能与指前因子.5. 某物质A 的分解反应为一级反应,当初浓度为0.1 mol.dm 时, 经50分钟分解20 %.求:(1) 反应速率常数k;(2) 半衰期t ;(3) 起始浓度为0.02 mol.dm 时,分解20 %所需时间.。

无机化学练习题(含答案)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无机化学练习题(含答案)第七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第七章化学动力学基础7-1:区别下列概念:(a) 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b) 有效碰撞与无效碰撞;(c) 活化能与反应热;(d) 均相催化剂与多相催化剂;(e) 催化剂、助催化剂与阻化剂;(f)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g) 反应分子数与反应级数;(h) 单分子过程和双分子过程。

答:(a) 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是描述反应速率理论的两个不同理论:碰撞理论:1918 年Lewis 运用气体分子运动论的成果提出的一种反应速率理论。

它假设:①原子、分子或离子只有相互碰撞才能发生反应,即碰撞是反应的先决条件;②只有少部分碰撞能导致化学反应,大多数反应物微粒碰撞后发生反弹而与化学反应无缘。

过渡状态理论:20 世纪30 年代,在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发展基础上,由Eyring等提出的另一种反应速率理论。

它认为反应物并不只是通过简单碰撞就能变成生成物,而是要经过一个中间过渡状态,即反应物分子首先形成活化络合物,通常它是一种短暂的高能态的“过渡区物种”,既能与原来的反应物建立热力学的平衡,又能进一步解离变为产物。

(b) 在碰撞理论中,能导致化学反应的碰撞为有效碰撞,反之则为无效碰撞。

(c) 为使反应得以进行,外界必需提供的最低能量叫反应的活化能;反应热是反应过程(从始态至终态)的热效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d) 决定于是否与反应物同处一相。

(e) 催化剂是一类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组成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助催化剂是能够大大提高催化剂催化效率的一类物质;阻化剂则是严重降低甚至完全破坏催化剂催化活性的一类杂质。

(f) 两者的区别在于催化剂与被吸附物之间作用力的本质不同。

如果被吸附物与催化剂表面之间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 这种吸附叫物理吸附;如果被吸附物与催化剂表面之间的作用力达到化学键的数量级, 则叫化学吸附。

(g) 反应级数是描述速率方程的一个术语,不必考虑方程所描述的反应是否为元反应,它等于速率方程中浓度项指数的和;而只是元反应才能按反应分子数分类,参与元过程的分子的数目叫该元过程的分子数;(h) 单分子过程和双分子过程是元反应设计的术语,单分子过程前者涉及单个分子的解离;双分子过程则涉及两个分子的碰撞。

第七章化学动力学

第七章化学动力学

第七章化学动力学主要内容1.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2.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3.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4.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5.几种典型的复杂反应6.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7.链反应 重点1.重点掌握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常数及反应级数的概念2.重点掌握一级和二级反应的速率方程及其应用3.重点掌握复杂反应的特征,了解处理对行反应、平行反应和连串反应的动力学方法。

4.重点理解阿罗尼乌斯方程的意义并会应用。

明确活化能及指前因子的定义 难点1.通过实验建立速率方程的方法2.稳态近似法、平衡近似法及控制步骤的概念及其运用3.复杂反应的特征及其有关计算 教学方式1.采用CAI 课件与黑板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合理运用问题教学或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第7.1节化学动力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热力学讨论了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从而解决了化学反应的可能性问题,但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热力学上判断极有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实际上却不一定发生。

例如合成氨的反应,223()3()2()N g H g NH g ,在298.15K 时,按热力学的结论,在标准状态下此反应是可以自发进行的,然而人们却无法在常温常压下合成氨。

但这并不说明热力学的讨论是错误泊,实际上豆科植物就能在常温常压下合成氨,只是目前还不能按工业化的方式实现,这说明化学反应还存在一个可行性的问题。

因此,要全面了解化学反应的问题,就必须了解化学变化的反应途径----反应机理,必须引入时间变量。

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各种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这就是化学动力学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一、化学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和局限性:研究化学变化的方向、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以及外界条件对平衡的影响。

化学热力学只能预测反应的可能性,但无法预料反应能否发生?反应的速率如何?反应的机理如何?例如:热力学只能判断这两个反应都能发生,但如何使它发生,热力学无法回答。

二、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对象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反应的机理以及温度、压力、催化剂、溶剂和光照等外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把热力学的反应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化学动力学和催化作用自我测试一.单选题(本题满分40分,每题2.0分)1.某反应速率常数k的单位是mol.dm-3.s-1,则可判断该反应是()A.三级反应B.二级反应C.一级反应D.零级反应2.已知某反应的反应物均消耗3/4的时间是其半衰期的2倍,则该反应的级数为()A.一级B.B.二级C.C.三级D.D.零级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双分子反应一定是二级反应B.单分子反应一定是一级反应C.有反应分子数的反应一定是基元反应D.反应分子数不一定是正整数4.对于基元反应,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基元反应一定遵从微观可逆性原则B.基元反应的级数一定是正整数C.基元反应的速率方程一定符合质量作用定律D.基元反应的等容热效应等于活化能5.质量作用定律建立的基础()A.简单级数反应B.反应物的化学计量系数之和等于反应级数的反应C.可逆反应D.基元反应6.定温下的某复杂反应,虽反应物初始浓度不同,但反应时间相等时反应物浓度与其初始浓度之比总为定值。

则该反应是()A.一级对峙反应B.二级反应C.一级平行反应D.二级平行反应7.根据林德曼的碰撞理论,气相单分子反应可能的反应级数是()A.零级反应或一级反应B.一级反应或二级反应C.零级反应或二级反应D.二级反应或三级反应8.根据过渡状态理论,对反应速率常数大小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反应物浓度B.活化熵C.温度D.活化焓9.光化学反应的量子效率为()A.吸收光量子数B.引起反应的分子数C.所有起反应的分子数/吸收光量子数D.初级反应活化分子数/吸收光量子数10.在催化反应中,不属于载体所起的主要作用的是()A.提高催化剂的机械强度B.增大催化剂活性表面C.防止催化剂中毒D.改善催化剂的热稳定性11.某反应的反应物消耗50℅所需的时间是10min ,反应物消耗掉87.5℅所需的时间是30min ,则该反应的级数是 ( )A .零级B .一级C .二级D .三级12.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为 ( ) A.21t =k 2lnB. 21t =01kc C. 21t =k c 20 D. 21t =2023kc13.已知二级反应H 2(g)+I 2(g)→2HI(g) ,其动力学方程式可写为dt H dc )(2-=k 1 c(H 2) c(I 2) ,dt I dc )(2-=k 2 c(H 2) c(I 2), dt HI dc 2)(=k 3c(H 2) c (I 2).则k 1:k 2 :k 3为 ( )A.1:1:1B.1:1:2C.1:1:1/2D.2:2:1/214.化学反应A+B →D 在化学动力学研究中只能表明 ( )A .它是双分子反应B .它是二级反应C .反应物与产物的化学计量关系D .它是基元反应15.某反应的分数寿期21t =1.7131t ,则该反应是 ( )A .零级反应B .一级反应C .二极(a=b)反应D .无法确定16.某反应的速率常数为0.099min -1,反应物的初始浓度为0.2mol ·dm -3,则反应的半衰期为( )A .7minB 。

1.01 minC 。

4.04 minD 。

50.5 min17.氢氧爆炸反应存在压力的爆炸下限,这是因为 ( )A . 链传递物在低压下易与器壁碰撞而销毁B . 低压下链生成速率低C . 链传递物易在气相中销毁D . 杂质存在使自由基减少18.关于几率因子P 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P 与反应物浓度有关B 。

P 与能量传递速度有关C .P 与分子碰撞方位有关D 。

P 与分子结构有关19.某等容反应的正向反应活化能为E 1,逆向反应活化能为E -1,则E 1 - E -1等于 ( )A. m r H ∆-B. m r H ∆C. m r U ∆-D. m r U ∆20.定温下的某复杂反应,虽反应物初始浓度不同,但反应时间相等时,反应物浓度与其初始浓度之比总为定值。

则该反应是 ( )A .一级对峙反应B .二级反应C .一级平行反应D.二级平行反应.二、 多选题(本题满分16分,每题2分)1.下列说法符合微观可逆性原理的是( )A.基元反应包含正逆两个基元反应B.由可逆反应的正向历程可推出逆向历程C.基元反应的活化能等于体系终态与始态的内能差D.可逆反应的正向过程与逆向过程经历的过渡态不同E.基元反应吸热时,其活化能等于体系吸收的热2. 如一复杂反应的速率常数k=k 1k 3/k 2, k 1,k 2,k 3都是基元步骤的速率常数,对应的指前因子是A 1,A 2,A 3,对应的活化能是E a1,E a2,E a3,第三步反应很慢。

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 A=A 1A 3/A 2B . E a =E a2-E a1-E a3C. A 2/A 1A 3=AD. A=A 1+A 3-A 2E. E a =E a1+E a3-E a23. 1爱因斯坦能量( )A. 表示1个光子的能量B. 表示1mol 光子的能量C. 是一个常数D. 随光的波长不同而不同E. 是活化1个分子或原子的能量4. Michaelis-Menten 等人提出酶催化反应机理为S + E ⇔ E S → E+P k 1 k 2 k -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速率取决于中间产物ES的浓度B.米氏常熟实质相当于E+S⇔ES的不稳定常熟C.当底物浓度很大时,反应对S来说为一级反应D.当底物浓度很小时,反应对S来说为零级反应E.米氏常熟可表达为k m=(k-1+k2)/k15. 微观可逆性原则对气相反应A⇔B+D适用,已知其摩尔等容反应热为Q V,m=60kJ/mol,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 正反应活化能可能小于60kJ/molB. 逆反应活化能可能大于60kJ/molC. 正反应活化能可能大于100kJ/molD. 正逆反应的活化能之差等于∆r H m-2RTE. 正逆反应的活化能之差等于∆r A m-T∆r S m6.关于马鞍点和反应轴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马鞍点是势能面上的最高点B.马鞍点是最佳反应轴上的最高点C.反应沿反应轴进行且通过马鞍点时,反应最容易进行D.反应进行时只有在马鞍点才能形成活化络合物E.在所有反应途径中,马鞍点的活化络合物最不稳定7.涉及活化能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是因为升温能使反应的活化能降低B.吸热反应的活化能一定不会小于反应热效应C.放热反应活化能一定不会大于反应热效应的绝对值D.基元反应的活化能一定小于1mol反应物分子组中需破坏的化学键键能的总和E.化学平衡常数大的反应,活化能小8.有关碰撞理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的每次碰撞都能引起化学反应B.除了碰撞数外,还要计算出有效碰撞数才能算出速率常数C.有效碰撞分数的值仅与分子种类有关D.频率因子是分子碰撞数的一个校正相E.频率因子是可通过实验求得三、 判断题(本题满分7分)1.在同一反应中各物质的变化率相同。

( )2.若化学反应由一系列基元反应组成,则该反应的速率是各基元反应速率的代数和。

3.若一个化学反应是一级反应,则该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 )4.一个化学反应进行完全所需的时间是半衰期的2倍。

( )5.一个化学反应的级数越大,其反应速率也越大。

( )6.1-1级对峙反应B A k k −→−−−−←-11,由纯A 开始,进行到[A ]=[B ]的时间t 为:⎪⎪⎭⎫ ⎝⎛-+=--111112ln 1k k k k k t ( ) 7.可逆反应指的是任何时刻其正、逆速率之比为常数 ( )四.证明题(本题满分7分)设在下列反应体系中,物质B 的浓度与A,D,C 相比甚小,B A K K −−→−−−−←12,,3D C B K −→−+试用稳态近似法求其反应速率,并证明此反应在C 浓度很高时为一级反应,在浓度很低时为二级反应。

五.计算题 (共30分)1.(10分)已知气相反应22'2I H HI K K +−→−−−←之正,逆反应都是二级反应:(1)问正,逆反应速率常数k, k ’与平衡常数K 的关系是什么?(2)问正,逆反应的活化能E, E ’与正反应恒容反应热的关系是什么?2.(10分)已知乙胺加热分解成胺和乙烯,化学计量方程为)()()(423252g H C g NH g NH H C +=在773K 及恒容条件下,在不同时刻测得总压力的变化p ∆列于下表,p ∆是在t 时刻体系压力的增加值,反应开始时只含有乙胺,压力kpa p 33.70=,求该反应的级数和反应速率常数k 值。

3.(10分)某一气相 反应A(g) = B(g)+C(g)已知在298K 时k 1=0.21s -1,k -1=5.0×10-9s-1Pa -1。

若温度升高为310K ,则速率常数k 值增加一倍。

试计算:(1)在298K 时的平衡常数;(2)正向和逆向的活化能;(3)在298K 时,从一个标准压力的A 开始进行反应,若使总压力达到1.5个标准压力,问需要多少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