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事让孩子自己去做》读后感
学会放手是对孩子最好的爱读后感

学会放手是对孩子最好的爱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学会放手是对孩子最好的爱〉读后感》哎呀,读了《学会放手是对孩子最好的爱》这篇文章之后呀,我心里就像有只小兔子在蹦跶呢,有好多好多的想法。
我就想起我自己的事儿啦。
我有个邻居小伙伴叫小明,他呀,就像被一根无形的绳子拴在他爸爸妈妈身边一样。
有一次,我们一群小伙伴打算去小区后面的小花园探险。
那小花园里可有好多好玩的呢,有奇奇怪怪的小虫子,还有五颜六色的小花。
我们都兴奋得不得了,就像要去发现一个神秘的宝藏一样。
可是小明呢,他爸爸妈妈在旁边就开始唠叨起来了,说什么“那里不安全呀,有虫子会咬你呀,你要是摔倒了怎么办呀”。
小明本来眼睛里闪着光呢,就像小星星一样,可被他爸爸妈妈这么一说,那光一下子就黯淡下去了,就像蜡烛被吹灭了一样。
最后呀,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我们去玩,自己乖乖地跟着爸爸妈妈回家了。
我当时就想,这多可怜呀,他就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有翅膀却不能飞。
文章里说,学会放手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我就觉得太对啦。
孩子就像一颗小种子,要是老是被盖在温室的玻璃下面,怎么能长成参天大树呢?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妈妈就挺会放手的。
有一次学校要组织野营,就是要在野外住一晚上呢。
有些同学的家长就不太愿意,觉得在外面不安全呀,吃不好睡不好的。
可是我妈妈就不一样,她就像一个智慧的仙女一样。
她对我说:“宝贝呀,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呢,你可以像个小探险家一样去体验大自然啦。
”我当时还有点害怕呢,我就说:“妈妈,要是有蛇怎么办呀?要是我迷路了呢?”妈妈就笑着说:“你要学会照顾自己呀,就像你平时在游戏里要通关一样,这就是一个大关卡呢。
而且老师也会在旁边保护你们的呀。
”你看,我妈妈没有把我紧紧地拽在身边。
我到了野营的地方呀,哇,那感觉可太奇妙了。
我看到了好多在城里看不到的星星,就像一颗颗钻石撒在黑色的天幕上。
我还自己学会了搭帐篷呢,刚开始那帐篷就像个调皮的小怪兽,怎么都不听我的话,可是我没有放弃呀,就像我在学习骑自行车的时候一样,摔倒了就再爬起来。
读《我要做好孩子》有感15篇

读《我要做好孩子》有感读《我要做好孩子》有感1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我要做好孩子》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我要做好孩子》有感1国庆节假期中,我把《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读完了。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父母》这个小故事。
《关于父母》里面讲的是金铃的爸爸(叫金亦鸣,是一个大学教授)和金铃的妈妈(叫赵卉紫,是在编辑部送稿件的),里面有三个故事,是关于金玲的爸爸,非常的有趣。
一、金铃小时候吃的是奶粉。
有一次家里奶粉用光了,赵卉紫脱不开身,让金亦鸣上街去买。
金亦鸣倒也乐于从命。
一去去了3个钟头。
金铃在家里饿得哇哇大哭,硬是不见金亦呜的影子。
原来他跑了十几家商店,仔细地对比了几十种中外奶粉包装袋上列出的成分配方,觉得这个牌子有这个牌子的长处,那个牌子又有那个牌子的优点,权衡来权衡去,怎么也决定不下来,最后还是决定向夫人汇报了再说。
他两手空空跑同家,气得赵卉紫翻着白眼说不出一句话。
二、金铃快一周岁的时候,正是盛夏。
一天中午,赵卉紫要去编辑部送稿件,负责让金亦鸣带孩子睡午觉。
金亦鸣完成这个任务同样一丝不苟。
女儿睡熟了,他自己也搂着女儿睡熟了,直睡得天昏地暗人事不知。
赵卉紫送完稿件赶回家一看,差点儿笑得没背过气:金铃一泡尿已经把父女俩的短裤浸泡得湿漉漉的,两个人却是头挨头呼噜成一条声。
三、还有一次,是金铃小学读后感作文略大一些的时候,她吵着要去动物园看梅花鹿,当爸爸的自告奋勇带她去了。
那天天气不太好,刚到动物园,天就开始刮大风。
照理说,这样的天气,带孩子看一看梅花鹿就应该赶紧回去,金亦呜却认为既然来了就该认真地把动物全部看完。
一看看了两个小时,金铃冻得小嘴发青,回家就发高烧,得了一次肺炎。
我是应该做事情认真,但是有的时候不要太认真过头了,否则就会出大事,也有可能会死人。
读《我要做好孩子》有感2寒假我阅读了黄培佳阿姨的作品《我要做好孩子》,主要讲了:六年级学生金铃,是一个学习成绩中等,机敏、善良、阳光的女孩。
小马过河读后感(8篇)

小马过河读后感(8篇)小马过河读后感(8篇)第2篇小马过河读后感150字第3篇读《小马过河》有感300字第4篇小马过河小学读后感_读《小马过河》有感精选5篇第5篇《小马过河》读后感400字第6篇小马过河的读后感600字第7篇小马过河读后感《小马过河》读后感在阅读完一本名著以后,这次阅读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读后《小马过河》读后感1最近我读了《小马过河》这篇文章,我感受颇多,现在我就和大家谈一谈我的感想吧!《小马过河》讲的是:小马要过河去磨坊,可不知水的深浅,它就问牛大伯,牛大伯说:“刚好没膝盖。
”从《小马过河》中,我明白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小塞涅卡曾经说过:“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知道自己的能力。
”在生活中,什么事都要自己尝试,不能只听别人说而不做,如果小马当时没有妈妈对它说的话,小马可能一直没有过河。
我曾经听到过一个关于实践出真知的故事:以前,英国的人都认为西红柿是有毒的,所以西红柿只是当时的一种观赏植物,很多人都远离西红柿。
有一位画家尝试了西红柿,确定西红柿是没有毒的,这就是实践出真知的故事。
想到这里,我要反思一下自己,在生活中,一遇到难题,我也没有动脑或动手,就放弃,我们要有实践出真知的精神和勇气。
对呀!实践出真知就是这样,生活中,什么事都要尝试,才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小马过河》读后感2小马在送粮食的途中,被一条小河挡住了无去路。
牛伯伯说水很浅,小松鼠却说河水淹死人。
小马一时没了主意,只好回家问妈妈。
妈妈告诉孩子:“只有亲自试过才能知道河水的深浅呀!”小马听了,回到河边,小心地试探着,一步一步地过了河。
噢,他明白了,河水既没牛伯伯说的那样浅,也没有小松鼠说的那样深,只有自己试过才真正知道嘛!想到这里,我又记起一节体育课上,老师宣布:下周排球发球考试,这节课赶快练习。
说罢便做了一次示范,只见老师轻而易举地就让球飞过了球网。
男生们欢呼着拥上去,都想露一手,可我们这些女生却只能干着急。
自律的孩子有大结局读后感

自律的孩子有大结局读后感《自律的孩子有大结局》这本书,或许能够给大多数父母带来新的启发。
比如书中“自主性成长法则”的核心原则,能让我们学会创造性地应对孩子成长中的各种问题。
1、自主性成长法则许多父母似乎都有这样一种本能:即习惯性地帮助孩子做事,看到孩子遇到困难,自己可能比他们还着急。
但无论父母多么爱孩子,都不能代替和逼迫孩子成长,成长的主角始终是孩子,而父母要承担的角色是顾问,目的是激发出孩子自身的主动性。
父母的职责是给孩子确立一个安全边界,然后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选择,把教育的事交给生活。
因为人是永远无法理解自己感受之外的事情的,所以只有让孩子亲身去经历,他们才能真正领悟。
这就是自主性成长法则,用这个法则让孩子学会自律,就好比是把卫星送上了轨道,孩子就可以自行运转了。
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基本完成了为人父母的使命。
通常来说,这一原则有三个关键步骤:第一步是父母放手,让孩子自主成长。
当孩子慢慢长大,父母就要逐渐放手,让他慢慢学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我的女儿快三岁了,每当她要洗脸洗手时,不喜欢其他人帮忙,总是说“不要妈妈,我自己洗”。
而作为父母,就要学会让孩子解决那些他们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让孩子得到历练,培养孩子的自主感、存在感和自信心。
当孩子长大以后,更要鼓励他们勇敢去做一些他们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
比如,一个8岁的小女孩萍萍在练习跳木马,那个木马对她来说有点高,尝试了几次都失败了。
爸爸看见她有点灰心丧气,就走过去,拉着她的手说:“我相信你一定能行的。
”萍萍得到鼓励后,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再一次朝着木马冲去,终于一跃而过。
她兴奋地挥舞着小拳头,大喊大叫,无比自豪。
对她来说,这不是简单的一跃,而是一次完整的教育。
体会过挫折时的沮丧,关键时刻萌生出不放弃的勇气,以及收获了成功后的喜悦,这些都会在她幼小的心灵打上深深的烙印,成为她将来应对困难和挑战的样本。
父母陪伴孩子,但不插手孩子的事情,这会让孩子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从而相信自己、依靠自己。
整理好自己再去做父母第一章读后感

整理好自己再去做父母第一章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整理好自己再去做父母》第一章读后感哎呀!读完《整理好自己再去做父母》的第一章,我这心里头啊,就跟翻江倒海似的,有好多好多的想法想要往外蹦!这第一章里说的那些事儿,就好像是专门对着我家那情况说的一样!它讲啊,父母自己要是都乱糟糟的,怎么能教好孩子呢?这就好比一个老师自己都没搞懂知识,能给学生讲明白吗?那肯定不能啊!书里提到,有些父母自己脾气暴躁,遇到点事儿就大喊大叫,还指望孩子能心平气和?这怎么可能嘛!我就想起我爸,有时候他在外面工作不顺心,回家就沉着个脸,我稍微犯点小错,他就跟火山爆发似的,那吼声能把屋顶都掀翻!我心里就想,您自己都控制不好情绪,还要求我乖乖听话,这公平吗?还有啊,有些家长自己不爱学习,却天天逼着孩子看书做题。
这就像自己不想跑步,却非要拉着别人跑马拉松,能行吗?我妈就是这样,她自己一有空就刷手机,却老是唠叨我不读书。
我就忍不住问她:“您自己都不读书,为啥非要我读呢?”不过,这书里也不光是说父母的不好。
它也说了,要是父母能先整理好自己,给孩子做个好榜样,那孩子也会跟着学好。
比如说,父母要是诚实守信,孩子也会学着讲信用;父母要是勤劳努力,孩子也不会偷懒耍滑。
这就跟种庄稼似的,好种子才能长出好苗子!我觉得吧,做父母可真不容易!他们得先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好,才能带着我们这些孩子往前走。
就像划船一样,掌舵的人方向对了,船才能稳稳地驶向目的地。
反正读完这第一章,我是明白了,以后我要是有了孩子,我可得先把自己收拾得妥妥当当的,再去教他们。
不然,我哪有脸要求孩子这好那好呀!这书啊,真的是让我想了好多好多,也让我更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多反思反思自己,和我一起成长!示例文章篇二:《整理好自己再去做父母》第一章读后感哇塞!我读完《整理好自己再去做父母》的第一章,心里就像有好多小鼓在不停地敲,想法一个接着一个往外冒。
这第一章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我对父母这个角色的新认知大门。
《我要做好孩子》读后感精选15篇

《我要做好孩子》读后感精选15篇《我要做好孩子》读后感1今年假期里,我因为《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我认识了金铃。
金铃同我们一样,被父母偎在襁褓之下,大多时候需要父母的意见;她同我们一样,经历着这个年龄似乎不能承受的故事却又不知该如何倾诉;她同我们一样,正面临着一次严峻的考验,是所有人的重视给了我们压力。
但她同我们不一样的是,后来,她懂得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取得成功。
她可以从每一件看似普通的事中领悟到“我要做好孩子”了。
往后,我要向这个跟我年龄相仿的小女孩儿学习了。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强化班那个故事。
金玲因为不小心说漏嘴,使得强化班的孩子越来越多,最后转移到张灵灵家学习。
进而引起了扔垫子事件,开始老师冤枉了金玲和尚海,而最后金玲没有凭借父母的力量而是自己解决这件事,让老师向他们了道歉。
从此,金玲决定要做好孩子,一个爱学习、学习好的好孩子。
我觉得看完了这本书后我也决定要做个好孩子,因为我发现我有很多要向金玲学习的,比如:要学习她乐观的心态,无论发生多大的事,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以乐观的心态对待;她的机敏、善良、正直、努力、认真、执着、胜不骄、败不馁,和她另外的许多优点!《我要做好孩子》读后感2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利用这几个星期,把《我要做好孩子》。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金铃。
虽然学习不是很好,不是老师和家长满意的好孩子,她做了种种努力,终于让老师改变了态度。
他还是个善良的孩子,有一次,金铃放学回家,看到一个可怜的幸幸没有人收养她,金铃却说:“把幸幸抱到我家,好不好?”警察叔叔说:“行,要是妈妈不同意,就把她送到派出所。
”到了家里,妈妈不让金铃把幸幸带回家,而金铃说同意,他们两个就说了起来。
正好爸爸刚下班,知道事情的因果后,便对金铃说:“明天考试低于90分,就不让把幸幸带回家。
”金铃为了让幸幸留在自己家,考了98的.高分,才让幸幸留了下来。
幸幸要走的时候,金铃特别的伤心,问妈妈:“真的不能把幸幸留下来吗?”妈妈说:“不可以,法律不允许。
“与孩子成长的那些事”读后感(精选五篇)[修改版]
![“与孩子成长的那些事”读后感(精选五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143250a2f01dc281e43af0da.png)
第一篇:“与孩子成长的那些事”读后感《与孩子成长的那些事》读后感想为人父母后,朋友们聚在一起总会情不自禁的聊到自己的孩子,谈最近他们做了哪些让人不顺心的事、哪些考试超常发挥;担心孩子们目前的性格状态、将来的考试、学校问题……一直以来这都成为朋友们聚会必谈的话题。
读过《与孩子成长的那些事》后受益匪浅,来谈谈我个人的教育想法。
从我的孩子上一年级谈起,与幼儿园相比,小学生活习惯、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孩子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对于家长而言,孩子读一年级以后才发现,原有的生活秩序被完全打乱,每天得为接送孩子,早、晚餐的安排而烦恼,为如何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还得大伤脑筋,与此同时,家长还得面对繁忙的工作和纷杂的家庭琐事。
然而,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不能以此而忽视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俗话说:“教育者必先受教育”。
我们既不能套用父母教育我们的老套路,更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要求和方法。
于是,开始阅读大量的相关教育的书籍,希望从中找到自已需要的答案。
然而在重视教育的现在,市场上这类书籍数不胜数,阅读过后对我们的帮助则是有限,主要还是没有想到要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及有效方法在各自孩子身上的实践运用。
孩子的想法、接触到的知识在不断变化,随即就会带来我们所谓的“新麻烦”,只有父母多陪孩子、多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从孩子角度来和他们讨论问题,才是和孩子一起成长,家长们必须要不断学习和调整自己的眼光和要求,这里我说的学习,我认为应该是跟自己的孩子学。
再来纠正下我身边朋友们容易犯得两种教育错误。
一是家长再优秀不能代替孩子学习,不能替代他面对将来的社会,我们只能帮助引导,得放手让他们去经历那些属于自己的成功,并能在失败中得到种种磨练,变得更加坚强、优秀,我总结称它为“放手”教育。
二是家长们最容易犯的教育错误(我也不例外),喜欢以想当然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总认为很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常以自我感受来揣摩孩子的感受、想法,忘记孩子比成人多的那份天真和简单。
关于《为孩子立界线》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为孩子立界线》读后感关于《为孩子立界线》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为孩子立界线》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孩子立界线》读后感1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语言通俗易懂,案例来源于生活。
我本来不想写读后感,后来想想还是写一下,以后回头看看可以勉励下自己,也可以给自己找找抽。
本书重点紧扣书名解决“界限”问题,这个界限不仅是孩子的,更重要的是父母。
而我是处在两种角色上来看完这本书的。
本书开始先解决为什么要为孩子立界线的问题,这个问题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打从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以来,人都拒绝为自己的生活做主,也不肯承担责任。
为人父母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从内心生发外界所需求的责任感、自制力和自主性。
你要跟孩子设立界限并坚守之,可并不容易,但若配合正确的要素,就会大有功效。
第二个问题孩子为何需要界限,这个我是这么理解的,我们为人父母,就要协助创造孩子的未来,建立她应有的品格。
这个品格简单的概括下就是有爱心、负责人、能自立、知现实、会成长、愿诚实、朝向卓越。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父母有3种主要功能:1、监护(内在外在的危险)2、管理(自律他律)3、资源(自己的资源,孩子的资源,周边的资源)。
同时我们也需要掌握3个方法:教导、榜样、帮助孩子将界限化为己有。
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今天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两股力量,第一我们所生活的环境,第二是我们对环境做出的反应。
每个问题儿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一般这样的儿童背后都有一个有问题的生活环境和有问题的父母。
在这个为孩子树立界限的过程中有一个障碍就是我们害怕一旦跟孩子说“不”,就会失去我需要从他哪里得到的爱?这点尤其是爷爷奶奶辈。
这里我在书中看到一句话: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
这句话和《与神对话》里的一句话(人的行为动机只有两种,要么出于爱,要么处于恐惧)相呼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些事让孩子自己去做》读后感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学到了很多怎样教育孩子独立的知识。
真正的教育并不是给孩子各种援助,而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自立的人。
如果爱孩子,就应该让孩子学会自立。
这本书是从孩子的生活、学习、性格、心态、交际、理财等方面的细节入手,全面地介绍了哪些事是可以让孩子自己做的,怎样让孩子去做的方式方法。
书中还讲了“自立小故事”、“教子小故事”、“相关小故事”、“延伸阅读”等,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这本书通俗易懂,条理清晰,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教孩子自立的可行方案,都是关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
书中写了一些:让孩子提防陌生人、让孩子敢于做冒险的事、让孩子主动向别人求助、让孩子打理自己的生活、让孩子自己睡觉起床、让孩子自己把玩具收拾好等等总共讲述了62件事,62件做法。
让孩子提防陌生人这件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给孩子讲说要怎么提防陌生人,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陌生人的礼物、不要轻信别人。
书中也说教孩子说:“不,我不要,我不想,我不跟你去”让孩子学会拒绝别人。
现在的孩子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害了孩子。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爱劳动的种了,可以使孩子有进取的精神,有利于孩子长大后容易适应社会和周围的环境。
有些人认为孩子太小,不要他们动手做,怕他们做不好,这些都是错误的想
法。
要教育孩子自立,必须从小事做起,需要我们的指点和表扬,要让孩子知道从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也需要我们有耐心、不厌其烦地教。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我们不能去帮他只能去引导他,更不能代替他做事,这样我们就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
我们要放手让孩子自立自主,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能独立生存的人,不能让孩子感觉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行。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做一个好榜样,更要正确的引导孩子做每项事情。
在生活上我们要以身作则培养孩子;在学习上我们要正确的指导孩子;在性格上我们要指引孩子;在心态上我们要引导孩子;在交际上我们要放手孩子;在理财上我们要锻炼孩子!这是我看完这本书后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