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的版画

合集下载

中国版画

中国版画

xx版画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

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

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起源发展中国版画的起源,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以至隋朝说。

现存中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月的,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

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画,据估计比咸通本早约百年。

唐、五代时期的版画,在中国西北和吴越等地都有发现的作品。

作品大多古朴俊秀,奏刀有神。

内容题材以宗教经卷为主。

宋元时期的佛教版画,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刻本章法完善,体韵遒劲。

同时,在经卷中也开始出现山水景物图形。

其他题材的版画,如科技知识与文艺门类的书籍、图册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

北宋的汴京,南宋临安、绍兴、湖州、婺州、苏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

同一时期的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无释迦牟尼佛像》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由于实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现了铜版印刷,主要用于印制纸币和广告。

元代的「平话」刻本是中国连环版画的前身。

明清两朝是中国版画的高峰时期,在许许多多文人、书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现了各种流派,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不仅宗教版画在明代达到顶点,欣赏性的版画也在明代大大兴起。

画谱、小说、戏曲、传记、诗词等,一时佳作如雪,不胜枚举。

尤其是文学名著的刻本插图,版本众多,流行广泛,影响深远。

这一时期也是版画各个艺术流派的兴盛期。

以福建建阳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于民间工匠,镌刻质朴。

以南京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戏曲小说为主。

或粗犷豪放,或工雅秀丽,风采迥异。

以杭州为中心的武陵派,题材开阔,刻制精美。

以安徽徽州为中心的徽派在中国文化史上更具有源远流长的影响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版画欣赏在欣赏版画近千年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时,有以下一些艺术特点值得注意:1、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

原中央美院院长、美协主席著名版画家江丰传世经典版画作品赏析

原中央美院院长、美协主席著名版画家江丰传世经典版画作品赏析

原中央美院院长、美协主席著名版画家江丰传世经典版画作品赏析重读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幅幅熟悉的、带有经典意义的作品,欣赏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的艺术新锐们的创作,使我们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文化自信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题记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巨大社会变革,美术如何适应社会进步,满足广大人民的审美需求。

毛泽东同志1942年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服务于人民大众,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论述,才为中国现代美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中央制定的艺术“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基本原则。

50年代,为了使包括亿万文盲和半文盲的人民大众享用美术,遵照党中央指示精神,美术界和出版部门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大力发展在群众中易于传播的连环画、年画和宣传画艺术。

其中以图为主、辅以文字,既能传播文化知识,又能普及美育的连环画,尤其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50年代中期,李可染、傅抱石、石鲁、赵望云、关山月等艺术名家外出写生,在全国美术界掀起写生热潮,创造了许多反映祖国山河面貌的新作品,促进了中国画的前进步伐。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美术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冲击,美术界开展的关于中国艺术如何走向现代的学术讨论,使大家认识到,西方艺术的现代创新之路值得我们研究,其中某些观念和技巧可以适当借鉴,但它反传统的激进思想和一些违背艺术规律的实践,不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范本,中国现代艺术应该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从现实社会人们审美需求出发,参照国际视野,探求自己的前行之路。

中国艺术家以平和、镇定的心态对待之,关注和吸收其利用新信息媒介丰富艺术创造手段的一些新成果,为我所用。

他们坚信兼重理性和感情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更具有永恒价值。

属于视觉艺术的美术创造,乃依靠形式承载思想感情,刺激人们的视觉和感动人们的心灵,只有创作者运用心、眼、手合作的创造,作品才能有动人肺腑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古代版画溯源

中国古代版画溯源

中国古代版画溯源中国古版画的研究将近一个世纪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结出丰硕的果实。

中国版画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1、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这段时期,对版画史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大都为藏书家,如董康、陶湘、王孝慈、郑振铎、傅惜华、刘世珩等人。

他们或是对古籍版本的喜好、或是对戏曲的热衷加以收藏,或重新刊刻古籍。

其中郑振铎作为奠基人,做了大量的工作,早在四十年代就出版了《中国版画史图录》,此书从唐至清收录了佛经、小说、戏曲的插图,以及画谱、笺谱等一千余幅图。

2、建国后至文革前。

1949年后,郑振铎,作为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依然未曾放弃对古版画的研究,并于1954年主持编辑《古本戏曲丛刊》。

1960年代王伯敏的《中国版画简史》和郭味蕖的《中国版画史略》相继问世,充实了古版画的研究内容。

3、文革结束后至九十年代,以及二十一世纪的十余年,是本文梳理的重点。

文革结束后至现在,古版画研究的历程已走过三十余年,纵观这三十余年的发展基本上还是稳步发展,同时亦有所突破,为便于叙述,以下将这三十余年的研究历程分三个阶段叙述。

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段时期正是文革后百废待兴,改革开放的年代,较之于经济需要迫切发展来说,文化领域稍显滞后。

但是,国家在这方面依然重视,这段时期的版画史专著大都为文革前和文革期间完成的,如郑振铎的《中国古代木刻画选》、《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等,傅惜华的《中国古典文学版画选集》,周芜的《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古本戏曲插图选》、《中国版画百图》、《武林插图选集》、《徽派版画论集》等相继出版。

给正在致力于版画、版本以及文学戏曲等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不可多得珍贵资料。

这些著作除了具备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和借鉴之处外,同时,也标志着古版画研究已开始朝着专题性和精深方面发展,如周芜的《武林插图选集》和《徽派版画史论集》,尤其是《徽派版画史论集》的出版,在当时版画史的研究方面有着标志性的作用,此书的关键之一基本解决了徽州歙县虬村黄氏刻工的诸多问题,对后人在研究明清版画,尤其是徽州刻工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流派划分版画史的研究从那时开始全面展开。

山美版高中美术鉴赏《20世纪油画、版画创作》课件设计

山美版高中美术鉴赏《20世纪油画、版画创作》课件设计

美术现象:美术学校开始建立,油画开始真正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生根、
发展
徐悲鸿 南京国立中央大学、中央美术学院 刘海粟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南京艺术学院 林风眠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培育出中国第 一批美术人
《痛苦》83.5x151.8cm
思考:这一阶段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
蒋介石政府对内压迫民主革命,对外屈膝投降,日本侵略 我国东三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经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抗 日战争胜利,之后是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 :油画式微,新兴木刻运动蓬勃发展,发挥了它批判社会现 实、揭露丑恶现象、反侵略、反内战的巨大功能。 鲁迅与新兴木刻运动 延安版画创作 李桦 力群 古元 1931年 木刻讲习所
四、第四阶段:80年代以后
伤痕美术 罗中立《父亲》、高小华《为什么》 85新潮美术 王广义 毛旭辉等 90年代以后(当下绘画形态)写实、写意、抽象、具象,综合材料 艺术样式丰富,艺术思维开阔,艺术作品异彩纷呈
大家琢磨一下: 以下作品分别出现在那个时间段?为什么?
《瞄准》 夏风 1945
《1968年x月x日雪》 196x296cm 1979年 程丛林
《血缘——大家庭一号》 张晓刚
北大荒套色版画 晁楣 《松谷》 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
江 国油画或版画作品。 二、写出该作品的创作年代、风格与创作背景,以 WORD形式呈现出来,小组内进行分析、交流。
《为什么》 高小华 107x136cm 1978

80年代中期,随着西方哲学思想的引入,青年艺术家不再 满足于刻板的写实手法和传统的艺术构思、艺术形式,他们将所有西方现代派艺术 风格拿来实验,表达自己对生活、对艺术的思考。如王广义、徐冰、毛旭辉等人
《毛泽东1号》 1988 王广义

从版画艺术作品的主题和题材看中国社会巨变

从版画艺术作品的主题和题材看中国社会巨变

从版画艺术作品的主题和题材看中国社会巨变作者:张键尹艺周琳来源:《艺海》2012年第06期[摘要]我国版画从解放前宣扬抗日救亡贬斥社会黑暗,转型为歌颂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建设繁荣美好。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版画经鲁迅先生提倡以来,当代创作版画艺术登上我国艺术的历史舞台,它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可以说一本版画史就是一部中国社会生活发展史。

[关键词]版画艺术作品主题题材中国社会巨变艺术作品的内容包括主题和题材两个方面,主题的艺术家借助这些内容表现的内心世界,是作品的灵魂;题材表现的是画面的内容。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有主题的,所谓的没用主题,即所谓的“纯抽象”的艺术作品,因为他们追求“无主题”,实际就是艺术作品的主题。

但是对于其它画种,版画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更加贴近生活。

也许是油画中的静物和风景以及中国画的山水、花鸟所表达的主题相对含蓄的缘由。

主题是有的,但不可以直接看到,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出来的。

正如版画理论家齐凤阁教授在总结创作版画特征时所说:“创作版画,以迥异于古代复制版画的崭新姿态,映现了现、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表现了现、当代中国人的审美心态和感情世界,以新的题材内容,新的人物形象,新的形式风格,开始了版画的新时代。

”【1】那么,另一方面,从版画主题和题材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几十年来的风雨苍桑,感受到新中国的巨大变化。

回顾版画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阶段,即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到1949年解放前,为旧中国时期;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称之为多变的社会主义时期;第三个阶段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为社会主义新时期。

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期盼黎明的呐喊这是一个既黑暗又充满了无限希望的时代,这时候的版画作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现实的指控;另一种是觉醒的呐喊,通常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开的。

例如刘岘的《小贩》、《乞丐》、《人力车夫》、《贫困》,陈铁耕的《母与子》,罗清桢的《起卸工人》、《逆水行舟》、《劫后余生》,汪刃锋的《嘉陵纤夫》揭示了劳动人民的苦难,让人顿生悲悯,李桦的《老渔夫》,赖少其的《饿》,汪仞锋的《嘉陵纤夫》引发无限同情,李桦的《苦耕》、《粮丁去后》更是让人说不出心中滋味,因为他们生活不下去的是自己的骨肉同胞!另外,旧中国的三座大山,有两个是中国的统治者加给自己的同胞;另一类版画作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像李桦的《怒吼吧中国》,作品以被缚的巨人或沉睡的雄狮象征中华民族在拼力挣扎,要拾起地上的匕首,割断身上的绳索的强烈表现,着实震动了亿万人的心灵。

(完整版)古元版画作品欣赏

(完整版)古元版画作品欣赏

古元版画作品欣赏古元版画作品欣赏(1919.10—1996.8)广东中山人。

擅长木刻、水彩画。

1938年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后到农村参加基层工作,业余进行木刻创作,参加1942年在重庆举办的全国木刻展览会,徐悲鸿先生撰文称赞古元作品。

他创作了不少反映陕北人民生活的作品,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文教代表,并授予甲等奖。

1951年创作新年画《毛主席和农民谈话》,获中央文化部颁发的新年画二等奖。

曾参加革命博物馆的历史画创作。

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水彩画研究会名誉会长。

作品有《减租会》、《烧毁旧地契》、《人桥》、《刘志丹和赤卫军》、《枣园灯光》等。

出版有《古元木刻选》、《古元水彩画选》等。

古元的作品,表现生活中的中国人,人物形象鲜活,画面场景让人感到亲切、自然。

陆定一称从古元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农民的热爱,和对于农民情感的深刻体会,这些特点,在当今中国艺术界,即使不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不可多得的”。

同为版画家的力群则称赞古元“真有把陕北的黄土变成金子的本领,在他的刻刀下,把最平凡的事物刻成了诗一般美的图画”。

延安时期,由于画具等材料短缺,艺术家创作版画要比其他画种容易,即便如此,他们通常也要自己制作木刻刀、自己寻找木料并用石头磨平,而所用纸张也只是三五九旅生产的马兰纸。

据古元之女古安村介绍,1945年古元随鲁艺学员转赴东北,冒险将自己的作品各选一件随身带走,使这套作品成为孤本。

“文革”时期这套作品被抄走,几经波折,所幸最后完整回到古元手中。

70年来,这些作品由于纸质等原因很少与观众见面,此次成套集中展出殊为不易。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在纪念古元的文章中称“古元和他的艺术在我思维的网络中是一个坐标,这就像棋谱上的几个重要的‘点’”。

“看到他木刻中不到两寸大小的人物,就像读鲁迅精辟的文字,得到的是一种真正关于中国人的信息。

版画的发展历程

版画的发展历程

展着 的人 民审 美 的需 要 :版 画 的艺 术 形 式 说 , 又可 分 为 油 印 和 水 印木 刻 两 类 。 刻 版 刷 , 以将 油 墨通 过 有 孑 的 丝 网 . 印到 纸 木 可 L 刮 注重 简 洁 、 快 、 纯 、 明 单 强烈 的 处 理 ; 画 因 画 的艺 术 特 色 是 自画 、 版 自刻 、 自印 , 以 刀 上 。丝 网 印刷 方 法 取 材 也 十分 丰 富 , 尼 龙 是 有 为 有 了“ ”某 作 品可 反 复 印制 , 数 件 到 代 笔 , 版 , 从 以木 代 纸 , 成 了别 的 绘 画 工 具 所 不 网 、 属 网 及其 他 材 料 。 四种 不 同 的版 画 形 金 这 数 十件 、 件 , 有 作 者 签 名 的 都 是 原 作 . 能 出现 的效 果 。 内木 刻 的对 比强 烈 , 着 类 别 都 具有 独特 的表 现效 果 。 有 时 候 艺 术 百 凡 黑 有
式 越 趋 多 元 化 .装 饰 性 ” 便 成 为 了其 中 的 铜 、锌 等 版 面 上雕 刻或 腐 蚀 后 印 刷 出来 的 即 成 凹版 . 掉 余 始 , 经 过 印 刷 机 印 刷 。 “ 去 再

版 当媒 介 限 于线 的粗 细 、 蚀 时 间 的 长 短 不 同 , 由 腐 还 种 表 现形 式 。 是 以其 独特 的表 现 手 法 : 图 画 。也 就 是说 版 画是 以 借 助 “ ” 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变 形 夸 张 的 造 型 、具 有 审 美 意 识 的形 式 美 物所 制作 的绘 画形 式 . 细 地 说 , 是 艺 术 于 版 面 上 涂 油 墨 多少 等 等 原 因 ,画 面 上 会 详 就 法 则 、 有 张 力 的构 图 、 比调 和 的 色 彩 、 家 利 用 木 版 、 版 、 版 、 版 和 丝 网 版 等 形 成层 次 丰 富 的 变 化 。 可 以套 色 , 有 独 富 对 铜 锌 石 也 具

版画百年——【1900—2000】典藏作品集(7)

版画百年——【1900—2000】典藏作品集(7)

版画百年——【1900—2000】典藏作品集(7)1930——194930年代初因鲁迅先生的倡导,创作版画兴起。

其精神取向与社会的启蒙、救亡相一致,一批艺术学徒以描绘人民疾苦、民族危亡为己任,以宣传鼓励为宗旨,把艺术创作与劳苦大众联系起来,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与爱国热情。

但因作者对民众的生活了解不够,理解不深,题材上存有狭窄、空泛之感,加之写实技巧不高,人物刻画不够具体、真实,而显现出概念化倾向。

就表现形式而言,留有欧化模仿的痕迹,而缺少中国线刻艺术的简洁明朗。

40年代是大陆版画的成长期。

在创作上表现出两种类型:一种以揭露、批判为宗旨,其战斗精神与30年代的版画一脉相通,但在思想内涵的深化与艺术本体意识的增强两方面均有飞跃。

另一种类型以肯定、赞颂为基调,通过对解放区新生活及反侵略、反内战斗争场面的刻画,表现时代的变迁,提示深刻的社会主题。

这类作品在民族风格的确立上,实现了中国创作版画的历史转折。

尽管今天看来,其由欧化到民族化的转换有矫枉过正、弱化创作版画特性之虞,但在当时的情形下无疑具有历史意义。

121 桂林紧急疏散蔡迪支 1945 木版23×32cm122 打靶夏风 1945 木版12.8×16.6cm123 采石工王琦 1954 木版23×28c m 王琦(1918年-),四川宜宾人。

1919年随父母亲去重庆定居。

1937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8年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学习。

后在国统区参加革命文艺活动。

解放后,历任上海行知艺术学校美术组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美术》和《版画》主编,1991年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

124 粮丁去后李桦1946 木版24×34cm 李桦(1907年-1994年),广东番禺人,1926年毕业于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留校任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的版画
20083214690 08级综绘安亮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版画的重要发展阶段,中国版画发展史上第三个高峰在此时期形成。

正是由於改革开放、观念更新,版画在语境变异和视觉革命中,开始了艺术文本和精神家园的重构,实现了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

30年版画变革、演化的总体趋势是摆脱历史重负而走向本体的精纯,由单一、封闭、附属型,向多维、开放、自主型演变,由一般性政治宣传与浅层次反映生活走向精神深处,由艺术语言的粗糙陈旧蜕变为精到新颖。

这30年可大体分为三个时期: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拨乱反正的思想解放运动突破了人们的思想禁区,大量涌入的西方现代文艺思潮唤醒了画家们的主体意识,极大地激发了其创作热情。

画家队伍可谓三世同堂,三四十年代起步的老画家不断推出新作;五六十年代起步的中年画家进入创作盛期,风格形成,个性显现;新时期成长起来的版坛新秀崭露头角,既体现出新学院训练的扎实功底,又蕴含著新观念、新知识结构,给版画带来生机。

从版画的区域格局来看,打破了原来以北京为中心,四川、黑龙江、江苏三足鼎立的局面,浙江、云南、贵州、内蒙古、安徽、广东、江西等地的版画均呈上升的趋势,全国形成辐射、扩张的多角形。

尤其各地版画群体的崛起,不仅壮大了版画的声势,而且使版画空前普及。

这种群体现象虽因追风互仿有趋同弊端,而且后来因难以适应市场经济而逐渐解体,但无论对当时版画的繁荣,还是对版画家的培养、成长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此一时期版画创作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专业画家与院校教师的作品上。

在题材方面,摆脱历史重负而走进现实风情,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转折,它标示著版画再次由附属状态转向自主。

风情版画消解了五六十年代版画再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虽然有些作品以表现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变化为主旨,但多是运用现代科技符号,描绘人的精神面貌。

如北大荒、江苏、云南、内蒙古等以少数民族为表现物件的版画尤其如此。

而一些院校教师的作品或表现平常人的沉重乃至欢愉,或在历史题材中寻求切入点,有的也钟情乡土,但后来则较早地走出风情,进入观念理性的表现。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由於环境宽松,束缚减少,创作自由,美术界如开闸的河水奔腾、激荡,尤以油画、国画为最,青年艺术群体涌现,前卫美展不断,伴随著激烈的论争,形成一股强大的思潮,理论家称其为“85美术新潮”。

相比之下版画略显沉稳、守常与滞后,但若与其历史相比,却较任何时期都激进、活跃,特别是稍后掀起的冲击波,推动了版画向现代的转型。

这种转化的外在标志是版画视觉形态的变革。

首先是对传统图式结构的破坏与重组,“突破三维空间的局限与传统的透视法则,往往以时空错位的构成方式,打破和谐而追求失衡感,倾斜重心而追求失控感,颠覆秩序而追求零乱感等”。

包括黑白布局与刀痕肌理的置陈都注重视觉冲击力与怪异的特性,而较少司空见惯的范式与赏心悦目的效果。

其次是从传统的造型语系和色彩语系中脱出,借助于西方现代艺术的语言资源,或开发本土的民间语言资源,著力於形象的变幻与色彩的出新。

这场革命就视觉形态而言,是20世纪初版画创作在我国兴起以来外在形态最明显的一次改观,其中虽然不乏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生硬模仿与照搬,且因观念差异而受到种种非难,但真正意义的本体建设却从这破坏中开始。

90年代中期至新世纪初,由於市场的冲击(版画销路受阻,市场效应差)
和版画家自身的原因,版画队伍缩小,群众性版画活动减少,所以有版画滑坡之说,甚至有人惊呼“版画有被挤出三大画种的危险!”但从作者阵营的纯化与艺术品质的继续攀升角度看,版画的发展、推进又是正常的。

人们习惯於以历史上特殊时期版画的特殊地位与阵势为参照系,其实,由於版画制作过程复杂,任何国家的版画规模都不会超过油画和民族画种。

而且衡量一个画种的水准,首先应看其品质,而不是看其数量。

如此说来,版画由大轰大嗡趋於沉寂,由裂变而形成多元格局,因转型走出传统而切入当代,是合乎规律的常态发展,是对以往的匡正。

在这常态的多向发展期,40岁左右的版画家走向成熟,30岁左右的青年版画家也浮出水面,他们是此时创作的中坚力量。

前者经历过“文革”动乱,上山下乡,有过深刻的生活体验,又接受过学院的正规训练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洗礼,经历丰富、功底扎实、观念现代,经过90年代初对版画创作的历史省思后,他们丢开他人艺术的拐杖而注重个性寻索,加之有的因采取一种样式化的画风,很快形成自己的面貌。

后者经历单纯,但所接受的视觉资讯却现代而庞杂,他们步入艺术的门槛之时,西方现代艺术正在中国流行,中国美术正在转型裂变,这便很难形成统一的价值理想,加之商品大潮及消费时代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往往以一种玩世不恭、随意、调侃甚至亵渎的方式对待艺术,但在一些有才华的版画青年无拘无束的创作中表现出一种新锐的创意。

他们的作品与那些前辈画家形成对比并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中国版画的多元态势。

从整体上看,多向发展期的版画重本体建设,但因有的在制作上已走到极致,所以人们开始呼唤对现实的关怀及版画的精神文化品格。

在近几届全国版画展及全国美展的版画作品中确实出现了主题回归现实的势头。

而青年版画家及学生的创作与一些学术性展览,则较少现实生活的转述,而著力于历史文化符号与抽象理性结构的重组,符号理性的追求,作为一种趋势,再塑了中国版画的学术品格与新的气质,但其真正成熟还有待时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