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话看方言的传承与推广
抓住历史机遇,多元融合发展上海方言文化

| 文化建设抓住历史机遇,多元融合发展上海方言文化□卞莉莉/文上海方言沪语,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厚植独特的文化基因,是江南方言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沪语使用场景的逐步减少,上海方言文化也在逐渐流失,令人扼腕!可喜的是,近几年来上海相关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以及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从多方面发力,开展沪语文化传承、研究与实践,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闵行区作为马桥文化的起源地,是海派文化的宝藏之源,对沪语的传承和发展具备天然的区域优势,更为重要的是,闵行区提出要“打造人文之城”。
对“人文之城”这张名片的打造正是大力传承和发展上海方言文化的重要机遇。
基于此,本文对在历史机遇下,如何多元融合发展上海方言文化展开一些探索。
1 沪语——上海独一无二的“声”份证纪录片《中国话》中说“普通话让我们走得更远,方言让我们不管走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在中国,有着数不清的方言。
一方水土,一声乡音,早已融入血脉,最是抚慰人心。
上海方言沪语,有入声、有浊音,语音变调比较明显,带有尖团音,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江南方言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从沪语的语言属性而言,沪语首先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从沪语的文化属性来看,沪语与上海方言文化紧密联系,上海方言文化是在沪语的日常使用过程中产生、发展并推广开来的,离开沪语,上海方言文化就是“空中楼阁”。
因此,沪语是文化创设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显著作用。
大力推广沪语是发展上海特色文化的重要前提。
2 沪语之困——运用场景少、“单打独斗”多2.1 使用场景逐步减少导致方言文化渐弱语言最重要的应用就是日常的交流沟通。
由于普通话的普及以及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外来人口大量流入,成为人口净迁入地等一系列原因,沪语的使用场景逐年减少,而且越低的年龄层,使用沪语的场景越少,对沪语的掌握程度也越低。
传承沪语的方法范文

传承沪语的方法范文
一、提倡使用沪语
在大部分日常交流中,首先要提倡使用沪语。
沪语是一种绝妙的语言,它承载了上海人民的文化精髓,也反映了上海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使用沪语。
在与老一辈的上海人交流时,使用沪语能
为你建立一种特殊的情感,你会发现他们是多么的温暖!遇到老外时,使
用沪语也能让他们了解到上海不一样的文化。
二、推广沪语知识
另外,我们应该把沪语知识推广下去。
沪语是上海人自己的语言,所
以尽可能的鼓励上海的孩子们学习沪语,我们可以把沪语做成一种课程,
让孩子们学习沪语知识,并且让他们熟悉沪语文化。
另外,我们还可以在网络上组织一些沪语讲座以及课程,通过网络传
播沪语文化,让更多人认识到它的魅力所在。
我们也可以邀请沪语资深老
师到学校教授沪语,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三、建立沪语媒体
此外,我们也可以增加沪语的传播媒体。
我们可以开设沪语电台、沪
语博客和沪语视频网站,可以向大家推介上海的特色文化、地方风土人情等,并尽量使用沪语来介绍。
此外,我们可以选择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类别沪语教学节目和节目,借助电视广播和网络,让更多的人了解沪语,从而使沪语走入大众。
从上海话语看上海发展战略的三维

从上海话语看上海发展战略的三维上海是中国的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经济发展实力。
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上海一直以来都是经济中心和创新中心。
而上海话作为上海人的日常使用语言,与上海的发展战略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一、文化维度上海话是上海地区的特有的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民俗和文化的特色。
上海话在上海地区的社交生活和日常沟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它反映了当地民众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特色。
在上海发展战略的文化维度中,上海话的流行和传承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任务。
首先,上海话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上海话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在教育、媒体、文化等领域中强化上海话的教育和宣传。
其次,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到上海话的传承中,例如开展上海话文化活动、为上海话注音制作普及资料、推广上海本土文化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促进上海话的传承和流行,让上海的文化特色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二、经济维度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其发展战略中的经济维度显得格外重要。
上海话在经济领域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上海话的语音特点独特,而且有着自己的语汇和表达方式,这使得上海人在商业、金融等方面的交流中更加得心应手。
因此,在上海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应重视上海话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首先,上海话的流行和普及可以促进本地企业的发展。
因为本地人在日常商务活动中使用上海话,所以企业如果能够在营销和宣传中使用上海话,就能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和市场,这有助于企业在上海市场中的顺利开展。
其次,在涉外经济交流中,上海话的掌握也具有很大的优势。
由于上海在国际间交流密切,因此对外交流中使用上海话,可以展现出对方对当地的了解和尊重,并且可以提高谈判的成功率。
三、创新维度作为中国的创新中心之一,上海的发展战略中必然有创新维度。
上海话的使用和传承在创新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上海话的特点是表达简练、富有幽默感、尤其是俚语和俚语词汇的运用非常灵活,因此在某些特定的行业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
从上海话看方言的传承与推广

从上海话看方言的传承与推广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从上海话看方言的传承与推广人员分工:问卷设计:吴雪鹭分发问卷、数据统计:杨天颖、凌舒扬调查报告:吴雪鹭PPT制作:杨天颖DV拍摄:凌舒扬、杨天颖(同学调研)、吴雪鹭(公交车暗访)课题报告:2009年2月4日,《新民晚报》社区版刊登了一篇读者的来信,其中写道:“新上海人,浦东密集度最高,办公大楼里最多。
到浦东,尤其是陆家嘴,都说普通话,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有点像美国土著红种人。
”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对作者及编辑等进行了一番“人肉搜索”,网络社区中的讨论比比皆是。
一份没有多少发行量的社区版报纸却引发如此热议,这个关于方言的话题不由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随着上海越来越向着国际化大都市的方向发展,外来人口也就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用的语言现在大都是普通话,甚至是英语,上海方言的地位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究竟是城市的发展带动方言的传播,还是抑制方言的发展,我们以上海话为例,通过查找资料,分法调查问卷,分析数据,并在周围人中做访谈等形式,对“方言的传承与推广”做一些探讨。
一、一座城市的记忆——方言的变迁(一)上海话的历史据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民钢一份上海话课题报告,古上海人说的话源于一种接近于现代侗台语的古越族语,而我们现在所称的上海方言,是上海本地人改用汉语后,与原来的语言互相融汇后形成的。
古上海人使用汉语的情况最晚出现在西汉早期,也就是说,最少两千年前,作为吴方言中的上海话已经形成。
上海话形成至今,大约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但是有关上海话的历史资料,早期的几乎没有,迄今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上海话文字,是清代嘉庆初年上海才子张南庄用上海话书面语写的白话章回小说《何典》,这本书距今只有200年的历史。
因此对于200年以前的上海话,我们只能从现今上海话中去分析寻找它遗留下来的残迹。
不过自从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留下来的有关上海话的资料却是很丰富的,为我国所有方言之最。
拯救上海话案例

拯救上海话案例上海话,作为上海地区最主要的方言之一,是上海人民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上海话面临着被普通话和英语所取代的风险。
为了拯救上海话,保护上海的语言文化遗产,下面列举了一些拯救上海话的案例。
1. 教育部门加强上海话教育上海市教育部门可以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上海话的教育,包括开设上海话课程、组织上海话演讲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对上海话的兴趣和认同感。
2. 媒体推广上海话媒体是传播语言的重要渠道,上海市可以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平台,制作和播放上海话相关的节目,让更多人接触和了解上海话,增加对上海话的认同感。
3. 社区活动和文化节庆上海市可以组织各种社区活动和文化节庆,让居民能够在活动中使用和感受上海话的魅力,增加上海话的使用频率和认同度。
4. 上海话教学资源的制作和推广上海市可以投资制作上海话教材、字典和学习资源,以供学校和社区使用。
同时,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的推广,让更多人方便地学习和使用上海话。
5. 上海话艺术表演和传统戏剧的保护上海话作为一种独特的方言,有着丰富的艺术表演形式和传统戏剧。
上海市可以加强对上海话艺术表演和传统戏剧的保护和扶持,鼓励演员和剧团使用上海话进行演出。
6. 上海话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海市可以加强对上海话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组织相关的研究和调查,对上海话的历史、发展和特点进行系统整理和记录,以确保上海话的传统不会被遗忘。
7. 上海话社交平台和在线社区的建立上海市可以开发上海话社交平台和在线社区,让上海话使用者能够方便地交流和分享,增加上海话的使用频率和认同度。
8. 上海话口语交流活动的举办上海市可以定期举办上海话口语交流活动,为上海话使用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增加上海话的使用频率和认同度。
9. 市民参与上海话保护行动上海市可以鼓励市民参与上海话保护行动,例如举办上海话歌曲创作比赛、上海话漫画创作比赛等,让更多人参与到上海话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从上海话和海派文化谈起

从上海话和海派文化谈起上海话是上海地区的方言。
有人说,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没错,正是由于有了上海话这样的吴侬软语,才会有海派文化的独特性和非凡性,才会有上海人的精明沉稳的性格。
下面我就从上海话的起源谈起,说说上海话和海派文化。
上海话,俗称沪语,是主要分布于上海市区的方言,属于吴语,通常称为“上海闲话”,是现代吴语地区的最有影响力的方言之一。
上海话是历史悠久的松江方言在黄浦江两岸的一个分支,自宋代上海开埠形成上海港以来至少有700年历史,上海话最早是从苏州话发展过来的,并在20世纪开始由于上海经济大发展,上海话逐渐取代苏州话成为主流,曾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长三角地区通用语。
后来由于国家强制推广普通话,上海话逐渐在新生代群体中没落下去。
上海话既继承了悠久历史所传承下来的方言基础,也吸收了很多西方文化因素。
上海开埠后,在100多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1935年在上海的公共租界内,上海籍人口只占25%,非上海籍人口占了75%。
1950年,非上海籍人口占到了上海地区人口总量的85%。
大量的移民在到上海避难、经商、求学、工作的同时,也把他们家乡的南腔北调乃至纯正的洋腔带到了这座城市,就如美国的移民文化一样,上海也就诞生出了海派文化。
而语言之间的自我修复和校正,使得上海话很快吸收了来自各地,尤其是西方的语言发音,腔调等,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方言。
比如很多用普通话读不押韵的古诗,用上海话读就能押韵,再比如“日头”为“太阳”取代,常被上海人挂在嘴上的“阿拉”也不是上海本地方言,而是取自宁波话。
外来语对上海话的影响,如“摩登”一词来自“modem”,“脱口秀”一词来自“talk show”等等。
上海话的代表性我是知道的,作为一个外地人,虽然也生活在江南地带,但是我们的方言是闽南语,和上海话的吴语差别可不是一点两点就能数清的。
来上海之前,我也听说上海人是有点小气的,但是来上海生活了两年之后,我发现原来上海人的小气是来源于他们的精明,而上海人的精明则是糯糯的吴侬软语和海纳百川,富有自己独特个性的海派文化所造成的。
传承上海话作文

传承上海话作文在繁华喧嚣的大上海,有一种声音,它带着独特的韵味,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与温度,那就是上海话。
我从小就在上海的弄堂里长大,那时候,左邻右舍之间的交流,全靠这一口地道的上海话。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弄堂,就能听到各种上海话交织在一起的声音。
“侬早呀!”“今朝侬买了撒么事?”“阿拉小囡读书老认真额!”这些话语,如同上海这座城市的背景音乐,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记得有一次,我跟着奶奶去菜市场买菜。
一进菜市场,那热闹的场景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摊主们用上海话大声吆喝着:“新鲜额青菜,快来看看呀!”“带鱼老灵额,侬要伐?”奶奶熟练地和摊主们讨价还价,那你来我往的上海话,充满了烟火气。
“侬格青菜贵了呀,便宜眼好伐啦?”奶奶一边挑着青菜,一边说道。
摊主笑着回应:“阿婆,侬也晓得额呀,今朝格青菜新鲜来西额,侬再多买点,我稍微便宜眼。
”最终,奶奶以一个满意的价格买到了青菜,还和摊主聊了好一会儿家常。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话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大门,让原本陌生的买卖关系瞬间变得亲切而温暖。
还有一次,家里来了亲戚。
大人们围坐在一起,用上海话聊天。
我在一旁听着,虽然有些词汇不太明白,但从他们的语气和表情中,能感受到那种浓浓的亲情。
他们回忆着过去的日子,讲述着小时候的趣事,时不时爆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
“想当年,阿拉一道白相额辰光……”“侬还记得伐,格趟吾伲辣海弄堂里……”那些生动的故事,通过上海话的讲述,仿佛把我也带回到了那个年代,让我对家族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如今,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上海,普通话的使用变得越来越广泛。
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们大多用普通话交流;在工作场合,标准的普通话也是主流。
上海话似乎渐渐被遗忘在角落里,只有在一些老弄堂、老城区,还能听到那熟悉的乡音。
我觉得这是一件挺可惜的事情。
上海话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它更是上海文化的重要载体。
每一个发音,每一个词汇,都蕴含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历史底蕴。
上海话简介——精选推荐

上海话简介上海话(Shanghainese),是吴语的一种重要方言,又称沪语,是主要分布于上海市区的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
上海话是现代吴语区中最强势的方言,在江浙一带乃至全国及海外各地华人社区都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有人将其当作吴语的代表。
上海话吴:上海闲话/zɑ.'he.ɦɛ.ɦʊ˨˨˨˨/粤:上海话Soeng5 Hoi2 Waa6台:Siōng-hái-uē英:Shanghainese法:Shanghaïen日:上海语(シャンハイご)韩:상하이어(상해어)越:Tiếng Thượng Hải使用国家及地区中国上海市市区和近郊及香港、台湾、日本九州岛、美国旧金山等地江浙移民中间使用人数约1500余万语系汉藏语系—汉语族—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上海话语言代码ISO 639-1:zhISO 639-2:chi (B) zho (T)ISO/DIS 639-3:wuu简介上海话,指上海地区及周边的方言,是吴语的一种。
比照有人称广东话为粤语,台湾闽南话为台语,也有人称上海话为沪语,这种称法比较少见。
上海话是现代吴语区中最强势的方言,在江浙一带乃至全国及海外各地华人社区都有较大的影响力,因此有人将其当作吴语的代表。
历史上的上海对外移民风潮,使得上海话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张,如在香港、台湾以及美国、日本等地区国家,上海话的影响力亦不小。
至今在香港,不少上海籍香港人说话时依然保持明显的上海口音,例如影星沈殿霞和前特首董建华。
例如,董建华说「合作」时「合」(粤语拼音为hap9)时,入声韵尾由-p变成了喉塞音的-ʔ,带有明显的吴语特色。
渊源上海话的历史只有七百多年,比苏州话和松江话的历史要短得多,但是上海话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方言,这是由上海独特点地理环境和历史的独特机遇所决定的。
原来上海处于长江三角洲的滩头,所谓“上海滩”是对它的最合适当称呼,它是远离府治的乡村僻地,处于经济发达地域的边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上海话看方言的传承与推广人员分工:问卷设计:吴雪鹭分发问卷、数据统计:杨天颖、凌舒扬调查报告:吴雪鹭PPT制作:杨天颖DV拍摄:凌舒扬、杨天颖(同学调研)、吴雪鹭(公交车暗访)课题报告:2009年2月4日,《新民晚报》社区版刊登了一篇读者的来信,其中写道:“新上海人,浦东密集度最高,办公大楼里最多。
到浦东,尤其是陆家嘴,都说普通话,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有点像美国土著红种人。
”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对作者及编辑等进行了一番“人肉搜索”,网络社区中的讨论比比皆是。
一份没有多少发行量的社区版报纸却引发如此热议,这个关于方言的话题不由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随着上海越来越向着国际化大都市的方向发展,外来人口也就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用的语言现在大都是普通话,甚至是英语,上海方言的地位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究竟是城市的发展带动方言的传播,还是抑制方言的发展,我们以上海话为例,通过查找资料,分法调查问卷,分析数据,并在周围人中做访谈等形式,对“方言的传承与推广”做一些探讨。
一、一座城市的记忆——方言的变迁(一)上海话的历史据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民钢一份上海话课题报告,古上海人说的话源于一种接近于现代侗台语的古越族语,而我们现在所称的上海方言,是上海本地人改用汉语后,与原来的语言互相融汇后形成的。
古上海人使用汉语的情况最晚出现在西汉早期,也就是说,最少两千年前,作为吴方言中的上海话已经形成。
上海话形成至今,大约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
但是有关上海话的历史资料,早期的几乎没有,迄今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上海话文字,是清代嘉庆初年上海才子张南庄用上海话书面语写的白话章回小说《何典》,这本书距今只有200年的历史。
因此对于200年以前的上海话,我们只能从现今上海话中去分析寻找它遗留下来的残迹。
不过自从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留下来的有关上海话的资料却是很丰富的,为我国所有方言之最。
英、法、美国的传教士和日本等国的其他人士为了传教、经商和交际的需要,在上海出版了大量的记录上海方言的语音、语法的书籍和上海话词典、课本、圣经等,还有上海人写的记录俚词俗谚的著作。
1853年就出版了英国传教士J.Edkins写的《上海方言语法》,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语法书。
后来语言学家高本汉、赵元任等都记过上海话。
(二)人口变迁对上海话的影响坐落在上海方言区内的原上海县城,开埠前只是一个方圆9里的三级小县城。
自1843年开埠以来,县城和县城西部、北部的广大租界地区迅速发展成为繁华的大都市。
从1843年到1949年大约100多年的时期内,上海城区的人口迅速增长,1852年有544,413人,1900年为1,289,353人,1935年为3,701,982人,1949年为5,455,007人。
人口增长主要原因是外籍人口的移入,当时上海人口籍贯遍及中国各省市,主要来自江苏和浙江地区。
1935年江、浙籍(包括上海本籍)人数在公共租界内占总人数的87.43%,在“华界”内占总人数的83.46%。
在公共租界内,上海籍人口1885年占总人数的15%,1900年为19%,1935年为21%。
1946年,在上海市管辖区内,本地籍人口占20.7%,其中农村地区如高桥、龙华等地占近90%,而县城所在的邑庙区为8.4%,蓬莱区为11.9%,商业最集中的黄浦区为 5.9%,老闸区为11.1%。
1950年,本地籍人口占15.1%,邑庙区为6.3%,蓬莱区为10%,黄浦区、老闸区各为4.8%。
占压倒多数的外籍人口进入上海,上海方言一时也变得无序起来。
其中词汇使用方面的混杂兼用现象最为常见,许多江、浙一带的常用词最易加入上海话一起使用,其次是官话的词语进入上海话。
就以常用副词为例,一义有多种说法。
如“原来”一词的同义词有“原来、原生、本生、本来、原本、本底、本底子、原本塌里”,“一点儿”有“一眼眼、一点点、一滴滴、一沰沰、一屑屑”。
有些外来的词语与本地话杂交,形成中间态新词语,如“一似一式、一模一样”→“一式一样”,“一日、一天”→“一日天”,“归去(读作居去)→转去→回转去→回去”。
上海话还善于从移民的方言中借来词语,如“淴浴、灶下间、黄落、肉痛、舒齐、标致、茄门、料煞、啥叫啥、先勿先、煞死、勿局、势必至于、沉倒头、捷转头、千跟斗、吃家生、疑惑疑注、阿要现世”借自苏州话,“高头、窗门、薄刀、碗盏、老头浜(伯儿)、男小畏(娃儿)”借自宁波话,“脆麻花、小巴戏、乖乖弄底冬”借自苏北话,“木老老”借自杭州话。
有的借词甚至替代了本土词语,如从宁波方言中借“阿拉”取代了第一人称复数的“我伲”。
另外,语音的混杂也很明显。
(三)上海话对外来词语的吸收上海方言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方言群体,既表现出对外来的词语慷慨大度的吸收力融化力,又表现出本土文化的强大稳定性。
它吸收了外来词语只是使自己的表现力更为丰富生动,而它的基本词汇和语音语法结构却十分稳固。
不过,移民的方言在不同程度上冲淡了上海话中的土语特征,发展了吴语公约数的成分。
如“地方”取代了“户荡”、“场化”,“外头”、“外面”取代了“外势”、“外首”,“左面”取代了“左半爿”,“拿”取代了“担”,“汏”取代了“净”,“回去”取代了“归去”,“难为情”取代了“坍铳”。
上海话在原松江片方言底层的基础上迅速发展着,使属于吴语临海僻远地带的、原来发展最为缓慢的、较苏州话嘉兴话保留更多古老特征的旧上海话,在百年内一跃领先为吴语诸次方言中发展最速的新上海话。
50年代以后至今,户口制度的改变制止了大规模的移民,上海话重建了稳定有序的发展局面。
但上海话的吸收外来语言的能力依然很强,自我进化机制依然十分活跃,随着现代社会交际的活跃和频繁,上海话原来养成的善于拿来和进取创造的习惯成为传统,上海方言虽然六七十年代一段稳定和萎缩期后,近20年来,随着社会交际的活跃和频繁,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又有长足的变化,变速在吴方言中遥遥领先。
与此同时,上海市内语言和周围郊区语言差距之大,远远超过苏州、嘉兴等市内语言和四郊语言的差别。
现在我们可以到城区势力还未到达或刚刚到达的上海方言区内的北部边缘的江湾镇、西部边缘的真如镇、南部边缘的梅陇镇去了解,这些地方虽彼此相隔很远,但还保持着较一致的旧上海话的面貌。
这里的老年人还保留着上世纪中叶艾约瑟所记的上海方言区的声调面貌(只是原在艾氏时已不稳定的阳上声调并入了阳去),而上海城区声调已合并为吴语区最少的5个了。
由此可见,今上海市中心区方言比周围的上海方言区语言发展整整快了150年,上海城区的方言高速变迁使它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城市方言中心岛。
这在我国方言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
二、一座城市的财富——方言的传承本次调查问卷采用随机分发的形式,在校园中对38位上海本地学生进行了样本采集,对象年龄在16~25岁之间,男女比例相当。
可以说看这个年龄的样本,他们平时的运用程度,他们如何对待自己城市方言的态度,都体现了一种传承的力量。
14位同学表示平时在家几乎都说上海话,14位表示较多说,4位表示不太说,6位表示几乎不说;而在学校里,没有同学几乎都说上海话,8位同学表示较多说,24位不太说,6位几乎不说。
由此看出,在家中,方言的运用度相当高,几乎都说或者较多说的占绝大多数,而在学校中,没有人几乎都说上海话,虽然我们的样本数量由于各种限制不大,但基本可以推断,几乎都说方言的同学仍然占少数。
原因可能是同学中很多外地同学,尤其是复旦这样全国招生比例相当高的大学,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为了沟通方便必然选择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可能只是遇到相当熟悉的本地同学,才会说上海话。
不可否认,随着地区之间的融合,人口流动,人们都不再像以前那样安于一块地,方言地位的衰弱的确不可否认。
一门语言无论多么精巧,它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被运用,是给使用者带来沟通上的便利。
而对于使用语言的人来说,对一门语言的熟练程度取决于说的频率,当语言环境不再,掌握程度也就大打折扣。
今天我们这一代的上海本地同学说的上海话也已与当年上一辈“老上海”们不同,常常被说成是“洋泾浜”。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它的变迁历程,在发展中不断与外界融合,我们暂且抱着乐观的态度相信,方言的未来之路不是消亡,而是焕发新的生命力。
现实是许多外来人口进入上海,本地人如何对待自己的方言,平时外出时,如在商店、公交车里,15.8%的同学选择“会,不管服务员是不是上海人”,65.8%的同学选择“看情况,如果服务员是外地人就说普通话”18.4%的同学选择“不会”。
14位同学小时候家里教的先是普通话,24位同学先学的是上海话。
21位同学表示以后会先教小孩普通话,17位同学先教上海话。
都是超过半数的同学在家庭中先接触到方言,也愿意将这个传承下去。
可以说家庭仍然是方言生存的最好的环境,成为本地孩子最早接触的一门语言。
而在这样一个融合的大环境里,只有4位同学认为上海话会消失,34位同学认为上海话不会消失。
上海本地学生说上海话的频率上海话会否消失三、一座城市的名片——方言的推广其实,上海话一直在随着时间的变迁而不断变化,有些已经具有了全国影响,成为上海在全国叫得出的“名片”。
比如:听到“阿拉”,大家马上就知道开口的是上海人;提起“小开”,人们就会想起上海有钱家的少爷;而听到“作”,几乎全国人民都想象到上海女孩“刁蛮”的一面;而“生煎油条”这种上海独有的小吃则成了上海在全国著名的早餐“四大金刚”。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方言也是有生命力的一种语言,它可以说也是在与时俱进,不断派生出了许多新的词汇。
比如过去只讲盗版,现在上海话也有了“正卡”、“大卡”之分;出门叫出租车,台湾有“计程车”,香港有“的士”,上海人也有独特的“差头”;而“埋单”这类原本北方的方言,现在也已经逐渐被融入了上海话。
我们的样本中42位外地同学,其中32位来上海了1年以下,8位同学来了1-4年,2位同学来了4年以上,对于上海话的接受程度不仅因为他们来上海了多久,同时也受来源地的影响,一些来自上海周边江浙地区的同学对这方言的理解与运用也更方便一些,如果是来自北方不同语系的同学就有很大的困难,可能要过好几年才能听懂一部分。
了解他们的想法便于我们了解方言的在推广上会遇到怎样的问题。
9位同学在电视上第一次听到上海话,14位同学是在逛街时,而19位同学是在和同学聊天时第一次接触到上海话。
这让我们了解到方言的传播更多还是体现在平时人际的交流上。
然而电视,即大众媒体,同样发挥着作用,比如现在一些沪语节目,不仅仅是给本地人以故乡的气息,也是一个很好的方言接触平台,希望每一家省市级电视台或广播台都能有意识地保留一两档这样的说方言的节目,在推广方面将功不可没。
30位同学一天很少能接触到上海话,11位同学一天1-2次,而只有1位同学表示一天能接触到3次以上的上海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