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东南亚与东亚建筑

合集下载

东亚及东南亚建筑的文化特征探究

东亚及东南亚建筑的文化特征探究

东亚及东南亚建筑的文化特征探究摘要:在东方的建筑当中,除了中华民族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并且延续了五千年之久的建筑艺术之外,东亚以及东南亚各国也都有着各自国家和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以及千古流传的建筑艺术作品。

在东亚国家中,除了中国之外的国家,比如东亚的日本,有日本京都的龙安寺以及桂离宫;高丽的景福宫;印度有泰姬陵;柬埔寨的吴哥窟以及泰国的金佛寺等等非常著名的古建筑作品。

关键词:东亚;东南亚;建筑;文化特征引言除了我国之外,在我国的周边的一些国家当中,也有着许多极其灿烂辉煌的建筑艺术作品。

在这些周边国家的建筑形式上看,其建筑形式主要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一种是我国的儒家文化,一种是宗教文化。

比如东亚的日本,其建筑形式主要受到我国儒家文化的影响较为深远,除了东亚的日本以外,东南亚的泰国、印度以及柬埔寨这些国家是非常信奉宗教的,其宗教文化非常发达,所以这些国家的建筑其建筑艺术和建筑形式受到宗教文化很大的影响。

东亚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建筑形式和建筑艺术,大多受这两种文化的影响。

1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特征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非常灿烂的文化。

我国的古代建筑文化也非常优秀,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思想精华,对于周边国家的建筑形式以及建筑文化有着非常深渊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主,木结构之间以榫卯的方式相连接,这种木结构建筑一直沿用至今。

这种结构形式的建筑在空间上很容易随着人们的意愿进行改变,但是其蕴含的文化因素不会随着建筑的改变而变化。

中国的古代建筑从其建筑形式上来看,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屋顶发大。

而且房屋面积越大屋顶就越大,从外观上看,中国古代建筑主要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结构为屋顶,下部结构为基座,中部结构为柱子、墙以及门窗,在柱子与屋檐之间还有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非常重要的形式,不同时代的斗拱形式各有不同,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主要有皇家宫殿、寺庙、殿堂、住宅、园林以及陵墓等类型,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在平面布局上主要是两种风格,一种庄严雄伟,对称严格,而另一种是曲折变化,灵活多变。

东方建筑风格分类

东方建筑风格分类

东方建筑风格分类
东方建筑风格的分类有多种,以下是部分例子:
1. 中国古建筑: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注重木雕、石雕、砖雕和琉璃等工艺,多采用对称布局和轴线对称的方式,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

主要类型包括宫殿、庙宇、园林、民居等。

2. 日本传统建筑:日本传统建筑以木材和纸张为主要结构材料,注重自然美和空间感,强调室内外空间的交流。

主要类型包括寺庙、城堡、民居等。

3. 印度古代建筑:印度古代建筑以石材为主要结构材料,注重宗教和文化的表现,多采用圆拱、尖塔等造型。

主要类型包括寺庙、宫殿、陵墓等。

4. 东南亚传统建筑:东南亚传统建筑以木材、竹子、稻草等自然材料为主,注重通风和遮阳,多采用开放式布局和流线型设计。

主要类型包括寺庙、民居、仓库等。

5. 朝鲜半岛传统建筑:朝鲜半岛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注重儒家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表现,多采用对称布局和平屋顶设计。

主要类型包括宫殿、庙宇、民居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分类并不是绝对的,东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风格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

建筑艺术赏析课程标准

建筑艺术赏析课程标准

《建筑艺术赏析》课程标准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建筑艺术赏析课程类别:课程属类:艺术类课程学分:3学分计划课时:40教学组织:适用范围:全院学生先修课程:课程部门:教研室:制订人:批准人:第一部分前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和最古老的艺术之一。

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艺术语言造成的意境、气氛,或庄严,或活泼,或华美,或朴实,或凝重,或轻快,引起人们的共鸣与联想。

本课程期望学生通过学习,能了解建筑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职业能力。

了解建筑艺术就是了解历史,了解建筑艺术就是了解世界,本课程期望学生通过建筑艺术这个窗口,站在历史巨人的肩上,汲取灵感,创新未来。

一、课程的性质《建筑艺术赏析》是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一门院定选修课,它是一门将艺术性、实用性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建筑艺术自身的发展历史与风格嬗变,对大学生进行优秀文化教育、建筑艺术审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建筑艺术审美情趣,提升大学生的建筑艺术赏析能力,补充和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大学生的人文品位、艺术修养和情感的陶冶等,具有重要价值。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坚持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人文素质与建筑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重视理论联系赏析实际。

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着重培养学生建筑艺术赏析实践能力。

3、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

4、倡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总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建筑艺术的赏析能力。

根据建筑艺术赏析项目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构建知识体系。

根据建筑艺术赏析项目要求确定能力模块。

世界各国城市建筑的风格特点

世界各国城市建筑的风格特点

世界各国城市建筑的风格特点城市建筑的风格体现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和不同历史背景的特点,每座城市的建筑风格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城市建筑的变化和演进始终在进行着,它们有些时候源自于传统文化,有些时候则是富有创意的现代设计。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世界各国城市建筑的风格特点。

亚洲城市建筑亚洲城市建筑是以中国、日本、印度、中东等地为代表的建筑文化。

中国的城市建筑以古代建筑风格为主,常见的有宫殿、园林和佛塔等;日本则以庭院式建筑、茶道屋和寺庙等建筑类型为主;印度的城市建筑则以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为主,充满了色彩和壮观的建筑设计;中东的城市则以清真寺为主,这些建筑通常是使用白色的石灰或者瓷砖砌筑而成,非常具有中东特色。

欧洲城市建筑欧洲城市建筑受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影响,它们采用的建筑材料也非常独特,如石头、大理石和动物造型的雕刻等。

英国伦敦、巴黎、罗马等城市的建筑也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比如巴黎的古老建筑通常是使用石头砌筑而成,而巴黎的现代化建筑则更多使用玻璃和金属材料,并且充满了现代感。

北美和南美城市建筑由于北美和南美洲的城市都是由不同的移民群体组成的,因此这些城市的建筑风格非常多样化。

北美洲的城市常常使用钢结构和混凝土等现代化建筑材料,比如美国的摩天大楼和加拿大的国家艺术中心等;南美洲则更多的是建筑风格简单而古老的传统建筑,如巴西的水晶宫和阿根廷的总统府等。

澳洲和新西兰城市建筑作为考古学研究的热门地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城市建筑也呈现出非常独特的表现。

这些城市的建筑通常都是使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比如悉尼歌剧院,非常具有现代感;同时,这些城市的一些老式建筑也呈现出了当地传统文化的特点,如新西兰的马奎里学院等。

总结城市建筑风格是各国文化和历史的体现,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

通过对世界各国的城市建筑风格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全球范围内,城市建筑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第17章印度大陆和东南亚的建筑

第17章印度大陆和东南亚的建筑

窣堵坡(stupa B.C.270-B.C.52)
埋葬佛骨
桑契窣堵波
桑契大.堵波四周有一圈石栏杆,建于 公元前2世纪,海面正中设一个门(公元
前1世纪),朝向正方位。栏杆仿木结构
,在立柱之间用插榫的方法横排着3根 石料,断面呈橄榄形。
桑奇窣堵坡的栏杆门
桑奇窣堵坡
建于B.C.250 半球体直径32M,高12.8M,立 在4.3M高的圆形台基上。
柬埔寨建筑

吴哥窟-东南亚最宏伟壮丽的建筑群
• 杰出的纪念性建筑、雕塑艺术的宝库 • 风格-舒展雄阔 形体-生动饱满 构图-疏朗匀称 景观-层次丰富 • 金刚宝座式、田子形布局、纵横两轴线、周边设柱廊 • 神殿和雕象600余座 • 面积200平方公里 • 围墙东西1480米、南北1280米 • 护城河190米宽、8米深
印度教神庙南扬神庙(德里)

花岗岩寺庙面板显示印度庙宇建筑
印 度 金 庙
耆那教庙宇
耆那教是印度的古老教种,教义种吸取了佛教的部分内容。提 倡苦修禁欲,甚至以残酷地折磨肉体来祈求福祉。10至13世纪, 在印度北部建造了大量的耆那教庙宇。 耆那教庙宇的建筑特点:

形制同婆罗门教相似 较为开敞、不全封闭 十字形柱厅、叠涩而成八角或圆形藻井 内外满铺雕塑、工艺精巧、装饰华丽 用透雕或圆雕、雕刻较深、过于繁琐 设荣誉塔-大理石建造、仿多层木塔结构 代表作:阿不山-耆那教圣地 阿不山的迪尔瓦拉庙 阿不山的泰加巴拉庙
二、石窟
石窟—佛教僧侣隐修用,也称毗 诃罗 凿山而成、核心方厅、周边 设柱廊、三面小禅室,显然 模仿民居的三合院布局。 火焰形门洞、象背式屋顶、 内外装饰仿竹木结构,布满 雕饰和壁画
石窟入口
阿旃陀石窟

古代印度及东南亚建筑

古代印度及东南亚建筑

古代印度及东南亚建筑综述古代印度及东南亚、朝鲜古代印度及东南亚建筑:一:了解印度建筑就要从泰姬·玛哈尔陵开始说起,泰姬·玛哈尔陵具有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

整座建筑采用白色半透明的大理石砌筑,在蓝天的映衬下表现出洁白晶莹的色泽,再加上水光的倒映,更显得圣洁庄严。

到了傍晚,建筑又泛出与天空一样的黄色来,极富诗意。

建筑本身采用明确的几何造型,突出陵体的厚重、穹顶曲线的柔和和四周圆塔的细高挺拔,彼此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各个部分的尺度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具有优雅的韵律感。

同时建筑的虚实关系也得到着重的表现,小穹顶的下面带有八角形的小亭子,大小拱券门里面是较深的凹廊,形成丰富的光影变幻,更增添了一种闪烁飘忽的美感。

整个陵墓充满了阿拉伯图案的雕饰,多用彩色的大理石镶嵌而成,有些局部甚至采用宝石。

拱券周围刻有长长的《古兰经》铭文,渲染出一种宗教的气氛。

陵体中央的墓室是一个八角形的大厅,装饰得华丽绝伦,窗户和屏风采用玲珑剔透的薄大理石板,镶嵌着珍珠宝石,光彩夺目,反映了古代印度工匠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

作为四大古国之一的印度,历史悠久,建筑的发展也经历了悠久的历史。

12世纪末开始,一些伊斯兰教的教徒在分裂的印度北方建立了几个小王国,也为印度带来了清真寺、陵墓、经院等新的建筑形式。

后来伊斯兰教的势力在印度日益壮大,到了16世纪中叶,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儿王朝统一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伊斯兰建筑也由此在印度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有许多中亚、伊朗的匠师来到印度,带来新的工艺,对印度建筑也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是陵墓、清真寺,同时宫殿、城堡等非宗教的世俗建筑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莫卧儿王朝在阿格拉堡离宫所建的清真寺正门叫布兰—达瓦扎,为八角形平面,中央开了一个巨大的凹廊,门洞处理成火焰形。

这座建筑的构图很严谨,各部分比例经过严格推敲,显得很和谐。

建筑的外观采用红色的砂石,并镶嵌上白色的大理石花纹。

建筑艺术赏析课程标准-精品

建筑艺术赏析课程标准-精品

《建筑艺术赏析》课程标准学时数:28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施工一、课程的性质《建筑艺术赏析》是面向一门选修课,它是一门将艺术性、实用性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建筑艺术自身的发展历史与风格娉变,对大学生进行优秀文化教育、建筑艺术审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建筑艺术审美情趣,提升大学生的建筑艺术赏析能力,补充和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大学生的人文品位、艺术修养和情感的陶冶等,具有重要价值。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坚持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人文素质与建筑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重视理论联系赏析实际。

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着重培养学生建筑艺术赏析实践能力。

3、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

4、倡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总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建筑艺术的赏析能力。

根据建筑艺术赏析项目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构建知识体系。

根据建筑艺术赏析项目要求确定能力模块。

实现目标的学习领域:建筑艺术与人类文化史、建筑艺术的风格特征、建筑文明的交流融合、世界建筑文化、世界建筑艺术作品的赏析等。

四、课程目标(-)总目标了解或掌握建筑艺术的基本知识、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及其审美赏析方法等,提高学生对建筑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力和赏析能力。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创造思维,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分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建筑艺术发展的历史,了解建筑艺术与人类文化史的关系。

2)掌握主要风格特征建筑艺术的特点、成就及其影响,具有一定的赏析建筑艺术作品的能力。

3)运用建筑艺术审美经验迁移,提高学生对生活、艺术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认识建筑艺术赏析的基本过程、方法和技巧,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赏析建筑艺术作品,提高对建筑艺术的审美层次。

2)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建筑艺术的学习,积极探索建筑艺术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3)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诠释。

东亚及东南亚建筑的文化特征-2019年文档

东亚及东南亚建筑的文化特征-2019年文档

东亚及东南亚建筑的文化特征东方建筑中除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延续五千年之久的建筑艺术之外,东亚及东南亚各国也有各自优秀的文化及流传千古的建筑作品,如日本京都的龙安寺、桂离宫,高丽的景福宫,印度的泰姬陵、柬埔寨的吴哥窟,泰国的金佛寺,这些国家的著名建筑同样也不外乎宫殿建筑和寺庙建筑两类,体现着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对建筑的渗透与表现。

在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中,有着极其灿烂辉煌的建筑史,其建筑形式主要受两类文化影响较深,一是儒家文化,如日本。

二是宗教文化,其代表是印度建筑和泰国、柬埔寨建筑,两类文化以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影响着东亚及东南亚建筑史的发展日本建筑论及日本的建筑史,不得不从日本飞鸟时代圣德太子的遣隋使开始说起,日本是一个自古以来就懂得学习的国家,飞鸟时代真正开启了日本的封建主义时期,使日本从一个奴隶制国家向一个相对进步的封建制国家过渡,而这个过渡正是从向中国学习、学习隋朝的政治制度、文化宗教等开始的,所以,要论及日本文化的发展以及日本建筑史的发展,不得不首先考虑其受到的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的影响。

向中国学习佛教文化因此在建佛教筑的形制上极大地受到中国佛教建筑的影响。

比如平行梁架的木结构系统,包括斗拱;以“间”为空间单元并以间的并联组成建筑的内部空间等。

日本古代建筑的黄金时期是奈良时代,当时正值中国的盛唐时期,这一时期佛教寺院建筑尤为兴盛,奠定了日本“和详”建筑体系的基础,日本的建筑模仿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平面呈矩形方格棋盘式。

平安时代的日本都城比奈良时代规模上更大一些,9世纪末,日本停止“遣唐使”的派遣,一直到宋王朝统一的时候才恢复中立往来邦交。

10世纪下半叶的时候,日本建筑慢慢“本土化”,到平安后期日本建筑已经具有明显的日本特色。

日本的茶室建筑是日本建筑空间精神的代表,其面积较小,室内设壁盒,挂一幅画或摆一只花供人观赏,以此表现无限空间的扩展感,这是与佛家清净寂静的要义相呼应的,日本茶室独特的设计手法有其深刻的含义,表现了对中国园林艺术和佛教禅宗的独特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北方神庙建筑 北方流行希诃罗式。“希诃罗”的梵文形式为Sikhara,原意为“山峰”,这里指印度教神庙屋顶上的带有曲线 造型的高塔。
在笈多时代之后,在印度北部与东北部的本德尔肯德地区和奥里萨地区,出现了印度神庙建造的高潮。在巴布
内斯瓦尔地区的奥里萨式神庙群中,有一座约建于公元750年的持斧罗摩主神庙,代表了早期希诃罗神庙的较为简单 的样式:在朴素的长方形会堂的端部耸立着一座高塔,它的四壁由梁托支撑,向上渐向内收缩,顶端加上了一块刻 有罗纹的扁圆形盖石和宝瓶饰物。塔身凹进的横向线脚增加了建筑物的立体感,小型的支提窗图样已经成为纯装饰
马莱吉蒂·湿婆拉雅神庙 印度(巴达米) 约600年
2、拉什特拉库塔王朝(Rashtrakutas) 到了7世纪中叶,拉什特拉库塔人崛起,击败了遮娄其 人,称霸于德干。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是位于埃
洛拉的凯拉萨纳塔神庙,这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凿岩建筑
群,建于公元 760 年~773年间,后来又进行了扩建。它由 一群佛教、耆那教与印度教寺庙组成,是古代著名的朝圣 中心。
性要素,或成为放置装饰雕刻的框架。
持斧罗摩神庙 5世纪
印度(巴布内斯瓦尔)
在巴布内斯瓦尔,还有一座200年之后兴建的穆克 台西瓦拉神庙,属于奥里萨式建筑的中期阶段,它的 会堂上部采用了角锥形的屋顶,塔楼升高,其轮廓形 成了肋状线条,造型较早期更具立体感。神庙的前方 有一座由圆柱拱券构成的石门,十分独特。
神庙列柱门廊 印度(象岛)
7世纪初
二、印度教建筑的繁荣
8世纪时,阿拉伯人入侵信德地区,虽被当地居民击退,但不久又卷土重来。此后,印度进入中世纪时期,长期 陷入封建割据状态。这一时期,佛教在印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印度教兴盛起来,其建筑形式与构造方法流派纷 呈,十分复杂。建筑史家通常根据神庙屋顶的造型和构造方法,将印度教神庙建筑划分为南北两大风格流派,南方 为维摩那式,北方为希诃罗式。当然这样的划分并非绝对,毕竟存在着许多南北风格相互结合、相互借鉴的实例。
构建筑的佛教寺庙与佛塔,尤其是北方高句丽王国的都城平壤,佛教建筑已经十分发达。日本的拿来主义更为有
效,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传统的丧失,日本早期宗教建筑主要是传统的神社建筑样式与假道朝鲜引入的中国佛教建 筑样式。这一过程是极其重要的,为日本建筑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这一切,都是日本本土文化与外来文 化相融合结出的硕果。
柱大厅之内就会发现,原来整个建筑都是由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
迪尔瓦拉神庙曼达波柱厅 印度(拉贾斯坦) 13世纪
柱梁与天顶上雕满了各种装饰性的图案,表现出一种晶莹华丽的透 雕效果。这种奢华的趣味似乎走向了耆那教初衷的反面。著名的寺 庙有迪尔瓦拉神庙、泰贾帕拉神庙、维马拉沙神庙,等等。
3、南方神庙建筑 南方流行的主要风格是维摩那式。“维摩那”的梵文为 vimana,意思是“主殿”,主要指印度南方建有角锥形或多
第一节 印度中古建筑
印度教神庙有两种类型,即石窟神庙和石砌神庙,前者起源于早期佛教支提堂,发展到中 世纪初期的凯拉萨纳塔神庙达到了最辉煌的顶峰;后者则发端于笈多时代,后来成为印度教神
庙的主流形式。在中世纪,根据塔楼造型的不同,印度教神庙在风格上分为南方的“维摩那
式”和北方的“希诃罗式”。
虽说佛教、耆那教与婆罗门教在印度均得到历代帝王的保护,但它们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影响,此消彼长。 婆罗门教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起源于公元前1500年的吠陀时代,是雅利安文化与达罗毗荼文化融合的产物。那时 出现的经典《梨俱吠陀》是这一宗教产生的标志。该教祭司属于婆罗门种姓,同时信奉梵天(婆罗贺摩),故称为
边形屋顶的神庙样式。现存的最早实例是建于公元7~8世纪
的一组车乘式神庙,位于马摩拉普拉姆,那里是统治印度南 部的帕拉瓦王朝的一个主要海港城市。在那罗希摩·瓦尔曼 一世时期,帕拉瓦王朝的艺术达到高潮,马摩拉普拉姆也成
了艺术中心。帕拉瓦人原先是佛教徒,在公元5世纪前后改
信了婆罗门教。在马摩拉普拉姆,这组车乘式神庙称为五车 神庙,由五座小型神庙组成,其中的四座按中轴线串成一 行,是以一整块南北走向的花岗岩雕凿而成的,第五座偏离
凯拉萨纳塔神庙展示了自笈多王朝以来高度发达的岩
凿技术。它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分 别为入口门楼、湿婆座骑公牛南迪的神殿、列柱会堂以及 内殿。内殿之上,树立着高达29.3米的塔楼。在这沿纵轴
线布列的主要建筑群的周围,环绕着回廊庭院。石窟内层
层叠叠满目皆是神龛与雕刻,向人们表明了这座石窟已不 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建筑,而是一件规模巨大的雕刻作品,
体,信仰传到哪里,新的建筑风格便在那里传播开来,它与当地的趣味相结合,开放出异样的花朵。在南亚与印度
相毗邻的国家,以及东南亚地区,是印度军事征服、商业活动、传教活动和殖民活动所覆盖的地区,在建筑风格上 自然受其影响。当然,这些传播的“受众”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他们的创造力并未因此而泯灭。 我国的近邻朝鲜与日本在历史上曾深深依赖于中国文化。朝鲜在三国时代,就兴建了许多以石材模仿中国木结
婆罗门教。到了公元前7世纪,即吠陀时代的晚期,四部吠陀本集和各种梵书形成后,婆罗门教走向成熟,并日益与
种姓制度结合为一体。婆罗门教信奉多神,其中三大主神分别是创造之神婆罗贺摩,即梵天;保护之神毗湿奴,即 遍入天;毁灭之神湿婆,即大自在天,这三者被认为是代表宇宙的创造、保全和毁灭的三个方面,同时主张善恶有 因果,人生有轮回。在三个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湿奴或湿婆立为一个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并都是这两个神之一
引言
当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而进入“黑暗时代”之际,东方文化正经历着辉煌的发展阶段。印度文化在走向成熟 的同时,通过商贸、殖民和传教等活动向南亚次大陆、东南亚的广大地区传播,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大 文化圈。在东亚地区,巍巍中华帝国在实现国家政治统一和高效率管理方面,比印度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她经历汉
五车神庙 印度(马摩拉普拉姆) 7世纪初
了中轴线。由于这些神庙是以石头为材料模仿了木结构的建筑形式,所以与其说它们是建筑,还不如说是以整块花
岗岩雕பைடு நூலகம்的雕刻作品,恰如当地利用沿海巨大的花岗岩雕刻而成的著名露天浮雕《恒河降凡》一样。到了8世纪,在 马摩拉普拉姆海边兴建了献给湿婆的海岸神庙,它标志着维摩那式神庙的成熟。它以花岗岩堆砌,高高的角锥形塔
苏利耶神庙大法轮
苏利耶神庙 印度(戈纳勒格)
约1240年
希诃罗式神庙发展的顶峰是克久拉霍的神庙 群。克久拉霍是北印度中部的一个古老城镇,在 950 年~ 1050 年间建造了 80 多座印度教神庙,现仅 存20座左右。其中最重要的是坎达里亚·摩诃提婆 神庙,是希诃罗式神庙的代表作。它的中央塔楼高 达31米,周围小塔达84座之多,这使得整座建筑充 满了向上的动感和生命的活力。所有塔身与基座上 都布满了雕刻,表现的是妇女与性爱的主题。原先
穆克台西瓦拉神庙 印度(巴布内斯瓦尔) 约950年
在巴布内斯瓦尔,最宏大的印度教神庙是林伽 罗阇神庙,年代为公元1050年左右。这是一个庞大 的建筑群,主要建筑沿中轴线排列,主殿的希诃罗
高达45米,统领着大大小小的神殿与塔群。这些建
筑的表面装饰着奇异的动物和人物雕像,数以百计 的龛位中挤满了男欢女爱的性爱形象。
魏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艺术与建筑上走向了古典的黄金时代。自汉代以降,中国在接
受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对朝鲜、日本进行了文化输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圈在东亚形成。 在艺术史上,风格的传播始终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各种外来风格与本土传统要素的并置、碰撞与交融,才 使得文明大踏步向前迈进,才使得这个世界充满活力,多姿多彩。在东方,佛教与印度教是建筑风格传播的重要载
杜尔迦神庙 印度(艾霍莱) 7世纪晚期
在艾霍莱附近,遮娄其王朝的首都巴达米遗存有那一时 代的著名石窟群,它们开凿于湖畔高高的山岩上,共有四座 列柱寺庙,三座为遮娄其时代的婆罗门教石窟,一座是年代 较晚的耆那教寺庙。在巴达米的北面,有一座年代为600年左 右的独立石造神庙,叫做马莱吉蒂·湿婆拉雅神庙,展示了 南北印度风格的结合。这是德干建筑的典范作品,基本布局 为长方形,建于台座之上,前有门廊,内殿之上的塔楼并不 高,塔身、台座以及檐部的凹凸线脚强调了水平的印象。
这座塔楼山的白色石膏涂层已经脱落了,不过我们
仍然可以想见它通体覆盖着皑皑白雪,象征着喜马 拉雅山的巍然雄姿。主塔楼的正下方便是圣所的所 在,神灵被安置其中,圣所周围环绕着一条通道,
坎达里亚·摩诃提婆神庙 印度(克久拉霍) 1025年~1050年
可通会堂。
2、耆那教建筑 耆那教的历史与佛教一样悠久,创教之初也与佛教一样,向婆 罗门教的垄断地位提出了挑战。耆那教否定天地万物是由梵天大神
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一神教。
在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婆罗门教因佛教和耆那教的兴盛而衰落,直到一千多年之后的公元 8~9世纪,经商 羯罗等人的改革,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去除了繁琐的祭祀礼仪,才为越来越多的信徒所接受,一跃成 为印度第一大宗教,并改称为“印度教”。
印度的社会等级、集团和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但是与其他宗教不同,印度教直接宣扬
林伽罗阇神庙 印度(巴布内斯瓦尔) 约1050年
位于戈纳勒格的苏利耶神庙是印度中世纪奥利 萨风格的杰作,它建于那罗希摩提婆一世在位期 间,整座建筑形同一辆十二轮太阳神马车,七匹马 拖着它隆隆向前。该神庙现存只有方形大堂,上面 覆盖着角锥形的屋顶。由于海边沙质地基无法支撑 高塔,故塔没有建成。这种战车主题并非是第一次 出现,早在五六个世纪之前印度南方帕拉瓦时期在 海港城市马摩拉普拉姆就建造了达摩罗阇战车式神 庙建筑群。
所造的观点,反对复杂的祭祀活动,反对杀生,主张通过个人的禁
欲与苦行来实现解脱。在中世纪晚期,耆那教在南方受到排斥,而 印度西部拉贾斯坦地区成了耆那教徒和寺庙动集的地方,那里并不 缺少富裕商贾作为慷慨的供养人。著名的阿布山上,耆那教圣地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