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中生物 2.3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生物(新人教版必修3)教案4.1《种群的特征》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生物(新人教版必修3)教案4.1《种群的特征》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中生物 4.1 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一、内容及其解析内容:本节主要包括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数量特征两个部分。

解析:本章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前三章的个体水平通过“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过渡到群体水平,自然引入种群和群落的学习和探究。

本节主要介绍了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性别比例,这几个特征并不是简单的比列关系,而是由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层次之分,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特征,其他特征都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参数。

本节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二、目标及其解析目标:列举种群的特征,能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解析:通过种群和群落的学习和探究,让学生自然得出种群的数量特征即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率、性别比例,并认识这几个特征并不是简单的比列关系,而是由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层次之分,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特征。

通过活动,让学生模仿调查种群密度。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材呈现种群特征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为让学生正确认识,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尝试、模仿调查种群密度。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二)教学情景问题1:生命系统包括哪些层次?一块草地中所有的马尼拉草属于生命系统的什么层次?什么是种群?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生命系统的层次,自然引入种群的概念和学习。

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问题2:它作为一个种群有什么样的特征?如果你发明了一项除草剂,要将这些马尼拉草除去,你将怎样检测除草效果?怎样简便而准确获取使用前后杂草的数量?设计意图:通过问题,自然引入种群的特征的学习和对种群密度方法的探究。

2、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基因的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生物 第二单元 基因的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4年高中生物第二单元基因的本质和基因的表达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考纲展示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Ⅱ)一、复习目标:回顾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知道分离定律的发现及内容,清楚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复习重点:分离定律的发现及内容复习难点:分离定律的发现及应用二、课前知识梳理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比较项目种类S型细菌R型细菌菌落光滑粗糙菌体有多糖类荚膜无多糖类荚膜毒性有毒性,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无毒性2.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1)写出下列实验现象①R型活细菌小鼠不死亡②S型活细菌小鼠死亡③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不死亡④小鼠死亡S型活细菌3.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1)实验过程(2)分析实验过程①只有加入S型细菌的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

②S型细菌的DNA加入DNA酶后不能使R型活细菌发生转化。

(3)得出实验结论: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

如果把S型细菌的DNA单独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会死亡吗?为什么?【答案】不会。

因为导致小鼠死亡的原因是S型细菌的大量增殖,单独的S型细菌DNA 不会增殖。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T2噬菌体2.实验过程及结果三、RNA是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1.实验过程及结果2.结论:RNA是遗传物质。

四、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因为绝大多数生物(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生物(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三、典例引领,变式内化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实验者格里菲思艾弗里及其同事培养细菌在小鼠体内体外培养基实验原则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毒性对照S型细菌各成分的作用进行对照实验结果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实验结论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巧妙构思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作为对照实验来说明确实发生了转化将物质提纯分离后,直接地、单独地观察某种物质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联系(1)体内转化实验是体外转化实验的基础,体外转化实验是体内转化实验的延伸;(2)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例1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

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

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第Ⅰ卷 (选择题 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60分)。

1.吃腐乳时,外层有一层致密的皮,这层“皮”是由什么形成的( )A.毛霉白色菌丝上的孢子囊B.毛霉白色菌丝C.毛霉分泌物D.豆腐块表面失水后变硬2.在酿酒和酿醋等的过程中都要涉及各种微生物,在上述两过程中所涉及的微生物在结构上有什么 本质区别( )A.前者有细胞结构,后者没有细胞结构B.前者没有细胞结构,后者有细胞结构C.前者有成型的细胞核,后者没有成型的细胞核D.前者没有成型的细胞核,后者有成型的细胞核3.现有一瓶混有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右图所示(两种呼吸作用速率相等),问:在氧浓度为a 时( )A.酵母菌只进行厌氧发酵B.67%的酵母菌进行厌氧发酵C.33%的酵母菌进行厌氧发酵D.酵母菌停止厌氧发酵4.在腐乳的制作过程中,毛霉等微生物能够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有一个有3条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为10254,每个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20,则这个蛋白质是由多少个氨基酸形成的?( )A.102B.101C.100D.995.泡菜发酵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而在发酵初期,水槽内经常有气泡产生,这些气泡产生的原因及成分分别是( )A.乳酸菌初期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气体为CO2B.因腌制过程中的盐进入蔬菜使蔬菜体积变小,气体被排出;气体为空气C.发酵初期活动强烈的是酵母菌,其利用氧产生CO2;气体为CO2D.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热量,使坛内温度升高,空气受热膨胀排出;气体为空气6.下列哪项操作会引起发酵液受污染,使发酵失败( )A .榨汁机用温水进行清洗,并晾干B .发酵瓶先用温水清洗,再用75%的酒精擦拭后晾干使用6 氧浓度% 二氧化碳 酒精相对数量molC.葡萄先去除枝梗,再冲洗多次D.每次排气时,只需拧松瓶盖,不能将盖完全揭开7.可以作为硝化细菌碳源、氮源及能量来源的物质依次是()A.含碳有机物、氨、光B.含碳无机物、氮、氮C.含碳有机物、氨、氨D.含碳无机物、氨、氨8.某同学在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上测得平板上的菌落数的平均值为234,那么每毫升样品中菌落数是(涂布平板时所用稀释液的体积为0.1 mL)( ) A. 2.34×108 B.2.34×109 C.234 D.23.4 9.下列是关于“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实验操作的叙述,其中错误的是() A.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B.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C.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0C恒温培养24~48小时D.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0以上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10.在光亮处用同一种培养液分别培养单细胞绿藻和单细胞的酵母菌,其结果如右图所示(甲为绿藻,乙为酵母菌)。

云南省潞西市芒市中学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Ⅱ) 导学案 缺答案

云南省潞西市芒市中学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Ⅱ) 导学案 缺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案主备教师张龙燕课题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Ⅱ)一、教学目标:1。

结合突触的结构图,理解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过程和特点。

2。

概述神经中枢的分级调节,并能以言语区为例,了解大脑的高级功能.教学重点:理解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教学难点:理解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过程。

二、预习导学(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阅读P19)1.绘制突触的结构2.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填内环境成分).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中,只能由释放,作用于。

(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阅读P19-20) 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A。

、B. 、C. 、D。

和E。

,它们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

(2)一般来说,位于的低级中枢受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2.人脑的高级功能(1)人脑除对外部世界的以及控制机体反射活动外,还具有、学习、记忆和等高级功能。

(2)长期记忆可能与的建立有关.三、问题引领及练习内化(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问题1:通过突触传递信息图解,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怎样传递的?问题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具有哪些特点?练习内化1: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Ⅰ、Ⅱ放大后如下图,据图判断正误:(1)电信号到达“1”时,依赖“3”结构中的化学物质传递到Ⅱ,但到达Ⅱ时又转换为电信号。

( )(2)每个神经元都只有一个轴突,但Ⅰ结构可以有多个,因此一个神经元可以与多个其他神经元的Ⅱ结构构成这种连接。

(3)突触的连接方式只有轴突—胞体。

()(4)同一个神经元的末梢只能释放一种递质,或者是兴奋性的,或者是抑制性的. ()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问题3:在神经系统中,中枢神经系统有哪些部分组成及各具有什么功能?问题4:大脑皮层言语区可分为哪些区,各言语区功能障碍会出现什么症状?练习内化2: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38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中生物 3.3 其他植物激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38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中生物 3.3 其他植物激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38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中生物3.3 其他植物激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中生物3.3 其他植物激素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一、内容及其解析:“其他植物激素”式高中生物必修模块3《稳态与环境》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内容是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生长剂的应用两个方面。

而在老教材中是安排在《植物激素的调节》的一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对除生长素以外的植物激素的名称生理作用做一个大概了解。

而新教材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确植物激素的种类很多,植物激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它们共同对植物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更好突出植物激素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以适应环境这一主题。

后面通过介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列举其他植物激素的主要部位、分布和生理作用;(2)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2、解析(1)、重点及分析: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材在介绍其他植物激素时,用了一个图示的形式。

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图解中的事实,进行图文转换、合作、讨论、分析的方法进行学习;(2)、难点及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在生活中这方面的应用事例很多,教师应多准备一些素材,供课堂使用。

以趣激疑,展开联想,深入讨论。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动态内容;在教学中多利用探究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好重点内容的归纳总结和实际应用的联系。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应用FLASH和PPT课件加强直观教学,采用设疑、学生讨论、表达、演示和讲述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一)教学基本流程(二)教学情景- 1 -- 2 -- 3 -目标检测:1、下列对植物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它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B、它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C、它是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D、它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2、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是由于苹果放出了()A、乙烯B、赤霉素C、脱落酸D、细胞分裂素3、植物激素是指()A、活细胞合成的微量高效调节物质B、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高效调节物质C、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D、细胞合成的具有调控代谢功能的物质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B、细胞分裂素存在于植物体任何部位C、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D、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和种子萌发5、细胞分裂素不存在于()A、茎尖B、根尖C、成熟的果实D、萌发的种子6、能够延缓叶片衰老的植物激素是()A、生长素B、赤霉素C、细胞分裂素D、脱落酸7、下列除哪种激素外,都能促进植物生长()A、生长素类B、赤霉素C、细胞分裂素D、乙烯8、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是()A、生长素B、赤霉素C、多种激素D、乙烯答案:1、D 2、A 3、B 4、B 5、C 6、C 7、D 8、C教学反思:配餐作业一、基础题(A组题)1.恶苗病是由于下列哪种激素引起的植物疯长现象( A )A.赤霉素B.细胞分裂素C.脱落酸D.乙烯2.自然状态下,秋季时植物体内含量较多的激素是( C )A.吲哚乙酸B.2,4-DC.脱落酸D.细胞分裂素3.下列各组激素中,与棉花落花、落叶均无关的是A.生长素和赤霉素B.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C.生长素和脱落酸D.赤霉素和乙烯B )- 4 -(4.具有相反作用的两种激素是( B )①赤霉素②细胞分裂素③脱落酸④乙烯A.①和②B.②和③C.①和④D.③和④5.关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D )A.不是受单一激素的调节B.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各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D.乙烯能促进果实的发育设计意图:以上题目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通过A组题的练习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做,估计完成时间7分钟。

云南省潞西市芒市中学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2.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导学案 缺答案

云南省潞西市芒市中学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2.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导学案 缺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3教学案主备教师赵作才课题2.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通过识图和列表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2。

建立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模型,掌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模型.教学难点:建立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模型.二、预习导学(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1.体液调节: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等),通过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其主要内容是调节。

2.列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1.体温恒定的调节(1)人体热量的来源:细胞中有机物的,尤以骨骼肌和产热为多。

(2)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的蒸发、皮肤内的散热,其次还有、、排便等。

(3)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

(4)体温调节意义:维持机体的稳定,保证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水盐调节(1)调节中枢:。

(2)调节途径①渴感的产生与饮水: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大脑皮层→产生,主动饮水。

②水分的重吸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垂体释放作用于重吸收水,尿量。

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二者的关系: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也可以影响的发育和功能。

(2)意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共同维持,保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

三、问题引领及练习内化(一)体温调节问题1:在寒冷、炎热环境中,人体是怎样调节维持体温恒定的?练习内化1:1.如图表示某人在休息时,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 ℃突升至40 ℃,在B时刻,室内温度又突降至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A时刻室内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收缩B.在AB段时间内,因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C.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D.在BC段时间内,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判断正误:(1)热觉或冷觉的产生是在下丘脑中。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学案 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中生物必修三学案 1.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

高中新课标生物必修3学案班级学号姓名一、复习目标1、内环境的稳态能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意义思考题1:在非典时期,我们每天都要测好几次体温,早上、中午、晚上的体温是否相同?你周围的同学的体温是否相同?大致相差多少?何为稳态?2、稳态调节机制和意义能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思考题2: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二、问题及例题1、内环境稳态问题1:在非典时期,我们每天都要测好几次体温,早上、中午、晚上的体温是否相同?你周围的同学的体温是否相同?大致相差多少?何为稳态?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的。

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__________,使各个器官、系统__________,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_________叫做稳态。

例1:从事养殖业的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大多数海产鱼类不能在淡水中生存,因为在淡水中()A.氧浓度较低 B.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C.缺少食用的动、植物 D.二氧化碳浓度较高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问题2: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__________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例题2:(03年上海)某人患急性肠胃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生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A.提供能量B.供给营养C.维持水分代谢的平衡D.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问题3:在什么情况下葡萄糖才能够正常分解提供能量?在何种情况下酶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_____________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小结:要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具体如何做?学生讨论,总结。

【新编】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生物 3.2 细胞器 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案 必修1

【新编】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高中生物 3.2 细胞器 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案 必修1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4高中生物 3.2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本节课学习细胞器之间的分工、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和生物膜系统。

2.解析:本节课是第一章和第二章知识的进一步深入,为第五章学习作铺垫,具有重要的地位。

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本节学习的重点,、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线粒体是学习的难点。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2)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4)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

2.解析(1)描述和比较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2)清楚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学会制作临时装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4)进一步理解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

三、教学问题及其诊断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线粒体是学习的难点,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

采用动手操作的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显微镜使用技能,根据已知获取新知。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是学习的重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难以理解,要借助视频动画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二)教学情景问题探讨:1、一件优质产品是如何通过各车间和部门的配合生产出来的?2、细胞内也存在类似的不满和车间吗?你能举例说明吗?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类比认识细胞内的各个“车间”及其分工。

师生活动:分组讨论并交流.问题1:细胞器有哪些?(出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型)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认识细胞器的种类。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观察回答。

问题2: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科学的认识分离细胞器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芒市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中生物 2.3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学习难点是人体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
2.解析:本节课从复习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机制着手,分析比较二者的特点和在生命活动中的协调性,要通过实例分析,推导二者之间的协调关系.
二、目标及其解析
目标: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
解析:1、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
2、通过描述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协调关系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二)教学情景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1)体液调节
1.体液调节是指等,通过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

2.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没有系统,只有调节方式。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有和两种调节方式。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加深理解记忆。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例题1: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 调节准确、快速
B 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
C 调节物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
D 调节作用范围广泛
(二)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
1.体温调节
(1)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尤以和产热维多),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其次还有、和等。

(2)人体内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其能通过发送信息,引起相应机制产热后散热。

(3)人体内主要产热途径为分泌减少,收缩,散热减少,同时和等产热增多。

(4)人体内主要散热途径为分泌减少,收缩,散热减少,同时和等产热增多。

2.水盐平衡调节
(1)人体内水盐调节是由多种和协调作用,其调节的中枢在,主要调节激素是。

(2)水盐调节的感受器是,调节释放,促使和,使尿量减少,从而达到使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目的。

问题2:外界温度在不断变化,人体是怎样使自己的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的?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神经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例题2:在寒冷环境中,人体会发生骨骼肌不自觉战栗,这时()
A.温觉感受器兴奋
B.下丘脑活动加强
C.躯体运动中枢兴奋
D.皮肤血流量增加
变式训练: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
B.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C.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
D.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
(三)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
问题3:在人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表现出什么关系?
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概况为两方面。

一方面,不少本身受
的调节,可以把体液调节看做神经调节的;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也可以影响的发育和功能。

2.动物体的各项活动常常同时受和的双重调节,这种调节方式的协调,各种活动才能,内环境的稳态才可以。

三、小结:
四、目标检测:
1.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在纯氧中混入5%的CO2气体,以维持呼吸中中枢的兴奋,这属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激素调节
D.内分泌调节
2.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降低时,引起口渴
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功能增强 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
3.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会不由自主的战栗、起“鸡皮疙瘩“,其生理意义是()
A.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热量的散失
B.都是肌肉收缩,增加产热,以御严寒
C.是某种激素作用的结果
D. 进行肌糖原的分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师生活动:学生先做,老师讲解。

配餐练习
一、基础题(A组题)
1.(2007年高考宁夏卷)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
A.血浆CO2浓度升高
B.血浆酸乳浓度升高
C.血浆渗透压升高
D.血糖浓度升高
2.(2008年济南模拟)如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是()
垂体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
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
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
D.渴觉中枢、肾小管、抗利尿激素
3.(2008年高考海南卷)给动物饮相同的清水,与对照动物相比,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尿量减少的实验动物是()
A.输液不久的动物
B.患尿糖病的动物
C.切除垂体的动物
D.摄入过多食盐的动物
设计意图: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帮助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师生活动:本部分为学生自主完成。

估计每次完成时间6分钟
二、巩固题(B组题)
4.(2008年高考山东卷)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巅”,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1体温下降○2机体耗氧量降低○3皮肤血管收缩○4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5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1○3○4
B.○1○4○5
C.○2○3○5
D.○3○4○5
5.(2008年南京市高二质检)假若在南极科学家相
考查站工作的一位科学家,当由温暖的室内来到对
寒冷的户外时,其下列各项生理变化与图示变化值
趋势相符的是()(℃)
○1皮肤血管流量的变化○2身体耗氧量变化○3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4汗液的分泌量
A.○2○3
B.○1○4
C.○2○4
D.○1○3
设计意图:以基础题为主,但需要学生通过一定分析,要求学生能综合利用基础知识解决问。

师生活动:本部分为每位学生都要完成,估计每次完成时间8分钟
三、提高题(C组题)
6.(2008年高考上海卷)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细胞正常生命活动非常重要。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环境通过调节和调节实现相对稳定。

(2)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

(3)体温相对恒定是保证内环境稳定的一个重要前提,体温调节中枢位于,温度感受器位于上。

使细胞内Na+浓度升高,会引起细胞。

如果人体大量失水,血浆渗透压将,引起激素分泌增加,中枢兴奋。

设计意图:本部分综合性较强,可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师生活动:为学生选做内容,估计完成时间为6分钟。

参考答案:1B 2D 3D 4C 5C
6. (1)体液(激素) 神经 (2)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3)下丘脑皮肤和黏膜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 (4)水肿(吸水) 升高抗利尿渴觉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