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现代诗歌阅读(11分)醉中感怀陆游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鵷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
注:①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
②檀槽:指乐器。
8.“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5分) 9.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6分) 【答案解析】谈起舞蹈,她冷静又痴迷,“舞蹈是什么?是语言、是信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再度亮相艳惊舞台“我是山里人,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沉寂一段时间后,杨丽萍再度亮相舞台,这次,她表演的是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
一朵红荷中,荷花度母被老阿妈的虔诚唤醒,翩然轻舞,恍若踏水而行……另一次亮相,她身着黑衣长靴,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舞姿自在快活,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这位从云南深山里走出的白族女子,完全可以凭《雀之灵》、《两棵树》等作品,满足于“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这个角色。
但之后,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杨丽萍从不认为自己要借这种方式延长艺术生命,她甚至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
她说,“我是山里人,我的家人对着山林田野都在起舞,汲水能歌、取火能跳。
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对吧?”这些年,她拒绝了不少制作演出的邀请,直到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找到她,希望能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藏族人打造一部原生态歌舞。
在她看,舞蹈不再只是创作,而是学习、采集、呈现。
“我走的地方越多,越是心焦。
民间好多好东西都在逐渐消失,再不抢救就不及了。
”涵盖藏区典型音乐元素“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藏谜》几乎涵盖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五省区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比如音色悠扬的六弦琴、祭祀超度的大法号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语文试卷命题:周宇审题:付加朝(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一些无序的过度开发和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城市悬浮物和污染物排放大量增加,空气质量下降,能见度降低,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
雾霾天气已经逐渐被列为灾害性天气。
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称为霾或灰霾,其是由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造成的。
霾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远处光亮物体微带红、黄色。
空气中的有机碳氢化合物、灰尘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浑浊,因能见度恶化导致视野模糊,这种非水性形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在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时,该现象称为霾或灰霾。
雾霾天气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天气现象,是雾和霾的混合物,还没有被列入气象观测规范。
雾与霾的区别在于霾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发生时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或饱和。
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小于60%,且能见度小于10.0 km 时的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
雾导致能见度恶化,其发生是相对湿度大于90%、能见度小于1.0 km时大气浑浊导致视野模糊造成的。
因此,霾和轻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大气浑浊、视野模糊、能见度恶化,大多是在相对湿度为60%-90%时的条件下发生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这点与雾、云存在差异,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且霾粒子的分布较为均匀,其粒子是肉眼看不到的空中飘浮颗粒物,粒子大小为0.001-10.000 μm,平均直径为1-2 μm。
通常在低层大气中,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某些情况下会出现逆温现象,气温会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二、预习导学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九霄(xiāo) 奇迹(jī)耸入(sǒng) 可供借鉴(gōng)B.轨道(ɡuǐ) 酝酿(ràng)横亘(gân) 摘星揽月(lǎn)C.应用(yìng) 苛刻(kē)整饬(chì) 载人飞船(zài)D.着陆(zháo) 打场(chánɡ)翌年(yì) 迄今为止(qì)2.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宵。
B.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振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C.特别是“神州”三号、四号在全载人壮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D.9时10分许,飞天勇士杨利伟乘坐载人飞船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1、导入新课2、体裁知识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3整体感知课文问题1、理解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问题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
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问题3、这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它是如何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的,请举例说明:(可以先找学生回答,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总结)四、目标检测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辉煌嬉戏耸入云天眉目传情B 枯竭忌讳转瞬即失活灵活现C 横亘伶俐扭转乾坤洗耳躬听D 翌日引擎不可逾越谈笑风声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实词,正确的一项是()①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__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②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__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诗两首雨巷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诗两首雨巷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着重体会雨巷、丁香和姑娘这两个主要意象,体会诗作中哀怨、朦胧、落寞、惆怅,以及怀着一丝微茫的希望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意象、联想、反复朗读等方式体会两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情感。
二、预习导学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彷徨(pánɡ) 荡漾(yànɡ) 青荇(xìnɡ)B.寂寥(liáo) 漫溯(shù) 河畔(pàn)C.浮藻(zǎo) 斑斓(lán) 长篙(hāo)D.颓圮(pǐ) 笙箫(shēnɡ) 满载(zǎi)解析:B项,“漫溯”的“溯”应读“sù”;C项,“长篙”的“篙”应读“gāo”;D项,“满载”的“载”应读“zài”。
答案:A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河畔搅绊拌马索心宽体胖B.斑斓谰言澜沧江春意阑姗C.漫溯朔风塑封圈溯流而上D.浮藻烦燥燥热天声名大噪解析:A项,“搅绊”的“绊”应为“拌”,“拌马索”的“拌”应为“绊”;B项,“春意阑姗”的“姗”应为“珊”;D项,“烦燥”的“燥”应为“躁”。
答案:C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1.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凄美、感伤的基调?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 "凄清" "惆怅"等词“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 "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 "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
云南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12)

五步教学设计模式(高一)教学设计:必修一主备人:付加朝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作者的忏悔精神与语言特点上,让学生在探讨中去学会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获得人生的启迪,借鉴以质朴语言传达深沉情感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作者的忏悔精神与语言特点上,让学生在探讨中去学会自我反省,自我完善,获得人生的启迪,借鉴以质朴语言传达深沉情感的写作方法二、预习导学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A.寒暄(xuān)城垣(yuán)伤残(cán)呻唤(shēn)B.伺候(cì)堕入(zhuì)蛮横(hèng)租赁(lìn)C.飘泊(bó)可耻(chǐ)忏悔(qiān)苦难(nàn)D.提防(dī)解剖(pāo)慰藉(jiè)创伤(chuāng)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和huò和药和气暖和和面 B.咽yàn 咽气咽喉呜咽吞咽C.着zháo 高着着陆着急着迷 D.校jiào 校对校勘校场校点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1、导入新课师十年“文革”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段惨痛的记忆,课前让大家去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其他老人,现在就请几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一下成果。
生我爷爷是教授,他曾在“文革”时被打倒,挂着“反动学术权威”的牌子游街示众。
生我家有一亲戚在美国,“文革”时我爷爷就被加上了“里通敌国”的罪名,然后遭到毒打并关进牛棚。
问题1:很好,同学们都认真地完成了预习作业。
从你们调查的信息中我们了解到爷爷奶奶们都在“文革”中经历了许多苦难,巴金先生就是其中的代表。
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有同学从网络上找到他的资料吗?生老师,我查到了。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
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doc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的殷人意识如果孔子内心有什么隐秘的话,那一定是深藏心底的殷人意识。
孔子一心向往周朝,将自己所有的政治理想都寄托在那个逝去了的辉煌王朝。
他曾由衷地赞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八佾篇)甚至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篇)孔子又一生仰慕周公,因为正是周公设计和创制了周朝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和礼乐文化。
对周公的热爱,竟能让孔子常常梦见周公。
晚年时,他还在感叹:“甚矣吾衰也。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述而篇)意思是说自己太衰老了,以至于近来不再梦见周公了。
但是,历史上的周朝,对于殷商后裔,包括孔子的先祖们,并不是一个天堂般的世界。
在一个周人掌权的社会,殷人的社会地位不断下降。
孔子家族就是最好的例证。
周代的贵族等级,天子之下,分为四等。
诸侯一等,即各国国君;公卿二等,即宗亲国戚,有食邑;士人三等,有俸禄;庶民四等,即无爵无禄的百姓,耕田务农,做工经商。
武王伐纣,灭商建周。
殷商旧族被置于宋国,但还能享受贵族待遇。
孔子的第六代祖先,还是宋国的上卿。
孔氏后因宋变而奔鲁,孔子曾祖父一辈,已为人家臣,属“士人”阶层了。
到了孔子这一代,几乎沦为庶民。
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子罕篇)这是实话。
庶民没有食邑俸禄,需要自己谋生。
孔子年轻时,当过“委吏”,就是管理库房;还做过“乘田”,就是放养牛羊。
传说还当过吹鼓手,为人出殡送葬。
如此看来,孔子对周朝的向往和周公的崇敬,显然基于政治理念,超越了个人经验和氏族立场。
孔子难道忘记了自己的殷人身份?没有。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孔子临终前,告诉子贡,自己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又解释说:“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
”(《孔子世家》)孔子梦见自己死后,灵柩停放在大厅的两柱中间,受人祭奠。
按照礼俗,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人则停灵受奠于两柱之间。
这个梦的重要性,不在于孔子对死之将临的预感,而在于潜意识中对自己殷人身份的最终确认。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保护方言,守望乡愁真理总是越辩越明。
曾几何时,方言的存废问题,曾经引起激烈争议,但争论至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达成共识: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保护方言也很重要,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方言俗称地方话,是语言的变体,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
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
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所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过:“语言是思想的外衣。
”除了交际工具,语言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
在岁月与文明的浸泡下,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
与此同时,多姿多彩的汉语方言也与汉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它不仅是旅居外地的同乡人互相认同的最直接最亲切的标志,而且是折射地方文化及其历史的种种事实的一扇窗口。
今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用上海话写成的小说《繁花》让许多读者为上海方言蕴含的吴文化韵味所折服。
不少网友甚至评价说:“读此书只恨自己不是上海人。
”不止是《繁花》,从韩庆邦《海上花列传》中的吴侬软语,到老舍《正红旗下》的京腔京韵,再到沙汀《淘金记》里的川腔辣语……这些文学作品运用方言所表达的其时其地的风土人情,都让它们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从这方面讲,保护方言,也是传承地域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努力。
如今,方言该不该保护似乎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如何保护,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从全国来看,汉语内部的方言、次方言、土语非常丰富,该保护到哪一级、哪些地域的方言?国家是否应该出台系统支持政策?是否应该将方言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每一个问题,都不易回答。
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第一中学最新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语文试卷(制卷教师:余欢审核教师:杨春香)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本试卷总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月中旬的加利福尼亚州约塞米蒂国家公园成为自然摄影师蜂拥而至的一个所在.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将短暂而壮观的“火瀑布”景象永远定格在镜头中。
日落时分,当太阳处于适当位置,约塞米蒂国家公园便会出现绚烂的“火瀑布"奇景,水流好似炙热的熔岩一样,从埃尔卡皮坦山陡峭的花岗岩崖面飞奔而下。
为了捕捉下这一奇景,摄影师除了需要耐性外,还需要天气足够配合。
“火瀑布”奇景指的就是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马尾瀑布由夕阳照射在奔流的瀑布上形成的一种视觉奇观。
1973年,已故著名摄影师加伦·罗威尔首次拍到“火瀑布”的彩色照片。
自此,每年前往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摄影师越来越多。
为了能够捕捉下这一视觉奇观,他们必须祈祷出现晴朗的天空,否则梦想就会化为泡影.《约塞米蒂摄影指南》作者迈克尔·弗莱表示:“马尾瀑布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瀑布,我不知道世界其他地方是否还存在类似瀑布。
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独特的地质构造让马尾瀑布能够在适当条件下化身为美丽的‘火瀑布’。
”40年前,摄影师只能在约塞米蒂国家公园拍摄到人造“火瀑布”。
夏季的夜晚,人们将燃烧的余烬推下附近的冰川点悬崖,让奔流的马尾瀑布呈现出火花四溅的景象。
拍摄“火瀑布"需要具备方方面面的知识,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和几何学。
拍摄前,摄影师必须找到合适的拍摄地点,考虑地球轨道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同时还要敲定最佳的拍摄时间。
他们一直在寻找最低的光照角度,此时的阳光能够为马尾瀑布染成彩虹色.黄昏时分,马尾瀑布后边的花岗岩反射阳光,形成“火瀑布"奇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二、预习导学1.下列xx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显宦(huàn)莅(lì)校屏(bǐng)息以待B.步履(lǚ)沉着(zhuó)涕(tì)泗交流C.潇(xiāo)洒蓟(sū)北大汗淋(lín)漓D.精悍(hàn)激亢(kàng)手舞足蹈(dǎo)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景仰戊戌启迪风神潇洒B.谦逊宏亮箜篌公竞渡xxC.弥漫苍茫引证起承转合D.机缘酣畅沾襟博闻强记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1、导入:问题1: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原名:xx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xx及其作品xx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3、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问题2:文章记叙了xx的哪些情况?问题3: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1)xx字词戊(wù)戌(xū)叱咤(zhà)莅(lì)临迥(jiǒng)异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酣(hān)畅xx(jì)xx(2)回答思考问题A明确:音容笑貌学者风度B明确:深刻印象从课文中找原句①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内容。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内容。
问题4: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研讨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
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
需要注意的是,每组每位代表限说最多两个特点。
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
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
设计意图:精读揣摩人物特点。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研讨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
4、朗诵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5:作者是怎样在行文中展现这些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明确:撇开政坛上的梁不说,在文坛上,梁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梁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举例:课文原句)设计意图:分析人物形象。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问题6: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①直接表达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A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达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四、目标检测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五、分层配餐A组题3.下列文段空白处依次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______长袍,步履______,风神潇洒,______顾盼,______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A.肥大的稳健左右光芒B.瘦窄的稳健前后神采C.瘦窄的沉着前后光芒D.肥大的沉着左右神采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课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B组题4.下文加粗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A.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
B.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翻云覆雨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C.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D.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5.选出填入下文空白处最妥当的一项()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______。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A.倒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B.倒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也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C.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实在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D.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课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C组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9题。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xx。
公竟xx!xx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6.讲普通话能更好地交流,可作者为什么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作者引用《箜篌引》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为什么许多听了他的讲演的人就“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选段主要运用什么手法写梁任公的?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