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与萧红女性意识的比较

合集下载

女性自我_身体疾病及其文化内涵_论丁玲与萧红女性小说的表现差异

女性自我_身体疾病及其文化内涵_论丁玲与萧红女性小说的表现差异

收稿日期:2008-08-06 作者简介:姜子华(1975-),女,吉林农安人。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女性文学。

第26卷第1期2009年1月东 疆 学 刊Dongjiang Jou rnal V o l .26N o.1Jan .2009女性自我、身体疾病及其文化内涵——论丁玲与萧红女性小说的表现差异姜子华,刘雨(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 要:丁玲和萧红的女性题材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丁玲前期创作的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和萧红的《生死场》中的女性欲望和女性身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两位女作家都表达了共同的女性情结与性别意识,但她们各自不同的叙述方式使小说呈现了不同的文本特点,小说中透露的女性自我的体验及其艺术表现方式给我们不同的启迪。

在女性思想和身份并未完全解放的当年,她们以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书写了男权传统中女性的内心困惑和身体的疾病,体现出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现实性和深刻性。

关键词:女性自我;身体经验;疾病意象;丁玲;萧红中图分类号:I 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007(2009)0120069204 丁玲和萧红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最有成就的女性作家,是书写女性身体和灵魂的大智大勇者,她们以独立的人格意识和创作成就展现了女性文学的本色,给现代文学留下了光彩的一笔。

丁玲和萧红性格不同,文学审美倾向和叙事技巧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然而,追问女性的人格独立和自身的解放是她们共同的内心情结。

她们的女性形象是剔除了男权欲望的现实女人,女性们复杂、混沌、甚至怪异的心理感受渗透着女作家自身的文化处境和生命体验。

丁玲和萧红对女性身体形态、心理感受和女性生育经验的描写极具挑战性:我们的主流文学向来充满了高尚的道德,遮蔽了个人的身体和个人的欲望,男性英雄的伟岸身躯,也不过是为了家国利益而驰骋于战场的公共形象,女性的身体更是巨大的虚无,自古以来在男性作家的主观想象中,女人的容貌被美化了,身体的负面特征被掩盖了,丰富的情感被省略了。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作者:李婷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03期摘要:丁玲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点。

在她的意识里,封建女性是麻木的、逆来顺受的,“五四”思潮引起女性思想萌动,她骨子里的叛逆性格和反抗意识彻底迸发,随着时代的风云变幻,始终坚持着对女性话语的倾诉。

文章借助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深刻剖析丁玲的女性意识及其对女性命运的真切关怀与思考。

关键词:丁玲;女性意识;性意识;恋爱观;女性精神丁玲是“五四”革命后崛起的女作家,她有大量展现鲜明而深刻女性形象的文学作品,女性形象是鲜明的、不被忽视的,这种特性有别于“五四”女性文学中对个体意识的强调,而是一种带有普遍性、国民性的女性意识觉醒。

丁玲将女性命运与时代、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将女性意识的抗争汇入到民族和社会解放的巨大洪流之中,其女性意识中体现了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

一、女性意识的内涵“五四”思潮引起女性思想萌动,女性意识进入了文学创作的视野。

在那个年代里,女性意识仍然麻木,大部分女性被传统道德束缚在男权统治的世界里无法自拔,在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里,女性开始突破束缚,认识到自身价值,对平等、自由充满了期望和遐想。

丁玲是这个时代女性意识的领航者,她在这一领域有独特的见解,可以说是一个地道的理论家和实践家。

率真大胆的个性使她的文学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描写女性意识下的爱与性,她是第一人,正是这种独特的视角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更将女性意识解放的话题带入了高潮[1]。

二、丁玲女性意识的发展(一)莎菲的反抗意识《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部日记体短篇小说,女主人公莎菲追求个性解放,大胆而独立,据说生活原型就是丁玲的两个好友。

莎菲不受家庭的羁绊,带着自由和理想去追求她心目中“理想”的爱情。

爱情破灭后,她托着一具肺病之身来到了“五四”策源地北京。

她想要找到出路,但又不得其解,只能沉湎于个人主义的狭小圈子。

在她的爱情观中,理想的伴侣一定要有美的外表,还要有纯真的感情,可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她总是在选择中痛苦挣扎。

时代夹缝中的性别抗争_论萧红创作的女性主题

时代夹缝中的性别抗争_论萧红创作的女性主题
! 而是两个敌人: 帝国主义和男性父权专制 ” 。
解放、婚姻自由的呼喊登上文学舞台。而到了风云 际会的三四十年代,这种萌芽的女性意识很快就被 政治的呼声和战争的血腥所吞没。然而倔强坚韧的 萧红逆历史潮流而动,以女性深刻的历史洞察,大 智勇者探寻的气魄,执拗地在“悲壮的大时代”的 夹缝中,对女性的历史、现实处境中所承受的巨大 苦难做了空前的酣畅淋漓的处理和描写。不仅超越 了冰心、丁玲等“五四”女作家对知识女性个性解 放和情爱生活的书写,而且在丁玲、白朗等抗日女 作家止步的地方,清醒地洞察到女性自我与国家民 族主体的区别,开启了在战争文学中重诉被遮蔽的 性别表达和被忽略的性别牺牲的先例。
.$$/ %&&) 0 &%12
红曾三次离家出走,但她都不得不默默回来,黑暗 的社会并没有给自强不息的女性以自我拯救的机 会。她为了摆脱对萧军的依附性处境而与萧军分 手,几乎所有的朋友都站在萧军一边,当她选择与 端木蕻良结合时,又遭到几乎所有的朋友的反对,
!*+,-
!"
!"#$
%& ’ (&&)
现代回眸
著追求人生意义的探索,都被置于被边缘、被忽略 的地位,女性在革命中完成自身的拚搏、救赎时, 她们的生命的真实、进取的意义都永远消失、沉落 在那灾难的岁月中了。萧红正是在文学作品中历史 地说明了这被战争淹没的失声女人的空间,说明了 阶级、民族所遭受的苦难、浩劫不仅涵盖了女性所 同样遭受的苦难,而且女性在国家与民族斗争中由 于性别而遭受的压迫、奴役,是超阶级、超民族、 超国家的。阶级的、民族的抗争不能全部包容女性 寻求生存幸福、个性解放的奋斗,阶级的、民族的 解放并不完全等同于女性的解放,女性的解放还存 在着一个非阶级非种族压迫的性别歧视和性别责 任。萧红女性主题这一深刻的思想在抗战文学中是 具有前瞻性的、弥足珍贵的,但萧红在抗战文学中 坚守独立的女性意识这一宝贵的创作,因在主流文 学创作的边缘独奏箜篌而没有起到力挽狂澜的作 用,却招致了主流文坛的批评。 女性的真正解放无论如何是离不开社会制度的 变革和整个阶级民族的解放,所以进步的女性们 “把自己的前途和幸福都寄托在革命的事业上面。 谁也知道整个的旧社会不根本推翻,女子永远没有 得到解放做人的一天”" 。萧红从登上文坛之初, 就为阶级、民族的解放而呐喊而斗争,但清醒的现 实主义精神使她体验到阶级的民族的解放并不能直 接导致女性解放,只是女性解放的必要前提,女性 解放有更复杂的社会、历史、人文、性别背景,女 性解放必须被单独地提出和重视。由于这一切问题 都与特定的战争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关联,女性解放 被言说成阶级、民族解放的一部分,从而丧失了其 独立存在的理由。比萧红更具强烈独立的女性意识 的丁玲,四十年代的《我在霞村的时候》《三八节 有感》中,触及了女性意识、人格独立、男女平 等,反对革命队伍中某些新式的男权专制所导致的 女性从属状态,但民族解放的主流强制话语使她越 来越趋于中性或男性叙述,早期创作中那个孤高狷 介、骄纵任性、卓尔不群的莎菲不见了,这一时期 一片称赞声中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非常明显地 体现了这种变化。而萧红一生都在言说女性苦难, 反抗封建男权社会和男权意识的压迫,渴望女性得 到尊重、平等、自由、幸福,把在宏大叙事下掩盖 的,即使在民族战争中也无法改变的性别压迫公之 于世,执著地言说着淹没在巨大的阶级仇恨和民族 灾难的洪流下女性精神和肉体的痛苦,成为那个时 代绝无仅有的文本。可悲的是,一九四二年一月二 十二日,随着年仅三十一岁的萧红的永逝,女性经 验的书写在现代文学史上宣告终结,女性文学化蛹

论萧红的悲剧意识在女性形象中的反映

论萧红的悲剧意识在女性形象中的反映

论萧红的悲剧意识在女性形象中的反映广州第九十一中学黄晓丹内容提要:萧红小说有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识。

一生坎坷的遭遇使这位才情出众的女子的笔致比别人多了一份冷然与凄美,应该说,其自身悲剧性的人生经历,与其作品中的悲剧意识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

在最初的创作中,萧红便开始了对人的生存形态和生命价值的关注,她以先觉者的姿态抒写着人类苦难的命运。

而历次生活的变故,使得萧红将思考的核心放在了对妇女命运的探索。

她,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在简约清丽的文字中揭示人世间的灰暗和丑恶,鞭挞民众的愚昧和麻木,感慨生的艰难和无奈,抒写着女性的悲剧和人类生命的悲剧。

关键词:萧红小说悲剧意识女性形象萧红,她的一生,是坎坷寂寞的,自她踏上文坛之日,就已经背负着沉重的人生枷锁。

正是这不公的现实、坎坷的遭遇和磨人的孤寂,让这位原本就才出众的女子多了一些沉思,使得她的笔致比别人多了一份冷然与凄美,使得作品字里行间显露出深深的悲凉之感。

她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在简约的文字中揭示人世间的灰暗和丑恶,鞭挞民众的愚昧和麻木,感慨生的艰难和无奈,抒写着人间种种饱含苦难的悲剧故事。

萧红的创作中隐隐有鲁迅的风骨,凭一枝笔反映当时中国真实的社会,不粉饰,亦无颓丧,魅力经久不衰。

《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反映当时中国各个层次人群生存状态的作品相继从她的笔端流淌。

而其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她笔下多灾多难的女性。

本文试探究萧红小说悲剧意识在女性形象中的反映。

1.“女人的天空是低的”——女性悲剧的命运多数的女作家笔致是纤巧细腻的,而萧红的作品,给人感触最多的是冷然与凄美,她曾说过:“女人的天空是低的。

”的确,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中,女性的地位是从属于男性的,她们作为“人”的价值注定被无情地践踏。

萧红作为一个女性,她饱受男权社会之苦的人生体验几乎影响着她的全部创作。

她擅长于将自己悲剧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融入作品中,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揭示触目惊心的严酷事实,不仅关注着女性由经济压迫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更集中审视和批判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和伦理道德给妇女造成的不幸和伤害。

女性的天空——丁玲和萧红作品中女性形象之比较

女性的天空——丁玲和萧红作品中女性形象之比较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women images in Ding
Ling's and Xiao Hong's wrtings 作者: 谢兰香
作者机构: 焦作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河南焦作454000
出版物刊名: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2-124页
主题词: 女性自我意识;叛逆性;卑弱;麻木
摘要:丁玲和萧红作为同时代女性作家的代表,都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并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对造成女性不幸命运的男权社会进行了声讨和控诉.但她们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丁玲关注的是知识女性的命运,侧重表现她们鲜明的女性自我意识和叛逆性;萧红则更关注农村下层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侧重表现她们的卑弱、顺从和麻木.。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位杰出女作家,她的文学作品以真实、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人民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对于女性角色的描写尤为深刻。

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得到了重要的体现和探究,在她的笔下,女性形象逐渐展现出自信、勇敢、坚韧等特质,下面就对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一番探究。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
在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开始表现出了反抗意识的觉醒。

在《湘行散记》中,大妈和湘妹两个女性角色都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

尤其是湘妹,她不仅愤怒地指责大妈,更是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得到了一种深刻的思考。

这种反抗意识的觉醒不仅是对于对抗性别歧视和压迫的反抗,还有对于各种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的反抗,这为女性的进步和自我解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丁玲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开始表现出了团结意识的觉醒。

在她的作品中,女性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天堂蒜薹之歌》中,女性之间的团结协作为其母亲摆脱钱东洋的骚扰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在《故乡》中,基瑶和小智两个女性角色在互相帮助和支持下克服了各种困难,最终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这种女性间的团结意识和互助也为女性的自我解放和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丁玲与萧红小说的不同思想风貌

论丁玲与萧红小说的不同思想风貌

论丁玲与萧红小说的不同思想风貌
张丽丽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丁玲与萧红的小说呈现出不同的思想风貌:一,丁玲的个性意识与革命意识相互交错、此消彼长;萧红由一位激进的左翼作家转变为自由撰稿人.二,丁玲顺应主流意识需要刻意展示农村革命进程与农民心理变迁,萧红关注东北农民的生存境遇,显示出革命意识与民族意识觉醒.三,丁玲依据政治理念,从社会分析角度对生活作出评价;萧红从生命体验出发描摹农民生存状态.
【总页数】5页(P148-152)
【作者】张丽丽
【作者单位】济宁学院,中文系,山东,曲阜,2731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女性自我、身体疾病及其文化内涵——论丁玲与萧红女性小说的表现差异 [J], 姜子华;刘雨
2.悲渺与悲壮--论丁玲萧红小说人物形象的悲剧审美价值 [J], 熊延柳
3.突兀的山和明澈的水--丁玲萧红小说创作比较 [J], 孙丽玲
4.戴着脚镣飞舞的女神--论丁玲、萧红、张爱玲抗战时期的女性小说 [J], 潘亚莉
5.丁玲与萧红抗战儿童小说之比较——以《一个小红军的故事》与《孩子的讲演》为例 [J], 蔡燕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萧红 丁玲 张爱玲

萧红 丁玲 张爱玲

萧红了身孕时是诅咒的――你的肚子真不好使,真不争气!她的父母因此而感到的是羞辱,村民们则是耻笑。

在逃离的过程中,因为她的想念母亲,成业愤怒地撕咬的亦是她的身体。

最终,当她在极度痛苦与屈辱中生下女婴时,她的父亲剥夺了这小生命的生存权。

女性的身体在这里是被使用,被咒骂,被毁坏,以及被扼杀。

原本属于人与人之间最欢愉的关系――男女关系因这女性身体的变化及诅咒被笼罩上了巨大的阴影,而这一切的最直接的承受者,则是身体的主人――金枝。

赵三,戏中重要的男性角色,扬言要杀掉二爷(压迫者)、被公认为村里最胆大,最是“男人”的男人,其尊严与胆气的获得是经由那床上的女性的身体。

在他与王婆关于男人的对话中,既是性行为中丈夫与妻子的对话,亦是习惯观念中的强势男性与弱势女性的一个对白。

田沁鑫显然别有深意。

王婆对赵三的多次肯定成就了他的狂妄与野心,一个原来怯懦的男人在性中――在对女性的征服中获得了力量。

因而一个经典的颇有意味的场景如雕塑般定格:瘦弱的王婆背起了强势的赵三。

女人的声音也是那么明亮而充满期待:“她爹,你高高地!你高高地!”性别意味强烈的让人无法忘怀。

而这之后,赵三面对更为强势的“二爷”时那种懦弱、善变、奴性也与此场景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监牢里的赵三对二爷感恩戴德,而充满反抗意识的王婆则在痛苦、失望之中喝酒并吞下毒药。

一高一矮,一明一暗的换位后彰显的是剧作的潜在用意――男人赵三的怯懦、苟且与女人王婆的坚韧与清醒。

于女性身体的关注之上,死亡是剧作的一个关键词。

每一次灯笼的点起就会喻示着有人死去。

但死亡越来越变得有重量,当一片灯笼同时点起时,死亡开始变得悲壮。

(在这死亡的人群中,女人占到了大多数)。

男性赵三、成业以至二里半的觉醒与怒吼,是在金枝被杀害的那一刻。

她是他们的女儿、相好,她的身体是他们的。

但这身体要被外力所毁坏了。

这外力如此蛮不讲理,于是,他们不得不起来。

换言之,他们――这些村民们的起来,不是因为要亡国、亡村,而在于他们连活下去的最起码的条件都被剥夺了――他们女人与女儿被抢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玲与萧红女性意识的比较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女性一直是处于地下的位置,从三纲五常到女子无才便是德,各种针对女性的思想百出不穷。

但是,庆幸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意识开始的到了重视,女性开始追求自由解放。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两个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女作家:丁玲和萧红。

她们的作品都表现了相同样的关注点:女性意识,但是在由于她们的生活经历不同,所以她们笔下的女性意识的表达也各有千秋。

她们所倡导的女性意识,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丁玲是五四运动以后第二代善写女性并始终保持女性立场的作家。

她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思想穿透力,在关于女性意识的作品创作中,她重写女性在工作与爱情方面的坚毅与独立,展现女性柔弱外表下蕴含的坚强的。

在丁玲的处女作《梦珂》通过塑造梦珂这个长相美丽,善于言辞的女子一步步走向悲剧人生的故事,表达了一个主题:做人难,做女人更难。

做女人要忍受屈辱,要出卖身体甚至灵魂。

同时,在后来她早期短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塑造莎菲—一个敢与封建礼教抗争,追求“真的爱情”与个性解放的女性形象。

丁玲在创造梦珂与莎菲这些人物形象时已经倾注了女性意识,包括她往后的创作中,她笔下的女主人公都是有着相似的性格特征:善良、正直、坚强但是都很孤独。

她们坚持自己的追求,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敢于向封建与传统思想作斗争,都是腐朽思想禁锢时代下繁殖的新一代独立的女性。

不同的观念与经历会给作家带来不同的创作灵感与创作感受,另一位关注女性意识的作家萧红则不同与丁玲在工作与爱情上表现女性意识一般,她更多的是将女性意识与现实的生活相结合,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女性的痕迹。

作为一个出生与成长在北方的女子,萧红将视角注重在了北方农村女性的苦难生活中,她坎坷多变的人生让她对她们的悲惨遭遇饱含着深刻的同情与渗透血泪的控诉。

纵使丁玲的也经历了许多风雨,但是她幸运有一个勇敢的母亲,带着她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所以在创作中,她并没有萧红那般的激进与愤懑,所关注的视角也大有不同。

萧红的女性意识表现的更为强烈,更为明显。

她深知农村底层妇女的生活,不仅生活不如意,更多时候只是传宗接代与被发泄生理欲望的工具,如小说《生死场》中的金枝,与成业结婚后一直被粗暴的对待,只被丈夫当成发泄的工具。

即使怀孕后也要起早摸黑的不停干活但是依然被成业嫌弃,生出的小孩是女儿更是被成业摔死。

成业代表的是典型的男权社会下出来的大男子主义的粗暴蛮横的人,而金枝便是默默受罪的妇女。

她强烈的谴责与抨击男权主义下男性粗暴、冷血与无情,赤裸裸的将女性的悲惨人生呈现给读者,试图从中唤起女性的价值与尊严。

自古以来,男女之间的情爱之事都被公认为是晦涩之事,不会大胆的在日常生活中交流,也很少作家会把她们这些描述写到文章中。

并且,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女性在性观念这方面缺乏主动性并且在当时的道德上也不允许她们有主动的成分在,但是丁玲和萧红并没有这么多的顾虑,而是在关注女性意识的过程中也关注女性的性观念,并大胆的将男女的情事写到作品中,但是二者也有不同之
处。

丁玲的描写更为大胆与直接,她将自己对女性精神与肉体的体验的深刻理解都深刻的描述在书中,并且在这过程在试图提高女性的地位也隐藏着如何颠覆男权意识。

相比之下萧红的描写更多的注重女性的身体,更多的去控诉男权社会下男性对女性身体的践踏与摧残,更多的致力于为女性的身体而呐喊。

“男女平等”这句口号提倡了很多年,随着时代的发展,男女也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实现了平等,尽管这是相对的,能取的一点的进步都是值得贺喜的。

而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因为有了丁玲和萧红这些关注女性意识的作家的出现,女性的悲惨与低落的地位才更多的被人理解。

丁玲和萧红都是那个时代文学星海里两颗璀璨的星星,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她们留给我们的精神都是永不磨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