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性统计分析与探索性统计分析
毕业论文结果分析中的统计方法与表绘制

毕业论文结果分析中的统计方法与表绘制一、引言毕业论文结果分析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中统计方法的应用和数据的呈现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文旨在介绍在毕业论文结果分析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和表绘制技巧,以帮助研究生更好地完成对研究对象的结果分析。
二、统计方法1. 描述性统计描述性统计是对数据进行初步的整理和总结,常用的统计指标包括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等。
在毕业论文结果分析中,可以通过描述性统计来了解样本的基本分布情况,从而对实际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2. 探索性数据分析探索性数据分析是通过可视化手段对数据进行探索,帮助发现数据之间的关联和趋势。
常见的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直方图、散点图、箱线图等。
通过绘制这些图形,可以辅助研究生在结果分析中发现数据的特点和规律。
3. 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是用来对总体参数进行推断和判断的统计方法。
在毕业论文结果分析中,可以通过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来验证研究假设的成立与否。
常用的参数估计方法有最大似然估计、置信区间估计等;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等。
三、表的绘制技巧1. 表的类型选择在毕业论文结果分析中,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要表达的信息,选择合适的表类型显得尤为重要。
常用的表类型有数据表、频数表、交叉表、相关系数表等。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表类型,有利于更好地呈现数据和进行分析。
2. 表的布局和排版表的布局和排版对表的整体美观度至关重要。
在绘制表格时,应合理安排表头、数据内容和表尾的位置,使其整洁清晰,方便读者阅读。
同时,要注意表格的字号、字体和行高等细节,使得表格在整篇论文中的排版协调统一。
3. 表的标注和解读在绘制表格时,应给予表格适当的标注和解读。
标注可以是表格的说明性标题,解读可以是对重要数据或特殊结果的说明。
标注和解读的合理使用,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表格的内容和意义。
四、案例分析以某毕业论文的结果分析部分为例进行案例说明。
通过统计方法的运用和表的绘制,对论文研究对象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得出一系列结论和建议。
5种常用的统计学方法

5种常用的统计学方法1. 描述统计方法描述统计方法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于对数据进行整理、总结和描述。
它通过计算和分析数据的中心趋势、离散程度和分布特征,提供对数据的直观认识。
描述统计方法不依赖于任何假设,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数据。
其中,常用的描述统计方法包括均值、中位数、众数和标准差等。
均值是一组数据的平均值,反映了数据的中心趋势;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值,对于数据的离群点不敏感;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最频繁的值,用于描述数据的分布特征;标准差是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的度量,反映了数据的变异程度。
通过描述统计方法,我们可以对数据进行整体把握,了解数据的基本情况,为后续的分析和决策提供依据。
2. 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是一种通过可视化和统计分析来理解数据的方法。
它旨在发现数据中的模式、趋势和异常值,并提供对数据的深入理解。
在探索性数据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包括直方图、散点图和箱线图等。
直方图可以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散点图可以显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箱线图可以展示数据的分散程度和异常值。
通过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挖掘数据中的潜在信息,发现数据的规律和特点,为进一步的分析和建模提供指导。
3. 参数估计方法参数估计方法是一种通过样本数据来估计总体参数的方法。
它基于统计模型和假设,利用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的特征。
常用的参数估计方法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点估计是通过样本数据得到总体参数的一个具体值,如样本均值作为总体均值的估计;区间估计是通过样本数据得到总体参数的一个范围,如置信区间可以给出总体均值的估计范围。
参数估计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根据有限的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进行推断和估计,提供对总体特征的认识和预测。
4. 假设检验方法假设检验方法是一种通过样本数据来检验关于总体参数的假设的方法。
它基于统计模型和假设,利用样本数据来判断总体参数是否符合某种假设。
常用的假设检验方法包括单样本检验、两样本检验和方差分析等。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探索性统计分析

第一章 描述性统计我们把对某一个问题的研究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总体就是一个具有确定分布的随机变量.我们统计分析的目的是通过从总体中抽得的样本,对总体分布进行推断,要想较准确的推断出总体的分布,首先要对样本的分布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一章就是介绍用以描述样本分布状况的一些常用统计分析方法,这些方法既直观又简单,而且也很实用.1.1频数分析与图形表示一、总体X 为只取少数个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 例1.1.1考察一枚骰子是否均匀,设计实验如下: 独立地掷这枚骰子42次,所得点数纪录如下:3 24 15 1 5 3 4 3 56 4 2 5 3 1 3 4 1 4 3 1 6 3 3 1 2 4 2 6 3 4 6 6 1 6 2 4 5 2 6 X 为掷一枚均匀的骰子一次所得的点数二、当总体X 取较多离散值或X 为连续取值时设x x x n ,,21是总体X 的一组样本观测值,具体做法如下:1求出x )1(和x n )(,取a 略小于x )1(,b 略大于x n )(;2将区间[a ,b]分成m 个小区间(m <n ),小区间长度可以不等,分点分别为a =t t t m <<< 10=b注意:使每个小区间中都要有一定量的观测值,且观测值不在分点上。
划分区间个数的确定:区间过少:分布信息混杂,丢失信息. 区间过多:出现很多空区间.区间划分个数m 依赖于样本总数n ,理论上有如下两个公式可参考: Moore(1986) : m ≈C n 5/2,C = 1~3; Sturges(1928) : m ≈1+3.322(lg n );3用n j 表示落在小区间(t j 1-,t j ]中观测值的个数(频数)并计算频率f j =nn j (j=1,2,…,m );4在直角坐标系x-o-y 的x 轴上标出t t t m ,,,10 ,分别以(t j 1-,t j ]为底边,以n j 为高作矩形,即得频数条形图。
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

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在现代社会中,调研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通过对特定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可以为企业、组织或政府制定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然而,仅仅进行调研是不够的,还需要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所得到的数据。
在进行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是对数据进行整体概括和描述的方法。
它包括计算调研样本的中心趋势(如平均数、中位数)和离散程度(如方差、标准差)。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基本特征,从而对调研结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探索性数据分析(EDA):探索性数据分析是对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探索的方法。
它包括绘制直方图、箱线图、散点图等图表,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变量间的比较等。
通过EDA,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数据中的模式、趋势和异常值,为后续的推断性统计分析提供重要的支持。
3. 推断性统计分析:推断性统计分析是基于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的方法。
它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参数估计是利用样本数据计算得到总体参数(如均值、比例)的估计值,并给出估计的精度范围。
假设检验是对关于总体参数的假设进行检验,从而判断样本数据是否支持该假设。
推断性统计分析能够从样本中得出对总体的推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一定的普遍性。
4. 因果推断分析: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对研究问题感兴趣的不仅仅是相关性,而是因果关系。
因果推断分析是通过设计实验或者利用自然实验来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它包括随机化实验和观察性研究。
随机化实验将受试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对比两组之间的差异来确定因果关系。
观察性研究则是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群体或时间点的数据来推断因果关系。
因果推断分析可以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
总之,在进行调研结果的统计分析时,我们需要综合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探索性数据分析、推断性统计分析以及因果推断分析等方法,以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和解释调研结果。
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指通过对大规模数据集进行处理、分析和解释,从中提取实用信息和知识的技术和方法。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分析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工具,能够匡助企业和组织做出更准确、更智能的决策。
1. 数据采集和准备在进行大数据的统计分析之前,首先需要采集和准备数据。
数据可以来自多个渠道,如企业内部的数据库、传感器、社交媒体等。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和转换,以便后续的分析和建模。
2. 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是对数据进行总结和描述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心趋势测量:通过计算均值、中位数和众数等指标来描述数据的中心位置。
- 变异性测量:通过计算标准差、方差和极差等指标来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
- 分布形态测量:通过绘制直方图、箱线图等图表来描述数据的分布形态。
- 相关性分析: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来描述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3. 探索性数据分析探索性数据分析是一种用于发现数据中隐藏模式和结构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技术:- 散点图矩阵:用于探索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和相关性。
- 聚类分析:用于将数据分成不同的群组,每一个群组内的数据相似度较高。
- 主成份分析:用于将多个相关变量转换为少数几个无关变量,以减少数据的维度。
- 时间序列分析:用于分析时间相关的数据,揭示数据的趋势和周期性。
4. 预测建模预测建模是利用历史数据和统计方法来预测未来事件或者趋势的过程,常用的预测建模方法包括:- 线性回归:用于建立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并进行预测。
- 时间序列分析:用于预测时间相关的数据,如销售额、股票价格等。
- 决策树:用于建立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并进行预测。
- 人工神经网络:用于建立复杂的非线性模型,并进行预测。
5. 数据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将数据以图表、图形等形式展示出来,以便更直观地理解和分析数据。
常用的数据可视化工具包括:- 条形图和折线图:用于比较不同类别或者时间点的数据。
统计学分析方法有哪些

统计学分析方法有哪些统计学分析方法是统计学在实际应用中使用的各种技术和方法。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商业、医学等。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统计学分析方法。
1. 描述统计分析方法:描述统计方法用于对数据进行总结和描述。
常见的描述统计方法包括:频率分布、中心趋势测度(例如平均值、中位数、众数)、散布测度(例如范围、标准差、方差)、分位数、相关性分析等。
这些方法主要用于了解数据的基本特征和分布情况。
2. 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探索性数据分析是一种用来探索数据的方法,常常用于发现数据中的特殊模式和异常值。
它包括:直方图和箱线图、散点图和气泡图、层次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进行数据的可视化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数据。
3. 推断统计分析方法:推断统计是从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
常见的推断统计方法包括: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
参数估计用于估计总体的未知参数,假设检验用于对总体参数进行推断,置信区间用于对总体参数进行区间估计。
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经常被用来进行统计推断。
4. 回归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是一种用于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它可以用于预测变量、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因果推断。
常见的回归分析方法包括:简单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逻辑回归和生存分析等。
5. 方差分析方法:方差分析是一种用于比较多个总体均值的方法,它可以用于分析因素对变量的影响。
常见的方差分析方法包括: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等。
6.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时间序列分析是一种用于分析时间序列数据的方法。
它可以用于预测未来的趋势、周期性和季节性,并进行时间序列模型的建立。
常见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包括: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季节调整法和ARIMA模型等。
7. 聚类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是一种将样本按其特征分成若干类别的方法。
它可以用于数据的分类和群体的划分。
常见的聚类分析方法包括:层次聚类和K均值聚类等。
数据分析与挖掘方法

# 数据分析与挖掘方法数据分析与挖掘是组织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信息和洞察的关键方法。
通过采用适当的技巧和工具,组织可以识别趋势、发现模式,并做出基于数据的决策。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数据分析与挖掘方法。
## 1. 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是对数据进行汇总和描述的方法。
组织可以使用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统计指标,对数据的中心趋势和离散程度进行描述。
这有助于了解数据的基本特征,并为后续的分析和挖掘提供基础。
## 2. 探索性数据分析探索性数据分析是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和探索的方法。
组织可以使用图表、图形和可视化工具,如直方图、散点图、折线图等,展示数据的分布和关系。
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数据的模式和趋势,并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信息。
## 3. 关联规则挖掘关联规则挖掘是发现数据之间关联关系的方法。
组织可以利用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如Apriori 算法、FP-Growth算法等,找到数据中频繁出现的项集和关联规则。
通过分析关联规则,可以了解数据中不同项之间的相关性,并做出相应的决策和推荐。
## 4. 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将数据划分为不同群组的方法。
组织可以使用聚类算法,如K均值算法、层次聚类算法等,将数据根据相似性进行分组。
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发现数据中的潜在模式和群组结构,并根据不同群组的特点做出个性化的决策和推荐。
## 5. 分类与预测分析分类与预测分析是根据已有数据建立模型,并对未知数据进行分类和预测的方法。
组织可以使用分类算法,如决策树、支持向量机、朴素贝叶斯等,建立预测模型。
通过预测模型,可以对未来事件进行预测,并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计划。
## 6. 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是对时间相关数据进行建模和预测的方法。
组织可以使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如移动平均、指数平滑、ARIMA模型等,揭示数据的时间趋势和季节性。
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可以预测未来的趋势和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调整。
## 7. 文本挖掘文本挖掘是从文本数据中提取有价值信息和知识的方法。
数据分析方法:常用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

数据分析方法:常用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引言数据分析是在对大量数据进行收集、清洗和处理后,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解释和推断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数据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商业、金融、医疗、科学研究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步骤。
1. 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是通过概括和总结数据来了解数据的基本特征。
常见的描述性统计指标包括:•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中位数:表示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众数:表示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方差和标准差: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百分位数:表示一组数据中特定百分比位置上的数值。
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对数据有一个整体认识,并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或规律。
2. 探索性数据分析(EDA)探索性数据分析是通过可视化手段和统计方法探索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趋势。
常见的EDA方法包括:•直方图:用于展示数据的分布情况。
•散点图:用于展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箱线图:用于展示多组数据之间的比较。
•折线图:用于展示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EDA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异常值和缺失值等问题,并为进一步分析提供指导。
3. 假设检验假设检验是通过收集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参数或假设是否成立的方法。
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包括:•单样本t检验:用于判断一个样本均值是否与已知均值有显著差异。
•两样本t检验:用于判断两个样本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
•方差分析(ANOVA):用于判断多个样本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
•卡方检验:用于判断观察频数与期望频数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
假设检验可以帮助我们验证研究假设,并根据结果进行决策和推断。
4. 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一种用来建立因果关系模型的统计方法。
常见的回归分析方法包括:•线性回归:用于探究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模型。
•逻辑回归:用于探究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逻辑关系的模型。
•多元回归:用于探究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描述性统计我们把对某一个问题的研究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总体就是一个具有确定分布的随机变量.我们统计分析的目的是通过从总体中抽得的样本,对总体分布进行推断,要想较准确的推断出总体的分布,首先要对样本的分布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一章就是介绍用以描述样本分布状况的一些常用统计分析方法,这些方法既直观又简单,而且也很实用.1.1频数分析与图形表示一、总体X 为只取少数个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 例1.1.1考察一枚骰子是否均匀,设计实验如下: 独立地掷这枚骰子42次,所得点数纪录如下:3 24 15 1 5 3 4 3 56 4 2 5 3 1 3 4 1 4 3 1 6 3 3 1 2 4 2 6 3 4 6 6 1 6 2 4 5 2 6 X 为掷一枚均匀的骰子一次所得的点数二、当总体X 取较多离散值或X 为连续取值时设x x x n ,,21是总体X 的一组样本观测值,具体做法如下:1求出x )1(和x n )(,取a 略小于x )1(,b 略大于x n )(;2将区间[a ,b]分成m 个小区间(m <n ),小区间长度可以不等,分点分别为a =t t t m <<< 10=b注意:使每个小区间中都要有一定量的观测值,且观测值不在分点上。
划分区间个数的确定:区间过少:分布信息混杂,丢失信息. 区间过多:出现很多空区间.区间划分个数m 依赖于样本总数n ,理论上有如下两个公式可参考: Moore(1986) : m ≈C n 5/2,C = 1~3; Sturges(1928) : m ≈1+3.322(lg n );3用n j 表示落在小区间(t j 1-,t j ]中观测值的个数(频数)并计算频率f j =nn j (j=1,2,…,m );4在直角坐标系x-o-y 的x 轴上标出t t t m ,,,10 ,分别以(t j 1-,t j ]为底边,以n j 为高作矩形,即得频数条形图。
例1.1.2下表是某大学总数为从352名学生的“普通统计学”考试的成绩中,随机抽取的60位学生的成绩63 76 83 91 45 81 93 30 72 80 82 83 81 76 67 84 72 58 83 64 93 63 75 99 74 76 95 91 83 61 82 85 83 44 88 72 66 94 68 78 88 71 94 85 82 79 100 90 83 88 84 48 72 80 85 80 87 76 62 96 对上述数据作频数分析并画出条形图。
解 分析 区间个数:n =60 ,用Moore 公式计算得C*5.123,这里C=1合适,取区间m = 6 用Sturges 公式计算得区间m = 6.907, 取区间m = 6区间划分 10分一区间重新划分1.2直方图与经验分布函数我们往往希望通过来自总体的一个样本能对总体X 的分布有一个大概的估计,常用的方法是直方图与经验分布函数. 一.直方图直方图是利用样本所构造的函数来估计总体的分布密度函数.设x x x n ,,21是总体X 的一组样本观测值,X 的分布密度为f .具体做法如1.1中的做法,只是:4在直角坐标系x-o-y 的x 轴上标出t t t m ,,,10 ,分别以(t j 1-,t j ]为底边,f j /△t j 为高作矩形,△t j =t j -t j 1-(j =1,2,…,m ),即得直方图 用直方图来近似总体的分布密度函数的实质是:用直方图所对应的分段函数)(x n Φ=f j /△t j x ∈(t j 1-,t j ],j=1,2,…,m 来近似总体的分布密度函数f(x).由于当n 充分大时可用X 取(t j 1-,t j ]的频率f j =nn j 来近似x ∈(t j 1-,t j ]的概率即 f j ≈P (X ∈(t j 1-,t j ])(n 充分大) 而P (X ∈(t j 1-,t j ])=⎰-t t dx x f jj 1)(,即f j ≈⎰-t t dx x f jj 1)( 且当m 充分大,△t j 较小时,对x ∈(t j 1-,t j )时⎰-t tdx x f jj 1)(≈ )(x f △t j故有 f j ≈)(x f △t j 即)(x n Φ=f j /△t j ≈)(x f , x ∈(t j 1-,t j ],j =1,2,…,m 例1.2.1做出例1.1.2中考试成绩的直方图二.经验分布函数利用样本所构造的函数来估计总体X 的分布函数)(x F 。
构造的方法如下:从总体X 中抽取容量为n 的样本X 1,X 2,…,X n , x 1,x 2,…,x n 为样本观察值.将样本观察值从小到大排列得到x )1(≤x )2(≤…≤x n )(,对任意实数x ,令)(x F n = ⎪⎩⎪⎨⎧≥<≤<+x x x x x x x n k n k k )()1()()1(,1,,0称)(x F n 为总体的经验分布函数(或样本分布函数).经验分布函数图由)(x F n 的定义可知(1))(x F n 单调、非降、右连续,在x = x k 处有间断点,在每一个间断点上的跳跃量都是n1,显然,0≤)(x F n ≤1且满足)(-∞F n = 0,)(+∞F n = 1 ,所以)(x F n 是一分布函数,其图象如上。
(2)对于x 的每一个值,)(x F n 为样本X 1,X 2,…,X n 的函数,因而是一个随机变量,其可能取的值为0,n1,n 2,…,nn 1-,1.事件“)(x F n =nk ”发生,意味着样本X 1,X 2,…,Xn中有k 个X i s小于等于x ,而其余n-k 个X i s大于x ,即有k 个事件“X i s≤x ”发生,而有n-k 个事件“X i s≤x ”不发生( 1≤i s ≤n ,1≤i s n -≤n ,s =1,2, …,n ).由于X 1,X 2,…,X n 相互独立,具有相同的分布函数F(x)(总体X 的分布函数),于是事件“)(x F n =nk ”发生的概率等价于n 次独立试验中事件“X ≤x ”发生k 次,而其余n-k 次“X≤x ”不发生的概率,即P ⎭⎬⎫⎩⎨⎧=n k x F n )(=C kn )](1[)]([x X P x X P k n k ≤-≤-=C k n )](1[)]([x F x F k n k -- (3)事实上,对于x 的任一个确定的值,)(x F n 是事件“X ≤x ”发生的频率,而F (x)=P(X ≤x)是事件“X ≤x ”发生的概率.于是由贝努里大数定理知,当n 足够大时,)(x F n 依概率收敛到F(x),即对任意给定的ε>0,有 lim ∞→n P {|)(x F n -F(x)|>ε}=0这一事实揭示了经验分布函数)(x F n 与总体分布函数F (x)的内在联系,即当样本容量n 足够大时,由样本得到的经验分布函数)(x F n 与总体分布函数F(x)相差较大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进一步的结果由格列汶科于1933年给出.定理1.2.1(格列汶科定理)设总体X 的分布函数为F (x),经验分布函数为)(x F n .对于任意实数x ,记sup+∞<<∞-=x n D |)(x F n -F(x)|则有P {lim ∞→n D n = 0 }= 1格列汶科定理指出:当样本容量n 足够大时,经验分布函数)(x F n 与总体分布函数F(x)相差最大处概率为1地趋于零.这就是我们在数理统计中可以用样本去推断总体的理论依据.1.3 描述样本数据分布特征的统计量一.描述位置的统计量描述样本数据位置的统计量:样本均值、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和众数、 1. 样本均值(Mean) (中心位置)(1)n 个不同的值x x x n ,,,21 样本均值:x =n1∑=ni i x 1(2)k个不同的值x x x k ,,,21 及每个值出现的频数f f f k ,,,21 ,列表如下: 表1.3.1n = ∑=ki i f 1样本均值:x =n1∑=ki i if x1样本均值,即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数据组中的所有元素以它为中心而分布在它的周围,是最常用的统计量。
显然有等式0)(1=∑-=ni i x x2.中位数(Median) (中心位置)设n 个数据x x x n ,,21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x x x n )()2()1(≤≤≤ 中位数为M = ⎪⎩⎪⎨⎧+++][21)12()2()21(x x x n n n n 为偶数当为奇数当n顾名思义,中位数即是大小处于中间位置的数,n 个数据x x x n ,,21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后,我们称x )1(与x n )(为第1层,x )2(与x n )1(-为第2层,从两头一层一层往里剥,则有第3层,第4层,……,最后就达到“中心”,当n 为奇数时,剥到最后一层是一个数x n )21(+,当n 为偶数时,剥到最后一层有两个数x n )2(和x n )12(+,于是取它们的算术平均值][21)12()2(x x n n ++作中位数。
例1.3.1随机抽取某地11人的月收入情况,数据如下(单位:元):790,380,420,770,1000,550,480,640,880,930,4500, 由n=11为奇数,故其中位数为 M=x )2111(+=x )6(=770前面已经引入了样本均值来刻划数据分布的中心,为什麽还要引入中位数来作为数据分布的中心呢?样本均值与中位数表示的含义各有不同,样本均值即算术平均蕴含了“重心”的意思;而中位数则明确地说明有一半及一半以上的数据不大于中位数,一半及一半以上的数据不小于中位数。
中位数用于概括一个样本的位置,是高度耐抗的。
因为,即便是一个“好的”数据也难免有那麽百分之几的大错误,但这个别的极大或极小值,一般不会引起中位数的变化。
正是由于这个特点,进行社会经济领域的数据分析时,将中位数作为中心常常比样本均值更具实际意义。
下面举例说明。
例如,在进行人口普查时,人口年龄的平均数是无法告诉人们社会是否已经进入老龄化,同时也没有告诉人们任何有关年龄分布状况的信息。
而中位数恰恰可以反映出这方面特征,如人口年龄的中位数较大,也就告诉我们至少有一半以上人口的年龄已经超过了这个数,从而对社会是否进入老龄化这样的问题会有所掌握。
因此西方许多国家人口普查或抽样调查中有关人口年龄的发布通常采用中位数进行描述。
又如我们想了解某地区居民年生活费收入,如果计算人均年生活费收入,那麽往往占人口比例很小的少数先富起来的人的收入很可能提高这个地区的人均收入指标,因而掩盖了贫富之间的差异,而忽略了反映一些处于贫困线以下居民的困难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