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杆机器人
爬杆机器人

原理方案一:
• 此爬行机构是简单的
曲柄滑块机构,其中 电机与曲柄固连,驱 动装置运动。上下四 个自锁套是实现上爬 的关键机构。
• 当自锁套有向上运动
趋势时,锥套. 趋势时,锥套.钢球与 圆杆之间会形成可靠 的自锁,使装置不下 滑,而上行时自锁 解 除。
爬杆机构(
1.上自锁套 1.上自锁套 2.电机 2.电机 3.曲柄 3.曲柄 4.圆杆 4.圆杆 5.连杆 5.连杆 6.下自锁套 6.下自锁套
方案 二
设计题目 :爬杆机械人
设计小组成员:
绘图:赵元亮 杨庚 李孝龙 Ppt:张学敏 杨陶敏
一 工作原理 及工艺过程
• 方案一模仿尺蠖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尺蠖之屈,以求伸也” •
向上爬行动作;方案二模仿猴子爬树 功能分解为:爬杆功能=上行功能+ 功能分解为:爬杆功能=上行功能+自锁功能
二 设计要求 保证机器人能顺利完成爬 杆的功能
三 设计方案的构思及分析
(各功能的实现方案及选择)
功能分解:爬杆(上行+自锁) 功能分解:爬杆(上行+
1 2 3
上 A 曲柄滑 B 曲柄滑 块 块+轮系 行
C 凸轮+滑 凸轮+ 块
自 D 对称重 E 非对称摩 锁 力自锁套 擦自锁套 可组合成六种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 方案一A+D和方案二B+E为较好方 方案一A+D和方案二B+E为较好方 案
• • • •
1.电机 1.电机 2.齿轮 2.齿轮 3.曲柄导杆 3.曲柄导杆 4.自锁套 4.自锁套
自锁机构 1钢球 钢球 2表面摩 表面摩 擦系数比 较大的介 质
机构俯视图
曲柄导杆运动原理图
爬杆机器人课程设计

爬杆机器人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爬杆机器人的基本构造和原理,掌握相关的物理和机械知识。
2. 学生能描述爬杆机器人的功能和应用,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学生能解释爬杆机器人设计中涉及的科学概念,如力、运动、能量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爬杆机器人。
2. 学生能在团队中合作,进行问题分析、方案设计和实验操作。
3.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基本的编程和控制技巧,使爬杆机器人完成特定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培养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学生能在设计和制作过程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增强沟通与协作能力。
3. 学生能认识到科技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培养热爱科学、服务社会的情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综合课程,结合物理、机械、编程等多学科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好奇心,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激发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科学》教材中“机械世界”单元为基础,结合以下内容进行教学:1. 爬杆机器人原理介绍:讲解爬杆机器人的基本构造、运动原理和功能应用,涉及教材中“简单机械”和“力的作用”等章节内容。
2. 爬杆机器人设计制作:a. 材料选择:介绍爬杆机器人制作所需的材料,如塑料、木材、金属等,与教材中“材料分类”章节相关。
b. 结构设计:引导学生学习爬杆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包括传动系统、控制系统等,涉及教材中“机械结构”章节内容。
c. 编程控制:教授爬杆机器人的基本编程方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编程技巧,与教材中“计算机编程”章节相关。
爬杆机器人

爬杆机器人
一.设计背景
现在大多数高压电线杆是不容易检测器损坏程度的。
于是我们设计了一种爬行机器人,可以沿电力电线自主行走、跨越障碍,装上携带的传感仪器可以对杆塔、导线及避雷线、绝缘子、线路金具、线路通道等实施接近检测。
二.方案构思
爬杆机器人这要分为两个动作,一是加紧,二是向上的爬升或下降。
我们通过两个手臂来抓紧杆件再通过手臂上的电机来实现机器人的爬升和下降。
三.整体的结构
1.总装图
爬行机器人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上下手臂和中间的上升机构
2.机械的手臂
我们设计的机械手臂采用的是曲柄滑块机构,通过电机带动齿轮转动,齿轮和滑块之间用丝杠螺母连接从而使滑块运动,当滑块向上移动时,杆子将向内移动,最终实现两个手臂的夹持。
松开时,齿轮反转,滑块向下移动,杆子向外,实现松开。
3.上升装置
上升的装置,我们还是采用了丝杠螺母机构,丝杠用电机通过齿轮带动,正转时,上手臂上升,反转时下手臂上升。
下降时,就反之。
4.运动流程
5.运动过程的各个阶段
1、上手臂A和下手臂B位置离的较近
2.下手臂B夹紧不动,丝杠转动使A上升
3、上手臂A夹紧,丝杠反转使下手臂B上升
这样就实现了向上爬行。
四、电机选择
我们的爬杆机器人一共有3个电机,分别是控制手臂的两个和上升或下降部分的电机,由于每个电机都需要正反转,且运动要能控制,所以,控制部分我们选用了单片机来控制。
由于我们的爬杆机器人是全封闭的,电机控制方面的用电问题是个麻烦,经过讨论,我们决定用干电池来提供电。
五.渲染图。
爬杆机器人的自锁原理

爬杆机器人的自锁原理爬杆机器人的自锁原理指的是在停止电机运动时,能够使机器人保持固定位置而不下滑的一种机械装置或设计。
这种自锁原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爬杆机器人在工作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需求。
一般而言,爬杆机器人的自锁原理可分为几个方面来进行解析和说明。
首先,爬杆机器人的自锁原理可以通过惰性锁实现。
所谓惰性锁,指的是利用杆件与锁爪之间的斜面作用,通过自锁机构使得机械系统在停止电机驱动时,仍然能够保持固定的位置。
其原理是在斜面上施加的力可以将锁爪向内部移动,从而实现松开锁爪的目的。
当杆件停止运动时,惰性锁会自动锁住杆件,使得爬杆机器人能够稳定停留在一定的位置上。
其次,爬杆机器人的自锁原理还可以通过齿轮自锁机构来实现。
齿轮自锁机构是利用斜面型轮齿的作用实现自锁的一种机械装置。
当电机停止转动时,齿轮会自动进入自锁状态,从而避免杆件下滑。
齿轮自锁机构通常由锁爪、轮齿、推力弹簧等组成。
推力弹簧的作用是将锁爪与轮齿紧密连接,当齿轮转动时,锁爪会向外移动。
而当电机停止转动时,推力弹簧的作用会使得锁爪自动卡在轮齿上,从而实现自锁的效果。
另外,爬杆机器人的自锁原理还可以通过离合器自锁机构来实现。
离合器自锁机构是将电机和爬杆机构连接起来的装置。
当电机停止转动时,离合器会自动进入自锁状态,从而在不需要额外电源的情况下锁定杆件。
这种自锁原理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离合器自锁机构通常由离合器齿圈、离合器凸轮、扭簧等组成。
当电机停止转动时,扭簧的作用会使得离合器凸轮自动锁定住离合器齿圈,从而实现自锁的效果。
总之,爬杆机器人的自锁原理是通过各种机构和装置实现的,其中包括惰性锁、齿轮自锁机构和离合器自锁机构等。
这些自锁原理的设计和应用可以使爬杆机器人在停止电机驱动时,保持固定位置而不下滑,提高机器人的工作稳定性和安全性。
这些自锁原理的应用也是爬杆机器人能够顺利完成各种高空作业任务的关键因素之一。
爬杆机器人运动原理及动力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爬杆机器人运动原理及动力学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意义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应用于工业、军事、医疗等领域。
其中爬杆机器人是一种具有特殊功能和特点的机器人,可以在直立杆、倾斜杆、曲线杆等多种杆状环境中实现机器人运动,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然而,爬杆机器人的动力学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影响着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和稳定性,而针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有必要对爬杆机器人的运动原理和动力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二、研究内容爬杆机器人的运动原理和动力学问题是一个涉及机器人力学、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的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分析爬杆机器人的运动原理与结构,建立机器人运动模型。
2、分析机器人在杆上运动的动力学特性,包括运动稳定性、杆面摩擦力、杆面反弹力等因素的影响。
3、研究机器人的控制策略,设计合理的控制算法,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和稳定性。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文将采用分析理论、数值模拟、模型实验等多种方法,建立机器人运动模型和控制算法,进行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实现对爬杆机器人运动原理和动力学问题的深入研究。
具体的技术路线如下:1、理论分析:分析机器人的运动原理和结构特点,建立机器人运动模型,并对机器人运动的动力学方程进行推导和分析。
2、数值模拟:采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进行模拟计算,模拟机器人在杆上的运动,分析机器人的运动稳定性和摩擦力等因素的影响。
3、模型实验:通过在实验室制造机器人样机,开展相关实验研究,验证理论和模拟结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四、研究预期结果与意义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掌握爬杆机器人的运动原理和动力学问题,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具体的预期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爬杆机器人的运动模型,分析机器人运动的动力学特性和影响因素。
2、设计合理的控制算法,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和稳定性。
爬杆机器人设计

爬杆机器人班级:自动化08-1姓名:***学号:目录1.设计题目……………………………………………1设计目(de)………………………………………………1设计题目简介…………………………………………1设计条件及设计要求…………………………………12.运动方案设计……………………………………2机械预期(de)功能要求…………………………………2功能原理设计…………………………………………2运动规律设计…………………………………………32.3.1工艺动作分解……………………………………………32.3.2运动方案选择……………………………………………52.3.3执行机构形式设计………………………………………62.3.4运动和动力分析…………………………………………72.3.5执行系统运动简图………………………………………83.计算内容……………………………………………84.应用前景 (10)5.个人小结 (11)6.参考资料 (12)附录 (13)1.设计题目1.1设计目(de)机械设计是根据使用要求对机械(de)工作原理、结构、运动方式、力和能量(de)传递方式、各个零件(de)材料和形状尺寸以及润滑方式等进行构思、分析和计算,并将其转化为制造依据(de)工作过程.机械设计是机械产品生产(de)第一步,是决定机械产品性能(de)最主要环节,整个过程蕴涵着创新和发明.为了综合运用机械原理课程(de)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与本课程有关(de)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我们参加了此次(de)机械原理课程设计.1.2设计题目简介我们此次做(de)课程设计名为爬杆机器人.该机器人模仿虫蠕动(de)形式向上爬行,其爬行运用简单(de)曲柄滑块机构.其中电机与曲柄固接,驱动装置运动.曲柄与连杆铰接,其另一端分别铰接一自锁套(即上下两个自锁套),它们是实现上爬(de)关键结构.当自锁套有向下运动(de)趋势时,由力(de)传递传到自锁套,球、锥管与圆杆之间形成可靠(de)自锁,阻止构件向下运动,而使其运动(de)方向始终向上(运动示意见右图).1.3设计条件及设计要求首先确定机器人运动(de)机构原理及所爬行管道(de)有关数据,制定多套运动方案.再查阅相关资料,通过精确(de)计算和运用相关应用软件(例如CAXA,Solidworks,ADAMS等造型、分析软件)进行运动模拟,对设计题目进行创新设计和运动仿真,最后在多方面(de)考虑下确定一套方案并完成整套课程设计说明书及相关(de)软件分析图表和文件并由三维动画模拟出该机器人(de)运动.2.运动方案设计该机器人模仿(de)动作是沿杆向上爬行,整个机构为曲柄滑块机构,而且我们目前所设计机器人爬行(de)杆是圆杆.2.1机械预期(de)功能要求通过电机(de)驱动和减速,给予曲柄一个绕定轴旋转(de)主动力,在该力(de)驱使下带动连杆及相应(de)自锁装置,由两个自锁套(de)先后自锁和曲柄连杆机构带动机器人向上爬行.2.2功能原理设计通常情况下,一部(de)机器需要通过电机带动一系列复杂(de)机构使其正常运转,这其中涉及到很多简单且基本(de)机械机构.当然,也可以直接通过电机带动整部机器(de)运转,这完全取决于机器所需完成(de)工作以及设计该机器时所面临(de)种种实际情况.针对该爬杆机器人,我们小组通过讨论提出了两套设计方案,分别是:由曲柄滑块机构带动和由气压元件直接驱动.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曲柄滑块机构是如何工作(de).在平面连杆机构中,能绕定轴或定点作整周回转(de)构件被称为曲柄.而通过改变平面四杆机构中构件(de)形状和运动尺寸能将其演化为不同(de)机构形式,就曲柄滑块机构而言,它是通过增加铰链四杆机构中摇杆(de)长度至无穷大而演变过来(de).改机构实际上是由一曲柄一端铰接在机架上,另一端铰接一连杆,连杆(de)另一端联结一滑块,在曲柄为主动件运动时带动连杆,连杆又带动滑块,使其在平面某一范围内做直线往复运动(图1).其次是气动(de)原理.该运动原理与上述(de)曲柄滑块机构相比,在保留两滑块作为自锁装置(de)前提下,省略了联结两滑块(de)传动装置,转而用两个汽缸直接带动两个滑块(de)上下移动.这样(de)设计更直接也更简洁,至于两者到底哪个更合理呢2.3运动规律设计2.3.1工艺动作分解首先,我们基于曲柄滑块机构(de)启示,想到了在曲柄与连杆(de)两端分别铰接上两个滑块(即作为自锁套),使两个滑块分别作为机架交替上升,从而实现爬杆动作.其中上滑块与曲柄相连,相应(de)连杆接下滑块.当机构具有向下运动(de)趋势时,下自锁套因受到自锁机构(de)限制而固定不动,把其受到(de)向下(de)力转化为向上(de)动力,推动机构反而向上运动.于是,我们就把电机与曲柄固接作为驱动装,连杆作为传动,两滑块作为自锁装置.该爬杆机器人(de)设计装配图如图2:那上下自锁套又是怎样自锁(de)呢我们做成了如图3所示(de)形状(主视、俯视):我们设计了两个如图3所示(de)构件,两者用铰链铰接,能使其自如地打开或收拢,再在它们套住圆杆之后用销钉在铰支端对边销住,这样方便装配和安装到圆杆上,也方便我们在调试过程中不断调整内部结构(de)具体尺寸.可这仅仅只是一个滑块,那要怎样才能实现它所要起到(de)自锁作用呢其实很简单,想想为什么当初要把一个原本简简单单(de)矩形滑块做成如我们上图示(de)这样(de)形状:套住圆杆(de)两端多出了两个梯形状(de)“耳朵”,而且这“耳朵”还是中空(de).玄机就在于此,我们在这中空(de)空间里分别放置两个小球,此小球(de)直径小于梯形底边而大于梯形顶边(l梯顶<d球<l梯底).言外之意,此小球是能够卡在这梯形(de)空间里(de).这样也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de)自锁.若电机固接(de)曲柄是逆时针转动.1)曲柄在底端转至顶端(de)过程中,经力(de)分析,下自锁套受到向上(de)拉力,自锁套内(de)两小球因重力掉至梯形底部,d球<l梯底,它将无阻碍地由连杆往上拉;与此同时,上自锁套受(de)却是往下(de)拉力,与上面(de)相反,其具有向下运动(de)趋势,内部(de)小球脱离自锁套(de)底部,又因d球>l梯顶,那么小球就被卡在了梯形空间中,此时由于小球(de)被固定而使整个自锁套看作是一个机架铰接曲柄一般.(见左下图)2)曲柄由顶端向底端逆时针转动时,上下滑块(de)受力情况恰与第一种情况相反,下自锁套因受力自锁而被固定,此时上自锁套仍向上运动,在曲柄过最底端时又出现了第一种情况.于是,两滑块周而复始交替向上爬.(见中下图)在气动方面,由于没有联结用(de)传动机构,因而直接由气动元件带动两自锁套往上移动.我们选用两个汽缸作为主要(de)气动元件,利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de)原理,由其带动上下两个自锁套分别自锁,达到机器人爬杆(de)最终目(de).(见右上图)2.3.2运动方案选择上面所设计(de)爬杆过程都是在理想(de)情况下,很多实际因素都没有考虑进去:如摩擦力(de)大小(即管壁与小球接触面(de)摩擦系数),在曲柄过上下两滑块极限位置时,自锁套内由于小球在内部运动(de)关系,自锁套所要进行(de)向下运动(de)位移,以及上下自锁套、曲柄和连杆(de)质量,还有电机(de)功率、转动速度,汽缸(de)推程大小、自重,所需气包(de)容量及连接方式等等.现在我们结合两者(de)利弊,着重分析一下各自(de)优缺点.就采用汽缸驱动而言,它形式简单、结构简便,从机械设计角度而言讲究尽量采用基本机构,设计(de)机构要简单、可靠.而汽缸则融会了上述(de)优点,它由驱动机构直接带动两个自锁滑块,避免了两者间(de)连接机构,精简了构件之间(de)连接.此外,该机构具有环保等特点,它利用空气作为动力源,无污染、运动时无噪音,而且运行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使机器人爬到杆(de)顶端,它还能够随身携带气包作为动力源,可以做到无线操作.就采用曲柄滑块结构而言,它属于平面连杆机构,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运动副为低副,能承受较大载荷;但平衡困难,不易用于高速.我们设计(de)机构是由电机经减速直接驱动(de),和利用气动原理相比它多了一套传动和连接机构,但该机构运用(de)原理简单,设计合理,而且它不仅能在自杆上爬行,更能在弯曲(de)管道外爬行,具体(de)示意图见下.综上所述,我们小组经讨论决定:选取“曲柄滑块机构”作为该爬杆机器人(de)最终运动方案.2.3.3执行机构形式设计针对上述(de)种种实际情况,我们小组在设计此爬杆机器人(de)时候就全面考虑了各方面(de)因素,从而确定各构件(de)尺寸与制造构件(de)材料.祥见下表机构名称构件尺寸所选材料选用理由曲柄滑块曲柄60mm(轴距)2mm铝板价格便宜、材质轻便、成型后具有时效强化性连杆2mm铝板价格便宜、材质轻便、成型后具有时150(轴距)效强化性锥管(4个)2mm铝板价格便宜、材质轻便、成型后具有时效强化性自锁机构圆球(4个)Φ50mm成品橡胶球取材方便、具有高韧性、材质轻盈上述构件全部采用钣金造型,然后由焊接连接,使其加工制造简单,易保证较高配合精度.可是这样一个爬杆机构是一个封闭(de)机构,那怎样才能把机器人安装到所要爬(de)管壁上呢由此,我们设计(de)自锁套就多了一个连接装置,我们在两个形状对称(de)锥管对接处装上铰链,就像在ADAMS里给两构件用一个铰链连接,然后在屏幕上显示(de)那种铰链装置一样,这样自锁套就能开合,自如地包拢住爬杆,然后在自锁零件(de)对面接口处插上一个联结销,完整(de)一个自锁套就套在了圆杆上.联结销(de)形状见图4.对于此类机构,一定(de)摩擦力也是保证自锁发生作用(de)关键.因此对各构件(de)材料也是有相当(de)要求.经过筛选,我们决定曲柄、连杆与锥管用铝板来制造,小球(de)材料则用橡胶.橡胶(de)表面比较粗糙,且弹性性能较好,那么小球在自锁套作用时能卡得比较牢靠,不会发生自转等打滑现象,使整个机构下滑而影响上爬(de)效果.在自锁套需解锁时,由于橡胶具有很高(de)韧性,它能立刻恢复原来(de)形状,不会因无法恢复形变而使下一步上爬动作失效.2.3.4运动和动力分析在我们设定了曲柄与连杆(de)长度后,每一步机构各构件(de)上升位移便也能自然而然地计算出来了.当曲柄逆时针由最底端转至最顶端时,下滑块上升2倍曲柄(de)长度位移,即120mm.同样,曲柄逆时针由最顶端转动到底端时,上滑块也走过120mm(自锁套在自锁时(de)下滑距离不计).下面我们就该机构运动一周(de)情况列表作一下分析(此时曲柄处于顶端):当然,这样(de)机构绝非完美无缺(de).首先,我们设计(de)自锁套(de)形状还无法适应此机构爬各种杆.若所要爬(de)杆直径大小稍有变化,随着它(de)变动自锁套也必须相应地改变它外伸包拢杆部分(de)形状大小.但是,我们设计(de)自锁套可以根据不同需要换取不同大小、材质(de)小球.上文中我们还提到了软件(de)运用,特别是ADAMS运动分析软件.我们使用该软件对爬杆机器人进行造型,并在连接处添加了一定(de)转动副和移动副,并固定了机架,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使用软件中(de)各种插件对我们(de)爬杆机器人进行了运动模拟和运动分析.下面就是我们所截取各构件(de)速度位移图.图5——曲柄位移速度图图6——连杆位移速度图图7——锥管(上)位移速度图2.3.5执行系统运动简图自由度F(de)计算:n=3 Pl=4 Ph=0F=3n-(2Pl+Ph)=3×3-(2×4-0)=13.计算内容解析法设计铰链四杆机构:实现两连架杆对应位置(de)铰链四杆机构设计:a ×cos (φ0+φ)+b ×cos δ=d+c ×cos (Ψ0+Ψ) a ×sin (φ0+φ)+b ×cos δ=d+c ×sin (Ψ0+Ψ)将上式移项后平方相加,消去δ得:-b 2+d 2+c 2+a 2+2cd ×cos (Ψ0+Ψ)-2ad ×cos (φ0+φ)=2ac ×cos[(φ0+φ)-(Ψ0+Ψ)]令R 1=(a 2-b 2+c 2+d 2)/2ac R 2=d/c R 3=d/c 则:下自锁套自锁,上滑上自锁套自锁,下滑R 1+R 2 cos (Ψ0+Ψ)-R 3 cos (φ0+φ)=cos[(φ0+φ)-(Ψ0+Ψ)] 将给定(de)五个对应位置代入:R 1+R 2 cos Ψ0-R 3 cos φ0=cos[φ0-Ψ0]R 1+R 2 cos (Ψ0+Ψ1)-R 3 cos (φ0+φ1)=cos[(φ0+φ1)-(Ψ0+Ψ1)] R 1+R 2 cos (Ψ0+Ψ2)-R 3 cos (φ0+φ2)=cos[(φ0+φ2)-(Ψ0+Ψ2)] R 1+R 2 cos (Ψ0+Ψ3)-R 3 cos (φ0+φ3)=cos[(φ0+φ3)-(Ψ0+Ψ3)] R 1+R 2 cos (Ψ0+Ψ4)-R 3 cos (φ0+φ4)=cos[(φ0+φ4)-(Ψ0+Ψ4)]求出R 1、R 2、R 3、Ψ0、φ0若已知Ψ0、φ0,则只需三对对应位置.一般,先取d=1,然后根据R 1、R 2、R 3、求出在d=1情况下各构件相对d(de)长度a、b、c,至于各构件(de)实际长度,可根据机构(de)使用条件按比例放大后得到所需值.若将图1中摇杆(de)长度增至无穷大,则B点(de)曲线导轨将变成直线导轨,铰链四杆机构就演化成我们这爬杆机器人所运用(de)曲柄滑块机构(如图3).对于曲柄滑块(de)解析式来说,相较于它(de)“前身”——铰链四杆机构(de)要简单许多:滑块(de)行程B1B2为曲柄半径r2(de)两倍,两端点B1和B2称为滑块(de)极限位置,它是以O2为中心而分别以长度r3-r2和r3+r2为半径作圆弧求得(de).我们这个爬杆机器人,由于它还运用了自锁原理,故当曲柄转到与杆成一直线时,运动(de)滑块就将相应地换一次,若电机为逆时针转动(即曲柄为逆时针,见图4):a)当A→B时,下滑块向上滑动位移是2r2,即等于曲柄长度(de)2倍,为120mm,(S1=2r2=2×60=120mm)b)当B→A时,上滑块向上滑动(de)位移也是2r2,即S2=2r2=2×60=120mm.这样:当电机转过一周时上下两滑块相互配合地走过S=S1+S2=120+120=240mm.4.应用前景该机器人运用了简单(de)曲柄滑块机构,原动力采用电机作为驱动,两者在选材上都很方便,而且我们在设计时选用了材质较为轻盈(de)铝材作为结构材料,减轻了该机器人(de)重量,使其更大效率(de)发挥电机(de)功率,提高了机器人(de)爬行速度.此外,该爬杆机器人(de)设计方便了操作人员安装到圆杆上和调试,对于在调试过程中遇到(de)问题也可以根据当时(de)情况做出及时、相应(de)修改.而且,我们设计(de)机器人不仅能在直杆外爬行,更能适应不同弯曲度(de)圆杆对我们机器人(de)挑战,正是由于曲柄滑块机构(de)合理应用,我们(de)机器人才可以在提高机械运动效率(de)前提下克服不同弯曲度(de)圆杆,使其像爬直杆一样爬行过弯曲(de)管道.5.个人小结通过这学期(de)学习我认识到:机器人教学综合性较强,它将有关机械、电子、计算机等技术与各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通过动手实践获取知识,针对项目课题进行研究、策划、设计、组装和测试.以小组为单位,使用积木、传感器、马达及齿轮等组件设计自己(de)机器人,并为机器人编写程序,让它完成自己想让它做(de)事情,将课堂上(de)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学生进一步学会用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单纯(de)理论学习升华到了具体(de)实践操作,从而培养了我们(de)综合实践能力.机器人教学不仅提高了我们(de)动手能力,还培养了我们(de)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老师可提出一些新(de)课题,组织学生一起探讨、研究,活动(de)主题显得新颖、有趣.尤为重要(de)是其问题解决方案是开放性(de),学生可以分组学习、研究,得到不同(de)解决方案,用不同(de)方法达到同一个目标.因而智能机器人活动能激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培养我们(de)开放性思维.我们通过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亲身体验抽象(de)理论如何变成了触手可及(de)答案,享受成功(de)兴奋.通过学习,我深感到自己肩上责任重大,科技教育对于祖国未来发展(de)重要性促使我国不得不加快科技教育(de)步伐,而且科技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使我们得到全面发展(de)最好教学手段.以后我们会结合自身(de)条件,更加努力学习,掌握过硬(de)专业技术,尽最大努力为国家添砖加瓦6.参考资料[1]罗洪量主编,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2]JJ.杰克(美)主编,机械与机构(de)设计原理(第一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年.[3]王玉新主编,机构创新设计方法学(第一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4]孙恒、陈作模主编,机械原理(第六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爬杆器简介介绍

03
爬杆器的关键技术
防滑技术
防滑设计
爬杆器的防滑设计可以确保操作 员在攀爬时不会滑落。
防滑材料
使用具有防滑性能的材料制作把 手和脚踏板,以增加操作员在攀
爬过程中的摩擦力。
防滑控制系统
设计一个控制系统,当操作员攀 爬时,可以自动调整防滑装置的 工作状态,以确保操作员始终保
持稳定。
负载平衡技术
01
爬杆器简介介绍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爬杆器概述 • 爬杆器的工作原理 • 爬杆器的关键技术 • 爬杆器的优势与挑战 • 爬杆器的应用领域与前景 • 相关案例分享
01
爬杆器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爬杆器是一种机械设备,能够沿着垂直的杆子或柱子向上或 向下移动。
特点
爬杆器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操作灵活等特点,能够适 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和地形。
成熟阶段
现代的爬杆器已经非常成熟,能够 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和地形,并且 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02
爬杆器的工作原理
爬杆器的工作原理
• 爬杆器是一种用于攀爬垂直杆件的机械设备,常用于电力、通 信、林业等领域。它能够根据作业需求,灵活地攀爬、下降和 移动,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攀爬方式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工作 效率低下等问题。
定位系统
通过GPS或其他定位技术 ,实现操作员的高度定位 和跟踪。
安全防护
当操作员到达特定高度时 ,自动触发安全保护装置 ,如自动刹车或降落伞系 统。
故障诊断与排除技术
故障检测
通过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时监测爬杆器的各部件 工作状态。
诊断软件
开发一个诊断软件,用于分析故障原因并提供解 决方案。
排除方法
毕业设计(论文)爬杆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爬杆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爬杆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摘要论文在比较几类爬行机构的优劣的基础上,确定了机器人本体的大致结构。
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仿生爬行的原理和机器人模块化设计的理念。
根据路灯杆的尺寸数据,设计机器人的三维模型。
机器人建模的过程功能的实现与机械结构的尺寸优化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点:爬杆机器人设计中的功能机构的协调配合、攀爬手臂夹持重合度的选择、攀爬力的变化与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攀爬力零点的渡过等难点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准则,为此类爬行机器人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爬杆机器人变直径杆仿生学Mechanical Structure design of Pole-Climbing-RobotAbstractIn the paper,the wormlike imitated pole-climbing robot what the author 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 is non-intelligence mechanical crawler. Based on compared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several kind of crawling mechanism,confirmed the general structure of robot body. Based on above-mentioned,expatiated the principle of bionic crawling and the theory of modular designing on robot in detail. Based on the dimension data of poles,we have 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 the model of robot. The design methods and design guidelines during the course of robot modelingachieve the movement and optimum structural design following several key points: Functional coordination between agencies,choice of climbing arm gripping coincidence,changes of climbing for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al parameters,choice of zero point of climbing force and its transition in pole-climbing robot designing. Provides references forth kind of crawling robot’s designing.Key Words : pole-climbing robot,variable-diameter pole,bionics 目录1 绪论 1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机器人的分类 3研究现状 4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81.3 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对象91.4 本章小结92 爬杆机器人仿生的设计理论研究102.1 仿生机器人概述102.2 总体方案分析112.3 蠕动式仿生爬行方案研究142.4 本章小结153 机器人爬行部分的结构方案163.1 爬行机器人本体结构设计准则16 模块化设计基础理论163.2 机器人结构原理方案分析18夹紧机构方案研究18传动机构方案分析20动力系统方案研究23机器人结构原理及爬行动作原理 243.3 变直径杆爬行问题的解决263.4 安全稳定的工作保障 27夹紧力的保证―弹簧的设计方法研究27 3.4 机器人的结构设计27电机的选型及参数选择 28机器人本体的空间结构设计30抓紧机构尺寸参数的确定33传动机构尺寸参数的确定37上、下凸轮的配合研究413.5 弹簧的设计与校核423.6 本章小结45结语46致谢47参考文献481 绪论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目前全国日益加快的现代化建设步伐,除了2008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还有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镇中随之矗立起无数的高层城市建筑,各类集实用性与美观性一体的市政、商业工程诸如电线杆、路灯杆、大桥斜拉钢索、广告牌立柱等如图1.1 ,它们通常5-30m,有的甚至高达百米,壁面多采用油漆、电镀、玻璃钢结构等,由于常年裸露在大气之中,风沙长年累月的积累会形成灰尘层,该污染影响城市的美观,同时空气中混合的酸性物质也会对这些城市建筑特别是金属杆件造成损坏,加快它们的生锈,并缩短它们的使用寿命,需要定期进行壁面维护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设计题目:爬杆机器人为代替人高空作业,设计出爬上和爬下干装的机器人。
1.1设计目的目前全国日益加快的现代化建设步伐,除了2008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2010年将要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之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镇中随之矗立起无数的高层城市建筑,各类集实用性与美观性一体的市政、商业工程诸如电线杆、路灯杆、大桥斜拉钢索、广告牌立柱等(图1-1),它们通常5~30米,有的甚至高达百米,壁面多采用油漆、电镀、玻璃钢结构等,由于常年裸露在大气之中,风沙长年累月的积累会形成灰尘层,该污染影响城市的美观,同时空气中混合的酸性物质也会对这些城市建筑特别是金属杆件造成损坏,加快它们的生锈,并缩短它们的使用寿命,需要定期进行壁面维护工作。
为保持清洁,许多国际性城市如厦门、深圳、香港等地规定,每年至少清洗数次。
目前传统的清洗技术主要分为人工清洗(化学药剂清洗)和高压水枪清洗等方法。
其中人工清洗是由清洁工人搭乘吊篮进行高空作业来完成,工人的工作环境恶劣,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危险性,工作效率也很低,耗资巨大。
化学药剂中所用的去污剂具有很强的毒副作用会对人造成潜在的危害,并易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高压水枪清洗耗能比较大、成本高,且对周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
在利用高压水进行清洗时,它的周边不能有车辆、行人通过,且不能有过近的建筑物。
其它高空作业诸如:各种杆状城市建筑的油漆、喷涂料、检查、维护,电力系统架设电缆、瓷瓶清洁等工作主要由人工和大型设备来完成,但它们都集中表现出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耗能高、二次污染严重等问题。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以及人们自我安全保护意识的增强,迫切希望能用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这些高空危险作业,从而把人从危险、恶劣、繁重的劳动环境中解脱出来。
1.2设计条件攀爬对象为直径150毫米左右的等直径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考虑攀爬对象为变截面杆,如电线杆)。
可以用电动机,液压站,气压站其中的任意一种做动力源,但要分析其应用场合和优缺点。
1.3设计任务及要求1.3.1要求至少设计出三种能实现机器人爬杆运动要求的机构,绘制所选机构的机构示意图(绘制在说明书上),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其优缺点(可靠性 经济性 空间尺寸等),并最终选出一个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机构进行综合设计。
1.3.2所设计的机构要考虑到攀爬对象的直径略有改变时仍然能够完成工作任务(通过调节装置来达到要求);还要考虑攀爬对象的直径并不是非常精确地,攀爬对象可能是垂直的,也可能是倾斜的。
1.3.3如果以电动机为动力源,要设计减速装置,如果用齿轮机构进行减速,需要进行齿轮机构的设计。
二.原理分析由模仿动物爬树的运动原理。
向上爬时,双脚固定在树干上,双手向上攀爬,然后双手固定,拉起双脚上移。
下滑时,双手先固定,双脚下滑,然后双脚固定,手收回。
手脚交替循环工作,实现身体上爬与下滑的功能。
工作原理流程图如下所示:经过上述四步,在一个动作周期中向上爬一步,示意图如图因此,本小组设计的爬杆机器人,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上滑块,下滑快,传动部分。
上滑块模仿双手工作,下滑快模仿双脚工作,传动部分起连接上下滑快和传递动力的作用。
要求其中某一滑块运动时,另一滑块必须固定自锁。
以使机器人在爬杆上能上下自如的平稳运动而不至于滑落。
以电动机为动力源,通过连接适当的减速装置,满足运动要求三.各执行机构的可能方案3.1传动机构功用:主要负责将电动机输出的动力按一定的要求传递到各执行机构上,并控制其协调工作以达到设计目的。
3.2两种设计传动机构如下图一所示的弹簧套筒组合传动机构,上下套筒分别固定在上下两个滑块上。
下套筒直径比爬杆略大10~20m m,防止爬行过程中爬杆直径突然发生变化时,套筒与爬杆之间接触从而产生摩擦,影响传动效率。
上下套筒间用弹簧连接。
电动机固定在上套筒外壁,驱动凸轮转动。
推程运动中,凸轮对下套筒有向下的作用力,当下套筒此时刚好固定时,则反作用力推动上套筒向上运动并拉伸弹簧。
回程运动中,控制上套筒固定,凸轮对下套筒的作用逐渐减弱,利用弹簧的回复作用,拉住下套筒向上运动。
图一如下图二所示的为曲柄滑块传动机构。
与一般的曲柄滑块不同的是,此机构的曲柄端也与滑块相连,即有上下两个滑块,但是在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夹紧装置,使其中某一滑块滑动时,另一滑块恰好固定。
如此,在任意时刻,分析该机构的运动特性时可按照一般曲柄滑块处理。
电动机固定在曲柄端连接的滑块上,带动曲柄顺时针旋转。
推程运动中,下滑块固定,曲柄从最下端开始运动,转动0~180°过程中,推动上滑块运动至顶端。
回程运动中,控制上滑块固定,转动180~360°过程中,拉动下滑块向上运动图二3.3比较分析:3.3.1弹簧套筒组合传动机构优点:1.利用凸轮直径变化推动前进,过度平缓,工作较平稳。
2.上下滑块间的连接仅依靠俩大小套筒弹簧套接而成,形式简单,结构简便,无弯矩及扭矩,稳定可靠。
3.主要承受载荷部位在弹簧处,长时间工作后,弹簧可能疲劳受损,弹性减弱,此时只需更换弹簧即可恢复稳定工作,互换性好。
缺点:1.依靠凸轮传动时,受凸轮大小尺寸的限制,工作效率太低。
2.只能在直杆上运动,无法在弯截面杆上工作,工作范围有限。
3.3.2曲柄滑块传动机构优点:1.属于平面连杆机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2.运动副为低副,能承受较大载荷3.曲柄连杆铰接,可弯曲,能在弯曲爬杆外爬行4.只要能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曲柄连杆可尽量加长,提高工作效率 缺点:1.连杆与滑块用铰链连接,接触面太小,滑块受力不均2.以杆传动,杆受弯矩较大,对杆的材料要求较高,以满足工作强度曲柄滑块工作示意图3.4夹紧装置功用:用来在攀爬过程中让一端夹紧爬杆,形成固定端,另一端放松,为自由端,自由伸缩。
并能交替改变两端状态。
3.4.1梯形自锁机构如图三(a),为一梯形自锁机构。
带有自动锁紧的夹紧装置。
上下滑块均如图所示安装,梯形大边在上。
曲柄在底部转至顶端的过程中,经力的分析,上自锁套受到向上的推力,自锁套内的两个小球因重力掉至梯形底部,由于球的直径小于梯形底边长,图三(a)小球与爬杆间无挤压,它将无阻碍的被连杆往上顶起;与此同时,下自锁套受的却是向下的推力,与上面的相反,其具有向下运动的趋势,内部的小球脱离自锁套的底部,因小球直径大于梯形上边长,那么小球就被卡在了梯形空间中,此时由于小球被固定而使整个自锁套看作是一个机架铰接曲柄;曲柄由顶端向低底端转动时,上下滑块受力情况恰与第一种情况相反,上自锁套因受力自锁而被固定,曲柄连杆拉动下自锁套向上运动,在曲柄过最低端时又循环到第一种情况。
如此上下滑块周而复始交替上爬。
图三(b)图三(a)为上自锁机构,即只能实现单向上爬运动。
为了解决机器人下爬的问题,可采用十字自锁套机构,即两个自锁套交叉垂直合并在一起,如图三(b)所示,其中之一梯形大边在上,如图三(a)所示 ,另一个恰好相反,梯形大边在下为下自锁机构,工作原理与上自锁刚好相反,上升时不工作,下滑时工作。
上爬时,通过继电器使其中一对工作另一对暂时停止工作,下爬时,通过继电器使两对自锁套工作状态调换,实现下爬加紧运动。
3.4.2机械爪子夹紧装置如图四,该装置为摆杆变形机构。
通过外部受力拉动拉杆1,使得摆杆2和3向内摆动时,拉动摆杆4和5摆动,带动两滚轮挤压爬杆,实现加紧作用。
外力撤去或减小时,通过套筒中弹簧的回复作用使杆件1复位,两滚轮松开,实现放松的功能。
滚轮8固定在箱体上,夹紧时,与4,5摆杆上滚轮一起实现三点定位。
滚轮7固定在箱盖上,与8之间距离可调基本尺寸为155毫米,其作用是放松时与滚轮8一起,前后顶住爬杆,防止装置侧翻,保证爬行时稳定可靠。
注释: 1.拉杆2,3,4,5.驱动摇杆 6,9加紧滚轮 7,8定位滚轮 10,弹簧3.4.3双凸轮夹紧装置如图五,为双凸轮夹紧装置。
上下滑块内各装有一个凸轮,该凸轮由两段直径不同的圆弧和连接此两段圆弧的过度圆弧构成,当凸轮转到大圆弧与爬杆相接触时,顶紧爬杆固定,当转到小圆弧与爬杆接触时,凸轮与爬杆间形成间隙,起到放松的作用。
通过电动机与齿轮组合装置,如图五(c)所示,驱动上下两个图五(a) 图五(b)俯视图凸轮转动,同时控制其中一个凸轮大径与爬杆接触时,另一个刚好小径与凸轮接触。
实现一放松一夹紧的工作环境,两凸轮由同一个电动机带动,依靠齿轮传递动力。
图五(c)3.5综合分析表1方案优缺点对比。
四 运动方案分析方案一:传动机构二与自锁机构二组合应用工作原理:自锁爪夹紧和曲柄摇杆机构的传动实现爬行。
优点:1.属于平面连杆机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2.运动副为低副,能承受较大载荷3.曲柄连杆铰接,可弯曲,能在弯曲爬杆外爬行4.只要能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曲柄连杆可尽量加长,提高工作效率5.可适应不同直径的爬杆结构较为简单缺点:1.连杆与滑块用铰链连接,接触面太小,滑块受力不均2.以杆传动,杆受弯矩较大,对杆的材料要求较高,以满足工作强度3.不能自动锁紧,要加外控锁紧装置方案二:传动机构二与自锁机构三的组合。
工作原理:双凸轮夹紧和曲柄摇杆机构的传动实现爬行。
优点:1.属于平面连杆机构,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2.运动副为低副,能承受较大载荷3.曲柄连杆铰接,可弯曲,能在弯曲爬杆外爬行4.只要能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曲柄连杆可尽量加长,提高工作效率5.原理简单运动和夹紧可通过一个机构实现缺点:1.连杆与滑块用铰链连接,接触面太小,滑块受力不均2.以杆传动,杆受弯矩较大,对杆的材料要求较高,以满足工作强度3.两个凸轮难以保证其转速相同不易调节尺寸爬杆适用受限方案三:传动机构一和自锁机构一的组合。
工作原理:梯形自锁机构的自锁与弹簧套筒机构的传动实现爬行。
优点:1.利用凸轮直径变化推动前进,过度平缓,工作较平稳。
2.上下滑块间的连接仅依靠俩大小套筒弹簧套接而成,形式简单,结构简便,无弯矩及扭矩,稳定可靠。
3.主要承受载荷部位在弹簧处,长时间工作后,弹簧可能疲劳受损,弹性减弱,此时只需更换弹簧即可恢复稳定工作,互换性好4.结构简单实现自动锁紧体积小。
缺点:1.依靠凸轮传动时,受凸轮大小尺寸的限制,工作效率太低。
2.只能在直杆上运动,无法在弯截面杆上工作,工作范围有限3.单对不能实现往复运动成双对使用控制繁琐使用继电器设计较为复杂且夹紧不可靠综上所述,本小组经过讨论后最终决定:选最优方案为方案一,机构简单,满足工艺制造要求;推程大,工作效率高;夹紧牢固可靠,安全稳定。
五 动力系统方案研究目前对于机器人的动力系统有多种不同的选择方案,可以采用电气驱动、液压驱动、气压驱动等不同的方式。
不同的动力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和应用场合,按照具体的要求来选择最适合的动力系统,可以达到预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