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合集下载

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

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

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海洋局•【公布日期】1990.04.20•【文号】国海管字[1990]196号•【施行日期】1990.04.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新闻出版正文国家海洋局关于定期发布《中国海洋环境年报》的通报(1990年4月20日国海管字(1990)196号)国务院、军队有关部门,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各海洋产业部门:随着我国沿海经济建设、海上生产作业及国防建设事业的发展,海洋环境状况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特别是海洋灾害问题日益为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所关心与重视。

为顺应客观需要,开拓更为广泛的海洋公益服务领域,我局根据多年及当年的近海污染监测、近海标准断面监测、船舶测报、海洋浮标监测、沿海海洋台站观测,以及各类专项调查所获资料,结合海洋环境的研究、预报和警报等综合分析结果,于每年第一季度末发布上一年度的“中国海洋环境年报”,以便各部门及时了解、掌握这些情况,并对当年可能出现的异常与灾害及早作准备,以保障沿海及海上生产、开发活动的安全、海洋环境的保护、预防和减轻海洋灾害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为海上执法管理提供依据。

在此基础上,还将编制内容更详细、信息量更大的三份专项公报或年报,即“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国海平面公报”及“中国近海海域环境质量年报”。

这三份材料社会更为关心,定于每年五月份发布。

鉴于“年报”的使用范围较大,为不断改进并完善此项工作,望各部门及时将“年报”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反馈我局,同时还望各部门将自行开展的海洋环境研究、调查所获成果通报我局,以期使“年报”内容更充实、服务效果更好。

来函或材料请寄:天津市七十五号信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邮政编码:300171。

《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类水 质面 积的 3 7 . 5 % ;影响海 湾 水 质的主 要污 染要 素为 无 泳季 节和 旅游 时段 ,2 3 个重 点海 水浴 场和 1 7 个 滨海 旅游 度
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 2海洋生态状况基本稳定 ,典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堪忧
海洋 浮游 生物 和底 栖生 物 自然分 布格 局未 发生 显 著变
假 区环境 状况 总体 良好 。 5海 洋环 境灾 害频 发 ,重大 突发事 故 的环境 影 响依 然存在 赤 潮和 绿 潮 灾害 影 响面 积较 上 年 有所 增 大 。2 0 1 4 年,
化 ;海 草 、红 树等 群落 结构 保持 基本 稳定 。国家级 海 洋保 全海 域 共发 现赤 潮 5 6 次 ,累计 面 积7 2 9 0 k m ,赤潮 次数 和 护 区的海 洋生 物资 源 、 自然 遗迹 和生 物 多样性 等保 护 对象 累计 面积 均较 2 0 1 3 年有 所增 加 ;黄 海沿 岸海域 浒 苔绿潮 影 基 本保 持稳 定 。 响 范 围为近 5 年 来 最 大 。渤 海滨 海 地 区海 水入 侵 和 土壤 盐
3陆源入海污染压力巨大 。 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较差
主要 河流 入海 监 测断 面水 质较 差 ,陆源 入海 排污 口达
状况继续呈改善态势 ,但其生态环境影响依然存在 。
( 上接第2 7 页)
贫矿 多 、难 选 矿 多 是 我 国 矿 产 资 源 的 又一 特 点 。 目 2 0 0 7 年 ~2 0 1 1 年期 间 ,年 产 出量在 l O  ̄ L t 以上 。 前 ,我 国 一些 低 品位 资 源 利 用 技 术 达 到 国 际先 进 水 平 , 近 年 来 ,我 国 尾 矿 利 用 呈 逐 年 增 长 的趋 势 。 2 0 1 1 独立 研 发 了油 田稠 油 开采 技术 、超 低 品位铁 矿 开发利 用 技 年 ,我 国尾矿 产量 达 1 5 . 8 H L t ,同比增 长 1 3 . 5 % ;利用 量 术 、低 品位铜 矿利 用技 术 和 中低 品位磷 矿 开发利 用技 术 等 为 2 . 6 9  ̄ L t ,同比 增长 2 3 . 1 % ,有 1 7 %的 尾矿 得 到利 用 ,

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发布(2015-03-13)2014年我国管辖海域水质等级分布示意图。

本网讯近日,国家海洋局发布《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

《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但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陆源排污压力巨大,海洋环境灾害多发等问题依然突出。

根据《公报》,2014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分别为5.2万平方公里、4.1万平方公里和5.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浙江沿岸、珠江口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

夏季重度富营养化海域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

重点监测的44个海湾中,20个海湾春季、夏季和秋季均出现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

《公报》显示,2014年海洋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自然分布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海草、红树等群落结构保持基本稳定。

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的海洋生物资源、自然遗迹和生物多样性等保护对象基本保持稳定。

但81%实施监测的近岸河口、海湾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部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下降。

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不合理开发是造成典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差的主要原因。

2014年,主要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较差,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72条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劣于第五类地表水水质标准的比例均超过50%。

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约1760万吨,较2013年增加5%。

但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率仍然较低,445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全年达标排放次数仅占监测总次数的52%。

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差,91%的排污口邻近海域水质无法满足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

根据《公报》,2014年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基本保持稳定。

油气区及邻近海域环境状况基本符合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

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基本满足增养殖活动要求。

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讲解)

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讲解)

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赋予的职责,现予发布《2013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国家海洋局局长:2014年3月北京概述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 900余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入海河流众多,有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长江、珠江等1 500余条河流入海。

海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分布有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草床、海岛、海湾、入海河口等多种类型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资源环境为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2013年,国家海洋局组织对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入海污染源、海洋功能区、海洋环境灾害和突发事件等开展了监测,布设监测站位8 700余个,获取监测数据250余万个。

2013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海洋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

陆源排污压力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15%近岸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约1.8万平方公里海域呈重度富营养化状态。

海洋生境退化、环境灾害多发等问题依然突出。

依据《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海水水质分为四类:第一类: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

第二类: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第三类: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游区。

第四类: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

1 海洋环境状况1.1 海水1.1.1 海水环境状况2013年夏季,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要素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

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现状一、我国近海环境污染现状及评价(一)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1、我国海域海水环境质量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

其中,我国近海水质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从1992年的10万平方公里,上升到1999年的最高值20.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以14.6%的速度增长。

1999年以后,我国的海洋环保工作初显成效,总体污染状况得到改善,污染加重的势头得到遏制,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由1999年的20.2万平方公里,逐年下降到2004年的16.9万平方公里,减少了16.3%,环境污染状况得到了初步的改善。

但2004年的数据显示,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万平方公里,比2003年增加约2.7万平方公里,我国近岸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范围增加。

对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区的2001—2004年海水环境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中,渤海和东海海水污染程度较重。

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约占渤海总面积的1/3,受污染程度较为严重;黄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受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东海主要污染区域相对集中且污染程度较重,主要集中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比重相对较大;南海总体污染程度较低,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汕头和湛江港近岸局部水域。

2、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20世纪末以来,由于江河携带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2/3的重点海域受到营养盐污染。

其中,辽河口、大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乐清湾、闽江口、珠江口等海域污染较重,且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大部分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日趋严重。

对我国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入海口海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着其直接承受沿海、沿江居民排放的城市生活污水、食品工业废水及残渣、人畜粪便、造纸工业废物等富含有机物质及其他污染物,是污染物最为集中,密度最高的区域。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总结]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总结]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应策略向海洋进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成为扩大人类生存空间、增加资源储备的重要出路,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和开发高度关注,不断强化海洋发展战略,运用高科技进行海洋的开发与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获得了快速发展,国家对海洋资源开发投入力度逐年增加,为海洋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九五”期间,沿海地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比“八五”时期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长16.2%,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据国家海洋局统计,2004年我国海洋产业的总产值达到1284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

其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的海洋产业总产值均已超过4000亿元。

而山东省在海洋渔业、海盐和海洋化工业,上海市在滨海旅游业和海洋船舶工业,广东省在海洋生物医药业等产业活动中分别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随着海洋油气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滨海旅游资源、海水利用等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力带动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世纪,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经济的增长将成为决定我国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目前中国海洋开发的综合指标仅为3.4%,这不仅低于海洋经济发达国家14%至17%的水平,而且低于5%的世界平均水平。

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及有效利用无论在思想认识上、技术装备上、经济效益上还是在科学管理上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和不足,这已经成为阻碍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因此,加强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与科学管理已成为我国缓解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的战略选择。

1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面临的初始条件1.1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的海洋资源开发的整体开发战略长期以来,人们普遍接受并习惯的认为海洋资源是自然力量形成的,因此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实际上执行的是资源无偿或低价使用的政策。

中国的环境问题到底有多严峻

中国的环境问题到底有多严峻

中国的环境问题到底有多严峻30多年来,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的资源环境与人口关系日益紧张起来。

目前,这一紧张关系已经发展到了临界点。

在“人口高位运行”(笔者将中国人口在10亿-14亿之间运行定义为“人口高位运行”;将人口超过14亿的情况定义为“人口超高位运行”)条件下,中国的资源早已严重超载、透支,环境污染触目惊心且已经临近触发大范围环境危机的边缘(严重雾霾“突然”大面积爆发仅仅是开始);未来十年、十几年,这种紧张关系的发展方向将决定中华民族的未来。

这是目前中国最大最基本的国情。

一、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笔者收集了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部、国家海洋局、国土资源部以及包括中国工程院、中国地质环境检测院和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在内的众多研究机构及其研究人员的研究资料,其中的研究数据显示:(1)全国安全饮用水高度稀缺。

笔者根据《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1)》数据计算,2010年,在七大流域,真正可以安全饮用的Ⅰ-Ⅱ类水仅有28.7%;在六大河流,仅有15.1%;在重点监测评价的湖泊水库,仅有30.2%。

本来,按照国家标准,Ⅲ类水可以用作居民集中饮用水源(需要处理后才能饮用),但是,2002年颁布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提高了Ⅲ-Ⅴ类水的门槛,饮用水专家认为,现在的Ⅲ类水还不如1999、1988年地表水质量标准的Ⅳ类水(见国家标准GB3838-88、GHZB1-1999)。

若修正还原数据(即按1988、1999标准将2002年的Ⅲ类水归为Ⅳ类水),2010年中国主要流域、河流、湖泊水库各类水质比例的真实情况是:七大流域的Ⅳ类(处理后也不能饮用)以上严重污染水质河长占评价总河长的71.3%,其中,不能用于农业灌溉的劣Ⅴ类水质河长占29.8%;六大河流的Ⅳ类以上严重污染河长占84.9%,其中,劣Ⅴ类水质占36.7%;重点监测评价的湖泊水库中,Ⅳ类以上水质占69.8%,其中,劣Ⅴ类水质占41.3%。

200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海洋环境监测

200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海洋环境监测
2000 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赋予的职责,国家海洋局在继续加大 对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环境监测投入力度的基础上,坚持海洋环境监测必须为社会经济 发展、海洋行政管理和群众生活服务的方针,组织实施了 2000 年全国海洋环境质量监测 工作,对我国管辖海域的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全面的监测,特别是对近岸重点海域 进行了高密度、高频率的监测,基本掌握了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的总体状况。根据监测结 果和其它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编制了 2000 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现予以发布。 在 新千年到来之际,我们希望通过《2000 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发布,使全国人民 更加认识了解海洋,合理开发和科学保护海洋,为建设海洋强国而共同奋斗。
• 营养盐污染
2000 年我国近岸和近海海域继续受到营养盐的严重污染,海水中无机氮含量劣于一类 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面积达 16.4 万平方公里。其中,二类水质区 7.3 万平方公里,三类水 质区 4.2 万平方公里,四类水质区 2.2 万平方公里,劣四类水质区 2.7 万平方公里。磷酸盐 含量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区域面积达 17.8 万平方公里。其中,二、三类水质区 12.9 万平方公里,四类水质区 3.5 万平方公里,劣于四类水质区 1.4 万平方公里。
省(自治区、直辖市)
倾倒区数量 (个)
倾倒量 (×106 米 3)
辽宁 河北 天津 山东 江苏 上海 浙江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合计
4
2.78
4
8.20
2
3.65
11
5.37
2
8.63
8
33.49
8
3.62
3
1.58
13
26.8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国家海洋局组织实施了2003年度全国海洋环境调查、监测和监视工作,在开展我国管辖海域环境质量状况趋势性监测的基础上,加强了近岸排污口、近岸海洋功能区、典型河口生态系统和赤潮灾害的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对海洋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编制了《2003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现予以发布。

2003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这对加快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产业调整,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该规划纲要的实施,我国海洋经济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希望通过《2003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的发布,使各级政府和广大公众全面了解我国海洋环境状况,关心和爱护海洋,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概述 (1)全海域环境质量状况 ...................................... 2 2.1 海水环境质量 .. (2)2.2 沉积物环境质量 (7)2.3 海洋生物质量 (8)2.4 重点海域浮游和底栖生物种类变化 (9)2.5 主要河口污染物入海总量 (9)2.6 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状况 (10)重点河口生态环境状况 (11)4 海洋赤潮 (13)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 ...................................... 155.1 海水增养殖区环境状况 (15)5.2 海水浴场环境状况 (17)5.3 海洋保护区环境状况 (18)5.4 海洋倾倒区环境状况 (19)5.5 海洋油气区环境状况 (20)6 重点岸段侵蚀状况 (21)7 海洋环境监督管理 ........................................ 237.1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实施 (23)7.2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海洋管理工作 (23)7.3 加快沿海地区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建设步伐 (23)7.4 加强对陆源入海污染物的监督管理 (24)7.5 积极开展海上污染控制和管理 (24)7.6 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24)8 海洋环境保护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25公报中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2~12003年,在国家和地方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下,各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利用海洋卫星、飞机、调查船、岸基站等多种手段对我国管辖海域进行了全方位立体监测。

开展了以海水、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全海域环境趋势性监测,加大了对海水浴场、海水增养殖区、海洋保护区、倾倒区和油气区等海洋功能区的监测力度,加强了河流污染物入海和沿岸排污口污染物排海的监测,在双台子河、黄河、长江和珠江开展了河口生态监测,在全国18个赤潮监控区内实施高密度、高频率监测,开展了渤海专项监测和重点岸段海岸侵蚀监测。

我国的海洋环境监测已从单一的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扩展到包括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生态状况、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和海洋灾害等多种监测在内的综合性海洋环境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2003年,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2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减少了3.2万平方公里,总体污染趋势有所减缓。

近岸海域污染依然严重,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鸭绿江口、辽东湾、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局部水域;近海大部分海域符合清洁海域水质标准;远海海域水质保持良好。

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

近岸部分海域沉积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近岸海域贝类体内的部分污染物含量仍然较高。

重点监测的陆源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邻近海水增养殖区、旅游区等海洋功能区的功能利用。

双台子河、黄河、长江和珠江等河口海域生态群落结构发生变化,河口海域的鱼类产卵场受到威胁。

海洋赤潮发生仍较频繁,主要集中在东海海域。

海水增养殖区水质状况总体良好。

海水浴场环境状况总体良好。

倾倒区和油气区环境质量基本符合功能要求。

~3~22.1 海水环境质量, 全海域海水环境质量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为14.2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减少了3.2万平方公里,总体污染趋势有所减缓。

其中:较清洁海域面积约为8.0万平方公里,减少3.1万平方公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约为2.2万平方公里,增加0.3万平方公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约为1.5万平方公里,减少0.3万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减少0.1万平方公里。

2003年,我国近岸海域污染依然严重,但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的面积均比上年有所减少;近海大部分海域符合清洁海域水质标准;远海海域水质继续保持良好。

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

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鸭绿江口、辽东湾、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

近岸海域:指我国领海基线向陆一侧的全部海域,尚未公布领海基线的海域及内海,指负10米等深线向陆一侧的全部海域。

近海海域:指近岸海域外部界限平行向外20海里的海域。

远海海域:指近海海域外部界限向外一侧的全部我国管辖海域。

清洁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一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

较清洁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二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轻度污染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三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

中度污染海域: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仅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和海洋开发作业区。

严重污染海域:劣于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中四类海水水质的海域。

~4~~5~ ,污染范围减小。

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由2002年的3.2万平方公里降至2.1万平方公里,占渤海总面积的27.3%。

污染范围减小的海域主要包括莱州湾和辽东湾。

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

污染范围略有减小。

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中,轻度污染海域面积0.57万平方公里;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分别为0.35万平方公里和0.32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鸭绿江口、海州湾和大连湾海域,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

污染范围有所减小。

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减少2.6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污染海域面积比上年减少0.4万平方公里,较清洁海域和中度污染海域面积均比上年减少0.6万平方公里。

主要污染区域仍然集中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

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

~6~污染面积有所增加。

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为3.0万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0.5万平方公里。

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面积分别为0.7、0.2和0.3万平方公里。

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

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海域。

~7~2003年各海区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平方公里)海区较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严重污染 2003年合计 2002年合计年际变化渤海 15 250 3 770 850 1 470 21 340 31 830黄海14 440 5 700 3 520 3 200 26 860 27 670东海32 370 5 440 8 550 17 170 63 530 90 330南海18 420 7 100 1 990 2 840 30 350 24 56080 480 22 010 14 910 24 680 142 080 174 39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2003年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岸海域海水中无机氮平均含量近岸海域污染范围减小,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双台子河口至辽河口、鸭绿江口和大连湾海域。

其中,鸭绿江口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的范围比上年扩大。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

近岸大部分为清洁海域。

轻度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秦皇岛和毗邻天津的局部近岸水域。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铅。

近岸海域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在北塘近岸水域。

轻度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渤海湾近岸海域。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铅。

~8~近岸海域污染范围减小。

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莱州湾和胶州湾局部海域。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铅和石油类。

近岸海域污染范围略有减小,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海州湾、射阳河口至斗龙港口等局部近岸海域。

主要污染物为活性磷酸盐、无机氮和铅。

上海海域污染依然严重,但中度和严重污染海域范围较上年有所减小。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近岸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杭州湾,中度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宁波市近岸。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近岸海域污染范围减小。

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闽江口、厦门西海域和湄州湾近岸水域。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

近岸海域污染范围有所扩大。

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和汕头近岸局部水域。

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

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良好。

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良好。

2.22003年海洋沉积物质量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近海和远海海域的海洋沉积物质量继续保持良好,部分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较差。

大连湾、锦州湾、秦皇岛、胶州湾、汕头近岸、大亚湾、珠江口、湛江港等局部海域的沉积物分别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其中,大连湾、锦州湾和珠江口海域沉积物污染较重。

沉积物受镉、硫化物和有机质污染,60%测站沉积物的镉含量超过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40%测站沉积物的硫化物含量超过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9~沉积物普遍受到石油类、镉和砷的污染,部分测站石油类的含量超过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镉和砷的含量超过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其中,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污染严重,锌、镉、铅和石油类的含量超过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沉积物普遍受到镉、砷和铜的污染,多数测站砷的含量超过二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镉的含量超过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部分测站铜和汞的含量超过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2.3 海洋生物质量对沿海地区多种海洋贝类质量监测的结果表明,2003年我国近岸海域贝类体内的部分污染物含量仍然较高,部分监测地点个别贝类体内残留的铅、镉、铜、砷等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粪大肠菌群含量超过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少数监测地点个别贝类体内仍然残留有六六六和滴滴涕。

辽宁兴城、王家窝铺、三道沟等监测地点的个别贝类体内砷含量超过二类海洋生物质量的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