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与构建

合集下载

普通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

普通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

普通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摘要】当今社会,普通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本文首先从现状概述和问题意义两个方面入手,探讨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严重性和影响。

在分析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培育途径,强调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角色和责任。

在结论部分强调了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并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重要联系。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视,共同致力于培育更加人文素养的新一代大学生。

【关键词】普通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培育、现状、问题意义、表现、影响因素、培育途径、学校角色、责任、家庭、社会参与、教育、必要性、展望、个人修养、社会责任1. 引言1.1 现状概述当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高速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竞争也愈发激烈。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问题愈发凸显出来。

许多大学生更注重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与追求,导致了他们在人际交往、情感表达、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不足。

许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足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缺乏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缺乏对人伦道德的坚守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急需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其综合素质。

只有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才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人文活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共同为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而努力。

1.2 问题意义当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逐渐呈现出明显的缺失现象。

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亟待解决。

试析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与培育.doc

试析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与培育.doc

试析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与培育-“摘要:大学人文精神是一特定区域或群体的人文精神,是由民族人文精神的精髓和大学教育的使命决定的。

它体现在个体、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方面。

现代大学生存在着人文知识贫乏,吝化底蕴浅薄;人文价值迷失,精神萎靡、颓废,缺乏社会责任感;心理不健康、意志薄弱,人格不健全等现象,为大学教育提出了新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培育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人文精神是人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思,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

我国古代人文精神来自儒家《老子》的“为道”以及《庄子》的“体道”,主要是从人的道德属性来诠释人文精神,体现为通过格物致知、修身养性以达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古代的大学人文精神理念,为《大学》之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意即大学的人文精神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培养健全人格,改良社会风气。

近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在20世纪初积淀为一种传统,那就是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北大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的意识对主体自身的尊重和反思,对真善美和自由的追求精神。

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体现为: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求索精神;厚德载物、互助谦恭、奋发不屈的道德精神;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无私奉献的责任精神。

“大学人文精神”是一种特定区域或群体的人文精神。

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精髓和大学教育的使命,决定了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和内容。

在个体层面上表现为:珍爱生命、积极向上、豁达开朗;求真务实、勤奋学习;自强、自立、自主;有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追求精神。

在人与人层面上表现为:发自内心地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善解人意、知情达礼、与他人友善相处、人际和谐;从观念到行动都能做到“由于我的生存而使他人生活得更美好”。

在人与社会层面上表现为:遵守社会规范;关心社会、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热心社会公益活动;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有奉献精神和行动;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2023-10-29CATALOGUE目录•引言•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现状及问题•提升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与途径•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01引言时代背景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教育已经从单纯的专业知识传授转向全面素质的培养。

意义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以及推动人类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其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问卷调查、访谈以及课堂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理论提出对策建议。

研究目的与方法02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它体现了人类对自身和社会的关注、思考和追求。

人文精神定义人文精神具有自由、开放、批判、创新、包容等特点,它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价值,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人文精神特点人文精神的定义与特点尊重学术研究的自由和独立,鼓励学者探索未知领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

学术自由强调大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责任,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责任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

文化传承与创新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要素人文精神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养、道德水平、创新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

推动大学教育改革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助于推动大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促进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跨学科的知识结构。

03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现状及问题03学生缺乏人文素养部分学生对于人文领域的知识了解不足,缺乏对人文精神的领悟和理解。

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01人文精神培养处于边缘地位在高等教育中,科学知识、技能的培养占据主导地位,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往往被忽视。

普通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

普通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

普通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当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们似乎更加注重于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

很多学生都只关注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升学,对于人文知识、社会责任、公共事务等方面缺乏关注和兴趣。

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引发了我们对于人文精神缺失的反思,大学应该通过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社会实践等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的含义人文精神是指在人们的思想、情感、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性的价值观、人本主义意识、对人命运和事业的关注与热爱等。

其主要特点包括:人性的尊重、思想的多元、个性的尊重、自由的追求、人道主义、责任意识。

二、普通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具体表现1.浅层阅读习惯:学生除了课堂上的必修课程,很少从其他渠道获取人文知识。

2.缺乏社会责任感:大学生们关注自己的学业和升学,很少关注社会发展和公共事务。

3.思维局限:缺乏对不同学科的探索,将自己局限在某一个领域内。

4.文艺消费化:偏重于娱乐和消费,对真正的文学、艺术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5.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只会被动接受老师和书本上的观点,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培育普通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措施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大学应该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人生价值观的能力。

2.开设人文选修课程:设立人文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对于不同学科和文化的深入了解,提高学生的知性水平。

3.规范学风建设:大学应该规范学生的学习和文化讲究,培养学生在知识获取和文化修养方面的自觉性。

4.推进社会实践:大学应该促进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让学生更广泛地参与社会建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5.鼓励多元文化:大学应该鼓励学生接触各种文化的活动和交流,使其具有广泛的文化视野和欣赏能力。

在当前信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大学生应该不断地学习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质,锻炼自己的人文精神,将博学、博爱和博弈的品性贯穿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构建……基于大学教育视角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构建……基于大学教育视角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构建……基于大学教育视角目录一、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 (2)(一)以善为本的人伦思想的缺失 (2)(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的缺失. 2(三)自尊自爱,讲情操、重气节的人格品质的缺失 (3)(四)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的缺失 (3)二、教育体制下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 4(一)传统教育的羁绊 (4)(二)课程设置的偏颇 (5)(三)现代教育的误区 (6)三、教育中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构建 (7)(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 (7)(二)改革课程体系,建立有效的人文教育机制 (8)(三)树立“人文素质教育”概念,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8)参考文献 (11)致谢 (11)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构建----基于大学教育视角摘要大学人文教育,即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其实质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大学的人文精神教育应该立足于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

当代大学生的以善为本的人伦思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以及自尊自爱的人格品质和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普遍存在着缺失。

传统教育的羁绊、课程设置的偏颇、现代教育的误区等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

因此,重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确立以人为本的大学理念,已成为急需解决的影响我国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之一。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精神;大学教育The Deficiency and Construc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s Students ----on the prospective of collegeeducationAbstractThe purpose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of colleges is to improve their humanity and shape their ideal personality ,which is designed to cultivate their humanistic spirits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shoud be based on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equiped with sound personality .The humanistic thoughts--kindness by nature ,self-decipline and kindness to other people ,qualities of self-respect and self-esteem and the value of imparity i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re ubiversally deficient.The fetter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imparity of curriculums and defects of modern education ,etc.which have caused this phenomenon .Therefore ,the reconstruc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people-oriented concep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affecting Chinese college education ,which shoud be resolved urgently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 Humanistic spirits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s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基于大学教育视角随着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与构建

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与构建

精神与现代化” 讨论 , 众多学者对人文精神 的内涵、 人 社会的文明 , 关系到一个 民族 的民族精神的塑造。 ( ) 一 人文精神教育体现了大学教育的本质追求 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 人文精神是否失落、 人文精 神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化、 文精 神的重构等 问题作 了 人 人文精神决定 了教育的使命 和 目标 , 没有人文精 激烈的争辩。有学者通过汇 总整理 , 把学界对人文精 神 , 教育就没有 灵魂 。纵观世 界高等教育 发展的历 注重学生人文精神 的养 成和提高, 追求学生人格 神的认识 , 归纳为以下五方 面的含义 : 1 科 学层 面上 史 , () 体现为对知识、 科学、 真理 的重视与求索 ;2 道德层 的健全和完善 , () 促使学生学会做事之前先 学会做人 , 标 面上体现为对道德行为、 道德修养 、 道德信念和道德人 是高等教育始终追求的 目 。 美 国新人文主义的领袖欧文 ・ 白壁德在《 文学与 格的看重与追求 ;3 价值原则层面上体现为对 自由、 () 平等 、 正义等重大价值 的渴望 与呼唤 ;4 人本 主义层 美 国的大学》 () 中强调 , 大学的 目的 , 就是 “ 在这个量化 时代中造就有 ‘ ’ 质 的人” “ 管整个世界 似乎都醉 ,尽 面上体现为对人的关注、 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 的期 盼 大学却必须牢记 自己的任务是使 自 与高扬 ;5 终 极关怀层 面上 体现为对 生死、 () 信仰 、 幸 心于量化的生活, 福、 生存意义和社会终极价值取 向等 问题 的反思。整 21 r 8 合这五个方面的含义 , 人文精神其实质就是高扬人 的 收稿 日期 :0 2一c7—2
精神 、 把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想 , 在中国始 自上个
世纪的9 年代 。 0
是 因为它告诉人们 , 人类 的文明是怎样产生的; 人类社 会是怎样组织发展的 ; 人对 自然 , 人对社会 , 人对他人 ,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生活在一个万物互联、信息泛滥的时代,被各种形式的娱乐和消费所包围。

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人文精神,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可以理解为对于人类文化和人类生存的尊重和关注。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强调个体的人性尊严与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具体来说,人文精神是一种关于人的精神,它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固有特性为基础,以人的自由、平等、尊严、权利和责任等维度为主要内容的精神和思维方式。

那么,在当代大学生中如何培养人文精神呢?首先,我们需要加强文化素养的培养。

文化素养是指有关人类文化、社会和人类生活的知识、理解和能力。

在当代,文化多种多样,需要我们扩大视野,开拓思路,关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时代的文化,学习典籍、名著、文学艺术、历史知识和哲学思辨等等,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另外,我们还要在生活中保持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家乡文化,感知民俗风情、地域特色,学会尊重传统、保存文化遗产。

其次,在当代大学生中培养人文精神还需要关注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综合反映。

它关乎我们的人生选择、行为方式、交往方式、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等方面。

我们应该在大学生活中多关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哲学思辨等方面的教育,了解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的演变。

另外,我们还要注重自身价值观的培养。

在价值观内,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际关系观,坚定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并在实践中培养责任感和公德心。

再次,自身修养的提升也是关键。

自身修养是指自己的品质、内心修养等方面的提升。

自身修养方面,我们要注重发现自己的问题,包括自身的缺点和优点,注意自我反思和自我审视,不断提高自己的情商和自我控制能力。

同时,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注重人的情感互动,尊重他人权利和自我表达,培养自己的社会交际和协调能力,保持内心稳定和平静,不被外界干扰。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国家发展的重任。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科技的迅猛进步,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开始逐渐疏远,需要重塑。

本文将从培养人文素养、弘扬传统文化、提倡社会公益等方面探讨如何重塑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首先,培养人文素养是重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

人文素养是指对人类群体性、历史性和本质性问题的反思和理解能力。

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为此可以将人文素养列为一门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思考能力、人文修养和人文精神。

这门课程可以包含哲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内容,帮助学生从哲学层面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伦理层面探讨正确的行为准则,从人类学角度研究不同文化的差异与共通。

通过这种培养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重视和理解,培养他们身心健康、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的能力。

其次,弘扬传统文化是重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基础,是历史的源泉和独特的文化符号。

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

首先,大学可以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以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其次,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音乐演奏、书法展览、古代戏曲表演等,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同时也能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大学可以多设置一些传统文化的研究机构和项目,为有志于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最后,提倡社会公益是重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

社会公益活动是当代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比如志愿者服务、环保活动、扶贫帮困等。

通过参与这些公益活动,大学生们可以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回馈社会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出一颗爱心和责任心。

另外,学校也可以设立奖学金和奖助学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并为那些表现出色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引导他们将热情和能力用于社会公益事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9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Sep.2012第29卷第9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Vol.29No.9大学生人文精神现状与构建董娜(金陵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南京211169)摘要: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追求,当前大学生身上所呈现出功利化倾向、信仰迷失和道德失范等现象,反映出人文精神教育的迫切性,高校必须坚持从理念到行动、从教学到管理,从课堂到课外齐抓共管,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精神;途径选择收稿日期:2012-07-28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44X (2012)09-0049-04作者简介:董娜(1974-),女,江苏宿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前北大副校长何芳川教授在“21世纪高校科学与人文教育研讨会”上曾经指出,“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时代将是一个残缺的时代,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世纪将是一个残缺的世纪,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将是一个残缺的国家和民族。

”[1]大学生关乎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人文精神面貌关乎整个国家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软实力,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历来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追求。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虽然中国古代早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说,但从现代化的视角关注人文精神、把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在中国始自上个世纪的90年代。

1993年,王晓明等人在《上海文学》第6期上发表《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拉开了一场人文精神大讨论的序幕。

到了90年代中期以后,人文精神研究进入全面深入、系统认识阶段,特别是《文史哲》杂志在创刊50周年之际,召开了一次“人文精神与现代化”讨论,众多学者对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人文精神是否失落、人文精神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化、人文精神的重构等问题作了激烈的争辩。

有学者通过汇总整理,把学界对人文精神的认识,归纳为以下五方面的含义:(1)科学层面上体现为对知识、科学、真理的重视与求索;(2)道德层面上体现为对道德行为、道德修养、道德信念和道德人格的看重与追求;(3)价值原则层面上体现为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与呼唤;(4)人本主义层面上体现为对人的关注、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期盼与高扬;(5)终极关怀层面上体现为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和社会终极价值取向等问题的反思。

整合这五个方面的含义,人文精神其实质就是高扬人的价值,追求人自身的完善,珍视人类留下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关注人类的整体命运,追求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

[2]说到底,“人文精神是一种价值理想、价值关怀。

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核心,把人作为主体存在的一种文化思想的体现。

它重视人,重视人的价值、人的地位、人的自由、人的幸福、人的个性和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他关注人性的提升,给与人类命运以终极关怀,为人类心灵归属寻觅精神家园。

”[3]二、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曾经非常透彻地论述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他说:“人文科学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告诉人们,人类的文明是怎样产生的;人类社会是怎样组织发展的;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应该有什么态度;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什么应该捍卫,什么应该摒弃?总之,人文科学可以使人们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对社会的责任。

”[4]可见人文精神关系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关系到社会的文明,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塑造。

(一)人文精神教育体现了大学教育的本质追求人文精神决定了教育的使命和目标,没有人文精神,教育就没有灵魂。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追求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促使学生学会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是高等教育始终追求的目标。

美国新人文主义的领袖欧文·白壁德在《文学与美国的大学》中强调,大学的目的,就是“在这个量化时代中造就有‘质’的人”,“尽管整个世界似乎都醉心于量化的生活,大学却必须牢记自己的任务是使自·94·己的毕业生成为高质量的人”,“而这一切都关键在于人文”。

[5]我国著名教育家杨叔子先生也一再强调,人文教育应该是现代大学要高度重视的第一件事,他指出:“大学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材,而非制造高档器材。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何况是高级人材……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

其实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如此,都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贯穿于各方面及其始终,何况是直接培养人的教育?”[6]其实,我国的教育有着悠久的人文传统。

中国古代的大学理念,体现于《大学》之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倡导通过修行发扬人性之善,改良社会风气。

虽然这里的“大学”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学,但它强调的同样是做学问的终极追求,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

但当下,大学的市场取向、功利取向日趋明显。

有的学校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大学便培养什么人才,一种产销对路的人才培养模式迅速形成,人文精神教育某种程度被忽视。

面对这种现象,社会开始呼唤回归大学教育的本质,重视人文精神培养,正如学者所言,“教育上讲人文精神就是要通过教育让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让人的品行得以发展,而不仅仅把学生培养为社会、市场需要的人”。

[7](二)人文精神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这份报告中提出了“现代教育由四大柱支撑”的现代教育观念,即学会认知,通过学会学习,从终身教育提供的各种机会中受益;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学会生活,即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发展,即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

[8]与这份报告对教育的认识相比,我们当下的教育基本上只是一种认知教育,而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也可以说是一种单面人式的教育。

生活是一个整体,人是一个整体,与此相适应,教育也应该是一个整体。

高校对学生应该是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培养,而当众多高校把学生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的成绩和毕业证学位证书挂钩的同时,对学生的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人文素养却缺少有说服力的考评体系。

爱因斯坦指出:“我也反对认为学校必须直接教授那些在以后生活中要直接用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观点。

除开这一点,我还认为应当反对把个人当作死的工具来对待。

学校的目的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专家。

”[9]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必须有追求正义的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使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足以证明,当科学技术为非正义、非人道的力量所控制时,会危害到整个人类的生存。

(三)人文精神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固本之策当前高校频发各种惨剧,清华大学的高才生硫酸泼熊、复旦大学的研究生虐待小猫、马加爵把屠刀举向了朝夕相处的舍友、网名“走饭”的大学女生微博留言“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然后自杀,种种类似报道不胜枚举。

究其原因,今天的高校再也不是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我们也无法在社会和学校之间拉起一面幕墙,向学生隔绝社会消极丑陋的那一面,来自于不同家庭的学生,本身就会面对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问题,社会的种种矛盾必然反映到大学校园里,造成大学生的情感焦虑和心理失衡。

大学教育如果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就难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各种社会问题。

钱理群在《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中指出:忽略、排除了作为教育的根本的对人的心灵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性情的陶冶,人格和个性的培养,独立、自由精神的养成,甚至有可能走向窒息与控制受教育者心灵的反面。

[10]当我们的教育没有办法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通过完善自身的人格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来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矛盾时,学生的心理危机往往会带来各种校园悲剧的发生。

三、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一)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语惊四座:“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段话被参会嘉宾写上了微博后,迅速被转发3.5万次,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共鸣[11]。

刘道玉说,高等教育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无论是西方或是东方,正在或已经陷入危机之中。

其中一重危机就是,功利主义的专业化教育,导致学生素质严重下降,学术视野短浅[12]。

“利己主义者”也好,“功利化的学生”也好,其实正是大学教育本身的功利化影响并加重了大学生的功利化,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以后,科技教育突飞猛进的同时,人文教育的空间被挤压,“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在今日仍有广阔的市场。

高中文理分科时成绩较好的同学更愿意选择理科,反映出许多中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自幼就产生了重数理化、轻文史哲的偏科心理。

另外,还有市场经济的影响。

市场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改善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效应,比如往往看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利益,看重工具的层面而忽视价值的层面,看重现实的追求而忽视理想的追求,看重片面的“经济人”而忽视·05·全面发展的“文化人”,造成在大学生中,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以至享乐主义盛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定位在“找一个好工作”、“求一份高收入”、“有一个好家庭”等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等方面,而忽视了理想、奉献、社会责任等内容。

正如有学者指出,中国大学现在最需要的是,坐下来,静下心来,老老实实教书,做学问。

七十多年前,由于国难深重,时人感慨“诺大的校园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而今老话重提,也有了时代的特色,过去是由于政治的混乱,现在则更多是因为商业的冲击。

(二)信仰危机与价值观迷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多元价值观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家园,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混乱和迷惘。

不少大学生认为,理想太远、太大、太空,个人现实生活才是实实在在的。

相当一部分学生把“金钱”、“权势”而不是社会责任和贡献,作为人生价值评价以及就业选择的首要标准。

在一项针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调查中,“为了考公务员或者谋取好职业而增加竞争力”是学生选择积极入党的首要原因,而“信仰共产主义”只列第三位,充分表明了在部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里社会主导价值和理想信仰的基础相当薄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