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共融:概念与实践(精)

合集下载

了解社区工作的核心概念和原则

了解社区工作的核心概念和原则

了解社区工作的核心概念和原则社区工作是一项涉及社会服务与发展的综合性工作,旨在促进社区的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增强社区的凝聚力与活力。

社区工作的核心概念和原则是社区参与、社会公正、资源整合和可持续发展。

一、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是社区工作最基本的理念和核心概念之一。

它强调社区居民在社区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与管理,使社区发展成为广大居民共同参与的过程。

社区参与的实质是建立以居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模式,实现政府、居民、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社区参与的原则包括平等性、可及性、开放性和多元性。

平等性要求社区居民在参与社区事务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可及性要求社区参与机制对社区居民来说是易于接近和参与的。

开放性要求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过程应该公开、透明,并接受社区居民的监督。

多元性要求社区参与机制能够包容不同群体的需求和诉求,尊重多样性,实现社区居民的全面参与。

二、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社区工作的核心原则之一。

社区工作旨在消除社会不平等与不公正,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

社区工作应该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提供公平的资源分配和服务。

社区工作还应该关注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推动社区的全面发展与全民福祉。

社会公正的原则包括公平性、参与性和责任性。

公平性要求社区工作在资源分配和服务提供中无歧视,保障每个社区居民的基本权益。

参与性要求社区工作建立参与机制,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责任性要求社区工作各方承担起责任,保障社区居民的权益,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是社区工作的核心原则之一。

社区工作的目标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全面的服务和支持,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

资源整合要求社区工作将政府、居民和社会组织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协调,形成资源共享和互补的局面。

资源整合旨在实现社区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有效利用。

资源整合的原则包括均衡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均衡性要求资源整合能够促进资源的均衡分布,满足不同社区的需求。

共融的名词解释

共融的名词解释

共融的名词解释共融(Inclusion)是一个涵盖多个领域的概念,通常用来描述一种社会环境,其中人们不论其背景、能力或身体状况如何,都可以平等地参与并获得公正待遇。

共融的核心理念是接纳和尊重每个人的差异,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机会,以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领域,共融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有权利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并且根据自己的特殊需求获得适当的支持。

这种教育环境不仅有益于那些有学习困难、残疾或其他特殊需求的学生,还能为其他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经验。

共融教育强调包容性和多样性,促进了广泛的交流和理解,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隔离和偏见。

共融社区是一个充满多样性和平等机会的社区。

这种社区重视每个人的参与和贡献,并努力消除障碍,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公平的资源和服务。

共融社区鼓励人们相互了解和尊重,倡导建立互助和合作的关系。

在这样的社区中,不同的背景、文化和经济状况被视为丰富和有价值的财富,促进了公正和包容的发展。

在职场中,共融意味着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工作条件,无论个人的能力、性别、种族、性取向等如何。

共融工作环境通过根除歧视和偏见,为每个人提供公正的待遇和福利,激励员工发挥他们的潜力。

共融工作场所不仅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工作效率,还能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多样性思维。

共融也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

共融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城市,考虑到每个人的需求和权益。

这样的城市通过打造无障碍的交通和公共设施,提供平等的社会服务和机会,创造包容和友好的社交环境。

共融城市追求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为每个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质量。

对于个人而言,共融是一种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共融要求每个人尊重他人的差异,愿意倾听和理解不同的观点和经历。

这种共融的态度促进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团结,提高了各个群体的生活质量。

共融是一个复杂而深入的概念,它牵涉到社会、教育、职场、城市规划以及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共融的实现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参与,政府、社区、学校、企业和个人都有责任推动共融的发展。

社区融入总结报告

社区融入总结报告

社区融入总结报告一、引言社区融入是指个人或群体与社区的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

社区融入不仅是实现社区的发展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个人和社会获得支持、参与和表达的重要方式。

本文旨在总结社区融入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二、社区融入的目标和重要性社区融入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社会凝聚力、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社区融入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社区融入能够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社会支持和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2.增强社会凝聚力:社区融入能够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增强社会凝聚力,使社区更加和谐、稳定。

3.提高社区的发展能力:社区融入能够激发和发挥居民的主体性和创造力,增强社区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社区融入的苦衷和挑战在实施社区融入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些苦衷和挑战,主要包括:1.缺乏居民参与意识:由于历史原因、文化差异、权力分配不合理等因素,一些居民缺乏对社区融入的意识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2.信息不对称和传达不畅:社区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传达不畅成为影响社区融入的重要因素。

一些居民可能缺乏对社区情况的了解,导致无法积极参与。

3.资源分配不公正:社区资源的分配不公平也是社区融入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些弱势群体可能缺乏必要的资源支持,限制了他们的参与和贡献。

四、社区融入的措施和效果为了解决社区融入面临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提高居民参与意识:我们通过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组织社区志愿者服务等方式,提高居民对社区融入的认识和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事务。

2.加强信息传达和沟通:我们建立了社区电子公告板、社区微信群等渠道,及时向居民发布社区动态、政策信息等,加强信息的传达和沟通。

3.优化资源分配机制:我们根据居民的需求和特点,优化社区资源的分配机制,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促进居民的参与和发展。

社区服务的理念与实践

社区服务的理念与实践

社区服务的理念与实践社区服务是指为社区居民提供生活、文化和社会服务的各种活动和服务项目。

社区服务理念和实践是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工作中行为准则和工作原则,其正确应用有助于推进社区服务的发展和提升服务品质。

一、社区服务的理念1. 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社区服务的核心理念。

社区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

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利益受到尊重和保护,因此服务活动应该贯穿于服务对象的需求与愿望,力求全面满足居民的需求,让服务对象的利益最大化。

在服务过程中,应该始终保持尊重和关爱,倾听和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和问题,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 综合性的理念社区服务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生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更需要跨学科的综合性认识和思考。

因此,社区服务的理念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工作、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医学等学科知识,将学科领域内的各种知识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系统的理念体系,从而促进社区服务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3. 参与性的理念社区居民不应该只是被动的服务对象,而是应该积极参与服务活动的主体。

因此,社区服务的理念应该是参与性的。

这样可以提高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居民参与服务活动,发挥其特长和优势,同时也可以让社区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和体察居民的需求和意愿,实现社区的民主化和自治化。

二、社区服务的实践1. 社区服务的目标社区服务的目标应该是多样化的,主要包括:(1)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保障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3)提供适宜的文化、教育和娱乐活动。

(4)帮助社区居民解决个人和家庭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5)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社区凝聚力和感情认同。

2. 社区服务的策略社区服务策略应该针对具体的服务对象和问题而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

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包括家访、社会咨询、社区手工制作、社区文化艺术活动等。

互助共融共建和谐社会

互助共融共建和谐社会

互助共融共建和谐社会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背景、观念和经历。

要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互助共融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通过互相帮助、理解和包容,才能建立起一个充满和善、友爱和团结的社会。

互助,就是人们在相互合作中互相帮助、支持和关心。

这种互助可以从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得到体现。

我们可以帮助邻居搬家,与同事分享工作经验,给朋友一个温暖的拥抱。

在互助中,我们不仅能获得别人的帮助,更能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共融,意味着不同的人群在一个团结的社会中相互融合。

我们的社会是多元的,有不同的种族、宗教、文化和性别等。

共融的社会应该给予每个个体自由表达自己的权利,并且尊重和包容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在这个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我们的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共融。

共建,是指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每个参与者都应该有独特的贡献。

政府应该制定健全的政策,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人们的权益。

企业应该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个人则应该遵守法律法规,尊重社会的道德准则,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我们不仅要互相帮助,融入多元文化,也要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公平、有爱的社会。

在我成为一名作家之前,我曾经做过很多不同的工作。

这些工作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互助共融的重要性。

我见证了在一个团结互助的团队中,每个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取得良好的业绩。

我也亲眼目睹了因为争斗和不合作而导致团队瓦解的局面。

正是这些经历让我写作的主题更加贴近生活,深入人心。

我通过叙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助和共融,让读者们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

我的小说文章不仅有着深刻的内涵,也充满了生活的细节和情感。

通过我的文字,读者们能够看到自己在其中。

他们能够从中找到共鸣,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经历情感的起伏和人生的变化。

社区建设与社会融合

社区建设与社会融合

社区建设与社会融合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需求也不断提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建设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社区建设涉及到的方面非常广泛,包括社会环境、社区文化、社区安全等多个方面。

社区建设的核心就是要促进社会融合,让社区居民可以更加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社区建设的理念社区建设的最初的理念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社区居民和社区之间的联系。

社区在建设的时候应该注重社区居民的意见和需求,积极地与社区居民沟通,建立居民自治组织,让居民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来。

同时,社区也应该加强自身的管理,提高社区环境的质量,打造具有人文关怀的文化氛围,建立完善的公共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社区建设的目标社区建设的目标是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构建社区内协作共建机制,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个社会素质。

社区建设应该注重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让社区居民之间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让社区成为人们乐于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同时,社区应该注重社区安全,加强社区防范措施,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社区建设的实践社区建设的实践要从小事做起,让社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社区建设的成果。

社区建设的实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活动中心、游乐场等公共场所,组织社区居民举办文艺、体育、公益活动等,让社区居民之间更加亲近。

2. 建立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提高社区服务质量,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便捷且优质的服务。

3. 加强社区环境整治,提高社区环境的卫生、美观、安全等质量,让社区居民感到舒适、安全和幸福。

4. 注重社区文化建设,营造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建立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广场等,让社区成为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社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社区居民、社区管理、政府等各方共同合作,形成一种完整的社会融合模式。

希望社区建设的理念能够逐渐深入人心,让社区居民过上更加幸福、安全、团结的生活。

社区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社区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社区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社区治理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社区范围内,通过组织居民参与、改进社区环境和解决社区问题等方式实现社区自我管理和发展的过程。

社区治理理论和实践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社区治理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并为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本文将从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实际案例,探讨社区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一、社区治理的基本理论1.社区治理的概念和内涵社区治理是指在一个社区范围内,通过多方参与、协商决策和共同管理等方式,解决社区内部的问题,改善社区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社区治理强调的是协商、参与和合作的精神,强调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管理和决策权,是一种相对民主的管理模式。

2.社区治理的原则和特点社区治理的原则包括民主、包容、经济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

其中,民主原则是社区治理的核心,强调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和决策权。

包容原则强调社区成员的基本权益和多元共存。

经济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原则强调在社区治理中要考虑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

3.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多方利益相关者。

政府作为社会治理的主体,应当为社区治理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的基本构成部分,应当参与社区治理的各个环节。

社会组织和企业也应当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为社区建设提供资源和服务。

二、社区治理的实践案例1.社区自治组织的运作在许多社区中,社区自治组织是社区治理的主要实践形式。

例如,中国的居民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委员会等组织,通过居民代表选举和社区事务管理等方式,促进了社区自治和民主决策。

这些组织通过居民大会、民主选举和社区公示等方式,保障了居民的参与权和知情权,促进了社区治理的民主化和法治化。

2.社区合作共建的经验在一些社区中,居民、政府和企业等多方合作共建的经验也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例如,美国的社区合作共建模式,通过政府、社区组织和企业等各方共同参与,促进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社会和谐:多元共融的实践与思考

 社会和谐:多元共融的实践与思考

社会和谐:多元共融的实践与思考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和谐不是静态的平衡,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包容和合作。

社会和谐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多元共融,即如何在保持各自独特性的同时,找到共同点,共同建设一个和谐、平等、包容的社会。

首先,多元共融要求我们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背景、经历和观点,这些构成了社会的多样性。

社会和谐不是要求每个人都相同,而是要承认并尊重这种多样性,通过对话和交流,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尊重。

例如,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区中,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分享自己的传统和习俗,增进相互的了解和欣赏。

其次,多元共融需要建立一个平等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这意味着无论个体的种族、性别、宗教或性取向,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去追求他们的梦想,实现他们的潜力。

社会应该消除各种形式的歧视和偏见,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公平的教育、就业和社会资源。

例如,通过法律保护少数群体的权益,打击歧视行为,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等,可以促进社会的平等和包容。

此外,多元共融还需要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社会和谐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每个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努力。

公民应该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尊重他人的观点,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例如,社区志愿者活动可以促进居民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共同为社区的发展和和谐做出贡献。

最后,多元共融的实践需要持续的反思和调整。

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新的挑战和问题不断涌现。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反思我们的政策和实践,以确保它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例如,面对科技进步和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社会需要不断调整教育体系和就业政策,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

总之,社会和谐是一个多元共融的过程,需要我们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建立一个平等和包容的社会环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并通过持续的反思和调整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只有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才能建设一个真正和谐、平等、包容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歧視



歧視是最主要達到社會共融的障礙。其表現方式可以在很 多方面 平機會 (2000)委託香港大學的調查, 香港學生對殘障人士的 態度調查 對殘障類別的態度有明顯的優次排序 (智障和精神病康復 者態度最負面) 大致上接受不應歧視殘障人士和支持他們有平等機會及人 權思想 行為上傾向支持分隔教育 與殘障人士交往有猶豫 (大部份未有直接接觸殘障人士) 對他們的能力, 行為, 性格有誤解, 受傳媒影響 積極的接觸和交往可以提高正面態度
社區共融理想




社會整體有共同理想及歸屬感 – 共同承担 責任, 互相依靠 人民有平等會 (life chances) 接受服務, 就 業, 學習 對不同背景的人士/組織欣賞, 專重和容忍 態度 推動不同類型組織的互相瞭解和合作關係
社區共融


社區為推動社會共融的重要戰略基地 與工作地點, 學校, 家庭, 鄰里配合 英國推動社區戰略伙伴計劃, 以提高社區共 融 計劃建立跨界別組織以改善社區房屋, 教育, 治安等問題, 提高社區生活質素
社會投資的社會政策


社會政策亦以增加社會凝聚力, 協助弱勢社解融入 社會, 防止他們被社會排斥。 英國殘障權益委員會估計, 每四個殘障人士之中便 有一個曾遇到 ‚憎恨犯罪‛和騷擾 (hate crime/ harassment), 尤其精神有問題者, 比例達47%. 反映 歧視問題仍嚴重,阻礙殘障人士融入社會。 現今不少政策以社會政策 (教育, 医療和福利) 為一 種社會投資, 提高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 以促進經 濟發展。積極的社會政策是以幫助有需要的積極 参與和融入社會, 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服務。
結論(1)




社區是一個提升民主參與,政府責任,以及社會凝聚力的 戰略切入點。 政府需要重新評估和發展其社區工作方針,實施更多具戰 略性的,長期穩定的,以及群策群力的措施在社區層面上 推動合作伙伴關係和社會凝聚力的發展。 維持長期合作伙伴關係是最大的挑戰 社區合作並不是解決社區問題的萬靈丹, 合作是手法, 本身 不是目標。 培養合作需要時間及資源的投入, 亦不可以由上而下强迫 發展關係 建立有效, 基於互信的社區伙伴和共融工程是推動社區為 本的必須及急切的
社會共融策略



針對歧視的教育和監管 確保平等機會的政策 (目前政策的評估和修改, 確 保弱勢社群人士/組織参與和諮詢)。 減低弱勢社 群人士参與社會的阻礙 – 交通, 歧視, 房屋, 就業, 學習等) 加强弱勢社群/組織與主流社會人士/組織 (跨團體) 之交往和合作 (文娛康體, 就業, 教育) 目前有關教育較被動 (電視和刊物), 缺直接交往機 會
社區共融: 概念與實踐
梁祖彬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
聯合國發展署2004報告




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4 – Cultural Liberty in Today’s Diverse World 全球化社會 – 多元化社會 – 價值衝突, 宗教, 種族, 語言, 文化, ….. 社會面對文化多元化與衝突(clash of culture)的挑戰, 而要建立多元化文化的社會 (multi-culturalism) 和社 會共融 (social inclusion) 香港已從一個同類 (homogenous) 到由不同種類組 成的社會 (heterogeneous) 社區是推廣社會共融的重要基地
社區的有關人士




有關政府部門, 公共和社會服務- 醫院, 學校 諮詢組織 – 區議會, 分區委員會, 地區福利協調委員會 非政府組織 – 政府資助, 非政府資助 社區組織 – 居民團體, 宗親會, 婦女會, 學校家長會, 宗教組 織, 政黨, 自助組織, 勞工組織等 商界組織 服務用者為負責任的 ‘顧客’, 積極参與, 自助和互助對社 會作貢獻, 不是被動的接受服務和自動享受權益, 如用者作 義工。 他們也是社區力量的一份子 代表不同的利益, 提供區內不同但相關的服務 – 醫療, 教育, 文化, 福利, 環境, 治安和就業
合作伙伴關係




伙伴關係是指行政獨立的個體組織,通過分享資源、風險、 責任和利益以實現共同目標。 合作可以減低組織之間的誤解,界限和阻礙(boundaries and barriers)。 伙伴合作策略推動跨部門, 界別, 組織, 專業, 服務和功能的 協調和合作。 針對複雜社區問題, 需要多方面的界入 。 跨界別社區合作方式有多個模式 – 包括透過正規合約和協 議監管關係的合作, 和以非正規關係, 透過互信網絡的合作。 合作機制立足於相互信任。
人力和社會資本


提高人力資本, 便以提供教育, 培訓和就業機會和 能力為主。 参與主流社會就業是融入社會和貢獻 社會的主要途徑。 加强社會資本, 社會支持網絡 和信任 。研究指出社會資本可以提高人力資源, 就業機會, 健康, 經濟發展, 學習能力等。殘障人士 一般缺人力和社會資本。 殘障組織成員本身的團結能力和凝聚力 (bonding social capital) 殘障組織與主流組織的溝通, 交往和合作關係 (bridging social capital)。 這種社會資本最為重要。 社會共融是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
社會排斥的問題


香港經濟轉型及社會問題複雜化 – 文化, 價值觀差異趨嚴 重 。 社會多元化和分化嚴重, 凝聚力減弱, 社會排斥, 社會 關係緊張 – (香港是一個融和的社會, 暴力事件不常見) 但殘障人士, 不同種族, 宗教, 年齡, 性傾向, 新移民, 單親人 士仍面對被社會排斥問題 面對不少社會和經濟参與的阻礙, 不能全面達至社會共融 例如, 殘障人士, 與非殘障人士比較, 平均會有較低收入, 低 教育水平, 和少的就業機會。家庭有殘障人士, 其經濟和社 會問題會比較嚴重, 容易受經濟衰退影響, 被社會排斥。而 有關技緩的政策和服務普遍不足, 分割和難接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