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上册第四单元魏晋南北朝时期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共36张PPT)(共36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共36张PPT)(共36张PPT)

姓名: 朝代: 代表作: 地位: 主要内容 影响:
作者:贾思勰
朝代:北朝(北魏)
代表作:《齐民要术》
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主要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 技术,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观点:强调农业 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 制宜,不误农时等。
影响: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 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郦道元(郦善长、善长公,公元 472年-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州 (今河北涿州)人,北魏时期酷吏、 地理学家,青州刺史郦范之子,撰有 地理著作《水经注》,对后世游记散 文的发展影响颇大,因此被称为中国 游记文学的开创者。他幼时博览奇书, 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 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风土民 情。为官之后,仕途坎坷,未尽其才, 曾任冀州长史、关右大使等职。北魏 孝昌三年(527年),被萧宝夤部将郭 子恢在阴盘驿所杀。
《女史箴图》局部
《洛神赋图》局部
石窟
四大石窟指的是以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 型石窟艺术景观,包括: 莫高窟(甘肃敦煌) 云冈石窟(山西大同)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 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大同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 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 达400余年之久。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
地理学
郦道元(公元472年—527 年),字善长,范阳涿州 (今河北涿州)人。 南 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 代表作:《水经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复习课教学课件共15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复习课教学课件共15张PPT
(3)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产生了 什么影响? 为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措施:①迁都洛阳。 ②推行汉化政策。说汉语、 改汉姓、穿汉服、与汉通婚 习汉礼、用汉制。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 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材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
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二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
鲜卑姓 拓跋 丘穆陵 步六孤
汉姓 元 穆 陆
鲜卑姓 贺赖 独孤 贺楼
祖冲之 贾思勰 王羲之 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
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 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
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7位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 耨……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西汉《史记 》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 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从材料一到材料二这种 变化的根本原因?
北人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汉姓 贺 刘 楼
材料三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 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1)孝文帝改革是在什么样背景下进行的? (2)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孝文帝改革的什么
内容?材料三与孝文帝改革哪一内容有关? (3)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
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4)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如何?
根据图示,将魏、蜀、吴、西晋、 东晋、南朝、北朝等 对号入座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20张ppt)课件(共20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20张ppt)课件(共20张PPT)

北 朝 贾 的 思 农 勰 学 家
——
《齐民要术》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 主要内容: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
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遵循自然规律,
因地制宜,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 影响(地位):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 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北 魏 郦 地 道 理 元 学 家
郦道元 北魏 地理学家 《水经注》
水 经 注
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声音, 那哀婉,久久不绝。打鱼的人歌唱 道:巴东三峡最长,猿叫三声就使 人泪沾衣裳。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 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材料二 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农学家,他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 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还要改革生产工 具。……他写的一部农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 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 请回答:( 1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所述内容出自哪部著 作?作者是谁?这一著作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水经注》;郦道元;历史地位:它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 著。 ( 2 )材料二中的内容反映了哪位科学家的成就?此材料节选 自他的什么著作?这部著作有何重要价值? 贾思勰;《齐民要术》;重要价值: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 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课前复习导入

1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3、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


2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影响是什么?
学习目标 1、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祖冲之和圆 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 等。 2、我们作为当代青少年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 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课件共22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课件共22张PPT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又一次分裂和民族交融的 时期。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 魏、 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 随后西 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的局面。此后的东晋、南北朝 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此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 往、交流与交融, 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 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进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
【特别提示】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在西晋末年,“八 王之乱”,大批北方人由淮河以北迁徙到淮河以南;第二次是唐 末安史之乱时,为避战乱,北方人大批迁徙到南方;第三次则是 北宋“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为躲避金人的迫害和屠杀,大批 北方人迁徙到南方,到此时,中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南方 的繁荣程度超过北方。
背景 (2)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占取四川、云贵地区 (3)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
力范围

名称 建立 建立者 都城
主要功绩

时间
国 国 魏 220年 曹丕称帝 洛阳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鼎汉
立 立 (史称 221年 刘备称帝 成都 .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
【课标要求】
知道两晋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
主题
具体内容
背景 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
(1)263年,魏灭蜀
短期统一
(2)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
“三家归
西
是晋武帝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十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39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十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39张PPT)

材料研读
《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 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想一想,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 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种作物要充分利用“最好的时机”,根据不同的土质条件, 才能获得好收成。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不失农时”和 “因地制宜”的道理。他认为只有掌握天时和土壤条件来进 行生产,才能获得好收成。
A、800年 B、900年 C、1000年
D、700年
4、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的是( A )
A、《兰亭集序》
B、《孔雀东南飞》
C、《十五从军征》
D、《洛神赋图》
5、观察顾恺之的代表作品,你会发现顾恺之在画中突出表现
的是( A )
A、人物特征
B、名山名水
C、花红柳绿
D、飞禽走兽
6、为宣传佛教,统治者命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
3、广大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科学家们的刻苦钻研和实践的精神。
合作探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民族交融,为文化内容注入了活力; (2)经济发展,为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3)佛教传入,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秦汉文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课后活动
北方的农林品种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方? 这反映出了什么?
山西大同的是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的是龙门石窟
关于如何传承和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请你提出几 条合理建议。
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不要乱写乱画;不要攀爬; 种植防护林以减少风沙的侵蚀……
四.地理学 郦道元的《水经注》【北魏】
全书以注录水道系 统为纲,介绍了河流 流经地区的水文、地 形、气候、土壤、物 产,以及历史古迹、 风土人情等。

人教版 七年级 历史 上册 第四单元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33张PPT 课件.doc

人教版 七年级 历史 上册 第四单元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33张PPT 课件.doc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33张PPT 课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300 多年间,大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然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继续传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岀璀璨的科技文化。

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有那些杰出的成就呢?第 20 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贾思勰(xi),北魏益都(今属山东寿光)人,生平不详,曾任高阳郡(治高阳,今属山东临淄)太守,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

约在北魏永熙二年至东魏武定二年间(533~544),贾思勰著成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强调了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农学思想。

5. 评价:6. 影响:这部农业科学技术的著作,突出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其取材布局,为后世的农学著作提供了可以遵循的依据。

该书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善的农学名著,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对后世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

该著作由耕田、谷物、蔬菜、果树、树木、畜产、酿造、调味、调理、外国物产等各章构成,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大型农业百科全书。

祖冲之环形山祖冲之星二、科学家祖冲之祖冲之,生活在南朝宋齐间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数学、天文和机械制造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祖冲之(429-500),字文远。

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2. 祖冲之成就(1 )、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 和3.1415927 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共16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共16张PPT)
魏碑——张猛龙碑
魏碑——比丘道将造像题记
画家:顾恺之
时代:东魏晋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画占了主 要地位。山水画开始形成。
职业:画东家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
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
代《表洛作神线有本条个 《品赋优性女:图美。史活流箴《》泼传图女,下》人来和史物的《箴传作洛神品神图,有赋》富摹 、
魏晋南北朝科技与文化 课堂小结
领域 时代 人物
成就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数学 南朝 祖冲之 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书法 绘画
曹魏 钟繇 楷书《宣示表》 东晋 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东晋 顾恺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史箴图》
《洛神赋图》
雕刻 北朝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4.20 魏晋南北朝的 科技和文化
农学家:贾思勰
时代:北朝 职业:农学家 主要成就:《齐民要术》
贾思勰
贾思勰主张济世救民,关心百姓疾苦,重视农业。 曾经做过高阳郡太守等官职,并因此到过许多地方。 他每到一处,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 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并虚心向一些有着丰富实践经 验的老农请教, 从而积累了许多农业生产方面的知 识。他不但吸收书本中的精华,同时还亲自参加农业 劳动,积极向群众学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从而 获得了大量确切的第一手资料。他非常重视吸收前人 的经验。在《齐民要术》中, 他引用的古书有一百 五六十种。历经从534—544年约10年的努力完成《齐 民要术》。
西晋设置们书欣博赏士,,魏教晋学时生期学,习书书法,规定用钟 繇、胡昭书法法作艺为术标进准一书步体发。展。
书法家:王羲之
时代:东晋 职业:书法家 代表作品:《兰亭集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共3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课件(共39张PPT)

他山之石:
有人将古代中国100项居世界第一的发明与发 现作了统计和归类,发现这100项成就属于商 周时期的有3件,春秋战国时期的19件,秦汉 时期的32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20件,隋唐 五代时期的14件, 宋元时期的11件,明清时 期的则只有一件。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 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 依山开凿。存有主要洞窟45个,石 雕造像51000余躯,与敦煌莫高窟、 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 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 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 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 遗产名录。
书法、绘画与雕塑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 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龙门山与香山 上。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 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 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 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 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 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 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 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 界文化遗产。 雕 塑
科学家祖冲之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四单元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
数学方面成就
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 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 领先世界近千年。
祖冲之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位将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第 7位的 科学家,创造了中国纪协世界之最。这一纪录直到1596年由荷兰数学家 卢道夫打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北朝
北魏
十六国 ( 439年,
三 西晋 (前秦) 统一黄
国 (266年、
河流域)
鼎 司马炎、 立 洛阳)
东晋
280年
(317年, 司马睿,


灭吴,
建康)
统一
东魏 西魏
梁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北齐 北周
南朝
三国鼎立的形成
政权名称 建国年代 创建者

220年 曹丕
都城
洛阳
三政 国治 两
晋 南 北
经 济
朝民
时族
期文

政权分立 (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 战争不止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
南方经济发展
民族交融(迁徙杂居、友好交往、 战争冲突、政治改革)
数学.农学.地理学.书法.绘画.雕
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read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use, the content of this document can be modified, adjusted and printed at will after downloading. Welcome to download!
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它是中国
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中原汉族南迁
政权分立


战争频繁
文 化
北方民族大交融
的 繁
民族迁徙

江南经济发展
1、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
数学家、 天文学
祖冲之
南朝
值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 比外国早了近一千年。

(宋齐) 2创制《大明历》3.制造
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
南朝
政权分立 战争频繁
战争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特点 影响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政权分立 战争频繁 民族迁徙
民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北方民族大交融

徙 中原汉族南迁
江南经 济发展
1、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历方史少背数景:民①族3内86年迁,鲜__卑__族___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了__黄__河__流__域___,结束了北方
汇报人:云博图文 汇报日期:20XX.10.10
地理学
郦道元
北朝
(北魏)
著《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 的地理专著。
农学
《齐民要术》,我国
北朝 贾思勰 (北魏东魏)
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 农书,也是世界农学
史上最早的巨著之一。
魏晋南北朝的艺术成就
书 法 王羲之 绘 画 顾恺之 雕塑
东晋 东晋 北朝
《兰亭集序》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221年 刘备
成都

229年 孙权 建业(南京)
西晋 司马炎 266年 洛阳 东晋 司马睿 317年 建康
北朝
北魏
十六国 ( 439年,
政权分立 三 西晋 (前秦) 统一黄
国 (266年、
河流域)
鼎 司马炎、
立 洛阳)
东晋
东魏 西魏
280年
(317年, 司马睿,

齐梁 陈
灭吴,
建康)
统一
北齐 北周
改革作用:增__强__北__魏__实__力__,__促_。进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
①北方共地同区发民展族、的逐交渐往交、融交的流过和程交,融包,为括中经华济民生族活的、发 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 和精神文文化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②并为民以族后融隋合唐既时包期括多少民数族民国族家汉的化繁的荣与过发程展,奠又定有了基 础
1突的改、与分民革战族裂目争冲局:的面:匈。奴为2)灭学民_西习族__晋_交__汉__融__族淝__文水_已_化之_成_战_为,等加趋强势。
_统__治___
改革措施:
2鉴①②_、通_与迁汉_民汉学_族都化_习婚_借措:_:;施49前北:4说_年秦 魏_汉_将苻 孝_语_都坚 文__城改 帝_;从革 改平 穿__革__城 汉____服_迁__到;_洛__改__阳__汉___。姓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