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英国史研究
民国时期大学的英国史教育

民国时期大学的英国史教育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国的教育领域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进步。
其中,在中国现代史教育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大学开始引入英国史教育,从而使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英国的历史文化,并且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本文将对民国时期大学的英国史教育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中国现代史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
在民国时期,中国的大学开始逐渐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借鉴,其中英国是一个重要的参照对象。
英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因此,许多中国的大学开始引入英国史教育,希望通过学习英国的历史,能够了解其成功的经验,并且从中汲取教训,以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在民国时期,大学的英国史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来实现的。
这些课程涵盖了英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包括古代的不列颠历史、中世纪的英格兰历史、近代的大不列颠及不列颠帝国的历史等。
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们能够对英国的历史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英国的发展轨迹和文化传统。
除了开设相关课程外,民国时期的大学还通过其他方式来加强学生对英国史的学习。
例如,一些大学会邀请专家学者来进行英国史讲座,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前往英国进行学习交流。
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增强了他们对英国史的兴趣和理解。
民国时期大学的英国史教育对中国现代史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通过学习英国史,中国学生能够开阔视野,加深对世界历史的认识。
其次,英国的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借鉴。
最后,英国史教育也促进了中英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学术合作,为两国关系的深化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民国时期大学的英国史教育在中国现代史教育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学习英国史,中国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英国的历史文化,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英国研究导论—英国历史研究

三、2)相关的知名组织、机构及期刊
III.ii. Influential Institutions and Periodicals
S 组织: S 期刊: S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S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 S Journal of British Studies S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Research,IHR S Contemporary British History S The Historical Association S Twentieth Century British History S Journal of Victorian Culture S Victorian Studies S Past and Present
英国研究导论
An Introduction of British Studies in China
——英国历史研究概述
British History Study
李阳
S
一、英国历史研究在中国的奠基
二、英国历史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三、英国的英国史研究简述 四、我们从英国历史研究中得到什么?
一、英国历史研究在中国的奠基
陈晓律, 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 《1500年以来的英国历史与世界》,三联书店,2013年。 《英国发展的历史轨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 《英帝国》,三秦出版社,2000年。 《当代英国》,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浙江人 Joseph Toynbee, 1889-1975
Mankind and Mother Earth: A Narrative History of the World 《人类文明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 A Study of History 《历史研究》 《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中国印象:西方名人论中国》
西方史学史

西方史学史导论一、史学史,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史学史:历史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历史,以史学自身作为研究的对象,包括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史料学、史学方法论等。
历史学家对历史和历史学的认识与解释,应当成为史学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前者指历史观,后者指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
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历史学科的发生与发展史,解释它的演变规律,预测它未来的发展方向。
西方史学史:以总结和评价西方史学的发展进程为宗旨,研究西方史学发生与发展的历史,研究人们(主要是历代历史学家)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所做出的种种思考,探求西方史学自身发展的规律。
学习史学史乃至西方史学史有什么意义呢?第一,学习西方史学史对历史学科自身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
价值在于通过对史学的反思,为后人提供借鉴,指明方向,造就自觉的史学工作者。
第二,有利于我们加深唯物史观的认识。
第三,为我们认识与了解西方世界提供了一个窗口。
二、西方史学发展的阶段根据现代学者的认识大致可以划分为一下四个阶段:第一,古典史学,即古希腊罗马史学。
从追溯神话与史诗的前希罗多德算起,至公元前5 世纪“古典世界”的终结,西方古典史学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形成了颇具影响的西方史学的诸多优良传统,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二,中世纪史学。
从公元5世纪开始,西方史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折,至14世纪初西方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期间古典史学的传统中断,基督教的神学史观制约与束缚了史学,史学的发展相对来说显得比较迟缓。
第三,近代史学。
由于时代的进步,西方史学自14世纪初开始加快了它的进程,人文主义史学、理性主义史学、浪漫主义史学、客观主义史学及其后的实证主义史学等相继发展起来,至19世纪史学的兰克时代,已日趋成熟,终于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四,现代史学。
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萌发,冲击着西方传统史学。
三、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从借助日本的间接介绍到直接接触西方史学原著,从翻译作品到开始撰写著作,这是中国的西方史学史的草创时期。
中国英国史研究会

中国英国史研究会(China British History Association,CBHA)简介中国英国史研究会是经中国民政部注册的合法的全国性的研究英国史的群众学术团体。
英文名称China British History Association,简称CBHA。
成立于1980年。
主管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挂靠世界历史研究所。
办公地点设在南京市南京大学历史系。
现有会员200余人。
研究会宗旨:团结和组织全国英国史研究、教学和编辑工作者开展学术讨论,交流教学经验,促进英国史研究,为繁荣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事业、增进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活动地域:中国大陆。
业务范围:(一)提出和讨论英国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制订计划,促进英国史研究工作的开展;(二)不定期地组织学术报告会、讨论会和座谈会,介绍和交流国内外英国史研究的情况和教学的成果及动态;(三)组织会员编译英国史资料,撰写英国史论著;(四)了解会员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情况,并向有关部门推荐他们的成果,发现和培养人才,推动英国史研究和教学队伍的建设;(五)同国内有关学术团体进行联系,交流研究经验和成果;(六)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七)编辑出版《英国史研究通讯》。
研究会成立以来的主要活动:本会自成立以来,先后召开了七届年会和多次专题学术讨论会及一次大型国际学术讨论会。
在全国和小型学术讨论会上曾讨论如下问题:英国封建农奴制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产生;英国圈地运动的历史地位;英国立宪君主制的确立及其评价;英国十七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和特征;英国工业革命及其社会经济后果;英国19世纪的改革及其评价;20世纪以来英国的衰落;英国盛衰的原因;撒切尔夫人的货币主义政策;英帝国和英联邦;英国工联主义;历史人物评价等。
经过相互讨论和争鸣,提高了研究水平和探讨问题的深度,研究课题大为拓宽。
学会会员本着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出版英国通史、断代史、专史、教材数十部,论文千余篇,翻译英国史著作多部。
天津市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PDF版)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检测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请考生用黑笔作答。
第I卷本卷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古代埃及人将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并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也是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过程中留下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经由古代希伯来人和希腊人的传承,一直影响至今。
材料说明()A.自然环境塑造文化特色B.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初具雏形C.地域交流推动文化发展D.世界农耕文明区域不断地扩大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
……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
……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大发明。
”这说明()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B.农耕经济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3.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那些治理有方的著名城邦无一不对其人口进行控制……过于稠密的人口不可能保持一定的秩序……一个城邦的最佳人口界限,就是人们在其中能有自给自足的舒适生活并且易于监视的最大人口数量。
”这最能体现古希腊城邦()A.重视法治的传统B.小国寡民的特征C.限制生育的风俗D.自然经济的繁荣4.在非洲,古代埃及衰落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当时阿克苏姆王国是东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之间最强大的国家,其版图一度包括今天埃塞俄比亚北部、苏丹和阿拉伯半岛南部的大片土地。
据此判断,阿克苏姆文明()A.深受伊斯兰文明的影响B.与东罗马帝国的文化同源C.继承和发展了埃及文明D.应该具有混合型文明的特征5.下表是《汉谟拉比法典》关于“打人脸颊”行为的三种处理规定。
关于了解英国历史的好书推荐

关于了解英国历史的好书推荐英国,是个美丽浪漫的国家。
英国不像中国,英国国境大部分建筑都是上了年代的,比如大本钟。
想了解英国的历史吗?下面是本人分享的关于了解英国历史的好书推荐,一起来看看吧。
英国历史的好书安利英国,它东濒北海,西邻爱尔兰,北望大西洋,南可通英吉利海峡,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和开放思想的发达国家。
自维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在829年统一了英格兰以后,英国从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而称霸海洋映入世界眼帘。
发展至今,我们仅仅回想起英国在历史上留下的寥寥几笔重彩之处,也能够感受到这个国度跌宕起伏,波折不断的历史路程。
卡莱尔曾经说过:“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时代会过去,什么都会消逝,而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
”想要更好的了解英国历史,这里为大家推荐了几部获得超高口碑的好书。
NO1. 《剑桥:大学与小镇800年》作者:(英)科瑞恩假如你在搜索栏内输入“英国历史书”的关键词,这本书的名字一定会显示在内。
你一定想问,为什么一部关于剑桥大学的书会和英国历史紧紧相连呢?作者柯瑞思并不是剑桥的学生,他毕业于布里斯托大学,由于对剑桥有着浓厚的兴趣,便放弃事业,成为了剑桥的导游,倾尽心血为剑桥写了这本书,书中扉页写道:“剑桥是英国历史的中心。
”全书分为各个不同的主题,讲述剑桥的历史与现在,宏观与微观。
书中写道:“许多和剑桥无关的人也享受着剑桥的风俗:英国的本土词汇中,处处可见来源于剑桥生活的表达方式;英国的体育运动,也深受剑桥大学的影响。
”剑桥大学在过去的800年间,可谓是将英国的众多有才之士都收归其中,那么剑桥教育当然就会影响着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书中所讲述的不止是剑桥,而是一个英国历史变迁的缩影。
如果你想了解英国历史,这本关于剑桥的书会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NO.2 《英国通史》作者:(中)钱乘旦许洁明这本书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书籍,由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国外会士钱乘旦与南京大学世界史博士许洁明所著,以远古罗马开篇,二十世纪末现代社会结束,以了解资本主义进程,发展社会主义道路为宗旨,作者将多年从事英国历史的教育研究心血全然注入这本书中,不仅脉络完整地讲述了英国历史中的跌宕起伏,更是对其中英国民族天赋异禀的创造力与人文精神进行了深刻的研讨,言近旨远,引人深思。
世界史-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世界史专业(0603)研究生培养方案世界史A:国际关系史一、培养目标通过系统的学位课程学习、严格的专业训练和学位课程的研撰,本专业研究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国际关系史专业理论与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研究生毕业水平和学位要求;胜任国际关系史的教学和科研或其他相关领域的工作,适应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对较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
1.硕士学位掌握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学识基础和研究能力,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专业有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现实性,并有一定的创见以及深度和广度。
2.硕-博连读硕士研究生入学两年内完成基础课及学位课程,政治素质优良,外语成绩良好,专业课程优秀,中期考核成绩优秀,并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者,经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可直接转为博士生,享受博士生待遇。
3.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研究国际关系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广博和坚实的学识基础、扎实的史学功底,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动态,能独立承担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要求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一定的社会意义,有较强的创新性。
论文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均应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史是研究国际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本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l)当代国际问题(2)欧洲国际关系(3)美国对外关系(4)亚太国际关系三、招生对象1.硕士研究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具有本科同等学历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并经复试合格者。
2.硕一傅连读:硕士研究生入学两年内完成基础课及学位课程,政治素质优良、外语成绩良好,专业课成绩优秀,中期考核成绩优秀,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者,经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可直接转为博士生,享受博士生待遇。
3.博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或具有高级职称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研究生,经博士生入学考试与复试均合格者。
学术研讨会邀请函(合集15篇)

学术研讨会邀请函(合集15篇)学术研讨会邀请函1________先生道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充分挖掘以《孔府档案》《巴县档案》《南部档案》等为代表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地方档案整理与研究的能力与水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编辑部、曲阜师范大学孔府档案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中国西南文献研究中心、西华师范大学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中心、曲阜市文物局、孔子博物馆拟于11月16—18日在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举办第四届地方档案与文献研究学术研讨会。
素仰先生学术造诣精深,诚邀您按会议主题及相关议题惠赐大作,并于10月8日前将大作发送至会议筹备处邮箱,以便确定与会人员,提前印制会议论文集。
会议主题地方档案与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相关议题1、珍稀地方档案与文献的发现与整理2、基于地方档案与文献的个案研究3、地方档案整理与研究中的理论与方法4、数字化时代地方档案整理的未来走向会议地点与规模:山东曲阜师范大学;规模控制在60人左右会议时间:11月16-18日会议经费:与会学者往来交通费自理,会议期间的食宿费由会议组负担通讯山东省曲阜市静轩西路57号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邮编:273165联系人:专此谨颂文祺!邀请人:__月__日学术研讨会邀请函2尊敬的先生/女士: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戏剧艺术》创刊四十周年。
作为一份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的学术刊物,《戏剧艺术》也见证了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国戏剧发展的风雨历程。
值此之际,上海戏剧学院拟于11月30日—12月1日隆重举办“纪念《戏剧艺术》四十周年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戏剧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要议题如下一、戏剧学刊建设与戏剧学科发展;二、改革开放与中国戏剧发展;三、“戏剧观”大讨论之回顾与反思;四、戏曲改革与戏曲现代化;五、话剧与戏曲之关系;六、外国戏剧思潮与中国戏剧发展;七、中国当代戏剧在国外的传播;八、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戏剧(含话剧和戏曲)研究有关的其他话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2·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ki.ne
不过, 使更多中国学者感兴趣的问题还是英国的外交与殖民史。 当时, 中国已沦 为半殖民地, 对帝国主义侵略有着切肤之痛, 何况英国又是第一个入侵中国的西方国 家和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因此, 从 19 世纪 90 年代起, 国内报刊就开始登载翻译 文章, 介绍英国的殖民史和争霸史。比如《亚东时报》1898 年第 2 号刊载的《记英俄 争中部亚细亚始末》, 《中外大事报》1899 年第 4、5 册收入的《英人经营阿非利加洲大 略》, 《清议报》1901 年第 92、 93 册收入的《论英德势不两立》, 《商务官报》1908 年 第 19 号发表的《述英国扩张属地贸易办法》等。与此同时, 一些书刊也开始登载有关 英国侵华史和殖民史方面的论文。20 世纪最初几年,《东方杂志》就发表了几篇颇有深 度的短文, 如《论英人侵略西藏》一文开宗明义指出: “英人侵略西藏, 蓄谋已久”。文 章追述了自光绪初年以来英国觊觎西藏的历史, 然后指责清政府辱没国权、不思抗敌, 导致英国人得寸进尺, 步步紧逼①。同年, 《东方杂志》刊登的另一篇文章《论英国经 营西藏之政略》又比此文高出一筹。 它指出, 英国觊觎西藏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尝以英国全局之势推而言之, 则知今日西藏之事, 乃其非洲政略之终。”② 这篇文章可 说是开了我国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之先河。而《东方杂志》在 1905 年发表的《论英国与 殖民地之关系》一文则比上两文更进了一步。 该文在讨论了殖民地对英国的重要性之 后, 大量征引了有关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离心倾向的事例, 证明英帝国内 “无形之破 坏力已伏于其中”, 预言英国“一旦堕落, 必由霄汉而坠九渊”③。20 世纪英国由盛变衰 的历史, 证明了文章作者在世纪之初所做的预言。
① 林则徐译撰《四洲志》, 辑为王锡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十二秩。 ② 左宗棠: 《重刻海国图志·叙》。
·161·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ki.ne
① 《东方杂志》1904 年第 8 期, 第 309—311 页。 ② 《东方杂志》1904 年第 6 期, 第 120—122 页, 录自《中外日报》。 ③ 《东方杂志》1905 年第 3 期, 第 64 页, 录自《时报》。
·163·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ki.ne
限于政治方面, 同时也涉及其他领域。 严复在 1903 年 《政艺通报》上发表《计学大师斯密亚丹 (亚当·斯密) 传》, 其动机显然是鼓吹英国 的自由贸易理论。1907—1908 年, 《商务官报》又接连刊登了关于英国商贸的文章, 如 第 23 号发表的《英人论自由贸易》等。
① 罗罗: 《爱尔兰民族运动之成功》, 《东方杂志》1921 年第 18 卷 13 号, 第 6 页。 ② 余汉华: 《霸气消沉之英帝国》, 风华书店 1932 年版, 第 5 页。 ③ 蓝公武: 《英国政制论》, 《大中华杂志》1915 年第 1 卷第 1 期。
·164·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
中国的英国史研究
钱乘旦
中国的英国史研究和整个世界史研究一样, 从一开始就与中国走向世界、 实现现 代化的目标联系在一起, 反映了国人寻求国家强盛的曲折经历和中国知识分子报国报 民的拳拳之心。
一
中国第一位真心实意希望了解世界的知识分子是林则徐。道光十九年 (1839 年) , 他在广州任职时组织幕僚编写了《四洲志》,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外国的历史地理 知识, 其中关于英国历史的记载有一两千字。这些记载多有似是而非之处①。林则徐未 能出版《四洲志》, 他在充军途中将书稿交给魏源。1841 年, 魏源将搜集到的各种见闻、 笔记、奏折等与《四洲志》合为一书, 取名《海国图志》。书中除收入了《四洲志》全 文外, 又增加了关于英国其他方面的许多摘录, 其中摘自《 环志略》的一节文字最 详且相对准确, 不过仍然有一些是道听途说。
历 史 研 究
1997 年第 5 期
译者是一位英国传教士, 他向中国介绍英国历史, 意在说明英国的强盛是上帝的旨意, 一切国家“所以盛衰升降者之原于上帝”①。这是第一部较完整地介绍自古至维多利亚 女王时期的英国史译著。
英国史知识也出现在早期出版的世界通史译著中, 这些译著包括《泰西新史揽 要》(1898 年)、《万国通史》三编 (1900—1905 年)、《万国史略》(1906 年) 等等。其 中《万国通史》30 卷包括“英吉利志”4 卷及“大英属地志”2 卷, 有关英国的内容是 在所有各国中占篇幅最多的。该书序言明确提出, “必先知其国之历史而后可知其国政 治”的思想②。 这说明中国知识分子在当时所关心的问题已经从 “器物”上升到 “制 度”。这种倾向在光绪三十三年 (1907 年) 出版的《英民史记》中表现得更加清楚。其 中说: “欲得其国治乱之迹、 盛衰之由, 求之于条文, 不若求之于历史”。 作序者进一 步说: “命自东徂西, 匝行一周, 于文明诸国之政治, 窃欲抽绎而比较之。及过英之伦 敦, 见其君主立宪, 上下有章; 日本维新, 多由取材——尤我国异日之准绳。”③ 这就 更清楚地表明了作序者的思想, 即认为中国欲富强, 应以英国为榜样。
辛亥革命后人们关注的另一个焦点是英国宪政史, 这与中国当时正在进行的 “代 议制试验”有关, 人们希望能从英国的经验中获得某些启迪。 因此, 在报刊上出现了 《英国之政党政治》(《庸言》1913 年第 1 卷 9—12 号) , 《英国宪法沿革小史》(《法政 杂志》1914 年第 3 卷 10、11 号) 等文章。最有代表性的是刊登在梁启超主编的《大中 华杂志》上的《英国政制论》一文, 其中写道: “夫立国之道, 曰教育, 曰实业, 曰学 术, 曰军备……然推其本原, 则一唯政制是系。政制善者, 则一切皆善; 政制不善者, 则一切皆不能善。”③
历 史 研 究
黯淡。1921 年以后, 许多杂志开始介绍英国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史。《东方杂志》接 连刊出了数篇有关爱尔兰民族运动取得胜利的文章。 这些文章进一步鼓舞了中国人民 反对外来压迫的信心。如《东方杂志》1921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说: “数载以来, 爱尔兰 人之因要求独立而遭牺牲者, 殆不可胜数。 英雄之血、 义士之生命, 卒换得民族之正 义。”① 1932 年出版了一部中国人写的英帝国史专著《霸气消沉之英帝国》。该书虽然篇 幅不大, 仅 126 页, 但却清楚地叙述了英帝国从形成到瓦解的过程, 指出: “世界政治 演进之迹, 均不能超脱盛衰消长大法则之外”, 而今日“英帝国巨大之足迹, 能有不踏 上斜阳衰草萧萧墓门之途境者乎! ”②
① 《大英国志》, 光绪辛巳年 (1881) 上海益智书会版, 序言第 2 页。 ② 李思伦白 (J. L am bert R ees) 辑译《万国通史续编》, 光绪三十年 (1904) 上海广学会版,
卷一序一。 序言由中国人作。 ③ 葛尔云著, 马林 (W. E. M ack lin)、李玉书合译《英民史记》, 光绪三十三年 (1907) 上海
辛亥革命后, 学者们对英国外交殖民史的兴趣依然不减, 报刊上继续刊登这方面 的文章, 如《英国十一年来外交政策》(《东方杂志》1912 年第 8 卷第 12 号)、《英吉 利帝国之构造》(《青年杂志·新青年》1916 年第 1 卷第 6 号)、《英国治印度之政策》 ( 《新中华杂志》1917 年第 1 期)、《不列颠帝国》 ( 《史地学报》1921 年第 2 号) 等。 值得一提的是,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往日大英帝国的形象在中国人心中渐趋
与此同时, 通过对英国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知识界也从中吸取了另一种思想。 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 年) , 上海作新社出版了《英国维新史》一书。该书以英国革命 为题, 记叙了查理一世从继位到内战结束后被斩首的历史。 全书不过 132 页, 但目的 显然是为了颂扬英国革命。 该书最后归结为一句话: “英国所以能至于今日之强盛者, 不可谓非革命之功也! ”
在中国的 “代议制试验”失败以后, 一部分学者便不再把注意力放在介绍英国制 度上, 而是侧重介绍和研究有关英帝国的盛衰、 中英关系及其他一些具体的历史和现 实问题。起初, 学者们关注的是英帝国内部的危机问题, 并就此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 《埃及与英国》(《东方杂志》1919 年第 16 卷 12 号)、《英国与印度》(《东方杂志》1922 年第 19 卷 10 号)、《英国帝国主义的前途》(《现代评论》1925 年第 3 卷 55 期) , 同时, 学者对英国的某些历史事件或现状进行评说, 如《英国经济状况与工人生活》(《新民 国》1924 年第 1 卷 6 号)、《英国劳动妇女和失业问题》 ( 《妇女杂志》1923 年第 9 卷 10 号) 等都属于此类文章。中国学者还就英国国内发生的某些重大事件写了一些专门 介绍其历史背景的文章, 如工党在英国第一次执政时发表了《英国工党发展史》(《东 方杂志》1924 年第 21 卷 9 号) ; 1926 年, 英国爆发大罢工时发表了《英国煤业争议小 史》 ( 《银行周报》1926 年第 10 卷 20 号) ; 1928 年英国议会选举权扩大时, 发表了 《英国劳动妇女参政权之扩张》 ( 《东方杂志》1928 年第 25 卷 20 号) ; 30 年代欧洲政 局动荡, 又发表了《英国的法西斯运动》(《平明》1934 年第 3 期)、《费边社之沿革》 (《时事类编》1934 年第 2 期) 等文章。这些文章严格地说虽算不上学术论文, 但却向 中国读者传播了许多有关英国历史的知识。有些杂志甚至刊登了一些专题性的文章, 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