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致肠道菌群失调的机理、表现及防治措施
过度使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过度使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来起效。
然而,过度使用抗生素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不仅可能导致耐药性增加,还对肠道菌群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过度使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并提出一些保护肠道健康的建议。
一、抗生素及其作用机制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杀死或阻止细菌增殖的药物。
它们通常被广泛应用于医院和家庭环境中,用于治疗各种感染,例如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和尿路感染等。
抗生素通过多种方式发挥作用。
其中包括干扰细菌壁合成、干扰蛋白质合成以及阻断核酸合成等机制。
由于这些作用机制与人体自身无关,因此也会对人体内存在的一些有益细菌产生影响。
二、过度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肠道菌群是人体内细菌的集合体,有助于维持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并保护免疫健康。
然而,过度使用抗生素会导致不良菌群在肠道中增殖,进而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
1.降低益生菌数量抗生素不仅可以杀死致病菌,也会影响到肠道中一些有益细菌的生长。
这些有益细菌包括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它们帮助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和调节免疫反应。
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这些益生菌数量减少,从而影响肠道功能。
2.增加耐药性细菌数量过度使用抗生素还会促使耐药性细菌的增加。
当抗生素只能杀死部分病原体时,那些具有耐药基因或发展出耐药机制的细菌将得以幸存下来,并且传递给后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耐药性对多种类型的抗生素都能起作用,因此形成多重耐药性。
3.导致功能异常肠道菌群紊乱远不止对有益细菌的数量产生影响,还可能导致一些有害细菌的过度增殖。
这些有害细菌可能会分泌毒素或引发炎症反应,严重时可能导致肠道疾病的发生。
三、保护肠道健康的建议为了保护肠道健康并减少过度使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不良影响,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建议:1.谨慎使用抗生素在没有充分证据支持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尽量避免滥用或过度使用抗生素。
与医生进行咨询,并按照医嘱进行正确用药。
菌群失调症名词解释

菌群失调症名词解释菌群失调症是指人体内微生物群落的平衡被打破,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和不适的疾病。
菌群失调症是通过改变肠道菌群或其他部位的微生物组成和数量,进而影响人体健康的一种疾病。
菌群失调症通常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1. 抗生素使用:抗生素的作用是杀死病原菌,但同时也会抑制有益菌的生长,导致肠道菌群失衡。
2. 饮食不当:饮食中缺乏膳食纤维和发酵食品,过多摄入高糖、高脂肪和加工食品,都会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平衡产生不利影响。
3. 环境污染:环境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和化学物质等,会干扰人体内微生物的平衡。
4. 压力和情绪变化:长时间的压力、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变化会影响胃肠功能,从而导致菌群失调。
菌群失调症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1. 消化系统问题:腹泻、便秘、腹胀、胃灼热等。
2. 免疫系统问题:易感染、过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3. 精神情绪问题: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
4. 代谢问题: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菌群失调症的预防和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合理使用抗生素: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 调整饮食习惯: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和发酵食品,适量摄取各种营养物质,减少高糖、高脂肪和加工食品的摄入。
3. 注意环境卫生:减少暴露于有害污染物的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4. 管理情绪和压力:学习放松技巧,避免长期紧张和焦虑。
5. 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适当补充含有有益菌的益生菌制剂,同时增加益生元的摄取以促进有益菌的生长。
6. 进行微生物群落检测:通过检测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及时发现菌群失调问题,从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菌群失调症是一种涉及广泛的疾病,不仅涉及到肠道健康,同时还会影响免疫系统、精神情绪和代谢等多个方面。
因此,采取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维持健康的菌群平衡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肠道菌群失调的危害与预防

河北医学院附属三院张琳等报告急性细菌性腹泻患儿粪便中双 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肠球菌明显减少(P<0.01),肠杆菌数量 增加(P<0.05),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比值(B/E值)降下。随着腹泻症状 消退伴有肠道正常菌群建立,但厌氧菌的上升速度缓慢,与症状的 恢复是同步的,但菌群恢复速度较临床症状好转速度为慢,而且菌群 失调程度与临床症状轻重有关。
五肠、道消菌群化→3系13篇疾(1病994与~2肠008)道菌群失调
消化系疾病→73篇
1、急、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肠炎、痢疾时常伴胃肠道 菌群严重比例失调,常住菌(如拟杆菌、 双歧杆菌、肠杆菌)数量减少,外袭病菌 异常增多。慢性腹泻原因较复杂,常见的 有肠易激综合征、急性菌痢后腹泻、吸收 不良综合征及原因不明等,与肠道菌群失 调互为因果。
人体中定居的细菌
人体的皮肤、口腔、肠道、阴道中都有细菌长期存在, 被称为正常菌群。
成人体内的细菌数为1.2千克,约100万亿(1015) 人体携带的微生物主要在肠道,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约
80%,细菌种类约400-500种,粪便重量的1/3~ 2/5是微生物。这些细菌可分为3类:
有益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 中间菌:粪链球菌、大肠杆菌 有害菌:葡萄球菌、假单孢菌
消化道细菌的分布
口腔:菌群高度复杂,经过胃被胃酸破坏,对 胃肠道影响很小。
胃:除了幽门螺杆菌或相关的菌种外,大多数 是革兰阳性的需氧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 奈瑟菌、乳酸杆菌和念珠菌,细菌浓度通常 小于103/ml,在无酸的胃中细菌数会明显增 多。幽门螺杆菌是真正的胃内细菌,它是引 起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溃疡病的重要致 病因子。
侯晓华,张锦坤等报告慢性腹泻病人粪便菌 群的检测结果以肠杆菌、粪杆菌、双歧杆菌群 失调有关。
抗生素使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抗生素使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抗生素,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在抵御细菌感染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人们逐渐认识到抗生素使用对肠道菌群产生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抗生素使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潜在风险。
首先,抗生素使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肠道是人体中菌群最丰富的地方之一,它承担着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角色。
然而,抗生素的使用会破坏肠道中的正常微生物菌群,进而导致微生态平衡的紊乱。
一些研究表明,抗生素治疗后,肠道菌群多样性和丰度显著降低,有些菌株甚至可能被彻底抑制或消失。
其次,抗生素使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肠道菌群的失衡与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如降低免疫力、增加肠道炎症、改变营养代谢等。
研究发现,长期或过度使用抗生素与肥胖、炎症性肠病、哮喘等疾病的风险增加有一定的关联。
此外,抗生素还会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假膜性结肠炎等肠道疾病的发生。
此外,抗生素使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不同种类和剂量的抗生素对菌群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
一些抗生素可对肠道菌群产生选择性抑制作用,而另一些则对细菌群落整体产生较强的杀伤力。
其次,个体差异也会导致人们对抗生素的反应不同。
由于肠道菌群的构成因人而异,因此不同个体在使用抗生素后肠道菌群的恢复速度和程度也会存在差异。
最后,抗生素使用时间的长短和频率也会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产生重要影响。
长期或频繁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菌群无法完全恢复,进而引起慢性菌群失调。
针对抗生素使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对策。
首先,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减少对肠道菌群影响的首要措施。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开展抗生素治疗,并在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微生态修复。
其次,益生菌的应用被广泛研究和运用。
益生菌能够增加肠道的有益菌群,从而提高菌群多样性和丰度,对维持肠道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致力于开发新型抗生素,以减少其对肠道菌群的干扰程度,从而更好地保护肠道健康。
抗生素的使用与抗菌性肠道菌群失调预防与修复策略

抗生素的使用与抗菌性肠道菌群失调预防与修复策略在医学领域中,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然而,长期或滥用抗生素可能会引发抗菌性肠道菌群失调,这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探讨抗生素的使用、抗菌性肠道菌群失调的预防与修复策略。
一、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是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来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在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治疗感染疾病,挽救生命。
然而,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准确诊断: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医生应该进行准确的诊断,确保患者的症状是由细菌引起的。
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会增加抗生素耐药性的风险。
2. 规定用药时间和剂量: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开具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患者要按医嘱正确使用,并避免自行停药或过量使用。
3.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一些药物可能会与抗生素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
在使用抗生素期间,患者应该告知医生所有正在使用的药物,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二、抗菌性肠道菌群失调的预防与修复策略抗菌性肠道菌群失调是指在使用抗生素后,正常的肠道菌群被杀死或破坏,导致有害菌滋生,破坏肠道菌群平衡的状态。
以下是预防与修复抗菌性肠道菌群失调的策略:1. 益生菌的补充:益生菌是一类对人体有益的菌群,可以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
在使用抗生素期间或结束后,适量补充益生菌可以减少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2. 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可以促进肠道菌群的平衡。
建议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乳酸菌等益生元和益生菌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酸奶等,以促进肠道菌群的恢复。
3. 避免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是导致抗菌性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之一,应该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减少对肠道菌群的伤害。
4. 温和抗菌药物的选择:医生在开具抗生素处方时,可以选择温和的抗菌药物,以减少对肠道菌群的杀伤。
对于一些轻度感染,可以尝试其他非抗生素类的治疗方法。
总结:抗生素在治疗细菌感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滥用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引发抗菌性肠道菌群失调,给健康带来问题。
肠道菌群失调症

肠道菌群失调症人体消化功能图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特点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其正常生理组合被破坏,而产生病理性组合,引起临床症状就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altera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本症的发生率约为2%~3%。
治疗措施一全身支持疗效对施行大手术患者,手术前注意补充营养,亦可肌注丙种球蛋白以提高机体免疫机能。
有研究表明,溃结患者肌注入免疫球蛋白可使结肠内乳酸杆菌和双岐杆菌增加,某些条件致病菌减少。
也可试用注射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胸腺素等,亦可用白细胞介素2,每次5万U 肌注,10日为一疗程,可连续应用。
二原因治疗如由于巨结肠,胆囊炎引起的肠球菌过度繁殖;维生素缺乏造成的肠球菌减少或消失;小肠蠕动过快而引起的酵母菌过多等,都必须无除去这些原因,然后再扶持正常菌群,方能奏效。
三调整菌群治疗1.饮食调整:发酵性腹泻应限制碳水化合物;腐败性腹泻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增强肠粘膜的局部防御屏障功能,防止细菌易位,应增加纤维食物。
2.抗菌药物:立即停止原抗生素,应根据菌群分析以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以及抑制过度繁殖的细菌,从而间接扶植肠道繁殖不足的细菌。
此外还可采用广谱抗菌药物将肠道细菌大部分消灭,然后再灌入正常肠道菌群的菌液以使其恢复。
3.活菌制剂:目前常用的活菌制剂有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酸乳杆菌、芽胞乳杆菌、分叉乳杆菌、粪链球菌、大肠杆菌、粪杆菌和枯草杆菌等。
其中以分叉乳杆菌制剂疗效最好。
枯草杆菌制剂疗效也较好,其疗效机制可能是由于该菌是需氧的,能吸收氧氧,降低肠腔氧化还原电位,支持厌氧菌(类杆菌、乳杆菌)生长,从而间接扶植了正常菌菌群。
还可以用正常人大便悬液做成复方活菌制剂用来治疗葡萄球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收到较好的效果。
探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探讨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一、抗生素的定义与作用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的药物。
它们被广泛使用于医疗领域,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疾病,如肺炎、皮肤感染、尿路感染等。
抗生素通过不同的机制对靶标细菌进行干扰,从而达到杀灭细菌或阻断其生长的效果。
二、肠道菌群及其功能肠道菌群是指寄居在人体肠道内的各种微生物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其中包括了细菌、真菌和古菌等多种微生物群落。
肠道菌群在人体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有助于食物消化、有益营养吸收以及参与免疫调节等。
1. 有助于食物消化肠道菌群中的某些微生物可以分解纤维素等食物成分,产生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挥发性脂肪酸和氨基酸。
这些产物有利于增加胃肠道蠕动,促进食物的顺利通过消化系统。
2. 有益营养吸收某些菌群可以帮助人体吸收利用食物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例如,肠道内的双歧杆菌能够合成维生素K,而大肠杆菌则有助于人体对钙的吸收。
3. 免疫调节肠道菌群还参与免疫调节过程。
它们与免疫系统紧密联系,通过相互作用和通讯来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
一些研究表明,失衡或缺乏多样性的肠道菌群可能会导致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
三、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1. 抑制细菌生长抗生素治疗在杀灭或抑制感染组织内的致病细菌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与致病细菌相对立,在人体中存在着许多正常微生物共同居住和协作工作,使用抗生素会不可避免地抑制这些正常微生物的生长。
2. 改变菌群组成抗生素可以导致肠道菌群中某些种类的微生物减少或丧失。
在抗生素治疗期间,常见的现象是潜伏菌和耐药菌的过度增殖。
这种微生态平衡的改变可能给机体带来负面影响。
3. 减少菌群多样性抗生素常常不仅杀灭目标致病细菌,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
这导致了肠道菌群中的物种多样性减少,并可能使微生态系统更容易受到外界压力和侵袭。
4. 超级感染的风险滥用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从而引发超级感染的风险增加。
一些致病细菌进化出了对广谱抗生素或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能力,使得传统抗生素无法奏效。
抗生素使用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抗生素使用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在现代医学中,抗生素无疑是对抗细菌感染的有力武器。
然而,就像每一把双刃剑一样,抗生素在发挥其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对我们体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肠道微生物群落,这个由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对于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它们参与了多种生理过程,包括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免疫系统的调节以及合成某些维生素等。
当我们使用抗生素时,无论其目标是特定的病原体还是广泛的细菌种类,都会不可避免地对肠道微生物群落造成冲击。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通常是针对细菌的特定结构或代谢过程进行干扰,从而抑制或杀死细菌。
但问题在于,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是多样的,其中不仅包含有害的细菌,还有大量有益的菌群。
抗生素的使用可能导致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这就好比是一场森林中的大火,原本丰富多样的植被在火灾过后变得稀疏单一。
一些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种类可能会被大量消灭,而那些具有抗性的细菌则有机会过度生长,从而打破了肠道微生物群落原本的平衡。
这种失衡会带来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例如,有益菌群的减少可能会影响到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我们的肠道依赖于这些微生物来分解复杂的食物成分,如果它们的数量或种类不足,就可能导致营养吸收不良,进而引发营养不良、体重变化等问题。
肠道微生物群落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正常情况下,它们帮助训练和调节免疫系统,使其能够准确地识别和应对病原体。
然而,抗生素导致的菌群失衡可能会干扰这一过程,使免疫系统变得过度敏感或反应不足,增加了患上过敏、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免疫相关疾病的风险。
此外,肠道微生物群落还在维持肠道屏障功能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健康的肠道屏障能够阻止有害物质和病原体进入体内。
当菌群失衡时,肠道屏障可能会受到损害,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也就是所谓的“肠漏”。
这使得有害物质能够更容易地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性的炎症反应,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抗生素使用后的肠道微生物群落恢复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致肠道菌群失调的机理、表现及防治措施
抗菌药物对人体肠道菌群生态有一定影响,合理应用微生态制剂,就能够有效减少抗菌药物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
本文综述肠道菌群的生态学,以及抗菌药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包括肠道菌群失调的机理及表现,介绍如何有效控制人体肠道菌群失调,并给出具体有效的防治措施。
标签:抗菌药物;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失调表现;防治措施
在对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由于使用抗菌药物不规范,也会致使人体肠道菌群发生量与质的变化,肠道菌群失调的现象也日益增多,造成肠道耐药菌株的产生,对人体肠道微生态形成一定的影响,破壞正常的微生态平衡,继而再次形成腹泻造成严重的二重感染。
本篇就将综述抗菌药物致肠道菌群失调的机理、表现及防治措施。
1 肠道菌群生态学介绍
研究证实,在人体内的肠道菌群数量庞大,菌体总重量为1.10~1.15kg,临床中可以将肠道菌群分为共生型菌群、病原菌菌群、条件致病菌菌群[1]。
其中共生型肠道菌群在肠道中有着绝对优势,可有效抵抗病原菌对肠道的入侵[2];对于条件致病菌群,在肠道内由兼性厌氧菌组成,对于肠道微生态平衡是无害的,它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之下才会有侵袭性;肠道菌群中的病原菌,大都是过路菌群,在肠道内一般很少有定植机会,在肠道菌群中存在的数量也少[14]。
2 抗菌药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临床治疗中,若是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过度,就会导致患者体内肠道菌群的构成发生转变,影响肠道功能,严重的还将会破坏原始肠道菌群的生态屏障[3],使病原菌在人体肠道定植繁殖。
3 抗菌药物致肠道菌群失调机理分析
在临床对肠道病患者治疗中,若是抗菌药物使用不当,也将会造成患者肠道菌群失调。
临床抗菌药物的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时间以及患者肠道内的抗菌药物浓度,对肠道菌群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4]。
这些主要是因为使用抗菌药后将会使得肠道内的敏感菌大量被杀死,导致肠道菌群中的耐药菌大量繁殖,导致原籍菌数量下降外籍菌数量升高,从而造成肠道内有益菌群失调[5]。
且在肠道菌群中,对于菌群失调可分为量失调以及质失调;在肠道菌群质失调中又可以分菌群内需氧菌同厌氧菌的比例失调。
4 人体使用抗菌药物后肠道菌群失调的表现
在对患者临床治疗中,由于抗菌药物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不仅将导致人体
内组织器官发生病理性的改变,还将会促使肠道内耐药细菌的增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6]。
在抗菌药物所致的肠道菌群失调中,患者通常的表现主要就是腹泻,在临床中可以按患者腹泻的程度,可以分为单纯性腹泻、结肠炎和伪膜性肠炎[12]。
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在其粪便检测中发现细菌数量以及种类都较正常肠道细菌有很大的区别,对肠道病患者大便培养发现,其菌群中主要以肠球菌属、克雷伯菌属以及变形杆菌居多[13],从而造成肠道菌群失调。
5 防治肠道菌群失调的措施
在调整人体肠道菌群平衡中,对于由使用抗菌药物而产生的肠道菌群失调,可以采用微生态制剂对患者进行治疗。
微生态制剂中,主要就是根据人体的微生态学原理,采用对人体肠道有益的正常微生物[11],以及对人体肠道有益的微生物制成的制剂,包括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
在微生态制剂中,益生菌内含有足够的非致病性活菌,因此微生态制剂可以有效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的现象,其中主要包括乳杆菌、双歧杆菌以及肠球菌成分[7],能够有效抑耐药细菌的生成;并且其中的益生元还是不被消化的食物成分,包括乳果糖、果寡糖以及葡糖半乳糖成分,益生元就可以被肠道内正常细菌所吸收利用,从而能够有效促进有益菌在结肠内的正常生长与活性,改善患者体内的肠道功能[15];合生元就是由益生菌与益生元的混和制品[8],在对肠道菌群失调中,可以有效的发挥益生菌活性,也能够有选择性增加肠道内的有益菌群数量,抑制肠道内致病菌的生长,从而恢复患者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9]。
在抗菌药物应用中,应该对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给予口服一定的微生态制剂,可以有效预防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
同时,在临床治疗中,将抗菌药物同微生态制剂联合应用,也应该注意服药时间、服药剂量以及患者的实际病情[10],选择合适的服药时机,降低对患者肠道菌群的伤害,抑制肠道菌群内病菌的产生,有效降低抗菌药物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调整人体肠道菌群平衡中,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疾病中,必须重视维持抵御致病菌以及潜在致病菌侵袭的生态屏障。
实际治疗中针对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及治疗方案,采取合理的预防以及治疗措施,才可以有效防治抗菌药物所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从而避免肠道菌群失调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师延明,王美清,马永寿,等.微生态制剂预防新生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Meta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07(18):41-42.
[2]王瑞君.人体的胃肠道微生态系统和微生态失衡[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4(12):76-77.
[3]陆武,沈红芬,刘军.抗菌药物致肠道菌群失调的机制及防治[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9,9(3):222-223.
[4]杨烨建,张劲丰,蔡惠兴.肠道菌群失调原因菌耐药性调查及治疗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06(34):45-46.
[5]金忠芹,唐伟国.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苏州大学学报,2011,31(06):1014-1015.
[6]刘东红.微生态制剂的进展与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5(08):76-77.
[7]张杰,刘胜,刘远新,等.微生态制剂治疗神经外科术后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9(16):121-122.
[8]曹艳菊,张豫生,许连壮,等.微生态制剂对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预防作用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8(16):121-122.
[9]陈克正.新生儿肺出血常用疗法评价与新疗法展望[J].临床儿科杂志,2013,8(09):121-122.
[10]齐晓涟,张京利,马文晖,等.住院患者抗菌药相关性腹泻44例调查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3,8(16):21-22.
[11]刘东红.微生态制剂的进展与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2(24):72-75.
[12]唐秋雨.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微生态制剂的预防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2,10(46):82-84.
[13]郭玉雁,朱新颖.微生态疗法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0,9(08):98-100.
[14]黄响玲,钟祥柱,谢晋烈,等.培菲康联合思密达治疗急性肠炎的临床观察[J].临床医学,2011,11(09):43-46.
[15]钱昆,郑亚明,赵紫罡,等.肠道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及进展[J].华西医学,2011,12(06):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