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幼儿园小班语文课《唐诗三百首》教案

幼儿园小班语文课《唐诗三百首》教案教学目标:1.能准确朗读其中几首短诗2.了解唐代文化,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情感3.通过对唐诗的学习,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掌握的字词教学步骤:一、导入(约5分钟)1.播放《唐诗三百首》背景音乐,富有中国古典风韵,让幼儿感受到美好的氛围。
2.首先让幼儿们看一看唐代皇宫的图片,进一步引发他们的想象和思考。
二、巧学唐诗(约40分钟)1.老师分别读几首简短的唐诗,呈现出情感和画面,让幼儿们感受其中的意境和韵味。
例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唐诗中较短的且具有较高唱腔的几首,一方面易于幼儿吸收,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幼儿逐步更加熟悉和享受唱腔。
2.分成小组,每组先选一个诗歌,组员分别训练朗读,并选出其中的关键词或诗句,表演出来。
表演时该诗的节奏、吟诵应该是根据节拍、韵律进行演唱。
例如:组A选中《静夜思》。
成员分别训练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讲述,一起表演时先齐声朗读这句话,再朝外跑一步,同时用手指点一下,体现出月光,然后齐声高呼“嗨!”,表示对月光的欢迎。
3.再让每组训练另一首诗,此时不规定要唱腔,而是让幼儿自己编乐谱,用自己的方式演奏。
例如:组B选中《望庐山瀑布》。
成员分别训练将“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格律诗朗读,再协商如何用手弹、拍、捏、拉等动作演奏乐曲,完成后再齐声朗读。
通过朗诵和表演,让幼儿逐步掌握每首诗的重点,领悟其中所含的情感和意境。
三、互动抢答(约10分钟)请幼儿自愿回答,教师可根据情况指定名字。
教师先提出问题,子女抢答。
例如:问幼儿有关此类题目:“李白所写的诗最喜欢写。
有的孩子可能回答关于自然和人物,也有可能回答关于文学、哲学等。
老师应该引导他们将思考从个人经验扩展到更广泛的课题领域,以拓宽文化知识领域。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唐诗三百首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唐诗三百首一、教学目标本节课通过讲解唐诗三百首中的几首诗歌,引导幼儿对诗词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唐诗三百首2.诗词朗诵3.诗歌解析4.感受与评价三、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用视频或图片的方式简单介绍什么是唐诗三百首,让幼儿了解这个词汇。
2.诗词朗诵老师先让幼儿一起朗诵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几首唐诗三百首,让幼儿体验这些古诗的韵味和美好,同时孩子们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朗诵。
3.诗歌解析老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选择几首比较简单、易懂的古诗,例如《春晓》、《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通过讲解诗歌的意境、节奏、意象等方面,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这些古诗。
4.感受与评价让幼儿分享自己对这些古诗的感受和评价,例如喜欢的句子、诗句给他们留下的印象等。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通过朗诵、诗歌解析等方式,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2. 难点: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讲解诗歌的意境、节奏、意象等,让幼儿更好地理解这些古诗。
五、教学评价1.课后作业:让幼儿将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背诵下来,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读和评价。
2.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分析幼儿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听课效果,以便教师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六、教学资源1.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几首唐诗三百首。
2.老师准备的课件或手写板书。
七、教学建议1.让幼儿多感受诗词中的韵律,可以通过模仿老师的演唱或是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跟着节奏敲打桌面等方式进行培养。
2.教师在讲解诗歌时,要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通过幽默的谈笑、形象的比喻来让幼儿理解、掌握诗意。
3.建议教师选择一周内固定时间进行唐诗三百首的朗诵和讲解,持续时间可以根据幼儿的反馈进行调整。
唐诗三百首梗概

唐诗三百首梗概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以唐代诗人创作的诗歌为主要内容的经典选集,共收录了76位诗人的305首作品。
这些诗歌涵盖了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多种形式,主题丰富,风格各异。
这部选集主要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情感表达。
其中的诗歌主题包括咏史抒怀、山水田园、爱情离别、边塞戍楼、哲理寓言等。
例如,杜甫的《春望》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思考和评价;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宁静的农村生活;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诗人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感悟和思念;王昌龄的《出塞》反映了唐代边塞的战争和生活;柳宗元的《江雪》则通过寓言故事传达了人生的哲理。
总的来说,《唐诗三百首》是一部展现唐代诗人才华和思想的珍贵文献,对于了解唐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唐诗三百首》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经典。
它收录了唐代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优秀诗歌作品,反映了唐代诗歌的高度成就,展现了唐代文化的辉煌。
本文将从《唐诗三百首》的意义、背景以及其中一些代表性作品的解读等方面进行探讨。
《唐诗三百首》作为一部权威性的文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的编选基于唐代文学的繁荣和辉煌,所选诗作既有代表性的杰作,也包括历史上流传较少的珍贵作品。
通过这部文集,人们可以了解唐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变迁,深入感受到唐代的文化底蕴。
《唐诗三百首》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乐府民歌的传统。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而乐府民歌作为一种民间歌谣形式,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借鉴了乐府民歌的体裁和风格,通过对民间歌谣的整理和修饰,使之成为一部集中展示唐代诗歌风采的作品集。
在《唐诗三百首》中,有许多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反映了不同的主题和风格。
比如《静夜思》是李白的经典之作,通过描绘夜晚的静谧和思念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名篇,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和高楼之上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祖国繁荣昌盛的豪情与壮志。
除了这些个别的代表作品,整部《唐诗三百首》也展现了唐代诗歌的主题和风格的多样性。
有的诗歌表达个人的情感和体验,有的歌咏大自然的美丽和壮丽,有的描绘社会生活的琐碎和悲欢。
这些诗歌的风格各异,但却都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阅读并研究《唐诗三百首》,人们可以深入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唐代诗歌注重形象的描绘和音韵的表达,追求简洁明快的语言和富于感情的意境。
在语言的运用上,唐代的诗人们善于运用双关和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喻的表达,展现出诗人丰富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总结起来,《唐诗三百首》是一部反映唐代诗歌瑰丽成就的文化经典。
它作为一部集中展示唐代文学风貌的作品集,不仅记录了唐代文学的发展和变革,还展示了唐代文化的辉煌。
幼儿园唐诗三百首教学方案总结

幼儿园唐诗三百首教学方案总结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唐诗的文化底蕴及意蕴。
2.培养幼儿音韵感知和歌唱能力。
3.启发幼儿的想象创造力,促进口语表达能力。
4.通过唐诗的学习,鼓励幼儿产生学习汉语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唐诗三百首》中挑选适合幼儿学习的篇目,包括《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鹳雀楼》等篇目。
三、教学重点唐诗的朗诵,并配合歌曲和绘本,让幼儿对古诗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接触。
四、教学方法1.开放式问答:教师提问,幼儿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鼓励幼儿多说、自由表达。
2.制作绘本:让幼儿动手制作绘本,加深对唐诗的理解和记忆。
3.音乐配合:与唐诗配合适当的音乐,让幼儿参与歌唱和舞蹈。
五、教学步骤1. 学生听课前,教师先背诵或朗读篇目,在幼儿中形成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幼儿对于古诗的兴趣。
2. 引导幼儿一起探讨、理解唐诗。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
教师带着幼儿一起探讨唐诗的韵律、意境,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3. 制作绘本梳理思路。
幼儿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制作绘本,帮助幼儿通过文学艺术的载体画出完整的思路。
4. 配合音乐歌唱和舞蹈。
唐诗通常是有歌曲的,教师与伴奏合适的乐曲,唱着唐诗,鼓励幼儿加入舞蹈和歌唱。
六、教学评价1.通过不断和多样化的形式,让幼儿对唐诗的学习感受愉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 幼儿在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方面得到了提升。
3. 让幼儿了解并传承中国古代唐诗人文精神,让幼儿对国家文化有更好的认识。
七、教学注意事项1.教师应当启示幼儿唐诗的美和价值,并尽可能引导幼儿与唐诗产生共鸣。
2.幼儿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不同,教师应当采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和评价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3.学生学习时疲劳或出现互动问题,教师应及时安慰、调整课堂节奏和重要步骤。
如此,教育人们关于中国古代的唐诗,能够启迪孩子们对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能够从小学习到更多的文化、历史。
因此,幼儿园唐诗三百首教学计划最好能够在指导下完成,以保证效果的从多方面提高。
幼儿园唐诗三百首教学

幼儿园唐诗三百首教学幼儿园唐诗三百首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式,旨在通过引导幼儿接触经典文学作品,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幼儿园唐诗三百首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诗歌,激发幼儿对文学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进行幼儿园唐诗三百首教学时,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诗歌朗读、歌曲改编、情景表演等,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下面是一个详细的教学过程示例:教学目标:1. 了解并掌握部分经典的唐诗。
2. 培养幼儿的语感和韵律感。
3. 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4. 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放置一些绘有唐诗内容的卡片。
2. 注册唐诗三百首相应的课程。
3. 准备相关的课件及教具。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与唐诗相关的音乐,同时展示几幅描绘唐代风景的图片,引导幼儿对唐代文化和诗歌表达产生兴趣。
Step 2: 学习具体的唐诗(30分钟)教师根据教学计划,选择一首简单易懂的唐诗进行解读和讲解,例如《静夜思》。
教师先引导幼儿理解诗歌的整体意思,然后逐行注解诗歌的具体词语和表达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涵。
Step 3: 唐诗欣赏及分组朗诵(2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教师给每组发放一张绘有不同唐诗的卡片,让他们先自主欣赏,并进行诗歌背诵。
随后,每组派一位代表朗读自己小组的唐诗,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的含义。
Step 4: 创作活动(30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创作活动,例如让幼儿结合自身经历创作一个简单的诗句,或者画一幅与唐诗相配的图画。
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Step 5: 融入生活(15分钟)教师与幼儿一起欣赏改编的唐诗歌曲,并鼓励幼儿尝试唱一唱。
Step 6: 温故知新(15分钟)通过与幼儿共同回顾学过的唐诗,巩固幼儿的记忆,进一步理解唐诗的内容和意义。
Step 7: 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和收获,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唐诗的感受和理解。
幼儿园《唐诗三百首》教案

幼儿园《唐诗三百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唐诗三百首》,培养幼儿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启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4.帮助幼儿感受诗歌的美、情感与理性的结合。
二、教学内容1.选择适合幼儿阅读的《唐诗三百首》经典诗歌进行教学。
2.搭配相关的图片、音乐和视频,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2.引导幼儿讨论他们对诗歌的认识和喜爱程度。
第二步:导入诗歌(15分钟)1.教师选择一首简短有趣的诗歌,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形式。
2.教师逐句朗读诗歌,并解释其中的生词和表达方式。
3.教师请幼儿一起朗读诗歌,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步:诗歌解读(20分钟)1.教师选择一首与幼儿生活经验相关的《唐诗三百首》进行解读。
2.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并与幼儿进行互动交流。
3.教师引导幼儿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第四步:创造性表达(30分钟)1.教师提供幼儿创造性表达的机会,例如绘画、手工制作、游戏等形式。
2.鼓励幼儿以《唐诗三百首》中的诗句为灵感,创作自己的小诗或小故事。
3.教师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彼此的创作成果。
第五步:诗歌朗诵(10分钟)1.教师选取一些幼儿创作的诗歌或故事进行朗诵。
2.教师引导幼儿关注朗诵的节奏感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
2.教师记录幼儿的创造性表达成果和朗诵表现。
3.教师给予幼儿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五、教学资源准备1.适合幼儿阅读的《唐诗三百首》选本。
2.相关的图片、音乐和视频资源。
3.绘画纸、彩色笔等创造性表达的材料。
六、教学延伸1.鼓励幼儿在家继续阅读《唐诗三百首》或其他经典诗歌。
2.带领幼儿参观艺术馆、图书馆等文化场所,进一步开拓视野。
3.组织幼儿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文艺汇演,提高幼儿的艺术表达能力。
幼儿园文化课教育《唐诗三百首》教案

幼儿园文化课教育《唐诗三百首》教案教案题目:幼儿园文化课教育《唐诗三百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唐诗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2.通过学习唐诗,培养幼儿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3.培养幼儿的良好语言表达及朗读技巧。
二、教学内容:
1.了解唐诗的概念及历史地位。
2.学习《唐诗三百首》中的部分名句和诗歌。
3.进行游戏和配合手势朗读、唱诵等形式的诗歌表演。
三、教学步骤:
1.导入环节:
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图片、音频等多种形式,了解唐诗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2.学习环节:
(1)教师带领幼儿学习《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句子和诗歌,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灞上秋风清,华灯初放”,“春风十里香林寺,两岸桃花夹古堤”。
(2)教师通过读诗、讲故事、游戏等多种方式,让幼儿体会诗歌的情感表达和美感。
(3)教师提供配合手势朗读、唱诵等形式的诗歌表演,让幼儿通过合作学习和表演,培养团队精神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3.总结环节:
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教学目标、感受等,并给予相关反馈。
四、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评价
2.学生自我评价
3.家长异议反馈
五、教学资源:
1.幼儿教材:《唐诗三百首》
2.图书:《唐诗三百首经典诵读》
3.音频:《唐诗三百首》有声读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朱自清有些人生病的时候或烦恼的时候,拿过一本诗来翻读,偶尔也朗吟几首,便会觉得心上平静些,轻松些。
这是一种消遣,但跟玩骨牌和纸牌等等不同,那些大概只是碰碰运气。
跟读笔记一类书也不同,那些书可以给人新的知识和趣味,但不直接调平情感。
读小说在这些时候大概只注意在故事上,直接调平情感的效用也不如诗。
诗是抒情的,直接诉诸情感,又是节奏的,同时直接诉诸感觉,又是最经济的,语短而意长。
具备这些条件,读了心上容易平静轻松,也是自然。
自来说,诗可以陶冶性情,这句话不错。
但是诗决不只是一种消遣,正如笔记一类书和小说等不是一样的。
诗调平情感,也就是节制情感。
诗里的喜怒哀乐跟实生活里的喜怒哀乐不同,这是经过“再团再炼再调和”的。
诗人正在喜怒哀乐的时候,决想不到作诗。
必得等到他的情感平静了,他才会吟味那平静了的情感想到作诗,于是乎运思造句,作成他的诗,这才可以供欣赏。
要不然,大笑狂号只教人心紧,有什么可欣赏的呢?读诗所欣赏的便是诗里所表现的那些平静了的情感。
假如是好诗,说的即使怎样可气可哀,我们还是不厌百回读的。
在实生活里便不然,可气可哀的事我们大概不愿重提。
这似乎是有私、无私或有我无我的分别,诗里无我,实生活里有我。
别的文学类型也都有这种情形,不过诗里更容易见出。
读诗的人直接吟味那无我的情感,欣赏它的发而中节,自已也得到平静,而且也会渐渐知道节制自已的情感。
一方面因为诗里的情感是无我的,欣赏起来得设身处地,替人着想。
这也可以影响到性情上去。
节制自已和替人着想这两种影响都可以说是人在模仿诗。
诗可以陶冶性情,便是这个意思,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也只该是这个意思。
部定初中国文课程标准“目标”里有“养成欣赏文艺之兴趣”一项,略读教材里有“有注释之诗歌选本”一项。
高中国文课程标准“目标”里又有“培养学生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一项,关于略读教材也有“选读整部或选本之名著”的话。
欣赏文艺,欣赏中国文学名著,都不能忽略读诗。
读诗家专集不如读歌选本,读选本虽只能“尝鼎一脔”,却能将各家各派鸟瞰一番;这在中学生是最适宜的,也最需要的。
有特殊选本,有一般的选本。
按着特殊的作派选的是前者,按着一般的品味选的是后者。
中学生不用说该读后者。
《唐诗三百首》正是一般的选本。
这部诗选很著名,流行最广,从前是家弦户诵的书,现在也还是相当普遍的书。
但这部选本并不成为古典;它跟《古文观止》一样,只是当年的童蒙书,等于现在的小学用书。
不过在现在的教育制度下,这部书给高中学生读才合式。
无论它从前的地位如何,现在它却是高中学生最合式的一部诗歌选本。
唐代是诗的时代,许多大诗家都在这时代出现,各种诗体也都在这时代发展。
这部书选在清代中叶,入选的差不多都是经过一千多年淘汰的名作,差不多都是历代公认的好诗。
虽然以明白易解为主,并限定诗篇的数目,规模不免狭窄些,却因此成为道地的一般的选本,高中学生读这部书,靠着注释的帮忙,可以吟味欣赏,收到陶冶性情的益处。
本书是清乾隆间一位别号“蘅塘退士”的人编选的。
卷头有《题辞》,末尾记着“时乾隆癸未年春日,蘅塘退士题”。
乾隆癸未是公元一七六三年,到现在快一百八十年了。
有一种刻本“题”字下押了一方印章,是“孙洙”两字,也许是选者的姓名。
孙洙的事迹,因为眼前书少,还不能考出、印证。
这件事只好暂时存疑。
《题辞》说明编选的旨趣,很简短,抄在这里: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取其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
但其诗随手掇拾,工拙莫辨。
且五七言律绝二体,而唐宋人又杂出其间,殊乖体制。
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共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
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
较《千家诗》不远胜耶?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
这里可见本书是断代的选本,所选的只是“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就是唐诗中的名作。
而又只是“择其尤要者”,所以只有三百首,实数是三百一十首。
所谓“尤要者”大概着眼在陶冶性情上。
至于以明白易解的为主,是“家塾课本”的当然,无须特别提及。
本书是分体编的,所以说“每体得数十首”。
引谚语一方面说明为什么只选三百余首。
但编者显然模仿“三百首”,《诗经》三百零五篇,连那有目无诗的篇算上,共三百一十一篇;本书三百一十首,决不是偶然巧合。
编者是怕人笑他僭妄,所以不将这番意思说出。
引谚语另一方面叫人熟读,学会吟诗。
我们现在也劝高中学生熟读,熟读才真是吟味,才能欣赏到精微处。
但现在无须再学作旧体诗了。
本书流传既广,版本极多。
原书有注释和评点为,该是出于编者之手。
注释只注事,颇简当,但不释义。
读诗首先得了解诗句的文义;不能了解文义,欣赏根本说不上。
书中各诗虽然比较明白易懂,又有一些注,但在初学还不免困难。
书中的评,在诗的行旁,多半指点作法,说明作意,偶尔也品评工拙。
点只有句圈和连圈,没有读点和密点──密点和连圈都表示好句和关键句,并用的时候,圈的比点的更重要或更好。
评点大约起于南宋,向来认为有伤雅道,因为妨碍读者欣赏的自由,而且免不了成见或偏见。
但是谨慎的评点对于初学也未尝没有用处。
这种评点可以帮助初学了解诗中各句的意旨并培养他们欣赏的能力。
本书的评点似乎就有这样的效用。
但是最需要的还是详细的注释。
道光间,浙江省建德县(?)人章燮鉴于这个需要,便给本书作注,成《唐诗三百首注疏》一书。
他的自跋作于道光甲午,就是公元一八三四年,离蘅塘退士题辞的那年是七十一年。
这注本也是“为家塾子弟起见”,很详细。
有诗人小传,有事注,有意疏,并明作法,引评语;其中李白诗用王琦《李太白集注》,杜甫诗用仇兆鳌《杜诗详注》。
原书的旁评也留着,但连圈没有──原刻本并句圈也没有。
书中还增补了一些诗,却没有增选诗家。
以注书的体例而论,这部书可以说是驳杂不纯,而且不免繁琐疏漏附会等毛病。
书中有“子墨客卿”(名翰,姓不详)的校正语十来条,都确切可信。
但在初学,这却是一部有益的书。
这部书我只见过两种刻本。
一种是原刻本。
另一种是坊刻本,四川常见。
这种刻本有句圈,书眉增录各家评语,并附道光丁酉(公元一八三七)印行的江苏金坛于庆元的《续选唐诗三百首》。
读《唐诗三百首》用这个本子最好。
此外还有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唐诗三百首》,根据蘅塘退士的原本而未印评语。
又,世界书局石印《新体广注唐诗三百首读本》,每诗后有“注释”和“作法”两项。
“注释”注事比原书详细些;兼释字义,却间有误处。
“作法”兼说明作意,还得要领。
卷首有“学诗浅说”,大致简明可看。
书中只绝句有连圈,别体只有句圈;绝句连圈处也跟原书不同,似乎是抄印时随手加上,不足凭信。
本书编配各体诗,计五言古诗三十三首,乐府七首,七言古诗二十八首,乐府十四首,五言律诗八十首,七言律诗五十首,乐府一首,五言绝句二十九首,乐府八首,七言绝句五十一首,乐府九首,共三百一十首。
五言古诗和乐府,七言古诗和乐府,两项总数差不多。
五言律诗的数目超出七言律诗和乐府很多;七言绝句和乐府却又超出五言律诗和乐府很多。
这不是编者的偏好,是反映着唐代各体诗发展的情形。
五言律诗和七言绝句作的多,可选的也就多。
这一层下文还要讨论。
五、七、古、律、绝的分别都在形式,乐府是题材和作风不同。
乐府也等下文再论,先说五七古律绝的形式。
这些又大别为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
五七言古诗属于前者,五七言律绝属于后者。
所谓形式,包括字数和声调(即节奏),律诗再加上对偶一项。
五言古诗全篇五言句,七言古诗或全篇七言句,或在七言句当中夹着一些长短句。
如李白《庐山谣》开端道:我本楚狂人,狂歌笑也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又如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开端道: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这些都是五七言古诗。
五七古全篇没有一定的句数。
古体诗都得用韵,通常两句一韵,押在双句末字;有时也可以一句一韵,开端时便多如此。
上面引的第一例里“丘”“楼”“游”是韵,两句间见;第二例里“留”和“忧”是逐句韵,“忧”和“楼”是隔音韵。
古体诗的声调比较近乎语言之自然,七言更其如此,只以读来顺口听来顺耳为标准。
但顺口顺耳跟着训练的不同而有等差,并不是一致的。
近体诗的声调却有一定的规律;五七言绝句还可以用古体诗的声调,律诗老得跟着规律走。
规律的基础在字调的平仄,字调就是平上去入四声,上去入都是仄声。
五七言律诗基本的平仄式之一如次:五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律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即使不懂平仄的人也能看出律诗是两组重复、均齐的节奏所构成,每组里又自有对称、重复、变化的地方。
节奏本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律诗的平仄式也不外这个理。
即使不懂平仄的人只默诵或朗吟这两个平仄式,也会觉得顺口顺耳;但这种顺口顺耳是音乐性的,跟古体诗不同,正和语言跟音乐不同一样。
律诗既有平仄式,就只能有八句,五律是四十字,七律是五十六字──排律不限句数,但本书里没有。
绝句的平仄式照律诗减半──七绝照七律的前四句──,就是只有一组节奏。
这里所举的平仄式只是最基本的,其中有种种重复的变化。
懂得平仄的自然渐渐便会明白。
不懂平仄的,只要多读,熟读,多朗吟,也能欣赏那些声调变化的好处,恰像听戏多的人不懂板眼也能分别唱的好坏,不过不大精确就是了。
四声中国人人语言中有,但要辨别某字是某声,却得受过训练才成。
从前的训练是对对子跟读四声表,都在幼小的时候。
现在高中学生不能辨别四声也就是不懂平仄的,大概有十之八九。
他们若愿意懂,不妨试读四声表。
这只消从《康熙字典》卷首附载的《等韵切音指南》里选些容易读的四声如“巴把霸捌”“庚梗更格”之类,得闲就练习,也许不难一旦豁然贯通。
(中华书局出版的《学诗入门》里有一个四声表,似乎还容易读出,也可用。
)律诗还有一项规律,就是中四句得两两对偶,这层也在下文论。
初学人读诗,往往给典故难住。
他们一回两回不懂,便望而生畏,因畏而懒,这会断了他们到诗去的路。
所以需要注释。
但典故多半是历史的比喻和神仙的比喻;用典故跟用比喻往往是一个理,并无深奥可畏之处。
不过比喻多取材于眼前的事物,容易了解些罢了。
广义的比喻连典故在内,是诗的主要的生命素;诗的含蓄、诗的多义、诗的暗示力,主要的建筑在广义的比喻上。
那些取材于经验和常识的比喻──一般所谓比喻只指这些──,可以称为事物的比喻,跟历史的比喻、神仙的比喻是鼎足而三。
这些比喻(广义,后同)都有三个成分:一、喻依;二、喻体;三、意旨。
喻依是作比喻的材料,喻体是被比喻的材料,意旨是比喻的用意所在。
先从事物的比喻说起。
如“天边树若荠”(五古,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荠是喻依,天边树是喻体,登山望远树,只如荠菜一般,只见树的小和山的高,是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