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论文范文2篇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范文2篇]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范文2篇]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26f94da6bd97f192379e92d.png)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范文2篇]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论文中国是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因其地域特征、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构为主。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篇1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摘要】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设计者致力于寻求建筑与环境的共生,然而,如何将现代景观技术与本土化的建筑符号相结合,通过采取延续传统建筑符号景观艺术特征的手段,来传承民族化、地域性的文脉,如何做到景观设计中建筑外环境与建筑本身的文化传承和传统建筑符号的延续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景观设计;运用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璀璨的中国建筑史上,无数的优秀作品留给后人观赏品评,其中也留给后世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元素,供后人在景观设计中使用。
随着现代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能赋予景观长久生命力的元素多来自于民族的、传统的、地域的。
因此,在景观设计技巧性因素越来越成熟的今天,如何将古代建筑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保持建筑与文化的呼应、延续,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设计者从传统文化的集成以及现代设计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为此做着不懈努力。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特色我国的古代建筑中的东方文化特色,不仅使建筑物具有了优美的外观形象,而且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我国的国代建筑兼具观赏性及内涵性,在对古代建筑进行品评时,应尤其注意这一点。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构为主。
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住民就已学会构木为巢,春秋时期,这种结构方式被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史大学生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史大学生论文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史大学生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建筑史大学生论文篇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摘要: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
关键词:古建筑建筑艺术传统一、围院的平面空间众所周知,外国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
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
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
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过度空间,富有生活气息。
院周围建筑互不独立,相互联系。
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一座”建筑。
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
国,古为城的广称,即政治机构、军事实力及绝大部分的民众生息,都在一城之中。
城外是自然广川,可以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立的。
从东周起,一城一国或数城一国模式,一直到秦统一中国,仍以城池为“国”,数“国”合为大统一的国家。
国中有家,故称国家。
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样说家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大。
长城原为御敌戌疆而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好比“国”这个大空间的围墙。
无论是历朝都城,宫廷、园林和寺、庙、祠、观,还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这种围院空间布局为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2)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2)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篇4浅析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影壁【摘要】本文简述了影壁的渊源和功能,通过分析古代建筑中影壁的演化、分类以及影壁的基本装饰形式,体现出影壁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建筑艺术遗产。
【关键词】影壁;演化;分类;装饰影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建造在院落大门里面或外面具有屏障作用的墙体。
影壁的出现是和地理位置、气候有着密切关系。
在北方,冬季风大天冷,如果将影壁设置在大门内或外就会起到了阻隔寒冷北风的长驱直入。
在南方,则是起到引导风的疏通流动,以降低庭院内的气温。
但由于古代历史中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性,人们更多的给影壁附加上许多风水、风俗的色彩。
1、影壁的演化影壁几乎和屏风是同一时期出现在古代建筑中的,在陕西歧山发掘的西周建筑遗址中就出现了影壁的设置。
该影壁设立于大门的对面,与门基本同宽。
据考证,该影壁壁身以夯土筑成,四角可能有立柱四根,上部是或木或草的坡顶。
由此推断,影壁的使用不会晚于周中期或晚期。
早期,影壁被称之为“树”,大约是为了体现有树立屏档的意思,影壁的设置已出现了在大门之内和大门之外两种形式,也就是所谓的“内屏”和“外屏”之别。
古代建筑中的门屏观念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在汉代的相关文献记载中多称影壁为“罘�”。
此外,在《广雅》、《博雅》和《酉阳杂俎》等古文献中都认为罘�即为影壁。
由此可以推论,汉代影壁应有“萧墙”、“照墙和“罘�”三个名称,至少不能排除罘�被称为影壁的说法。
大约在唐代中后期,独立的空间屏障墙开始使用影壁这一称呼,这也与壁塑艺术有很大的关系。
南宋学者、画家邓椿在其所著的《画继》中记载道:“惠之(杨惠之、唐开元人)塑山水壁,郭熙见之,又出新意,遂今垢者不泥掌,止(只)用手枪于壁,或凹或凸,俱所不同。
于(余)者,以墨随其形迹,晕成峰林壑,加之楼阁人物之属,宛如天成,谓之影壁”。
以后,在室外的照壁、萧墙大多会饰以雕刻有人物、动物、花卉的砖石,而影壁一词也随即取代了原有的萧墙和照墙,更多地为人们所使用。
传统建筑论文六篇

传统建筑论文六篇传统建筑论文范文11.1历史背景分析。
建筑具有极强的社会属性,能够充分代表城市肌理和文脉片段。
建筑历史是通过传统材料的记录进行呈现的,其从某种程度而言留下了历史印记,具有肯定影响和心理示意。
人作为具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对传统材料自身具有的亲切属性和自然属性能够直接产生认同感。
1.2进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快速进展,建筑行业也迎来蓬勃进展的时期。
传统的建筑材料受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自身发生巨大变革,新的建筑理念和技术水平对传统建筑材料给予了全新的概念和意义,表现手法也由保守向夸张过渡。
传统观建筑材料自身具备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都能实现进一步拓展与丰富,美学质量得到有效保证,让人在视角效果上实现美。
目前,诸多建筑师熟悉到现代地域建筑融合地方情感的重要性,不仅能够显示出时代特征,还可以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连续。
现代建筑中融合传统建筑材料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文自然的本质,体现出人文关怀。
1.3讨论传统建筑材料的作用及内在本质。
所谓传统建筑材料是指传统土木建筑结构全部材料的总称。
传统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砖、瓦、沙石、石灰、石膏、菱苦土、水泥、混凝土、木材、竹材等等。
现代建筑师们采纳传统建筑材料的实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在传统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材料的运用下,体现建筑魅力,使传统建筑材料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
2新理念在传统观建筑材料中的体现在全球化的今日,世界各国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方面都相互交融,世界文化与传统文化更是无法避开的相互交织。
而处于这种世界进展趋势之下,我们应当正确看待传统建筑材料,在当地传统建筑材料的基础之上,将外来的和新的信息和资源进行借鉴。
目前,地域性的建筑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利用高科技水平和材料,还需要考虑如何与传统材料有效结合,在保持传统建筑自身属性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以顺应时展要求。
当前,随着高新技术工艺的水平的提高,为传统建筑材料的进展制造了更多的机会与平台。
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凝聚着中国人文思想的精髓。
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建筑文化,关键在于弃其糟粕、扬其精华,重在神似,而非形似。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范文一:探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传统文化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历史内涵论文摘要:建筑被誉为“石头的史书”、“凝固的历史”,是包罗万象的空间艺术。
透过那斑斑驳驳的一砖一石,人们能够从中解读出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是华夏文明的历史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传统文化中的礼制,宗族家庭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精神都影响着建筑的布局,建筑环境设计和装饰风格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意蕴。
建筑,是指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它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具备很独特的审美价值。
建筑的文化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从纵的方面看,建筑具有时代性的差异;从横的方面看,建筑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历史渊源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土木结构体系。
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
而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
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二是表现人民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
这两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本文中,笔者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的传统文化。
一、“礼制”与中国传统建筑君主专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政体形式。
“礼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很重要的。
所谓“礼”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等级制度。
传统建筑课题研究论文(五篇):传统建筑装修语言在室内设计的应用、建筑空间构成元素在建筑设计的运用…

传统建筑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传统建筑装修语言在室内设计的应用2、建筑空间构成元素在建筑设计的运用3、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4、互联网教育和传统建筑教育的碰撞5、传统建筑结构的新中式衣柜设计全文总字数:19853 字篇一:传统建筑装修语言在室内设计的应用传统建筑装修语言在室内设计的应用1引言我国台湾建筑学者汉宝德说:“如果要我选择一个学术专业,我会选建筑文化,我始终认为,建筑是文化的产物,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建筑。
”作为一个室内设计专业的工程师,汉宝德的话无疑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中国传统建筑种类繁盛,建筑装修语言更加繁复充实,那么就其形式而言,传统建筑装修,有哪些相关的组成部分呢?建筑装修的语言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这些语言形式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有哪些传承、应用于发展呢?他们的物化形式所反映的精神层面的情感又是什么呢?本文将逐一论述。
2传统装修的概念构成及语言含义中国建筑传统装修语言充实而繁复,词汇众多,但就装修组成部分而言可分为外檐装修与内檐装修两大序列。
外檐装修为建筑物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分隔物,既通常在建筑外立面可以看到的门窗、坐凳及护栏等部分。
内檐装修则是建筑内部的空间,如木质的隔断、隔扇、各种花罩及天花藻井等,以及与之配套的家具、陈设、古玩、字画等。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延伸与细化,装修的目的是满足使用要求,在使用过程中得到文化艺术的享受,满足精神层面的审美要求。
本文将结合室内设计工程实例论述传统建筑装修的语言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
3传承与创新隔扇门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是室内外分隔的重要语素,同时也是显示建筑物等级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多用在宫殿和庙宇。
故宫太和殿隔扇门的构造,先用方木做出隔扇的4个框,立框为边挺,横框为抹头,一扇隔扇门通常分为2段,上为格心下为裙板。
格心是透明部分,有单层或双层,单层称实屉,为采光防尘内侧糊纸,双层称加纱,内屉可以拆卸,纸或纱糊在内屉上,格心内外花饰相同,在故宫中常见的是三交六椀或双交四椀菱花芯。
有关中国传统建筑论文

有关中国传统建筑论文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深远而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人民用双手缔造的艺术辉煌,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装饰艺术是历史文明中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中国传统建筑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中国传统建筑论文范文一: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内容摘要:文章就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灵动美、虚实美、流动美、序列美展开论述,并通过中西方建筑美学之比较,意在说明我们应传承中国传统建筑之精髓。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美学一、建筑空间之美学概述建筑,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
这种空间环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的需要。
即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性产品,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产品,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或曰是精神对物质的超越。
为此,不仅要赋予它以使用要求,而且还应当赋予它以美的属性。
回顾建筑史册:希腊庙宇神堂的尺度、罗马万神庙内部的完整、哥特教堂中庭的运动感、文艺复兴时期室内的和谐以及巴洛克建筑的诡谲变幻,都说明了建筑空间之美。
从众多建筑名作中可以看到,诗意的空间一方面来自实体美的建构,这主要是与建造逻辑相符的建筑结构、材料、构造等建筑元素自身美的创造;另一方面则来自对富于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空间观念的创造,它源于人与自然的一些原始体验,在建筑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元素的妙用。
而空间观念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实体的构成。
二、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一)灵动空间之美中国传统的室内居住空间都具有功能上的灵动、可变美。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筑结构上的灵活性。
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上是以“柱”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支撑屋顶和楼层的木构架和室内分隔空间的墙体在结构上是分开的,这使得墙体不承担重量,而且为灵活分隔室内空间提供了可能性。
在古建筑中,分隔室内空间的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分割,即在柱子之间砌薄墙或镶板;另一类是半分隔,即在相邻空间之间设置隔扇、屏风、碧沙橱、帐幔、罩、博古架和其他陈设来分隔,造成空间若断若续、若分若合、若开若闭的层次和丰富的变化,使相邻空间之间相互沟通,又彼此隔离,成为一个互相渗透的有机体。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中国古代建筑经历千年发展,在尊重民族性、地区性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改良、进步,形成富有内涵的建筑文化体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论文范文一:探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建筑儒家礼教天人合一论文摘要: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他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文化类型,建筑与文化关系密切,建筑在不同时期反映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儒家礼教、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民俗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
建筑与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体系1。
一、儒家礼教等级制与中国古建筑儒家建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到传统建筑的布局、造型和色彩等方面。
中国古典建筑多以中轴线布局,主建筑为中,次要建筑在两侧,左右对称,以众多的单体建筑有序的组成一组建筑群体。
这些单体是以中心建筑为核心,布局有严格的方向性,等级分明,层次清晰。
其组成的方式是严格按照儒家“尊卑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思想。
纵向以北为上,东西为下,横向结构以左为上,以右为下,居住方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也都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的限定。
如中国传统屋顶就分九级,其中以重檐庑殿顶级别最高,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十字脊顶、盝顶、盔顶。
硬山顶等级最低,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
中国古代建筑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来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
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2。
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建筑老子提出“天人合一”观点,认为人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主张顺应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建筑论文范文2篇传统建筑论文范文一:中国传统建筑继承与发展思考建筑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是凝固的文化。
建筑除了给人类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定居场所以外,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建筑所承载的文化与艺术精神早已发展到了可以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程度。
但是如今在物质需求飞速发展的中国,许多国人早已忘记先人留下的文化精神,大批大批的历史文化建筑遗迹被拆毁,建起来的是一栋栋毫无中国特色的西式建筑。
但也有不少人开始觉醒,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应该何去何从?北京如今已成为中国古建筑文化名城中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美丽的古代都城中的其中一座。
然而古都北京如今的发展状况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在皇家建筑的修复与保护方面,北京确实已经做得十分出色,无论是皇宫的开发修复,还是皇家园林的保护,都做的相对较为完善。
但是在民居建筑的发展与保留中,却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
北京最具特色的民居非“四合院”莫属。
北京的四合院具有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
但是眼下看四合院的更新发展状况来看,实在是不容乐观。
许许多多有着上百年甚至更久历史的四合院说拆就拆,然而文物鉴定局却以是不是“文物”来决定这些有着极深的历史文化意义甚至更多意义的建筑的去留。
许多的四合院被拆毁也只因文物局的“是不是文物不好说”一句话而面临被拆的命运。
可以说文物局这样含糊其辞的说法实在没有对中国文化历史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工作。
如今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也还存留很多,但是保存完整并且极具文化价值的却已经为数不多。
现在北京所有的四合院,不管大的小的,除去一些特殊人士居住的院落以外,几乎所有的院子里都盖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屋,没有一处是有“院子”的,可以说四合院的院落已经不复存在。
其次,拆除文物建筑,更多的是开发商的利益取舍,开发商只顾眼前利益,假借民生工程,炒作房地产项目,也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了。
“四合院”问题不仅仅是只有存在于北京,它映射了中国许多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古建筑民居的留还是拆成为当今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如今中国大部分建筑可以说已经走进了“标新立异”的死胡同。
眼下的中国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城市发展千篇一律,每一座城市缺乏自己应该有的个性与内涵。
梁思成曾经在著作中声明过“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征,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心痛的。
”北京虽然在经济文化上的发展成就毋庸置疑,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也许这些小小的不起眼的变化会左右着未来北京发展的方向。
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梁思成与陈占祥就已经提出过“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
对首都做了科学的规划,整体保留北京古城,在旧城西重建新北京,今天看来这才是高瞻远瞩的大手笔。
而如今的北京要将古典与现代完美的结合起来,具体得讲既要保持北京的故都风貌,又要加快城市现代化的步伐,这种结合确实是一个复杂、艰难的工作。
但是如今许多建筑师把中国建筑的发展仅局限于“现代化”一词。
他们一味的追随西方建筑的脚步,将西式建筑硬生生的搬到了中国。
但是他们却没意识到中国用短短的几十年实现了西方国家花了一个多世纪才实现的现代化,急功近利的发展使得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上已经丢失了太多自身的文化。
可以说中国的建筑来不及思考就已经跨入了下一个世纪,以至于许多方面中国已经被西化的十分厉害。
我国也有许多一线建筑师极力推崇许多国外建筑师所喊的生态、仿生、绿色等口号,却越来越没了自己的主见,失去了一个民族的血性和人类本身所具备的感性。
改革开放使得西方建筑文化和思想不断涌入中国,新一代建筑师认识上的浅薄使得西方建筑文化填补了我们发展的空间,由此引发出的建筑文化问题不是偶然的。
有一位著名的外国的建筑师曾这样说,“我在中国的看到的建筑基本只有两种:要么是模仿、要么是彻底的破坏。
”那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精髓到底是什么?中国传统建筑讲究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注重建筑与环境的交融,讲究的是中庸之道。
这在中国园林景观中可以说表现地淋漓尽致。
无论是江南的苏州园林,还是皇家园林,比如颐和园、圆明园,都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共鸣。
它没有单纯的追求某方面的极致,过而不及,点到即止才是恰到好处。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的建筑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钢筋混凝土取代了青砖木材广泛应用在建筑领域,但是却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建筑因此没落。
中山清华坊很好的融入了中国院落式建筑的风格样式,让人的生活空间与自然更加贴近。
观唐别墅在回归中式院落的生活意念和精神境界同时,又吸纳了西式别墅的现代生活流线,以符合现代人生活习惯的室内居住空间实现舒适的居住生活。
这些无不例外在中国传统建筑理念中融入了新的元素,重新阐释了传统建筑的定义,赋予了中国传统建筑新的内涵。
中国建筑的发展只有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心系民族文化精神,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这样的建筑才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传统建筑论文范文二:文明街更新中传统建筑元素传承思考摘要:从传统建筑元素方面对昆明市文明街历史街区进行了研究,主要对街区结构与肌理、院落形制、建筑平面布局、街檐空间、建筑细部等传统元素进行了阐述,指出文明历史街区的更新应注重传统建筑元素的传承。
关键词:历史街区更新,传统建筑元素,传承1昆明市传统建筑发展概况昆明,云南省省会,是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受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昆明的建筑形式及发展表现出较强的独特性与典型性。
2文明街文明街是昆明市现存仅有的、可以集中反映昆明的历史和文化的传统居住商业街区,同时也是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部分。
文明街历史街区指昆明市盘龙区华山南路以南,正义路以西,景星街以北,五一路以东大约占地21hm2的地域,占旧城面积的3%。
3文明街区传统建筑元素3.1结构与肌理roger•trancik在其1986年出版的《searchingforthelostspace》一书中,提出了图底关系理论,而图底分析则是进行空间分析的基础。
传统的历史街区中院落和街巷是互相存在的,这样的关系丰富了城市肌理,同时这样的街巷肌理也成为城市的特色的标识。
文明街片区现存大都是清末及民国时期重建的建筑,属于商业居住混合功能的街巷。
同时在这个片区里的建筑比较密集,可活动的场地很少,形态却较规整,尺度变化不大,呈现出典型的“一颗印”院落形态。
其建筑多朝向街道,这样一来,建筑和街巷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建筑空间也更富有节奏感,使得街巷不再单纯成为交通空间,更是人们相互交流的空间。
3.2建筑的平面布局通过对文明街片区建筑图底关系的呈现,我们可以发现:文明街片区的建筑院落属昆明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合院式建筑(“一颗印”“三坊一照壁”)。
院落空间通过天井组织,但是却没有像“一颗印”一样明确的轴线,这是因为文明街片区的建筑要结合沿街巷的商铺进行设计,在进行空间分割的时候,为了保证每个空间都有较好的视线可达性,空间的设计比较自由,轴线不明确,房间的布置使得院落的重心感变得薄弱。
3.3建筑院落的形式文明街历史街区中的院落形式可分为两种(见图1),其一是店宅式,另外一种是合院式。
其中店宅式的院落形式又可以分为前店后宅式和下店上宅式。
前店后宅式的院落一般都在临街的一面设计为商铺,吸引顾客的同时也可隔绝街巷的噪声;背对街的一面为住宅的部分。
受用地的影响,下店上宅式的院落只能在垂直方向上进行功能的设计,其沿街的院落一般为单开间,这样多户连成一条街,创造出独有的街巷建筑界面。
3.4街檐空间一般来说,街檐空间的作用有:1)遮风避雨;2)摊位和进行买卖的空间;3)屋内和屋外的过渡空间,可用于交流。
而屋檐出挑的形式也有像单挑、双挑、三挑等多种样式,这样大大丰富了街檐空间的层次。
文明街历史街区中的屋顶都为坡屋顶,有悬山和硬山两种形式,屋檐出挑多是1.5m~2m,通常沿着街面的这面建筑都会设计二层的挑廊或挑檐,能为街区营造一个“灰空间”。
更新后的文明街历史街区的街檐空间感较差(见图2),首先因为街道尺度过于宽,檐道沿街长度又过窄,再者出檐的延伸不够,挑檐仅有1.5m,这样的出挑只是形式上的视觉效果,实际中,人们在挑檐下行走的并不多,街檐空间的作用就被削弱了。
同样由于街檐空间尺寸的限制和街区的商业化,文明街历史街区就完全成为了一个商业街区,街檐下的空间缺乏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景,同时也失去了传统街区的时代气息。
挑檐也只起到装饰立面的效果。
因此,在进行历史街区更新中,应该让街檐空间符合街道宽度比列,并且有一定的连贯性,这样才能让街檐空间恢复其原有的作用,吸引人们在其空间中进行生活,使得文明街历史街区的街檐在视觉效果和实用性上都有一定的提升。
3.5建筑细部1)建筑材料。
文明街历史街区房屋建筑大多为毛石脚,土坯或夯土墙,木构架,瓦顶。
但是在更新中大都使用现代的材料来代替这些传统的材料,同样可以达到传统民居的视觉效果。
用钢筋混凝土做的楼地面和梁柱等;使用青色面砖和涂料来装饰墙体的外层;屋面采用钢筋混凝土作为承重结构,覆盖青瓦。
虽然文明街历史街区在更新中整体采用了现代的建筑材料,和传统民居有着一定的偏差,但是整体上还是达到和营造出了传统民居的韵味。
2)建筑立面。
文明街历史街区的建筑多为两层,下层空间立面构成元素基本相同,为了和街区内的建筑风貌协调,同时和正义路的环境更加协调,在沿正义路这侧的建筑改造中,采用了很多传统建筑元素(见图3),表现在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和建筑色彩上。
建筑形式上如青瓦的坡屋顶、硬山形式的马头墙、柱础、檐口形式。
在建筑材料上,除了有法式明黄色的墙面和大量的青砖墙面外,还有部分使用了木制的墙面;壁柱的材料有黄色花岗岩和传统青砖;门窗则是用灰色的钢材料来达到传统建筑的效果。
在建筑色彩方面,由于文明街历史街区经历了长时间的洗礼,街区的色彩整体呈现出一份凝重和沧桑的感觉,青砖、青瓦、暗红色和灰色等是街区的主要建筑色彩,反映出昆明人朴素的民俗民风和审美。
4结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关注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起历史街区的传统建筑元素,它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生命力,对传统建筑元素的传承和建筑文化的重构势在必行。
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也是对传统建筑艺术和建造工艺的精髓的传承。
参考文献:[1]蒋雪峰,杨大禹.“边缘建筑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建筑保护策略探析———以昆明正义坊商业街改造为例[j].南方建筑,2011(2):26-31.[2]唐黎洲,高蕾,金浩萍.昆明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实践[j].有色金属设计,2010,37(1):42-49.[3]李芳.建筑设计中传统建筑元素应用的探索与趋势[j].山西建筑,2013,39(11):3-5.[4]伊人菲.文殊坊历史街区保护中建筑要素的类型学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8):110-112.[5]聂真,曹珂.历史街区构成要素的类型学思考[j].山西建筑,2008,34(29):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