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绿道网掠影
全民健身时期珠三角绿道体育发展模式探究

全民健身时期珠三角绿道体育发展模式探究
钟喜婷;张兵
【期刊名称】《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年(卷),期】2012(020)007
【摘要】随着2010年珠三角绿道网建设的提出,以及2011《全民健身计划》条例的颁布,国家对民众的关心已经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需要,更是上升至百姓精神方面的追求。
目前全国各地健身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茶,在这样的环境下探讨珠三角绿道体育发展模式既是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也是构建“幸福广东”的具体实践。
【总页数】2页(P74-74,99)
【作者】钟喜婷;张兵
【作者单位】广东五邑大学体育部,广东江门529020;广东五邑大学体育部,广东江门5290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12.7
【相关文献】
1.珠三角绿道体育休闲业层次化发展应然与战略 [J], 王伟强;谢冬兴
2.全民健身背景下贵州省绿道体育开展的对策研究 [J], 张慈军
3.组织生态学下珠三角绿道体育休闲业非均衡性协同发展研究 [J], 王伟强;谢冬兴
4.全民健身背景下滹沱河绿道体育实践探索 [J], 白洁
5.珠三角绿道体育休闲产品的发展研究 [J], 王伟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珠三角绿道网建设: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构建

为此 , 本着构筑珠 三角地 区整体生态保 护格局 、 推动 生 态环境保护从 “ 软约束 ” 硬约束 ” 向“ 转变 的理念 , 为实 施《 珠三角洲地 区改革 发展纲要》 根据省 委 、 , 省政府 的工
作 部署 ,广东省建设 厅负责牵头开展 珠三角区域绿地划
定及管理办法制定工作 。在 区域绿地规划研究过程 中 , 他
们 发 现 , 成 区 域 绿 地 的两 大 要 素— — “ 态 斑 块 ” “ 构 生 和 生
人 的全 面发展 ,坚 持在开发利用 自然 中实现人 与 自然的
和 谐 共 处 , 现 经 济社 会 的 可持 续 发 展 。这 样 的 发 展 观 符 实 合 社 会 发 展 的 客 观 规律 ① 。这 是 总 书记 最 早 提 出科 学 科 学 发展 观 的一 次 讲 话 。时 间 已过 去 8年 , 国 各 地 各 行 各 业 全 在落 实和贯 彻科学发 展观这一 重大治 国战略 思想时 , 已
系— — “ 三 角 绿 道 网 ” 珠 ,以 解 决 珠 三 角 结 构 性 生 态 廊 道
市建设 用地 占市域总面积 已达 4 %,超 出建设 用地 占市 0
域 总面积 3 %的安全底线 ; 0 广州 与佛 山之 间、 圳与东莞 深 之间 已无大面积绿带进行有效 的生态 隔离。按 照现有 的 规划 和城 市扩张速度 , 22 至 0 0年各市合 计城 乡建设用地
改 革开放 3 0年 来 , 三 角 在 工 业 化 、 镇 化 迅 速 推 珠 城 进 、 口急 剧 增 长 、 业 急 剧 发 展 和集 中 的 同 时 , 带 来 人 产 也 生态 环境 恶 化 等 一 系 列 严 重 问题 ,对 珠 三角 经 济 社 会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构 成 较 为 严 重 的威 胁 。2 0 0 5年 , 圳 、 莞 两 深 东
珠海珠三角区域绿道珠海段建设规划

珠三角区域绿道珠海段建设规划珠海市住房与城 城乡规划建设局 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 0.06珠三角区域绿道珠海段建设规划珠海市住房与城 城乡规划建设局 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号绿道珠海线位1号绿道绿道珠海段: 全长54.38公里,线路经过观澳平 台—情侣路--度假村--九州港--海 滨泳场—海滨公园—野狸岛—海天 公园—银坑--中山大学--石坑山填 海区—唐家古镇--科创海岸--北理 工排洪渠—轻轨金唐站--北师大校 园--会同村--金唐西路—金凤路西 园 会同村 金唐西路 金凤路西 侧—京珠高速东侧辅道--中珠渠— 下栅检查站3总体定位滨海花园都市风光的都市型绿道结合中心城区及唐家城区沿线的自然和人文要 素,充分利用凤凰山、板障山、珠江口、野狸 岛、淇澳岛、会同村、唐家镇等资源,沿城市 干道设置独立慢行道,将 1号绿道建设成为体 现海滨花园城市风光的绿道示范段。
绿道类型 以都市型为主。
4分段定位一号绿道珠海段根据实际情 况分为三种形式的绿道,分别是 况分为三种形式的绿道 分别是 都市型、生态型和校园型。
其中 都市型全长47.55公里,生态型 都市型全长47 55公里 生态型 5.02公里,校园型1.81公里。
生态型 都市型 校园型控制宽度≥ 200米 控制宽度≥ 20米 借用校园道路 5一号线总述发展节点-项链串珍珠绿道沿线共串联33个发展节点:城市 公园14,森林、湿地公园3,大学园3, 口岸交通枢纽5,游乐设施4,古镇古 村4。
尽显“海上云天,天下珠海” 的城市特色,打造都市绿色健身、休 闲娱乐、旅游观光的复合功能走廊。
6南段绿道总述一号绿道南段主要依托于情侣路,沿线除山、 海、城等景观外 还串联起17处城市功能区 尽 、城等景观外,还串联起17处城市功能区,尽 显“海上云天,天下珠海”的城市特色,打造都 市休 休闲、观光、旅游的复合走廊。
休闲 观光 旅游的复合走廊功能分类 功 功能区 将军山公园、石花山公园、海滨公园、海滨 泳场、野狸岛公园、海天公园、银坑山地公 园、石坑山公园 园 石坑山公园 凤凰山、板障山 中山大学 拱北口岸、九州港、香洲港 度假村城市公园 城山体绿地 山 高教科研 高 交通门户 交 游乐设施 游7功能分类 城市公园 湿地公园 高教科研 交通门户 游乐设施 历史名镇名村功能区 公园、中珠渠滨水公园 淇澳桥头公园、留诗山公园、大金鼎山公 淇澳红树林湿地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轻轨金唐站、下栅检查站 轻轨金唐站 栅检查站 珍珠乐园 唐家古镇 唐家共乐园 会同古村 栖霞 唐家古镇、唐家共乐园、会同古村、栖霞 霞仙馆北段绿道总述一号绿道北段深 入唐家城区,重点 入唐家城区 重点 挖掘唐家的历史、 人文、科技和生态 人文 科技和生态 的内涵,沿线串联 起多处久负盛名的 景观、景点。
珠江三角洲绿道总体规划纲要-2

2.政策要素。
上层次规划及相关规划等政策要素也是影响绿道选线的重要因素。
在参考、借鉴已有规划成果的基础上,明确限制性因素,实现绿道网布局与城乡空间布局、区域生态格局、区域交通网络等方面的协调。
(1)《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预测2020年区域常住人口达到6500万,并确定了“一脊三带五轴”的城镇空间格局和“区域性中心、地区性中心和地方性中心”的三级城镇中心体系(图4-5)。
同时,规划基于珠三角生态环境自然格局和城乡发展状况,以山脉、水系为骨干,构建了“一环、一带、三核、网状廊道”的区域绿地框架和区域生态结构(图4-6)。
作为改善珠三角居民生活环境、为珠三角居民提供充分的休闲游憩空间的珠三角区域绿道,其选线应结合城镇发展轴带,串联主要城镇,尽量覆盖更多城乡人口,方便居民使用。
同时,在珠三角区域生态结构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组合、串联多元自然生态资源和绿色开敞空间,促进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
图4-5 珠三角区域空间结构图4-6 珠三角区域生态结构(2)《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提出:构建区域生态格局,建设4个陆域生态控制区,包括珠江三角洲环形屏障区,保存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并提出建立环城绿带,控制城镇的无序蔓延。
绿道网建设有助于区域生态格局的构建和完善(图4-7)。
图4-7 珠三角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图(3)《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
《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2020)》从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角度,确定了严格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控制区、生态功能保育区、引导性资源开发利用区、城市建设开发区、城市群城间绿岛生态缓冲区等主要功能区(图4-8)。
珠三角绿道网作为兼顾生态保护与居民休闲使用的开敞空间,应侧重在生态功能保育区、引导性资源开发利用区、城镇建设开发区、城间绿岛生态缓冲区内进行选线,避免对重点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极敏感区等严格保护区及重要生态功能控制区产生干扰。
全面解读深圳绿道建设

全面解读深圳绿道建设何谓绿道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区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休憩线路。
绿道网建设是充分利用沿线的自然生态及人文资源,通过游径建设、景观提升以及服务配套设施的完善,并加强与公共交通网的结合,突出以人为本,体验“慢生活”、“绿色交通”等健康环保的休闲方式,为市民提供一个安全、便捷、舒适、优美、生态的休闲环境。
绿道网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科学发展大局作出的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部署,也是建设宜居城乡、提高城市化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
省委省政府已经下定决心,要将珠三角绿道网打造成为广东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宜居城乡、惠及广大百姓的标志性工程。
绿道网建设须具备可达性和可通性,珠三角绿道建设要形成1690公里的绿道网络,将生态休闲的绿道与城市市政干道联通,让市民能够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便捷、舒适、长距离的绿道中休闲、健身,引领市民走向低碳、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
深圳绿道网建设开工,建成后可在绿阴花海中骑车步行逛全市年内计划基本建成200多公里绿道建成后的绿道效果示意图。
经过深圳市的区域绿道有两条包括2号绿道和5号绿道主线总长度约285公里支线长18公里直接服务人口约545万人。
根据地形地貌不同绿道有多种绿化方案。
深圳绿道服务545万人今年1月,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珠三角地区广州、深圳、珠海等9个城市开始积极推进区域绿道网规划工作。
省委十六次全会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珠三角绿道建设。
根据省有关部署,珠三角区域绿道网由六条区域绿道主线、四条连接线、十五条支线构成,总长1690公里,可直接服务人口约2565万人。
其中,深圳段包括2号区域绿道、5号区域绿道及一条支线,主线总长度约285公里,支线长18公里,直接服务人口约545万人。
按照省政府要求,今年是全面启动珠三角绿道建设的第一年,要实现绿道网建设“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的目标。
广州绿道、广东绿道

广州绿道、广东绿道我们车友有福啦!快看看自己附近有何绿道规划,有空就与大自然交流交流!熊人自认是懒熊一只,没魄力,跟哪些动不动就骑车到西.藏、青海、北京的牛人、猛人没的比。
心里就只能意淫:自己骑着公爵700(不是驾着五彩云霞),从珠穆朗玛峰飞驰下来,酷毙了!现实版的熊人是看看周边有什么好的地方,有空就去撒撒野而已!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及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要求,省ZF决定在珠三角区域绿地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珠三角区域绿道网络建设。
从2010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建成总长约1678公里的6条区域绿道。
各市将规划建设城市绿道与社区绿道,与6条区域绿道相连通,形成贯通珠三角城乡的绿道网络系统。
其中,涉及广州市域范围的绿道共有四条,长约340公里,而实际上,广州计划在今年亚运前完成的绿道总长大约480公里。
广州绿道网按照广东省的总体规划部署,在广州市规划局的绿道建设规划基础上完成。
重点依托青山绿地、河涌整治等工程建成的路网、水网和绿化带展开,串联沿线的人文、地理、生态景观。
广州绿道网建设在时间安排上分期推进,2010年计划完成6条绿道主干线,全长约480公里,形成基本绿道骨架网,2011年至2012年继续完善优化。
6条绿道主干线分别为流溪河绿道、芙蓉嶂绿道、增江绿道、天麓湖绿道、莲花山绿道、滨江绿道。
6条绿道主干线纵横广州12区(市),其中流溪河绿道主线从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沿流溪河沿线经从化市、花都区、白云区、石井河、增埗河进入广州市区,支线从广从路、白云山、麓湖路进入广州市区,横跨长度最长。
据悉,广州绿道网工程任务将以完善、提升原有林带和绿带为主,在有条件的地方加入步行道、自行车道、景观节点等休闲、旅游设施。
广州绿道三大类型郊野型绿道:指依托城市建成区、生态旅游景点周边的大块绿地、水体、连接道路和田野乡村所构建的生态走廊,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100m。
中山绿道建设的特点和亮点

中山绿道建设的特点和亮点省委提出建设珠三角绿道网,是一项集民生、环境、生态和经济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兼具生态保育、游憩健身、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发展休闲经济等多种功能。
根据省绿道网规划,经过中山境内的区域绿道(省立)分别是珠三角绿道网1号线和4号线,总长为182.7公里。
其中,珠三角绿道1号线以沙田水乡、红树林湿地为生态背景,自北向南贯穿中山东部,4号线以五桂山生态保护区为生态背景,自西北向西南经过中山中部。
我市境内的区域绿道串联了鸡鸦水道沿岸特色景点、中心城区公园、古香林景区、秀丽湖景区、职教园区、五桂山山景、小琅环自行车公园、磨刀岛、温泉度假村、红树林、岭南水乡等我市主要风景旅游点,荟萃了中山最有特色的历史、人文和绿色资源。
一是区域绿道着重体现中山地方特色,围绕“村(翠亨)”、“城(主城区)”、“山(五桂山)”、“水(民众水乡)”四个旅游精品系列,对各类旅游资源和分散的旅游区(点)进行有机整合,做“活”翠亨的中山文化,做“丰”中山城区的休闲内容,做“秀”五桂山的风景旅游,做“特”民众水乡的水上项目。
二是区域绿道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区域绿道1号线以沙田水乡、红树林湿地为生态背景,区域绿道4号线以五桂山生态保护区为生态背景。
通过区域绿道的建设,有利于保护中山市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公益林体系、红树林和沿海防护林体系等工程的建设。
三是把区域绿道建设与创建宜居城乡相结合。
把城区的绿道规划为绿道建设的示范段,做出中山园林绿化的特点,并与中山现有的城区公园、街头绿景相结合,丰富城区绿化的层次。
在镇区,则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风景特征、独具风韵的岭南农村特色,打造村镇休闲绿道特色,使绿道成为联结城市和村镇的绿色走廊,城里人可以沿绿道去欣赏田园风光、水乡特色、山林野趣和滨海风光,村镇人也可以沿绿道到城区来体验城市绿化造就的园林现代都市。
四是区域绿道注重体现中山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
绿道规划时注重体现“人文中山”,区域绿道的规划,将其沿线的孙中山故居、孙文纪念公园、博爱医院、紫马岭公园等人文历史景观串联在一起,使游人一进入中山就感受到中山精神的存在,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珠三角地区城镇绿道森林景观特征

珠三角地区城镇绿道森林景观特征唐洪辉;赵庆;严俊;杨清【摘要】绿道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研究珠三角地区的都市绿道类型、郊野绿道类型、生态绿道类型等3种类型绿道,设立了302个样方,对乔木、灌木和地被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对其空间结构、郁闭度和盖度以及配植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以下结论:①3种类型绿道采用乔+灌+草的复层结构形式显著高于其他结构,其所占比例都市型(79.8%)>郊野型(60.7%)>生态型(45.7%).②都市型绿道的乔木郁闭度显著高于生态型绿道,相对郁闭程度都市型(0.066)>郊野型(0.040)>生态型(0.026).3种类型绿道的乔木、灌木和地被的总体覆盖程度没有显著差异,相对盖度生态型(0.068)>都市型(0.067)>郊野型(0.060).③绿道乔木的配置模式,列植模式出现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模式,占65.6%;绿道灌木的配置模式,列植、丛植的模式在绿道中出现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模式,列植占52.0%,丛植占31.5%;绿道地被植物的配置模式,单一式的地被植物配置模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所占比例为64.6%.【期刊名称】《浙江农林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3)005【总页数】6页(P784-789)【关键词】园林学;绿道;植物空间结构;郁闭度;盖度;配植模式【作者】唐洪辉;赵庆;严俊;杨清【作者单位】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520;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520;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520;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广州5105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31.2绿道最早出现于1867年[1],是一种敞开式的线性绿廊系统,通常由绿廊、休闲游憩连接载体及其附属设施组成[2]。
早期绿道的主要功能仅仅是连接分散于城市的公园,后经1个多世纪的不断探索,其规划理论及建设工艺日益成熟,成为世界各地解决生态环境、生物定居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