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概论

地球概论
地球概论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复习题期末复习资

地球物理勘探习题 1、什么是重力勘探方法? 重力勘是指以岩石、矿石密度差异为基础,由于密度差异会导致地球的正常重力场发生局部变化(即重力异常),通过观测研究重力异常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勘探法。 2、什么是重力场和重力位? 重力场:地球周围具有重力作用的空间成为重力场。 重力位:重力场中的重力位W等于单位质量的质点由无穷远移至该点所做的功。 3、重力场强度与重力加速度间有什么关系? 重力场强度,无论在数值上,还是量纲上都等于重力加速度,而且两者的方向也一致。在重力勘探中,凡是提到重力都是指重力加速度。空间内某点的重力场强度等于该点的重力加速度。 4、重力勘探(SI)中,重力的单位是什么?重力单位在SI制和CGS制间如何换算?①在SI制中为m·s-2,它的百分之一为国际通用单位简写.;②SI和CGS 的换算:.=10-1mGal 5、什么是地球的正常重力场?正常重力场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①地球的正常重力场:假设地球是一个旋转椭球体(参考平面),表面光泽,内部密度是均匀的,或是呈同心层状分布,每层的密度是均匀的,并且椭球面的形状与大地水准面的偏差很小,此时地球所产生的重力场即正常重力场。②正常重力值只与纬度有关,在赤道处最小,两极处最大,相差约.;正常重力值随纬度变化的变化率,在纬度45°处最大,而在赤道处和两极处为零;正常重力值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其变化率为./w。· 6、解释重力异常的实质。 重力异常是由于地球表面地形的起伏、地球内部质量的不均匀和内部变动和重力日变引起的重力和正常值产生偏差的现象。

7、在工作中如何确定重力测量的精度和比例尺?布置测网的原则是什么? ①比例尺反映了重力测量工作的详细程度,取决于相邻测线间的距离。测量精度是根据地质任务和工作比例尺来确定;以能反映探测对象引起的最小异常为准则,一般以最小探测对象引起的最大异常的到为宜。 ②布置测网的原则:测网一般是由相互平行的等间距的测线和测线上分布的等间距的测点所组成。对于走向不明或近于等轴状的勘察对象,宜采用方形网,即点线间距相等。对于在地表投影有明显走向的勘探对象,应用矩形网,测线方向与其走向垂直。 8、野外重力观察资料整理包括几部分工作? 消除自然引起的干扰要进行:地形校正、中间层校正、高度校正;消除地球正常重力场影响要进行:正常场校正。 9、为什么地形校正横为正值? 由于测点所在水准面以上的正地形部分,多于物质产生的引力垂直分量都是向上的,引起仪器读数偏小。负地形部分相对该水准面缺少一部分物质,空缺物质产生的引力可以认为是负值,其垂直分量也是向上的,使仪器读数减小。因此地形影响恒为正值,故其校正值恒为正。 10、什么是布格重力异常?自由空间异常?均衡异常? ①布格重力异常:是对测值进行地形校正,布格校正(高度校正与中间层校正)和正常场校正后获得的。 ②均衡重力异常:是对布格重力异常再作均衡校正,即得均衡校正。表示了一种完全均衡状态下其异常所代表的意义。 ③自由空间异常:对观测值仅作正常场校正和高度校正,反映的是实际地球的形状和质量分布与参考椭球体的偏差。 11、重力观测结果如何用剖面图和平面图来表示?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复习重点

第二章重力勘探重点 第一节重力勘探方法的理论基础 1、重力场、重力场强度与重力加速度关系 2、重力的单位 SI制和CGS制换算 3、地球的正常重力场正常重力场随纬度和高度变化规律 4、重力异常的实质 5、产生重力异常的条件 第二~五节岩矿石密度、重力仪、野外工作与资料整理 1、岩矿石的密度特征、影响岩矿石密度的因素 2、重力仪的平衡方程、角灵敏度 3、影响重力仪精度的因素与消除措施 4、确定重力测量精度和比例尺、布置测网的原则 5、野外重力观测资料整理 6、布格重力异常 第六~七节正反演 1、重力勘探正演、反演与反问题的多解性 2、球体重力异常的平面特征与剖面特征 3、水平圆柱体重力异常的平面特征与剖面特征,并与球体重力异常作比较 4、台阶重力异常的平面特征和剖面特征 5、计算几何参数与物性参数的特征点法 6、密度界面反演方法 第八节转换处理,应用 1、区域异常和局部异常,说明它们的相对性 2、划分区域与局部重力场的方法与原理 3、重力异常的解析延拓,向上与向下延拓的作用 4、重力高次导数法,重力高次导数作用 第三章磁法勘探重点 1.地磁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图示之。 2.地磁场的构成。 3.解释名词:正常地磁场,磁异常。 4.世界地磁图分析:(1)垂直强度(2)水平强度(3)等倾线(4)等偏线等的特征。 5.解释名词:偶极子磁场、非偶极子磁场 6.解释名词:地磁场的“西向漂移” 7.太阳静日变化特征,它对磁法勘探作用 8.解释名词:磁暴和地磁脉动 9.总磁场强度异常ΔT,ΔT的物理意义及ΔT与Za、Xa、Ya三个分量的关系。 10.解释名词:感应磁化强度、剩余磁化强度、总磁化强度,它们之间的关系。 11.岩矿石磁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2.解释名词:热剩磁,它在磁法勘探中有什么意义 13.质子磁力仪的工作原理。

地球物理学概论试卷A

《地球物理概论》试卷A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 姓名:学号:专业层次:学习中心: 试卷说明: 1.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请掌握好答题时间; 2.答题之前,请将试卷上的姓名、学号、专业层次、学习中心填写清楚; 3.本试卷所有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4.答题完毕,请将试卷和答题卷展开、正面向上交回,不得带出考场; 5.考试中心提示:请遵守考场纪律,参与公平竞争! 第一部分客观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地球内部的古登堡面是()分界面。 A.地幔与地核B.地壳与地幔C.上地幔与下地幔D.内核与外核 2、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最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勘探。 A.地震 B.重力 C.电法 D.磁法。 3、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遇到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一部分能量返回 原地层形成()。 A.透射波; B.反射波; C.滑行波。 4、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大的岩石是()。 A.花岗岩 B.变质岩 C.粘土 D.页岩 5、重力勘探是基于岩矿石的()差异,通过观测重力场随空间、时间的变化规律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及寻找矿产能源的。 A.弹性B.磁性C.电性D.密度 6、地壳的下界面称为()。 A.硅铝层 B.硅镁层 C.莫霍面. 7、波在()里传播的距离,叫波长。 A.一定时间 B.一个周期 C.一种介质. 8、纵波的特点是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 A.垂直 B.不垂直 C.一致 D.不一致.

9、物理地震学认为,地震波是()。 A.一条条射线 B.沿射线路径在介质中传播 C.一种波动 D.面波 10、岩石埋深越大,其()。 A.密度越大 B.密度越小 C.孔隙度增大 D.孔隙度不变 11、岩石的孔隙度越大,一般有 A.地震波传播速度越大 B.岩石密度越大 C.岩石密度越小 D.有效孔隙度一定大 12、静自然电位的符号是()。 A.SSP B. Usp C. SP D. Ed 13、电法勘探是基于岩矿石的()差异,通过观测重力场随空间、时间的变化规律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及寻找矿产能源的。 A.弹性B.磁性C.电性D.密度 14、以下几种只有()才是内力地质作用。 A.剥蚀作用; B.沉积作用; C.岩浆活动; D.成岩作用。 15、促使地壳的物质成分,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统称为( )。 A.地质作用 B.构造作用 C.沉积作用。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地球物理是通过观测和研究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来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方法。 () 2、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仅与岩石的密度有关。() 3、其它条件相同时,变质岩和火成岩的地震波速度小于沉积岩的地震波速度。() 4、孔隙度越大,地震波的速度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5、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遇到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便会产生波的反射。() 6、背斜是褶皱构造中,岩层向上弯起的部分。() 7、沉积岩是由地下深处高温高压岩浆上升到地壳中或喷出地表,冷疑结晶而形成的岩石。() 8、岩石圈中(除热液对流外),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主要形式。() 9、外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 10、在两极附近,地磁场不存在水平分量,因而该处的磁体也不产生水平磁异常。在赤道附近,不存在垂直分量,因而该处不产生垂直磁异常。()

地球概论第三版-金祖孟编著-全部习题答案..

第一章(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参考答案 1.1地理坐标: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整圆与半圆…… 1.2地球上的方向(地平面):南北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东方西方 2.1引出两个重要概念:天球周日运动、太阳周年运动 2.2天球坐标:天球大圆及其两极 地平圈:Z、Z′;子午圈:E、W;天赤道:P、P′ 卯酉圈:S、N;黄道:K、K′;六时圈:Q、Q′ 2.3天球坐标:天球大圆的交点: 子午圈与地平圈:S、 N;子午圈与天赤道:Q、Q′ 子午圈与卯酉圈:Z、Z′;子午圈与六时圈:P、P′ 天赤道与地平圈:E、W;天赤道与黄道:?、? 黄赤交角(ε=23°26′) 2.4第一赤道坐标系:时角,右旋坐标系,与天球周日运动(地球自转)相联系, 天球周日运动方向向西,时角向西度量。 第二赤道坐标系:赤经,属左旋坐标系,与太阳周年运动相联系, 太阳周年运动方向向东(地球向西),赤经向东度量。 2.5第二赤道坐标系(δ, α)、黄道坐标系(β, λ)均以?为原点,所以有:?(0°、0h)、?(0°、0°)2.6在黄道坐标系中:P(90°-ε,90°);在第二赤道坐标系中:K(90°-ε,18h) 2.7西南方半空(地平坐标系) 2.8当δs=h s,t s= A s时,地处南、北两极(即地平坐标系与第一赤道坐标系完全重合在一起) 2.9已知:S=t?=αQ=6h38m,t★=21h50m,故根据公式:S=t★+α★有:α★=-15h12m(8h48m) 2.10t=2h39m 2.1190°-35°+ε=78°26′,90°-35°+ε=31°24′ 2.12(答案顺序)太阳黄纬(β)、太阳黄经(λ)、太阳赤纬(δ)、太阳赤经(α) 春分(?):0°、0°、0°、0h;夏至(?):0°、90°、ε、6h 秋分(?):0°、180°、0°、12h;冬至(?):0°、270°、-ε、18h 2.13(答案顺序)高度(h)、方位(A)、赤纬(δ)、时角(t)、赤经(α) 天顶Z:90°、任意、31.5°、0h、9h5m;天底Z′:-90°、任意、-31.5°、12h、21h45m 天北极P:31.5°、180°、90°、任意、任意;天南极P′:-31.5°0°、-90°、任意、任意 东点E:0°、270°、0°、18h、5h45m;西点W:0°、90°、0°、6h、3h5m 南点S:0°、0°、-58.5°、0h、9h5m;北点N:0°、80°、58.5°、12h、21h45m 上点Q:58.5°、0°、0°、0h、9h45m;下点Q′:-58.5°、180°、0°、12h、12h

地球概论概念_期末复习

........ 地球概论资料 第一章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 第一节地理坐标 概念: 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叫地轴。 地极:地轴通过地心,它同地面相交的两个断点,是地球的两极,分别叫北极和南 极。 经线:一切通过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经圈,它们在南北两极相交, 并被等分为两个半圆,这样的半圆叫经线。 纬线: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纬线。 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被公认为本初子午线,即 0°经线。 纬度(线面角):本地法线同赤道面的交角就是所在地的纬度。一地的纬度,就是这个地点相对于赤道面的南北方向和角距离。 经度(两面角):一个是本地子午线平面,另一个是本初子午线平面,两个平面的 夹角,即为本地经度。 地理坐标系:度量全球各地的地理坐标的统一的制度。(赤道是横轴、本初子午线是纵轴、他们的交点为坐标系的原点。)

注意: 大地是一个球体,称为地球。 纬线垂直于地轴,经线通过地轴。 地球环绕中心天体太阳运动,同时绕轴自转。方向都是自东向西。 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南顺北逆)。 南北方向是有限方向;东西方向是无限方向。 读取和书写地理坐标时:纬度在先,经度在后。数字在先,符号在后。 第二节天球坐标 概念: 天穹:人们所能直接观测到的地平之上的半个球形的天空。天穹呈球形。 天球:天球就是一地心为球心,以任意远为半径的一个假象球体。天文学用作表示 天体视运动的辅助工具。 日心天球:以太阳中心为球心的天球。 周日圈:天体周日运动行径的路线。 地平圈:地平圈是通过地心,且垂直于当地铅垂线的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 而成的天球大圆。 天赤道:天赤道是地球赤道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黄道:黄道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地球物理勘探概论复习题期末复习资料

地球物理勘探习题 1、什么是重力勘探方法 重力勘是指以岩石、矿石密度差异为基础,由于密度差异会导致地球的正常重力场发生局部变化(即重力异常),通过观测研究重力异常达到解决地质问题的勘探法。 2、什么是重力场和重力位 重力场:地球周围具有重力作用的空间成为重力场。 重力位:重力场中的重力位W等于单位质量的质点由无穷远移至该点所做的功。 3、重力场强度与重力加速度间有什么关系 重力场强度,无论在数值上,还是量纲上都等于重力加速度,而且两者的方向也一致。在重力勘探中,凡是提到重力都是指重力加速度。空间内某点的重力场强度等于该点的重力加速度。 4、重力勘探(SI)中,重力的单位是什么重力单位在SI制和CGS制间如何换算 ①在SI制中为m·s-2 ,它的百分之一为国际通用单位简写.;②SI和CGS的换算:.=10-1 mGal 5、什么是地球的正常重力场正常重力场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①地球的正常重力场:假设地球是一个旋转椭球体(参考平面),表面光泽,内部密度是均匀的,或是呈同心层状分布,每层的密度是均匀的,并且椭球面的形状与大地水准面的偏差很小,此时地球所产生的重力场即正常重力场。②正常重力值只与纬度有关,在赤道处最小,两极处最大,相差约.;正常重力值随纬度变化的变化率,在纬度45°处最大,而在赤道处和两极处为零;正常重力值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其变化率为./w。· 6、解释重力异常的实质。 重力异常是由于地球表面地形的起伏、地球内部质量的不均匀和内部变动和重力日变引起的重力和正常值产生偏差的现象。 7、在工作中如何确定重力测量的精度和比例尺布置测网的原则是什么 ①比例尺反映了重力测量工作的详细程度,取决于相邻测线间的距离。测量精度是根据地质任务和工作比例尺来确定;以能反映探测对象引起的最小异常为准则,一般以最小探测对象

地球系统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地球系统科学概论复习资料 人类正面临着哪些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人口爆炸、土地荒漠化、资源趋于枯竭、“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臭氧屏蔽的破坏 1.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椭圆定律(开普勒第一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也称椭圆定律:每一个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面积定律(开普勒第二定律) 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面积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这一定律实际揭示了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角动量守恒。 调和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 开普勒第三定律,也称调和定律: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由这一定律不难导出: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引力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这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个重要基础。2.臭氧特点、作用、危害、存在范围 臭氧:臭氧是地球大气中一种微量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稳定性极差,在常温下可自行分解为氧气。臭氧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过量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 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主要由于在太阳短波辐射下,通过光化学作用,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形成的。有机物的氧化和雷雨闪电的作用也能形成臭氧。 分布:大气中的臭氧随高度、纬度等不同而变化,近地面含量极少。它是在太阳紫外线辐射或闪电作用下,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后再和另外的氧分子结合而成的气体。据观测,臭氧含量随高度的分布很不规则,近地面含量很少,从10km高度开始含量逐渐增加,12-15KM以上含量增加得特别显著,在20-30km高度处达最大值,再往上,含量又逐渐减少,到55km高度就极少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在大气的上层中,太阳短波强度很大,使氧分子解离增多。因此,氧原子与氧分子相遇机会很少;即使臭氧在此处形成由于它吸收一定波长的紫外线,又引起自身分解,因此,在大气上层臭氧的含量不多。到20-30km处,既有足够的氧分子,又有足够的氧原子,这给臭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故称这一层为臭氧层。在低于这一层的空气中,太阳短波紫外线大大减少,臭氧分解也减弱,所以氧原子数量减少,以致臭氧形成减少。 危害:①臭氧层被破坏后,其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降低,使得人类接受过量紫外线辐射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的自身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患呼吸道系统传染性疾病的人数大量增加;另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10万人死于皮肤癌,大多数病例与过量紫外线辐射有关②它会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实验表明,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使植物叶片变小,减少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面积,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同时,过量

《地球物理学概论》知识点

一、名词 1.正演(问题):根据地下地质构造的特征、地质体的赋存状态(形状、产状、空间位置)和 物性参数来研究相应地球物理场的变化特征。 2.反演(问题):根据地球物理场的变化特征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特征、地质体的赋存状态(形 状、产状、空间位置)和物性参数 3.重力勘探:通过观测与研究天然重力场的变化规律以查明地质构造和寻找矿产的一种物探方 法。 4.零长弹簧: 5.零点漂移:在实际观测中,由于重力仪本身的弹性疲劳、温度补偿不完全以及日变等因素的 影响,会使读数的零点值随时间而变化,这个变化称为零点位移。 6.重力场强度:在地球上某一位置上单位质量的质点所受到的重力。 7.大地水准面:人们将平均海平面顺势延伸到陆地下所购沉的封闭曲面视为地球的基本面,并 称其为大地水准面。 8.重力异常:指地下物体密度分布不均匀引起的重力随空间位置的变化。在重力勘探中,将由 于地下岩石矿物密度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重力变化或地质体与围岩密度的差异引起的重力变化称为重力异常。 9.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对所测得的重力异常只做高度和正常场校正。 10.布格重力异常:对所测得的重力异常做高度校正、中间层校正和正常场校正。 11.均衡重力异常:对自由空间异常进行中间层校正、局部地形校正和均衡校正所得。 12.三度体:要求各个方向均为有限量的地质体 13.二度体:对于某一方向而言是无限延伸的,要求在这个方向上的埋深、截面形状、大小和物 性特点均稳定不变的物体。 14.特征点法:利用实测重力异常曲线的半极值点或具有其他特征的点进行矿体形态和产状的计 算成为特征点法。 15.磁法勘探:利用地壳内各种岩(矿)石间磁性差异多引起的磁场变化(称为磁异常)来寻找 有用矿产和查明地下地质构造的一种物探方法。 16.磁异常:地壳内各种岩(矿)石间磁性差异引起的磁场变化。 17.磁场强度:单位电荷在磁场中所受到的力。 18.磁感应强度:磁化磁场T与附加磁场T’的合成量称为磁感应强度。 19.磁化率:物体被磁化的难易程度。

地球概论试题一

《地球概论》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5×4=20分) 太阳系引潮力历法食限磁偏角 二、选择题(每小题有1个或多个答案,10×3=30分) 1.按照我国传统历法的规定,雨水所在的月份是: A 十二月 B 正月 C 二月 2.1985年3月21日北京时间0h14m春分,已知这天的时差为+7m29s,这时阳光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A 0°,114°37′45″W B 0°,65°22′15″W C 0°,65°22′15″E D 0°,63°30″W 3.1980年11月1日北京时间8点正(时差为16m23s),全世界以哪两条线为界(按理论时区),分属两个日期: A 日界线和西经7.5°经线 B 东经7.5°经线和日界线 C 180°经线和4°5′45″经线 D 0°和180°经线 4.关于地外行星同太阳的回合运动,正确的叙述是: A 地外行星相对于太阳向东运动是顺行,相反是逆行 B 地外行星相对于太阳的视运动,永远是向西的,因而同太阳的角距离变化在 之间 C当地外行星同太阳之间的角距离为90°时,叫做方照,正是地外行星“留”时 D 地外行星在合日之后,先经西方照,然后才经过冲和东方照 5.地球上新年元旦最先是从哪里开始的: A 本初子午线通过的地方 B 国际日期变更线通过的地方 6.如时差为正值,当平太阳上中天时: A 真太阳正在上中天 B 真太阳尚未上中天 C 真太阳已过上中天 7.本初子午线是: A 东西时区的分界线 B 习惯上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 东西经的分界线 D 世界时的标准经度 8.下列各地一年内有两次太阳直射,且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右偏的是: A 50°N B 23°N C 20°S D 40°S 9.某小行星的公转周期是2年,它同地球的会合周期是: A 2年 B 4年 C 1年 D 3年 10.关于地球绕日公转的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 太阳中心位于地球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也位于其它行星轨道椭圆的焦点上 B 公转是一种转动,即圆周运动

地球概论(class)

地球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 第一节地理坐标 1.经线1O为111.1km 2.地理上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在读取和书写地理坐标时,总是纬度在先,经度在后;数字在线符号在后。 3.经线等于经圈的一半,纬线等同于纬圈。 第二节天球坐标 1.天体周日运动行经的路线叫周日圈。天体愈接近天极,其周日愈小;离极愈远,周日愈大。这里要先提请注意:天体的周日圈,就是它所在的那条赤纬圈。 2.天球上有三个基本大圈:地平圈、天赤道、黄道 1)地平圈的两极是天顶(Z)和天底(Z’) 2)天赤道的两极是天北极(P)和天南极(P’) 3)黄道的两极是黄北极(K)和黄南极(K’) 4)天赤道与地平圈的两个交点是东点和西点。东西南北四点是地平圈的正点。 5)地平圈对于天赤道的二个远距点是南点和北点。 6)天赤道对于地平圈的两个远距点是上点(Q)和下点(Q’)。 7)天赤道与黄道的交点称二分点(春分点,秋分点) 8)子午圈的两极是东点和西点。 9)卯酉圈的两极是北点和南点。 10)六时圈的两极是上点和下点。 11)子午圈与地平圈的交点是北点和南点。 12)子午圈与天赤道的交点是上点和下点。 13)子午圈与卯酉圈的交点是天顶和天底。 14)子午圈和六时圈的交点是天北极和天南极。 3.在天外俯视天北极,天球周日运动(向西)是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地球上仰视天北极,则天球周日运动(向西)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4.地平坐标系与第一赤道坐标系的联系:仰极高度=天顶赤纬=当地纬度。 5.基圈和始圈上的点,其纬度或经度为零;极点的纬度为900,经度则为任意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三节恒星和星系 1.恒星都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够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2.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马座α(中文名南门二), 其距离是4.22光年。距离地球最近的是太阳。 3.标准距离(10秒差距)下的恒星亮度称绝对亮度,其星 等叫绝对星等。1秒差距(1PC)=3.26光年 4.赫罗图的一项应用,是求主序星的距离。只需要知道恒 星的光谱型,便可以从它的赫罗图主星序的相应位置,直接 得知其光度,再根据恒星的视亮度,就能按平方反比定律求 知其距离。(位于主星序上的恒星则被称为主序星) 5.我们太阳(或太阳系)的位置,很接近银河系赤道平面 (即银道面)。太阳的位置距银心约2.4万光年,向银心所 在方向(在人马座),太阳距银盘边缘约6.4万光年。

地球物理学概论-模拟题

《地球物理学概论》模拟题 一单选题 年国际地球物理联合会提出了一个初步的地球参考模型,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种级别的圈层结构,其中一级圈层为:. A.地壳,地幔和地核 B.岩石圈,地幔和地核 C.地壳,软流圈,地幔和地核 D.岩石圈,软流圈,地幔和地核 [答案]:A 2.地磁场的大小和方向由地磁要素来描述,地磁要素有()个. [答案]:D 3.地球上之所以存在海陆地形的差异,是()的结果. A.地球收缩 B.板块运动 C.地球膨胀 D.行星撞击 [答案]:B 4.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石等介质的()差异为物质基础,利用物理学原理,通过观测和研究地球物理场的空间与时间分布规律,以实现基础地质研究,环境工程勘察和地质找矿为目的. A.物理性质 B.化学性质 C.相态 D.类型 [答案]:A 5.利用地震波的波速特征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时,在()出现P波而不见S波. 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 [答案]:C 6.利用地震波的波速特征研究地球内部构造时,在外核部分出现P波而不见S波,因此推测外核为(). A.液态

C.固熔态 D.不清楚 [答案]:A 7.利用质子磁力仪测量地磁场值,从中计算磁异常时不需要进行的校正处理有() A.日变校正 B.混合校正 C.正常场校正 D.正常梯度校正 [答案]:B 8.推算地球内部的()状况,是分析地球内部物理结构和物质分布特征的最基本的依据. A.速度分布 B.密度分布 C.磁性分布 D.电性分布 [答案]:B 9.在地震波中,()是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压缩波,质点振动与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慢,仅能在固态中传播. A.纵波 B.横波 C.瑞利面波 D.勒夫波 [答案]:B 10.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 A.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地震带 C.欧亚地震带与海岭地震带 D.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海岭地震带 [答案]:A 11.()是沉积岩的一种,主要由碎屑物质和胶结物组成. A.火成岩 B.玄武岩 C.碎屑岩 [答案]:C 12.标准测井一般不包括的曲线为(). A.电阻率 B.井径 C.自然电位

地球概论概念-期末复习

地球概论资料 第一章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 第一节地理坐标 概念: 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叫地轴。 地极:地轴通过地心,它同地面相交的两个断点,是地球的两极,分别叫北极和南极。 经线:一切通过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经圈,它们在南北两极相交,并被等分为两个半圆,这样的半圆叫经线。 纬线: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纬线。 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被公认为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 纬度(线面角):本地法线同赤道面的交角就是所在地的纬度。一地的纬度,就是这个地点相对于赤道面的南北方向和角距离。 经度(两面角):一个是本地子午线平面,另一个是本初子午线平面,两个平面的夹角,即为本地经度。 地理坐标系:度量全球各地的地理坐标的统一的制度。(赤道是横轴、本初子午线是纵轴、他们的交点为坐标系的原点。) 注意:

大地是一个球体,称为地球。 纬线垂直于地轴,经线通过地轴。 地球环绕中心天体太阳运动,同时绕轴自转。方向都是自东向西。 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顺时针。(南顺北逆)。 南北方向是有限方向;东西方向是无限方向。 读取和书写地理坐标时:纬度在先,经度在后。数字在先,符号在后。 第二节天球坐标 概念: 天穹:人们所能直接观测到的地平之上的半个球形的天空。天穹呈球形。 天球:天球就是一地心为球心,以任意远为半径的一个假象球体。天文学用作表示天体视运动的辅助工具。 日心天球:以太阳中心为球心的天球。 周日圈:天体周日运动行径的路线。 地平圈:地平圈是通过地心,且垂直于当地铅垂线的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天赤道:天赤道是地球赤道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黄道:黄道是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的无限扩大,同天球相割而成的天球大圆。 白道:月球轨道在天球中的投影。

地球物理学概论概念

《地球物理学概论》模拟题(补)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球内部的古登堡面是()分界面。 A.地幔与地核B.地壳与地幔C.上地幔与下地幔D.内核与外核 2、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最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勘探。 A.地震 B.重力 C.电法 D.磁法 3、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遇到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一部分能量返回原地层形成()。 A.透射波 B.反射波 C.滑行波 4、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大的岩石是()。 A.花岗岩 B.变质岩 C.粘土 D.页岩 5、重力勘探是基于岩矿石的()差异,通过观测重力场随空间、时间的变化规律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及寻找矿产能源的。 A.弹性B.磁性C.电性D.密度 6、地壳的下界面称为()。 A.硅铝层 B.硅镁层 C.莫霍面 7、波在()里传播的距离,叫波长。 A.一定时间 B.一个周期 C.一种介质 8、纵波的特点是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 A.垂直 B.不垂直 C.一致 D.不一致 9、物理地震学认为,地震波是()。 A.一条条射线 B.沿射线路径在介质中传播 C.一种波动 D.面波 10、岩石埋深越大,其()。 A.密度越大 B.密度越小 C.孔隙度增大 D.孔隙度不变 11、岩石的孔隙度越大,一般有()。 A.地震波传播速度越大 B.岩石密度越大 C.岩石密度越小 D.有效孔隙度一定大 12、地震勘探最主要的是()地震法。 A.折射波 B.透射波 C.反射波。 13、静自然电位的符号是()。 A.SSP B. Usp C. SP D. Ed 14、横波的特点是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 A.垂直 B.不垂直 C.相同 D.不相同 15、促使地壳的物质成分,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统称为( )。

地球概论大纲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地球概论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地球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它主要阐述宇宙中各种天体运动的一般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同地球环境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学习其它地球科学的课程提供地球整体的知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二)教学目的 通过《地球概论》的学习,掌握地球天文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认识它们对地理环境形成过程的重要意义。掌握一般天象的形成原理和观测一般天象的基本技能,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数 (四)教学方式 讲授及视频资料演示 (五)考核要求

1.考核的方式及成绩评定 期末考试实行闭卷考试。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课后作业20%,讨论10%,考勤10%) 2.考题设计 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考核要求都是考题的重点,试题覆盖到每一章,适当的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本课程考试试卷可能采用的题型有:名词解释、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和论述题等题型。 二、本文 第一章地球坐标与天球坐标 教学要点: 地理坐标、天球坐标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地理坐标(2学时) 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地球上的方向和距离;经度和纬度;地理坐标。 第二节天球坐标(6学时) 天球和天穹;天球的视运动;天球上的圆、点、方向和距离;球面和地平坐标系。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掌握地理坐标的基础上,了解四大天球坐标系的内涵及相互联系。 考核要求:

1.地理坐标和天球坐标的相关概念(理解) 2.经度、纬度和各种坐标系的内涵及地理意义(掌握) 3.各种天球坐标系之间的区别(了解) 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学要点: 恒星和星系、太阳和太阳系、月球和地月系 教学时数: 1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恒星和星系(4+2学时) 恒星及其自行;恒星的发光和光谱;多普勒效应;恒星的亮度和光度;恒星的多样性;恒星的演化;银河与银河系;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河外星系;宇宙和天文新发现。第二节太阳和太阳系(4+2学时) 太阳的距离、大小和质量;太阳的热能、温度和热源;太阳大气;太阳活动;太阳系的发现和太阳系的组成;行星、彗星、流星和流星体;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第三节月球和地月系(4+2学时) 月球的距离和大小;月球表面;地月系的绕转;月相和朔望月。 教学要求: 使学生对恒星和星系,太阳和太阳系、月球和地月系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演示视频资料使学生更加立体的了解宇宙环境。 考核要求: 1.恒星、恒星的亮度和光度、银河与银河系、太阳活动、月相和朔望月(识记) 2.恒星及其自行、恒星的发光和光谱、恒星的多样性、太阳的距离、大小和质量、太阳的热能、温度和热源、地月系的绕转(理解) 3.恒星物理性状及其演化,银河与银河系,宇宙和天文新发现(了解) 第三章地球的运动 教学要点: 地球的自转及其证明,地球自转的规律性,地球自转的后果;地球公转及其证明,地球公转的规律性,地球公转的后果。 教学时数: 14学时 教学内容:

地球概论之地理坐标

第一章地理坐标与天球坐标 第一节地理坐标 101 经线和纬线 §101—1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大地是一个球体,称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九大行星成员之一,地球环绕中心天体太阳运动,同时绕轴自转。地球的自转轴叫地轴。地轴通过地心,它同地面相交的两个端点,是地球的两极,分别叫北极和南极。 为了地理定位的需要,人们设置地理坐标系。我们知道,二直线相交于一点,点的位置可以用纵横两线相交来确定。举例来说,人们凭入场券上的几排几座,就能在剧场里找到自己的座位。根据这个道理,人们在地球上划分许多纵横交叉的线——经线和纬线。 按中文意思,纬线意即横线,经线则是竖线。平面上的直线,到了球面上就成了弧线。所以,纬线和经线都是地球上大大小小的圆。在几何上,任何圆都代表一定的平面,因此,球面上的圆,都可以看作一定的平面同球面的截割线。纬线与经线的差异,在于各自平面同地轴的关系:前者垂直于地轴,后者则通过地轴(图1—l)。 图1—l纬线和经线 纬线平面垂直于地轴,经线平面都通过地轴。 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纬线。所有纬线互相平行(它的西名par- lallel,意即平行线),大小不等。其中,垂直于地轴,且通过地心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是纬线中的唯一大圆,名叫赤道1[1]。赤道分地球为南北两半球,是地理坐标系的横轴。 一切通过地轴(也必通过地心)的平面同地面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经圈。所有经圈都是大圆,因而有同样的大小。它们都在南北两极相交,并被等分为二个半圆,这样的半圆叫经线。其中,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那条经线,被公认为本初子午线②,即0°经线。它是地理坐标系的纵轴。 经线和纬线处处相交。每一条经线通过所有的纬线;每一条纬线也通过所有的经线,而且相互垂直。地球上每一地点,都可以看成特定的经线和纬线的交点,从而确定它们的地理位置。 §101—2地球上的方向和距离

《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最新2014年复习提纲要点

《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复习重点 (010111,011111班,011112等班,2014年4月) 考试时间:2014年5月9日(周五)晚上19:30-21:30 考试地点:教1-205, 305 编者: Zhang.Wei-Qi ,Geoscience faculty,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2014 第一章:引言 1、地球物理学的定义。 解: 地球物理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物理学。 2、地球物理学组成及研究内容。 解: 组成包括:理论地球物理、应用地球物理 A. 理论地球物理学着眼于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研究地球形状与重力分布的重力学; (2)研究地震及弹性波在地球内部传播规律的地震学; (3)研究地球磁现象的地磁学; (4)研究地球电性质的地电学; (5)研究地球内部热过程和热状态的地热学; (6)深部探测和地球动力学等。 B. 应用地球物理学是解决勘察石油、金属、非金属矿或其它地质问题的。 3、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特点。 解: 1、地球物理学是入地的窗口:根据地球物理学资料,可以间接探知地球深部; 2、地球物理方法的反演具有多解性; 3、地球物理方法是间接地获取地质信息,即地球物理学的间接性; 4、地球物理学通过建立模型,简化复杂客体,反映客体本质; 5、地球物理学初值和边值的约束作用:现在的地球为地球演化提供了一个作为初值(终值)的时间条件,而地面观测又为地球内部的物理过程提供了一个边界条件。 6、对地球物理学结论的可靠性估计部分通过地球物理学探知的结论可靠性较高,而有一些则较低;

4、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的比较 第二章:地球的起源 1、戴文赛新星云假说的要点。 解: 行星的形成要经过“原始星云→星云盘→尘层→星子→行星”这样几个步骤。(1)原始星云的形成:原始星云是由一块星际云块塌缩并瓦解而成的。 (2)星云盘的形成:原始星云盘继续塌缩,半径逐渐减小,因角动量守恒,造成自转速度增大。赤道面上的外边缘物质,当其惯性离心力与中心部分引力相抗衡时,便停下来,形式星云盘。 (3)尘层的形成:云盘中尘粒跟气体一起绕太阳转动,同时彼此发生碰撞,结合成颗粒,并向赤道沉降,逐渐形成尘层。 (4)星子的形成:当尘层的密度足够大时,会导致引力不稳定性,使尘层瓦解为许多物质团。当物质团的密度超过罗奇密度时,就可以自吸引塌缩,聚集成星子。 (5)行星(胎)的形成:初始星子频繁碰撞,结合成为更大星子或者碎裂为更小星子。大星子引力较强,更有效地吸积周围的物质和小星子迅速成长成为行星胎。 2、罗奇密度的用途和计算。 解: 罗奇密度用于对星云盘的的温度、厚度和密度做出估计。 ρ>ρ0=4M/(a^3)。式中ρ0称为罗奇密度,上式称为聚集条件。如果ρ<ρ0则天体分裂。 3、地球早期演化中的圈层分化过程。 解: (1)地核和地幔的形成:原始地球是一个均匀的球体,由于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地球内部的温度就逐渐增高,促进地球发生圈层分异,进而地球就分异成地核和地幔。 (2)原始地壳的形成和陆壳、洋壳分化:在地核和地幔形成后,那时的地球表层是熔融的。40—46亿年前,表层开始冷却分异,形成全球性的原始地壳,即陆壳。30—40亿年前,地球受到星子撞击影响,原始地壳分异,形成原始洋壳。 (3)海洋和大气的形成:地球大气经历了原生大气、还原大气和氧化大气三个阶段:A、地球在形成过程中俘获星云中的气体,形成地球的原始大气层。B、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使地球物质融化,加速还原气体从地球内部溢出,形成还原大气。C、由于地球内部的地幔分异作用,排出的气体逐渐氧化;太阳辐射使地球大气中的水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都形成较多氧气,从而形成氧化大气。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星子碰撞后放出的水,火山岩浆活动产生的水,以及大气中的水气凝聚的水都可以流人星子撞击坑,形成海洋。

《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地球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地球概论/An Introduction to Earth 课程编码:12013002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适用范围:04地理科学 学时数:54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9学时 学分数:2.5 先修课程:无 考核方式:考试制订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制订日期:2004年审核者:林媚珍 执笔者: 谢献春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根据全国高师或综合大学《地球概论》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目的,结合中学教学和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参照现行的高中地理课本的教学内容,介绍现代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和最新成就,包括、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以及宇宙学、天体起源、地外文明等内容,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本课程授课一学期,每周3学时,总计为54学时。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及其宇宙环境;使学生理解天体运动规律及其运动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掌握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重要影响。并通过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通过学习了解开展天文活动的方式、方法;掌握组织野外天象观测方法和技能。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采用CAI课件、录象、VCD、幻灯、投影等电化设备等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感性认识,结合较大量的实验实习,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锻炼综合技能。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后续课程主要有:气象与气候学、自然地理学等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简明天文学教程》作者:余明等科学出版社 2001年11月出版 教学参考书: 《地球概论教程》作者:刘南等科学出版社 《地球概论》作者:金祖孟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地球与天球 第一节地球坐标 一、地球自转与地理坐标 二、地球是的方向和距离 第二节天体与天球坐标 一、天体和天体系统:

地球科学概论教学大纲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地球科学概论 课程名称(英文):An outline of earth sciences 课程类型:必修 任课教员:吴泰然、焦维新、黄清华、李培军等职称: 总学分:6 总学时:90 一、课程简介 “地球科学概论”涵盖了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各二级学科的基础知识,是引导学生进入地球科学之门的基础课程,也是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各专业的必修课,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 通过授课和课内实习(包括野外实习),使学生掌握有关空间与行星地球、地球的结构构造、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的内外动力过程、地球的基本物理特征、对地观测技术等地球科学基本概念。 2. 地球科学以其研究对象之庞大和历史之漫长为特色,而学生在中学时代又缺乏对地球科学的整体了解。因此需要通过《地球科学概论》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地球科学中的时间和空间概念,认识地球科学的思维特点,学会使用规范的地球科学语言,为地球科学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 使学生对地球科学及相邻学科的全貌和学科前沿研究动态有所了解,初步了解各专业后续课程的基本内容,认识各专业及后续课程的相互之间的联系,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地球科学内涵,同时为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打下基础。 二、课程要求和考试方式 无先修要求 考试: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满分100分。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1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1.1 地球概述 1.1.2 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 1.1.3 地球科学的研究任务 1.2 地球科学的特点及其研究方法 1.2.1 地球科学的特点 1.2.2 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 1.3 地球科学的现状 1.3.1 地球科学的分支学科及研究现状 1.3.2 地球科学的发展和未来

地球物理学概论模拟题

《地球物理学概论》模拟题(补) 一.填空题 1.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从固体内核至大气圈边界的整个)地球。 2.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主要是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得出的波速分布特征。3.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个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南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4.地球表面的形态可分为海洋、大陆边缘、陆地,海陆地形的差异是板块运动的结果。5.天然地震按地震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震。 6.描述地磁场大小和方向的地磁要素有七个。 二.选择题 1. A 是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压缩波,质点振动与传播方向一致,传播速度快,且能在固、液、气中传播。 A.纵波B.横波C.瑞利面波D.勒夫波 2.在反射波法地震勘探中,地下单一水平界面上的反射波时距曲线为:C A.过原点的直线B.不过原点的直线C.双曲线D.高次曲线3.重力勘探是基于岩矿石的 D 差异,通过观测重力场随空间、时间的变化规律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及寻找矿产能源的。 A.弹性B.磁性C.电性D.密度 4.地球内部的古登堡面是A分界面。 A.地幔与地核B.地壳与地幔C.上地幔与下地幔D.内核与外核 5.在反射波法地震勘探中,直达波的时距曲线为:A A.过原点的直线B.不过原点的直线C.双曲线D.高次曲线 6.电法勘探是基于岩矿石的 C 差异,通过观测重力场随空间、时间的变化规律来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及寻找矿产能源的。 A.弹性B.磁性C.电性D.密度 三.简答题 1.地球物理学主要应用于哪些领域(不少于3个)? 答: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区域和深部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能源、解决工程与水文地质中的问题、用于军事与考古等。 2.简要说明地震波传播所遵循的三大规律? 答:地震波传播主要遵循惠更斯原理、费马定理、snell定理等。 惠更斯原理:任意时刻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点源,由它产生二次扰动,形成元波前,而以后新波前的位置可以认为是该时刻各元波前的包络,由波前面形成的新扰动在观测点上相互干涉叠加。 费马定理:波从一点到另一点沿费时最少的最佳路径传播。 Snell定理:地震波透射线(反射线)位于入射平面内,入射角的正弦和透射角的正弦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