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碱法生产纯碱工艺

合集下载

纯碱生产工艺简介

纯碱生产工艺简介

纯碱生产工艺简介氨碱法(又称索尔维法)它是比利时工程师苏尔维(1838~1922)于1892年发明者的纯碱制法。

他以食盐(氯化钠)、石灰石(经焙烧分解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氨气为原料去制备纯碱。

先并使氨气灌入饱和状态食盐水中而成氨盐水,再灌入二氧化碳分解成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结晶和氯化铵溶液。

其化学反应原理就是:nacl+nh3+h2o+co2=nahco3↓+nh4cl将经过滤、洗涤得到的nahco3微小晶体,再加热煅烧制得纯碱产品。

2nahco3=na2co3+h2o+co2↑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回收循环使用。

含有氯化铵的滤液与石灰乳[ca(oh)2]混合加热,所放出的氨气可回收循环使用。

cao+h2o=ca(oh)2,2nh4cl+ca(oh)2=cacl2+2nh3↑+2h2o原盐搅拌后,并使固态的nacl溶水,这个过程就是化盐,饱和状态的nacl溶液经过回应,盐水里的沙泥等杂物经洗泥桶排在渣场。

nacl溶液经过碳化尾气净氨塔,碳化尾气净氨塔内进行化学反应,如下:吸氨和碳化过程,就是在上述碳化尾气净氨塔内的未反应的nacl溶液再进一步的充份反应。

其中海水加热主要就是加热设备。

将氨盐水与co2气在碳化塔内进行反应,生成nahco3结晶悬浮液。

原理方程式:2nh3+co2→nh2coonh4nh2coonh4+h2o→nh4hco3+nh3nacl+nh4hco3→nahco3+nh4cl上述nahco3溶液经真空过滤器后,展开重灰焙烧,而nh4cl溶液循环利用。

这个过程产生的是轻质纯碱,一般轻质纯碱密度为500-600kg/m3,重质纯碱密度为1000-1200kg/m3此过程主要就是固相水合法生产重质纯碱,通常重质纯碱密度为1000-1200kg/m3。

重质纯碱性状:白色颗粒状的无水物,易溶于水,常温时暴露在空气中能吸收co2和水,并放出热量,逐渐转成nahco3且结块。

我国的重质纯碱生产大体分成三种方法:固相水合法、液相水合法和结晶法。

纯碱工艺流程

纯碱工艺流程

纯碱工艺流程
《纯碱工艺流程》
纯碱,又称碳酸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玻璃、肥料、碱液等行业。

纯碱的生产过程通常采用氨法或苏尔法工艺,下面将介绍纯碱氨法工艺的生产流程。

1. 原料准备
纯碱氨法工艺的主要原料包括石灰石、氨气和食盐。

首先将石灰石煅烧得到石灰,再和水和氨气反应得到氢氧化钙。

接着将氢氧化钙与食盐进行水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氯化氢气和氨气。

最后,通过蒸发和结晶,得到纯碱产品。

2. 溶解和过滤
将氢氧化钠溶解在水中得到氢氧化钠溶液,再经过过滤,去除悬浮固体杂质。

3. 脱硫
将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硫化物通过加入空气或者其他氧化剂将其氧化成硫酸,并通过沉淀或者其他方式将其分离。

4. 结晶和干燥
将脱硫后的氢氧化钠溶液通过结晶器结晶,得到碱液浓缩和纯碱晶体。

最后,通过干燥设备将纯碱晶体干燥,得到最终产品。

以上就是纯碱氨法工艺的生产流程,通过各种反应和分离过程,将原料转化成为纯碱产品。

这个工艺流程不仅能够高效地生产
纯碱产品,还可以循环利用部分副产物,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

氨碱法生产纯碱的工艺过程

氨碱法生产纯碱的工艺过程
03
02
粗盐处理
对粗盐进行除杂、脱水和干燥等处 理,得到精盐。
废水处理
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 ,达到排放标准后排放。
04
母液回收与利用的设备
母液分离器
用于分离粗盐和二次母液。
二次母液回收设备
包括蒸发器、结晶器等设备,用于回收二次 母液中的氯化铵。
粗盐处理设备
包括过滤器、干燥器等设备,用于处理粗盐 。
盐水精制的工艺流程
石灰纯碱法
将石灰加入盐水中,使镁离子形成氢氧化镁沉淀,然后加入纯碱, 使钙离子形成碳酸钙沉淀,最后过滤分离,得到高纯度的盐水。
加压加灰法
将石灰和二氧化碳同时加入盐水中,使镁离子形成碳酸镁沉淀,然 后过滤分离,再对滤液进行蒸馏,得到高纯度的盐水。
膜过滤法
利用膜过滤技术,将盐水通过膜过滤器,使钙、镁等离子被截留,得 到高纯度的盐水。
沉淀与分离
在沉淀池中,碳酸氢钠晶体逐渐析出,与溶 液分离。
碳酸氢钠加热分解
将分离出的碳酸氢钠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其 分解成碳酸钠和水。
回收氯化铵
加热后的溶液回收氯化铵,作为副产品出售 。
氨盐水碳酸化的设备
混合器
用于将氨盐水与二氧化碳混合。
沉淀池
用于使碳酸氢钠晶体沉淀并分离。
加热器
用于加热碳酸氢钠溶液至分解温度。
废水处理设备
包括沉淀池、过滤器等设备,用于处理生产 过程中产生的废水。
THANKS
感谢观看
05
04
分离
将碳酸氢钠和氯化铵的混合溶液进行 分离,得到碳酸氢钠和氯化铵产品。
02
石灰石的破碎与消化
石灰石的破碎
石灰石破碎
将大块石灰石破碎成小块,以便 于后续的消化和溶出过程。

氨碱法

氨碱法

氨碱法(又称索尔维法)
它是比利时工程师苏尔维(1838~1922)于1892年发明的纯碱制法。

他以食盐(氯化钠)、石灰石(经煅烧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氨气为原料来制取纯碱。

先使氨气通入饱和食盐水中而成氨盐水,再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沉淀和氯化铵溶液。

其化学反应原理是:NaCl+NH3+H2O+CO2=NaHCO3↓+NH4Cl
将经过滤、洗涤得到的NaHCO3微小晶体,再加热煅烧制得纯碱产品。

2NaHCO3=Na2CO3+H2O+CO2↑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回收循环使用。

含有氯化铵的滤液与石灰乳[Ca(OH)2]混合加热,所放出的氨气可回收循环使用。

CaO+H2O =Ca(OH)2,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氨碱法(又称索尔维法)
它是比利时工程师苏尔维(1838~1922)于1892年发明的纯碱制法。

他以食盐(氯化钠)、石灰石(经煅烧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氨气为原料来制取纯碱。

先使氨气通入饱和食盐水中而成氨盐水,再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沉淀和氯化铵溶液。

其化学反应原理是:NaCl+NH3+H2O+CO2=NaHCO3↓+NH4Cl
将经过滤、洗涤得到的NaHCO3微小晶体,再加热煅烧制得纯碱产品。

2NaHCO3=Na2CO3+H2O+CO2↑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回收循环使用。

含有氯化铵的滤液与石灰乳[Ca(OH)2]混合加热,所放出的氨气可回收循环使用。

CaO+H2O =Ca(OH)2,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氨碱法纯碱生产工艺

氨碱法纯碱生产工艺

氨碱法纯碱生产工艺
氨碱法纯碱生产工艺也称为索尔维法,是比利时科学家索尔维于1892年创立的。

其纯碱生产工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盐水精制:为了除去粗盐水中的钙、镁等杂质,需要进行盐水精制。

通过加入氢氧化钠、氯化钡等物质,使杂质成为沉淀物过滤除去。

然后将盐水加热,除去其中的溶解物,得到精制的饱和盐水。

2.吸氨:氨碱法的核心步骤之一是使盐水饱和氨化。

通过加压使氨气溶解在饱和盐水中,制成氨盐水。

3.碳酸化:将氨盐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结晶,然后经过滤、洗涤、煅烧等工序,得到纯碱产品。

此时的滤液中含有氯化铵,加入食盐使它结晶析出,经过滤、干燥即得氯化铵产品。

在整个工艺过程中,还需要对各个步骤产生的废液、废气等进行处理,以达到环保要求。

此外,氨碱法生产纯碱时,设备的选择和操作条件的控制也都十分重要,它们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氨碱法制备纯碱实验报告

氨碱法制备纯碱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氨碱法制备纯碱的原理及过程;2. 掌握氨碱法制备纯碱的实验操作步骤;3. 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4. 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二、实验原理氨碱法(索尔维法)是一种制备纯碱(碳酸钠)的工业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氨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铵,再经过加热分解得到纯碱。

具体反应方程式如下:2NH3 + CO2 + H2O → (NH4)2CO3(NH4)2CO3 → 2NH3 + CO2 + H2O + Na2CO3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漏斗、玻璃棒、铁架台、加热装置、滤纸、滤液瓶等;2. 实验试剂:氨水、二氧化碳、饱和食盐水、碳酸氢铵、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仪器,检查其是否完好;2. 将一定量的饱和食盐水倒入烧杯中;3. 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氨水,搅拌均匀;4. 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烧杯中的溶液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5. 当溶液颜色变为深蓝色时,停止通入二氧化碳气体;6. 将烧杯中的溶液过滤,收集滤液;7. 将滤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1.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1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6.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1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1.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2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6.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2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3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31.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3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3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3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3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36.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3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3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3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4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41.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4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4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4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4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46.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4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4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4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5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51.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5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5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5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5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56.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5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5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5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6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61.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6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6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6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6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66.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6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6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6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7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71.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7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7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7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7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76.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7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7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7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8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81.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8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8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8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8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86.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8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8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8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9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91.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9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9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9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9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96.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9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9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9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0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01.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10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0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0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0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06.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10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0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0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1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11.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11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1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1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1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16.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11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1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1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2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21.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12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2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2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2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26.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12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2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2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3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31.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13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3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3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3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36.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13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3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3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4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41.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14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4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4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4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46.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14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4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4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5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51.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15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5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5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5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56.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15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5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5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6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61.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16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6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6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6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66.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16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6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6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7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71.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17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7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7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7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76.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17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7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7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8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81.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18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8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8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8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86.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18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8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8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9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91.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19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9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9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19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196.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19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19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19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0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01.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20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0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0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0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06.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20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0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0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1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11.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21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1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1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1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16.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21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1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1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2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21.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22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2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2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2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26.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22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2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2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3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31.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23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3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3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3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36.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23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3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3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4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41.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24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4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4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4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46.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24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4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4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5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51.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25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5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5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5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56.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25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5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5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6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61.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26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6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6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6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66. 当溶液颜色变为红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钠;26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6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6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7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71. 当溶液颜色变为绿色时,停止加入氢氧化钙;272.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73.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74.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75.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碳酸氢铵,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76. 当溶液颜色变为紫色时,停止加入碳酸氢铵;277. 将溶液加热至沸腾,观察溶液中是否有沉淀产生;278. 当溶液中出现沉淀时,停止加热;279. 将沉淀物过滤,收集滤液;280. 将滤液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观察溶液颜色变化;28。

氨碱法纯碱生产工艺概述

氨碱法纯碱生产工艺概述

第二章氨碱法纯碱生产工艺概述第一节氨碱法基本生产原理及总流程简述一、氨碱法生产纯碱的特点及总流程氨碱法生产纯碱的技术成熟,设备基本定型,原料易得,价格低廉,过程中的NH3循环使用,损失较少。

能大规模连续化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产品的质量好,纯度高。

该法的突出缺点是:原料利用率低,主要是指NaCl的利用率低,废渣排放量大。

严重污染环境,厂址选择有很大局限性,石灰制备和氨回收系统设备庞大,能耗较高,流程较长。

针对上述不足和合成氨厂副产CO2的特点,提出了氨碱两大生产系统组成同一条连续的生产线,用NaCl,NH3和CO2同时生产出纯碱和氯化铵两种产品——即联碱法。

氨碱法生产纯碱的总流程见图5-19。

二、氨碱法制纯碱的生产工艺流程1、氨碱法生产纯碱的流程示意如图5-1所示。

其过程大致如下:2、氨碱法纯碱生产工艺流程框图:3、氨碱法纯碱生产工序的基本划分:(1)石灰工序:CO 2和石灰乳的制备,石灰石经煅烧制得石灰和CO 2,石灰经消化得石灰乳;(2)盐水工序:盐水的制备和精制;(3)蒸吸工序: 盐水氨化制氨盐水及母液中氨的蒸发与回收;原盐 石灰石 无烟煤CO 2 NH 3 废液 重质纯碱 轻质纯碱盐水精制 盐水吸氨 氨盐水碳化 石灰煅烧 石灰乳制备 母液蒸馏 重碱过滤 重碱煅烧 水合(4)碳滤工序: 氨盐水碳化制得重碱及其重碱过滤和洗涤;(5)煅烧工序:重碱煅烧得纯碱成品及CO2;和重质纯碱的生产;(6)CO2压缩工序:窑气CO2、炉气CO2的压缩工碳酸化制碱。

三、氨碱法纯碱生产原理及工艺流程叙述氨碱法生产纯碱的原料是食盐和石灰石,燃料为焦炭(煤)。

氨作为催化剂在系统中循环使用。

原料盐(海盐、岩盐、天然盐水)经精制吸氨、碳化、结晶、过滤,再煅烧即为成品。

母液经石灰乳中和后,氨蒸发并回收使用,氯化钙则排放。

其化学反应为:氨碱法具有原料来源丰富和方便,生产过程均在气液相间进行,可以大规模连续化生产及产品质量好、成本低等优点。

纯碱生产—氨碱法生产纯碱工艺参数

纯碱生产—氨碱法生产纯碱工艺参数

滤饼
受热
NaHCO3 H2O
NH4HCO3 NaCl
70~75% 14~18% 3.0~3.5% 0.3~0.4%
③分解 ①挥发游离水分 ②分解
Na2CO3
6~8%
3、NaHCO3过滤与煅烧工序
• NH4HCO3分解除消耗热量和增大氨耗外,对产品质量没有影响。 • 当滤饼中夹杂NH4Cl时,煅烧发生反应:NaHCO3+NH4Cl→ NaCl+CO2↑+
氨碱法生产纯碱工艺参数
目前纯碱的生产基本都是采用两大制碱技术,即氨碱法或联碱法。氨碱法是将 煅烧石灰石得到的CO2通入氨盐水中,碳酸化析出NaHCO3晶体,再煅烧得到纯 碱的过程。而联碱法是将合成氨工艺与氨碱法工艺联合使用,并副产氯化铵的过 程。 下面主要学习氨碱法生产纯碱过程中氨盐水的制备、氨盐水的碳酸化、碳酸氢 钠的过滤与煅烧和氨的回收等工序的工艺参数。
1、氨盐水制备工序
氨气(来自蒸氨塔)
NH3 CO2
65% 12%
H2O
23%
吸氨过程
液相吸收NH3和CO2:氨溶于水的物理吸收、氨水 吸收CO2的化学吸收。 CO2与NH3在溶液中作用生成(NH4)2CO3 ,使氨分 压低于同一浓度氨水的氨平衡分压,有利于吸氨过程。
温度降低,有利于吸氨。但氨在盐水中的溶解度小于在清水中的溶解度,即相同氨摩尔分 数时,氨盐水上方氨的分压比纯氨水上方氨的平衡分压高,这不利于盐水吸氨。 盐水吸氨时,体积膨胀,密度减小,随氨气带来的水蒸气也冷凝,稀释饱和食盐水,使氨 盐水的体积有显著增大,比盐水体积增大约14% ~18%。
释程度。 温度不宜太低,否则会生成(NH4)2CO3·2H2O,NH4HCO3等结晶堵塞管道和
设备。 盐水进吸氨塔前用冷却水冷至25~30℃,氨气进吸收塔的气温控制在5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液 TI:90~103℃
过滤机 TI:100℃
PIC:30Kpa 转速:6000r/min
碳酸化液 TI:90~103℃
碳酸化塔(治碱) TI:60~30℃
PI:0.80Mpa
钠碳 酸 氢
废液
自动化控制点一览表
• 控制点
• 项目
• 石灰窑煅烧温度
• 温度控制点 • 碳酸化塔制碱温度
• 蒸氨塔温度
二氧化碳流向

FI:5m3/m2
灰乳流向
洗涤塔
PI:0.3~0.4Kpa TI:80~140℃
TI:30~35℃ FIC:240m3/min
压缩机 PIC:980Kpa
氨流向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TI:30~35℃ FIC:200m3/min
冷却塔 TIC:20℃
水 灰乳
TI:94~96℃
预灰桶 TI:94~96℃
• 5m3/m2
• 自动化控制仪表 • 热电偶温度计 • 热电偶温度计 • 热电偶温度计
• 压力表 • 压力表 • 压力表 • LZD电远转型转子流量计 • LZD电远转型转子流量计
• LZD电远转型转子流量计
设备一览表
序号 位号
设备名称
个数
技术参数
实际尺寸
作用
总个过程在负压的条件下
进行,底圈静止液封高度
NH3+NaCl+H2O+CO2N H4Cl+NaHCO3
自动化控制点
石灰石 焦炭
PI: 5Kpa FI:570dm 3
石灰窑 TIC: 940~1200℃ PI:2.5kpa
TI:
55~6 5℃
氧化钙
化灰桶 TI:122.4℃
TI:60 ℃
PI: 0.15~0.3Kpa TI: 80~140℃
二氧化碳 灰尘
总结
你们 是否了 解我们的生产
纯碱的介绍
外观:白色 粉末状,是固 体 口味:涩
碳说酸明钠,俗名苏打、 纯碱,化学式: Na2CO3,
普通情况下为白色 粉末,为强电解质。 密度2.532g/cm3, 熔点为851℃,
易溶于水,具有盐 的通性。
纯碱产能分布图
纯碱的用途
碳酸钠是化学工业的重要产品之一,它广泛应用在玻璃、造纸、 纺织、洗涤剂等工业
化工工程师之家
Production of soda ash ammonia soda process
,
我们的团队是……
总 工 程 师: 唐 柯 工艺工程师:沈 婷 设备工程师:殷春燕 仪表工程师:方后琴 节能工程师:高娟娟 指 导 老 师:胡科研
目录
产品介绍 制图 工艺 设备
节能减排 自动化 工艺流程图
500~600mm,
1
6
吸氨塔
Hr=1300~1500,Hbs=240~2
1
60,Hw=410~450 液体进口


220~250mm/s , 吸 氨 塔 用
壁 厚 16mm , 内 径 2.5~3.05m左右,塔高约为
吸收氨和 二氧化碳
35m
铁铸材料,外壁刷漆防腐,
可用15年以上。生产能力
240~600t/d
通NH3
沉淀 NH4Cl NaCl
NH3
Ca(OH)2
发生的化学反应O2=NaHCO3↓+NH4Cl
2NaHCO3=Na2CO3+H2O+CO2↑
CaO+H2O=Ca(OH)2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NH4Cl+Ca(OH)2 =NH3+CaCl2
节能减排计算
节能减排及物料核算
本工艺的优点
• 原料(食盐和石灰石)便宜 • 产品纯碱的纯度高 • 副产品氨和二氧化碳都可以回收循
环使用
优点
制造步骤简单
适合大规模生产
氨碱法生产纯碱二维图
氨碱法生产纯碱三维图
厂土管区建设道俯框备布视架图置
3D漫游图
模型实物图
氨碱法生产纯碱视觉效果
谢谢您的关注!
盐水澄清
左右。
3
8
碳酸化塔
2
铸铁制造,中段气二氧化 碳含量28%,日产纯碱600 吨,尾气二氧化碳含量
高 为 34.1m, 直 径 ( 冷 却 段 ) 2.8m,(吸收段)3.0m, 六塔一组。
传质、结 晶、传热 同时进行
3%~5%
主要设备介绍
• 蒸氨塔
• 采用一般的载热体水 蒸汽作为加热剂,使 循环水液面上氨气的 平衡蒸汽压大于热载 体中氨气的分压,汽 液两相逆流接触 ,进 行传质传热,从而使 氨气逐渐从循环水中 释放出来 。
• 碳酸化塔制碱压力
• 压力控制点 • 石灰窑窑顶出气压力
• 蒸氨塔压力
• 石灰窑出气流量
• 流量控制点 • 石灰窑通风流量
• 洗涤塔进水流量
• 工艺要求 • 940~1200℃
• 60~30℃ • 72℃
• 0.77Mpa • 0.15~0.3Kpa
• 10Kpa • 1.40~1.70m/s
• 570m3/t
桶底可制成锥度呈6~8度的
2
7
氨盐水澄清桶
1
搅拌机粑间线速度 75~100mm/s, 澄 清 速 度 62 度 2.5m/h,67 度 2.7m/s , 清 夜浊度20ppm左右
锥底,中心套筒长度为桶 身的2/3左右,直径为桶径 15% 中 心 套 筒 的 出 口 至 桶 底的距离2~2.5m,过虑层 高度0.2m,直通总高度5m
盐水
吸氨塔 TI:60~68℃
灰乳
TI: 94~96℃
氨气
TI 60~64℃ FI 1.40~1.70m/s
TI<45℃ PI:-33.3~-26.6Kpa
氨盐水
二氧化碳
TI:20℃
碳酸化塔(清洗) TI:60~30℃
PI:0.77Mpa
二氧化碳
碳酸化液
TI:60~30℃
蒸氨塔
PIC:10Kpa TIC:72℃
市场
客户 项目 合同
分包
and more…
工艺介绍
石灰石
CO2
CO2
•先使氨气通入饱和食盐水中而成氨盐水,再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溶解度
较小的碳酸氢钠沉淀和氯化铵溶液。
饱饱•和和将食食经盐盐过水水滤、氯氯洗放盐盐涤出水水得的到二的氧NNN化aaa沉 沉碳HHHC淀 淀、CCOOO3氨微33气小气晶NN体aa体22可CC,O O回再33收加循热环煅使烧产产用制品品。得纯碱产销销品售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