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或核心地位的价值系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是社会主义时期占主导地位或核心地位的价值系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是相通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发挥作用的民族基础。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作用同样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伴随着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价值取向多元及思想观念复杂的局面而提出的理论体系。

它是在继承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凝练和升华而形成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而中国传统文化源于中国的传统社会。

显然,两者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各自代表的利益不同。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毫不相干,互无联系。

一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

毕竟,当代中国社会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当代中国社会中的许多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都和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各种剪不断的联系。

我们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无法割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就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凝练、创新而成。

它紧密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其内容的构建,还是作用的发挥都是直接来源于传统文化。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局限于阶级性和时代性。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涉及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是相通的。

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

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

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它涉及到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

在社会主义的框架下,马克思主义和传统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冲突和融合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并分析马克思主义和传统价值观在这个过程中的冲突与融合。

一、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与意识形态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是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通过宣传教育和文化活动等手段,推动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它旨在建立一种符合社会主义理念和实践的文化体系,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

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1 意识形态指导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党的意识形态必须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核心。

它通过党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来引导国民的思想方向和行动准则。

这种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它塑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和方向。

1.2 价值观的塑造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也需要塑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念。

这包括弘扬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自由平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及推动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和谐发展等新时期的时代精神。

这些价值观在社会主义的道德和伦理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与传统价值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和融合。

在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中,这种冲突和融合起着重要的作用。

2.1 冲突:思想观念的冲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思想观念,在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中与传统的思想观念存在一定的冲突。

传统的价值观念往往与个人主义、封建观念和旧时代观念相联系,与社会主义的理念有一定的距离。

这种冲突需要通过教育、宣传和文化交流等方式来解决。

2.2 融合:文化传承的融合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绩、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显著提升。

在2006年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我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

2011年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部署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

因此,理清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按照古文的理解,“文化”就是“以文教化”。

广义上理解,文化是指与人及活动有关的所有人类活动及其结果,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

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已逝的过去,而是连接过去的现在和奔向未来的今天。

而“精髓”就是“精华”,就是“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

何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个问题既是事实判断又是价值判断。

事实判断指的是就事论事;价值判断则是根据某种价值标准来判断事实,是基于事实判断的。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只有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貌。

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后出现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

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东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它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发挥着作用。

自汉代儒家思想文化确立它的正统地位,就成为了封建时代主流的统治思想,封建统治者们为了政治统治的需要,不断地发展和改造着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人文精神是儒家文化所体现出来的其重要内涵之一,也是儒家文化核心价值的重要表现。

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吸取什么、提倡什么、弘扬什么、发展什么,直接决定着中国现代文化的未来走向。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大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各个方面,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行不悖、互相促进。

通过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达到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相互促进批判的继承创新1.什么是文化?1.1.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

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 re,原意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

一般来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和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1.2 文化的重要性首先,社会越发展越需要把文化作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生命体现,否定自己的文化就是否定自己的生命;文化的积淀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能自立于其他民族、其他社会的“基因身份证”。

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差别绝不仅仅体现在黑眼睛黄皮肤,更有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1. 引言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也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内在联系,二者之间既有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又有启示与强化的相互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一系列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要求。

这些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义、礼让、谦和等传统美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者在关注个体与集体、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上,都体现着和谐共生、相互尊重的核心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集体主义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也有许多相通之处,都强调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都强调了责任与担当。

在当今社会,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变得尤为重要。

二者的结合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也可以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价值追求,既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也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

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引领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发展。

2. 正文2.1 辨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智慧和积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等方面有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核心价值,这些价值观念都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发。

中华文化中强调忠诚、孝道、仁爱等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忠诚、友爱、诚信等价值取向有着共通之处。

中国电影的意识形态包括哪些

中国电影的意识形态包括哪些

中国电影的意识形态包括哪些
中国电影的意识形态是中国电影文化的基础,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这是中国电影文化的核心,是中国电影文化的精神财富。

中国电影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记录人民的生活,反映社会发展,传播社会正能量。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素材,电影以其为基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挥出来,让观众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三是革命意识形态。

革命是中国电影的灵魂,电影以革命主题为主线,记录和反映革命历史,传播革命精神,弘扬革命精神。

四是新时代意识形态。

新时代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新舞台,电影以新时代为主题,反映新时代的发展,展示新时代的新风貌。

中国电影的意识形态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形态、革命意识形态和新时代意识形态。

它们是中国电影文化的基础,也是中国电影文化的精神财富。

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的保留、重建与发展

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的保留、重建与发展

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的保留、重建与发展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传统价值观的保留、重建与发展也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关键议题。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传统文化价值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留和传承传统价值观,成为了我们亟需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是历史积淀和智慧结晶的结晶。

传统价值观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品格、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我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留和传承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弘扬社会正气,传承美德,更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

其次,我们需要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建和发展。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一味地停留在传统中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革。

因此,我们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使之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与时俱进。

比如,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融入现代科技手段,使之更具吸引力和亲和力;在传统价值观念中注重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法治等现代价值观念的渗透,使之更富有包容性和时代感。

另外,我们也需要在全社会层面积极倡导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

建立和完善相关和制度,保障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比如,在教育体系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品格培养;在文化产业中引导和支持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最后,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观念和信仰系统,而传统文化则是一种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

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当今社会中,传统文化价值观往往被意识形态所渗透和操纵,我们需要警惕和防范意识形态对传统文化的扭曲和利用,保护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和独立性。

让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意识形态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议题。

在当今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保留、重建与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和责任。

中国建国时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中国建国时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中国建国时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指在中国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推动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引导全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倡导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重要工作。

1. 传统意识形态的挑战建国初期,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传统意识形态的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复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传统思想观念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克服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其真正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为应对传统意识形态的挑战,中国在建国初期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理念,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法治精神、诚信等核心价值观念。

这些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基本框架和理论基础。

3. 教育与宣传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建国时期,教育和宣传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和宣传,广大人民群众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形成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共识。

同时,党和政府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教育课程和宣传媒体,通过各类教材、报纸、电视等传媒形式,向民众传播和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4. 文化建设促进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还需要有力的文化建设来支撑和促进。

在建国初期,中国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社会主义精神风貌。

这包括推动社会主义文艺批评、加强文艺创作,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学、音乐、电影等文化艺术事业。

通过文化建设,进一步巩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果。

5.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与历史进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多种挑战与历史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迅速,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一定变化。

在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国必须与时俱进,注重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与核心价值观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加入WT0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创建和传承的物质精神成果。

作为历史上存在过的观念体系和知识体系,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均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征。

加入WrO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和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它既是资本扩张与增值的经济过程,又是思想文化激荡·与碰撞的政治过程。

作为经济和政治过程的统一,经济全球化在产生经济整合的同时衍生出文化冲突,在推动国际交流合作的同时引发民族及地区间的摩擦。

加入W10势必加剧这些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握机会,迎接挑战,在批判、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文化与意识形态文化是人类为厂满足自己的欲求和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方式、能力和结果,文化既表现为有形的物质存在,又表现为内在的精神状态。

为了物质上的满足,针对自然界,人类创造了物质文化;为了精神上的满足,针对人类自身,人类创造了精神文化。

由于文化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通常对文化作出较为狭义的解释,而特指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分为知识型文化和心理型文化两大类。

知识型文化往往以相对稳定的形态表现在人们面前,它包括教育、科学、哲学、史学、语言、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心理型文化则潜在地蕴涵于人们的风俗习惯之中,它包括民族精神、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等。

概而言之,精神文化主要指人类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基础之上,通过教育、科学、哲学、史学、语言、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心理定式和行为准则。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生存方式,如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亦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就精神文化的现象而言,其内在蕴涵和外在形式极其复杂,它是社会因素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

每一种文化的形成均涉及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和经济等各种要素,这些要素对文化特性的形成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都不是惟一的。

虽然“经济与文化其他方面的关系要比地理环境与文化的相互关系更为密切,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生活的每个·特征都由经济状态所决定。

我们看不到经济力量如何决定艺术风:格、礼仪和特殊的宗教信仰的形式。

相反,我们看到的是经济和文化相互作用、互为因果”①。

文化呈现为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它是特定社会和特定时代的产物。

文化拥有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它是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都必须直视的历史遗产。

我们每一代人都面临着一定的、不容选择的文化环境,同时,我们每一代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继承下来的文化加以改造,抛弃过时的理念,注人新的内容。

有鉴于此,众多历史交织的同一社会里,先前文化的某些特征总会以各种方式存在于后续的文化现象中,民族国家的历史越是悠久,民族文化的积淀就越是深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传统文化是固化的过去,凝聚着古代思想理论之精华,体现着全部历史活动之表征。

文化传统则是动态的现实,并不代表传统文化的全部,而是经过选择和积淀的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本身,它是人为实现自身价值和满足自身需要,对所获成果的一种强调,体现出人主体性所特有的能动与创造。

作为人特殊劳动过程的一种结果,文化传统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交织之中,得到了重新筛选和沿传。

通过一代又一代人创造性的历史活动,文化传统不断获新的生命与活力,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力量与生机。

因此,一定的文化总是历史的、时代的、民族的,由民族群体在共同的社会环境中创造,由民族成员在共同的历史传承中保持、完善和弘扬。

它植根于民族群体的土壤,反映民族群体的本质,折射民族群体的特征,维系着民族群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具有独立性、稳定性和全民性的特点。

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经济政治利益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

作为意识形态一般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意识形态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是千百年来历史上形成的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伦理思想、心理情感、风俗习惯、交往方式与现代社会中为统治阶级所倡导的、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以政治法律思想为核心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相互作用而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

它渗透在人们日常的生活行为方式之中,既奠基于历史的传统,又受制于现实生活中的统治思想,还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文化传统是意识形态观念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源泉。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意识形态的承继与演进,反映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不可割裂性。

思想意识独特的历史继承性和发展惯性,为任何一个社会形态或多或少地打上了过去历史时代的思想烙印。

在现实小挖掘历史的轨迹,在历史中寻找现实的脉络,以古明今,以史鉴后,构成了生生不息的文化流程,凸显出思想意识的历史继承性,使一定时期的思想意识具有时代性的同时并蓄了历史的延续性。

与此相适应,某种意识形态一方面总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物质经济关系,另——方面则往往保留着历史上形成的反映过去物质经济关系的思想观念。

民族的从来都是世界的,传统的历来也是时代的。

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差异表现为民族文化,显示出世界文明的斑斓和多彩;同一个民族不同时代的差异,显示出历史的继承-与发展。

作为特定的人群在特定的生存条件下进行生存的表现,文化同组成社会的民族群体相关,同民族群体的社会变迁相续,这正是文化传统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就意识形态的思想源泉而言,文化传统是特定意识形态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对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导向和整合作用。

因此,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既不能离开现实社会的物质经济关系,也不能与该社会的文化传统脱节。

在这甩,历史和现实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协调。

综观世界历史,任何一种新的思想观念,无论产生于本土:,还是来源于外在,最终都只有在民族国家既有的文化传统山口以阐释和升华,方能生根发芽。

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形态小断选择、改造着特定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亦在不断变化着的意识形态中得到延续和发展。

文化传统是意识形态观念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支撑。

价值观是文化传统的核心,个人和群体行为受思想观念的激励,归根结底来源于价值观的支配。

作为人类历史所创造的精神成果,文化传统通过遗传和继承决定了社会个体的语言、心理、思维等结构,进而决定丁社会群体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并潜移默化地积淀为意识形态观念体系的心理支撑,发挥着价值导向莉t精神激励的功能。

在观念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中,文化传统以其特有的运行机制通过影响社会成员的心理定式和价值判断来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以此对社会团体的行为准则发生作用,影响和制约意识形态观念体系的凝聚和提升。

思想观念的历史特质和现实规范往往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这是历史发展的积淀与现实需要的彰显交织的结果。

历史特质内含文化传统,构成意识形态观念体系的内在继承性;行为规范外现时代要求,反映出意识形态观念体系的时代特征。

意识形态观念体系的心理支撑来源于社会群体对文化传统的认同,这种认同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民族意识,取决于社会成员对先在的、作为民族生存方式的文化模式的肯定和礼拜。

任何一个民族、群体、个人,不仅包括了以特定遗传基因为内容的血肉之躯,而且包括了以特定文化遗传为内核的心理积淀。

换言之,以一定文化心理为基础的社会成员的个体行为必须受到一定的社会环境的陶冶,并按照一定的文化准则形成社会的群体行为,作为社会存在思想反映的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受制于这样的文化定式。

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社会化的强制力除了统治阶级的因素之外,还表现为文化传统所提供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认同一种文化传统意味着信仰和遵循这一文化的基本价值和行为规范,统治阶级亦不例外。

尽管在某些情形下,意识形态的观念体系可以推崇与文化传统相异的价值观、选择另类的行为方式,然而,无论是推崇还是选择,归根到底仍然要与特定的文化历史传统相结合,与社会成员俗定成规的心理定式相一致。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自觉的、系统化的观念体系。

社会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艺理论、艺术形式、道德风貌、行为方式、思维取向、风俗习惯等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意向性或阶级性。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连续体,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在母体文化的基础上延续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不例外,其基石的构建离不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铺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爱国主义是历史上形成的,以维护祖国利益为最高职则,并反映了历史进步趋势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模式。

爱国主义是世界上各个民族普遍推崇的思想情感,中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以其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团结御侮的不屈精神为特征,为历代中国人所注重和传承。

“易之兴也,其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①中国主流文化体系的儒家学说本身就渗透了强烈的忧患意识,表现出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生存与发展前途的关注,以及对视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感的高扬。

“君子忧道不忧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④;“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位卑未敢忘忧国,,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Q)。

综观中国历史,爱国主义如同一根红线贯穿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本。

中华爱国传统的思想基础是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其核心是祖国的利益与尊严,其原则是维护祖国的利益。

中华爱国传统的特点在于它的历史性和进步性,即历史上所形成的、反映历史进步趋势的“祖国利益”才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

中华爱国传统的形成经历了从感性上升为思想观点、再转变为行为模式,由浅人深、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

作为思想观点,中华爱国传统表达了爱国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即为祖国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风貌,献身祖国的价值取向,以及自觉维护祖国利益与尊严的民族气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僵卧孤村不自衰,尚思为国戍轮台”③等诗章就是这种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种行为模式,中华爱国传统在国家和民族利益上,反对侵略,捍卫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与安全,实现民族间的平等与联合;在群体与国家的关系上,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地方拥护中央,个别民族支持整体民族;在个人与祖国的关系上,个人利益服从祖国利益,必要时为祖国的统一和繁荣贡献生命。

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岳飞精忠报国的赤胆忠心、邓世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就是这种行为模式的突出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