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书法作品欣赏】名家书法大全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1.兰亭序(王羲之)★《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这篇序文中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文中,凡有相同的字,笔法姿态必不相同,如出现的20个“之”字,竟然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

当中章法、结构、笔法都极其完美,被历代书法家尊为“书法第一”,成为读书人写字必习的范本。

★王羲之对真书、草、行诸体书法造诣都很深。

他的真书势形巧密,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草长浓纤折衷;他的行书遒媚劲健。

人们称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

2.中秋帖(王献之)★大清乾隆帝称道的“三稀”墨宝之一,笔势纵逸豪放,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为王献之独创.3.颜真卿书法★《多宝塔碑》为其独创“颜体”楷书的代表作,字体匀称丰腴,庄重劲美,气势雄厚。

4.郑板桥兰竹圣手书画怪杰。

清代诗人,书画家,摇晃“扬州八怪”之一。

为人恃才傲物。

他的书画以“清、劲、怪”遗世,给了后人很独特的美学启示。

他的书法很“另类”,筛检真草隶篆用笔,独创一体,自称“六分半书”;字形变化多端,章法诡谲有致,摇曳多姿,真可谓是书中奇宝,性情大自由的“表演秀”。

5.刘墉心口锦绣的“罗锅宰相”。

清代乾隆年间宰相,善书好文。

书法与王、梁、翁并称“清初四大家”;初师从赵孟兆页、董其昌,深得其中三昧。

中年学颜、苏,晚年又潜心于北朝碑版,终于凭借坚实的功力,蜕变成独具个性的一人大家。

刘墉书法笔短墨厚,体势少变,曾遭行内非议,甚至讥之为“墨”。

这说明认识刘墉书法是需要很高眼力的。

清代习颜者众,大多得其形意,而真正夺其神髓者仅刘墉一人。

用颜字距度而略作柔婉,正得魏晋小楷精华蕴蓄的风致;墨浓势厚而结体宽舒,更显从容不迫包罗万有之佳妙.6.唐伯虎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明代书画家,在民间颇富传奇色彩。

唐氏绘画初师周臣,尤精山水人物,与沈、文、仇合称“明四家”。

书法源于赵孟兆页,写得圆转遒丽丰润优雅,形成劲骨于内美形于外,缜密流便的独特风格。

15位历代书法名家写《陋室铭》,最后一位堪称神作!

15位历代书法名家写《陋室铭》,最后一位堪称神作!

15位历代书法名家写《陋室铭》,最后一位堪称神作!写下千古名篇《陋室铭》的刘禹锡,“身居陋室,仍不改其高洁”之风范一直为后世所景仰。

而以《陋室铭》为题材的书法作品更是被后人广泛用于家居装饰,以显示居住环境的高雅及格调。

今天,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以《陋室铭》为内容创作的书法作品,来感受一下不一样的陋室之美。

1、南宋文学家:文天祥文天祥行书《陋室铭》▼2、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赵孟頫行书《陋室铭》▼赵孟頫行书《陋室铭》纸本,纵49、横131厘米;共19行,计86字。

款署“子昂”,钤“赵氏子昂”朱文方印、“松雪斋”朱文长方印。

3、元代书法家:泰不华泰不华篆书《陋室铭》▼泰不华篆书作品欣赏《陋室铭》卷,纸本,纵36.9cm,横113.5cm。

1346年43岁时作,书法兼善篆、隶、楷。

篆法师宋徐铉,下笔多用方折,行笔圆活遒劲,结构疏朗工稳,末笔多作尖锋,即“悬针”笔法。

此为迄今所见泰不华唯一的篆书真迹。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文人,能写如此齐整秀逸的汉字古体实属难能可贵。

4、明代大书画家:文徵明文徵明行书《陋室铭》▼5、明代大书法家:祝枝山祝枝山草书《陋室铭》▼6、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董其昌草书《陋室铭》▼7、清末书法家:姚孟起姚孟起楷书《陋室铭》▼8、清代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赵之谦篆书《陋室铭》▼9、民国要员、当代草圣:于右任于右任草书《陋室铭》▼10、近代著名书画家:溥心畲溥心畲行书《陋室铭》▼11、中国现代思想家:马一浮马一浮篆书《陋室铭》▼最后,大咖入场!王羲之也有《陋室铭》“作品”?晋代书家写唐代诗篇?穿越么?诸位别紧张,下面这些是集字作品。

我们依次呈现王羲之、智永、米芾、黄庭坚作品:12、王羲之字《陋室铭》王羲之集字书法《陋室铭》▼13、集智永楷书《陋室铭》智永楷书集字《陋室铭》▼14、米芾集字《陋室铭》米芾集字书法《陋室铭》▼15、黄庭坚集字《陋室铭》黄庭坚集字书法《陋室铭》▼史无最全名篇大锦集,15位古代书法高手创作,含集字字内的15幅《陋室铭》,您最喜欢谁?。

古今名人书法作品欣赏及解析

古今名人书法作品欣赏及解析

古今名⼈书法作品欣赏及解析我国是⽂化历史悠久的国度,书法作品浩如烟海,本博从中选登古今名⼈的⼀些书法图⽚,请朋友们闲暇时欣赏。

唐代张旭的草书唐代张旭的草书唐代怀素和尚书法宋徽宗草书千字⽂⼿迹宋代⽶芾⼿迹元代赵孟頫⼿迹明代徐渭的书法徐渭书法明代唐寅书法唐寅书法清代刘墉书法清代郑燮书法蒋中正书法⽑泽东书法周恩来书法徐悲鸿书法齐⽩⽯书法中国历代书法(图)先秦书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字差异很⼤,是发展经济⽂化的⼀⼤障碍。

秦始皇兼并天下,⾂相李斯主持统⼀全国⽂字,使之整齐化⼀,这在中国⽂化史上是⼀伟⼤功绩。

秦统⼀后的⽂字称为秦篆,⼜叫⼩篆,是在⾦⽂和⽯⿎⽂的基础上删繁就简⽽来。

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刻⽯,历代都有极⾼的评价。

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时期。

《说⽂解字序》说:“秦书有⼋体,⼀⽈⼤篆,⼆⽈⼩篆,三⽈刻符,四⽈⾍书,五⽈摹印,六⽈署书,七⽈书,⼋⽈⾪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貌。

秦代的六处经功刻⽯,将⽯刻艺术推向新的⾼度。

现存绎⼭、泰⼭、琅琊、会稽四种先秦是中国书法的初期阶段,先秦书法可分为商、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商、西周时期书法 中国书法是在汉字发展到成熟阶段时产⽣的。

商、西周的⽂字已具有⽤笔、结体和章法等书法艺术所必备的三个⽅⾯的要素,书法在这时已初步形成。

商、西周时期的书法主要有甲⾻⽂和⾦⽂。

商代中期,青铜器上就出现铭⽂,铭⽂很简短,⼀般为⼆三个字,多为族徽。

战国⽂字 战国时期,随着七国割据、各⾃为政,⽂字的地⽅⾊彩更为浓厚,⾃春秋晚期就已出现的⽂字异形的现象。

东⽅六国⽂字品式多样,风格不⼀,有很⾼的艺术性。

简册 据⽂献记载商代就已经有了简册。

《尚书.多⼠篇》说周公曾对殷⼈讲过:“惟殷先⼈,有册有典”。

西周和春秋时期也应有⽵⽊简上记事的⽅式,因⽵⽊简易于腐朽,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简册⽬前尚未发现,⽽战国时期的⽵简发现很多。

据记载在汉、晋时期就有简牍的发现。

篆书从线条转化为⾪书的点画,不仅丰富了书法的⽤笔,⽽且这种新的体势和风格对以后的汉字和书法的进⼀步发展产⽣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书法欣赏:楷书名家作品赏析

书法欣赏:楷书名家作品赏析

书法欣赏:楷书名家作品赏析引言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珍贵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楷书,作为书法体系中最重要、最典型的字体之一,曾经被誉为“平正便利”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文将介绍一些著名的楷书名家及其代表作品,并进行赏析。

1. 王羲之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在楷书艺术上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通过创新与超越传统规范,开创了自己独特而富有个性的风格。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兰亭集序》,这幅长卷以流畅、优美的笔墨展示了他对纸墨世界中神奇魅力的深刻体悟。

2. 柳公权柳公权是唐代宫廷画师和书法家,也是楷书艺术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

他精通于隶、楷等多种字体,并结合自己的艺术素养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是《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幅作品以雄浑苍劲的笔触展现了他那独特的气魄和情感。

3. 欧阳询欧阳询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被称为“楷书圣手”,对楷书发展做出了深远影响。

他擅长于运用韵律,行草、柳体等多种字体形式都有出色表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九成宫醴泉铭》。

这幅作品以其庄严肃穆、优美洒脱的风格,在楷书艺术中独树一帜。

4. 赵孟頫赵孟頫是元代著名的书画家,也是楷书领域中备受推崇的大师之一。

他在笔墨运用上极富个性和创新精神,尤其善于以简洁、自然的方式表达情感。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一件作品就是《黄庭经序》。

这幅作品通过简约而富有变化的笔触,展现了赵孟頫深邃而独特的艺术才华。

5. 唐寅唐寅是明代画家兼书法家,他在楷书领域中也取得了卓越成就。

他擅长于用墨色表达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其作品通常具有一种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

其中最著名的一件作品是《醉打蒲扇图》。

这幅作品以其奔放、豪迈的笔墨展现了唐寅深沉而多情的个性特质。

结论楷书作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最重要并广泛运用的字体之一,许多名家通过创新与超越传统规范,塑造出了自己独特且令人难忘的风格。

以上所介绍的王羲之、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和唐寅五位楷书名家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贡献,使得楷书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和高度崇尚的地位。

古代书法家作品欣赏

古代书法家作品欣赏

古代书法家作品欣赏(转载)默认分类2010-05-28 09:46:26 阅读49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书法欣赏: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三》(2009-03-30 15:12:04)标签:书法欣赏书法家伯远帖米芾分类:艺术欣赏行书赵孟董其昌文化青馨颖子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局部》苏轼(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谥文忠,诗、文、书、话俱为大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一作蔡京)并称书法史上的“宋四家”,幼学王羲之,后习颜真卿,杨凝式,笔圆韵胜,天资焕发,亦擅画竹石古木,自写胸臆,妙的形似,天趣盎然,著有《东坡全集》、《东坡题跋》。

苏轼《次韵秦太虚诗贴》东坡居士的成就在书史上是很高的:在宋四家(苏、黄、米、蔡)中排在首位(此排位并不是根据出生前后的);他的“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再加上民间故事中给人留下的潇洒印象,如果没见过他的字,我会认为他的字至少不会平淡吧。

但事实上他绝大部分的字都相当平实、朴素;虽然外形左低右高的特征和较为整齐的章法自李北海处来,但一股汪洋浩大的气息自是他个人的特点,就象他渊厚的学问一样。

神龙变化不可测,他偶露一下手笔的“黄州寒食帖”就已惊天动地了。

高山仰止,我是不该以他平常的字来判断的。

我们还是应该象他那样认真修炼技艺,不要急于卖弄,多些深度,少些浮夸,是龙的话终有一日会腾飞的。

黄庭坚《诸上座帖》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卷》黄庭坚《行书松风阁诗卷》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江西修水人,出生于诗书之家,只有纵览六艺,博学多闻,治平年间中进士。

“苏门四学士”之一。

政治上与苏共进共退,屡遭贬谪。

以文学著称,追求奇拗诗风,开创江西诗派,影响很大。

尤以书法为世所重。

为宋四家之一,是宋书尚意的重要人物。

苏书尚天趣,黄书尚韵味;黄书结体而取纵势。

与苏轼一起将宋代书法的人文气推向高峰。

名人字帖欣赏

名人字帖欣赏

名人字帖欣赏名人字帖被视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这些名人字帖,不仅展示了大师的书法技巧和个人风格,更蕴含了他们的人生智慧和情感。

一、王羲之《兰亭集序》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楷书圣手”,他的《兰亭集序》堪称千古绝世之作。

这篇字帖是王羲之为了庆祝弟子王献之举办宴会而书写的序文,以表达他对弟子的赞赏和期望。

字帖的整体布局优美,笔画疏密有致,体现出了王羲之行草书法独特的韵味和境界。

同时,王羲之以此篇字帖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领悟,他借用兰亭集序的意境来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思考人生意义的思索,体现出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崇高情怀。

二、张献忠《苕溪诗稿》张献忠是明代末年著名的农民领袖,他在剿灭明朝的战斗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苕溪诗稿》。

这部字帖共十四行,张献忠运笔疾速,气势磅礴。

这些文字虽然在字体上没有太多的文人气息,却流露出农民领袖的坚毅和豪情。

通过这篇字帖,不仅可以欣赏到张献忠的特殊书法风格,更能感受到他当时深陷战乱的历史背景下的不屈与坚定。

三、米芾《花卉》米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与文学家,擅长行书和楷书,被誉为“米老行书”。

他的《花卉》字帖体现了他的行书境界和气韵生动。

通过对花卉的书写,米芾不仅展示了他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和描绘能力,还表现出了他的豁达和淡泊。

字帖中的每一个字都富有生命力,以独特的笔画展示花朵的娇艳与尊贵,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慨。

四、董其昌《寒食帖》董其昌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他的《寒食帖》充分展示了他的行草书法艺术。

这篇字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寒食时节的冷峻景象,墨色黑白分明,触目生寒。

通过对字帖细致的观察,我们可以感受到董其昌真挚的感受力和才情。

《寒食帖》不仅是一篇书法作品,更是表达了董其昌对寒食风俗的热爱和推崇。

五、黄庭坚《石鼓文》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石鼓文》以其简约、深邃的气质而为人称道。

历代隶书名家及作品大全

历代隶书名家及作品大全

历代隶书名家及作品大全
历代隶书名家及其作品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历代隶书名家及其代表作品的简要介绍:
1. 王羲之(303-361),王羲之是中国隶书的开创者,他的代表作品有《兰亭序》和《洛神赋》等,被誉为“书圣”。

2. 颜真卿(709-785),颜真卿是唐代隶书大家,他的代表作品有《颜氏家庙碑》和《祭侄文稿》等,以其刚劲有力的笔法而著称。

3. 欧阳询(557-641),欧阳询是隶书大家,他的代表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和《尊经堂帖》等,以其遒劲有力的笔法和端庄秀丽的风格而闻名。

4. 李邕(678-747),李邕是唐代隶书大家,他的代表作品有《骆宾王碑》和《颜真卿碑》等,以其刚劲有力、刚柔相济的笔法而著称。

5. 唐寅(1470-1524),明代隶书大家,他的代表作品有《唐文宗碑》和《唐寅帖》等,以其丰富多变的笔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以上是一些历代隶书名家及其代表作品的简要介绍,他们对于中国书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作品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

古代九大书法名家毛笔字书法作品欣赏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中国古代九大书法名家作品欣赏一.王羲之东晋,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会稽”。

其子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遗址犹存。

中文名:王羲之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公元303年,一作321年逝世日期:公元361年,一作379年主要成就:书法代表作品:《黄庭经》、《乐毅论》、《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所处时代:东晋称号:书圣1.人物简介王羲之他出身于名门望族(),从曾祖与《二十四孝图》中的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

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14岁时,家族助晋室南渡建立于江南(今市),与陈郡谢家同为东晋着名家族,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

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床快婿”。

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公元345-公元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抚州市临川区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着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

《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

“文革”期间,墨池遭毁。

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擅长书法,少从卫夫人(铄)学书法,后草书学,正书学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各体皆精,被奉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名人书法作品欣赏】名家书法大全
一、文无第一
自今年始,我突然对“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有了新领悟。

武无第二的理解,没变。

武赖对决,第二或死或伤,未获第二之名,已不存在(可不是说当前足球赛的冠亚军,表现式的比赛亦不在论述之例)。

我现在要说的是文,并最终要落实到我终身从事的书法艺术《黄庭经》局部
先以诗歌为例说之。

三千年前的《诗经》,后人超得过吗?超不过的。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诗人,他写的《离骚》《九歌》等楚辞超得过《诗经》吗?也超不过的。

同样以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古诗,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也超不过屈原的楚辞。

杜甫、李白的古诗也超不过汉、魏,宋词又超不过唐诗。

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非也。

因为反过来说,《诗经》也不能盖过屈原楚辞,楚辞也盖不过汉魏古诗。

李、杜诗作名篇与苏、辛词作名篇,并列视之,各不相争相让,各有千秋,难分轩轾。

行文至此,忽然忆起了李白和崔颢。

李白登黄鹤楼,有请诗者,白为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当时的李白心理健康、虚心,故处置至当。

但后来还是作了明显仿崔之作《登金陵凤凰台》,终乃败绩。

以李白之才犹不可为,况不及李白者乎!又忆起1980年代,重修岳阳楼,有司向全国学者征集《岳阳楼记》。

我当时颇为吃惊,难道不知范公有记在前头吗?但最终没有新《岳阳楼记》出现,终于放心了。

同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也是不可超越的,尽管他只留下两首诗,且另一首恐怕很少有人讽诵。

以上插入的“忽然忆起”,是为了说明艺术美之独立性与创造性为第一要素。

书法之理亦如之。

王羲之号称“书圣”,名不虚传。

但王羲之的作品超得过《石门颂》《礼器碑》等碑吗?超不过的。

完全是不同的系统,各自独立,各不相能。

即使张芝、钟繇、王羲之也是难分轩轾的。

这自然使我想到书坛盛行三大行书的排名。

即: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稿》,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过去我也习惯地认同了这个排行榜,自今年始,我 __改变了原来的思维定势,认为三者既各不相争,亦各不相让,各自有独立之美,不分高下。

并认为最近乎真迹的神龙本《兰亭序》因是双钩本,反而弱了点,如果换上《伯远帖》,更能说明问题。

这个结论,我是从诗歌的发展史中得到启发,而延伸到书法领域的。

我的体会是:千万不要把所有的古人加在一起,成一古巨人,那样我们会无地自容,应该把古人客观地一个一个分开来,都是个体。

个体与个体比并不可怕。

艺术的空间是无限的,前人为后人留下了空间,书法留下的空间似乎特小。

悟性高功力深的个人方有可能去填补。

当然是指以书法作品去填补,而不是磨嘴皮子。

二、融通
此题分两方面述说。

(一)文化修养与书法的融会贯通文化修养所涵甚大,王国维、马一浮、陈寅恪、钱锺书等文化修养可谓高矣,惟马一浮以书法家称。

当然,王、陈、钱诸先生字都写得不错。

至若鲁迅与茅盾,不仅以文
学擅场,无心作书家而书法成就亦自不凡。

凡文化修养高,而又以书法胜者,必对书法下过功夫,以其审美能力强,且得转化手段,自然流于笔端,而成书法作品。

他们的书作远胜修养低而只掌握浅层技法之书法人士。

修养又可包括武艺、舞蹈,如唐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草书大进,即其例也。

凡文化修养好,又能表现于书法作品中,方能称融会贯通,否则其修养与书法无关,中间仍隔一堵墙。

(二)四体融通据《张宗祥书学论丛》载,昔梁启超曾出示一幅乃师 __的书法作品,请张宗祥评论。

张观后对曰:融真、草、隶、篆于一炉。

梁曰:太刻,太刻。

因张宗祥持否定性评价,梁一听也认为是否定性的,故会说太刻太刻!说明这两个大文化人并不认同各种书体可以融通。

国学大师、书法家马一浮初亦不认可诸体融通,然而从自己的书写实践中改变了看法。

其《陆士衡〈文赋〉写本自跋》(一九四四年七月)曰:
每怪宋仲温作书,真草相杂,拟于不伦,今日自蹈之。

盖初非有意作草,及笔势既转,遂不能以自已也。

乃知古人行草无定,皆顺
其自然,不假安排。

此非遇解人,莫能共喻。

甲申六月逭暑书此,留覆酱瓿而已。

蠲叟记。

其实,颜真卿的《裴将军诗帖》,真、行、草融合更早更好。

而 __没有留下四体书真正融通的作品。

估计梁启超当时示张宗祥的康书,没达到融通,疑亦“拟于不伦”之类,故受张调侃。

而当代书坛“拟于不伦”之作骤增。

私以为仅争论四体能不能融通,或融通的作品是否一定不好,没有任何意义,最好的办法是以具体作品说话。

曾于报刊读到批评家否定某幅企图将四体融通的作品,并未提出不能融通,只指出了融通四体的难度与对书家挑战的高度,这种态度,甚获我心。

鲁迅借何瓦琴句书赠瞿秋白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其中“一”、“世”二字为篆书笔意,很协调,且为增色,甚至可称该联骨干。

本师陆维钊先生一九六四年所书“抽宝剑,缚苍龙”联,也是成功的融通各体之作。

至目前止,就我所见到的四体融通之作,当推林散之的“罗浮
括苍神仙所宅,图书金石作述之林”一联,真可称自然完美,与人无争,而人亦莫能与之争也。

笔者本无四体融通志向。

因在二〇一一年应浙江省书协举办之“万山红遍”展,书六尺“天翻地覆,龙卷云舒”联,自然出现篆隶行草体势共处之作,初无意而竟流于笔端,颇有气象,心窃喜之。

然也不过视作巧遇而已,仍未有意追求。

《石门颂》为余第一亲近物,自此件书作始,不知不觉流出篆隶体势之字于行草书作中。

自择其中优者,有《登临》《铁屋藏娇》《殇哉雄飞,幸乎雌伏》诸作。

其中《殇哉幸乎联》曾于二○一二年,为纪念中国美术学院书
法专业成立五十周年,在浙江美术馆展出。

有浙江美院一九九三届书法本科毕业生杨文涛君回母校参加纪念活动,返苏州后发我手机短信,评曰“龙行象驻,真气弥漫,妙相庄严,含弘光大”,至少说明,他不反感不同字体同处一幅。

而我发现:其中最后一句“含弘光大”,正已无形中成为我追求的书艺境界。

三、怎样的作品能入书法史
三代之人,无不好名。

屈原《离骚》云:“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云:“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想青史留名的还真不少。

书法家欲留名于书史,不足为奇。

我这里特指以书作留名,即怎样的作品能进入书法史。

(一)前提:当世已是名家,或已被溢美而称大家,与书法已发生数十年之关系,已具有学术地位。

无论其名副其实或徒有虚名。

(二)作品与已留于书法史的古人杰作并置一处,各不相让相克。

切忌有一定要胜过某某人的念头。

与人无争,而人莫能与之争。

不管与何书并置,我自岿然不动即成正果。

一为前提,一为决定性条件。

好胜心与自强不息是两个概念。

眼光放远,水到渠成。

可能做到王安石所云:“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


为什么还只是“可能”呢?曰:一事之成,均由综合因素最后决定。

王安石文开头不是还有两句“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吗?
对金钱的欲望太强是最大障碍。

人只能由自己解放自己,愿与同道共勉焉。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