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发展过程及其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成,巩固和完善;排除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对 立物。 其二,在服务方式上,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 活和控制(政治上层建筑用强制手段,观念上 层建筑用非强制手段)来为经济基础服务。 其三,从服务的效果看,上层建筑既可以促进 也可以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又可 表述为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二、社会基本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因为: 1、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的具体展开,它们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答:1、这个命题是错误的。 2、该观点用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来否定社 会发展的规律性、决定性,是错误的。因为社会 发展规律的重复性并不等于历史的重复性。 3、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是必然性和偶然 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其中的偶然性使历史事 件各具特色,不可重复。 4、规律重复的只是同类历史事件中的共同的 本质的东西,不是也不可能是重复其中的偶然因 素。从人类总体历史来看,五种社会形态的产生 和依次更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产方式的矛 盾运动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发展的过程。 (二)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性 1、历史选择:是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可能性
C 科学的物化速度越来越快 18世纪照相机用102年、蒸汽机用100年 19世纪无线电广播用90年,电动机用57年,电话 机用56年,真空管用35年,柴油机用19年 20世纪:电视机用14年,原子弹用6年,晶体管 用5年,太阳能电池用2年,激光器用1年 (三)科学革命、技术革命(P262) 1、科学革命:指科学概念,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 发生了质变和明显的断裂,传统知识、理论、 方法发生了重大危机,一系列发现导致新概念、 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建立。 2、技术革命:指劳动工具、生产工艺、管理技巧 发生质变,使人们改造自然的手段、方法、能 力产生了飞跃。
第七章 社会发展过程及其动力
第一节 发展过程的两种形式
一、发展过程中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P135) (一)自然运动是自在形式,社会运动是一种 自为形式。 1、自然运动的自在形式:以一种自发的、无目 的的方式存在着,发展的必然性通过一种自 发的、无目的的活动为自己开辟道路。 2、社会运动的自为形式:运动的主体是人,人 们总是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从事社会运动的, 任何社会规律的实现都是离不开人的有意识、 有目的的活动。 (二)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与自为形式,即自 然发展形式与社会发展形式的区别: 1、从发展的源泉看,自然发展是自然界各种因 素
经济斗争 政治斗争 思想斗争 第三节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和科学技术革命的本质特征 (一)科学及其特点 1、科学:是知识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关于 事物运动规律的知识。 2、科学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 3、科学的特点: A 客观性。科学是一种客观真理 B 实践性。 C 逻辑系统性 D 发展性。
第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生产关系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当其适合生产力时, 就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其不适合生产力时,就阻碍生 产力的发展。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产方式的矛 盾运动。 A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B 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C 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由 适合到不适应,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适合,循环往 复、不断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又可表述为生产关系适 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及其变化发展 B 上层建筑工地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 其一,在服务方向上,上层建筑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
联结的部分。 B 分工是工具和劳动者的具体结合方式 ,是工具 水平和劳动者水平的综合表现,是生产力的表 现。 2、分工与生产关系相联结,具有生产关系的属 性。 A 分工是生产过程中人与工具的结合方式 B 分工是人与人的结合方式 (四)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与政治上层建筑相互 作用的中介(P225) 1、政治上层建筑根源于经济,但是在人们的一 定的思想观点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影响着人们的思 想,观点。
(三)社会发展的自为性并不能否定社会发展的 客观性 1、社会发展的现实,是“历史合力”运动的结果,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个人愿望与个人行动的冲突构成社会发展的 “合力”,并形成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因为: A 他人活动制约某人活动,他人活动是制约某人 活动的客观条件;生产关系对个人活动的制约。 B 前人活动制约后人活动,前人活动是制约后人 活动的客观条件;前人创造的生产力对后人活 动及其关系的制约 。 C 他人活动在某人活动之外,前人活动在后人活 动之外,因而它们都具有选择性,即不以某人、 后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五)社会心理是经济基础与观念上层建筑相互 作用的中介。 三、阶级斗争: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什么是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即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之间的 对抗和冲突,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表现 形式。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能推动旧的社会形态过渡到新的 社会形态,实现社会历史发展的质变。 2、阶级斗争还可失去阶级社会中同一社会形 态的量变过程。 (三)阶级斗争的轴心是经济利益 (四)阶级斗争的三种形式:
盲目、自发交互作用的结果;而社会发展则是有 意识的有目的的人们的交叉力量作用的结果。 2、从发 展规律的形成机制来看,自然发展规律 形成于自然诸因素的交互作用过程;而社会发 展规律在根本上形成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 换以及物质和观念变换的过程 。 3、从发展规律起作用的方式看,自然规律发生 作用的条件是在自然界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 程中自发形成的,自然规律也是通过这种盲目 的相互作用实现出来的;而社会规律得以存在 并发生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则是有目的有意 识的社会活动它也只有通过人的有目的的有意 识的活动才能实现出来。 4、从发 展规律的表现形式看,自然规律更多地 表现为动力学规律,而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统
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一)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指社会活动具有规律 性。 1、社会领域中具有普遍的因果关系,社会活动 的每一个结果以及实际发生的历史事件都有其 内在原因; 2、社会运动中的主要因果关系发球必然性的序 列,而历史必然性就是社会经济运动对人类历 史行程的制约性; 3、在历史必然性的制约下,社会运动过程呈现 出一定的轨迹和趋势。 请分析:在人类历史中,一切都是“一次性”的 东西,不可重复,因而不存在规律性,更谈不 上发展的决定性。
(四)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在横向上表现 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 的特点。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直接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相互作用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 质和形式。 “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 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
计学规律。 动力学规律提示的事物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是 一种一一对应的确定的关系,它指明一种事物的 存在必定导致另一种确定事物的发生,偶然现象 可以忽略不计。 统计学规律提示的不是事物之间简单的一一 对应的关系,它提示的是一种必然性和多种随机 现象之间的规律性的关系。 社会事件的发生大多具有随机性。 自然规律更多地表现为动力学规律,社会发 展规律主要表现为统计学规律,所以自然科学可 以准确地预见自然事件的发生,而社会科学只能 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可能准确地预见社会事 件的发生。
,不同的民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超越某一种 或某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 1、西欧的日耳曼民族在征服罗马帝国后,越过 奴隶制,从原始社会直接走向封建社会 2、北美洲在欧洲移民到来之前仍然处于原始社 会,随着欧洲移民的到来,北美洲迅速建立起 资本主义制度,大洋洲也如此。 (三)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往往通过各个民族的 不同的发展道路表现出来; 2、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也并不能否定人类总 体历史进程。某一民族可以跨越一定的历史阶 段,但它的历史运行路线不可能是同人类总体 进程逆向的。
3、科学的物化速度越来越快: 18世纪:照相机用102年、蒸汽机用100年。 19世纪:无线电广播用90年,电动机用5年,电话 机用56年,真空管用35年,柴油机用19年。 20世纪:电视机用14年,原子弹用6年,晶体管用 5年,太阳能电池用2年,激光器用1年。 三、科学革命、技术革命(P262) 1、科学革命:指科学概念、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 发生了质变和明显的断裂,传统知识、理论、 方法发生重大危机,一系列发现导致新概念新 理论和新方法的建立。 2、技术革命:指劳动工具、生产工艺、管理技巧 发生质变,使人们改造自然的手段、方法、能 力产生了飞跃。
形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 2、这两对矛盾Baidu Nhomakorabea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同人 类社会共存亡。 3、这两对矛盾的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即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和上层建筑 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二)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到的矛盾是根本的矛盾,整个社会基本矛盾 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开始的。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方 式的运动,而分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 作用的中介。 1、分工与生产力直接相联,具有生产力属性。 A 分工使统一的生产分解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
3、近代以来的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A、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于18世纪60—70年代发生 在英国,到19世纪30—40年代基本完成。以后美、 法、德、俄、日相继完成。以17世纪牛顿力学和 18世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 B、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以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麦克斯韦电磁感应定律 的发现和发电机的生产、电力的应用为标志。 C、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中期,以电 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 的出现为标志。 二、新科技革命及其社会影响 (一)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标志—以六大技术群体
的崛起为标志 1、信息技术群体,包括微电子、计算机、激光、 光导纤维、光电子、卫星通讯等; 2、新材料技术群体,包括非晶体态、多晶薄膜、 碳纤维、结构陶瓷、记忆合金、分离膜、超导体 等; 3、新能源技术群体,包括核能、风能、生物质能 海洋能、地热能、太阳能等; 4、生物技术群体,包括微生物酶、细胞、基因等; 5、海洋技术群体,包括海底采矿、海水淡化、海 水提铀,海水养殖; 6、空间技术群体,包括空间探测、空间工业,航 天运输,空间军事等。
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活动。 2、每一个民族作出一定选择的特定原因。 A取决于民族利益。B 取决于交往。C取决于对 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把握的程度。 (三)历史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内在 统一的。 1、历史选择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 2、可能性空间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 所决定的; 3、人们的历史选择有既定前提并受社会规律的 制约,它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一)从纵向看,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就在于
4、科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A 科学活动生产精神特征 B 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 C 科学生产的劳动方式带有明显的“个体性” D 科学活动具有不可强制性 (二)技术及科技一体化 1、技术: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积累起 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操作性手段、 程序和方法。 2、科技一体化——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 A 现代的技术发明越来越依靠科学,建立在科学 理论基础上; B 现代科学研究和发现也越来越依靠先进的技术 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