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九年级试卷答案【含答案】

社会九年级试卷答案【含答案】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项不是构成社会的三大要素?A. 人口B. 资源C. 文化D. 政府2.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科技进步B. 经济发展C. 文化创新D. 生产力的发展3. 下列哪种社会形态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A. 奴隶社会B. 封建社会C. 资本主义社会D. 社会主义社会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A.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B.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C. 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D. 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5. 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A.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B. 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C. 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D. 国际地位提高与国内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阶级矛盾。
()3.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5.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1. 社会是由___、___和___三大要素构成的。
2.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___之间的矛盾。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___层面的价值目标。
4. 在我国,___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
5. 社会发展既有___又有___,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1. 简述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 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3.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4.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 简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意义
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助于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把满足人民根本需求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从而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民的市场体系,把改善社会经济环境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把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从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把改善社会文化环境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从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大的影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试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含答案_

试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含答案_论述题(30分)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
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
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理论联系实际,试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参考答案一:答: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继承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明确地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是因为两对矛盾概括了社会的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同时,这两大矛盾运动的规律,即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了人类社会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
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它们以生产关系为中介,形成两对矛盾。
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来说它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在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具有根本性。
但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又有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
所以两对矛盾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并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最终解决不可能是独自完成的,必须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历史发展的动力及人民群众的作用

历史发展的动力及人民群众的作用【复习提示】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解;易考选择题)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
【考点: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总根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考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总根源,决定着社会发展中其他矛盾的变化发展。
第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也会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起到制约作用,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考查的可能性较小)1.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首先,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生产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
其次,阶级又是一个经济范畴,指的是在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经济地位的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阶级斗争是指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对抗和冲突,是社会基本矛盾的特殊表现。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
(2)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
阶级斗争会迫使统治阶级作出让步,从而促进社会形态的量变,或多或少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三大主要贡献:(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

第三节 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科技革命及其社会影响
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出生
产关系来,并把它当作决定一切关系 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2)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 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 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 做自然历史过程。(P263) 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思想 在当代中国的发展(P264) (1)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 (2)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社会主义改革的重大意义(P272) (1)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发展和优
越性的发挥 (4)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主 义现代化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条件和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共产党领导、 安定团结政治环境、深厚群众基础。
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 接动力 1、社会改革及其同社会革命的本质区
别(P269—270) (1)社会改革定义(P269) (2)本质区别:改革不改变社会根本 制度,社会革命有改变社会根本制度; 社会改革由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发动和 展开,社会革命由革命阶级自下而上 发动和展开;受到的阻
及其不断循环发展的最终发动力。 (1)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使人 类去改造自然界,从而形成人类的生 产力及其发展。 (2)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总体 运动及其不断循环发展中,生产力是
最终的发动力。 (3)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大体已经过手
工生产、大机器生产、自动化生产三 个阶段(P262) (4)在最终动力即生产力发展的推动 下,社会形态相应地不断由低级向高 级发展。(P261) 2、理解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 动力的方法论(P263) (1)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出经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而言它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
由此可见,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首先,它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然后利用政权的杠杆建立起来的。
其次,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是公有制的生产关系。
再次,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的,因而使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也有矛盾。
不过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来加以解决。
具体案例:案例:英国宪章运动19世纪30~50年代英国发生的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工人运动。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见英国议会君主制)为工业资产阶级打开进入议会的大门,在这一改革斗争中起过巨大作用的人宪章运动的群众集会民群众仍处于无权地位。
他们决心进行独立的政治斗争,争取新的选举改革。
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
次年6月,协会拟定一个争取普选权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普选权、秘密投票、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议员支薪、设立平等的选区和议会每年改选一次等 6条要求,并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名称发表,宪章运动由此得名。
宪章拥护者在全国各地集会、游行,要求实现宪章。
1839年运动进入第一次高潮。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而言它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
由此可见,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第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首先,它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然后利用政权的杠杆建立起来的。
其次,社会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是公有制的生产关系。
再次,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的,因而使生产力获得解放,社会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
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也有矛盾。
不过这种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来加以解决。
具体案例:案例:英国宪章运动19世纪30~50年代英国发生的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工人运动。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见英国议会君主制)为工业资产阶级打开进入议会的大门,在这一改革斗争中起过巨大作用的人宪章运动的群众集会民群众仍处于无权地位。
他们决心进行独立的政治斗争,争取新的选举改革。
1836年伦敦工人协会成立。
次年6月,协会拟定一个争取普选权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年满21岁的男子普选权、秘密投票、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议员支薪、设立平等的选区和议会每年改选一次等6条要求,并于1838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名称发表,宪章运动由此得名。
宪章拥护者在全国各地集会、游行,要求实现宪章。
1839年运动进入第一次高潮。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 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矛盾中最最基 本的矛盾
• 如前所述,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改变或变革 生产关系,而一旦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发生了 变化,就要与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并要 改变旧的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发 展又会引发其他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阶级斗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还有多, 例如: 阶级斗争、革命、科学技术等
本节重点
• 了解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 两大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识尚浅 请多包涵
具体案例: 深圳的30年巨变
• 一九七九年春节前,深圳还是一个隶属广东惠阳地 区的宝安县。一九八0年八月二十六日,深圳和珠海、 汕头、厦门一起成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 中国大变革 的指针,轰然鸣响。深圳这个仅有三万多人口、两 三条小街道,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以“敢为天下 先”的精神,勇敢地充当了中国改革的排头兵。 • 一九八三年七月八日,深圳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 票,开启了中国发展股份制企业和资本市场的进程;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一日,深圳敲响了新中国成立以 来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的第一槌,拉开了土地利用 市场化的序幕…… • 深圳率先引进外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了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率先推行招聘录用、竞争上岗、合同用工,培育发 展了劳动力市场;率先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对 外商实行国民待遇;率先按市场原则形成了资本、 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 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 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 社会基本矛盾要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矛 盾表现出来,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 益矛盾甚至冲突。 •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导致代表或拥护不 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阶级之 间的矛盾的尖锐化,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积累 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革命,进而 促使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
改革是中国发展 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 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马克思恩格 斯科学揭示了社会基本 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根本动力
社 会 发 展 的 根 本 动 力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图示
社 会 形 态 生 产 方 式
推 动 社 会 形 态 的 更 替
“ 所谓‘ 社会主 义 社会 ’,不是一种一 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 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 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 化 和改革的社会。”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二)毛泽东科学 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 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
毛泽东指出: “ 社会主义生产 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 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 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 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 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 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 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的情况。”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邓小平科学地 揭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 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1、邓小平科学地区分和正确阐明了社会 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之间的关系, 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 2、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的必然性
1、邓小平科学地区分和正确阐明了社会 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之间的关系,为 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②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的关系
• 区别:基本制度具有稳定性、原则性特点
• 具体体制具有具体性、可变性特点
• 联系:基本制度决定着具体体制;
• 具体体制的改革将完善和发展基本制
度。
③把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混为一 谈导致的后果
把基本制度和具体体 制混为一谈必然导致两种后果
一种是把改革体制 误认为是改变基本制 度,反对对体制作任 何改革。源自• ①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的概念
• ②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的关系
• ③把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混为一谈导致的
后果
①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的概念
• 基本制度:是指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占
统治地位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
• 具体体制:是体现一定社会基本制度
并为实现社会基本制度而建立起来的 各种具体运行机制,它存在于社会生 活的各个领域。
一种是把体制的 改革变成对根本制度的 变革,使改革变 成 “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