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合集下载

202-202-01任大凯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202-202-01任大凯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202-202-01任大凯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工作计划202*-202*-01任大凯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工作计划计划总结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202*-202*学年度第一学期)一、教材分析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改革和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以增进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结合我校各项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安全、环境保护的知识、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

本册地方课程是内容丰富。

有面对面对灾难,帮助学生掌握应对灾难的自护、自救技能;还有安全自救,帮助学生保护自己,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不测与灾害;此外还有珍爱生命,帮助学生掌握保持自身健康的技能,了解生命的珍贵,从而珍爱生命。

还有传统文化教学。

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

在“经典驿站”里,我们会感悟到民族语言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在“名人长廊”里,我们会看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中国人曾经活的多么大气,多么自尊,多么圣洁!他们的人格是多么高尚!在“名胜佳境”里,我们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每一处风景,都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在“艺术乐园”里,我们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当你学了这些,你会情不自禁地说:做一个中国人真好!新时代对学生开展环境教育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生存,人类的发展,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需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环保的重要性,掌握环保的简单知识,从小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资源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苏东坡说过:“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教学中对所学诗词要求学生背诵。

我们将帮助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忆,进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多背,打造一个善于记忆的头脑。

同时,对诗词的朗读也进行专门指导。

2023年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2023年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范文

2023年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范文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学习并掌握五年级地方课程中的知识和技能;2.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地方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2. 地方民俗习惯的了解;3. 地方艺术表演技巧的训练;4. 地方特色手工制作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1. 指导性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学习地方历史文化知识和地方艺术表演技巧。

2. 合作性学习方法:通过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合作,互相学习,共同完成任务。

3. 实践性学习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1. 第一阶段:地方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2周)(1)第一周:a. 学习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b. 学习和了解本地区的著名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c. 参观本地区的博物馆或历史遗迹。

(2)第二周:a. 学习本地区的传统节日和民俗习惯;b. 了解本地区的特色传统建筑和手工艺品;c.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关于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知识。

2. 第二阶段:地方艺术表演技巧的训练(2周)(1)第三周:a. 学习本地区的传统舞蹈或音乐表演;b. 学习并练习舞蹈或音乐表演的基本动作和技巧;c. 进行集体排练和表演。

(2)第四周:a. 学习本地区的传统戏剧或曲艺表演;b. 学习并练习戏剧或曲艺表演的基本表演技巧;c. 进行小组表演,并进行评价和改进。

3. 第三阶段:地方特色手工制作的学习(2周)(1)第五周:a. 学习本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方法;b. 制作本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c. 进行展览和分享。

(2)第六周:a. 学习其他地方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方法;b. 制作其他地方的传统手工艺品;c. 进行小组交流和展示。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程度;2. 学生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学生对地方艺术表演技巧和特色手工制作的成果展示;4. 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表现。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内容:一、课程名称: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2. 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环境2. 家乡的历史文化3. 家乡的特色产业4. 家乡的风土人情5. 家乡的保护与发展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地考察法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图片、视频、实物等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家乡的特色文化。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实地考察报告4. 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家乡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比较感兴趣,但在讲解家乡的特色产业和风土人情时,学生的积极性相对较低。

针对这一情况,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运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我还计划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家乡的特色文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教学计划详述1. 课程名称: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2.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30课时,每课时40分钟。

3. 教学进度安排:第1-4课时:家乡的自然环境第5-8课时:家乡的历史文化第9-12课时:家乡的特色产业第13-16课时:家乡的风土人情第17-20课时:家乡的保护与发展4. 教学资源准备:图片、视频、实物、实地考察地点等。

七、教学活动设计1. 家乡的自然环境:观看家乡自然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自然之美。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家乡的公园、湖泊等自然景观。

2. 家乡的历史文化: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开展历史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家乡历史的兴趣。

五年级地方教学计划6篇

五年级地方教学计划6篇

五年级地方教学计划6篇五年级地方教学计划篇1一、教学指导思想:为了培养学生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素养,推进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正确的安全和环境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全面促进五年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特制订计划如下:二、教材情况分析:本学期地方课程,教材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对学生进行习惯与生活的基础知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能力。

使学生掌握吉林省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环境与从文,农业与工业的方面知识,增强学生认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2、教学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古迹,阅读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地方课的学习,使学生热爱自已的家乡,并为建设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进行热爱生活,树立远大理想的爱国教育。

四、学生情况分析:教授的年级是五年级学生,所教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各科教学知识的深化,使学生掌握更透,激发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逐步激励学生对地方课的学习兴趣。

重视课堂教学质量,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钻研大纲。

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五、本学期教育教学具体工作及措施:(一)安全教育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的安全意识,获得一些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2、乐于合群,把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去。

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3、懂得珍爱生命,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4、学会礼貌用语,学做一个文明观众。

5、拓展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文化学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二)环境教育1、发动学生积极设计可行性的环保活动方案,如戒烟宣传方案、废品再利用方案、垃圾分类方案、节约用水活动方案等。

2、环保宣传进社区活动。

开展征文比赛,同时汇集环保小方案,环保制作等作品,到我校所在结对村进行环保宣传活动。

3、利用环保日,联系街道,组织干部对所在居委的卫生死角进行清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023年五年级上地方课教学工作计划

2023年五年级上地方课教学工作计划

2023年五年级上地方课教学工作计划敬启者:感谢你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根据2023年五年级上地方课教学工作的特点和任务,我制定了以下工作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熟悉地方文化、历史和传统。

2.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地方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2.地方传统艺术形式的欣赏和学习。

3.地方历史和地理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提问、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情景教学法。

运用真实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方文化和历史。

3.合作学习法。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

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方式,引入地方文化和历史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梳理。

对地方文化和历史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和归纳,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掌握重点。

3.案例分析。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和历史事件,进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4.互动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5.实践体验。

组织学生到地方博物馆、展览馆等地方参观和实践,加深对地方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和认知。

6.创作表演。

组织学生进行地方文化和历史的舞台表演、手工制作等活动,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教学评价:1.日常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日常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调整。

2.考试评价。

定期进行考试,检验学生对地方文化和历史的掌握程度,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

3.综合评价。

结合学生的综合表现和参与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进步。

六、其他工作:1.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

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2.班级管理。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地域认同感。

2.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地方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地方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家乡的自然风光1. 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自然景观,如山水、湖泊、植被等。

2. 引导学生分析家乡自然风光的形成原因,了解地理、气候等知识。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自然风光的情感。

第二课时:家乡的历史文化1. 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如古建筑、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

2. 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3. 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家乡优秀文化的责任感。

第三课时:家乡的民俗风情1. 让学生展示自己家乡的民俗风情,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习惯等。

2. 引导学生了解民俗风情的来源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民俗素养。

3. 培养学生传承和发扬家乡民俗风情的意识。

第四课时:家乡的经济发展1. 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产业特点、资源优势等。

2. 引导学生分析家乡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3. 培养学生的经济发展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第五课时:家乡的环境保护1. 让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环境问题,如污染、生态破坏等。

2. 引导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习环保知识。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乡环境保护活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分析家乡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表现及成果。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及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计划【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地域认同感。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激发他们对地方课程的兴趣。

【教学内容】地方特色文化介绍地方历史名人地方传统艺术地方特色美食地方旅游资源【教学时间】课时安排:每学期共计15课时教学时间分配:地方特色文化介绍(3课时)、地方历史名人(2课时)、地方传统艺术(3课时)、地方特色美食(3课时)、地方旅游资源(4课时)【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组织实地考察、采访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方特色文化。

二、第一章:地方特色文化介绍【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特色文化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教学内容】地方特色文化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我国各地特色文化的代表例子地方特色文化与民俗、历史、地理的关系【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各地特色文化。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了解和体验。

【教学反思】检查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概念的理解程度,如有需要,可进行补充讲解。

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关注学生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兴趣,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第二章:地方历史名人【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方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成就和对地方文化的贡献。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崇敬英雄的品质。

【教学内容】地方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地方历史名人的成就地方历史名人对地方文化的贡献【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地方历史名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地方历史名人的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检查学生对地方历史名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有需要,可进行补充讲解。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五年级地方课程教学计划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改革和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以增进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与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我校各项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安全教育、环境教育、海洋教育、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教育。

一、教材分析小学五年级地方课程包括:《安全教育》、《国防教育》、《海洋教育》《传统文化教育》。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学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三、教学目标1.通过衣食住行,了解人类对资源造成的破坏和污染,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牢固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2.通过安全教育了解和积极预防在校园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故,提高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提高学生自我防范、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学会一些安全常识,学会一些防范技巧,增强遇到意外时的自卫能力。

3.通过海洋教育,使学生了解沿海地区特有的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激发学生热爱海洋、热爱家乡的情感,促进学生科学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充分体现出了生动活泼、贴近生活、注重实践、内容开放、本土优势的特点。

4.通过诵读和研习代表民族文化精萃的诗词、散文、政论等,了解和研究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等,汲取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祖国伟业的责任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在该领域的课程设置中,要特别重视齐鲁文化的内容。

通过名胜佳境,让学生了解我们山东的名胜古迹,激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1.通过衣食住行,了解人类对资源造成的破坏和污染,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牢固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2.通过安全教育了解和积极预防在校园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故,提高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提高学生自我防范、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学会一些安全常识,学会一些防范技巧,增强遇到意外时的自卫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课程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年级地方课程主要包括传统文化、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三部分内容,教学时按进度兼周进行。

教材具体分析如下:
(一)、传统文化: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和“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谅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名人长廊”了解我省历代名人的治国韬略及生平事迹。

“名胜佳境”主要了解我省的名胜古迹。

“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

(二)、安全教育:本套教材以安全知识为主,让学生学习了解生活中有关安全的常识。

为深入开展“保护生命”等安全宣传教育工程,呵护儿童的平安成长,提高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交通文明观念,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自觉遵守安全的良好行为习惯。

通过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学习各种安全知识,掌握一些交通安全常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安全法制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切实提高学生交通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涉及学生的交通事故的发生,保
障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珍视安全,拒绝诱惑,远离危险,防范伤害,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环境教育:环境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关切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重大问题。

保护环境,在有效地利用环境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制止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己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人类行为难则。

1983年,我国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江泽民总书记一再明确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

为提高我校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在创建“常熟市绿色学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环保教育。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三、教学措施:
1、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网络资源。

2、让学生查阅各种资料。

3、联系生活实际。

四、教法学法: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查阅资料法
五、教学时间安排:每课二课时,传统文化、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三部分内容,教学时按进度兼周进行。

朱晓玲
201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