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术语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一、名词及条目①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②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③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④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⑤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
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 <<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一、150个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斜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度,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
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这。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侧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渐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古建筑名词系统解释

古建筑名词系统解释一、开间进深平面1、面阔、通面阔——分间的宽度谓之面阔,各间加起来总长谓之通面阔。
2、进深、通进深——分间的深度尺寸为进深尺寸,各间前后共加谓之通进深。
3、分间名称——居中一间谓之明间,明间两侧谓之次间,两侧之侧为捎间,捎间之外为尽间。
4、套间——两次或两尽间之外的建筑,如与其通间称之为套间。
5、配房——主建筑两侧平行的建筑。
6、厢房——中轴线两侧对称建筑。
7、耳房——主建的一侧或两侧,最多为二间的房屋为耳房,三间以上为配房。
8、倒座——与正房相对的建筑为倒座。
二、建筑布局1、院——一般具有东西南北四面建筑的空间范围称之为院。
2、四合院——四面有建筑房屋的院落3、三合院——三面有房屋的院落4、纵深三进(四进、五进)院——四合院的纵向排列;凡有前后二院、三院、四院、五院的称纵深二进、三进、四进、五进院。
将军衙署的中轴主建筑共6座,为纵深五进院制。
5、横向排列的院落——一般以中轴主院为主,两侧谓跨院,也有分为主路、东、西路三路之说。
三、门、廊1、衙署正门(府门)——居衙署中轴南端,俗称衙门;2、仪门——二门,一般平时不开启,重大礼仪、迎送贵宾开启,平时通行于两侧阿斯门(侧门),供出入;3、阿斯门——仪门两侧的门俗称阿斯门;4、墙门——又称随墙门,围墙上群门只有门框和门,不置门垛;5、垂花门——以柱悬挑垂莲柱式的门;6、廊子——衙署三堂院有爬山式廊子,一般建筑中的前廊称前檐廊,如前后均设廊子,则称前后檐廊。
四、台基、月台类1、台基——建筑的基础的部位2、磉礅——柱子的基础,分砖石两类,上置柱顶石3、拦土——磉礅与磉礅之间与磉同高的基础墙体;4、柱顶石——柱子基础石,一般分两个部分,埋深部分和露明部分,露明部分凸出地平3—5厘米,分鼓形和覆盆式两种;5、土衬石——台基露明部位露出地面一两寸石材(拱铺);6、角柱石——台基四角用石材;7、阶条石——台基四角周沿铺装的石材;8、斗板砖——阶条以下的青砖或陡板,用石则为斗板石;9、台阶——地面到台基逐步外高的踏道设施;10、踏跺——分层踏跺的条石;11、砚窝——地面第一层石材,其高与地面同高;12、垂带——踏跺两侧斜坡石材;13、象眼——垂带两侧的三角部位;14、如意台阶(踏跺)——无垂带踏跺,上小下大,分层踏跺;15、下檐出——台基四周在柱中线以外部分,称之为下檐出;16、砖墁地——除台基阶条之外,台基内铺砖为砖墁地;17、礓磋——将石材作成锯齿状,用立砖斜砌为锯齿状的坡道;18、月台——建筑物正面之前的平台设施,一种等级的象征,如衙署大堂前高出地面的平台,即为月台,月台除正面布以台阶外两侧也布有台阶。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1.都料,汉唐时期,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作"都料",“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
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
"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2.都柱在秦、汉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有的厅堂平面中仅设一颗柱子的做法。
都柱一名称后来也被借用来指称汉代科学家张衡所制作候风地动仪中间的一根上粗下细的铜柱,是该仪器的中枢结构。
3.斗拱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4.栱: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
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
凡是向内外出跳的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4.1 瓜栱(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4.2 万栱(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4.3 厢栱(金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
4.4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
4.5 正心万栱:(慢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二层横栱。
5.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6.栌斗:斗拱的最下层,重量集中处最大的拱.7.华拱:宋式的一种拱的名称,垂直于立面,向内外挑出的拱.8.泥道拱:栌斗口内与华拱相交者,最下方的横拱(宋称).最外跳在挑檐檩下,最内跳的单层横拱.9.令拱:每一跳的跳头,单层横拱.10.双层斗拱:分别叫瓜子拱(下方短粗),慢拱(上方细长).(宋)11.交互斗:为于横拱与华拱相交处,承托横拱和华拱传来的双向合力的拱.12齐心斗:在华拱或横拱正中承托上一层拱正中的斗.在令拱上方中心,承托枋传来的力的斗.一般有两个.13.栱:雕刻成的突出横梁,通常为木质,位于斗之上,支撑主梁。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1. 中国古代建筑:指中国古代时期所建立的建筑物,包括宫殿、神庙、城墙、寺庙、园林等。
2. 木结构:指建筑物的结构主体采用木材构造,如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
木结构建筑物通常采用榫卯结构,具有轻巧、灵活、透气性好的特点。
3. 石结构:指建筑物的结构主体采用石材构造,如中国的城墙、古代寺庙等。
石结构建筑物通常具有耐久、坚固的特点。
4. 青砖黄瓦:指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其中青砖指用黏土烧制而成的砖瓦,颜色呈青灰色;黄瓦指用黄土制成的瓦片,颜色呈黄色。
5. 斗拱:指中国古代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拱形结构,由一组石块或木片构成,形状呈斗或V形。
斗拱常用于建筑物的门户、门洞等处,具有美观、坚固的特点。
6. 筒瓦: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一种瓦片,形状呈筒状,通常用于建筑物的屋面覆盖。
筒瓦常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中,具有防水、隔热、密封等功能。
7. 石槽木构: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就是利用尺寸吻合的槽和凸榫连接木构件,而木构件与石构件的接触面上滴有树脂。
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
8. 斗拱砖券: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装饰性砖石构件,呈斗形或拱形,常用于门窗的上方或屋檐下。
斗拱砖券常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的立面装饰,具有美观、富有装饰性的特点。
9. 园林: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融入人工建筑物、植物、水景等元素的园艺景观。
园林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精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10. 南方水乡建筑:指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以水乡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为基础,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水泥墙体,屋顶多用瓦片覆盖。
南方水乡建筑以其独特的风貌和生活方式而闻名,如苏州园林、杭州湾的民居等。
11. 北方民居:指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农村民居建筑。
北方民居常采用砖木结构,建筑形式严谨,屋顶多采用筒瓦覆盖,具有抗寒、保暖的特点。
12. 角楼:指中国古代城墙或寺庙建筑物的一种特殊形式,位于建筑物的角落,用于加强建筑物的稳固性和美观性。
古建筑术语解释_0

古建筑术语解释古建筑术语解释古建筑术语解释 [一顺一丁] 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 1 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品书散水] 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点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
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 [十八斗] 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袖口宽 0. 8 斗口,深 o. 1 斗口;十八斗1. 8 斗口定长, 1. 46 斗口定深. 1. 0 斗口定高。
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
[丁袱]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
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结构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
1/ 3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
《清式营造则例》中称顺爬梁。
[七踩斗拱] 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 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 清式斗拱名称。
中国古建筑常用的名词术语解释

中国古建筑常用的名词术语解释中国古建筑,如同一颗颗无价的珍宝点缀在大地上,成为历史最深厚的见证者!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的精华所在,更是中华文明的大智慧!本文选择了部分古建筑名称术语解释,希望对热爱古建的朋友有些帮助,但古建中国提醒大家,术语的名称和做法也是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因素,切莫以偏概全。
【七踩斗拱】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
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在殿堂或亭阁柱间有隔架及装饰作用。
【一顺一丁】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品书散水】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三踩交麻叶斗供】清式斗拱组合名称。
主要用于琉璃照壁、琉璃花门、琉璃阁、琉璃焚帛炉等建筑,起支承出檐的作用。
完全仿照木制斗拱的形状烧制而成,是由若干件组成,可拆卸成拱、昂、翘、麻叶头等分件,每个分件三至四个露明面满着釉色。
【天井】①墀头看面正身墙上端部至大连檐里皮之空距,即全部梢子出檐所占的部位。
文博考研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文博考研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建筑的名词解释,供你参考:
1. 台基:台基又称基座,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起到承托建筑物、防潮、防腐等作用。
2. 开间:指中国古建筑中两根相邻柱子之间的距离,是衡量建筑规模的重要指标。
3.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由斗、拱、昂等部件组成,主要用于支撑屋檐和承接梁架。
4. 榫卯:榫卯是中国古代建筑和家具的主要结构方式,通过将榫头插入卯口中来实现连接。
5. 雀替:雀替是中国古建筑中置于梁枋与柱子之间的支撑结构,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6. 脊兽:脊兽是中国古建筑屋脊上的装饰物,通常由琉璃或陶土制成,具有辟邪、镇宅等象征意义。
7. 藻井: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性结构,多呈穹窿形,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8. 分心斗:分心斗是斗拱组合中的一种形式,指的是在柱头枋上放置的斗拱,用于承托撩檐枋。
9. 重檐:重檐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种屋顶形式,指的是在屋顶上重叠两层或以上的屋檐。
10. 垂脊:垂脊是中国古建筑屋脊的一种形式,指的是沿着山墙的屋脊,常用于硬山顶和悬山顶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筑术语解释[一顺一丁]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品书散水]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 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一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点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
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十八斗]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 .袖口宽0. 8斗口,深o. 1 斗口;十八斗1.8斗口定长,1.46斗口定深.1 . 0斗口定高。
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
[丁袱]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
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结构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
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
《清式营造则例》中称顺爬梁。
[七踩斗拱]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在殿堂或亭阁柱间有隔架及装饰作用。
[三踩交麻叶斗供]清式斗拱组合名称。
主要用于琉璃照壁、琉璃花门、琉璃阁、琉璃焚帛炉等建筑,起支承出檐的作用。
完全仿照木制斗拱的形状烧制而成.是由若干件组成,可拆卸成拱、昂、翘、麻叶头等分件.每个分件三至四个露明面满着釉色。
[万拱]清式斗拱构件名称,宋法式》称“慢拱”其中位于位于坐斗两侧的第二层横拱又叫“正心万拱”(《宋式》称“泥道慢拱于翘头或昂头上第二层横拱称“单材万拱”或“里(外)拽万拱” (《宋式》称“瓜仔慢拱”最长9。
2斗口,拱头卷杀分三瓣(清式)。
万拱或慢供也统称为蔓供。
[上昂]古建筑宋式斗拱构件名称。
宋《营造法式》将斗拱组合中的主要部件昂分为二类,即下昂与上昂。
从功能上看、上昂的作用与下昂相反*它是专门应用于殿身槽里跳及平座外檐外跳。
适应于在较短的出跳距离.有效地提高铺作总高度*籍以创造一定部空间的特殊构造。
从外观看,上昂是一根’昂头外出,昂身斜收向里,并通过柱心”的木枋,其断面高宽一般相当于一单材。
昂下供材用偷心重拱造,昂底并用靴楔承托。
按照《营造法式》规定,上昂昂脚应立于下跳拱心之上,因此,上昂适用于五铺作五铺作以上斗供组合之小。
上昂构造实物遗存很少,45直保圣寺大殿、玄妙观3清殿(南宋)都是其早期的珍贵实例,元代建筑中仍然偶有使用,明清斗供后尾则仅存上昂遗痕。
[天井]①墀头看面正身墙上端部至檐里皮之空距,即全部梢子出檐所占的部位。
②四合院的十字甬路的牙子外口至散水牙子外口之间的空距[天沟]出现在两座建筑并列相交的屋面上。
两座屋面相交时,前面建筑后坡与后面建筑前坡交汇处。
两坡雨水也汇于此。
为将雨水排走、需在这个部位做出通道,即所谓天沟。
为使排水流畅,应作出3%的坡度*响两端逐渐倾斜,而两坡瓦垄也就沿着天沟越高越向后退缩,显后形成1个“枣核形”,故称“枣核形天沟”。
[五花山墙]悬山式建筑山墙常见的一种组砌形式。
《清式营造则例》:“悬山山墙k部随排山各层梁及瓜柱之阶梯形结构。
”山墙沿校和瓜往砌成阶梯形,每级之上沿抡之下皮做签尖.总数为“五”,故称五花山治。
五花山墙无盘头、山尖,其结构比硬山简单,厚度与硬山山路大体相同。
[飞昂]宋式斗供组合构件名称。
据宋《营造法式》:“飞昂:其名有五。
一曰,二曰飞昂,三曰英昂,四曰斜角.五曰下昂。
”今通称为“昂”。
昂的发生.其最早根源被认为是半穴居和干阑棚架的长椽.商周时的大叉手被看作它的雏形。
东汉汉赋中已可见到“昂”的名称,汉代建筑考古资料说明,最迟在东汉时昂已组合在斗拱中。
从结构上看,昂是斗供组合中前后斜置,两端承载.起杠杆作用的木枋材。
按《营造法式》所载,飞昂可分为“下昂”与“上昂”两大类。
其中上昂仅适用于殿身槽里跳及平座外檐外跳.实物罕见,应用小多,其作用是在较短的山跳距离,有效地提高铺作总高度。
藉以创造一定的室空间。
下昂的作用与上昂恰恰相反.主要用于檐下斗拱,实物既多,应用亦广,其作用是可以在尽可能少增加铺作高度的前提条件下,有效地增加檐部挑出深度,藉以适应屋面坡度的变化。
学术界根据昂在斗拱组合中所起的作用,将其分为“真昂”与“假昂”两类。
上昂,下昂皆属真昂,在斗拱组合中起前后悬挑、承托荷载的杠杆作用.唐、宋、辽、金各时代建筑斗拱多数采用真昂结构。
昂式华拱或插昂,实质上只是徒有下昂形式的假昂头,其昂头以里或为拱身,或为梁袱.仍然是单纯的受弯构件,故称之为假昂。
假昂宋代已有,但使用较少,元代建筑中常真、假昂混用。
明代建筑多用昂,清代则几乎全用假昂,使原来真昂的结构意义丧失殆尽。
昂一般是单材构件,角昂多用足材。
一般说来.在构造上下昂昂身大致与屋面平行,其昂头上承檐檩荷载,昂尾宋代或压丁草袱之下,或上承平檩荷载,通行“挑斡、叉、压”二种构造方法。
铺作外荷载皆由昂身承受并向下传递.以使斗拱外得到平衡,昂的这一作用在补间铺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下昂前端通常制成尖嘴状,宋人称之为昂尖(清式称“昂嘴”),是集结构功能与艺术造型为一体的特殊部位。
历史上各时代的昂尖体现出不同的时代风尚和艺术追求。
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的东大殿柱头铺作中有国现存已如最早的批竹昂实例。
宋代建筑除此之外还广泛地使用琴面昂。
元代出现象鼻形昂,但盛行于明清。
元以前真昂昂底常垫有华头子,假昂不仅昂底线为隐刻线,下部华头子亦为隐刻花纹,习称“假华头子”,明末清初盛行龙头、象鼻形昂,后期又出现云卷头及各类雕花昂,是刻意追求华丽,片面强调装饰的产物。
[飞檐椽头]清式建筑木构件名称,属椽类之一。
位于檐椽之上,向外跳出,挑出部分为椽头,故称飞檐椽头。
头长为檐总平出的三分之一乘举架系数。
后尾钉附在檐椽之上,形成楔形,头与尾之比为1 : 2 . 5。
飞椽径同檐椽,断面通常为方形。
主要起跳出作用.并使建筑外观更加雄伟。
[叉手]宋式木作构件名称。
在平梁梁头之上到脊搏之间斜置的构件。
其功能是稳固脊搏,防止滚动。
从南北朝到唐宋的绘画、雕刻与实物之中可以看到曾普遍使用过,唐代建筑平梁之上有叉手承托脊博,而无侏儒柱.叉手用材较大,宋代平梁之上设置了侏儒柱以承脊博,但两侧仍挟以叉手,叉手规格开始变小。
宋《营造法式》规定“造叉手之制,若殿阁广一材一契,余屋广随材或加二分至三分,厚取广三分之一”*元代叉手断面已经变小。
明清多不用叉手,仅部分地区仍沿袭I旧制。
[叉柱造]宋式大木作构造术语。
楼阁式建筑中.上层檐柱柱脚十字或一字开口,叉落在下层平坐铺作中心,柱底置于铺作栌斗斗面之上.这种结构方法称叉柱造或插柱造。
叉柱造可以增强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加强整个构架的稳定性。
[切几头]宋式大木作营造术语。
拱头长度不足承受一斗,也不按拱头卷杀,仅作成一入瓣或两卷瓣的形式,宋人称这种加工方法为切几头。
常用于梁、袱、方子等的出头上。
[支搞窗]古建筑门窗的一种形式。
适用于明清殿堂的次间、稍间或小式建筑物上。
在每一开间的中线上增加一根立框(间柱),形成上下左右四扇.均双层。
上扇为支窗.下扇为摘窗。
支窗外扇上边安合页,下边两侧安铁销子.抽开销子可向外开启并用链钩支撑,里扇钉窗纱或糊纸。
摘窗外扇下面用两个木销与蹋板接交,两侧立边上端用铁销子。
并且糊纸或用木板做成护窗板,里扇是玻璃。
[天花枋]清式木构件名称。
支承天花板、贴梁及支条的构件天花枋两端交于金柱柱中[开拱口之法]宋式斗拱拱心卯口的制作方法。
不同种类的拱与其它构件有不同的卯榫交接方式,这决定了各类拱卯口开凿的位置、大小、深浅程度各不相同。
宋《营造法式•卷四》“拱”条对此作了详细的规定。
如华拱.在拱底面开口,口深五分。
.宽二十分。
[分。
是衡量建筑和建筑构件的最小模数单位,参见“分“’条],口上中心两向各开子阴(浅宽的凹槽),俗称“开下口”。
泥道拱、瓜子拱、令拱、慢拱.在拱上面开口,俗称“开上口”。
转角足材列拱,拱上下面均开口,俗称“上下开口”.这种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对于拱口的制作起到了规的作用。
[井口枋]清式大木作构件名称,位于斗供的里翘厢拱之上,并与之平行的枋木。
其作用为承托天花,井口枋高三点五斗口(与挑檐桁径同),宽一斗口。
[太平梁]清式大木构件名称。
用于庑殿推山顶构架中,其位置在山面坡顶最上一层的短梁(扒梁)。
方向与平梁相同,功能与平梁相似,但位置在平梁以外,仅能通过雷公柱承托脊檩的悬挑梢端。
其梁两端下面刻榫,分别与前后上金搭交檩悬挑部分相交,其梁下皮与搭交檩中线取乎,故其梁高于平梁,称为太平梁。
[厅堂]建造在建筑组群纵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常作为正式会客、议事或行礼之所。
《营造法式》在大木作制度中按殿堂、厅堂、余屋三类建筑,规定各种构件材份。
殿堂材份最大.厅堂次之,余屋最小*反映出殿堂是高标准建筑,厅堂次之,余屋又次之。
在建筑构造上.厅堂按横架竖直划分结构层次,其柱一般都随檩生起,室空间的高下.主要靠生起的柱控制,铺作仅仅起调节檐部高度与联结外柱的作用。
厅堂房屋每一间缝用梁柱的形式和柱网平面布置的形式,是互为因果的。
每一座房屋的每1间缝,可以采用不同的柱梁组合形式,所以厅堂除每间前后用一根檐柱外,屋柱的多少及其位置可以各不相同。
南北朝以前厅堂屋面下的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方法,第一种在柱头之上用拱承檐枋及横梁,第二种是在柱头之上用头拱承通联数间的纵架。
第三种是在柱头之上用斗拱直接承托纵架,使纵架与檐柱的联系加强。
[厅堂梁袱]宋式建筑大木座构件名称。
即厅堂类建筑所用梁袱。
《营造法式•梁》所规定的设计制做原则是:五椽,四椽,广不过两材一契:3椽,广两材。
余屋量椽数,难此法加减。
[中金桁]中金桁消式大木作构件名称。
在5架梁上,位于老檐桁与脊桁之间;在九架梁上,位于上金桁与下金桁之间,都起承托和传导屋面重量的作用。
消式大木作构件名称。
在5架梁上,位于老檐桁与脊桁之间;在九架梁上,位于上金桁与下金桁之间,都起承托和传导屋面重量的作用。